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七 净土资粮:信、愿、行

发布时间:2021-11-30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净土资粮:信、愿、行

印光大师云:“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印祖称性赞誉净宗念佛法门的殊胜,深契诸佛度生之本怀,乃千古不易之确论。

净土念佛法门的原理方法肇起于佛地果觉,其奥义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就众生接受层面,净土法门的内涵可概述为信愿行三门。

(一)信门

密宗难行,禅宗难解,净宗难信。由于净宗超情离见,属佛的果觉境界,于此信入尤难。只要能透过信关,一切将迎刃而解,所以净宗被称为难信之法。

一、善导大师的二种深信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二种深信乃善导大师心灵体验的写照,同时亦表述着娑婆众生净宗起信的带有普遍性的心路历程。善导大师将冷峻的目光投注在凡夫众生的烦惑罪恶层面,予以深切的理性观照。众生虽具真如体性,无奈无明厚重,烦惑炽盛;业力幻身举心动念,无非罪恶;纵发清心,犹如画水。故而无量劫来,汩没于生死苦海,或于三恶道备受剧苦,或暂升三善道略作喘息,总不离三界六道,常没常流转。于中亦曾发心修道,然终因障深慧浅,自力怯弱,难以伏断浩浩见思烦恼,复又沉入生死湍流,永无出离之缘。在广阔的生命时空中观照罪恶生死凡夫的轮转惨况,是多么的悲痛哀戚呀!善导大师严峻地把自己定位为罪恶生死凡夫,这对于我慢心高的吾人来说,不啻当头一棒。回光返照解剖自己,自身不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罪恶生死凡夫吗?!生在末法娑婆秽土中的众生,悉是业障深重、根机陋劣之人。《悲华经》云:释迦本师于贤劫人寿百岁时,于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于时,烦恼具足的众生充满其中,受其卑陋。这些众生悉被他方世界之所摈弃,善根深厚者之所远离。须知经中所述的业重众生,即是现实中的你我他。吾人应如是决定深信。

这种深信自力断惑之难与深信佛力易成道业的思想,在中国净宗教理与实践中,源远流长,不绝如缕。近代印光大师一生专修净业,力赞念佛法门的殊胜超绝,曾云:“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二、蕅益大师的六信

如果说善导二种深信简洁明快、直溯根源的话,那么蕅益六信则缜密详确、理事圆融,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总不失为亲见庐山真境。是故讨论蕅益六信,有助于加深对净宗信藏的理解,了达净宗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的特质。六信分为三对范畴,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兹分述如下:

1. 信自与信他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2. 信因与信果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3. 信事与信理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吾现前介尔一念之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净宗果教他力法门,信为能入;净业行人从初发心到往生成佛,唯信为本。信乃无尽藏,直至佛地,方能究竟圆彰信藏功德。吾人应在尽形寿称念佛名的修持中,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对弥陀悲心愿力有一分领解,即有一分信心;有十分领解,即有十分信心。清净信心,则生实相;信力圆时,全成佛力。故知净宗具信者即真佛弟子,劝勉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乃真报佛恩。寿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归依瞻礼,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吾人应仰遵佛敕,发菩提心,真为生死,于难信法生决定信,仗佛慈力,成办往生大事。如是方不负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大悲垂救。

(二)愿门

蕅益大师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世间一切事业,无不由信愿而得成就。世间商贾投资营利,农民春播秋收,对此信而无疑,愿而勤行,以习见习闻,所以,无须专谈信愿;净土往生,事非寻常,众生以未曾见闻而疑怪,所以,启信发愿,不可或缺。

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蕅益大师语)。净宗启愿方式有二种,一者从事相上启愿,置身娑婆业海,为五欲缠缚,备受众苦,觉悟人生苦空无常无我,发愿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是为厌离心。闻说西方净土种种依正庄严,阿弥陀佛大愿功德,生大欢喜,欣心愿求生彼国,常行念佛及六度万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是为欣愿心。此厌欣心是从事相上生起的切愿。或有人质疑:欣厌之心,即爱憎之念,爱憎乃生死岸头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答云: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具爱憎之心,然非世间之爱憎,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爱憎。若非厌离,何以脱此娑婆浊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极乐莲邦。证知厌离而后能转凡,欣慕而后能成圣。

