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凡夫心发心圆满是修行圆满的关键

发布时间:2023-07-20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发心代表着人生的目标和指向。不仅学佛要发心,成办世间利益同样需要发心。人们希望成家立业、升官发财,也属于发心的一种。世、出世间任何事情,都要心的参与方能成就。在做事过程中,人们通常只关注外在结果,却忽略了心的参与及在参与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我们要知道,同样的行为,以不同的发心来做,结果会大相径庭。对于凡夫来说,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那么,凡夫心又有哪些特征呢?

  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根本原因是在于无明。无明,又名不觉。当我们每产生一种想法、情绪或念头时,无法在当下以智慧去观照并照破,也就是《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的当下,一头就栽进这些想法、情绪或念头中,被它们左右数天、数月甚至持续一生。就像武侠小说描写的那样,一辈子沉浸于爱恨情仇中,似乎生命的全部意义皆维系于此。

  作为旁观者,我们或许会为这种畸形的人生感到不值。事实上,我们自己也常常扮演类似的角色。每一种想法、情绪或念头出现时,因为缺乏智慧的观照,我们那颗四处攀缘的心就会粘附其上,进而产生执著。当心落入这些陷阱后,念头又会继续攀缘念头,最终越陷越深。对我们所讨厌的人,时时想到他的诸般不义,如此,负面情绪越想越大。一旦成为主宰我们的力量,痛苦自然在所难免。如果在这些想法萌芽之时,我们能以智慧进行观照,便能将烦恼消融于觉照中,使之不能继续产生作用。

  无明而外,我执也是凡夫心的重要力量。凡夫的特点是处处想着自己,一切皆以自我为单位,如我的想法、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健康等,痴迷于自我感觉中。而这种关于“自我”的错觉,正是一切贪嗔痴烦恼的根本。我们所以会起贪心,是因为“我”喜欢,于是想占为己有;所以会起嗔心,是因为“我”讨厌,欲除之而后快。

  佛法的缘起观告诉我们:一切现象本无“我”及“我所”。当我们粘上自我的感觉后,它就成为烦恼之源。比如这个茶杯,本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无“我”及“我所”,更不会对我们构成任何影响。但我们买下茶杯后,立刻在上边粘附了自我的感觉,认为茶杯是“我的”。于是乎,当这个茶杯丢失或损坏时,我们难免会受到影响。

  其实,世间时刻都在发生各种天灾人祸,但并不是所有变故都会对我们构成伤害。能使我们为之动心的,只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并与我们有关的人和事。世间每天都有无数孩子患病甚至死亡,一般人只会对此感到同情,甚至漠不关心的也大有人在。但对于母亲来说,孩子的病痛就是头等大事,若不幸夭折,更难以从丧子之痛中摆脱出来。原因就是母亲在孩子身上粘附了“我”的感觉。可见,真正构成伤害的,并非某个孩子的健康状况,而是这种“我”的感觉。

  凡夫心的力量,还包括贪心、嗔恨心、我慢心、嫉妒心。这些力量左右着我们的一切心行,渗透于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即使学佛之后,我们还会带着这些心行习惯进入佛门。比如,我们会贪著寺院的环境,贪著崇拜的师父,贪著所修的法门。表面来看,我们似乎也在学佛,也在修行,但心行仍滞留于凡夫心。

  若不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最后成就的也只能是凡夫心。

  了解凡夫的心行之后,便能明确以怎样的心学佛。凡夫往往带着世俗的功利心亲近三宝,无非是保平安、求福报。若以这样的目的学佛,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佛陀的教法,是让我们了解生命真相,进而帮助我们实现人生最高价值,这才是佛法的不共之处。

  所以,我们要发大心,立大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在因地发起宏愿才成就的。如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上发十二大愿,成就东方净琉璃世界。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也都是从发菩提心开始,为利益一切有情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以为成佛是无法兑现的梦想。在因地上,那些业已成就的诸佛菩萨,也曾和我们一样是可怜的众生。我们之所以修不起来,是因为菩提心尚未发起。而我们现有的凡夫心是非常狭隘的,很难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发心,同时以正见剔除世俗菩提心中的杂质,由世俗菩提心升华为胜义菩提心。如此,距离佛道就不再遥远。因为菩提心具有觉悟、平等、无限、无所得的特征,当我们以一切众生为利益对象并将心量扩张到无限时,就能和佛菩萨相应。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初发心即成正觉”。

  我们通常认为:发心是起点,成佛是终点。而起点和终点之间三大阿僧祇劫的距离,足以使心力羸弱者退却。但我们要知道,发心的心和成佛的心是一而非二,并无本质区别。所不同者,只是发心的纯度尚未圆满。若发心发得准确、到位、究竟,当下这颗心和成佛所成就的心,就是无二无别的。由此可见,成佛并非遥不可及,更不是天方夜谭。因为成佛所应具备的品质,众生心中本已具足,只需将它圆满开发出来。

  如何开发呢?首先要发出离心,意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这就必须以放弃现世享乐为前提。若我们仍贪著现世安逸,是无法摆脱凡夫心的,这也正是古德特别强调的“舍弃今生”。其次是要发菩提心,不仅自己希望出离,更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解脱。

  发心,是修行能否成就的关键。如果发心正确,修行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发心圆满,也就是修行的圆满成就。以《华严》的见地来说,发心圆满即等同于修行圆满。同时,猛利的发心还可对治贪著等诸多烦恼。若我们发起猛利的出离心,不再贪著世间五欲六尘,再去念佛、修行,便能与道相应。一般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多是因为对现世的贪著太深,故一句佛号很难念得相应。

 

 

上一篇:学佛后会不会变得没有进取心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