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一百九十七
你的来信,语言颇为恳切,但还是有轻僧慢法的习气,这种习气,实在是学佛道的障碍。如果亲自来皈依,升座,那么磕头应当在二三十个以上,就是方便说,也必须磕数个头。你凭信函请求皈依,只用合掌拜启就算完事了,合掌作揖,是行人问路的礼貌仪式。你想皈依三宝,将得到了生脱死的利益,又要报答贤妻的恩德,以及度脱一切众生等,所期望的很大,而自己的谦卑很微小,颇有点因果不相符合的问题。
往昔顺治皇帝,与玉林国师的门人写信,尚且用法弟行痴和南(行痴,系顺治法名)。与他们相比较,难道不是天地的差别?我并不是要求别人恭敬,而有这样的说法,因为如果按理性讲,那当然是没有人我的体相可得,何况从无始以来,都曾经互为父母兄弟等,而将来都应当成佛,要度众生呢?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应当恭敬还来不及,哪里敢责怪他人的不足呢?但是住持佛法,不严格建立礼仪,那就没有缘由让人们对佛法生起景仰,而努力修持。所以在戒律中,凡是请法等,没有恭敬的礼仪,就不为说。而“常不轻”菩萨,见人就礼拜,别人用木杖瓦石打他,他还是要远避礼拜,这是直接在本体上而为他人下种子的用意,不是凡夫住持佛法的仪轨啊。恐怕你执着这个名义,认为我的见识有局限而心量小,所以为你略说一说,也是去除烦恼的一个方法吧。
傲慢是根本烦恼,学佛因为能对治烦恼是有益的,所以不得不与你说明啊。如今暂且将错就错,为你取法名为德谦。谦的意思就是,不要自我满足的意思。《金刚经》中说,发起度尽一切众生的愿心,要众生都进入无余涅槃,而不执着看见一个众生得灭度的。比如天地的覆盖和承载,只是尽到生成的本分,不以为自己有生成的德,这真是所谓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所谓“谦谦君子,有终吉”啊。能“谦”,那么一切所应该承担的,都会承担,虽然到了圣贤地位,也总是觉得人人都胜过我。就如大海容纳百千江河,如虚空包含万象,绝没有一样东西拒绝而不容纳不包含的。你能善于体会这个道理,那么身体虽然操劳,而心里是常常轻松的,那个利益当然是自己知道了。
然后应当看《文钞》,以及净土的书藉,这里不细说了。《文钞》,特别对于初发心的人,是不可不读的书。因为它的语言浅近详细,又多有发挥“关于处在尘世学佛道,处在俗世修真心”的事理。因为学佛,而那些至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都是可以把握的。佛法其实是积极的博爱,不知道的人,反而以为是消极,自私自利,认为佛究竟彻底度人出离苦难的大法,是蛊惑世俗愚昧的人。所以渐渐积累恶习到今天,发展成为废经典废伦理等,不忍心看到听到的世风加剧恶化。假使人人都知道因果报应,知道死后而神识不灭,随着罪福而上升善道或沉沦恶道,怎么会至于有这种现象呢?(文钞续编卷上·复陈逸轩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书摘一百九十八
必须知道佛法,有住持世间的法,有只是论理性的法。住持世间的法,如果学的人不是很诚敬,就不为他说法。现今世道衰败,不能完全按这样的方法了。所以我对于来问法的信函,不管他怎么样,也回答他。如果太傲慢,也要指斥他的过错,这样才不辜负他的来意。只有求皈依的人,如果不用谦卑的字,决不敢答应。因为答应他了,就是自己轻贱佛法,也使他轻贱佛法。因为他或是不知礼仪,或是我慢自大,自大的人,有什么可说的?不知道礼仪的,必定要使他知道。不是要求他人恭敬,是不敢轻视佛法和轻视人啊。不这样维护,那佛法就不能流通了啊。
只是论理性的法,不是凡夫僧可以做到的。只有大菩萨,又没有住持佛法责任的人可以做,那就有深远的意义。凡夫去做,就是破坏如来正法,为害不浅。如《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凡是见到四众弟子,都作礼拜,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都是要成佛的)”四众有用杖木瓦石打他的,就避开远一点,作礼赞叹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恐怕你不知道这个含义,妄生怀疑,所以为你简单说一说。如果是凡夫僧,坚决不可以按照这个章程。住持佛法的大菩萨,也应当依凡夫僧的章程,比如济颠的老师,是超出常理的高人,仍然是规规矩矩,而济颠,就不守清规,显大神通。如果谨守清规而显神通,就不能在世间住了,只有借这个疯疯颠颠,让世人疑信相参,用密行教化,使人知道佛法不可思议,因而生起正信心来。世间无知无耻的人,学他喝酒吃肉,怎么不学他吃死的能吐活的呢?怎么不学他喝酒醉卧好多天,而百千根大木头,从井中运出来,以及喝酒大醉,吐出金来装饰全殿佛像的金身呢?这种不可思议的事,只有这种人可以做,没有什么妨碍。如果谨守规矩的人做了,必定当下就要离世。否则,人人都来找他用神通,什么事都做不了啦。(文钞续编卷上·复杨慧昌居士书三(原名宇昌))
