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大乘佛法

发布时间:2023-04-25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大乘】大乘佛教-大乘佛法

  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  乘:运载、运乘之含义。  大乘佛教谓之诸大菩萨众将无量无边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

大乘(佛教解释)

  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

  乘:运载、运乘之含义。

  大乘佛教谓之诸大菩萨众将无量无边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

大乘

  大乘:梵语Mahàyàna

  mahà:译意为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

  yàna:译意为车乘,运载之义。谓之 诸大菩萨众 将无量无边众生从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

  古印度大陆20个主流的部派佛教,大多都传入了中国。其中不仅有大乘教法,也包括三个最著名的小乘部派,并形成了中国汉地的大宗派中的三个小乘部派。因此,汉传佛教是以大乘为主,大小兼修的。汉传佛教又称汉语系佛教,之后又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

  密乘佛教后来流传到西藏,吸收了当地的文化信仰而形成藏传佛教或藏语系佛教,之后又传到蒙古、尼泊尔、不丹等地。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因为是从印度往北传播而形成,故合称为北传佛教。他们与南传上座部佛教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语系佛教。

佛教派别

  "大乘(dàchéng)"强调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修行"菩萨行"。

  世界佛教教派。梵语摩诃衍,汉译为大乘,即世间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大乘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大乘佛教的特征

  大乘佛教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修行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基本的教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古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些分别心,达到无所见闻,体会不可言说的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见闻。大乘理论中的涅槃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 十方诸佛菩萨 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涅槃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性。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 无量十方诸佛菩萨 现化现于当前,陀罗尼经典被合像地吸收到大乘中来。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众多教派 ,或以修持行为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禅宗三论宗等,它们代表了大乘思想从古印度向中国和东南亚传播的千余年间的演化结果。中观派的思想依据在《般若经》等类中,其有代表性的世间菩萨众为 龙树菩萨 及 提婆菩提等。依据他们的论著,以后形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三论宗。 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在从缘起而显示相对性 ;从世俗与胜义二谛来看缘起、空性。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宗、华严宗、禅宗都有所影响。在古印度,中观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产生。 无着菩萨、 世亲菩萨等将《楞伽经》等等 经文 的思想系统化。其学说可概括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描述五浊恶世的虚幻性及本体真实性用三性三无性的理论;认为解脱过程无非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主张通过修习瑜伽修行而培养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观想和细腻的心理分析。在中国及亚洲这一学说通常称唯识宗或法相宗。真谛法师(6世纪 )译出《摄大乘论》为瑜伽行哲学流通之始,玄奘师徒是中国法相宗的创立人。玄奘的学术渊源可回溯至那烂陀寺的唯识一系。华严宗的思想根源在古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国才有的。该宗成立的依据是《华严经》,该经主旨是说 毗卢遮那如来 为诸世间万法本源,一微尘一刹那均同全体和永恒是同一的圆融的。由此引出华严宗的宇宙观及大—世—界—观,以及一整套关于领悟的信解行证理论。华严宗在中国的佛教思想前导是依于《十地经论》的地论学派.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国和日本发展的宗派,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法华经》。该经由 鸠摩罗什 尊者译出并由慧文上师与慧思上师加以发挥。

中国大乘佛教精神

  中国大乘佛教认为: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众生,把将众生在苦难中解救出来。中国若干千年来灾难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生在广大的佛门中得到无边、无量、无尽的法益,灾难和痛苦得到了安抚,深受安逸。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故出现了表法中所谓的户户观世音,家家弥勒佛。

  大乘佛教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原有的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基础上,增添了 菩萨行 的教育理论。上求佛道智性,下利益众生,发心修行至于福德有余,深涉国家社会服务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众生,也能得到觉悟

  以广行六度来利己,以广行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去利乐其他一切众生,心胸广大而行事细腻是其特性之一。

  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就是通过六度、四摄,积极的提升自己和他人的慈悲心和智慧的能力,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培养。自利益人,也提升人们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的博大胸怀,无论布施一钱,乃至常施恩惠于万众,不望其报,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福慧双运。故此,中国大乘佛教影响了中国历代无数民众,为国家和平和安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文章出处:抗攻击防御ddos http://www.558idc.com/krgf.html 复制请保留原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