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土释迦

发布时间:2023-05-12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千年菩提路之东土释迦【上】

  公元2009年冬末春初,国清寺里的梅花又一次绽放了。随着气候逐渐转暖,雪白的梅花日渐凋零,新芽将会爬上枝条,就像以往一样,这棵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的老树又开始了新的轮回。

  这棵古老的梅花树栽于公元598年,那一年位于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刚刚建成,为的是纪念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高僧,他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

\

  智者大师出生于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全国人口总共有二百万,但每年死于战争和屠城的人数就有四十万。仇恨和死亡横行于中国的土地上,已经东传了三百多年佛教,对末世生命提出了终极关怀。在这个时期里,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信仰,就连士族显贵们也把邀请高僧来府宣讲佛法或者前往寺庙礼佛视为一种时尚。

  这段经文就是《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文长达两千三百四十八字,全部由原始梵语组成。普通僧人即便能做到流利朗诵,也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学习,可是就在公元545年,一个七岁的小男孩随母亲来寺院听法,无意间听到了寺内的僧人在念诵这段经文,听后竟一字不差地把它背诵了下来。这个孩子就是梁朝权贵益阳侯陈显祖的第二个孩子,名叫陈王道。

  可是王道罕见的天分并没有让随同前来的益阳侯感到高兴,因为益阳侯身为朝廷近臣,又是当时的儒学大家,一直希望王道能子继父业,为王朝的兴盛成就一番功业。于是,他开始禁止王道与佛教再有任何接触,但是年幼的王道并不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虽然他很用功的学习了儒家的诸多经典,但还是悄悄地在房里刻立了一尊佛像,日日礼拜。在街上看到出家的僧人也殷勤致礼。到了十五岁的王道甚至萌发了出家的意愿,但是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只能作罢。

  公元560年,在光州大苏山下走来了一个法号智顗的年轻僧人,声称要拜这里的慧思禅师为师,这个僧人正是十三年前,在果愿寺里一念成诵的孩子——陈王道。

  三年前,西北大军攻破梁朝都城江陵,皇帝被俘,梁王朝随之覆灭,而显赫一时的益阳侯夫妇也在绝望中撒手西去。国破家亡,又遭遇丧亲之痛的王道深切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于是发愿:誓做沙门,和附正法。从此以后,茫茫尘世中少了一位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而释门里却多了一个叫智顗的平凡僧人。

  为了安静地修行,慧思禅师特意将道场设在齐陈两国交战边界的大苏山。智顗为了学法,不顾危险,一路跋山涉水来到了大苏山。于是,德高望重的慧思禅师向智顗传授了《法华经安乐行品》。

  当时大苏山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不仅缺衣少食,甚至连读书用的灯蜡都很匮乏。为了在夜间取光读书,智顗经常在月亮出来之后,将门窗的帘子卷起来,让月光透进屋里,继续伏在书案上,苦读不辍。几年之后,智顗在同辈兄弟当中脱颖而出,已然是慧思座下说法第一的弟子,并且代师开坛讲经。史传称智顗说法:智方日月,辩类悬河,卷舒称会,有理存焉。

  公元567年,三十岁的智顗告别师尊,背负着传灯化物,救度世人的重任,下山弘法,和他一同下山的还有在大苏山上听过他讲法的师兄静琬。

  在佛经中记载佛法将经历正法、像法、末法年代,预言佛法将逐渐走向衰落。

  静琬立志在石头上修刻经文,并且将它们藏在一个僻远的山区里,以便后世之人有经可读,但是当篆刻经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偏僻的山区有一天会变得非常嘈杂,于是费尽周折变换藏经地,也就是今天的房山,而最初刻经的那座山也就是后来的北京石景山,原名石经山。

  正当静琬前往北京的时候,智顗作别师兄来到了南京。

  公元567年,南京是陈朝的首都,称为金陵。代梁而兴的陈朝,继承了前朝崇佛的传统,朝野上下宗教思想活跃。

  老和尚法济是当朝权臣何凯的舅舅,自恃禅功深厚。一天,法济接到了一人僧人的拜帖。法济斜卧在禅床上,话语轻慢。

  有人在入定的时候,能感知远处真实的摄山震动,你知道这是什么禅功吗?

