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章

发布时间:2021-11-30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章  

  世尊在本章为清净慧菩萨等大众开示圆觉自性本无取证,但于除灭一切幻化修证位中,有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诸位差别。

  本章学习提纲:什么是凡圣修行境界的差别

  1、代表清净菩提:具有清净智慧的清净慧菩萨

  2、一切众生自性平等:圆觉自性

  3、凡夫不见自性的原因:执著于自我

  4、菩萨不见自性的原因:执著于觉悟

  5、自性本质是虚空:佛陀的大圆满觉悟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在大众当中的清净慧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虔诚地礼拜佛陀,并顺时针绕佛三圈,表示无比地尊重。然后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

  “清净慧菩萨”,智慧不住不著,虚心忘相,不为行位差别之相所染,名为清净慧。佛在前面已开示圆觉本性,凡圣无殊。但尚未为大众分辨随顺圆觉之心,从凡至圣,所证所得有何差别。所以本章由清净慧菩萨请问世尊,从凡至圣,如何差别?

  清净慧菩萨,音译尾戍驮摩帝。相当于大日经密印品之生念处菩萨。不空罥索经卷九载,形像为左手持莲华,莲台上竖螺,右手扬掌,半跏趺坐。真言为:南么三曼多勃驮南(归命普遍诸佛)达磨(法)三婆缚(生)莎缚诃(成就)。大日经疏卷十三释此真言,谓此菩萨得自在,同佛境界,从法而生,故称法生,即从自性清净之法而生之意。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大慈大悲的世尊!您为我们这些菩萨们,详尽地讲说了如此不可思议的法门。我从无量劫以来不曾见过,不曾听过。如今,我们大家承蒙佛陀善巧的开导,身心自然安乐,得到极大的受益。

  “不思议事”,于一味净觉之中,说轮回本末、种性差别、杂染等法,而无乖违过失,真不思议。

  “本所不见,本所不闻”,立相之教,染净迢然鲜明,如佛国净土娑婆世界破相之宗,染净俱绝无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为大众开示宣明觉性染净融通,在此之前闻所未闻。

  佛陀于一味圆觉自性,重重分析,轮回根本,五性差别,染净等法,融通无碍。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如来为众演说,“本所不闻”,为众宣扬。此时的我们蒙佛循循善诱,迥异寻常,立相之教,染净攸分,破相之宗,染净双绝。此刻豁然显出觉性,染净融通,不禁圆解内发,轻安外形,所以身心泰然,安舒之貌,得大饶益。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世尊,希望您能够为在座听法的菩萨大众们,重新宣说无上法王圆满觉性的妙义。并请开示,一切正在修行的众生,以及诸位菩萨,乃至于一切如来,他们所证到和所得到的境界,到底有什么差别?以便让末法时代的众生,听到这样了不起的教法以后,能够随顺修学,开悟觉性,逐渐深入。

  清净慧菩萨代大众祈请,希望佛陀能够为十方一切法会听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味平等凡圣无差的无上妙义。既然众生佛性无二、本觉圆满,为什么现在一切发心修行众生,以及菩萨、如来从凡至圣所证的觉性,与所得的果位,前后竟有差别呢?佛在前文说:因二种障,而现深浅差别。在当时的圆觉法会上,佛陀在世,大众三业殊胜,清净慧菩萨等参会的法众,五根通利,所以法雷既震,聋耳全声,都已明了通达如来的真实义。但想到未来的众生,不能明了,所以清净慧菩萨再问“所证所得”,有什么差别?为的是让末世众生时至机熟,随顺佛的教导也能开悟,此时所证的理,圣凡平等,知见与佛等齐。再渐修而次第伏断烦恼和惑业,随顺觉性而得以悟入如来境界。也就是禅宗之“破初关,见自性,证化身;破重关,证自性,证报身;破生死牢关,透自性,证法身。”

  此处所讲,就好比先把路线地图搞清楚,再逐步接近目标。《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在此我们要清楚,于一圆觉妙性一味平等而现“差别之位”,只是证悟的差别,证悟上虽现差别,然而众生的真如圆觉还是一如平等,实无差别。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清净慧菩萨问法以后,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像这样虔诚地问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时候,世尊回答清净慧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替末法时代的众生,向佛请问修行过程当中的次序差别。请你们仔细聆听,现在如来为大家解说。”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当下清净慧菩萨,因世尊的教诲而心生欢喜。与在会的诸位大菩萨们,一起安静地听法。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世尊说道:“各位善男子,圆满觉性就是一切众生的自性,然而它并非某种确定性,也不因为某种确定性而有。它没有形相,只是随着种种因缘性而起作用罢了。终究没有什么圆满觉性可以取得,或者证到。在圆满觉性的广大实相当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菩萨或者众生。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和众生都是虚假的幻化而已。当幻化灭尽了以后,也就不存在什么取得解脱,或者证到圆觉的菩萨和众生了。”