(三)行门

信愿行三资粮中,行门是将信愿具体地落实在念佛行持中。念佛行门简易便捷,然细究之,亦有难易浅深的不同。念佛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种。四种念佛中,实相念佛专念自性天真佛,门庭高峻,非上根利智难以措手;观想念佛,凡夫众生心多散乱,难入微妙之观;观像念佛,像在可修,离像则难,净因易断,相续甚艰。唯持名念佛,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快捷方式。下手易而成功高,契合末法众凡的根机与现代生活环境。所以,古今祖师大德特倡持名念佛一行,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一脉相承,殷殷劝化。

一、持名念佛

在行持上,有定课念与散念;在方法上,有高声念,默念,金刚念,记十念等多种,分别介绍如下:

(一)、定课念:定课念者,是将念佛一事,定为每日的功课,定的时间,多在早晚二时。亦有定出日诵佛号若干声(自数千声至数万声),不足不止者。我们初学佛的人,各有公务或工作缠身,日课佛号数万声,事实上无法做到。但如果把日课定为朝暮二时,每次念佛千声,五百声,或至于十念(十念法见后详述),只要持之以恒,始终不懈,也必有成就。

(二)、散念:定课之外,时时刻刻,行住坐卧,只要不是集中精神做其他工作的时候,皆可将阿弥陀佛四字系在心头,默默的念下去。念佛的功用,在于薰习我们的心识,我们果能时时念佛,久而久之,自可妄念不起,正念分明了。

(三)佛七共修:四众弟子,相约起精进佛七,专持六字洪名,用作往生资粮。佛七中须万缘放下,激切奋勇。规定的念佛时间内,不许外出闲游。佛七中须照护大众净念,不许高声乱众,不得动气发粗,彼此斗争。无论行住坐卧,饮食便利,一句洪名,绵密不断,不须私入寮舍坐卧。佛七中制止放逸。念佛的位单即如战士的阵地,应时刻坚守。不得托事在外延缓聊天、晒太阳等。凡抽解着衣等,事毕速还。佛七中应安详徐步,不得踉跄疾走。随班经行时,不得越班而出,不得混入他班绕念。念佛时,一句佛号迈四步。“南无”一步,“阿弥”一步,“陀”一步,“佛”一步,先迈右脚,前后间隔约1.5尺,不得过松或过紧。

  其次,在念佛的方法上,分为:

  (一)、高声念:声音发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声音洪大,字字分明,这种方法好处在全神贯注,可对治昏沉懈怠,然稍有耗气暗哑之弊,故不能持久。

  (二)、默念:默念时只有唇动,并不出声。虽然不出声,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在念佛人的心中仍然字字分明。这样念念不停,正念相续,便于日常工作中,及随时随地默念。

  (三)、金刚念:金刚念者,念时声音不大,但须出声,一面念,一面听,念得绵绵密密,听得字字分明,使杂念没有萌起的空隙。这种方法,便于定课时行之。

  (四)、十口气念:初学佛的人,若把功课订得过多,往往会日久懈生,以致定的课程做不完。反不若初行之时,订的简短。以期持之有恒。所以十口气念,是初念佛者一种较为简便且能摄心的方法,所谓十念,并不是只念十声,而是以一口气为准,气念尽时,换一口气再念,这样念够十次,叫做十念,这种念法,一口气大约可念六字洪名七八声至十声,不宜念的过多,多时伤气,有碍身体。

我们初学佛的人,日常功课不妨定为朝暮二次,每次“十念”,或念若干声亦可。念的时候,家中若有佛像,可对佛像行礼,然后合掌恭念。没有佛像,面对西方合掌恭念即可,佛号念毕,最好再念一段回向文,重申自己的愿望。回向文形式也有多种,较简便的有下列八句:“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二、净业助行

