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往生论注》2016第四讲(1-3)

发布时间:2022-01-06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往生论注》2016第四讲(1)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看论文:【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这两句是第十种庄严“庄严光明功德成就”。光明就是佛的智慧,佛是契证一切种智的,所以他是清净的法体。从法性理体当中生起的光明,非常的明亮、清净,就像杲日那样的灿烂、赫奕。第一个句子是谈光明的体性,第二句就是能消除世间众生愚痴、黑暗、盲冥的烦恼,这是光明的德用,能除无明的烦恼。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兴起这样的庄严愿呢?是在他因地考察他方世界的刹土,比如我们这个世间,虽然众生头顶上也有日光的照耀,但这个日光只是能够温暖我们的身体,乃至于能够哺育树木花卉,但是它不能让我们心性开悟。我们每天沐浴日光,但内心还是愚痴的、还是无明的、还是一团漆黑的,我们这个世间的日月星三光的德用、妙用缺乏,没有心性上的作用。所以法藏菩萨就发愿,在我住持的刹土当中,所有的景物,依正庄严所生起的光明,都能消除一切众生的愚痴、黑暗,这个痴冥就是指无明状态。

  我们是由一念妄动,从妙真如性生起的能和所的对待,马上我们的心性的光明就被禁锢住了、遮盖住了,就不能明了我们本有的清净的心。无明就暗冥,暗冥里面就会造恶业,在暗冥当中充满着贪瞋痴三毒烦恼,尤其是爱欲的烦恼能够滋润这样的恶业,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在三界六道转,所以我们轮回的本源还是这个无明。所以法藏菩萨就希望众生能够蒙光照触,能够契入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契证诸法的实相,拨云见月。

  再由这个智慧所生起的事业,就不是那种“无记之事”。一般讲业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当然一个人有佛的智慧了,他是超越善恶的对待的,也不会去做那些无善无恶的,空无利益的事情。包括对于宇宙人生的探究、外道的十四种问难,它都离不开有啊、无啊、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这种戏论、对待的状态,所以十四种问难也称为十四种无记,不会再有这些事情了。这样的德用是来自于极乐世界的国土的光明,乃是从阿弥陀佛的智慧的净业所生起来的,这个智慧跟断烦恼是成正比例的。

  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但是由于我们有见思惑,就不能显发一切智;有尘沙惑不能显发道种智;有无明惑不能显发一切种智。阿弥陀佛对治这些所有的烦恼,契证实相般若,生起了一切种智的这种光明。所以这样的一个智慧光明,就有着消除世间众生无明、愚痴、暗冥的德能。所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面,都在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只要十方众生能够有缘接触阿弥陀佛的光明,都能够身心愉悦,纵然在三恶道里面,能够接触弥陀的光明,三恶道的苦刑能够终止,乃至于阿鼻地狱的众生,如果蒙阿弥陀佛光明照射,有净土善根的话,都能当下蒙光摄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在大乘佛法当中,十方诸佛常常是以光明作佛事,就是以光明来觉悟众生、来拯救众生。《华严经.贤首品》就谈到,佛菩萨四十四种光明来作度化众生的佛事,佛的每一种光明的德用,都是来自于因地当中的修行才能得到的。比如《贤首品》四十四种光明,其中有一种光明也谈佛慧问题、佛的智慧,“又放光明名佛慧”这是标出这个光明的名称。此光觉悟诸含识,令见无量无边佛,各各坐宝莲华上。这是在阐释这个光明的德用,这个光明能觉悟九法界众生,他心开意解就能见到无量无边的佛,这些佛都坐在珍宝莲华上。

  下面就是“赞佛威德及解脱”“说佛自在无有量显示佛力神通”这三句是他得到这个光明的因地,他的修行的因,是由于他在因地当中常常赞叹佛的威德,及五分法身解脱的功德,赞说佛种种自在无量无边,显示佛的十力和无量的神通,他有这样因地当中赞叹佛的智慧的威神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所以等他成佛的时候,他也得到了这种类型的光明。在《无量寿经》里面讲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光明,释迦牟尼佛概述了十二光如来,乃至于《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在无量劫以前,所遇到的那尊佛叫超日月光佛,他在一劫当中也是十二光如来的示现,这都是以光明作佛事的表达。