  当知圆觉自性,清净本然,它不是修证差别的体性。今性有差别,都是因为循顺诸性,随缘现起差别之性。所有的差别性起时,全觉性而起,所以称作法身流转五道。谁是能取所取?谁是能证所证?所以说:无取无证。在清净实相的理体中,实际上没有菩萨和众生的差别。菩萨众生,本为一味,同归圆觉。

  《六祖坛经》:惠能离开了猎人队,来到广州法性寺,遇上印宗法师正在讲《涅槃经》。当时有一阵风吹来,旗幡随风飘动,一位僧人说这是“风动”,另外一位僧人则说是“幡动”,两人为此争论不休。惠能走上前向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大众听到了,都十分惊异。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对我们来说,看不懂的人多,但是看了之后仍然会立刻被触动,真理是非常能触动人心的,尽管不一定能全面理解,但真理的光芒仍能令我们为之震撼。这句话,修行到不同次第,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本经中,佛说:“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悟者知道世间一切能知的心、所知的法,有如虚空,本来平等,本来没有生灭变化等摇动性。也就是说,众生迷的时候,就见到有生死、有世间,这一切都属于动转;而觉悟的人就知道有如虚空,一切平等。由于众生迷惑颠倒,所以不能除去幻相,而一直受幻相的干扰和影响。人们不知道迷惑和烦恼都是没有实体的幻相,而妄想加以断除或调伏,所以才有了众生和菩萨的差别。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譬如我们的眼根,它有见的能力,但它却见不到眼睛本身。其实,当我们见到种种景象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了见性的存在,而见性则无法直接见到它自己。见和所见,它们的本质是平等一体的。之所以人们觉得能见的自己和所见的事物并不平等,那只是因为众生的迷乱颠倒而已,还没有能够消除灭尽一切幻化的执着。在消灭幻化的如幻修行过程当中,便会显现出程度和次序的差别。倘若最终证得了如来寂灭而随缘的境界,就会明白,其实没有什么好寂灭的,也没有什么能寂灭的我。

  《金刚经》云:“如来说众生者,既非众生,是名众生。”一切世间的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他只是一个名而已,比如水,在人间看来那是水,可是在天人看来那是甘露,在饿鬼众生看来,那是血。那么你说,这水究竟是什么?《楞严经》云:“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就水本身来说当体就是空性,是真如圆觉。也就是说,它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它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真正证到圆觉的时候,即可以以心转物。完美的圣者灭除了所有的烦恼和疑惑,体会到万物平等的道理,没有寂灭的名相和寂灭的我相。福和德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它是无限的,依众生心的境界产生变化。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各位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由于妄想有个我,以及爱我的自我执着之心。所以从来就不曾知道,所谓的我和爱我的心,只是随着念念生灭而造作出来的假相而已。因此,就会为了自我而生起各种憎爱行为,沉溺迷惑于色声香味触五种欲望当中,不能自拔。倘若有的众生,有缘分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教导并帮助他们打开心中的智慧,悟入了本来清净的圆满觉性。他们就会发现并且明白,所谓的我和爱我的心,都是随着念头的生起而生起,随着念头的消灭而消灭,没有任何真实内容。他们知道,这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只是由于念念分别的习性,而自寻烦恼罢了。倘若有些善根深厚的人,在这时就会自然放下自我念念相续的分别,似乎从根本上永远断掉了烦恼。在他们看来,他们已经得到了法界的本然清净。然而,正是这种对于清净的见解,成为了他们内心进一步解脱的障碍。因此,他们对于圆满觉性还有很多不能相应,不能通达的地方。这叫做凡夫菩萨随顺悟入圆满觉性的境界。

  我们凡夫众生,从无始劫以来,执著自我的妄想而滋生我爱,不能查觉妄念的念念生灭,分别憎爱,贪着财、色、食、名、睡五欲,导致神识在幻化的六道沉沦,无法脱离。没有佛法的日子,众生内心被无明烦恼所障,人生如漫漫长夜,充满了苦难和恐惧。

  《杂阿含经》“盲龟值孔”的故事喻“人身难得”:当大地悉成大海时,海里有一盲龟,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海面上有一段浮木,浮木上只有一孔。这个浮木终年随风逐浪四处漂游。那只盲龟要得遇这个浮木孔,因为有时空的限制,这是很难很难的。而得人身,比这更难。

  中阿含《八难经》佛说八种障碍听闻佛法的因缘:

  (1)生于地狱中;(2)生于饿鬼中;

  (3)生于畜生中;(4)生于长寿天;

