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行果
第一节 菩萨乘的发心和誓愿
一、略说大乘名义及其殊胜
梵语菩提萨埵,略言菩萨,义译觉有情。菩提是觉义,即智所求果;萨埵是有情义,即悲所度生。就是以大智上求无上正觉果,以大悲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具有这种自觉觉他的修行者,是名菩萨。菩萨法是佛教三种乘中的大乘,如《大集经》说:其乘广大,故名大乘。乘是运载义,菩萨所乘的因行果德俱大,故《摄大乘论.无性释》说:亦乘亦大,故名大乘。《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等,都以七种大性相应解释大乘的意义。即:一、法大性,菩萨法是十二分教中,属于断除二障,利乐有情,获得无上佛果的方正广大的教法所摄。二、发心大性,修学菩萨行的有情,已于无上正等菩提发起广大的正愿心。三、胜解大性,菩萨于大乘方广教法,已生起坚定忍可,不可转移的殊胜信解。四、增上意乐大性,一类菩萨已超过胜解行地,证入清净无漏的殊胜意乐地。五、资粮大性,由于修集无量的福德智慧二种广大资粮,圆满时即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六、时大性,修菩萨行者,要经于三无数大劫,才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七、圆证大性,菩萨所证无上菩提,是最极圆满无上的大果。前六种大性,是圆证大性的因,圆证大性是前六种大性的果。
因为苦萨乘的境、行、果都是无上的,所以又称为无上乘。如《辩中边论.辩无上乘品》说:此大乘中,总由三种无上义故,名无上乘。三无上者:一、正行无上,二、所缘无上,三、修证无上。
诸经论中,还就大乘法的殊胜体用,标列许多异名。如《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汝等当知,过二乘位,更有胜道名为大乘。菩萨所行,顺六波罗蜜,不断菩萨行,不舍菩提心,处无量生死而不疲厌,过于二乘,名为大乘、第一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利益一切众生乘。
大乘法是最极殊胜的法门,如《大宝积经.胜鬘夫人会》说:一切声闻独觉,世出世间所有善法,皆依大乘而得生长。又如《大集经.海慧菩萨品》说:诸乘之中大乘最,犹如虚空无边际,远离一切生死有,趣菩提树无障碍。于诸众生心平等,常观烦恼诸罪过,能胜一切下劣乘,调伏众生于大乘。所有一切世间法,及以无上出世法,若有学法无学法,一切摄于大乘中。若欲了知众生行,一切众生诸界根,菩萨一念能通达,是故大乘难思议。若有人能行大乘,是则不断三宝种,能为众生作利益,破坏贫穷诸苦恼。能到十方诸世界,现见无量佛世尊,如是趣向大乘者,是人即得无量福。一切世间无能胜,趣向无上大乘者,具足大力坏众魔,是故大乘难思议。
《摄大乘论》中,以十种殊胜赞说大乘:一、所知依殊胜,二、所知相殊胜,三、入所知相殊胜,因、彼入因果殊胜,五、彼因果修差别殊胜,六、增上戒殊胜,七、增上心殊胜,八、增上慧殊胜,九、彼果断殊胜,十、彼果智殊胜。此中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菩萨律仪,说名增上戒体。首楞伽摩虚藏等诸三摩地,说名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名增上慧体。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以上十种殊胜相,声闻乘的教法中不曾见说,唯大乘法中处处见说,故十相即显大乘体大,亦显最胜。
从上经论赞说大乘的殊胜乘,可以信知大乘确是最极殊胜的无上教法。修学佛法的人们,无论从希求圆满究竟的解脱果说,从利益安乐一切有情说,从绍隆三宝住持正法说,都应该以大乘教理行果为学修求证,才能算是一个真实的佛子,也才是一个具有伟大志愿的学佛者。《大集经.海慧菩萨品》说:声闻宝中不出三宝,三宝要从菩萨宝出。《大般若经》卷一百三十说:若教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则令世间佛眼不断。所以者何?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皈依供养故。于此等经义,学佛者应深思之。
二、菩提心
菩提心是菩萨行的根本法,至极重要。今依据经论方述十五义如下:
一、重要:修学菩提道,首先必须发起菩提心。由有发心,才能有目的地欣求趣向,修习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无上菩提涅槃,故《华严经》说菩萨十种住中第一为发心住。《成唯识论》说菩萨十资粮位从发深固大菩提心。由发心故,入于阿僧祇数。趣入大乘之门,正行菩萨道,有菩提心,是真实的大乘菩萨;没有菩提心,纵然有通达无我的智慧,也是小乘人。故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大小乘人的区别法。《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说:菩提心是安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长。《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人难得,若能发心,是人则能求菩提行。经七十八卷又说:欲修菩萨一切行愿,先当发起菩提之心。《出生菩提心经》说:若有众生等,欲转于*轮,欲触上菩提,须发菩提心。《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又诸菩萨初发心已,即名趣入无上菩提,预在大乘诸菩萨数。此据世俗言说道理,是故发心趣入所摄。又诸菩萨,要发心已,方能渐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非未发心。是故发心能为无上菩提根本。
二、受法:菩萨为欲利益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誓求证,故发菩提心是极其尊重庄严伟大的矢志大事,应以真诚纯洁欢喜踊跃的清净意乐请师作证受发。《显扬圣教论》说受发心有两种,如彼论说:此受发心.
