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真源

发布时间:2023-05-12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千年菩提路之法海真源

  唐会昌五年,也就是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在大文学家韩愈的支持下,发起了一场波及全国的灭佛运动,史称会昌法难。

  这次法难中,毁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座,强迫僧尼还俗者二十六万五百人。幽燕八州,唯有一座寺院躲过了这场浩劫。这座寺院就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兴建的悯忠寺,也就是今天的法源寺。

  第一折 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

  画外音: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准备攻打高丽。出发前,他告诉儿子:我胜利归来时,再换身上的战袍。李世民相信战争很快就会胜利。战争从春天一直延续到冬天,将士们的袍子破了,没有冬衣可换。李世民还是穿着出征的那件战袍,战争远比他想象的艰难。他命令军队撤退,一路上人马枕藉,死伤无数。

  深悯忠义之士殁于戎事。李世民为了缅怀在战争中捐躯的将士,下诏修建了一个寺庙,叫作悯忠寺。

  寺庙的位置选在唐太宗慷慨誓师的地方。以誓师始,以建寺终,这场战争也算有个结果。

  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这里还是一个寺庙,只是名字不同罢了,现在的人知道这段历史的已经很少了。现在,这里看不到唐代悯忠寺的任何痕迹。

  前殿石础、藏经阁石础的花纹是唐朝时盛行的风格,有人判断这是唐代留下的东西,还有悯忠阁的名字还证明着那段历史。

  据史料记载,直到武则天登基称帝,寺庙才宣告建成。这时,距离李世民第一次发出建寺的诏令相隔五十一年之久。这对数千战死沙场的将士来说,追思何其之晚。为什么会拖这么长的时间呢?历史没有留给我们答案,而从这所寺庙后来发生的故事来看,似乎已经注定这所寺庙生来坎坷,存续多艰。

  今天的悯忠阁,外墙以十二柱为架,以示一年十二个月;内室以十二柱支撑,以示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寓意时光流转,佛法永存。

  悯忠阁里有一块与众不同的石碑,它的奇特之处在于碑文是从左往右写的。古人以右为尊,这种从左往右的方式,可谓绝无仅有了。

  悯忠寺建成五十多年后,就被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改名为顺天寺。安禄山改名不久,就发动了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易经里有一句话: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安禄山把悯忠寺改为顺天寺,是一种保佑自己成功的慰藉。他的部将史思明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无垢污净光宝塔,并且立了石碑歌颂安禄山。后来叛乱失败,史思明急忙投降唐朝,磨掉碑文,宣称此塔是为唐肃宗李亨建造的。现在,碑文上还能看到范阳郡、史思明、大唐和旁边的字体深浅不一,这是当年被磨过的痕迹。

  安禄山顺天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安史之乱后,寺庙又恢复了它原来的名字——悯忠寺。无垢净光宝塔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只留下这块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石碑,成为法源寺最古老的石碑,已经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了。

  画外音:孟子曰:术不可不慎,取名亦然。悯忠寺改名顺天寺,和建庙初衷相差甚远,两个名字所代表的期望也大相径庭。慢慢地,寺庙的名字似乎赋予寺庙一种性格,什么样的名字,就有了什么样的命运。在今天法源寺的法堂里,有很多历年来信众们供奉的佛像,或许这也是为了纪念法源寺多变的命运吧。法源寺呢,也逐渐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有了越来越重的位置。

  第二折 沧桑已阅久,因草率难穷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诗词中描述的靖康年间,金人先后灭掉了辽宋两国。金主完颜亮把两国的皇帝,一同囚禁在悯忠寺中。不知这种安排,是不是完颜亮有意所为。一个悯怀忠义之士的地方,囚禁了两个天子可谓一种讽刺。

  后来在一次马球比赛中,完颜亮拖来两个废帝参加。文弱的赵桓跌下战马,被践踏而死。八十一岁高龄的耶律延禧企图逃跑,被乱箭射死。完颜亮玩了一场死亡游戏,把宋辽两个王朝淘汰出局,而一心迎还二圣的岳飞也已被害十余年。

  与岳飞相似,南宋诗人谢祊得效忠的也是一个软弱的皇帝。南宋灭亡之后,谢祊得不愿投靠元朝,被朝廷强制送往元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软禁在悯忠寺。在这个曾经囚禁过宋钦宗的寺庙里,谢祊得看到墙壁上镶嵌的仿汉刻曹娥碑。碑文讲述的是东汉少女曹娥为了找父亲的尸体,十四岁就自杀了。谢祊得不禁感慨:杀身成仁,这种事连一个小女孩都能做到,我岂能做不到。于是绝食四天,死在悯忠寺,享年六十四。今天法源寺后街北部的谢公祠,是明景泰七年,明英宗为表彰谢祊得的民族气节,在他尽节之处修建的,明英宗特赐谥号曰:文节。

  画外音:悯忠寺的历史中发生了很多诸如此类的故事,似乎悯忠寺成为历朝历代忠君的象征。事情往往就是在美好的祝愿中,发生出人意料的结果,而它衍生出的另外一些枝蔓和这些意外一起,组成了复杂而又沧桑的历史。

  第三折 惟彼观音,或能救我

  安史之乱后,又过了近百年,唐武宗李炎发动了会昌法难。有四万多座寺庙拆毁,二十六万僧人被强迫还俗,而悯忠寺却躲过了这场灾难,或是因为悯忠寺是唐太宗下令兴建的,似乎它与佛教无关,它以忠义之名得以延续长存。

  灭佛运动中躲过一劫,却在三十七年后的一场大火中烟消云散。悯忠寺,初唐开始修建的一个忠臣义士的纪念碑,最终在晚唐的大火中坍塌了。

  十年后,公元892年,新任的幽州节度使李匡威来到这里。他看到仍是那一片瓦砾废墟,望着寺庙的残垣断壁,他慨叹道:人生无常,悲恨相续,惟彼观音,或能救我。这一刻,他决定重建悯忠寺。

  重建时,在废墟中发现了舍利子。李匡威决定在这个位置加建一座高三层的观音阁,内置二十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像,放舍利子于观音像前。

  从悯忠寺加盖观音阁之时起,悯忠寺虽然还叫悯忠寺,但加重了观音救苦救难的意味。似乎悯忠寓意的超度亡灵,远不如佛教中观音的救苦救难来得更有意义。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上一篇:释容僧人遇盲人点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