  (5)生于无佛法的边地;(6)心有邪见

  (7)诸根不全,盲聋暗哑;(8)佛不出世。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而今如盲龟值遇浮木孔,偶得极为难得之暇满人身,又蒙恩佛法,幸中之幸。因此当于此人身生希有心,倍加珍惜,勤于闻法,精进修持。假如遇到了良师益友的教导,就能体悟到人的本性清净无瑕,并且潜藏着无穷的智慧。而我们所执著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每一刹那都在变迁。就知道众生本来都在清净光明的真如圆觉中,却作茧自缚,妄自受苦。假如有人,调伏了尘劳和思虑,明白圆满和觉性没有对待的差别,体会到法界清净的道理。但如果心中一味执著清净的名相,那么仍然会变成一种障碍,不能自在地使圆觉心性发挥最大功用。这叫做凡夫启发圆满智慧的情形。

  “弃考选佛”的丹霞天然禅师公案:

  丹霞天然山的天然禅师,本是一儒生,打算去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在路上偶然遇到一位禅客,问天然:“您到哪儿去?”天然回答:“赶考去。”禅客说:“赶考怎比得上选佛!”天然道:“选佛应该到什么地方呢?”禅客说:“现今江西马大师出世,他那儿是选佛的场所,您到那里去吧!”

  于是,天然放弃赶考,直奔江西。

  刚见到马祖大师,天然就用手推推帽子的前沿(表示要剃度)。马祖大师看了一眼说:“南岳石头是你的老师。”天然立刻就到南岳,还是用手推推帽子前沿。石头禅师说:“到槽厂去吧。”丹霞就在伙房作了三年的烧火工。

  有一天,石头和尚对大家说:“来日铲佛殿前草。”第二天,大众都找出锹、锄等工具,准备铲草。只有丹霞与众不同,他端来一盆水,洗净了头,来到石头面前跪下。石头禅师见他慧根独具,就笑逐颜开,给他剃发,度他为僧。石头和尚随后又为他说戒,丹霞捂着耳朵出门就跑了。

  丹霞在石头禅师处剃发之后,又前往江西参拜马祖道一禅师。他到马祖道场后,没有礼拜马祖就直接进入僧堂内,僧堂供有圣僧之塑像,罗汉僧的塑像,丹霞就骑上圣僧的脖子。众僧都大吃一惊,认为这个人太狂妄自大,竟敢在圣僧头上坐。他们急忙报告马祖。马祖过来一看,说:“我子天然。”丹霞见到马祖后,连忙从圣僧头上跳下来向马祖礼拜,说:“谢师赐法号。”此后,他便以“天然”作为自己的法号了。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各位善男子,一切菩萨都还有一些见解的障碍。有的菩萨们虽然断尽了理解之心,但仍然停留在见的感觉当中,误以为所见是真实的。这种见的感觉成为了菩萨心中的障碍执著,让他们对于圆满觉性仍有许多不能相应的地方。这叫做未入地的贤位菩萨们随顺悟入圆满觉性的境界。

  菩萨们已知道清净的名相对于启发圆满的觉性是一大障碍。他们的心中虽除去了几分这种见解,可是仍然有“想断除清净名相”的观念存在。这观念对于启发圆满觉性也是另一种障碍。它能使人心中产生负担和牵挂,这叫做未入圣地的菩萨启发圆满心智的情形。所以,对任何见解和觉知的执著,都会成为启发圆觉真如的障碍。

  圆满觉性,有时又称佛性、空性、实相、般若、真如、真心等,可说是“一法千名,应缘立号”。不过,尽管名称再多,所指的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与诸佛如来所以能够并肩而坐,就是自性平等;平等的自性,就是圆满觉性。圆满觉性是“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圆满觉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这一种圆满觉性,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常住不迁,实相如如,犹如黄金:你可以把它做成耳环、手镯、戒指,尽管外相千变万化,可是黄金的自性永远是黄金。

  圆满觉性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分别,圆满觉性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所谓法身实相不是哲学上的理论,不是知识上的分别,它完全是修证的境界。

  有一次,太原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有一禅者因听讲至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时,禅师忽然失笑。孚上座讲罢,便请禅者喝茶,问道:

  “我对佛学的研究,依文解义,我知道不够深契佛旨,适蒙见笑,希望您能不吝慈悲,给予指教。”

  禅师:“座主刚才所讲的三德法身,在我听来,座主并不认识法身。”

  座主:“我刚才所讲的,是哪地方不妥当呢?”

  禅师:“你再讲一遍。”

  座主:“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

  禅师:“我不说座主讲的不对,只说座主对法身体相妙用未能认识。”

  座主:“既然如此,请慈悲为我开示。”

  禅师:“你信得过我吗?”

  座主:“我怎能不信呢?”

  禅师:“那你从现在起,停止讲经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起放下!”

  座主就听从禅师所言,每日静心息虑,从初夜至五更。一天闻鼓角声,忽然契悟,便去扣禅师的门。

  禅师:“教你传持大法,夜来为何酒醉?”

  座主:“今日始知过去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太紧,致使不能任性逍遥,从今以后不敢在语言文字上搬弄!”

