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布施学佛网,这是一个能找到心灵归属的网站!
>
最新佛学课本的文章
破邪显正的三论宗学说 三论立宗 印度发展 三论宗乃中国佛教的宗派,由隋吉藏所创立。此宗由于继承印度中观派的思想,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的『百论』等典籍为...
二二空真如 二如:即随缘真如与不变真如。 随缘真如是一种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 不变真如则是清净本然,虽随缘千差万别的诸法。但它的自性从无...
一定要皈依才能学佛吗一定要皈依才有资格称为「佛弟子」吗 (一)有少数信众在佛前自誓皈依,为什么? 这里指的皈依是初学之人到「出家师父住处」去办理「皈依仪式」。当然不是一...
十六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简称,是东方净琉璃国的教主。在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其中第七愿,愿成佛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
(七)祖师殿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大殿西侧为祖师殿,此种布局以禅宗寺院最常见。但是其他宗派的寺院也往往仿效其制。殿正中是梁时来华的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
三二慧印三昧 慧。正确了解诸法真相及契合真理的正确认识。 慧力。智慧有消除烦恼的力量。 慧日。佛的智慧圆净无所不照,如红日之光。 慧眼。智慧的眼睛,在人的眉间中上一点位...
五一如律俱现 如。不变易的意思。诸法的法性,极难用语言文字来形容,故借如字作代表。法性即实相,实相即如,因其不二、不异、不变、不动、万法的真面目,都同一相,故名为如...
第十九课 合群的修养 人类是合群生活的,所以个人与大众之间,必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社会才会进步。但是,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必须个人健全,才能促使社会的进步;因此,...
十三、忏法 忏法是悔除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中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唐道宣说:「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道安...
以心传心的禅宗 宗名由来 禅的意义 『禅』源出于梵语『禅那』一词,亦有以音义合译之为『禅定』。意译为『思维修』,即运用思维进行的修持活动;或『静虑』,即静止身体,集中...
第九课 皈依三宝 佛是先知先觉,开创佛教的〈教主〉;佛所觉悟而说出来的真理法,是佛教的〈教义〉;僧是专为继承佛陀,去推动佛教传布教义 的〈教团〉这佛、法、僧,就是佛教...
四二禅识离觉 禅。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 禅心。寂定的心。 禅行。坐禅的行法。 禅戒。禅定与戒法。禅宗与律宗。 禅法。有二种,即如来禅与祖师禅。如来...
十五伟大的佛陀 释迦牟尼佛。简称佛。亦称佛陀、佛祖、世尊、如来等。 出生於公元前六世纪甲寅年间四月初八午时下生迦毗罗卫国(古印度北部),净饭王的梵王宫中,净饭王之子...
第八课 弥勒菩萨 菩萨姓弥勒,译义为慈氏,名阿逸多,译义为无能胜。生于南天竺 (1) 婆罗门家 (2),先释迦佛入灭,上生兜率天内院 (3),为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
(二)佛画的目的 第六章 漫谈佛画 佛画的目的大约可分为:第一是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第二是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第三是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由于佛画的目的不同,佛画...
五五弥实应解 弥陀。阿弥陀佛简称。 弥陀本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靠着之些大愿,他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以救济一切众生。 弥陀名号。弥陀为救济一切众生而成就的名号,其四...
利他的方法 慈悲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菩萨的一切言行,没有不以慈悲为出点。 我们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是休戚相关的,所以我们把别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把解除别人的痛苦...
(三)忏法与打七 第三章 佛教的仪式 改恶修善是佛教根本教义。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人生是由久远生死相继而来,今后还须经无数生的修行,以至于成佛。其间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以...
佛陀和指鬘外道 嗜血的邪教 佛陀在世时,舍卫城北的深山里有一个人名叫阿含萨,由于受人愚弄,以为只要在七天之内杀满一千人,然后切下死尸右手的一只指头,串成鬘饰,佩戴在...
