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流转的生命 第二篇

发布时间:2023-05-03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第二篇 法界

  壹 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六凡。

  另外,佛陀的圣弟子,依各人解脱方式和度众愿力的差异,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此三者与佛陀合为四法界,又称四圣。六凡加四圣,合称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与果报因缘

  贰 六凡

  一、地狱界

  地狱,梵语naraka,音译为那落迦。因为大多数位于南瞻部洲的地下深处,有如人间的牢狱,被刑具所拘束而不得自在,因此称为地狱,又名苦具、苦器等。在三恶道中,它的苦痛最为猛烈。

  地狱可粗略分为十八种,即八寒、八热、近边、孤独等大地狱。每一地狱又有许多附属的小地狱,因此详细说来,它的种类无数。其中最苦的是八热地狱中的无间地狱,因为他处地狱的罪人受苦而闷绝不醒时,尚可由凉风吹活而休息片刻,而无间地狱的罪人则苦痛无有暂停,一夜之间经历八万四千生死,而且时间是无量劫数(一劫为一个世界成、住、坏、空所需的时间)。

  其次是八寒地狱,依照众生受寒风逼迫所发出的苦痛声,或其皮肤破裂的程度而分别命名。近边地狱位于八热地狱的四周,共有一百二十八个。众生于八热地狱受苦后,还要展转游遍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则分散在人间各处,如山谷、山顶、虚空、旷野等,使罪人忍受孤独的痛苦

  地狱众生寿命之长,简直无法想像。《起世经》记载,若人装满二十斛的胡麻,每隔一百年抛出一粒,全部抛完后,地狱众生的寿命尚为其数的许多倍。即使受报完毕,还要展转到其他地狱或饿鬼、畜生道受无量苦,即使恢复人身,也是贫病短命。所以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造上品十恶业,尤其是五无间罪的众生,便堕入地狱受报。五无间罪又称五逆罪,指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以及破僧团和合的重罪。十恶是指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及邪见。地狱之苦,好比一个羸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永无止息。

  二、饿鬼界

  饿鬼,梵语preta,音译为薜荔多,因为常向他人求取饮食以活命,并且多畏惧,故名饿鬼。造下品十恶业(作已能悔,称为下品),或悭贪、嫉妒、谄媚、欺诳,乃至饥渴而死的,即堕饿鬼道

  饿鬼的受生方式,有化生与胎生两种。《优婆塞戒经》说,饿鬼身长最大的是一由旬(约二十里),头大如山,咽细如针;最小的仅有三寸。寿命最长的为一万五千岁,约人间两千七百万岁;最短的则不定。

  饿鬼依外形可分为:

  1.有威德鬼:形容端正,与天人无异。享有富丽的宫殿,衣食住行的殊胜不下于天人,住在花果山林或庙宇,但是必须昼伏夜出,并且畏惧人类。其因缘为前世虽大行布施,但是心怀谄曲不实,因此堕入鬼道中。例如一切山海河神,以及享受祭祀的鬼神,如城隍爷等皆是。

  2.无威德鬼:外形丑陋不堪,各依其生前恶业而有特殊长相。例如有的裸形枯悴,有的貌似禽兽。多住在荒郊墓冢、草木堆中、肮脏茅厕或古宅废墟等不净处,共同的痛苦是不得饮食。无威德鬼依生前恶业又可分为三种:重者肢节起火,饱受饥饿之苦,历劫不闻浆水之名;中者伺机寻求荡涤弃物或脓血粪秽为食物;轻者偶而稍饱,但常被刀杖驱使去塞河填海。

  由此可见,鬼的世界也是贫富悬殊,他们和人类一样,有他们的家庭和社会,还需要工作谋生,彼此少不了是非恩怨。鬼道众生的性格差别也很大,有的暴躁凶残,有的温驯善良。如何度化鬼道众生呢?可以备办简单的素菜素果,以佛门的诵经持咒来利益它,千万不要宰杀牲畜来祭祀,以免增加他们的罪业

  三、畜生界

  畜生,梵语tiryac,音译为底栗车,因禀性愚痴,不能自立,多被人畜养,故名畜生。又形状不如人之挺直,常为横行,因此又名傍生。造中品十恶业者(不明因果而造恶,但事后稍悔),便堕入此道。例如布施不净物、邪淫、犯戒偷窃、负债不还、杀生、或毁骂恼害有情等,便得畜生报。

  畜生的生存范围,除了人道之外,遍于五道,其种类也最多。《正法念处经》记载,畜生道众生依总数来分约有三十四亿种;依住处可分为水行、空行及陆行,或鱼、鸟、兽三类。一般说披毛戴角,鳞甲羽毛,披毛指走兽,戴角如牛羊,鳞甲如鱼鳖,羽毛为飞禽。根据佛经记载,最大的鸟是金翅鸟,最大的兽是龙,最大的鱼是摩竭鱼;寿命最长的是龙,可长达一中劫,最短的是蜉蝣,朝生夕死。

  畜生最大的痛苦是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因此常处于恐怖中,或为人驱使、鞭挞而劳役不停。