  阿弥陀佛的智慧就像明净的太阳,除灭世间的愚痴、暗冥,所以阿弥陀佛光又称为智慧光。我们众生里面有很多的无明黑暗,念佛跟这个光明产生了一个紧密的对待,《观经》讲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光遍一切处,但是对念佛的众生摄取不舍。就是执持这个名号,就跟佛的智慧光明产生了一种交感、一种母子相忆相摄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接触到佛的智慧光明,就是要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我们现在可能很愚痴、很颠倒、没有智慧,念久了念得比较相应了,我们智慧也会得以开发。何以故?是由于名号里面有佛的智慧故。

  好,请看下面:【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这是第十一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妙声就是微妙的名声,就谈知名度问题。阿弥陀佛在法界当中知名度最高,而且这个知名度是好的名声。好的名声就用“梵”来表达。因为天竺国他们推崇大梵天,所以这个“梵”都是正面的、美好的一种表达。

  比如称清净行就叫梵行,如果说哪个人的语言很精妙,就称它为梵言。那个国家贵重大梵天,所以以梵作为一个赞叹的表达。用这个比喻阿弥陀佛的名声是“梵声”。梵声不仅让大家知道他有这个美好的名声,而且这个名声具有深切的妙用,就能够开悟众生,令众生觉悟到深远的境界。这个名声在心性的开发当中,具有诸多的妙用而名闻十方,这也是来自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其中十七愿就有一个。

  阿弥陀佛建构极乐世界的无尽庄严,有着持名念佛的第一方便的妙法,他就要考虑怎么让众生知道这个事,他就发愿要让十方无量的诸佛,来称扬赞叹我的国土、我的名声的功德,这一愿就在果地上兑现了。所以现在十方恒河沙的诸佛,都在自己的刹土当中,伸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弥陀佛在法界当中的知名度最广。

  阿弥陀佛因地为什么要兴起这一愿呢?追求知名度,在我们业力凡夫层面应该是一种烦恼,好名哪。众生都好名,财、色、名、食、睡,众生好名,为什么走到哪里都要刻一个字?“某某到此一游”,还是好名,不能流芳千古也得遗臭万年。阿弥陀佛是脱离了这样的求名的烦恼,但为什么他还要知名度广播?这里面就是度众生的必要性了。他见到有的国土虽然有些善法,在世间善法当中像五戒十善,一些世间的宗教它们也应该是有正面价值的,但名声传得不远。

  就比如一个国家的善人,他名声可能其他国家不知道,但是有些世界大哲学家、大宗教家,他的知名度可能比较广。三大宗教,中国的儒家,老庄可能传得比较远,但是它谈不上微妙。有些宗教比如大梵天这些,他名声也有点超越性,但是他不能觉悟众生,不能让众生明心见性,都有他的局限性。所以就生起这样的庄严。所以这个名声就是指安乐国土的名,但是安乐国土里面当然也包括阿弥陀佛。