复有二种:一、世俗发心,二、证法性发心。世俗发心者,谓如有一随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发誓愿言:长老忆念,或言圣者忆念,或言邬波柁耶,我如是名,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静虑及慧,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第二、第三亦复如是。证法性发心者,谓如有一已过第一劫阿僧企耶,已证菩萨初极喜地,已入菩萨定无上位,已如实知无上菩提及菩提方便,已悟自身将近等近大菩提果,证解自他悉平等故得大我意,已至不住流转寂灭菩萨道故得四广大意。由如是故,于大菩提愿不退转,是谓证法性发心。证法性发心是约地上菩萨说,初发心人,只可依第一种世俗发心受发。
三、体性:大菩提心,从自性出体来说,即以别境中的善性欲心所为其体性。如《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菩萨最初发心,于诸菩萨所有正愿是其初正愿,(此于菩萨五正愿中依顺次数,说名为初。五正愿是:一、发心愿,二、受生愿,三、所行愿,四、正愿,五、大愿,是名菩萨所有正愿。如《瑜伽师地论》四十五卷说。)普能摄受其全正愿;是故发心,以初正愿为其自性。初正愿就是定自希求无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义利的发心愿。体即希求为相的欲心所。若约显胜义说,即以欲心所相应的最胜第六意识心王为体。故《现观庄严论略释》说:一谓发菩提心,即为利他而希求大菩提欲相应所起入大乘门所显之最胜第六意识心王,是大乘发心之相。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佛地。成佛之后,于大菩提已证故,不再有希求,虽穷未来际利乐有情,但皆任运自在起,不作意加行故,亦无希求;因此,菩提心的希求相界限,只从大乘资粮道乃至佛地。
从相应出体来说,大菩提心,即以信、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为体。如《摄大乘论》在说明菩萨最初修行颂说: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成唯识论述记》中引释这一颂文时说:大菩提心以善根为其自体,以大愿为缘,不退屈为其策发,方能发起故。善根力名清净力,是因;能降伏所治故。大愿力名增上力,是缘;常值善友故。坚固心升进者,虽遇恶友方便破坏,终不弃舍大菩提心,所修善根运运增长,大菩提心坚固不退,齐此方名初劫之始。文中所说的善根,不是无贪等三善根,是指的信等五根,故大菩提心即以信进念定慧为其体性。
四、因缘:发菩提心,在诸论中说有种种因缘,但最能引发菩提心、巩固菩提心的根本法,是大悲心。如《优婆塞戒经》说: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大般涅槃经.梵行品》说: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姓,得福报无量。《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说:如人命根,即以出息入息为根本;菩萨如是修学大乘,以大悲为本。《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经》说佛成就一切智智是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又诸菩萨悲愍一切有苦众生,为欲济拔发菩提心。是故发菩提心是悲等流。《发菩提心论》说:菩萨发心,慈悲为首。《大乘庄严经论》说:菩萨发心,以大悲为根本。
大悲的意义如《摄大乘论.无性释》说:言大悲者,谓于有情,利乐意乐。此即显示大悲利益安乐为体。又说昼夜六时,常遍观世间一切有情善法增减等,平等地拔苦与乐,是大悲所作业用。悲依何义为大悲呢?《瑜伽师地论》四十四卷说:由四缘故,悲名大悲。一、缘甚深微细难了诸有情苦为境生故。二、于长时积习成故。谓诸菩萨,经于无量百千大劫,积习所成。三、于所缘猛利作意而发起故。谓诸菩萨,由如是作息,悲所执持,为息诸有情众苦因缘,尚能弃舍百千身命,况一身命,及以资财,于一切种治罚大苦,为诸有情,悉能堪忍。四、极清净故。谓诸菩萨,已到究竟菩萨清净。若诸如来,已到佛地如来清净。
大悲心要怎样才能生起呢?主要是由于观察世间众生诸苦。如《瑜伽师地论》四十四卷说:又诸菩萨,于大苦蕴,缘十九苦,发起大悲。何等名为十九种苦?一愚痴异熟苦,二行苦所摄苦,三毕竟苦,四因苦,五生苦,六自作逼恼苦,七戒衰损苦,八见衰损苦,九宿因苦,十广大苦,十一那落迦苦,十二善趣所摄苦,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十四一切流转苦,十五无智苦,十六增长苦,十七随逐苦,十八受苦,十九粗重苦。诸经中亦说菩萨恒以各种心观察众生而生起大悲。如《华严经.离世间品》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种观察众生而起大悲。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眼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是为十。菩萨恒以此心观察众生。
