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佛光大辞典: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
业报(佛教解释)
来自:佛光大辞典: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
基本信息
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据成实论卷七载,业报有善、不善、无记三种,善得爱报,不善得不爱报,无记则不报;此即佛教所主张之必然业报法则。于此法则中,业不但为受身因缘,万物亦从业因生。盖于业与异熟、等流、离系、士用、增上等五种果之关系中,有漏之善、不善有异熟、等流之诸果,无记及无漏之业,则唯有等流、离系等果而无异熟果。又其中唯有漏之善、不善业所招之异熟果称为业报。
大宝积经卷九十六(大一一五四二中):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来,业报自招无代者。成实论卷八之三受报业品(大三二二九八上):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苦报,不动业得不苦不乐报。
于业报之中,决定个人贫富、寿夭、命运之业,称为满业。决定人之共性与共同物质生活条件之业,称为引业。又如受生为人、畜等果报之总相,称为总报;如虽同受生为人,然有贵贱、智愚、美丑等差别,则称为别报。又果报之主体,即有情之身心,称为正报;有情所依之国土、什器等,称为依报。又国土、山河等为多人所共同受用之果报,系由共业所招感,故称共报。具体说明此一内容者,为十二因缘与五道(或六道)轮回。(中阿含经卷三、卷十四、卷三十四、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卷一二五)((参见:业)5494)p5500
来自: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应于善恶业因之苦乐果报。又业因与果报。宝积经九十六曰: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南本涅槃经六曰:是薄福人受业报故。法华经序品曰: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宗镜录二十六曰:命是一期之业报。
来自: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意指业的果报。又称业果。指由有漏之善、不善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按,有漏之善、不善业有异熟、等流诸果,无记及无漏之业则有等流、离系等果而无异熟果。今唯称此中有漏之善、不善业所招感之异熟果为业报。《成实论》卷八〈三受报业品〉谓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苦报。又,《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云(大正28879a):彼报生者,善、不善业报果。三恶道是不善业果,人天是善业果。
又,业报有总报与别报之分。总报指受生为人、畜等果报之总相;别报指虽同生为人,但有贵贱、贤愚等差别。此外,又有正报与依报之分。正报指有情之身心;依报指身心所依止之国土器物等。
◎附︰〈三报〉(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三报,指三种业报。即现报、生报及后报。三者系依受报时间所作的区分,《成实论》卷八〈三报业品〉云(大正32297b):若此身造业即此身受,是名现报;此世造业,次来世受,是名生报;此世造业,过次世受,是名后报,以过次世故名为后。
此外,《优婆塞戒经》卷七在此三报之外,另加无报而成四报。此无报,指有情造作不善不恶之业,故不引生业报。又,《楞严经》卷八有六报之说,指凡夫以造恶业之故,死时由六根所感受之六种堕入地狱之恶报。
[参考资料] 《中阿含经》卷三、卷十四、卷三十四;《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南本《涅槃经》卷六;《成实论》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卷一二五;《显扬圣教论》卷十九。
来自: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
相应于善业因而感得的苦乐果报,称之为业报,犹民间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宝积经》九十六:汝自作罪今日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宋延寿《宗镜录》卷二六:命是一期之业报,曷等真诠!业报亦作业果,《旧唐书王缙传》:又见缙等施财立寺,穷极瑰丽,每对扬启沃,必以业果为证。佛教的三世因果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思想,于此也可见一斑。(常正)
详细释义
佛教伦理的因果律是一种必然的伦理律令、伦理规则,这一律令在佛教经典中得到反复申述,如《中阿含经思经第五》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瑜伽师地论》亦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等等。
在《三报论》中,慧远引佛经宣称: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7 〕业有三报,生有三世,慧远这一善恶因果报应、轮回转生的说法,使因果报应理论更能自圆其说,特别是能解释业报反常的现象,弥补了中土传统报应论的不足,也弥补了中土传统报应论在解释社会诸种不平等现象时的无能为力。
【文章转自:扬州机房 http://www.558idc.com/yz.html欢迎留下您的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