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炉香赞中的法器怎么敲

发布时间:2023-05-01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关于炉香赞中的法器怎么敲:钟

一、钟

  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钟有梵钟与唤钟两种,梵钟就是大钟,因为能曲靖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大钟声振而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吊在钟架上及撞击令响。所以又称为钓钟,撞钟)。

  梵钟通常高约一米左右,直径约六十公分,是挂在钟楼上,用来召集大众,或者在早晨、晚上报时。在寺院中,悬挂在钟楼上的钟最大。另外有一些比较小的钟,称为小钟,如北京广化寺五佛宝殿前挂的那是小钟,或者,吊在禅堂的进门处。用来击鸣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称为行事钟,又名小报钟。另外,一种悬挂在方丈寮外,由侍者击鸣、传唤学人单独入内参学,称为唤钟。

  钟不仅是寺院报时、集众的法器,而且对于修道有极大的功德,《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记载,古代月支国王,因为与安息国发生战争,杀人九亿,因为杀业而受恶报。死后化为千头大鱼,被剑轮绕身砍头,随砍复生,病苦难以忍受。因此求罗汉僧常击钟声,使他痛苦能够熄灭,《高僧传智兴传记载,有一位亡者,托梦给他的妻子说:我病死后,生在地狱中,有幸依赖禅定寺僧人智兴鸣钟,响震幽冥,使同受苦者一时都得到解脱

  佛教徒对钟都极其尊重,寺院鸣钟以一百零八下为准,象征破除百八烦恼,所以称为百八钟。根据《百丈清规》记载,鸣击手法是,引持钟杵应该缓慢,击钟扬声应该悠长,分三通,各三十六杵,快十八下,慢十八下,并且敲钟的钟头在击钟时都要念钟声偈。

  早晨先报声三下,敲三下钟,然后便快敲十八下,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每字一下,接着,敲慢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成佛终不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法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三通都敲完后,最后念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三称,敲三下,接三下鼓。

  晚上先接鼓声三下,敲三下钟,然后先慢敲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洪钟初(再、三)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当今元首,大统乾坤;下祈人类相亲,世界大同。

  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幽十类之中,悉离苦海

  五风十雨,免遭饥馑之年;南亩东郊,俱瞻尧舜之曰。

  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土

  飞禽走兽,罗网不逢;浪子孤商,早还乡井。

  无边世界,地久天长;远近檀那,增延福寿。

  三门镇靖,佛法常兴;土地龙神,安僧护法。

  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历代先亡,同登彼岸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法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然后,快敲十八下,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遍,敲三下,接三下板。

  钟声悠扬,从清净梵刹中缓缓传来,警醒在生死梦中的人。所以,从古以来,钟声成为诗人灵感的源泉,最有名的诗作是唐代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关于炉香赞中的法器怎么敲:鼓

二、鼓

  鼓是敲打乐器之一,早晚上殿及平时作法事都是离不开的,由金、玉、木、石等制造而成,有各种形状及大小,是寺院中常用的法器。

  鼓是全世界各民族使用比较广泛的击鸣器,我国很早便将鼓用于仪式、舞乐、军阵中,具有集众、报时、警报振奋人心之用。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西域的鼓也随着传来,再加上中国原有的鼓,于是鼓的类型和称呼便丰富多彩。比较小的称为应鼓,比较大的称为鼓,悬挂在高处,而击打的称为悬鼓,鼓种类很多。

  在印度,僧团使用的主要是为了集合僧众,如做法事敲鼓集合,《四分律》记载,比丘们在布萨时没有按时集合,于是佛陀命令或打犍椎,或敲鼓吹呗,所以在寺院中早起、夜寝时,规定击钟鸣鼓作为号令,于是便有晨钟暮鼓之称。后来,鼓又加入了赞诵的行列,配合唱念,谱成曲调。作为伎乐供养,庄严道场,这是用音声来做佛事,为了帮助大众生起虔诚的心。

  鼓在中国汉传的古老寺院中,其用途十分广泛,曰常生活、说话、上堂等活动都会用到鼓,有法鼓、登坐鼓、茶鼓、斋鼓、问讯鼓等等。

  现代寺院的鼓,除了报时之用外,最多的是做为法器鸣击。一种是放在架上,旁边有一只吊钟,称为铃鼓。另外,在离开位置时可以敲击的称为手鼓,手鼓有一定的拿法和敲法,在不敲时,两手捧持,鼓槌摆在鼓的外侧,用两食指和中指托住,两大拇指夹在鼓内,其余四指(两无名指与两小指)环拢着。这种姿势称为捧月手鼓,击鼓时,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托着鼓,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执槌,向内敲鼓。

关于炉香赞中的法器怎么敲:引磬

三、引磬

  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很早时期,便成为重要的乐器,当时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根据(文献通考)考证,我国在南齐时代才有铁造的磬,到了梁代才有铜制的磬。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头磨成石片,形状如矩中间折曲,两端低垂:

  我国古代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扁磬、铜磬等,每一种磬都是利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这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在印度佛教僧团中,各种发音法器都统称为犍椎,所以,这是将中国原有的磬引进佛教中,成为犍椎的一种。从南北朝到唐代,寺院中使用的磬还是中国传统的扁磬。而现代寺院中所使用的圆磬,大约是在五代至北宋年间出现的。佛教的磬大致有圆磬(即大磬)、扁磬、小手磬(即引磬)三种。

  1、圆磬是铜制钵盂型,在课诵时由维那师击鸣的法器。大磬是用来指挥腔调,多半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敲击,如同乐队中指挥的指挥棒一般,音之高低由维那师指挥,另外,还有一种小圆磬可移动,这是在做法事时所用。

  2、扁磬,形状如云板相类似,常用石头或金属制成,悬挂在方丈院门廊的里面,作为通报之用。如果有客人想见方丈,知客僧鸣三下。

  3、小手磬,俗称为引磬,底部中央用一个钮来贯穿,附在一根木柄上,用小铁槌敲击。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问讯、转身、礼拜及其他动作的场合,如晚课、蒙山施食时,用引磬来指挥行者的动作,执持引磬的方法,左手执引磬槌的下端,右手抱住左手,平于胸,将引磬正对口部。所以称为对口引磬。敲击时,左手拿着,右手执磬槌敲击,或者仅用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手掌拿住,并且用食指与大拇指向上勾击。

  磬的声音清脆、悠扬,具有振醒昏迷的作用,体现着佛教庄严、肃穆、超尘、清净的形象。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上一篇:佛教法器铛子与铪子的功能是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