大悲心不但是菩提心的根本,也是大乘佛法初中后三位的根本。初能引发大菩提心,令入大乘;中能坚固菩提心,不退菩萨行;后能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常作一切有情的利益安乐事故。《无尽慧经》说:如人命根即以出入息为根本。菩萨如是修学大乘,以大悲为根本。《大般涅槃经.现病品》说:三世诸佛尊,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悲心在大乘佛法中,既然如是之重要,因此,意欲发大菩提心者,当修大悲心。已正修学菩萨行的人,为了巩固菩提心,不退菩萨行,更应常修大悲心。
其次,世亲菩萨在《发菩提心论》中说,菩萨将欲发心,须具足十种胜德,才能发起。如彼论说:若菩萨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修习善根,志求正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深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复次《华严经.离世间品》说菩萨发菩提心由十种因缘。如彼经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菩提心因缘。何等为十?所谓: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为除灭一切众生苦聚故发菩提心,为与一切众生具足安乐故发菩提心,为断一切众生愚痴故发菩提心,为与一切众生佛智故发菩提心,为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故发菩提心,为随如来教令佛欢喜故发菩提心,为见一切佛色身相好故发菩提心,为入一切佛广大智慧故发菩提心,为显现诸佛力无所畏故发菩提心。是为十。
复次《大集经.不可说菩萨品》说众生成就十六法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常修上心,莹磨诸根;二、勤修诸苦,庄严功德;三、至心持戒,不生悔厌;四、修集大悲,怜愍众生;五、信佛世尊有大慈悲;六、为诸众生受行诸菩;七、能坏众生所有苦恼;八、调伏诸根,具足正念;九、心类所畏,不求诸有;十、乐求佛智,不乐二乘;十一、受乐不慢,受苦无悔;十二、恭敬智慧,破坏骄慢;十三、知恩报恩;十四、具足身力;十五、护持正法;十六、不断三宝。
又《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菩萨最初发心,由四种缘、四因、四力而能发菩提心。
四缘是:一、诸善男子或善女人,由于看见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的神通变化的威力,或虽未亲见诸佛菩萨的神变威力,由于听到可以信任的人说诸佛菩萨具有这种神变威力,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此发起大菩提心。二、或有一类人,虽然不曾见闻过诸佛菩萨的神变威力等功德,由于听闻读诵菩萨藏教法,深生信解,为得如来微妙智故,发起菩提心。三、或有一类人,见到菩萨藏教法将欲灭没,心中便作是念:菩萨藏法久住世间,能灭无量众生的大苦,我应当住持菩萨藏法,因此发起菩提心。此即为灭无量众生大苦故;为护持菩萨藏教法故;于如来智深生信解,为得如来微妙智故,而得发心。四、或有一类人,虽不由观见正法欲灭,而是于末劫见诸浊恶众生身心为十种随烦恼之所恼乱,即:多愚痴、多无惭愧、多诸悭嫉、多诸忧苦、多诸粗重、多诸烦恼、多诸恶行、多诸放逸、多诸懈怠、多诸不信,见到这些事相后,便作这样想念:大浊恶世众生,为诸随烦恼所恼乱时,能够发起下劣的声闻、独觉菩提心,尚且难得,于无上大菩提心岂能发起?我应当发大菩提心,令无量有情随我学习,发起大菩提愿。此即由见末劫发心人难得而发菩提心。
四因是:一、由诸菩萨具足菩萨种姓,是名第一初发心因。二、由诸菩萨依赖佛和菩萨为善友摄受,是名第二初发心因。三、由诸菩萨于诸众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初发心因。四、由诸菩萨于极长远时间的生死大苦难行苦行无有怯畏,是名第四初发心因。
四力是: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二者因力,四者加行力,谓诸菩萨由于自己功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一初发心力。又诸菩萨由于他人功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深生爱乐,是名第二初发心力。又诸菩萨由于宿世修习大乘相应善法为因,今世暂时得见诸佛菩萨,或暂时得听闻别人对于佛菩萨的功德称扬护叹,即能发起大菩提心,是名第三初发心力。又诸菩萨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于所闻正法义理审谛思惟等,长时修业种种善法,由这些加行力发起大菩提心,是名第四初发心力。
五、行相:菩提心以希求为行相。希求有二:一、求无上菩提,二、求利益众生。如《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发心品》说:又诸菩萨起正愿心求菩提时,发如是心,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智中。如是发心,定自希求无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义利。是故发心,以定自希求为行相。