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西方净土为趣。念佛法门虽然是大乘特别法门,然而并不违背和区别于大乘通途的因果律。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净业所成,所以,净业行人也应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随分随力地修行菩萨道,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净宗正助双行,如顺风扬帆,再加橹浆,既稳且速。

1、净业三福

(一)、人天福(世善,下士道)

1).孝养父母: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加重视。《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要知道世出世间,莫不是以孝为本。然而与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远博大的内涵。佛教的孝不仅应报答今生的父母之恩,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世间善法层面,并且将孝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莲池大师语),能劝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大孝。

2).奉事师长:尊师重道是我国优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门立雪之恭谨,禅宗有断臂求法之至诚,师长开显我们法身慧命,所以我们应竭诚尽敬。在佛门,师长又称善知识,即善知法要、导引众生于菩提正道的人。要想获得法益,应该对师长具有至诚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来报答师恩,才是奉事师长的本质内涵。

3).慈心不杀: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根本。慈心的培植,要从戒杀放生入手。一切众生,都具有爱惜生命、趋乐避苦的本能。人与禽畜,都是血肉之躯,都具有相同的佛性。并且在无始劫以来,同在六道流转,互为父母眷属,现在因为善业恶业的不同,升沉各异。有幸投生为人者,应该怜愍飞禽走兽,不加杀食。若论杀业,无论胎卵湿化诸类众生,都是罪业,障碍往生净土。如果能于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恻隐之心,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也是最好的持戒。《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我们知道了众生冤冤相报的生命情状,就应戒杀放生,培植慈悲佛种。这样便能截断互杀互食的恶性因果循环,世间的天灾人祸也将随之减少。

4).修十善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十善业相,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十恶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善恶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决定不虚。

(二)、二乘福(戒善,中士道)

1) .受持三皈:我们众生在无明长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宝才可能解脱困苦厄难,圆成本来具有的佛性。所以众生归信佛门,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后受众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始自今日,直至命终,虔诚敬礼,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2).具足众戒: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条件。世尊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成办道业。所以戒律是修行的先决前提,也是佛法住世的幢相。《观经》说: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随愿往生。佛戒的种类甚多,有五戒、八关戒斋、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十无尽戒等。佛戒种类层次虽多,然而都是以五戒为基础,即杀盗淫妄酒戒。祖师常说: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间法中,个人品德、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等,都与五戒法的持犯相关。

3).不犯威仪:威仪制心调心,防非止恶,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都和戒律息息相关,如果轻重粗细,都能护持,犯即忏悔,常时行持,熏习成性。儒家礼仪以诚敬为核心,佛家尤其以尊重恭敬赞叹作为威仪的基本精神。相传宋代理学家程子,一日偶然来到寺院,见院内寂静无人,漫步到寺院饭堂,见里面数百位僧人用斋,竟没有一点声音。用斋完毕,众僧人唱赞回向,音声和雅嘹亮。程子看到这些情景,大为慨叹:“不意三代礼乐,于此复见。”

(三)、大乘福(行善,上士道)

1).发菩提心:就净宗而言,深信切愿即是无上菩提心。善导大师说:“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由厌娑婆苦、欣净土乐契入慈悲心,由同体慈悲心引发普度众生的悲愿,如是层递发心,即是净宗圆满殊胜的菩提心。如是愿心,具无量功德,消多劫业垢,破无数魔网,永为成佛真种。我们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应该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为己任,弘毅精进。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普愿一切怨亲同生净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深信因果:深信善恶苦乐因果报应是取得佛教徒资格的必要条件,也是修因证果的不竭原动力。如果深信三界六道生死轮转痛苦,就不敢触犯罪业。如果深信极乐净土无为法性极乐,信心一发,就永远不会退失道心。明信因果也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伦理的必要基石。而因果报应之吉凶祸福,乃道德仁义依违真伪之实验。令人敬畏因果律而建立自我调控机制。可见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义之性德。我们宜应仰遵佛言祖语,明因慎果,战兢惕厉,现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终直入安乐净土。