书摘一百九十九
你既然知道不对,应当努力改过,能够事事努力改正,就可以达到无过的地步。如果只是暂时有愧悔,仍然依旧不真修持,那是仍旧在罪业海中漂泊沉沦,没有办法能出离啊。请认真读书,自然会越来越好,才不至于虚生浪死,与木石禽兽同生在天地之间,活着不利于人,反而又有害于人啊。至于说皈依,暂且缓一缓。倘若你仍然不改旧习,那皈依后反为罪咎了。为什么呢?不皈依而造了业,没有破坏佛法的错;皈依后造业,别人必会以为你都皈依了还在造业,反而因此诽谤佛法是滥污不堪啊。再说你想皈依,绝不肯谦卑委屈自己,怎么可以满足你的愿望呢?行路的人,向人问路,还必须拱手,表示敬意。如今想皈依三宝,还不如拱手的敬意,那你自大自高的习气,一点也没有降伏,怎么能让你受皈依呢?如果亲身来求皈依的人,升座说皈依,必须磕三四十个头,跪一小时之久,就是方便说,也必须磕十多个头。谁敢自己招惹轻法的罪过,而为你授皈依啊?
皈依的道理,与世间拜师相同,哪有世间拜师的人,也不用拱手的礼仪呢?如果根据本体而论,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礼拜供养都来不及,哪里敢责怪他人缺失礼仪呢?如果依住持佛法的表现来说,凡是不肯谦恭的人,为他皈依,自己也是很有罪过的。(文钞续编卷上·复汤文煊居士书二(民国二十年))
书摘二百
皈依三宝,有佛在世的三宝(此即所谓住持三宝),有佛灭后的三宝。佛在世: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佛法就是四谛等佛法,僧就是随佛出家的人。佛灭后:佛就是释迦牟尼的种种形像(所谓金、银、铜、铁、土、木绘画刺绣等像,是佛的形仪,应当视同真佛。而弥陀药师等佛,也包含其中,因释迦牟尼为现在教主,故专说耳)。佛法就是黄卷赤轴的经典,僧就是剃发染衣的人。还有一体三宝,这是对于自心的觉义、正义、净义,叫做佛法僧三宝啊。如果详说太费笔墨。
佛最初成佛时,还没有僧,只是要提谓长者皈依未来僧,因为僧是担负传承佛法的人啊。如果自大自高,只知道佛与法可以钦仰,而藐视僧人,不肯皈依,那么这样的人在佛法中纵然能得益,但因为慢心,恐怕也难以得到真实的利益啊。(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二)
书摘二百零一
“三归”者(归,亦作皈。皈字从白从反,取其反染成净之义),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
归是归投,依是依托,就如人堕入大海中,忽然有船来,就马上靠向船,就是归投的含义。上船安坐,是依托的含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就登上彼岸。既然归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直到命终,不能去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然归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直到命终,不能去归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即经书也);既然皈依僧,以僧为师,从今日起,直到命终,不能去皈依外道徒众。(增广文钞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书摘二百零二
佛最初成道时,还没有开始教化,想前往鹿野苑度五人,道路上遇逢商人提谓,供养佛麨蜜,佛为他说三皈戒、并五戒、十善。佛就是佛自己,法就是佛对他所说的五戒十善,以及佛后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法。这时候还没有一个僧人,所以对于皈依僧一条,就是皈依未来僧,因为僧肯定是有的。这是皈依三宝的最初第一人啊,从此以后凡是国王大臣以及普通百姓,凡是信佛的没有不皈依,怎么可以说没有出处?
