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论语》
一个君子的为学之道是非常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当他有一种理想追求的时候,就不能太在意日常的需求。
一般大众(世俗人)都是要追求吃得好,穿得好,居住得很安宁。但如果是求道的君子,要求就不一样了。孟子说:“有恒产乃有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为能。”没有基本需求的满足而能保持道德之心只有君子才能做得到。一般俗人做不到,他会饥寒起盗心。
一个人如果注重的是日常居住、衣食的话,志向就很平庸,一个君子要超越这些。你看出家人,尤其有的比丘就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在古印度,比丘托钵说不准没有缘分,托七家如果托不到就自认无缘,就回去好好修道;居无求安那就表达的更充分。比如十二头陀行中就有树下住,即在树下住宿、打坐,而且在同一棵树下还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有可能会对这棵树产生留恋,舍不得离开。
所以要一定要使自己的心空灵,就像候鸟一样潇洒,没有藏积、自由自在。人只有把物质的欲望降低到底线,精神的、心性的能量才能够提升、激发出来。
所以不能把追饮食、居住作为追求的目标。当然,这是对君子的高要求,并没有对一般的庶人作这个要求。
那君子不追求衣食居住,追求什么呢?他要以有限而宝贵的生命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不是说要去做轰轰烈烈的事业,也不是说要勤快一点,多做点事。而是要修心养性,要修行。敏于事最后落脚在好学上。
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最好学的是颜回。孔子说只有颜回三月不违仁,三个月跟仁之体不相违背,合为一体。这种好学不是曾子和子思所能企及的。所以颜回在四十一岁那年去世时孔子非常悲痛,说:“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夭折也有其象征意义,也是我们众生的共业。这种上根利智,好学者,安贫守道如颜回者,却不能在这个世间久住。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处处对颜回高度的赞叹,师生之间很亲切,可谓心心相印。
慎于言就是说在求仁之体、克己复礼的过程中非常不容易,不能说大话、空话。因为知道难,就慎于言。所以慎于言和敏于事也是一体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