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发菩提心品讲录
──二十四年九月在无锡佛学会讲──
悬论
一释题
甲经题
乙品题
二提要
甲经纲
乙显胜
释经
甲一叙前启问
乙一叙前
乙二启问
甲二受请正说
乙一标发五心
乙二广明五心
丙一喻说
丁一喻初二心
丁二喻后三心
戊一出其障难
戊二正喻三心
丙二法合
丁一合初二心
丁二合后三心
戊一合出其障难
戊二合正喻后三
丁三结成五心
【悬论】
一释题
甲经题
今天所讲的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不是全部,是此经十品中第三发菩提心品。然要明白一品文义的来龙去脉,须先知道全经的大意。
经题,即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凡研究一部经,必先知道此经的历史。如在什么时代流传到中国来,是什么人经手翻译;这样方能得到确切的信仰。世间以伪乱真的经很多,每传闻某处岩壁堕下一石,文义古奥;或请乩降鸾绮饰妙语,遂即奉为佛经者。要知道,这些都是假经,不可信奉。藏经内有开元释教录等,凡诸经论有疑伪者都摈斥于佛经之外。佛经须为释迦牟尼佛所说或经佛所印证的;由佛弟子用通俗的巴利文或典雅的梵文集录;为亲承法乳的人所展转流传下来,不是凭空捏造的。故经题有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之记载。此所说唐、乃隋唐之唐。罽宾、系北印度国之一,译为贱种,以初开国的种族,不是贵族而是卑贱的种族。其国中很流行大乘佛教,所用的文字即上述印度的典雅梵文。三藏,指经、律、论三藏。般若,译为智慧,以此法师之智慧,能精通汪洋的经、律、论奥义,能自依经律论之法为师,又能通达三藏之法以为人之师,故称三藏法师。奉诏译者,唐代宗时,此法师来到中国,受时主的尊崇和信仰,于是朝廷诏请翻译此经。地点在唐朝建都的长安城的西明寺;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译成。于是皇帝以此经公告天下。现在讲此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题,分为五节。
1.大乘大乘、梵语摩诃衍那。乘、是一种譬喻,如电车、汽车、火车等等,可以运载人物从此到彼、从彼到此,佛度人之法亦如此:运贫贱苦得富贵乐,运烦恼苦得清净乐,运生死苦得涅槃乐,具有容载众生运至诸地之功用。应机所说之法,大别有五乘共、三乘共、大乘不共之三类。
一、五乘共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皆要共修五戒、十善、四禅、八定之法。常言:欲求如是果,必修如是因;若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吾人欲保持人格之不失,己灵之不堕恶道,来生仍在人类为人;或欲藉善报业之强胜,感升天上而免三途剧苦,须行此五戒、十善、方能有保障也。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沽酒。十恶:身三恶,杀、盗、淫;口四恶,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三恶,贪、嗔、痴。弃十恶即为十善。修上品十善得生天之报,中下品十善得人间福报;反之、十善不修而造上、中、下三品十恶,则生地狱、饿鬼、畜生之恶果。若儒家之五常,与佛教之五戒相合符,而十善十恶之义,并可知矣。概言之,法界内四圣、六凡,莫不由修因而感果:地狱、饿鬼、畜生,是造十恶业而感的恶果;人、天福报,是修十善业而感的善果;出世圣人,依四谛而证罗汉果,依十二缘起而证辟支果,依四弘、六度而证菩萨果,佛亦因菩萨修万行之因成万德之果。因此,人、天是世间善因果,二乘是出世因果,菩萨、佛是出世间上上因果。积极预备福慧资粮,以回向无上佛果菩提。所以五乘共法,也就是大乘的基本。
二、三乘共法:三乘,指声闻、缘觉、菩萨,此乃出世法。以三界六道都是有漏的、不净的、苦的、无常的、无我的、空的,世人处世间,不知为苦故不求出离,三乘修出世法,了知四大、五蕴本空,假合无我,求证涅槃寂静之乐果。世人往往闻说小乘而轻慢,这是谬误的!要知二乘人,已能在这污秽浊恶之世间,超三界、脱轮回、断烦恼、证涅槃,已是了不得的圣人;不过比之菩萨与佛为小,故云小乘。二乘之小在自利而不利人,若能回小向大,广修四摄、六度的菩萨行,亦可证大菩提佛果。故说三乘共法皆是大乘法之阶梯,不应轻小而怯大也。