  座主便罢讲经,遍历诸方,终能名闻宇内。

  法身,即真理之身,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圆满觉性。这法身平等自性是要体证的,所谓菩萨断一分生相无明,证一分法身。学佛修行,千般辛若,万般艰难,所希望的是什么?就是认识自己,就是证悟自己的自性。能够认识自己的实性,也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各位善男子,有所观照,有所觉悟,都叫做障碍。因此,菩萨们应当恒常安然于本来的觉性,心中没有丝毫的住着和牵挂。一切所观照的境界和能观照的我,都自然而然地同时消融于寂灭无形了。就好比有人用刀砍掉了自己的脑袋,当脑袋被砍掉以后,也就没有能砍脑袋的那个人了。菩萨们以分别观察之心,来消灭自己心中的分别妄想,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分别妄想被消灭干净以后,也就没有什么能分别观察的菩萨了。菩萨修行到如此地步,就会彻底明白,如来所宣说的殊胜教法,就如同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头一样。一旦顺着手指的方向见到了月亮,才知道手指头不是月亮。甚至,所标示的东西也根本不是什么月亮。乃至于三世一切如来,对于菩萨们的种种语言开示,都是方便善巧而已。道理是一样的。这叫做已登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们,随顺悟入圆满觉性的境界。

  已经证得入地的菩萨凡有照有觉,都是法障,所以菩萨常觉不住。这里讲的是时时在觉,不再着意于觉照,能所既空,无照与照者,同时空灭。“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所以已入圣地的菩萨时常洞察万物,可是他内心不执著任何见解,所以不会成为心智的障碍。当他在洞察万物时,他不见有能洞察的自己存在,也不见所洞察的外物存在。所洞察的万物与洞察者本身同时不存在。

  如来的一切经教,“如标月指”,都像指向月亮的手指。假如我们看见了月亮,我们就彻底知道指向月亮的手指根本不是月亮。“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所有智慧圆满的大圣者,用种种方便的话语和譬喻,把道理讲给菩萨们听,也是同样的情形。实际上,佛菩萨、善知识并无实法与人,但因病施药,方便对治。所以,六祖说:“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这与《金刚经》“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同一旨趣,同一法味。总之,如果我们能以“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大日经》),离指见月,不生执著,可得法益而解法缚;一旦我法双空,并空亦空,则无尽烦恼自然化为大光明宝藏了。这样,一切固执法见,舍本逐末,甚至争论胜劣、高树慢幢等现象,自然“可以休矣”。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是禅宗的鲜明特色。中国禅宗是根据初祖达摩大师依《楞伽经》如来藏思想与六祖惠能大师依《金刚经》般若空性思想而创立的宗派。法不孤起,依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禅宗从创立之初就不拘泥文字。《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世尊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涅槃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得佛心印,流露法喜,这种传法,被禅宗推崇。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三叹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灵山会上又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真理。如来的净智妙慧一切功德,就叫作正法眼藏。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智慧择法眼,能够普照一切,含藏万法,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这一法就叫作正法眼藏。什么是涅槃妙心呢?也就是说不生不灭的妙真如心。这个真如妙心,是一真一切真,法法皆真;一如一切如,法法皆如。它是不变又能随缘,随缘依然不变。随迷缘,就做六道众生;随悟缘,就成四圣法界。这就譬如冰与水一样,随冷气之缘,水结成冰;随热气之缘,冰化为水。这个真如心叫作妙心,妙字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实相就是无虚无妄真实之相,这就是妙真如心,实相无相。无相就是无有一切千差万别虚妄之相,唯是真实平等一相。平等一相,就是微妙智慧德相。这正法眼藏是依照真心的大用方面来说,涅槃妙心就是按照真心本体方面来说,实相无相是按照真心德相方面来说,合起来就是根据真如妙心的体、相、用三个方面道理来讲,这个妙真如心真是一种幽微奥妙秘密的无上法门,这个微妙法门就叫作法界大总相法门。它是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如来智慧德相。这种智慧德相,不但是佛有,我们众生也有,即心即佛,即佛即心,这就是佛教禅宗的殊胜见地

  我们要知道,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是无说而说,无言之道,要我们从眼根与耳根方面,能够得个消息,体会佛的无言妙道。到了摩诃迦叶破颜含笑以后,佛开口说了几句法语,这是以言遣言,无言之道。古人说:“大道本无言,因言而显道,真心本无相,即相而明心。”有一次,孔子对几位弟子说:“余欲无言。”弟子说:这怎么办,如果夫子你不开口讲话,我们这些小小的弟子们,就得不到教益了。孔子说:不要紧,你们看看天,它日日夜夜也没有讲话么。春夏秋冬四时的节气,不是照样走得很好嘛!它一天到晚也没有讲话,万物不是也生住异灭,辗转循环,终而复始嘛!你们看,天何言哉。这就充分说明了,无言才是真正的大道。所以说,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到了第二峰头,才说出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尚未悟道的人须凭藉圣者的教法才能断除心智的障碍。等障碍都除去了,也就同样用不着言教了。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各位善男子,一切逆境与障碍,就是究竟圆满的觉悟。正念现前和妄念纷飞,无非都是解脱。事情成功或者不成功,都叫做涅槃。智慧的心和愚痴的心,通通都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所成就的法门和外道所成就的法门,同样是觉悟之路。无明和真如,并没有什么两样。那些所谓的戒定慧,和淫欲,嗔怒,愚痴一样,都是清净的梵行。芸芸众生和山河世界一样,有着同样的法性。地狱也罢,天堂也罢,都是本来的净土。有佛性也罢,无佛性也罢,终将一起成佛。一切烦恼,本来就是解脱。以法界本有的宽广如大海般的智慧,照彻一切境界,犹如虚空一样毫无真实可言。这叫做如来随顺悟入圆满觉性的境界。