《大乘庄严经论》分别菩萨发菩提心相说:菩萨发心有四种大:一、勇猛大,谓弘譬精进甚深难作,长时随顺故。二、方便大,谓被弘譬铠已,恒时方便勤精进故。三、利益大,谓一切时作自他利故。四、出离大,谓求无上菩提故。复次:此四种大,显示三种功德。第一第二大显示作丈夫所作功德,第三大显示作大义功德,第四大显示受果功德。此三功德以二义为缘,所谓无上菩提及一切众生;由此思故发菩提心。这也是说菩提心以希求无上菩提及希求利益一切众生为相。
《华严经.入法界品》说菩萨发大菩提心是:欲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欲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悉无余故,发菩提心。欲严净一切诸佛国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欲护持一切诸佛正教悉无余故,发菩提心。欲成满一切如来誓愿悉无余故,发菩提心。欲往一切诸佛国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欲入一切诸佛众会悉无余故,发菩提心。欲知一切众生心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欲知一切众生根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欲知一切众生业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欲知一切众生行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欲灭一切众生诸烦恼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欲拔一切众生烦恼习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这经是说菩萨以许多的方便行,发起菩提心。但概括起来说,也只是求证无上菩提及求利一切众生两种善胜意乐。由此可以知道,诸大乘经论所说菩萨发心虽有种种所欲所为,综集起来,不外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皆以决定希求二利为发菩提心的行相。
六、所缘:菩提心既然是以希求为行相,则其所缘甚可了知,即恒以所求所度而为所缘。所求即无上正等菩提,所度即一切众生,故菩提是以大菩提及诸有情义利为所缘境。如《华严经.净行品》说: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又诸菩萨缘大菩提及缘有情一切义利发心希求,非无所缘。是故发心以大菩提及诸有情一切义利为所缘境。
七、功德:菩萨发心,从所求上说,不为人天福报,不为声闻缘觉,唯为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从所度众生说,不为一个众生而发心,不为十个百个众生而发心,不为千万个众生而发心,乃为利乐一切世界一切众生而发心。既上所求者,至极无上;下所度者,无量无边;以无限量的心,求无上果,度是无量众,故菩提心的功德胜利也是无上无量的。如《大集经.宝女品》说:若乐喜发菩提心,如是乃能断恶有,能为人天开正路,能闭八难邪险径。诸根具足不盲聋,皆由至心发菩提。能见十方诸佛尊,能闻无上甘露味。若能至心发菩提,是人能破疑骄慢。无量智慧得自在,能为众生说法界。众生见之如父母,亦如良医师友想。能疗众生烦恼病,教诲令趣菩提道。《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由初发心求菩提故,所摄善法比余一切所摄善法有二种胜:一者因胜,二者果胜。谓诸菩萨所摄善法,皆是无上正等菩提能证因故,所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此果故,比余一切声闻独觉所摄善法尚为殊胜,何况比余一切有情所摄善法。又说:最初发心坚固菩萨有二种发心胜利:一者,初发菩提心已,即是众生尊重福田,一切众生皆应供养,亦作一切众生父母。二者,初发菩提心已,即能摄受无恼害福。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恼害福,得倍轮王护所守护。由得如是护所护故,若寝若寤若迷若闷等,一切魍魉药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娆害。《华严经.十住品》说: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
《发心功德品》又说:众生心行可数知,国土微尘亦复然,处空边际乍可量,发心功德无能测。《发菩提心论》说:如来说言:如诸菩萨最初发心下劣一念果报,百千万劫说不能尽,况复一曰一月一步乃至百步所习诸心福德果报,岂可说尽。何以故:菩萨所行无尽,欲令一切众生皆住无生法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大集经.宝女品》说:如恒河沙等世界,满中妙宝持用施,虽有如是无量福,不如怜愍发菩提。无量亿等恒沙佛,净妙香花以供养,如是福德尤不如,发菩提心七单步。《大集经.海慧菩萨品》又说:若有能发菩提心,是则能胜一切乘,能净一切众生心,亦能演说无上道。诸大乘经论中,说到菩提心的功德与诸余功德较量胜劣处,都是以最胜、最高、最上、最妙、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等来赞叹菩提心。说如恒河沙等众生悉住声闻独觉乘,欲比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百分千方乃至百千万亿分不可为喻。