  一般我们会连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名称的安立不是一桩小事,名和法有一个内在的关联。世间的名字是名相概念,不一定能够唤起法性、表诠法性,但是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名号,极乐世界的这个名,有一种表诠法性的妙用在里面。就是闻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这个名,就能够启发善根,就好像久逢其友,好像一个熟悉的东西唤醒了,就会本能地觉得,哎,法界当中有这么好的一个刹土,就会愿意到那个地方去,只有发愿往生,这个名号,这个国土的名就能满往生的愿,这就是叫“悟深远”,就是觉悟众生的一个证明。《无量寿经》谈到,有的众生一听到阿弥陀佛,他就泪流满面,他肯定有宿世的善根,否则他是无动于衷的。但虽然有宿世的善根,没有闻到阿弥陀佛,那个善根也起不来,所以闻这个名很重要。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谈到这个净土,比如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是三界之外的,不是三界所摄的刹土,为什么呢?就是极乐世界的往生者没有饮食男女的欲望,所以他就不是欲界。我们在这个欲界里面,是摆脱不了五欲的渴求的,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有地居,就是在地面宫殿居住,当然虚空当中也有。地面居住说明不是色界,色界没有欲望,有形体。但是它是空居,居在虚空里面的,它不是地面居住的,所以它又不是色界。但极乐世界又有形体,具有像佛那样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有这个形色,所以它又不是无色界。三界里面无色界是没有形体的,只是微细的神识,处在非想非非想的状态当中。极乐世界就这三界都涵盖不了,所以就是三界外的净土。这个是怎么来的?这就是法藏菩萨由他的四十八大愿,引导六度万行的菩萨别业所生起来的。所以他的缘起,跟三界的善恶业的这种缘起是不一样的。

  “微妙”何以说微呢?就是能够出三有,三有就是三界的九有,出三界这个有,但是“出有而有”。出有就是出三界的有,而有就是有他的妙。妙境界、妙形体。所以这叫净土的有,后面会谈净土的有就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第一义谛就是处有,就是那个空,但又空中生妙有。在这样的一个妙有的层面就叫微。什么叫妙呢?这个“妙”就是美好的意思,就是这个极乐世界的名称能够觉悟众生,就称为奇妙。“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这个世间信佛的人固然都会念阿弥陀佛,不念佛的人、不信佛的人,他有时候也会一句阿弥陀佛冲口而出,当然他会赋予阿弥陀佛不同的内涵,有时候你去听,评价一个人说这个人没有用,这个人在单位上“阿弥陀佛”,形容他没有用,都用阿弥陀佛都来形容,就觉得这很奇妙了。无用就是大用,无用就是妙用。我们世间法“阿弥陀佛”没有用,到了极乐世界去了,往生了就大用了。

  《往生论注》2016第四讲(2)

  请看下面:【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这两句是第十二种庄严“庄严主功德成就”。主功德成就就是指这个法主,这个刹土的领头的领导人。“正觉阿弥陀”这就说明阿弥陀佛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王,极乐世界就是至善的净土。他以法王的慈悲、威德来善住持这个刹土。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兴起这样的庄严的愿呢?这就因地考察他方世界,一个国土的兴衰、善恶、福德,都跟这个国家的国君有直接的关系。然而遗憾的是,看到有的国土是“罗刹为君”,罗刹就是要吃人,就是很残忍。罗刹女对她所爱的爱人说,“我爱你,所以要吃你。”爱完了就吃掉他。当这个国君是罗刹的性质,所有的这个国家的,无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为了自保就相互地吞啖、相互地战争,那就是一个乱世了。

  但如果是转轮圣王住持这个刹土,转轮圣王是要推行十善业道的,如果金轮王他所统率的地方是一四天下,四大部洲,这四大部洲就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争。这个国君的德性的如何,这就“譬之风靡岂无本耶”这就用了《论语》的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道德就像那个风,小人的德行就像那个草,如果草上有风,草就会低下来。所以这个“风靡”就是来自于上面的领导层的德性,就会影响整个的国家。这是古往今来的历史,和十方所有的刹土所表现的一个经验。

  所以法藏菩萨就发愿,愿我所住持的国土“常有法王”,就是用法王来做最高的领袖。这里要注意极乐世界没有国王只有法王,如果一个国家有国王、有法王,这里又存在一个谁听谁的问题了,谁是老大的问题了。为什么中西政治要搞政教分离?各做各的界别。如果混在一起那在一个时空点上,总有一个是为头的。就为了避免世俗国王的那样的干扰,极乐世界完全都是法王。整个的就是一个修道道场。不需要国王,因为那里没有政治形态、没有法律、没有经济交换,这个法王的善力所“住持”,这个住持就是能保持净土的清净庄严、道场的美质。