七四龙华三会 龙。梵语叫那伽,八部众之一,有神通力,能变化云雨。 龙王。龙属之王。 龙子。龙子常为金翅鸟所食,龙王请佛,得袈裟一件,因而得免於难。 龙宫。龙王的宫殿在大...
附录(三) 佛学常识问答高级组比赛题 释迦牟尼佛是那一个国家的王子?(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 世界上有佛教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在公元前五八八年佛成道日开始)...
(三)管理制度 第二章 佛教的制度 所谓管理制度即历代封建王朝流治僧侣、控制佛教的制度,现在虽已完全废除,但为了认清封建统治的真实面目,故有了解之必要。 自佛法传入中国...
佛家语言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使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
2:佛是一种什么概念? 佛是具有多种层面的含义的,原本是古印度的译音,其本义就是智慧与觉悟的意思。它同时也是指存在的本来,在佛门所立的概念上就叫做真如实相、法身如来...
佛教徒的礼节 1、对佛应有的礼节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 对于佛--当我们见到...
七五护国四王 护念。保护和忆念。 护世者。护世四天王。 护世四天王。又名护世者。四天王是: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因此四天王是守护世界的善神,所以叫护世四天王。 护法。...
第六课 华严宗(三) 七、十玄缘起 十玄缘起者,谓此十玄妙法,互为缘而起他,故曰十玄缘起,系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者。能通此义,则可以入华严大经的玄海,故又名十...
(二)天王殿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这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东方天王名为提多罗吒,此云...
初学的人皈依佛后,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传,但是现代的「释迦传记」有多种版本。有不具备宗教情操的学者写的「释迦传记」。有否定大乘佛经而依南传经论...
初皈依人常有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信佛、学佛最重要、最根本的基础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意义与目的,才能在正确皈依三宝的洗礼下,顺利的往学佛的道路前进...
第八课 天台宗(一) 一、天台宗的渊源 北齐 (1) 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三智 (2) 在一心中得」之句,又读中论 (3)「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之偈,遂悟...
42:闲话道交感应 道交感应即是一种超三维空间的相应状态,指凡在修行过程中所遭遇或体验到的不合常态、常规的东西。但一般来讲,我们不必太过于执著于这一类经验或现象(已知...
四六明心见性 明。智慧的别名,又真言陀罗尼别名。 明地。菩萨十地中第三发光地的别名。 明处。学习而生智慧之处,即五明:古印度的五种学术。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
初级课题(三) 太子出家 悉达多太子,对当时印度的四阶级 (1),不平等待遇,十分不满意。他常想着:「有甚么办法,使他们过着自由平等的生活?」 有一次,悉达多太子随着父...
廿七莲华胜会 莲宗即净土宗。 莲邦极乐世界的别名,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皆居住於莲花之中。 莲胎念佛往生弥陀净土的人,皆在莲花之中托生,因此莲花犹如母胎,故曰莲胎。 莲华印...
初级课题(二) 太子幼年及少年时代 悉达多太子诞生七天,母亲就去世了。姨母摩诃波波提(MAHAPRAJAPATI),为净饭王继后,抚养太子。她把太子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使太子仍旧在...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1.佛的境界甚深,凡夫谈佛,如坐井论天,不特所见甚陋,甚至可以说:完合不对。因为垂迹者,并非真佛,真佛不可说故。 2.佛有三身,只有法身,才是真佛...
17:从不二法门说起 不二法门是指一切法门从根本上讲,无有高下、优劣,性相一如。不二就是无差别和平等的意思,不是邪教胡扯的什么学了师傅的大法,别的法我们就不能学了就叫...
第十八课 声闻四果 佛弟子,闻佛小乘声教,悟四谛之理,断三界见思惑,入于涅槃者,皆属声闻僧。声闻僧,自凡夫位,修到阿罗汉位,乃出三界,这中间,须历四向,证四果,然后...