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百六十四说: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普为度脱诸有情故,初发无上正等觉心,获几许所福?佛言: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普为度脱诸有情故,初发无上正等觉心,其所获福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善现!假使充满小千世界一切有情皆趣声闻或独觉地,于意云何?是诸有情其福多否?善现的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彼所获福无量无边。佛言:善现!彼所获福,于为度脱一切有情初发无上正等觉心一菩萨摩诃萨所获福聚,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俱胝分不及一,百俱胝分不及一,千俱胝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庾多分亦不及一。何以故?善现!声闻独觉皆因菩萨摩诃萨有,非菩萨摩诃萨因诸声闻独觉而有。如是广说乃至假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住独觉地,其所获福比之于初发菩提心的功德也是百千俱胝那庾多亦不及一。这样的胜劣校量,在《华严经》、《大集经》、《宝积经》、《报恩经》、《出生菩提心经》、《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等经和诸大乘论中皆广有所说。
八、譬喻:世亲菩萨的《发菩提心论》中,在赞叹菩提心的功德的最后说:假令无量一切诸佛于无量阿僧祇劫,赞其功德亦不可尽。何以故?是菩提心无有齐限,不可尽故。由于菩提心的功德说不可尽,故诸经论中施设种种譬喻,以显示它少分功德威力,令诸见闻众生,生起欢喜希求,发起大菩提心。故譬喻施设,大有胜妙作用。这里依《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二十二喻,略显菩提心的殊胜。一、譬如大地,能生长万物;菩提心亦如是,于一切佛法能生长摄持故。二、譬如净金,色质不坏;菩提心亦如是,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永无退坏故。三、譬如新月,渐增圆明;菩提心亦如是,与勤相应,于一切善法渐渐增长故。四、譬如增火,火势炽盛;菩提心亦如是,以智火烧诸烦恼,愈修智力愈胜故。五、譬如大藏,取物无尽;菩提心亦如是,修行而施波罗蜜多,周济有情亦无尽故。六、譬如宝矿,出生种种珍宝;菩提心亦如是,修持净戒波罗蜜多,出生种种功德故。七、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习忍辱波罗蜜多,虽遭遇违逆众缘,皆能忍受,心不动故。八、譬如金刚,坚不可坏;菩提心亦如是,修习精进波罗蜜多,勇猛坚牢,他不能坏故。九、譬如山王,无物能动;菩提心亦如是,修习静虑波罗蜜多,于诸境相,心不散乱故。十、譬如药王,能治诸病;菩提心亦如是,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能对治烦恼所知二种障故。十一、譬如善友,不舍友人;菩提心亦如是,修习四无量心,一切时候不舍众生故。十二、譬如如意珠,随所欲求皆能满足;菩提心亦如是,修习四摄法成熟众生故。【出版者注】十四、譬如美乐,能吸引听者;菩提心亦如是,与四无碍辩相应,说法教化,能摄引众生故。十五、譬如国王,能制定国法;菩提心亦如是,演说正量,能为正道不坏因故。十六、譬如仓库,是财物聚积处;菩提心亦如是,修习福智二种资粮,能聚积无量财法故。十七、譬如王路,王者先行,余人随行;菩提心亦如是,修习菩提分法,是大圣世尊先所行道,余人随行故。十八、譬如车乘,二轮具足,能到处去;菩提心亦如是,止观相应,能往安乐处故。十九、譬如涌泉,取水无尽;菩提心亦如是,总持门相应,闻法者虽多,说法无尽故。二十、譬如喜声,众生爱乐听闻;菩提心亦如是,说佛法印,希求解脱的众生爱乐听闻故。二十一、譬如河流,其水自然;菩提心亦如是,自性相应,不起作意,无生法忍智自然流出。二十二、譬如大云,能变现多种形相,注雨润泽万物;菩提心亦如是,能示八相成道,化度众生故。
【出版者注】原书漏印了第十三喻,今谨依《大乘庄严经论》补录原文如下:譬如盛日,摄相应发心亦如是,如白熟谷,成熟众生故。
这二十二喻,是以菩提心与二十二法相应作用显示它的功德,故在《大乘庄严经论》中,每一譬喻都有相应二字。第六喻原名宝筮,为了立名含义更为明显,今依《现观庄严论略释》改名宝矿。诸大乘经论中,称赞菩提心功德的譬喻很多,如《华严经.入法界品》、《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等皆广有所说,文长不录。
