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相_佛教法相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4-25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法相佛教名词

“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法相”与“法身”的区别在于法相是一个包含外延与内涵的,是法的象;法身好比道的法则法身法相包含分身,分身也反包含之。

法相(佛教解释)

法相(佛教名词)

  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法相与法身的区别在于法相是一个包含外延与内涵的,是法的象;法身好比道的法则法身法相包含分身,分身也反包含之。

基本简介

  【法相】

  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九云(大正27674c)︰唯佛世尊究竟了达诸法性相,亦知势用,非余能知。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六云︰如来之智于法体及法相皆无障碍。又《成实论》卷一〈众法品〉云(大正32244b)︰阿难是大弟子,通达法相。卷二〈四法品〉云(大正32250b)︰了义修多罗者谓是义趣不违法相,法相者随顺比尼。比尼名灭,如观有为法常乐我净则不灭贪等;若观有为法无常苦空无我则灭贪等,知无常等名为法相。以上皆谓法的体相为法相。

书籍记载

  《解深密经》卷二〈一切法相品〉云(大正16693a)︰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遍计所执相、(二)依他起相、(三)圆成实相。后瑜伽派建立五位百法,以分别诸法之性相,称为法相宗,与提倡法性一如的法性宗对立。《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十八云(大正36295b)︰若法相宗,遍计依他所明二义唯约于事,圆成二义方是于理。今法性宗,遍计理无,依他无性,即是于理,非有即有是理彻于事,有即非有即事彻于理等。

  ◎附︰印顺〈辨法相与唯识〉(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历史记录

  民国以来,最先由欧阳渐居士提出了法相与唯识分宗的意见,即是要把法相与唯识,作分别的研究。问题提出后,即引起太虚大师的反对︰主张法相唯识不可分,法相必归宗于唯识。一主分,一主合,这是很有意义的讨论。民国以来,在佛教思想上有较大贡献的,要算欧阳氏的内学院和大师的佛学院,但在研究的主张上便有此不同,这到底是该分吗?合吗?

内容简介

  先说到两家的同异,主张要分的,因为内学院在研究无著、世亲的论典上发现了它的差别,即是虽都谈一切法,却有两种形式︰一是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蕴处界来统摄一切法。一则以心、心所、色、不相应、无为来统摄一切法。因此方法的差异,他们觉得《集论》、《五蕴论》等是法相宗;《百法论》和《摄大乘论》等是唯识为宗。应将它分开来研究,所以他们说法相明平等义,唯识明特胜义等十种差别(见〈瑜伽师地论序〉),以显其异。

  虚大师以为︰法相唯识都是无著、世亲一系,法相纷繁,必归到识以统摄之,否则如群龙无首。因觉分宗的思想,不啻把无著、世亲的论典和思想割裂了。实在说,两家说法都有道理,因为无著、世亲的思想是需要贯通的,割裂了确是不大好。但在说明和研究的方便来说,如将无著系的论典,作法相与唯识的分别研究,的确是有他相当的用意。

法相之分

  这样,从法相而深入,略有两大类︰(1)唯识说,(2)境依心有不即是心说。不但中观者从一一法相看出它的体性本空,而同时,即空而有的心色相依相成的缘起说如此,如中国天台学者中,山外派主张以理心为本而建立诸法,山家派主张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法法具足三千诸法,也还是这个唯心说与心色平等说的差别。所以,单从无著、世亲的论典来谈,法相与唯识,欧阳氏的分宗,能看出它的差别,虚大师的法相必宗唯识,能看出它的一致,都有相对的正确。但若从整个佛法来说,那应该︰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识。

  三十二法相:

  如来应化之身,具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也。

  〔一、足安平相〕,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奁,力盐切。奁底者,即盒底也。)

  〔二、千辐轮相〕,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三、手指纤长相〕,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余人也。

  〔四、手足柔软相〕,谓手足极妙柔软,胜余身分也。

  〔五、手足缦网相〕,谓手指中间,缦网交合,文同绮画,犹如鹅王之足也。

  〔六、足跟满足相〕,跟,足踵也。谓足之踵,圆满具足也。

  〔七、足趺高好相〕,谓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种种庄饰,妙好圆满也。(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八、腨如鹿王相〕(腨,时兖切),腨,股肉也。腨如鹿王相者,谓足腨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腨,纤好第一也。

  〔九、手过膝相〕,谓双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过膝也。

  〔十马阴藏相〕,谓阴相藏密,犹如马阴,不可见也。

  〔十一、身纵广相〕,谓身仪端正,竖纵横广,无不相称也。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谓身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乱,右旋上向,青色柔软也。

  〔十三、身毛上靡相〕,谓身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

  〔十四、身金色相〕,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也。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谓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

  〔十六、皮肤细滑相〕,谓皮肤细腻滑泽,不受尘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处平满相〕,谓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也。

  〔十八、两腋满相〕,谓左右两腋,平满而不窊也。(窊,鸟瓜切,不满貌。)

  〔十九、身如师子相〕,谓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师子王也。

  〔二十、身端直相〕,谓身形端正,平直不伛曲也。(伛,委羽切,不伸也。)

  〔二十一、肩圆满相〕,谓两肩圆满而丰腴也。

  〔二十二、四十齿相〕,谓常人但有三十六齿,唯佛具足四十齿也。

  〔二十三、齿白齐密相〕,谓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也。

  〔二十四、四牙白净相〕,谓四牙最白而大,莹洁鲜净也。

  〔二十五、颊车如师子相〕,谓两颊车隆满如师子王也。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谓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二十七广长舌相〕,谓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也。

  〔二十八、梵音深远相〕,谓音声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也。

  〔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谓眼目清净明莹,如金色精也。

  〔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目旁毛也。谓眼睫殊胜如牛王也。

  〔三十一、眉间白毫相〕,谓两眉之间,有白玉毫,清净柔软,如兜罗绵,右旋宛转,常放光明也。(梵语兜罗绵,华言细香。)

  〔三十二、顶肉髻成相〕,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无见顶相,谓一切人天二乘菩萨,皆不能见故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本文转自:韩国服务器 http://www.yidunidc.com处的文章,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