三、大乘不共法:菩萨以大悲心求无上觉,即是不共法。因其不但止息一切恶业,增长一切善业,断烦恼结,除生死苦,而且发心救度一切众生,使离一切苦,证无上正遍觉的究竟乐;此则非二乘人自了之行所能企及。今所讲之发菩提心品,即是说明修大乘行人要如何发菩提心,行菩萨法以圆满于佛果。盖大乘如车,能自运运他至圆满地。凡经上加大乘或方广二字,即简别余乘,而独标大乘不共法的意义。2.理趣理趣、即经中所云甚深义趣,指真如实相言。如奘译理趣般若经,别译则为实相般若。然理即诸法实相之理;趣即归趣实相之义,单明实相而无趣入实相之行,义未澈了。今云理趣,则从诸法实相而趣入,惟理是趣,名为理趣。趣证实相,即成无上正等觉之菩提也。
3.波罗密多梵语波罗密多、此云到彼岸。天竺语为彼岸到,顺此方文义则为到彼岸,即乘六度法而到菩提涅槃之彼岸也。
4.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乘此大乘真如实相之理,趣修布施、般若、等行而得波罗密多。简别非大乘、非惟理是趣、非能修到彼岸之一般小乘外道法;故标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之名。
5.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有经只译波罗密而无多字,今经云波罗密多,乃读梵音有长短之别,于义无异。六波罗密多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譬如六只坚固巨大之船筏,由此生死岸,渡过烦恼河,冒烟波、越狂澜而到无漏之彼岸。彼岸是什么?即诸圣菩提涅槃之境。此岸是什么?即众生有漏生死之域。河流是什么?即贪瞋痴等烦恼;漂荡众生,莫知所之。故佛特以大乘六度妙法,普为济渡。盖众生染习之深,无过悭吝、邪非、瞋恨、懈怠、散乱、恶见。今以六度统摄一切清净法,使依此而修行,决定能证圣果。声闻、缘觉所断之烦恼,即不达生空无我所起之烦恼,所到的彼岸即生空无我真如之彼岸。菩萨则不但断人我执烦恼,并澈底断除无明而证法无我真如,广度有情、勤求无上佛菩提。盖菩萨即求佛果菩提之大道心众生也。经,有契理、契机之义。凡佛之所说法,都有契合诸法实相之理,及应利、钝、大、小之机的功用,故名契经。梵语修多罗,本译为线,能贯穿摄持之义;中经纬之经为直线,纬为横线,直线横线义亦相符。又中国于经训常、法,如来所说救度众生之法,亘古今而不变,故云经也。除律及论外,有经甚多,依所诠别能诠,此经乃诠显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之经也。
乙品题
全经十品前有归依三宝及陀罗尼护持国界二品,后为不退转至般若波罗品,共七品;此为发菩提心品第三。品即品类,乃一章、一节、一类之义。此品专说发菩提心,故标斯名。分三假释之:
1.菩提菩提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之三种。此品所明,非声闻、缘觉菩提,乃直明菩萨所求之佛菩提也。菩提、古译道,意取康庄坦途,无量百千人皆可同游。然正译为觉。但非是感觉、知觉之觉,以此为种种错觉、邪觉之所集也。三乘菩提,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是正觉。皆觉到五蕴生空真谛,故世间凡夫外道不为正觉;声闻、缘觉可为正觉,未能为遍正觉;观音、地藏等菩萨可称遍正觉,还非无上;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广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乃为无上正遍觉也。
2.菩提心心的范围甚广,包括眼等八识心王及一切心所。然此菩提心,非泛说之心,是发大乘信心,在十信位起欲得无上菩提之愿。此为别境五心所中之欲心所,欲即愿望。由兹渐至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胜解心于诸法实相起殊胜解。念念增进,至四加行位欲、胜解、念、定、具足,由此引发加行无分别智;起无间道之定慧,证入根本无分别智;发生后得妙分别智。如是愿、欲、定、慧,为菩提心自性,余善心所为相应,所解所证之真如为体。