九、助法:已发大菩提心,还必须修习种种胜法来扶助它,才能坚固增长,直至取证无上菩提。在《悲华经》卷第五中,说有二十八种助菩提法,经说是名摄取助清净,度生死法门。如是修行,即是系念得菩提。二十八法是:一、布施是助菩提法,以能调伏众生故。二、持戒是助菩提法,由戒清净,随其所欲皆能成就故。三、忍辱是助菩提法,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因故。四、精进是助菩提法,能具足一切诸事教化众生故。五、禅定是助菩提法,令心得善调伏故。六、智慧是助菩提法,能知能断一切烦恼故。七、多闻是助菩提法,于诸法中得无碍解故。八、福德是助菩提法,成就一切众生之所须故。九、智业是助菩提法,得具足无碍智故。十、寂灭(静)是助菩提法,柔软善心得成就故。十一、思惟是助菩提法,成就断疑的慧业故。十二、慈心是助菩提法,于诸众生成就无碍心故。十三、悲心是助菩提法,拔除众生诸苦,教化众生心无厌故。十四、喜心是助菩提法,于正法中生爱乐故。十五、舍心是助菩提法,断除爱憎故。十六、听法是助菩提法,灭除五盖故。十七、出世是助菩提法,舍除一切世间故。十八、阿兰若是助菩提法,离诸匆务,灭不善业,增长善根故。十九、专念是助菩提法,得陀罗尼,成就总持故。二十、正意是助菩提法,成就善巧分别诸法的意识故。二十一、摄持是助菩提法,成就思议之醒寤心故。二十二、念处是助菩提法,成就分别身受心法的观慧故。二十三、正勤是助菩提法,离一切不善法,修一切善法故。二十四、如意足是助菩提法,成就身心轻利故。二十五、诸根是助菩提法,摄取诸根,能生一切善法故。二十六、诸力是助菩提法,摧灭一切烦恼故。二十七、觉支是助菩提法,觉知如实法相故。二十八、六和是助菩提法,调伏众生令清净故。除上二十八法外,在本经卷九更增说多种助菩提法,应取阅参考。
十、懈怠:已发大菩提心者,若不善护保任,近习诸障碍法,则成懈怠行者,不能速证无上菩提。《悲华经》卷五说菩萨有四种懈怠法,如彼经说:菩萨有四懈怠法,若菩萨成就如是四法者,贪著生死,于生死狱受诸苦恼,不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四?下行、下伴、下施、下愿。云何菩萨下行?或有菩萨破身口戒,不能善护,是名下行。云何下伴?亲近声闻及辟支佛,与共从事,连名菩萨下伴。云何下施?不能一切舍诸所有,于受者中,心生分别,为得天上受快乐故而行布施,是名菩萨下施。云何下愿?不能一心愿取诸佛净妙世界,所作誓愿不为调伏一切众生,是名菩萨之下愿也。
又《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说有五退分法,能令菩萨不能速证无上菩提。如彼论说:又诸菩萨,顺退分法当知有五:何等为五?一者,不敬正法及说法师:二者,放逸懈息:三者,于诸烦恼亲近执著:四者,于诸恶行亲近执著;五者与余菩萨校量功德起增上慢,及于法颠倒起增上慢。
十一、退缘:《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说:有四因缘,能令菩萨退菩提心。何等为四?一、种姓不具;二、恶友所摄;三、于诸众生悲心微薄;四、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其心极生怯畏惊怖。
又《大宝积经》卷七十七《富楼那会》说有四种法令菩萨退失菩提心:一、由于菩萨亲近恶友故,令其远离佛法正行,损坏善根。恶友对菩萨说:你何用这样发菩提心呢?三界生死长远,苦恼无量,修菩萨行,希望成佛,是很艰难的事。若出家修菩萨行。则更为困难。劳心受苦,很是长远,你不要再修菩萨行了吧!况且,你又未曾经佛授过成佛的记,善根力量微弱,未得决定不退,不能决定得大涅槃,如此轮转五趣,岂不徒劳无益?菩萨听了恶友这些说话,便心颓意丧,于菩萨行不复乐趣,由此退失菩提心而住于声闻乘了。二、由于菩萨不听闻菩萨乘相应法藏,即宣说发菩提心胜利的经,摄持菩萨事相的经,六波罗蜜多广大行相应的经。由于不听闻故,即不能如经所说而行,不能如经所说而学。这种人,也不知道菩萨对什么法应亲近,对什么法应远离,对什么法应受持,对什么法不应受持。因为对于这些不知道,不能了达分别,所以对于菩萨应该亲近的法而不亲近,不应该亲近的法而去亲近。由于应该亲近的法而不亲近,不应该亲近的法而亲近故,菩提善根渐渐损减,内心回惶,意志衰颓,遂厌舍本愿,退失菩提心而住于声闻乘了。三、由于菩萨对于诸法妄生异计,执有实法可得,贪著有我,或修行邪见,或堕在边见,或沉没在恶邪行中,难可拔出。偶得听闻无上甚深经教,本应悔悟,但应妄执深重,违逆不信,反生诽谤。以谤法罪故,死堕难处,无复见佛闻法,不复更修大乘。不值遇诸佛所教化众生的正法故,不得善知识故,亲近恶友,与共从事,忘失本念,舍菩提心而退住声闻乘了。四、由于菩萨虽听闻甚深经典,其心退没,但乐独行,不愿为众生解说。以此悭惜佛法,不摄众生的不善因缘,失智慧念,不能思惟经典法义,与他人共同读诵,亦不堪任受持法分。这种人,到舍身命终,失菩提心,忘菩萨念而退住声闻乘了。
十二、守护:已发菩提心的菩萨行者,为了能够顺利地直证无上正等菩提,应当善于守护菩提心。《大般若经》中说,菩萨常勤守护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独一的儿子,亦如瞎一目者护惜另一只好眼睛。因其善自守护,能无退屈地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严经》卷七十八说:如人护身,先护命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护持佛法,亦当先护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有人命根若断,不能利益父母宗亲;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舍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菩萨若不守护菩提心,既不能真正地利益一切众生,亦不能证得无上菩提,而且还是可呵的欺诳众生的妄语者。如《法集经》卷三中,无所发菩萨告奋迅菩萨说:诸菩萨以实谛智以为法业。善男子!何者是实谛?善男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舍身命,不舍彼心,不舍诸众生,是名菩萨摩诃萨实谛。善男子!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时舍心、舍众生者,如是菩萨则为可呵。是人名为最上妄语!