四、度牒 度牒是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为僧尼的所发给的证明文件(度是说度之入道)。度牒在唐代也称为祠部牒,都是绫素锦素钿轴(北宋用纸,南宋改用绢,见《宋会要辑稿》第六...
第十八课 法相宗(五) 十、三能变 据此宗的教义,宇宙万有,有情及无情,都是由识体所变现出来的:见分和相分,见分是见闻觉知,相分是一切境界。所有的见相二分,都是由八个识...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十三、伏断二障 上述小乘作生空观,断烦恼障证涅槃,大乘作法空观,断所知障证菩提,不过粗言其梗概。其实,此二障尚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之分,由邪师、邪教...
八八圣道分 八宗。即佛教八宗: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轮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八定。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是,合称为八定。 四禅定是初定、二禅定、三...
第十四课 法相宗(一) 一、此宗的别名及其所根据的经论 本宗是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依唯识论 (1),明万法唯识之理,故亦名唯识宗。佛灭九百年间,无著菩萨由阿逾陀国...
第廿七课 禅宗(一) 一、宗门禅节起源和特点 大梵天问佛决疑经载 (1):「梵王 (2) 至灵山 (3),以金色波罗花 (4) 献佛,舍身为床坐,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默然无言,一时百...
大凡学习各种语言、知识、学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学问,都有他专有的名词或术语。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经典浩瀚,佛学名相繁琐,佛门用语特殊,使得许多有心涉猎佛教的...
第二十三课 佛教徒的三种类型 佛教是一切人类 的宗教,不论什么种族 、什么阶级 的人,都可以信仰佛教,学习佛法;但因人们的个与志趣 ,各各不同,佛陀为了要适应这各种不同的...
第六课 宏法利生的事业(一) 佛陀成道后,便准备他应做的事情,他要以伟大的慈悲心和深邃的智慧,宣扬真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于是他离开菩提迦耶,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去教化...
附录(二) 佛学常识问答初级组比赛题 佛降生于公元前几年?(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 悉达多太子的父母叫什么名字?(父名净饭、母是摩耶夫人。) 太子几岁出家?(二十九岁出...
一、父母恩深(《心地观经》) 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 二、孝亲之道(《长阿含经》) 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
第卅二课 净土宗(三) 七、弥陀第十八十九二十愿 阿弥陀佛行菩萨道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1),若不生者,不取...
第十二课 称念佛菩萨名号(二) 南无架裟幢佛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南无大通山王佛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
(一)汉文大藏经 第七章 漫谈大藏经 大藏经古代或称为一切经。是将由印度和西域传译到中国的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汇编而成的一大丛书。在古代刻版技术尚未发明以前。一...
廿三净土九祖 净土宗又名莲宗。有九位祖师。 初祖圆悟大师(慧远和尚)。江西卢山东林寺; 二祖光明善导和尚。陕西长安; 三祖承运大师。湖南衡山般舟; 四祖法照国师。衡州云...
学佛女众六禁忌 不少学佛的女众,是在现实遇到困难或感受到苦痛以后,才来学习佛法的。在学法初期,由于不懂佛理和戒律,在亲近法师或其它男众的过程中,往往发生思想和行为的...
(五)石窟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佛教建筑有许多种类,石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在印度称为「石窟寺」。石窟本是佛教僧侣的住处,佛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一般石窟寺是开凿岩...
第十七课 四圣谛 诸佛说,总不离四圣谛的范围。谛是真理义,四圣谛亦称四真谛,或四谛法,释尊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 (1),为五比丘 (2) 说此法,嗣后对于当机者 (3),又复...
第十六课 如影随形的业力 一天晚上,月亮光辉 ,有个父亲带着儿子,出去做贼;父亲到人家屋子里去偷东西,叫儿子在外面把风;得手后,赶快拉了儿子就跑。 跑了一段路 ,儿子忽...