  这个住持就用两个比喻,就好像“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这第一个比喻。这是用了《神异经.西荒经》的一段话,这个典故是说,西海之外有一个国家就叫鹄国,这个国家男女很小,只有七寸的身高,这么一个小人国倒是很有文化,人与人之间非常有礼节,而且喜欢读经,还常常会跪拜,由于他有这种德性,所以寿命都能活到三百岁,每天行走日行千里,好像人虽小,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其他的动物都不敢侵犯他。但是他唯有害怕海鹄,鹄有时候像天鹅一样的,也很大,寿命也很长、很有大力,这个海鹄一遇到这些小人,就把他吞到肚子里面去。但是这些他不会死,在腹中不死。鹄有时候翅膀一展翅就能飞一千里,他在肚子里面也很安全,说明黄鹄来保持子,他很安全,就是纵然一千年之后他从口里吐出来还是活的,这是一个。

  还有第二个比喻就是“鱼母念持子”就是鱼母它不有很多子嘛?如果鱼母念头上不系念鱼子的话,鱼子就容易烂坏。但是如果鱼母有慈心系念鱼子,那就是经过这个泶,“经泶不坏”。“泶”(xué)就是指夏天有水冬天没有水的山泽和山溪。因为鱼生活在有水的地方。夏天有水冬天没有水了,没有水在这种情况下鱼子是容易烂坏的。因为没有水的滋润,但鱼母在念它的时候,即便经过干涸的山泉,它也可以不坏。最后得水之后它还会形成鱼苗、小鱼。

  用这个比喻,为什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不退转?就能够很快成佛?这都是由于阿弥陀佛光明愿力在这里住持,令我们的菩提心不会退转,令我们菩萨行增上,令我们阿赖耶识恶的种子消除,善业的种子、净业的种子增上,成就菩提道就很快。安乐刹土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的力量所善巧的住持,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大涅槃的境界。所以他的刹土是无衰无变的,没有春夏秋冬的四季的更迭的,光明是内外都透彻的,就不需要日月星三光的。

  前面也谈到地面无量的平整、广袤,我们的心量都很小,鼠目寸光,一到那个地方我们心量自然打开,因为大地无有边际,我们生活在那样的国土当中,也是会打开有限量的心变成无量。由阿弥陀佛法王善住持,极乐世界所有的行为都是随顺法性的,不会有一点违背正觉的,邪的、不正确的事情出现。这个才能成为清净的刹土,这是由阿弥陀佛法王善住持故。

  《往生论注》2016第四讲(3)

  好,请看下面:【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这是第十四种庄严“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受用就是在极乐世界一切资生用具的情况,这里特别指出饮食,用饮食来作为代表。极乐世界就不像我们这个世间是要段食,分段分段地饮食。人如铁、饭如钢,离开饮食那是活不下去的。极乐世界就离开了饮食,他是法喜食,就“爱乐佛法味”,爱乐佛法的甘露法味,就能滋养自己的身心。“禅三昧为食”,在禅定三昧的境界当中,这叫禅悦为食,来维持自己无论是物质形态的身命,还是精神层面的慧命。这种用法喜,用禅悦为食。