十三、不退:菩萨行者,在认识到守护菩提心的重要意义之后,还必须修学圣教中所说的不退菩提心的方便行来巩固它,才能不会中途退失。《大宝积经》卷一百十一《弥勒菩萨问入法会》说,菩萨成就八法,能不退转大菩提心:一、成就深心。若菩萨听闻他人赞叹佛法僧及毁訾佛法僧,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心坚固不动,是为毕竟成就深心。二、成就行心。若菩萨能毕竟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绮语身语清净行,是为毕竟成就行心。三、成就舍心。若菩萨能成施主,施诸有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是为毕竟成就舍心。四、成就善知回向方便心。若菩萨以身语意三业所修一切善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毕竟成就善知回向方便心。五、成就大慈心。若菩萨成就大慈身业、大慈语业、大慈意业,是为毕竟成就大慈心。六、成就大悲心。若菩萨成就不可讥嫌呵责的身业,不可讥嫌的语业,不可讥嫌呵责的意业,是为毕竟成就大悲心。七、成就善知方便。若菩萨善知世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二谛,是为毕竟成就善知方便。八、成就般若波罗蜜。若菩萨如是觉知:依于此法有故彼法有,此法生故彼法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等,如是唯有大苦聚集的缘起缘生道理;此法无故彼法无,此法灭故彼法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等,如是唯有大苦聚灭的还灭道理:是为毕竟成就般若波罗蜜。经说菩萨成就上述八法,则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胜进法中不退不转,行菩萨行时,降伏一切诸魔怨敌,如实知一切法自体相,于诸世间心不疲倦,以心不疲倦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一说: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心。何等为四?一者,常忆念佛:二者,所作功德,常为菩提;三者,亲近善知识;四者,称扬大乘。
又《大宝积经》卷一百十二《普明菩萨会》说: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何谓为四?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
已发菩提心的菩萨行者,既应现前善护菩提心勿令退失,也要决志依经教导遵行四法,誓愿生生世世皆不退失菩提心。又《大方广大集经》卷第十三说,菩萨修行三十二业,能终不退失菩提之心。诸爱乐菩萨行者,应取阅修学。
十四、增长:诸大乘经论中,广说增长菩提之法,若诸菩萨依教奉行,必能令菩提心迅速增长,决定得证无上正等正觉。这里录《大集经》所说三十二法如下:《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十三说:善男子;有三十二法,向菩提心而得增长。何等三十二?一者,至心;二者,定心;三者,净;四者,欲心;五者,不放逸心;六者,修集善法;七者,庄严趣向无上菩提;八者,能以四摄摄取众生;九者,乐行方便;十者,调伏众生;十一者,能热众生;十二者,能知因缘;十三者,勤行精进;十四者,亲近善友;十五者,具足信心;十六者,具足信心故便生欢喜;十七者,供养恭敬师长、和上、有德之人;十八者,能瞻病苦;十九者,能善思惟:二十者,如法而住;二十一者,为护法故不惜身命;二十二者,成就总持;二十三者,具足念心;二十四者,能说深法;二十五者,具足智慧;二十六者,具足诸力;二十七者,愿于菩提;二十八者,不舍众生;二十九者,修集慈悲喜舍之心;三十者,游于生死,心不生悔;三十一者,为受身故庄严福德,为发净愿庄严智慧;三十二者,知一切法不可宣说。是名三十二。菩萨若能增长是法,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五、速证:发菩提心的两大希求,即为利乐一切有情和愿证无上正等菩提。故菩萨行者,为了能够圆满自在地利乐有清,受用圆满清净无上的法乐,都必须于无上菩提希求速证。诸大乘经论中,广说速证方便,菩萨行者能依教奉行,定能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发菩提心品》说,菩萨发五种胜心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彼经说: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欲度有情置大涅槃,应当先发五种胜心。云何为五?一者,于诸有情普发平等大慈悲心:二者,于一切种智心不退转;三者,于诸有情起亲友想,于险难中誓当救护;四者,常于有情起负债想:五者,恒怀惭愧何时偿毕。能发如是五种心,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宝积经》卷百十一中,弥勒菩萨问佛,菩萨成就几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而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弥勒菩萨:菩萨成就一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一?所谓发胜意乐菩提之心。是名为一。弥勒!复有二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二?一者,于奢摩他常勤修习;二者,于毗钵舍那而得善巧。是名为二。弥勒!复有三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三?一者,成就大悲;二者,修习空法;三者,于一切法不生分别。是名为三。如是说到菩萨成就十法,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乐广行者,应取阅修学。