3).读诵大乘:诸大乘经典,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十方众生脱离暗夜险途之慧炬。释尊一代时教,都是从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时空的永恒价值。而对念佛圆顿法门的信解,深探教海,寻绎精要,非常必要。读诵大乘经典,开发智慧,即能油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胜心,获得往生净土圆证菩提的实益。

4).劝进行者:净宗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苦得乐之究竟大利,所以弘扬念佛法门,劝令众生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净土,称佛本怀,功德无量。善导大师云:“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净业行人应以知恩报恩之心,随分随力弘扬宣说念佛法门,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弥陀佛使者,为娑婆众生之胜友。弘扬念佛法门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讲法,或随缘劝化,或印送净宗经论,或临终助念,或往生现瑞启人信心等。劝进行者,诸佛欢喜,伏冀净业行人力行之。

综上所述;净业三福含摄着十方三世诸佛教化法界众生的主要内容,其义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时亦与地球文明具有互渗相即的密切关联,为净宗在阎浮提的弘扬提供了强劲的生命力与圆融无碍的发展空间。

2、普贤行愿

普贤十大行愿的功行德用,超胜绝妙,实为净业行持一大辅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难圆满受持。于此,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便凸现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诚如寿经所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意为:十方众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超胜普贤愿行的妙庄严路,普贤十大行愿只有到极乐世界方能疾速究竟圆满。行超普贤表证念佛法门的殊胜,德遵普贤指陈净业助行的必需。

(一)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旨在生起敬信善,格除我慢障。内存恭敬之心,运于身口而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礼敬过去佛与现在佛,稍具善根者皆能做得到,而礼敬未来佛,非有相当的智慧平等心难以做到。因为礼敬未来佛,即是礼敬现在一切众生。我们骄慢之罪不在过去佛与现在佛上,皆在当来佛上。是故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慢心,则为自伤。

(二)称赞如来:如来即是不生不灭的性德理体,称赞如来功德甚为殊胜。释尊的因地,因以“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一偈赞叹弗沙佛,而功超九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证知修持称赞如来这一行愿,可以速增福德智慧。如来的本迹理事,具无量功德,须有甚深的如理智与广大的如量智,方堪称述赞扬。譬如自在天王,有一名叫善口的天女,口具五百妙舌根,一一舌根,能出百千种音声;一一音声与百千种音乐相应。其声清澈,旋律和雅,赞佛功德。普贤菩萨称赞如来的妙辩,以大海般深广磅礴的音声,无有间断地广赞诸佛如来无尽的功德。而“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人能说佛功德。”可见诸佛如来功德,赞莫能穷。

(三)广修供养:这一行愿离悭贪,与前二行愿并修,能令现行三业清净。一切菩萨道人皆修供养,如释尊因地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阿弥陀佛因地,为圆满成就大愿,无量劫来积功累德,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又诸菩萨,常以种种上妙供具,供养诸佛。如是供养,一一皆有广大殊胜果报。在我们凡夫分上,无福报置办上妙供物,亦应随分随力,每日最少以长灯一盏、长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养。供养功德,在心不在事。以至诚心供养一华一水,亦是功德圆满。或以一华供佛时,当作观想,身诸毛孔,令一毛孔,出无数华云,运想拟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华台,诸佛受之,于十方界,施作佛事。其它供养,亦复如是。是知但运一心,广大无际,功德智慧二种庄严,六度万行,无不圆满。

(四)忏除业障:这一行愿能离愚痴,能令过去未来身口意三业清净。行人首应慧心觉照,自己无量劫来,独头无明为烦恼种,受无数业报身;一一身造无量业;所幸业力无形,不见相貌,如果业力有体相面积的话,尽虚空界容受不下。菩萨尚且如是,何况悠悠凡夫。我们生此娑婆浊世,必是业重之人,由烦恼故,造诸恶业;复由恶业,结诸苦果,辗转相因,喻如连环。诸佛慈悲,教令忏悔,切断恶性循环链。自知有罪当忏悔,垢障除灭,诸苦自息,任修何法,皆易成就。而至诚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是忏除业障的最上妙法。