  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兴起这一愿?是见到有的国土,尤其是欲界的众生,这个饮食是他头等大事,特别是中国人一见面就“吃了不”,上卫生间见了面也是“吃了不”,吃成了头等大事。据说美国太空船,有一百多种语言向外太空去致问候辞,中文的有段问候辞就具有中国特色了,外太空的兄弟们你们吃了饭没有啊?还是问吃了不。尤其对年纪大的人来说,吃的问题那是刻骨铭心。六零年左右那种饥荒,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可能吃的问题都是比较紧张的,所以用在吃的问题上真是充满心机。集体吃饭先添半碗,吃完了再第二碗就按了又按,就能够吃饱。为了饮食有时候会造很多的恶业,这里提出“探巢破卵为饛饶之膳”。探巢你去抓鸟蛋,为了自己的饮食丰富一点,还要去打猎,这些伤害众生的生命。捕鱼,海陆空的众生,都为了口腹之欲去伤害,这造了无边的恶业,杀业很重。为什么我们现在得这么多病?有杀业,我们有杀业。然而叫有些生了病的人吃素,他还听不进去。他觉得自己生了病更要营养,更要喝鸡汤、更要这样那样……这都是习气很麻烦,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或悬沙指帒为相慰之方”,这是一个典故。说有个地方饥荒了,做父母的也没有办法去逃荒、儿子也没有力气背得动。就剩了一个儿子在家里。总是想是不是自己能够讨到一点赶紧回来?实际上一去讨不到,也没有能力回来,但是他走的时候,就是用一个布袋子装满了沙,就悬在屋梁上,跟他的儿子说,那个里面是粮食哦,等我们回来了,我们把那粮食煮给你吃。安慰他的儿子。但是很奇妙的,当一个人去想到那是粮食的时候,他天天有盼头,过了将近一个月,这个小儿子还没有死。最后是另外一个亲戚过来说,“你在这里干嘛呢?”他说“我父母出去了”“你父母还没有来?”“没有来”“那你吃什么?”他说“我天天想到那里面有粮食”亲戚就跟他说“这哪是粮食,这是沙呀!”这一说他的儿子绝望了,一下子就呜呼哀哉了。所以在五种食义有一种叫思食,思惟为食。有时候也能够做些安慰,能够维持他的生命,让这个东西给他绝望了,哦,原来没有,马上不行了。

  在饿鬼里面就更可怜了,终生都闻不到一点饮食的名称,即便饮食到了他手上都会变成火炭,吃不下去的。看到水他奔那个水,要喝水就干涸了,或者变成了脓血,这都是众生的业感。所以这位法藏菩萨悲愍“呜呼诸子实可痛心”这些众生都是他的子女呀。呜呼哀哉、痛彻心髓呀!所以就必然要生起这样的大悲愿,这个大悲愿就生得很奇特、很美妙。愿我住持的刹土不再有饥荒,甚至也离开粗糙的饮食,完全是以大乘的法味,以甚深的禅定,以三昧为饮食,再也不需要其他的饮食来维持身心。你想极乐世界多自在!多干净!我们这个世间就为了一点饮食,睁开眼睛就要去上班、就要去奔波、去挣扎,就不是吃一点饭吗?穿点衣服吗?一辈子就为基本的生存忙忙碌碌,真的很可怜。对于佛法的味道,禅定三昧的境界,一概隔膜、不了解,就为基本的粗糙的饮食劳碌一辈子。

  爱乐佛法味,佛法味怎么能滋养身体呢?这里就举一个《法华经》的公案了。释迦牟尼佛与与会的大众,说完《无量寿经》之后,入静时、三昧状态,在这种状态就开始放光,就是从白毫光照东方一万八千刹土,就是一万八千个三千大千世界那是全都呈现出来,能够看到他方诸佛讲经说法的情形,能够看到九法界众生这样的生活状况,能够看到各种声闻、菩萨如何修行的状况,这个瑞相很稀有,与会大众都看到,于是弥勒菩萨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你是曾经供养了无量的诸佛,这个瑞相表明什么?文殊菩萨就回忆,他在无量劫的过程当中,曾经供养过两万尊都同叫日月灯明佛,日月灯明佛放这个瑞相,也是表明他要说《妙法莲华经》,说大甘露法,“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样大法。以两万尊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之前的瑞相,来说明释迦牟尼佛要说《法华经》了。