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二十九说:是菩萨摩诃萨于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为方便,修习般若波罗蜜多:于菩萨摩诃萨行,以无所得为方便,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由此因缘无所执著,令所修习速得圆满。是菩萨摩诃萨于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为方便,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由此因缘无所执著,令所修习速得圆满。卷一百三十又说:菩萨种姓补特伽罗修学此法(般若波罗蜜多),速入菩萨正性离生,渐次修行诸菩萨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又卷四百零二说:若菩萨摩诃萨,欲疾证得一切智智,当学般若波罗蜜多。又卷四百二十八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发心定趣无上正等菩提,精勤修习趣菩提行,欲住菩萨不退转地,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无留难者,应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数数听闻、受持、读诵,精勤修习,如理思惟。又卷四百三十说: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又卷四百四十二说:一切如来应证等觉,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证一切法真如究竟,乃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此故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法,是诸佛母。诸已发心菩萨,为欲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当依教奉行,精勤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三、发弘誓愿
修学菩萨行的人,在发起菩提心之后,为于坚固菩提心,制伏烦恼,遮止放逸,勤修六度,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应当发弘誓愿。诸圣教中所说菩萨广大弘愿,种种非一,这里略举几种,以便依学。
1、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誓愿,就是菩萨以自己观察得到的四谛真实道理为缘展开来普及一切有情而发起的。第一誓愿,即使未出苦界的众生,解脱众苦。第二誓愿,即使未断烦恼的众生,皆令断灭。第三誓愿,即使未安住圣道的众生,皆安住圣道。第四誓愿,即使未证灭谛的众生,皆证得涅槃。如《菩萨璎珞本业经》说: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五十六说到菩萨发起种种坚固大愿中也说:我既自度生死大海,亦当精勤度未度者;我既自解生死系缚,亦当精勤解未解者;我于种种生死怖畏既自安稳,亦当精勤安未安者;我既自证究竟涅槃,亦当精勤令未证者皆同证得。这四弘誓愿,是菩萨行者的总愿,凡是修学菩萨行的人,都必须修学。如《心地观经.功德庄严品》说: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这四种誓愿,广大周遍,所以叫弘;自利其心,意志坚猛,所以叫誓;以清净意乐,希求满足,所以叫愿。
2、《发菩提心论》所说十大正愿:一者,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以此善根施与一切无边众生,悉共回向无上菩提;令我此愿念念增长,世世所生常系在心,终不忘失,为陀罗尼之所守护。二者,愿我迥向大菩提已,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处常得供养一切诸佛,不生无佛国土。三者,愿我得生诸佛国已,常得亲近随侍左右,如影随形,无刹那顷远离诸佛。四者,愿我得亲近佛已,随我所应为我说法,即得成就菩萨五通。五者,愿我成就菩萨五通已,即通达世谛假名流布,解了第一义谛如真实性,得正法智。六者,愿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七者,愿我能开解诸众生已,以佛神力,遍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八者,愿我于诸佛所受正法已,即能随转清净*轮,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切烦恼,发菩提心。九者,愿我能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已,常随将护,除无利益,与无量乐,舍身命财摄受众生,荷负正法。十者,愿我能荷负正法已,虽行正法心无所行,如诸菩萨行于正法而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愿。
3、《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说菩萨发十种大愿:一、愿当获得上妙供具供养诸佛,二、愿护正法传持不绝,三、愿如诸佛八相化现,四、愿行一切菩萨正行,五、愿普成熟一切有情,六、愿诸世界皆能示明,七、愿能净修一切佛土,八、愿诸菩萨同趣大乘,九、愿所修行皆不虚弃,十、愿当速证无上菩提。
上面依经所说四弘誓愿和依论所说的两种十大正愿,皆遍众生界,摄受一切诸愿,菩萨行者,应依修学。
【文章转自:日本站群服务器 http://www.558idc.com/japzq.html处的文章,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