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缘起论与无始无明化世界。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其中,善业、恶业分别由不同行为构成,比较容易理解。 《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业力(佛教解释)
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缘起论与无始无明化世界。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其中,善业、恶业分别由不同行为构成,比较容易理解。 《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词语解释
一种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所产生的结果会影响其未来命运的学说。
办事--- 僧团按照戒律的规定,处理僧侣个人或僧团事物的各种活动,如受戒羯磨、忏悔羯磨等。
(* 印度传统宗教包括印度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都有业力的观念,
梵语,梵文,它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的一种语言,也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拉丁语一样,梵语已经成为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性质的专门用语。)
佛教词语
《十善业道经》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定业和不定业
所谓定业是受报时间及轻重皆已决定,反之则是不定业。如何判断某一业力属于定业或不定业呢?主要通过两点。首先,根据行为动机判断,考量这一行为是否故意造作。若是有心为之,便属于定业。若是无心造作,如无意间伤害到其他众生,虽也造下业力,多属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也可能报得轻。
其次,根据对治情况判断。若是我们造业之后立即以忏悔进行对治,即使所造是定业,也可能因此产生变化,成为不定业。就像我们做了错事之后,若能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并补偿,可能扭转原有矛盾,化解原有问题。反之,非但不求忏悔,甚至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自鸣得意,可能加深对方的仇视,加重未来的报应。佛教特别提倡忏悔法门,以此消除业障和违缘。
共业和别业
所谓共业,指相同行为形成的业因,将会感得同样的果报。比如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面临着同样的空气污染、交通拥挤、气候冷热。所谓别业,是指个别不同的业因。对于每个人来说,身体有强健、衰弱的不同,容貌有端庄、丑陋的不同,生活条件有富裕、贫困的不同,这些都属于别业所感。共业,取决于众生共同的行为,或是有共同利害关系的行为。比如同在屠宰场工作,并不是每个人都直接参与宰杀。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担任财会、后勤等工作。虽然他们没有直接造作杀业,但只要处在这个利益集团中,收入中包含因屠宰而产生的利润,就不能脱离与杀业的关系。将来招感果报时,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罪业。就像法律在惩处犯罪集团时,其中某些人虽然未直接参与杀人、抢劫或诈骗,身处犯罪集团,参与其他相关事务,并从犯罪所得中获利,那么,同样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我们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都是共业所感。我到过澳洲多次,那里风调雨顺,少有灾害,环境非常和谐。生活其间的人,对自然怀有真诚的关爱之心,不会随意践踏一草一木,更不会随意伤害动物,哪怕是微小的动物。所以,大自然也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让人们在它的怀抱中得到滋养。反之,如果不懂得保护自然、尊重生命,只是不计后果地盲目开发,将生态环境破坏殆尽,那么,最终的受害者还是人类自己。
别业,则取决于个体行为,由此招感属于个人的业报。比如在普遍富裕的国家中,也存在一无所有的赤贫者;在普遍贫穷的地区里,也存在应有尽有的富贵者。又比如,常人所看到的景象,在色盲者眼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常人所听到的音声,在重听患者的耳中,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别业所感,是由不同业力招感的个别果报。
引业和满业
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续过程中,是上升天道、继续做人,或是堕落地狱、沦为畜生,皆由引业决定。引业牵引我们投胎,其作用,就像火箭推动卫星上天。假若没有引业作为动力,生死也就随之结束了。《唯识三十论》中,有这样两句话: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前面的业力结束,新一轮的业力又继续产生,然后再次结束、产生。无始以来,众生不断造业,所以,没完没了地流转生死,循环往复。所谓业力无尽,生死无穷。
所谓满业是业力招感的差别果报。比如同样生而为人,有长寿和短命的不同,有贫穷和富贵的不同,有庄严和丑陋的不同。同样沦为畜生,有的流落街头,只能从垃圾中觅食充饥,还要随时面临被宰杀、残害的恐惧。而有的却被主人百般宠爱,精心照料,生活水准甚至超过许多普通百姓。所有这些差别,正是由不同的满业所决定。
从造业到招感果报,还需要缘的成就。如果说业力就像播下的种子,那么,还须同时具足水分、阳光、泥土等条件,才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些果报,根据因缘的不同,又有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之分。有些业力造下后,现世即能招感果报,为现报;有些业力须待来生方能受报,为生报;还有些业力则须多生后才能受报,为后报;至于前面所说的不定业,招感果报尚未决定,为不定报。比如某人犯罪后,可能立即被公安部门逮捕归案,也可能在几个月或一年后才被捉拿,还可能在几十年后才落入法网,这完全取决于各种因缘的成熟。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业力的推动
由是,故有诸趣轮转。由于每个人造作业力的不同,才会在诸趣中流转不休。诸趣,指五趣或六趣。趣,为趣向之义。众生所以受报,皆是由因趣果,故名。五趣,为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是五种不同的生命处境。六趣,则在天道和人道之间增加阿修罗道。其中,以天道众生福报最大,生活环境也最为优越。而我们所处的人道,则是有苦有乐。至于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环境,则一道苦于一道。尤其是地狱,其痛苦之惨烈,难以名状。从根本上说,五趣的差别,正是取决于心想异故。因为众生的观念、想法不同,故造作种种善恶业力,导致诸趣轮转的结果。如果说生死轮回根源于心,世间万物也根源于心,那么,是否和西方哲学所说的唯心论相当呢?其实不然。唯心论所说的心,是作为第一性的存在,乃永恒且固定不变的精神实体。而佛法所说的心并不具有永恒性,更非固定不变的实体。此外,唯心论所说的心,能派生万物,而不从他物所生。而佛教则认为,心是缘起的,不是独立、单一的存在。唯识宗认为,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意识五缘生,说明心是相互依赖地存在,与唯心论具有不同的性质。
业力业果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启示: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众生的心。因为心想异故,所以造下善或不善的业力,由此招感相应的苦乐果报。有情造业的渠道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身体的行为(身业)、语言的行为(语业)、思想的行为(意业)。通常,能够表达出来,并能直接利益或伤害他人的,主要是身业和语业。比如为他人提供帮助或制造障碍,又如对他人进行赞叹或肆意辱骂,都是通过行为和语言进行表达。但意业却不然,如果内心充满嗔恨,表面却伪装得仁慈和善,就很容易迷惑他人,须行之于身口,才会对他人构成直接伤害。不过,如果经由某些特殊训练,心力特别强健,也能以意念直接杀人。《唯识二十论》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位国王,得罪了仙人,令其嗔心大起。仙人一怒之下,以意念下了场冰雹,令国王所在的城市毁于一旦。可见,意念同样具有杀伤力。作为修行人应特别注意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绝不可随意生起不善心念。因为身、语、意三业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业力。
总之,由众生心念的差别,导致行为的差别,进而导致世界的差别。
【文章转自韩国多IP服务器 http://www.558idc.com/krzq.html 复制请保留原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