  四、阿修罗界

  阿修罗,梵语asura,意为不饮酒、无端正、或无天。因为阿修罗曾在四天下采花,欲将大海酿为酒,但由于鱼龙的业力使海水味不变,因此誓愿断酒,名为不饮酒;又男众极为丑陋,女众极为端正,因此名为无端正;其果报的殊胜仅次于天,但是却没有天人的德行,因此又名无天。

  阿修罗体形极大,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口广千由旬,因此身体高于须弥山,四大海水仅及其膝。衣食之殊胜,与天同等。但是吃食时则不如人,因为最后一口食物会变成青泥,有如龙王的最后一口食物会变成虾蟆。阿修罗彼此的贫富差异也很悬殊。

  阿修罗生前虽行下品十善,但因为嗔恚、我慢、猜疑心过重,因此不能升天,并且怀有怖畏心。阿修罗常常嫉妒佛陀说法,如佛为天人说四念处时,阿修罗则说五念处;佛说三十七道品,阿修罗则说三十八道品。又因为嫉妒天道的福德,因此常常兴兵与天道的帝释天作战,想要占领天的住处。

  《楞严经》卷九记载,阿修罗分布于鬼、畜、人、天四趣,有胎、卵、湿、化四种受生方式。

  五、人界

  人者,忍也,因为能忍世界的种种苦乐,因此名忍。六道中,人身最为难得,《阿含经》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人道是五趣升沈的枢纽,因为人道苦乐参半,又有因缘得闻佛法,因此知道积善修福得以升天,乃至修得圣果,但也有恶性难改,造十恶业而下堕地狱、饿鬼、畜生者。地狱、饿鬼、畜生等众生则受苦无间,无暇修善;天界的众生则沉溺于享乐之中,不知要继续修持善法。因此佛经上说,人间有三种殊胜,为其他五道众生所不及,即记忆力强、勇猛精进、清净梵行。能保有人身,如盲龟浮木,最为难得。

  持守五戒,以及实践中品的十善业,是得人身的原因。五戒的前四戒是杀、盗、淫、妄,属性戒,无论受戒与否,一旦违犯,便须受业报,第五戒是不饮酒,属遮戒,喝酒本身虽然不造恶,但是酒能乱性,使人容易触犯前四戒,因此必须制止。

  佛经说学佛有八难,也就是指八种无法学佛的因缘。如出生为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的众生;或者虽然出生为人,但是没有遭逢佛陀出世,或佛法住世的时代(不值佛世);或是出生在边地胜处,贪著享乐,不受教化;或是耽溺于外道经书的研习,不信出世正法(世智辩聪);或是盲聋喑?,六根不具。这八种因缘都不容易得闻佛法,可见能得人身,又能接触佛法,真是难遭难遇!

  六、天界

  天,梵语deva-loka,音译为提婆,是六道中福报最殊胜的。依照其积善的多寡或烦恼断除的深浅,又可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等二十八天。

  欲界天和人类一样,有身体形相及物质、精神的享乐。色界天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及四禅天,已经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等欲望,但是还有殊胜的身形、精神上的爱情,以及国家社会的组织,并且以禅悦为食。无色界天则完全没有身体,只有微细的意识存在。

  以福德来说,居愈上方的天,其身体愈高大,寿命越长,所享有的喜乐也愈殊胜。例如最低的四天王天有五百岁,约为人间的九百万岁;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则有八万大劫,约为世界从生到灭共八万次。四天王天身长半由旬(约十里),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则身高三十二万里,而月球距离地球才二十二万多里。只有欲界天才有衣服,愈上层的天衣质料愈轻,色界天则是随著天人的体形而有光明胜妙的外形。

  在食物上,欲界天思食得食,并以衣被细滑、澡浴等舒适感受为食;色界天以上都修有禅定,因此色界以禅悦法喜为食;无色界则以微细的意识为食。

  天界有四事胜于其他众生,即身胜、寿胜、定胜与乐胜。虽然如此,天人寿尽时会有五衰相现,而后依据过去世所造作的业力,牵引下堕受苦,并且继续轮回。此五衰为:头上所戴的花枯萎;衣裳出现垢腻;身体开始臭秽;腋下出汗;原本有舒适的宫殿、座椅,此时却不乐本座。

  除此以外,世界快要毁灭时,天界也会受到波及,即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即使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经过八万大劫后,仍然难逃成住坏空的命运。因此,天界虽然殊胜,但是也不是究竟安乐的地方。

  参 四圣

  一、声闻界

  声闻,音译舍罗婆迦,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声闻所修行证悟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罗汉。阿罗汉为小乘的究竟果位。

  1.初果,音译须陀洹,意译预流、逆流,意思为逆生死的瀑流而预入圣者的果位。初果圣者修不净、慈悲、缘起无我,数息等五停心观,然后观苦、集、灭、道四圣谛,经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位,而以八忍八智了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证初果须陀洹,不再堕入三恶趣。因为初果的烦恼如同大树被连根拔起,只剩下欲界九品思惑,所以不须永久轮回,只要七次上升天上,七次投生人间即可。达到初果的条件是:

