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宗地引论

发布时间:2025-07-04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大乘宗地引论(注一)

──十七年春编集──

上卷

教二乘或一多,虽为今对佛法之大分判,然以中国及个人之大乘立场,则觉余乘可含摄于大乘;而大乘中虽有显密等多少之区别,觉其同证实相而得菩提,平等无有高下。为详究斯义故,尝欲造大乘宗地、大乘经释以明之。大乘经释所取经本选定楞伽,发端未竟其绪。大乘宗地:地谓能持、所依,宗谓宗派;能持大乘佛法各宗派而为其所依,故名大乘宗地。大乘宗地又有引论、本论、余论之别。本论、正由大乘佛法之各宗以明其本义;余论则依本论成立之义,以抉择世间教、哲、科、艺诸学者。今此引论,乃条贯十余年来关于此思想所散见之言论,结成一编,以为本论之喤引也。

结前说为引论,兹又分二:一、补偏救弊者,二、总示本意者。今先结集补偏救弊之说,此有九节。

一为法相对贤首者

甲三重法界观(注二)

乙对辨唯识圆觉宗(注三)

此中三重法界依法相之三自性立。明三自性,较四法界切符心境;彰法相之殊胜。唯识与圆觉之对辨,亦针对贤首家所立法相、法性(此贤首家所云法性、非常途所云法性)而立论者;旨在平彼所云法性与法相之高下,归本戒贤、玄奘、窥基相承之应理圆实宗,别名唯识圆觉宗耳。

附一读梁漱溟君唯识学与佛教(注四)

附二关于支那内学院文件之摘疑(注五)

二为性、相对台、贤者

对辨大乘一乘(注六)

按:此因台、贤二家,大抵以法性般若、法相唯识为三乘中大乘权教,而别以自所宗法华、华严等为三乘外之一乘实教;此论即泯除其三一权实之异见者。

三性、相、禅对台、贤者

曹溪禅之新击节(注七)

按:此论以禅宗为准,以抑台、贤而扬性、相,辞意明决,颇惹宗贤首者纷诤;然其势亦从前列诸篇积成者。对之解纷释诤者有四,附录于此。

附一答某君(注八)

附二答某师(注九)

附三略说贤首义(注一○)

附四论贤首与慧苑之判教(注一一)

四性、相、律对密宗者

今佛教中之男女僧俗显密问题(注一二)

五台、贤、禅、净、律对密宗者

中国密宗复兴之趋势(注一三)

六大乘各宗对密宗者

论即身成佛(注一四)

按:以上三篇,旨在泯平密显之胜劣见,对治时人偏蔽。执密宗者,因此起剧烈之争论,迄今未已。殊可见破着之难已!

七大乘律对余宗者

志行之自述(注一五)

八以法相对余宗者

缘起抉择论(注一六)

九以净土对余宗者

净土宗十住心论(注一七)

下卷

前卷或抑或扬,或为矫其积习、或为拂其时趋、或泯胜执同劣、或翻劣执为胜,要皆补偏救弊之方便耳。不知其意者每激生争辩,故当继集总示本意之说,此有篇七、图一。

一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注一八)录出者

论曰:即惑(亦即无明妄想、性惟遍计,然亦依他所起)、业(亦即生死流转、烦恼缠缚、性惟依他,然亦遍计所执也)、苦(亦即异熟报障,亦即异生)……得其旨者,正不妨随宜而施设耳。

二佛乘导言(注一九)录出者

问曰:其大乘法要义如何?答曰:菩提心为因,大慈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计度贪着常、乐、我、净,反引发尘劳增益其苦恼,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也。

三整理僧伽制度论(注二○)录出者

甲宗名之次序

八宗──道基七对──次序表

由竖观之:可见顺序之则前南山而后清凉;逆序之,则前清凉而后南山。……然师家须善于应用,无一物是药,无一物不是药者;此可深长思焉。(见论宗依品第一节)

乙宗学之问答

问曰:既取法隋唐诸宗为依止,则相传有十三宗矣,何为仅列八宗?……权乎实乎?偏乎圆乎?幸勿为承虚触响之言哉!(见论宗依品第三节)

四佛乘宗要论(注二一)录出者

甲大乘教、理、行、果的经论及宗派

(见论纯正的佛法第三章第六──十节

乙小乘与大乘之关系

(见论纯正的佛法第四章

附唯性论书后(注二二)

五佛法总抉择谈(注二三)

六从摄大乘论讲录(注二四)录出者

今讲此论,先依佛教总系统中明其位置。……关于教、乘一多之义,别为一表以明大意,详待他处明之。

七佛法大系(注二五)

附评宝明君中国佛教之现势(注二六)

大乘宗地图(注二七)

(注一)本论由光华书局印行。本论系结编散见之论文而成;各文今已分编入全书各编中,故此但存目以见当时编结之次第及其用意,省略论文而备注其出处。

(注二)今编入全书本编。

(注三)编入全书第六编法相唯识学。

(注四)编入全书第十六编书评。

(注五)编入全书第十六编书评。

(注六)编入全书本编。

(注七)编入全书第七编法界圆觉学。

(注八)编入全书第十九编文丛。

(注九)编入全书第十九编文丛。

(注一○)编入全书第七编法界圆觉学。

(注一一)编入全书第七编法界圆觉学。

(注一二)编入全书第十编学行。

(注一三)编入全书第十编学行。

(注一四)编入全书第七编法界圆觉学。

(注一五)编入全书第九编制议。

(注一六)编入全书第六编法相唯识学。

(注一七)原文见佛说无量寿经要义。今编入全书第七编法界圆觉学。

(注一八)编入全书第七编法界圆觉学。

(注一九)编入全书第一编佛法总学。

(注二○)编入全书第九编制议。

(注二一)编入全书第一编佛法总学。

(注二二)编入全书第十六编书评。

(注二三)编入全书第六编法相唯识学。

(注二四)编入全书第六编法相唯识学。

(注二五)编入全书第一编佛法总学。

(注二六)编入全书第十六编书评。

(注二七)编入全书本编。

上一篇:世界佛教联合会宣告开会之宗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