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来讲,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
善恶(佛教解释)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则不为顺益,故非为善,而为无记性。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则不为违损,故亦非恶,而为无记性。
概念
【 善恶 】 《佛学大词典 》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则不为顺益,故非为善,而为无记性。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则不为违损,故亦非恶,而为无记性。清田兰芳《叙袁仲方(袁可立孙)甲子秋冬诗》:余虽不敢致怨吾友,窃以为春秋善恶并纪,梼杌专以治恶。
记载
净影寺慧远于大乘义章卷十二中,就人、天、二乘、菩萨、佛等五乘,以阐释善恶之名。即:(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即以五乘所修之善法为善;能招感三途果报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等,称为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指无相空性。佛、菩萨及二乘所修之善法为善;人、天所修之善法是为有相行,故为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体,为己之自体,即指法界之真性。依此义,五乘所缘修之一切善行皆为恶。
种类
天台宗所立之善恶有六种,即:(一)人、天之善。指五戒、十善等之事善。但因于人、天之果报尽时,仍将堕于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之中,故亦为恶。(二)二乘之善。二乘人能远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苦,故为善;但二乘人虽能自度,而不能度他,故亦为恶。(三)小乘菩萨之善。小乘菩萨慈悲兼济,故为善;但因于自身之中,未断任何烦恼,故亦为恶。(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忍之烦恼,故为善;但因未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五)别教菩萨之善。别教菩萨能见中道之理,故为善;但因所见之中道为隔历之中道(隔离而不融通之中道),而非圆教之圆融中道,故其所行带有方便,不合于理,是亦为恶。(六)圆教菩萨之善。圆教菩萨所见之圆妙之理,本为至极之善,但由顺、背及达、着等二义而言,则亦为恶。顺、背,谓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则为恶;达、着,谓达此圆理为善,而于圆理生起执着,则为恶。其中之第二义,系以达、着二者判别善恶,为天台宗独特之说。
【文章原创作者:韩国服务器租用 http://www.558idc.com/lg.html 复制请保留原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