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取和执着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3-07-20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问:平常生活中,我们常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然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着”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着”有什么区别?

  济群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其实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从世俗意义上说,进取心是好事;从佛教角度看,进取心同样被肯定。任何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首先要建立一种崇高的目标,然后为实现目标不断努力。佛弟子在修行时都要发菩提心,正如四弘誓愿所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每个菩萨在因地修行时,都曾经发过大愿,并为实现这些伟大愿望而精进不懈。

  进取与执著是什么关系呢?进取代表着人们有某种上进心,有某种向上的追求,比如学业、事业等。但我们在追求过程中,必然会介入自我,贴上我的标签,觉得我在追求。成就了,我很光彩;万一失败,就觉得我没面子。因为对我、对成就的执著和过分在乎,就会产生忧虑和焦躁。另外,我们对追求的事也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那些在乎的事,重要性就更被夸大了,一旦不能成功,会很痛苦。我们也会执著自己的经验方法,以为这才是通往成就的最佳模式,从而变得自以为是,不能采纳他人意见。甚至在做事中,因为固执己见,产生对立冲突,使人活得很累。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这种执著也具有某些促进作用。

  佛法的修行,是要我们进取而不执著。《金刚经》的名言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没有执著;而生其心,是有进取心。经中讲到菩萨要灭度无量无边众生,所谓“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是说菩萨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从轮回中觉醒,但心中不能执著于众生相,也不能觉得我在度众生,所谓“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如果菩萨也像我们凡人一样,把所做的事看得很实在;觉得我在做事,我在度众生,就不是合格的菩萨了。

  但执著是凡人的习性,有进取心必然会伴随执著,有执著就会造成痛苦。想要进取而不为所累,就必须要有空性的智慧,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唯有这样,才能超越对现象的执著,心无所住,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不失自在。

  问:我们常常会在失意的时候安慰自己说“随缘”,佛教中也讲“随缘”,那么“随缘”和刚才所提到的“进取”矛盾吗?

  济群法师答:佛教所说的随缘,通常是被人们误解了。随缘,似乎就等同于不做任何努力,是被动、消极的表现。这就把随缘和进取对立起来了,以为随缘就不思进取,进取就不能随缘,其实不然。

  佛教讲的随缘,其实是很智慧的。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就是立足于因缘因果。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离不开这四个字。其中,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因素。当我们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如何随缘?这就要考量各种因素,审时度势,然后做出智慧选择,而不是一厢情愿。因为多数人都是很主观的,我们带着经验和观念的模式在看世界,带着执著和强烈的需求在选择,这样难免会产生片面认识。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要随缘。

  懂得随缘的人,才能更好地进取,才不至于一意孤行。在综合评估各种因素的前提下,采用最合理的方法,才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上一篇:科学的因果符合佛教的因果观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