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洛迦

发布时间:2023-05-04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千年菩提路之普陀洛迦【上】

  这是发生在一千一百四十多年前的一个故事。一位来自日本的慧鄂和尚从五台山求得一尊他极为喜欢的观音像后,乘船回国,可是到了南海普陀的莲花洋,遇到了巨大风浪,几次启航,都无法前行。无奈之下,慧鄂决定停靠在附近的一个小岛,念经打坐祈求上天保佑。

  一天夜里,他进入了一个奇怪的梦境。他看见一位僧人站在床头对他说:你把我安放在这座岛上,我一定会送你们顺利航行。一觉醒来,他隐约的意识到这可能是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也许是菩萨不肯东去。于是,慧鄂决定把这尊观音像供奉在他停靠的海岛上。当时,岛上有一位姓张的居民听说此事,便将自己的房屋贡献出来,供奉这尊观音像。从此,这里被叫做不肯去观音院,而这座寺院所在的小岛就是南海普陀山。

  普陀山,从前曾叫梅岑山。在秦汉时期的中国人心里它是一座海外仙山,吸引了许多那时的隐士们渡海来此采天地万物之灵气,寻找传说中天人合一的体验,然而让它名垂千秋的不是因为仙人在岛上不食人间香火的传奇事迹,而是因为后来这里成为了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圣地。

  这就是2006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我们拍摄到的观世音生日那天,人们来普陀山祈福的几个场景。千百年来,许多人就像他们一样,来到这里顶礼膜拜,寻找他们心中的观世音菩萨。

  其实,佛教中的《华严经》上记载,南方有个普陀洛迦山,上面住着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是观世音的另一个名号。经文上还诗意地描述了观音菩萨在溪水流淌间、柔软的香草地上修行和传播佛教的真理。这个普陀洛迦远在印度,唐朝僧人玄奘曾朝拜那个普陀洛迦山。在他的回忆录里记载,那里除了山顶上一泓清泉浪漫舒适外,都是崎岖险峻的山势和毒虫出没。相比而言,这个在中国的南海普陀山上美妙的自然风物,要更接近佛经上描述的观音道场

  自从慧锷和尚的那次神遇,普陀山开始有了观音的身影,直到现在。

  从那时以后,通过东方信徒的祈祷和愿望,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中国普陀山生根发芽,昌盛延绵了上千年。

  在这些众多的朝拜者和信仰者中,我们记录到了一位来普陀山探访的年轻人,在这里与一些高僧大德们之间的对话。

  什么地方来的?

  我从成都来。

  是来拜菩萨的吗?

  算是吧,心中有些问题,想来问问。

  你想问什么问题?

  这么多人都来拜菩萨,究竟什么是菩萨呀?

  你能够发菩提心,尽量地替人民做好事,就叫作菩萨。

  佛教中有很多的菩萨,其中在中国最有名的是四大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和道场在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

  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妙法莲华经》被翻译成汉语之后,观音信仰就渐渐在中国兴盛起来。到了唐朝时期,几乎中国每家每户都供奉观世音菩萨,民间流传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

  这是普陀山最大的寺庙——普济寺,从古至今,来这里祈拜的人不计其数,而如今导游那此起彼伏的介绍声每天都会在这里响起。

  在大殿两旁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塑像,有人间的武将、宰相、帝王,这些被叫做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化身。原来观世音菩萨不是只有一种形象,而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化现成不同的形象来普度众生,这就叫随机化现。

  这是唐朝留下的壁画,上面描述的是《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观世音菩萨化现官吏的身份,向四众弘传《法华经》。

  这幅壁画描述的是观世音菩萨以婆罗门现身说法的场景。婆罗门是古代印度高贵的姓氏,是一切知识的垄断者,所以大家看到观世音菩萨眼眶深陷,鼻梁高起,坐在束腰座上,挥手说法,而在这些化身中最为我们中国信众熟悉的就是妇女的形象。

