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华首

发布时间:2023-05-04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千年菩提路之守望华首【上】

  2007年6月13日早上五点多,云南大理市宾川县的一个小村庄里,一支由十匹马组成的马队正在准备出发的行头。今天,马帮是要上山里给交通不方便的寺院送粮食和蔬菜。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村庄,传说这个村庄居民们是释迦牟尼父亲净饭王的弟弟白饭王的世代后裔,所以村庄的名字也特别有个白字,叫白草龙村。村子旁边的这座大山在当地人心中极为神圣,叫做鸡足山。

\

  鸡足山很久以前叫九曲崖,又叫青巅山。因为前面伸出三座峰,后面拖着一条岭,酷似一只鸡爪,明朝的时候改名叫鸡足山,梵语叫屈屈吒播陀。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就是在这里守衣入定,鸡足山也从此成为了信众们心中的神圣道场

  据佛经记载,古老的恒河流域,摩揭陀国王舍城效外有一个小村庄,叫摩诃娑罗陀村。村里有一家富豪夫妻苦无儿女,于是向毕婆罗树虔心祈求,果然如愿生下一个儿子,出生时这个男婴全身大放金光,他们叫他摩诃迦叶波,翻译成汉语,意思就是饮光,形容他身上的光能饮进其他的一切光芒。

  迦叶小的时候就喜欢离群独处,八岁起就开始学习祭祀、天象、书画、算术、文学等。由于他聪明过人,学过的知识无不精通。

  迦叶三十多岁时,遇见佛陀在王舍城北门大树下静坐,迦叶合十顶礼,佛陀伸出手,对他说了声:善来,接受了他的皈依。在这之后的第八天,迦叶便证得阿罗汉果。

  佛教中称摆脱了一切欲念和烦恼,并且超越了三界生死的智者,为阿罗汉。

  在佛陀最亲近的几名弟子中,迦叶被称誉:头陀第一。头陀是苦行的一种,意思是去除尘垢烦恼,抛弃对衣、食、住等物质的贪执,以修炼身心

\

  在后来的一次机缘当中,迦叶尊者选择了鸡足山作为他的道场,并在这里守护正法。他坚韧的光芒关照着这片土地和一切生灵,而这片土地和佛教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

  那时佛经中就有记载,佛陀曾多次提到东方丝绸。考古证明,公元前四世纪,川滇地区就有一条传奇的贸易古道,从蜀也就是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最后到达当时被称为身毒的古印度,再把货物集散到中亚和欧洲地区,这条古道在汉代时被称为蜀身毒道,今天它以南方丝绸之路的美称为世人所知。

  据《鸡足山志》记载,两千多年前,就有印度僧人追随古老马帮摇曳的铃铛声来到这里,颂传佛法智慧。这里的居民早已受到佛法的教导,种下了佛教的种子,这样的信仰一直到今天都未曾改变。

  这里的山路崎岖难走,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供养寺庙的信众们会把物品交给马队,由他们运到寺院。马帮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山脚下,听老人们说,明朝的时候,有一名叫净月的和尚,他来到鸡足山,想建座寺院,却在无意中挖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迦叶入定八冥王歌颂佛于此地。从此,这个故事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他们认为这是迦叶尊者的加持,才使这片山林间到处充满了灵气。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说,大梵天王在灵鹫山请佛说法,并把一朵金色的婆罗花献给佛。佛答应了请求,高升法座,手里持着婆罗花却一言不发。在座的人都茫然不解,惟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祖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所说的拈花微笑的故事,所以中土的禅宗世系把摩诃迦叶列为禅宗西天初祖。

  佛主将入涅槃,又指定迦叶继承遗教,住持正法,把平素所用的金兰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嘱咐迦叶,守护衣钵,等待弥勒佛出世,勿令朽坏。

  马队经过了两个小时的路途,终于来到了放光寺。山间起雾了,从放光寺向上望,若隐若现的就是传说中迦叶尊者入定的地方——华首门。

  佛陀涅槃之后,追随过他的五百比丘,公推大迦叶为上座。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石窟集会,一同诵念、参研佛所说过的法。当时佛教的经藏律藏和由此产生的论并未行诸文字,完全依靠口耳相传。这是对佛陀所教导的智慧进行的第一次全面的整理和参定,佛史称为第一结集。正是有了这次结集,才有往后佛教的弘传光大。