  僧人回答:这是禅定入了偏执之途,邪魔侵入的迹象,如果执著于此境,还拿出来炫耀的话,修行之人一定会出问题,而非正道。

  短短的一句话,惊得法师连忙坐了起来,惊恐谢罪。德高望重的法师被一个只有三十多岁的年轻僧人彻底折服的事情传出后,朝野上下顿时轰动,甚至连陈宣帝也主动拜他为师。

  这个年轻的僧人,正是离开大苏山,为了弘法而来的智顗。智顗精湛的辩才令僧俗信众无不惊叹。

  智顗开讲《妙法莲华经》,为说一个妙字的圆融不可思议的境界,就讲了九十天,佛史中译为九旬谈妙。听者如醍醐灌顶,如痴如醉。

  八年之后,一直留住瓦官寺弘法,声望日隆的智顗,突然做出了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决定。公元572年,智顗上书宣帝,请求离开金陵,入天台山苦修。受着朝廷优禄供养的智顗,反思八年来的金陵弘法,发现追随他的人们,往往留意于高位虚名而不能摒弃贪执真心修持,徒众越来越多,而能领悟真谛的人却越来越发稀少了。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北,这里风景优美,处处飘渺着灵山妙气。历史上天台本来是道教发源地,天台山上的五座山峰状似莲花,鬼斧神工,十分神奇。

  公元579年9月的一天里,在这片道教圣地上,却走来了几个身披袈裟风尘仆仆的僧人们,这些僧人正是前不久还在金陵弘法,被尊为帝师的智顗和他的几个弟子们。

  每年秋天,当橡果成熟,国清寺的僧人们都会把它采摘下来打磨成豆腐,做成食物,以此来纪念他们的祖师。在天台山苦修的一段日子里,智顗白天以采摘野果度日,晚上卧地而眠,过着艰苦贫寒的生活。

  这是国清寺外的一片农田,寺里的僧人每年都在田地里耕种、收获,僧人们每餐的菜食都是自给自足,这体现了农禅并举的生活方式。农禅并举改变了佛教最初自印度传来的不事农业生产,托钵化缘的修行方式。因为劳作本身也是悟道的根本。农禅并举让僧人摆脱了对外的依赖,从此中国的僧人随缘放旷,作无求人,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参禅悟道。

  这是国清寺里的僧人正在禅堂修禅功,僧人们围着法器转圈,脚步越来越快,突然随着一声钟响,所有人脚步停止,保持姿态不动,在这同一刻,进入停止状态的还有纷乱的思绪。这种停止纷乱进行修行的方法,就被记录在《摩诃止观》中,这是一部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著作。由智顗门人灌顶根据他的学说记录整理而成,强调在修行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并提出了止观的修持原则,强调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生长于儒学大家的智顗,在佛法中找寻真理,在道家的圣地进行苦修,收获了别人难企及的成就。他不但圆融了当时所有佛教学派的不同思想,也从义理和修行上破除了儒释道三家的隔阂,使得这三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不但有了理论上的沟通,也有了实践上的共同,为它们以后一千三百多年间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奠定了基础。

  然而取得如此成就的大师,居住的就是这么简陋的一个地方。

  这是位于天台山修禅寺的遗址,荒草萋萋,不复当年旧观。智顗到达天台后,就修建草庵,逐渐落成伽蓝,天台法脉自此创立,智顗就在这里起居说法,吸引了无数的信众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前来听法。这个偏远的山区渐渐热闹起来了,十年前在金陵出现的景象又再度出现,有人来寻求佛法,也有人来祈祷好运。