(五)随喜功德:随喜是见人作诸功德而赞叹欢喜,随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起平等善。经云:随喜之福,如一人卖香,一人买香,旁人染其香气,于彼二人,初无减少。又云:大千海水,一毛破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可知数。而嫉贤妒能则导致心胸狭隘,我心隆盛,障菩提道,这一行愿即是一帖对治的良方。随喜功德的行愿是锻造世间君子与出世高人的重要手段,是获取殊胜福报,一本万利的快捷方式,我们应深自勉旃,努力行之。

(六)请转法(车仑):菩萨为悲愍众生故而请法,转法(车仑)即是佛将自悟之理转至众生心中,自觉觉他,辗转不息,如轮常转。这一行愿,能除谤法障,起慈善根。为欲令正法住世,开悟众生。《维摩诘经》云:“三转法(车仑)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故常请法师大德讲经说法,提供讲堂,广为倡导,即是请转法(车仑)的实施。如自己对佛法有所契悟修证,愿与众生说,即是请自心佛说法。如随缘讲说阿弥陀佛大愿,劝勉众生念佛往生,乃至一句两句,功德亦甚大。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如录音磁带、录相带、光盘、刊物杂志、印制佛经等广为流布。无情说法,亦属请转法(车仑)之列,故有智慧人,一切时一切处皆能修请转法(车仑)之行愿。

(七)请佛住世:佛是大智大觉者,佛住世弘化,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圆证无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寿命时,我们应头面顶礼,恳请佛长久住世,作众生大导师。本行愿除请一切诸佛住世外,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一切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的善知识,悉在劝请之列。然以净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念而言,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无有间断,亦即是请佛住世。

(八)常随佛学:常随佛学即是依托佛从因至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以为所缘之境,引发心智随而学之。释尊从初发心,精进不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诚求法度生的种种菩萨行,悉是我们学习的表范。佛是九法界众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莲花,猛火里出优昙那样的稀有。诸佛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我们依止的表范。如是因,如是果,我们应祛除悠忽懈怠的习气,奋大精进,立大誓愿,当以阿弥陀佛的愿行为自己的愿行,学文殊智,行普贤行;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如弥勒菩萨,受佛重诲,守护弘扬净宗经典;当以净宗所示要义,深生信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当生成就往生净土。如是方契释迦弥陀两土世尊度生出世之本怀,方满常随佛学的愿行。

(九)恒顺众生:本行愿随顺众生种类根性,饶益成就,即利他行。以般若观照,法无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成就圆满大悲。对九法界种种根性的众生,均以对待父母与如来那样的恭敬心,称性随顺供养承事,不生分别。对迷走生死险道的众生,导向菩提正道;对无明黑暗中的众生,说法施以光明;对客走他乡的贫穷众生,令学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获致自性宝藏。

恒顺众生引发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权智,是十大行愿中最为精要的修学科目。这一行愿义理深邃,境界宏阔,摄自他二利,融生佛一体。未成佛前,首应广结人缘,亦是成佛后从果向因度众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行愿,能有效地和谐人际关系,助成事业成就。恒顺众生根性而度脱之,乃无尽时空的佛事。净业行人往生极乐世界,方能究竟圆成此愿。我们在此世间,亦应随分随力而行之。

(十)普皆回向:普皆回向是将前九愿所作的功德善行,回转趣向三处,即回向实际(如如理),回向菩提(如如智),回向法界众生。本行愿能除狭劣障,生广大善。能使一切众生常得安乐,悉得解脱。净业行人以念佛与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愿回施众生,同生极乐世界。以无分别心,缘一切众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证知净宗念佛法门乃彻始彻终大乘菩萨道,确能安立一切众生于无上正真之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