  唐初,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第一结集之后二十年,迦叶尊者知道自己将要寂灭入定,便把正法传给阿南,持护释迦衣钵来到云雾缥缈的鸡足岭山。发愿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不坏。六十七亿年后,弥勒降生时,将来此访问。我即把释迦衣钵传付于他,成此大事因缘。迦叶立誓完毕,打开石崖,劈作石门,携舍利佛牙,捧金兰袈裟,进入其中禅定,并已大愿的力量使石门关上。

  这扇门就是华首门。

  华首门高四十米,一道垂直下裂的石缝把石门分为两扇。华就是花字,在佛教中指一切诸法如花开放,首指根本的意思。

  传说,每天都有一位罗汉乘云而来,到华首门朝拜迦叶尊者。这山间瞬息即起,呼吸便散的云雾,就好像是罗汉的轻风袖衣,变化万息,而这里更是万千信众心目中的圣地。

  在迦叶尊者来到这里的两千五百多年后,鸡足山又迎来了一年当中的雨季。现在正是自然界草虫万物生长的时节,为了避免僧人外出,踩踏伤害生灵,佛陀在世时,命僧众在此期间作夏安居。放光寺的僧人至今依然保留着这个习惯,他们在迦叶尊者的加持下,精进修行

  安居期间,放光寺内还有两位出家人正在行般舟法。根据修习的阶段不同以及寺院的不同,行法的时间长度由一天到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行法时一心诵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得休息,不得坐卧,不得睡眠。《般舟三昧经》中记载,迦叶尊者曾修习这个法门,并以此成就。在每一步的抬足落下,每一句佛号的过程中,了知自省的清凉。

  寺院用斋的时间到了,出家人在日出之后至中午之间可进食一次,这种过午不食戒律称为斋。放光寺僧人在过斋时不能说话,他们用各种手势来表示自己的所需。放光寺僧人过斋时使用大钵盛装食物,并且基本沿用着南传佛教的仪式。

  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仅云南独有,它是佛教现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现在尽管是在六月里,但山上的天气也还是阴冷潮湿,在腿上盖一条毯子就成了僧人们抵挡寒冷的方法。

  历史上,放光寺因时常能看见华首门的神奇光芒而得名。如今来自全国各地,修习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的僧人们共同在这里修行居住。站在位于华首门正下方的放光寺内,就如在母亲的怀抱中一样安然。

  午饭后,马帮行走了半个小时,来到了迦叶殿。早在唐天宝年间,就有信众在这里供奉迦叶尊者的造像,后因年代久远,已不知去向。现在这尊迦叶尊者守衣入定像,高3.4米,重达一吨,法相庄严。他是各地信众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寺院重建时,祈请供奉在此,是全山最大的一尊木雕像。

  作为迦叶尊者的道场,鸡足山不仅吸引着无数信众纷纷前来供养和布施,更有许多修行人选择在此隐居,独自静修,参研生命指向的来处和归宿。

  这是鸡足山著名的大石茅棚,历史上许多高僧曾在这样的茅棚中居住修行。他们用简易的材料,搭建起一个个可以躲风避雨的地方。屋内设施朴素,漏雨的屋顶迭经修葺,但这些砌墙的石头还保留着原貌。从古至今,在这峰转山回间,又有多少茅棚隐约在清风白雾里。

  在马帮上山的途中,时常可以看到五彩的经幡。这些经幡就像能护佑马队安全前行一般,经幡上的藏语经文随风背诵。

  藏民们相信,人一生中如能朝拜鸡足山三次,临终时,灵魂就能回归佛国乐土。有一部藏文经典《鸡足山祈祷经》被传诵至今。相传,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者宗喀巴大师,前来朝拜迦叶佛。累了就在石钟寺休息,成了睡佛。那年是藏历鸡年,所以每逢鸡年,总会有藏民跋山涉水来朝拜鸡足山。他们千里迢迢,一步三拜,一个半月或者两三个月才能走到心中的圣地,使虔诚的心得到佛法的加持灌顶。

  藏传佛教从青藏高原到丽江至大理不再南行;南传小乘佛教从缅甸、泰国到西双版纳到大理不再北行;汉传大乘佛教从湖北、贵州到大理不再西行。一教三乘在鸡足山汇流共生,源远流长。上一页 1 2 下一页【文章原创作者:香港云服务器 http://www.558idc.com/ne.html 复制请保留原URL】

上一篇:人生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