  这一段,堪称当空雷震,惊世骇俗。我们把这一段和《六祖坛经》中薛简启问六祖的一段经文一起参照学习,看看六祖对此的讲述: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薛简问:“如何才是大乘的见解呢?”六祖说:“明和无明,在凡夫看来是不同的两种东西,有智慧的人了达它的性体没有两样,这无二的性体,就是真如实性。所谓实性,在凡愚身上并不曾减少,在圣贤身上也不会增加,住于烦恼之中不会散乱,处于禅定之中也不滞空寂,不是断灭,也不是恒常,没有来也没有去,不在中间也不在内外。不生不灭,性相一如,永不改变,称之为道。”

  这里,六祖把所有的对待法都回归空性一如的本源,万法自然就和谐起来。就像我们看到《楞严经》中讲到,如来藏到底是空的还是不空的?讲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都是要超越的。你用任何一种概念,任何一种定量把它标准化的时候,就认为别的是不标准的。而在佛性的状态,没有一个是标准不标准的概念。当你建立一个标准的时候,你就否定了和这个不同的一切。

  温州遇安禅师,常阅《楞严经》,又名楞严禅师。一日阅《首楞严经》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句,乃破句读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乃悟。有人语师曰:“破句了也。”师曰:“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此后列十对法阐述障碍即究竟觉。佛证觉心,心无取舍,诸法普同,是谓圆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第一识与智对。觉则离念,念则不觉。无念则得正念。是智。有念则为失念,是识。念本自空,本来无念,无非解脱,即究竟觉。佛法到了上乘根性的时候,它不否认世间的任何东西。一切都是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它是绝待圆融。所以,不用智与识或者明与无明来对待理解它。而智与识、明和无明的本体都是佛性,在无上乘密法中对这个的解释特别明显。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第二成与破对。众缘相会是成。缘离离散,是破。一切因缘,皆无自性,成法破法,都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第三愚与智对。《大宝积经》说:“痴从分别生,分别亦非有。”痴性与佛性,平等无差别。愚痴与智慧,只在一念差,一念识转智,通为般若智。“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第四邪与正对。《思益经》说:“住正道者,不分别是邪是正。”住正法而无执,入外道而不迷,二者都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第五真与妄对。《涅槃经》说:“无明本际,性本解脱。”迷时真如是妄想,悟时妄想即真如。六祖的解释为:“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无明真如无异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烦恼即菩提。烦恼是未觉的状态,菩提是觉醒的状态,烦恼和菩提在佛性上,乃至在事项上是没有差异的。众生没有意识到二者同源而强行逆行取舍,就在心理上产生矛盾对立,就开始感受到分别所带来的苦。真正到实相状态时,轮回和涅槃是不二显现,平等一如。为了让众生从二元对待法中超越上去,所以密乘就讲了很多方法,让我们超越凡夫知见。例如,在二乘法高度,我们探讨众生的修行,造作贪瞋痴所产生的是轮回烦恼,勤修戒定慧所获得的就是解脱涅槃。而到了真正无上乘的时候,戒定慧和贪瞋痴同样都是佛性的一种表现形态。为了让还未达到这种高度的众生方便起修,藏传佛教中就用了很多方便的图像、真言、修法,来令众生从自我狭小的“我法二执”中超越出来。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第六染与净对。夫戒定慧对治淫怒痴,三毒本空,元是梵行。《诸法无行经》说:“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道。贪瞋痴我们称为烦恼,戒定慧的梵行我们称为解脱,而贪瞋痴的当下和戒定慧的当下两者体性是一如的。例如“贪”,因为一切都是佛性显现,所以贪的那一刻也是佛性显现。

  就像阳光透过玻璃投射到墙上,无论是玻璃上画了个什么图案投射到墙上,这里画了个乌龟,这里画了个人,它们的体性都是阳光的体现。我们不能在这里认为这个人很好,那个乌龟很讨厌,它们两个是同一体性的。如果回归到光之本体,就会发现:其实都是阳光的作用而映现的。同样,贪瞋痴当下的能量是来源于佛性,戒定慧的能量也是来源于佛性。如果我们在现象中的时候,我们假立名相说,这个不好,那个好;当究竟一如的时候,它们两个都是一样的,都是佛性光明。