  (1)对三宝有不坏的信仰

  (2)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

  (3)对于受持的戒法不会违犯。

  (4)不违犯五无间罪。

  2.二果,音译斯陀含,意为一来,只要再一次生天,一次来人间受生即可。二果已断尽欲界前六品思惑,因此他的特色是淫怒痴微薄。

  3.三果,音译阿那含,意为不还,死后直接升往色界或无色界而入涅槃。因为三果已经断尽欲界后三品思惑,因此不须再来人间受生。

  4.四果,音译阿罗汉,意为无学、无生、杀贼、应供。阿罗汉已经杀尽了一切烦恼贼,无须再来三界受生,堪受人天的供养,而且已证得小乘最究竟果位,因此又称为无学位。

  修证声闻果的法门很多,初步为:

  1.密护于根门──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2.饮食知节量──以保持健康

  3.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注心一处。

  4.安住于正知正见

  二、缘觉界

  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音译为辟支佛,又名独觉。缘觉是值佛出世时,听闻十二因缘教法(内因缘)而开悟,乐于独居,故称缘觉。独觉则生于无佛出世的时代,观察外界现象的生灭变异(外因缘)而无师自悟,故名独觉。名称虽然不同,不过都是由于观缘起法而觉悟,因此能破除少分习气,不像阿罗汉习气全存,所以胜于声闻。依据佛经记载,独觉有两种:

  1.部行独觉:指聚合部众而独悟证果的缘觉人。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修声闻乘已证得三果的人,将证得四果时,暂离佛之教法,聚集若干的同修人,而自修自悟者。

  2.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积足善根功德的觉者。以独居悟道,犹如麟之仅具一角,故称麟角喻独觉。

  与声闻相比,缘觉不依善知识而修,因此属于利根。声闻与缘觉合称为二乘,又被称为小乘,因为二者只知利己而无利他之心。佛陀直至法华会上,才开显会三归一,指出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同样回向一佛乘,皆须向佛道精进努力。

  三、菩萨界

  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指正觉的智慧,萨埵指有情,故合译为觉有情。也就是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者。

  菩萨的性格特征在于慈悲,所以不畏惧众生的难度与佛道的长远。声闻果的求证,利根需要三世,钝根需要六十劫;缘觉果则利根需要四世,钝根需要一百劫。而菩萨必须三大阿僧祇劫(意为无量劫),历经五十二阶位才能成就佛果,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中的初地为第一阿僧祇劫;第二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第八地至第十地、等觉及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此外尚须一百小劫修相好圆满,才能证得佛果。

  除了慈悲以外,菩萨的思想特色在于般若的智慧,也就是泯除对于世间种种对立现象(主体与客体,物与我等)的执著,而达到无分别智。因此菩萨认为宇宙与我一如,众生与我同体,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佛经上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诸佛之母。

  菩萨的精神是坚忍与精进,一个志愿修学大乘菩萨法门的人,首先要发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进不断的饶益众生。《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此,菩萨的实践法门,首重于六度波罗蜜,或十度波罗蜜。而作为菩萨的共同愿行,便是无休止的四弘誓愿

  四、佛界

  佛,梵语buddha的音译,全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历史上的佛,是指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但是佛陀的真身,却是遍满虚空,不生不灭的真理法身,必须具足十住位的菩萨,才能常听到法身演说妙法。法身便是佛陀所证悟的境界,《华严经》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

  如何能认识法身呢?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因此,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奉行这些教法的僧团,都是佛的法身。

  佛的教法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以人间为主。诸佛从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众生,无一不是在人间。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人间的佛陀,从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自利利他的精神。

  譬如佛陀必须吃饭睡觉,也一样走路讲话,但这些都是在实践六波罗蜜。佛陀披搭袈裟,表示不忘清净戒法(持戒波罗蜜);沿门托钵,使信众得种植福田,并且为众生说法(布施波罗蜜);不分贵贱,次第乞食(忍辱波罗蜜);洗钵铺床,教化弟子(精进波罗蜜);禅坐瞑思(禅定波罗蜜);这一切都是证悟真理的悟者生活(般若波罗蜜)。

  因此,如何契合佛陀的本怀,推行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实在是每一位学佛者的目标。

  肆 结语

  从地狱的苦楚不断,饿鬼的长久饥渴,畜生的互相残杀,阿修罗的嫉妒嗔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乐,可以得知唯有人间才能修行佛道。而学佛的八难更显出能接触佛法是多么地难遭难遇。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正是最好的写照。

  学佛的弟子,有只求自利的声闻、缘觉二乘,及上求下化的菩萨。站在广度众生的利他立场,佛陀常斥责二乘为焦芽败种,意思是有如烧焦的芽,败坏的种子,再也不能成长为大树来庇荫众生。

  相反地,菩萨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虽然以般若的智慧而知道诸法虚幻不实,却能够不厌生死,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度化众生,所谓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因此,学佛的弟子应当发大心,行菩萨道,依循佛陀所开示的人间佛教,努力建设人间净土,方不枉费这个宝贵的人身。也唯有在人间,才能实践菩萨的悲愿,完成无上的佛道。

【本文来源:韩国服务器 https://www.68idc.cn欢迎留下您的宝贵建议】
上一篇:三皈五戒念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