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指的是什么人

发布时间:2023-04-25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佛教所指的【圣人】是什么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道家的黄老列庄;儒家的尧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圣人是受到后世公认的。在先秦古代圣人一词非儒家专有。  所谓“圣人”,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见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教正化于众;下为“王”以为万众之所仰。

佛教所指的【圣人】是什么人

圣人 (汉语名词(对人物称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道家的黄老列庄;儒家的尧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圣人是受到后世公认的。在先秦古代圣人一词非儒家专有。

  所谓圣人,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见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教正化于众;下为王以为万众之所仰。

  《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邶风》:「母氏圣善。」传云:圣、叡也。《小雅》:「或圣或不。」传云:「人有通圣者。有不能者。」《周礼》:「六德敎万民。智仁圣义忠和。」注云:「圣通而先识。」《洪范》曰「睿作圣。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

  在中国,古代圣明的君主帝王,及后世道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者,称圣人。圣人的介定经常出现在诸子百家之书籍。有的宗教专门通过一定的仪式加封圣人,但也有的圣人直接被大众尊奉为圣人。基督宗教(包括罗马天主教会、圣公宗、东正教会)、印度教、伊斯兰教、古巴的桑特里亚教中都有圣人。一些新纪元运动的人也将圣人的概念结合入他们的信仰

简介

  《黄帝内经》开篇在《上古天真论》谈论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圣贤。对圣人是这样描述的。曰: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翻译

  其次有称作圣人的,安处于天地间的和气,顺合于八风的变化,让自己的嗜欲喜好同于世俗,也就不会产生恼恨的情绪,行为并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受世欲牵制。在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不让思想有所负担,务求精神安逸愉悦,以悠然自得为已功,形体不会衰惫,精神不会耗散,也同可活到百岁。

  另古人言圣人之心有七窍。古有传说人心窍越多的,便越是明白四达,对万事万物看得透彻。譬如一窍不通这一成语本来是相对于像纣王如此昏庸无道而言的。《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一如后世称比干之心为七窍玲珑心。今人说的心眼多,也可能源自与此。

流派代表

  儒家

  在中国古典中记载的著名的儒家圣人如:尧、舜、孔子。而颜子、孟子、子思和曾子,还有一些先贤大儒,只能被视为境界接近圣人的人(虽然他们有时也被尊称为圣人,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圣人。准确的可以称之为贤人)

  孟子

  圣人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在儒生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出自《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文章原创作者:高防cdn http://www.558idc.com/gfcdn.html提供,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