  比如说这灯,灯泡的能量,我们打开它,它就放光了。空调,我们打开它,它就散热了。不论是空调散的热,还是灯泡发的光,它们体性上其实都是来源于电。当我们安住于电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们两个所产生的作用,产生的妙用,都是电的作用,电的妙用。众生往往卡在这里,认为灯泡的功德大,空调的功德小,就会卡在事相上,而忽略了它本体的佛性妙用。为此,密宗和禅宗都明确提出来“烦恼即是菩提”,轮回和涅槃不二,是指体性一如。

  密宗中讲到了,贪也是佛性显现,瞋也是佛性显现,痴也是佛性显现。为此,藏传佛教建造的佛像很微妙,众生的贪一般是贪财贪色,藏传佛教中就有种喜乐佛像,一尊男的佛抱着一个女的明妃,这个叫喜乐本尊。所以说,众生虽然贪,但那是喜乐本尊的化身;瞋是愤怒本尊,青面獠牙现愤怒相的佛像代表瞋,瞋的本体也是佛性的显现,所以叫愤怒本尊;痴就是安详寂静,我们用寂静本尊来表述。因此,无论是喜乐本尊、愤怒本尊,以及寂静本尊,他们都是佛性显现的不二化身。

  众生的任何一个形态显现,其实都是佛性不二的在其身上的一种正常显现,戒定慧和贪瞋痴同是如此,是同一能量的体现。大家看《西游记》,表现的就是贪瞋痴之妙用。猪八戒代表了贪,孙悟空代表了瞋恨,沙僧代表了愚痴。但是,贪瞋痴却不离佛性,只要发起菩提心,此三者当下就能成就波罗蜜,而唐僧就代表菩提心。在佛性显现中,在我们凡夫来看,贪瞋痴不是好东西。但是,具有了菩提心的时候,孙悟空所代表的瞋恨现愤怒本尊,降伏魔障,取得真经,成就斗战胜佛。猪八戒所代表的贪财好色,显现为喜乐本尊,充满了喜乐色彩,而且把关系融合得很好。唐僧不高兴的时候就把孙悟空赶走了,赶走了不行啊,猪八戒再把美猴王请回来。所以,他起了和谐的作用,喜乐的作用。沙僧所代表的愚痴,话也说不好,仗也不能打。但是,他规矩能干,牵马挑担,任劳任怨,成就忍辱波罗蜜。

  他们三个在没有发起菩提心的时候,会惹事生非,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骚扰嫦娥,沙僧工作失误打碎了琉璃盏。当用菩提心来引导的时候,他们当体就是佛性显现,最佳拍档,完美组合,建立了完善的团队,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是比喻,众生了知自己是佛性的不二显现:当你贪的时候,你是修喜乐本尊;你着急发脾气的时候,是修愤怒本尊;你发呆的时候,修寂静本尊。你只要了知佛性,贪瞋痴当体都是修行之真实妙用。这是密宗非常高端的直指修法。因此,我们说贪瞋痴和戒定慧在同一佛性的体性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的。

  《大智度论》中记载的故事:

  一日,文殊菩萨给释迦牟尼佛说了一个故事:当时,有两个菩萨比丘,一个叫喜根,一个叫胜意。

  喜根法师行住坐卧端正诚恳,对于世法不离不弃,而且对于善与恶不起分别二念。喜根的弟子都很聪明,喜闻佛法深义,但是喜根对于弟子的修行,无论是寡欲知足的,还是那些精进持戒修行的头陀,都不多加赞赏,只是与弟子们宣讲开示诸法离一切相,不住一切相,不生不灭的实相清净法。

  喜根菩萨常常对他的众弟子说:一切万法,贪嗔痴三毒相,这些诸法相都性本空,但是都有被蒙蔽的真性,修行人见证诸法实相,不要落入对于“相”的我见与法见中,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挂碍。所以喜根就在诸法实相上为弟子说一切方便法,从而教化他们证入“一相智慧”,就是不生不灭的无碍智慧。当时喜根的很多弟子都能做到对于万有万法没有嗔心,也没有悔心,都能达到菩萨生忍的境界,因为得生忍所以进而可以得法忍,在实相法中心不动如山。

  而当时的胜意法师则不然。这位法师严格持戒,清净修行,并且修十二头陀的苦行,成就四禅、四无色定的境界。胜意的很多弟子根性暗钝,我执很重,执清净相,因为心经常处于“分别”二见中,所以经常动转。

  有一次,胜意到喜根弟子的家中造访,给喜根的弟子称赞持戒、清心寡欲、知足、苦行、禅定的修行,并诋毁诽谤喜根说:喜根讲的法将人都带入邪见中,他宣说的淫、嗔、痴和无挂碍诸相,不是纯净的修行人。