3.发菩提心发有发生、发现二义。发生,如十信位之发生愿、欲;加行位发生定、慧。发现,如胜解之显明诸法实相;根本智之证明真如法性。要之,发生大乘无漏功德,发见真如无为法性,皆是发菩提心也。
二提要
甲经纲
1.于世间建立出世法此经共十品,第一皈依三宝品之要旨,即为于世间建立出世法。此云世间,括三界──欲、色、无色──依正之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法华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种种烦恼火焚烧众生,迫之不得安宁,在生死险道之中无所依怙,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如大海之漂荡无所归托;惟佛、法、僧三宝,在炎炎火宅中为出路,滔滔苦海中为舟航,漫漫长夜中为光明!除三宝外,其孰能救度众生哉。六祖惠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即依世间而立出世法也。世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业报皆是有漏、无常、生灭、败坏之法,惟彼此对待、是非之种种分别,没有能断烦恼、了生死者。佛于法界,为度无量无数众生同登彼岸,现身八相成佛,宣说所证之理名法,依法有修证者名之为僧。众生溺于生死之中迷昧不自觉知,若依佛法通达法住、法位,则世间相常住,本不生灭垢净增减,世间法成出世法。为救世间故有三宝,亦依世间显现三宝,故名于世间建立出世法。
2.以出世法护持世间第二陀罗尼护持国界品。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持一切法也。国界,即器世间,亦包括有情世间。陀罗尼咒总持无漏功德,世人受持,即由三密加持而成清净世间。由心净而国土即净,以及所行所为无不清净,是为以出世法护持世间。般若、此云智慧,智慧为出生一切诸佛之母。此品明东方不眴世界无尽藏菩萨,偕六十俱胝大菩萨,放光现瑞来此娑婆世界,礼释迦世尊而答阿难说实相般若。此大菩萨净众,无量功德庄严,转此秽土而成净土。继之以文殊、普贤、观音、诸天等说咒,护持此法,若读诵、书写、流通,此般若功德、咒力呵护,使国界清宁,令此世界修行之人安稳修持。于此大炮、飞机、毒瓦斯战争的浊世,信奉三宝、发菩提心以修行者,有种种困难,故于念佛往生净土之方便外,更说此陀罗尼秘密加持功德,于此世界即成清净安宁之佛土也。
3.成立菩提心此包括第三第四品。要使永不退堕,所以继有第三发菩提心品,第四不退转品。如何使之不退?一者、大悲心,二者、精进心,三者、救护心,四者、如负债心,五者、怀惭愧心。除大悲、精进二心外,后三种摄为报恩心,以报一切有情恩故。缘想一切有情于我有大恩德,无量劫来未曾报答,眼见彼等受种种苦恼逼迫,当此之时,救济之任,舍我其谁!如是于菩提心,乃坚牢稳固而不退堕也。
4.圆满菩萨行菩萨要圆满菩萨行,要依大悲行、六度行,方能福智圆满而成无上佛果菩提两足之尊。所以此经从第五布施品到最后之般若品,明六波罗密多,圆满菩萨行愿也。
乙显胜
1.发启胜此经十品,除陀罗尼品是他方菩萨放光现瑞来此土说法外,其余从初品至后品,皆是本土弥勒菩萨请问释迦世尊开演之大乘胜妙法。弥勒是一生补处之菩萨,当来即要成佛。他不是不明白闻、思、修之法义而请佛宣扬,惟欲使众生得一条修大乘行的直径,故代为请问。既非如法华会上之舍利弗,不明佛之开权显实而启请于佛;亦非如十六观经之韦提希,受逆子悖逆恼迫之苦,求生净土而启请于佛;又非若楞严经之阿难受难而恳于佛。盖弥勒菩萨于此会中而作是念:‘此中诸有情类,贫穷孤露无所依怙,流转生死,沉溺爱河,欲达彼岸’,故发斯问,使诸众生得成坚固不退之菩提心,是故于发启最胜也。
2.密坛胜密宗之曼荼那,中国译为坛,亦名道场,行人于中精进加行修行之坛场也。任修何法,即以何法之佛或菩萨为本尊,以余为助伴。此经以释迦为本尊,即是毗卢遮那遍法界身,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法法互融无有隔碍,本尊与行人之三业交加相应,则其行愿必圆成也。奉一法,即有一法之意义,依一人指导,即有此人之主义;能主伴融化为一致,由各个人精诚三业交加相应而造成坚固不坏之团体,自有不可思议之力量也。
