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觉悟

发布时间:2021-12-10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觉悟佛教解释)

  觉悟亦作“ 觉寤 ”,既觉醒之义。就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动地参与自身及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最终决定其社会活动效率和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觉悟就是态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另外觉悟也是佛教教义名词,梵文意译为“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等。由于人的个体经验积累途径和认识活动等等方面存在差异,觉悟也存在个性差异。

觉悟(佛教名词)

基本解释

  1. 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也指对道理的认识

  2. 进入到一种清醒的或有知觉的新的状态

详细解释

  亦作“ 觉寤 ”。1.觉醒。

  《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向若二书不出,学者为古所惑,则代成聋瞽,无由觉悟也。” 金王若虚《题》诗:“ 靖节 迷途尚尔赊,苦将觉悟向人夸。”巴金《新生·五月十四日》:“我像一个勇敢的战士那样坚定地演说,解释在时局变乱中劳动者应有的觉悟。”

  (春秋战国)韩非 《韩非子》 卷十四 : 遂崇子之 人主无所觉悟方吾知之故恐同衣於族

  (春秋战国)孟轲 《孟子》 卷九 : 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觉悟也天欲使先知之人悟後

  (春秋战国)孟轲 《孟子》卷九 : 也我欲以此仁义之道觉悟此未知之民非我悟之将

  (春秋战国)辛銒 《文子》卷下 : 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悟乎天地之间其德烦而不

  (春秋战国)荀况 《荀子》卷六 : 亦可以觉矣 以此自觉悟也 百里之国足以独立

  (春秋战国)荀况 《荀子》卷十八 : 已覆犹不知戒更何有觉悟之时也○前车已覆四字

  (春秋战国)荀况 《荀子》卷十八 : 覆四字句更改也 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汉)班固 《白虎通德论》白虎通德论卷第四 : 郊者忠厚之至也兾君?悟能用之所以必三年古者

  (汉)班固 《白虎通德论》白虎通德论卷第四 : 异露作诗以?之幸其?悟也明王所以立谏诤者皆

  (汉)班固 《白虎通德论》白虎通德论卷第四 : 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

  (汉)班固 《汉书》卷四十五 : 曰见谓显示也 欲令觉悟反正推诚行善民心说而

  2. 引申为觉察。

  宋司马光《论横山疏》:“安有虏中独不觉寤,寂然无事,曾无诛讨之意乎?”沙汀《医生》:“老医生显得害羞地笑起来,因为他忽然觉悟出这不是布客有意同他作对,实在不该使他为难。”

  3. 比喻通情达理。

  柳青《铜墙铁壁》第七章:“今儿我和 银凤 一路从四乡回来,我看这个女子很觉悟,很正派。”

  4. 自觉悔悟。

  《史记·韩长孺列传》:“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宋书·范晔传》:“祸败已成,犹不觉悟,退加寻省,方知自招,刻肌刻骨,何所复补。”《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然吾闻之,天之所废不骤也。逞其得志,肆其宠乐,使忘其觉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罚也。”郭沫若《豕蹄·楚霸王自杀》:“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

  5. 启发;开导。

  《国语·吴语》:“王若不得志於 齐 ,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 汉王充《论衡·刺孟》:“谓 孔子 之徒、 孟子 之辈,教授后生,觉悟顽愚乎?”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今麤论事势,以相觉悟。” 宋曾巩《谢中书舍人表》:“方当觉悟迩遐,使遍知于上意;训齐内外,用丕变于羣心。”

  6. 佛教语。谓领悟佛教的真理,以此指开悟的人,与执迷不悟者相反。

  南朝 宋谢镇之《与顾道士书》:“若深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有生为大梦之主,则思觉悟之道,何贵於形骸。”《隋书·经籍志四》:“﹝ 释迦 ﹞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你们老爷现在心上已脱尘网,不出三年必弃官学道,他的觉悟在你之先。”

  佛教很强调"觉悟",觉悟是指对世间种种现象,真理的透彻了解,不为迷惑,开启真智.慧远大师<大乘义章.卷十二>有云:"觉察名觉,如人觉贼;觉悟名觉,如人睡寤.

  7. 亦作“ 觉寤 ”。见“ 觉寤 ”。

  8.会思考和会学习是两码事。只有具有灵性的人,在经历迷惑和挫折以后,领悟到事物本质,经过大脑思考才产生觉悟

上一篇:饶益的意思
下一篇:赞叹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