  喜根的这位弟子已经得了“法忍”,听到胜意这样说,就问他:“大德,您说我老师说的淫欲法的法相是什么?”胜意说:“淫欲的相是烦恼相,是无明烦恼。”弟子问:“这个淫欲的无明烦恼,究竟在哪里,又因何而有呢?是在身体内,还是在身体外呢?”胜意回答说:“淫欲的烦恼即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在体内,那就是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有的就不会依靠因缘而发生,但淫欲我们知道是依靠因缘发生的。如果淫欲的烦恼相不是体内本有,若果在体外,那么就与我没有什么干系了,但是如果没有干系,就不会烦恼,所以淫欲相即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

  喜根的弟子说:“既然如大德所说,淫欲相即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空间,遍求一切处去寻找这个烦恼的实相,结果是不可得不是吗?所以淫欲相性本空,本来不有,所以不生不灭。如果没有生灭相,空无所有的这个法相,又如何能让人起分别烦恼,让大德您作恼呢?”

  胜意听了喜根弟子的回答,心中不高兴,但是也没有办法反驳,只对这位弟子说:“喜根菩萨欺骗信众,进入邪道中去了。”

  当时胜意菩萨虽然已经证到了四空定,但是因为他未深刻了知诸法实相,所以只要听到是佛说的言语就心生恭敬欢喜,听到外道说的就心中忿忿;听到言语行意不好的就不开心,听到好的就生大欢喜心;听到生死就忧愁,听到涅槃就高兴,住在生灭分别的二见中,不能有正知见、正行。

  胜意菩萨回到自己的精舍,对弟子说:“你们一定要知道,喜根菩萨不能如实修行,欺诳众生,从而将他们带入恶见恶行中。为什么呢,因为喜根给弟子讲贪嗔痴的三毒相,以及一切诸法无碍相。”

  喜根菩萨听到胜意的说法,心想:这个胜意,嗔恶分别心太重了,心被业所缠缚,恐怕会造大罪。我应该对他讲说甚深微妙无相的法理,即使今天他不能有所证悟,但是却可以给他未来世种下佛道的善根因缘。于是,喜根就对弟子说了首偈子: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

  喜根说完,当时就有三万诸多天子证得不生不灭的无生法忍,不着一切法相,而得到解脱。

  可是,胜意菩萨虽然修行有成,但却遭到了地狱的果报,受无量千万亿苦。后来转生为人,累世被人诽谤,无量劫中因为业障重无法亲近听闻佛法。一直到诽谤的罪业渐渐还完了,才得闻佛法,出家修道。但是因为业力习气的缘故,虽然出家依然不能持戒,后来无量世重作沙门,能够持戒了,但是根性依旧暗钝。

  喜根菩萨因为布施无相实相法与众生解脱,最终证得了佛的果位,佛土号宝严,佛号名光逾日明王,在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

  文殊对佛说:“胜意比丘就是当时的我,我可以观到自己当时因为诽谤真佛法的缘故而遭受无量苦。”文殊说:“如果修行人真的要解脱一切苦,就不应该着法相的知见而怀嗔恨心。”

  文殊说完,佛陀对文殊说:“修行人能够听闻‘诸法无行’的经义,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是佛是不广为众生宣说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不修道不精进,只想从佛法中获取利益的人,听到这样的甚深微妙法是不能信受的!”

  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弥勒菩萨一起对佛说:“世尊,我们一定会在未来世让众生得闻受持无上无相无行妙法而得解脱,这样,那些天魔与梵王就不会迷惑众生得便利了。”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了知贪瞋痴和戒定慧在佛性上的无二无别,就可以任意造作,不持守戒律。需要了知,超越因果绝非拨无因果,任运而行绝非胡作非为。行道中人自应谨慎取舍因果,真正证悟者因通达性空缘起的理趣,取舍因果自然更加细致任运。祖师曰:“证悟见解广如虚空,取舍因果细于粉末。”

  戒为无上菩提本,离了戒律,无成就可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子若无戒律作为生活规律的依准,了生脱死是难以做到的;佛教如无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不唯一盘散沙,也将乌烟瘴气。因此,佛在临将入灭之时,示意后世的佛子,应当以戒为师。我们学佛的宗旨是在了生脱死,戒律若能持的清净便自然通向涅槃。戒的功能是在断绝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佛说:“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要是我们不造生死之因,即使不想离开生死,生死之中也不会找到我们的踪迹的。

  看似万般现象不一样,但是它们的体性是一样的。我们有分别就不是实相,而是假相;如果我们了知无二,就是实性实相。我们的实性在凡夫一点都没有减少,我们的佛性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性,他的没增加,我们的也没有减少。我们在烦恼中,其实佛性也依然不乱,就像我们看电视,电视屏幕乱糟糟,但是电没有乱。同样,看似烦恼的现象,其实它的本质并没有什么乱象。在禅定中本体寂灭,妙用却生机盎然。