中级课题(四十三) 佛经的四次结集 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异见,渗入佛法,也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会议,先聚集众比丘,组织一会,会中...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1. 成实宗的指归,只至阿罗汉为止,并不更进一步,以成佛为目标,所以不能跻于大乘之列。但是,它所标榜的教义,如作我法二空观,以断烦恼及所知...
第三十三课 俱舍宗(二) 四、十二处十八界各摄尽七十五法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合称三科、五蕴摄七十二法、而十二处、十八界、则各摄尽七十五法,如左表: 五、业感缘起与解脱...
拜佛、菩萨的意义 一般人都误以为佛教祇是烧香烛,拜鬼神的宗教,其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佛教固然不主张烧金银衣纸,也不以拜鬼神来求福佑,更认为佛、菩萨与鬼神绝对不能相提并...
人是群居的动物,在互动频繁的社会中,现代人都有机会参加很多社团,在职业方面,不管士农工商、文教政经,都有他的社团,例如各种工会、商会等;在兴趣方面,如参加美工、艺...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 综合指要 1.维摩诘是金粟如来化居士身,在释尊大法中,弹呵小乘渐教勉其进趣大乘,所以对于小乘法,每有讥评。此种作风,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与出家声...
15:何谓涅槃? 在世俗中,许多人以为涅槃不过是佛门关于死亡的一个同义词,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但涅槃的确又是不可以用思维意识来分辨(涅槃已转识成智),更无法以语言...
十三法身法性法界 法。指一切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无形的,都叫做法,有形的叫做色法,无形的叫做心法。 法名。出家或皈依佛教时,师父赐与的名字叫法名。 法舟。佛法好像...
十九四大菩萨 文殊菩萨。全称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简称文殊菩萨,他以大智著称,与普贤菩萨常侍於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他能发无相微妙的智慧三昧,因此智慧是文殊菩萨特有的,...
第三课 出家 悉达多虽然是个王子,但他看见当时印度四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很不满意。他常想:首陀罗为什么做奴隶?难道他们不是人吗?要如何才能使他们过着平等自由的生活? 在...
佛为何要初学之人在僧众面前做「皈依仪式」? 其一,初入佛门,一定要有善知识导引,才不致盲修瞎炼。 其二,当知初皈依在佛前由「引证师」带领「信众」发愿,这颗誓愿心会存...
皈依三宝后,首先应该明白释迦牟尼佛到底有什么不同于世俗人的特殊智慧,值得我们去皈依、学习呢? 我们首先从佛的姓名中来了解:「释迦」二字是「族姓能仁」之意,「牟尼」二...
第十、十一、十二课 综合指要 1.天台修法,亦有兼净土者,如常坐三昧中,遇疲病睡盖时,专称一佛名,以求加被。又如常行三昧中,绕念阿弥陀佛名等皆是也。可知借外力以协助自力...
第十课 学佛与做人 〈信佛〉,应该叫做〈学佛〉。这是说 :我们对释迦佛,不但是信仰崇拜 ,而且要以他为模范,跟着去学习,希望自己将来也得成佛。 释迦佛在世时,能够忍受剧...
第卅七、卅八课 综合指要 1.般若是破诸相的,所谓破相者,是要一面修诸佛法,一面不著修相,不著法相,所以破相并不是断灭,也不是不修。如果执诸法为断灭,而不修善法,不舍恶...
敬僧须知 南传上座部佛教基本礼仪 一、恭敬 1、作为一名佛弟子,首先应当恭敬三宝,以佛、法、僧为唯一信仰和皈依。僧人,是三宝的代表,是传承佛陀教法的根本和支柱。僧人们把...
第四课 药师佛 我们的世界之外,四方上下虚空中,皆有无数佛国,每一佛国,皆有一佛,住持其间,为诸众生,演说佛法,令其依法修行,直至于成佛。 离我们东方,十恒河沙 (1)...
