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主张恪守戒律,严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戒律,注重上座部比丘众的自身的戒律修行。
小乘(佛教解释)
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主张恪守戒律,严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戒律,注重上座部比丘众的自身的戒律修行。
简介
佛教于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分化,分成大乘教和小乘教。小乘佛教主要在弘扬与南印度与锡兰一带,该派尊崇 释尊 为伟大的教师,而非神明,其经典为比较古老的巴利文经典。上座部佛教主张恪守戒律,严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教义。大乘佛教则不然,认为按照原始教义,只有少数人才能修道成佛,所以应该拓宽渠道,主张不但比丘众可以圆寂,一般四众也可以达到圆寂的境界,主要盛行于北部印度、外蒙古、中国西藏和日本等地。该派宣扬 释尊 的 佛性,并且用梵文颁布了一套新的法典。公元6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前印度地区衰落,印度教兴起,但大乘佛教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在世界扎下了根,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首。
现代很多佛教学者用大小乘做分类,已并无褒贬之意。一般认为现在的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及东南亚各国,但他们自称上座部佛教或声闻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中国云南上座部佛教,也属于这个宗派。
佛教传播
佛教发展于古印度,后来向世界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央亚细亚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亚洲地区,属于北传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释使用巴利语,故又称巴利佛教。也有人称为南方佛教,因为这一宗派的佛教,是由古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再传到东北南亚,这些地区都在印度之南。如就所属部派来说,凡是信仰南传佛法及皈依教团的,都可称为南传佛教,如盛行中国云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佛教在公元前后开始由古印度向北方和东方传出世界,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同期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大量由梵文译作中文的佛经。这些佛经为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著重要的影响。但其后上座部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盖过。大乘佛教在中国获得了辉煌的实践与发展,隋唐时代中国即取代前印度帝国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目前,中国保留的佛教三藏经典也是最完善的之一。
另一方面,佛教亦传至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传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上座部的一个分支-分别说系的铜碟部传入锡兰(古斯里兰卡)的孔雀王朝。之后,又分化为大寺上座部和无畏山寺大乘上座部。两派出现长期激烈斗争。公元前19~27年,锡兰的大寺派僧人用僧加罗语写出了南传的五部《阿含经》。无畏山一派在很长时期内一直兴盛远超大寺。但随后的历史中,在皇室的偏好下,斯里兰卡佛教最终为大寺一派所一统[1] 。至缅甸阿努罗陀王朝时期,其势力使上座部佛教渗入暹罗北部和中部地区。经过锡兰于12世纪举行第七次结集,整顿佛教教团,使上座部佛教于锡兰臻于隆盛,期后透过与比丘比丘尼教习,传返暹罗,促使当时素可泰王朝倾向上座部佛教。现今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有很多上座部佛教信众,当中泰国的上座部佛教徒占该国信众的90%。
佛教分类
在佛教创始圣者 释尊 入—大—涅—槃后,佛教内部由于对 释尊 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宗派。按照其教理与发心等方面的深浅不同,可归纳为上座部佛教和大众部佛教两大基本派别。
请注意:大小乘的概念是佛教内的词汇,主要是从教理与发心上加以区别,用于专门针对佛法三乘菩提中的声闻、缘觉二乘罗汉而言,以区别于菩萨乘或佛乘。该分类与三大语系及传承时代的分类完完全全是两码事。
三大语系是按照所承载语言地区划分。事实上三大语系中,汉传佛教内上座部佛教派曾有多个,汉传佛教目前保存的小乘经典资料相当丰富。而南传也并非就等于上座部佛教,他们也并不认可自己就是小乘佛教。至于时代划分,更是另一个概念,事实上,从现有的佛经与其它资料的明确记载来看,上座部佛教经典《阿含经》也都处处提到大、小乘或三乘佛法及菩萨乘等概念。所区别的仅仅是各个时代流行的侧重不同而已。
【本文转自:韩国服务器 http://www.558idc.com/kt.html提供,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