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长在烂石上?
种出好茶,是每一个制茶人的梦想。找到好茶,是每一个喝茶人的追求。那到底什么地方才能长出优质的茶呢?其实影响茶树生长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总结为温度、光照、水分、空气和土壤五个方面。作为一种植物,扎根的土地显然是最重要的。《茶经一之源》中记载: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陆羽天生口吃,说起话来比较费劲,估计因此养成了用最少语言表达最多意思的习惯。说话影响了行文,也变得言简意赅。但寥寥数字,却已经概括出茶叶生长对土壤的要求。
这里说的烂石,应该指的是岩石母质经完全风化腐熟,并且有丰富腐殖质的土壤。至于砾壤,是指含砂粒较多,黏性小、孔隙率大的土壤。它属于砂质土壤,有机物含量高,排水性、通气性也不差。因此,可以列在第二位。黄土,则是结构性差、空隙少的黄泥土。即使今天看来,也确实非常不利于茶叶生长。
现代农业科技的观点认为,一般适宜种茶的土壤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有效土层达1米以上。第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第三,要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孔隙率大,通气性、透水性、保水力均良好。由此可见,绝不是随随便便的地方就可以种茶。土壤不好,不要说产出好茶,就是茶树成活都会成问题。
给点阳光就灿烂?
陆羽的后半生,主要致力于野外寻茶。这一点,从他朋友们写的诗中就可以发现。例如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采茶非采菉,
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
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
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
何时泛碗花?
除此之外,皇甫冉的弟弟皇甫曾也有《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传世。
由于常年采茶,陆羽对于茶树的生长环境非常熟悉。《茶经一之源》中记载: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
这一句中,又涉及茶叶生长时温度和光照的影响。所谓阳崖,也就是说山中向阳的坡面。至于阴林,指的是茶生长在高大树荫之下。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温度、光照与茶多酚的含量成正比,与氨基酸的含量则成反比。温度高,光照强,茶叶里面茶多酚就会升高,氨基酸就会下降。反过来,温度低,光照弱,茶叶中茶多酚就会降低,而氨基酸就会升高。
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茶生产的地域性问题了。比如云南一带,温度较高,光照也强烈,因此生产出的茶叶不适合直接做绿茶。原因很简单,茶多酚含量太高了,苦涩味道很重。而氨基酸含量又较少,鲜爽度就会降低。而江浙一带温度较低,光照也比较弱。相对而言,茶多酚含量就不是很高。因此,像龙井、毛峰一类的绿茶做出来不苦不涩,喝起来还有明显的鲜爽度。
因此,制茶与教育一样讲究因材施教。像云南一带的茶青,做成绿茶虽然不行,但做成红茶则非常好喝。而江浙一带自古就是绿茶产区,这是先人靠经验摸索出来的。现在有一些茶企,甚至把龙井做成了红茶。工艺上当然可以达到,但口感上不见得好喝。应天顺人,才是制茶爱茶之道。
高山茶到底哪里好?
如今高山茶变成了高档茶的象征。陆羽在《茶经》中虽没有讲到茶生长海拔的问题,但高山出好茶的概念仍适用于阳崖阴林的原理。
首先,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山上的气温,自然要更低。
除此之外,山上多是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在云雾上,大部分都反射回去了,少量照到茶叶上,也都是散射光。高山的云雾,与阴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作用,都是防止太阳光对茶树直晒。因为温度增高、光照增强,势必会使得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增高,氨基酸含量降低。茶中从而产生了苦涩感,自然就不好喝了。
一般情况下,茶山的海拔在500米到1000米之间最为合适。如果海拔超过了一定高度,会导致温度过低。而且,当海拔高度穿过云层后,紫外线强度增强。这些变化,都会对茶树生长带来不良影响。高山虽好,但也不能过度。这也就是为什么青藏高原上长不出好茶的原因。
任何事情,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