四四诸空清净 诸天。指三界二十八天。 诸见。一切的邪见。 诸宗。一切的宗派。 诸受。苦乐捨等一切感受。 诸相。一切事物的形相。 诸漏。一切的烦恼。 诸趣。六道的意思。 诸蕴...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 1.五浊恶世的起因,是由心浊而来,以一浊引起五浊。所以行者但要清心寡欲,自然心与浊境不契合,命终之后,即得离此浊世,生于清净安乐之处,平...
第二十一课 和谐的人事关系 一天清早,释尊从灵鹫山进王舍城去,路过一条河边,看见一个青年,在沙滩上,向东拜拜 ,向西拜拜,释尊跑上前去,和蔼地问道: 朋友,你叫什么名?...
第十三课 维摩诘居士 佛住世时,毗耶离城 (1) 中,有长者名维摩诘 (2),辩才无碍,游戏神通 (3),虽为白衣 (4),而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有妻子,而常修梵行。因方便度人...
化度众生 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成道后,决意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教化众生,使他们都能离苦得乐。 他本想先化度曾求教过的跋伽、阿罗逻、郁陀罗三位仙人,可是他们都已经去世了。于...
第二十六课 十善业道 (二) 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
第二十一课 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佛法传入中国,据史书所载,系始自后汉,其实后汉以前,中国已有佛法。列子 (1) 曾引述孔子语:「丘闻西方有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
本书的缘起 (前言) 在这里,我要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本人法名妙泽,公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长在贵州。一九九0年大学毕业。于1999年开始修学佛学,现为自由职业者...
第三十一课 大小三灾 三灾有大小之分,大三灾是世界将坏时的火水风三灾。小三灾是指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疫、刀兵三灾。 大三灾者:世界过住中劫已,即入坏中劫,是...
(一)佛画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一)佛画 中国佛画,创始于三国时的曹不兴,他见到康僧会所设佛像,便仪范写之。到东晋时,其弟子卫协,时称画圣,画有七佛图。卫协的弟子顾...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1.照第二十二课,第二十九则经文看来,修大乘的行者,其所持的戒律,是否清净?是关系于心中的思想,及其外表的行为。在这二者之间,若外表虽不...
明法尊者:礼敬知识 佛门的礼仪是维系正法律伦理的制度、折服我慢、礼敬者受福、正法住世等,它的意义非常重大。礼敬之事,佛门四众弟子应实践、拱护,这是不关繁文缛节,不关...
第二十八课 诸家的判教(二) 净土宗所判教相 昙鸶大师判为难行与易行二道,以全凭自力,求不退让,为难行道,譬陆路步行则劳苦,此指其他法门而言。以乘佛愿力,求生净土,即得...
一一念不生 一一念不生 一如。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一如也就是真如意思。 一刹。佛所教化的国土,刹即国土的意思。通常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刹。 一刹那。指极短的意思,...
七六楞严咒中佛 楞严咒。是《楞严经》的一个主要的神咒。这部经的来因:佛弟子阿难尊者托钵路过摩登伽女门前,被淫女的邪咒迷惑了。正在危险的时候,佛知道了,从顶上放出百珠...
中级课题(三十六) 四摄法 菩萨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众生属利他,所以须修习四摄的法门。 一、布施摄: 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他人。帮助他人...
第一课 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或作佛图、浮屠、浮图等,凡此皆为印语的意译,原是如来 (1) 十号之一,于义为「觉者」。觉复具有觉察和觉悟二义:在事障 (2) 上,一切...
第四课 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其福报劣于欲界诸天,而胜于北俱卢洲,鉴果知因,可以想像出:彼乃于过去生中,仅修福业,而不修出世慧业者。 轮王有四种,在...
佛教的传入 传入路线 水陆两路 根据文献的记载,佛教是经由水陆路传入中国的。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及新疆到达中国,从汉武帝经营西域以来,这条陆路成为东西交通的要道,后来僧侣...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