  在追忆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的时候,曾经就是六十小劫。日月灯明佛“不起于座”,就在宝座上不起来,说了六十小劫。与会的大众在那里聆听也不起座,也听了六十小劫。那是“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而且更为奇妙的,在他的感觉当中,六十小劫就等于一顿饭的时间那么短,没有一个人或者觉得身体疲劳,或者觉得心理上生起懈怠、厌倦的心理,这是何等的境界?一则反应与会的这些,有着菩萨种性的听众、弟子们,是闻《法华经》的至诚心;另外表明日月灯明佛的那种威神加持力不可思议。佛能够加持,就是延促无碍。可以延一时为一劫,也可以促一劫为一时。六十小劫讲的内容就很多了,但是他能够让听众感觉到就是一顿饭的时间。这就是大乘的法味,由于与会大众爱乐佛法味,以及这个法味滋润身心的奇妙的结果,极乐世界也具有这样的功能。阿弥陀佛讲大乘的圆顿法可能讲六十小劫,甚至六百千万亿劫,你觉得就是一顿饭的时间。你不会动念头,这么长时间我没有吃饭,我没喝水我怎么活啊!其实在你的法性身层面是离开这些的。你再不要有这个妄想出来。

  那何为“以禅定为食”?就是这些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们“常在三昧”,常在三昧就不是说他要作意才进入三昧,他不作意,无作妙用,恒常地就在三昧状态当中。这个三昧是自身的禅定就能滋养他的身心,不需要有其他的饮食、能量来维持生命,所以在三昧状态当中只要念头一动,这种念头的力量就能显现物质的形态。所以经典当中就说“彼诸人天”,就极乐世界的这些带业往生的人天的身分。

  “若须食时”,若须就是他主观上还有一个习气,觉得十一点钟到了,大概吃饭的时候到了,念头一动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就罗列在面前。当然还有放这些饮食的宝几、桌子。这时候当这些美味佳肴现在面前的时候,马上会觉悟,我已经不是娑婆世界南阎浮提的身体了,一般我们的众生看到美味佳肴眼睛发亮,贪心就上来了。食存五观就有一个就是要提醒自己,看到美好的饮食不要“贪等为宗”。因为他有般若智慧,这时候一现前,他通过这个事相马上能够觉悟心性,是由于自己动念头了。这个物质形态出来了。但既然来了,眼睛看看美味佳肴的颜色,那个颜色也很美妙。鼻子闻闻这个饮食的香味,马上感觉到身体就很愉悦、气力很饱满,叫自然饱足。不需要拿筷子去吃,看一看自然饱足。意念当中觉得受用完毕,受用完毕这些钵器、这些餐几,自然地就化去消失了。如果第二天需要的时候,这些七宝钵器、百味饮食、各种餐具又自然地现前。

  这不是神话,这是有经典的依据的,是佛说的,也符合法性的道理。一切都是如来的境界,来无所来,去无所去。那里不是说百味饮食现前,是谁弄好了饭?谢谢你!那里没有厨师,也不会考一级厨师证。那里动念头就自然显现。尤其是自然化去不需要去洗碗,很自在。所以极乐世界维持我们的身心,是大乘佛法的那种法喜,是甚深禅定三昧作为我们滋养的能量的。

  请看下面:【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这是第十五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极乐世界离开一切灾难、厄难。这个无厄难的表现,就是为永远离开身心的烦恼。一般讲身为苦本,心为恼端。有身体就是众苦之本,有攀缘妄心就是烦恼的根源。所以我们叫苦恼众生。就是有这个业报身、有这个妄心,极乐世界永远离开了。身体不是业报身,乃是从莲华出来是如来的身体。然后这个心已经不是我们的充满烦恼的业识的心,乃是离开了我执和法执的清净心。所以永远离开“身心恼”,“受乐常无间”。那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快乐是无量无边的快乐,而且是没有间断的、不会变化的,这就受乐常无间。阿弥陀佛因地为什么会兴起这样的愿?这是在因地当中考察他方世界,看到众生遭受的种种的苦难。这种苦难点出了三类,或者“朝预衮宠夕惶斧钺”,有种人就是他在朝廷做官,清晨的时候还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到了傍晚就被斩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