至于“香敬”的说法,那是借物来表达诚敬而已。佛在世时僧人不用烟火做饭,所以金银也没有用处,而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的供养,与供钱财是没有多少差别的。但我们这里的信佛人较少,凡是所作所为,必定依赖钱财,所以他们既然开始相信,必定需要供养,这是香敬的由来啊。这里的圣人设教,来学的人必须预备礼物作为学费,与香敬的名字虽然不同,而意思没有不同啊。不只是这样,凡是天子诸侯相会相见,必有嘉肴宴席,又必有珍宝礼物相互馈赠,也好像又礼拜而又供养啊。
既然皈依三宝,就必须持五戒,修十善。但是如今的人多是虚情假设,是自己有不依佛教的过,不是佛法的过。僧人能不能修持也是一样,当然应该分别老师的真伪,与学生的真伪,不要一概认为是皈依三宝的错而斥责啊。如果没有人皈依三宝,佛法将随之断灭,因为纵然有真正的僧人,而没有外护,谁肯供养恭敬你这个世外的人呢?何况佛法不单是僧人分内的事,其实也是一切世人都应该修行的事。不让别人皈依,就是断灭佛种啊。(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二)
书摘二百零三
凡是皈依的人,必须志诚恳切,修持净土法门。如果仍然是用外道的什么炼丹运气等工夫,那就成了邪正不分,甚至以邪为正,以正为邪,这种人千万不可以让他混入佛教。如果曾经先学过外道法,后来知道不是正道,完全丢弃脱离他学过的修法就可以,否则不可以。又有相信扶乩的人,这种人也是不可以让他皈依的,因为扶乩招来的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的名义。上等灵鬼,虽然不知道比较深的佛理,也还不至于误事,下等灵鬼,有可能误人大事,念佛的人,千万不可以结交这样的人。现在为各个皈依的人,各取法名,请抄下来而交给他们。请为他们说明,必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对西方净土生真切的信,发真切的愿,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自己这样做,再这样教化他人,才不辜负皈依二字。否则有名无实,没什么利益可以得到,而且有轻慢佛法的罪过啊。(文钞三编卷一·复王海泉居士书)
书摘二百零四
介绍别人皈依,确实是最好的事,如果心里没有正信的人,千万不要随便介绍,恐怕他后来退失堕落造业,反为不美,人心不同会有这样的。凡是遇到有过去种过善根的人,可以引导,没有善心的人,不可以妄加引导,以免反成为佛门的污辱啊。(文钞三编卷三·复朱石僧居士书一)
书摘二百零五
常见学佛的人也有虚伪的,其实他安什么心做什么事,仍然是为了名利,依旧是不管因果不信因果,欺佛欺人。这种假善人,实际是佛门的贼子,应当特别警惕。不要说大的方面不可自欺欺人,即使微小的起心动念,也应当以真诚为主。如果能真诚不欺,久而久之,必定被别人所信受。人们既然信受,那么天地鬼神也当经常护佑,让他常得到吉祥啊。何况佛菩萨大慈大悲,有不垂慈加被的吗?(文钞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