  到现在普陀山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普陀山有个天然的码头叫短姑道头,传说很久以前的某天早晨,有姑嫂两人远道而来,礼拜观世音菩萨。不巧,小姑身体不适,怕嫂嫂埋怨便独自留守在小船上。午后涨潮,小姑又怕又饿,此时岸上出现了一位妇人,向水中扔了几个小石子,瞬间变成大石头,妇人踏着它们上了船,还带来了可口的饭菜。小姑正要准备道谢,却发现四周空荡无人,嫂嫂进香归来,听说此事,记起刚才拜观音的时候,看见观音像衣服下有一大片水迹,原来那个妇人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因为短古语指埋怨的意思,从此这个停船的地方被称为短姑道头。在1993年修好现代的新码头以前,这里一直是信众们朝拜普陀山唯一上岸的地方。

  其实,刚开到中国的观音形象是一个标准的男子。到了初唐的时候,嘴唇旁的两撇胡须还依然保留,但整个造型神态都开始女性化,后来观音的形象就彻底转化成女子。不仅和善温雅,甚至风韵卓绝,为菩萨慈悲应世,随顺众生的品质增添了柔性的光辉。

  这是普陀山的梵音洞。数百多年来,来普陀山的信众里,总有人描述曾经在这里看到观世音菩萨女性形象的化现。有人看见是白色的;有人看见是金色的;也有人分析这可能是洞里海浪的潮气和独特的光线环境所产生的幻影。不管是真是假,这都是人们美好的期盼,大家将这种期盼寄托在光和影的变化以及对菩萨虔诚的心愿当中了。期盼总以不同的方式发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很久以前,甚至有朝圣的僧人跋涉千山万水来到普陀山的潮阴洞,将自己的手指放在火把上点燃,来礼敬供养观世音菩萨,后来很多人来此效仿燃指供佛,甚至跳下山崖失去了性命。为了杜绝这种过激的行为,明朝的一位地方官员在这里立了一块碑,禁止舍身燃指。

  观音灵验的传说在中国的民间传诵着。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宋代皇帝宋神宗听了各位大臣对民间传闻的描述,就下诏书改建当时山上唯一的寺院不肯去观音院为宝陀观音寺,并且钦命此山专门供奉观音。从此,普陀山也成为朝廷钦定的观音道场。

  在宋神宗下诏五十一年后,有一位僧人踏上了普陀山的土地。他站在海浪日月冲刷的礁石上,许久地凝望着大海,并给自己在宝陀寺的静修地取名为海岸孤绝处。他就是后来对普陀山影响深远的真歇和尚,他做了一个对整个普陀山极具意义的决定——易律为禅。他把普陀山的律宗改为禅宗。从此,拈花开示的禅宗在南海上微笑。

  后来,全山七百户渔民被迁走。正是真歇清了使作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普陀山,不再有以捕杀为业的人,只有青烟梵音和过着清修生活的僧众,在晨钟暮鼓和海浪涛声中,追求着同登彼岸的理想。从此,普陀山成为了真正的海天佛国,然而清静释然的修行生活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普陀山在几百年后遭受了多次的战乱和破坏。

  公元1386年,明朝的一位国公以普陀山穷洋多险,易为贼巢为由,杀害僧众、焚毁寺庙,而在清代初期,海盗侵占山寺,抢掠金佛、法器、玉环、锦幡等,普陀山又毁于灾难之中。

  这是普陀山现存最早的建筑——元代的多宝塔,它就像一位老人,见证着这千年的历史。在一次次的灾难和历史的无常变幻之中,作为观音道场的普陀山也被一次次的修复和重建。

  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这是挂在普济寺正山门上的一副对联。

  不管是明朝的万历皇帝,还是清朝的康熙皇帝,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普济寺前的这座御碑亭就像我们开启尘封历史的钥匙。碑上所刻的御书记载了雍正年间修复普陀山的历史。据《普陀山志》记载,中国历史上共有十三位帝王、十九位皇后和亲王为普陀山赐金银、田地、经文等。

  一千多年来,在兴衰和存亡之间,普陀山当年很多遗迹、建筑、塑像,我们都难见踪影了,只有这千年的古树还依然常青。在如梦幻泡影一般的时空变幻中,不变的是人们在这里对观世音菩萨信仰的热忱。虔诚的人们,依然没有停住他们的脚步,也就是这样的信心和心愿让这里得以延绵至今、千年香火不断。

  不知像这样的唱诵声在这个小岛上已经响起了多少回,但那些来自不同时代的人们都怀有一颗相同虔诚的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上一页 1 2 下一页【文章转自中东服务器 http://www.558idc.com/dibai.html欢迎留下您的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