  超越了任何的对待,不被任何一个观念卡住。我们的佛性从来没有生起过,也没有寂灭过。相就是现象,性就是本质,现象和本质都是这么如是如是。常住不迁,就是佛性。不迁就是不变化不变异的,只要有变化的就是假相,不是常的,是无常的。而佛性没有任何的变化,名之曰道,这就是道。这个道就是佛陀所说的那个本性,就是我们想要描述却无从说起的那个本源状态。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第七依与正对。《涅槃经》说:“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所说究竟,即是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第八苦与乐对。极恶业成,天宫即见地狱。极善业熟,地狱即是天宫。二业之念,全由心生。心既本空,一切清净。地狱天宫,岂有异相?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第九、有性与无性对。有性即是三乘种性,无性即是阐提种性。如此四种种性,当下齐成佛道。

  有一则公案说:灵训禅师去参访归宗禅师时,提出一个问题说:“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我不敢向你说。就是向你说了,恐怕你也不相信。”

  灵训禅师回答道:“老师!您的话,弟子哪敢不信?”

  归宗禅师就再问说:“你刚才问什么?再问一次。”

  “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喔!如何是佛?你就是!”

  灵训禅师一听,“我是凡夫啊!怎么一下子忽然是佛呢?”赶快再反问,“老师!您说我是佛,我如何才能知道我是佛?保证我自己是佛呢?”

  归宗禅师答:“一翳在眼,空华乱坠。若离诸相,即见诸佛。”这意思是说:你不能见到自己是佛,因为自己有了无明妄想,就好像眼睛里面生翳,有了毛病,对于一切世间的真相就见不到了。如果你除去了这种毛病,就能见到如如的佛。

  不知道自己是佛,不能认识自己,是因为自己不懂得寻密,秘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佛法说密意,一切都是密意;说不是密意,一切都不是密意。佛陀灵山会上拈花,这是很公开的事情。可是,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大迦叶尊者微笑了,他知道,所谓“心心相印”,这就是密意。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第十缚与解对。《佛顶经》说:“根尘同源,缚脱无二。”我们的分别心和执著心本是虚妄,犹如空中花。一切烦恼都是因为分别执著而生起。分别执著既然不是实在的,烦恼何有?既无烦恼,何来缚者?缚者虚妄,当下解脱。四祖道信初参三祖僧璨大师时说:“愿和尚慈悲,开示我解脱法门!”僧璨大师反问:“谁缚住你了?”

  是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束缚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妄念。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束缚还须自己解脱。我们能心无所缘,自觉无碍。空间取当体,当体圆满;时间取当下,当下具足。一切为一,万物相连,表面的万象不同,不掩深处合一的实相。所有时间都是一个时刻,永恒不是无尽的时间,而是同一时刻,是我们意识状态在同一时刻的品质。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以真如圆觉本有的宽广如大海般的智慧,照彻一切境界,观察世界的各种现象,这些相对立的现象,就如同虚空一样的不实在。这叫做如来随顺悟入圆满觉性的境界。方信禅师云:“无众生可度,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证,本来具足。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为人自肯,决定无疑。说此难信之法,稀有之事,悟者方知。”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各位善男子,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应当做到在行住坐卧的一切时候,不会生起虚妄分别之心。对于那些随缘而起的念头,也不要拒绝和消灭它。虽然有时也会用连续的妄想分别来思考问题,但不要认为它一定是妄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不落于知见,也不要去辨别它是否真实的佛法。倘若某些众生听到这样的法门以后,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修学,并且不会惊恐害怕,就叫做随顺悟入圆满觉性。

  佛陀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教授观心修行方法:

  一、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妄念,不攀缘外境而起分别心。

  二、于妄心忽然起来时,也不要刻意制止,只是不作理会。只要不作理会,正是一念觉转,便销于无形,如果妄加制止,期望息灭念头,等于妄上加妄,火上浇油。《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三、于妄想境,“不加了知”,因一加了知,即入比量分别,现量就迷乱了。祖师说:“欲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

  四、“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是分别心所分析出来的结果,对于不费心去认知的本然心境,也不必费心去辨别它是否真实。

  五、闻是法门,假使有人能不惊怪疑怖,加以深信理解接受和实行,叫做随顺悟入圆满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各位善男子,你们要知道,像这样的众生,他们以前曾经供养过百千万亿数不清的诸位佛陀,和诸位大菩萨,并且培植下了深厚的德行和善根。佛说这样的人,叫做成就了如来的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世尊为了重述一遍所说的法义,以偈颂的形式说道: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清净慧菩萨当知道,圆满觉悟菩提之性,

本来无取也无可证,没有真实菩萨众生。

从未觉悟直到觉悟,便会显出次序差别。

凡夫菩萨理解为碍,贤位菩萨未离觉知。

登地菩萨分别永灭,心不贪住一切境界。

大觉世尊无不圆满,叫做处处自在随顺。

若有末法时代众生,心中不生虚妄知见。

佛陀赞叹这样的人,今生就是活的菩萨。

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所有功德已经圆满。

虽然显现种种方便,都可称为随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