  天台临海,黎民多以捕鱼为业,插竹排划海为池,畜养海鱼捕虾谋利。他们虽然也理佛祷请,每日祈求的却是捕捞顺利。

  这是国清寺鱼乐园里举行的放生仪式,这种仪式就是由当年智顗开创的。智顗面对着祈求打鱼一帆风顺的黎民百姓,他心中悲苦,自舍资财,赎买了一小块水域,作为放生之处,并为当地的渔民宣讲因果相生,慈心利物的道理,用佛法的思想来解释杀生的业孽。渔民听法后,纷纷改恶从善,转从他业,并献出了三四百里的沿海地区作为放生之用,这是中国最早的大规模放生地。天台放生的事迹传播开来后,立刻在僧人、民间,甚至是皇室成员中得到了响应,他们竞相效仿。这种由智顗开创的好生从善的行为被后世传承下来,延续至今。

  晨钟暮鼓,早课晚修,国清寺的僧人凌晨四时坐禅,六时理佛,下午二时吃饭,晚上再修禅功,国清寺僧人一天的生活方式与一千四百年前并无区别,这也是智顗所创立的。

  为了约束僧人的行为,指导僧人的修行,智顗制定僧制十条,这些功课起居的规则,约束着僧人的行为,也保护了他们。这些规范对后世佛教宗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用至今,被一代代的传承下来。

  公元591年,历时三十多年的陈朝也覆灭了。平定江南的晋王杨广年仅二十岁,他对前朝的国师智顗慕名已久,屡屡致信求见智顗。

\

  公元591年,隋开皇十一年,避祸暂居庐山的智顗在杨广的敦请下来到扬州,为杨广授菩萨戒,智顗和杨广成为了师徒。

  菩萨戒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解释仇恨产生的因缘,能帮助那些经历了多年战乱的人们,安抚心灵,放下仇恨,共同谋求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纷乱杀伐的中国,终于结束了三百多年南北对峙的局面,再一次河山一统。隋朝之前,中国人口由于战乱杀戮,只有二三百万户。到隋炀帝杨广统治时期,达到了四五百万户。既隋之后,大唐王朝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繁华盛世。

  国清寺门额上教观总持四个大字,阐明了国清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地位。杨广则将智者大师的尊号封授给智顗。智者大师的学说,后经门人灌顶记录整理,集成天台三大部,天台法统荟萃于此。这些著作成为后世天台弟子参研的原典和依据。

  这是天台山脚下的国清讲寺。智者大师之后,国清寺作为天台祖庭,一直是天台僧人依止起居顶礼参研的地方。今天黄色的山门前参拜的人们络绎不绝,寺内三十多座殿堂楼宇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谁会想到,这座宏大庄严庙宇的建成却始于一排简陋的木桩。

  公元597年的冬天,晋王杨广派使者入天台山,再次迎请智者大师出山讲经。接到信函之后,智者大师散尽一切用度,在天台山下用木桩圈画出寺庙殿堂的位置,用木画草图以为样式,告诉弟子,不久将会有人在此建起庙宇。

  六十岁的智者大师离开了天台山,走出百余里之后,他在这个叫石城寺的地方歇了下来。当晚,大师忽感不适,他对弟子说这不过是旧病复发,嘱咐他们不要忙乱。随后,他打起精神,命弟子灌顶笔录,口授了一份信函留给杨广。夜间大师唱三宝名,如入三昧,端坐入灭。

  智顗圆寂后的第二年,在杨广的主持下,一座恢宏的庙宇在天台山上建立起来。在这座寺庙里除了供奉传统的佛教的菩萨外,还供奉着道教的山神。

  智者大师的继承者灌顶在大雄宝殿的东侧栽种了这株梅树。按照智者大师的遗愿,这座宏伟的寺庙命名为国清寺,蕴含着寺若成,国则清的美好愿望。

  以慧师智顗思想为核心的天台宗,成为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之后,中土佛教其他学说纷纷创宗立派。

  天台宗虽然师法印度佛教,便它的解释体系和阐述方式却是从中国人的理解习惯出发,甚至和儒家道家的思想保持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所以智者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东土释迦。

  这一天,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国清寺的僧人们,以最虔诚和隆重的礼仪祭拜智者大师肉身塔,向祖师智顗表达他们的崇教之心。上一页 1 2 下一页【文章转自:美国站群服务器 http://www.558idc.com/mgzq.html处的文章,转载请说明出处】

上一篇:崇裕禅师胁不沾席三十年的故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