3.净土胜陀罗尼品,无尽藏答阿难,显实相国。娑婆世界一劫极乐一日;展转增胜,至东方普贤如来净土无尽功德庄严。若人观佛不眴即得念佛三眛,生彼净佛土,故于诸净土为最胜。
4.次序胜第一品是三宝品,明一切众生皈依三宝,皆可于佛法得其利益,行五戒十善得生天福报,更依四谛,六度而得三乘、一乘果。第二陀罗尼品,令得清净安宁修行。第三发菩提心品,发五种心,广度众生,向无上菩提。此五种心坚固而不退堕,即是不退转,故第四为不退转品。更进而依六波罗密多六品精进修行,即成就福智圆满佛果。如是次第,即从凡夫而至成佛之次序,故于次序为最胜也。
【释经】
甲一叙前启问
乙一叙前
尔时、薄伽梵作狮子吼显明秘密总持门已,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而白佛言:‘善哉!善哉!大圣世尊能以大悲赞说如是秘密甘露胜陀罗尼,守护国界。
尔时、指说毕陀罗尼品时。薄伽梵,亦云婆伽婆,为梵语之多含不翻者。古云: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四义;玄奘法师云:含自在、端严、炽盛、名称、威德、尊贵六义。亦译为世尊,为世出世所尊故。摄义不尽,故存梵语。作狮子吼,狮子为兽中之王,一声哮吼,百兽震惊,而狮子不惊不怖。如佛说法,魔外畏之,故譬作狮子吼。此叙前已说秘密不思议之密咒。显明秘密总持门已,叙前已显明不思议之秘密法,露布于世间也。慈氏菩萨摩诃萨、梵语弥勒此云慈氏,姓也;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也。即从座起,从所坐的座位上起来。佛法闭左道而张右道,所以慈氏起座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此身业也;一心合掌,是意业;而白佛言世尊,是语业;三业清净而请于佛。大圣世尊能以大悲等者:甘露,即不死药。说契理契机之大圣世尊,能以大慈、大悲无漏平等之心,施方便善巧,将秘而不宣密而不露之殊胜陀罗尼妙法,加持守护国界,使诸众生安稳修行。
乙二启问
‘惟愿世尊哀愍众生,宣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令诸有情未发心者云何发心?已发心者云何修行?复何因缘于大乘心得不退转’?
此是位居补处的弥勒菩萨,向佛启问,而请佛哀愍众生宣说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世尊在佛果功德上,成就与一切众生同体之大悲愿力,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于一切众生无不哀愍。因之佛从哀愍众生之心中,应慈氏菩萨之要求而说此法。哀愍,是大悲心。佛教中所谓慈悲,与平常人所讲的仁爱或博爱不同,盖仁爱、博爱,仅慈心而已,没有悲心的作用。慈心、即所谓利乐人民,如慈母爱子心然;从爱子女心而推广爱人民、爱国家而成仁爱;再推广而泛爱世间一切诸物,而成为博爱。儒家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亲亲仁民而爱物,这可以说是仁爱与博爱。但是这种爱尚是对于有善与美的事物上面才易生起爱力或施与,若遇着可恼的或无用的,则不易起爱的作用;且可反激动一种厌恶的心念出来。所以,仁爱与博爱是有对的,有差别的。佛法中所讲的悲心是平等的。此悲心、是大乘法的根本。因为同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故,无论可恶的或不可恶的,都要救度他;尤其是对于可恶的恶人,格外的深切施救。所以、一切平等;一切平等故,利乐一切众生无所不用其极。在佛法根本上讲,一切诸佛菩萨,以所成就的功德智慧来观察一切众生,不但堕落在三涂者是痛苦得很,即号称最快乐的人间天上亦在三苦八苦之中。我佛见之,如慈母见儿子在苦难之中,去救拔他们,使他们离苦得乐。这是大慈大悲的作用。所以经云‘大悲心为根本’。盖以大圆镜智,观一切法无有差别,一切法均在大圆镜智之中,实相无相了不可得;而世尊本此,现身世间为众生说法。由本因地中大悲愿力所成就而说,此无上遍正觉教的佛陀,此云觉者,自觉而后能觉悟众生,不是平常的人物可伦比。如有学问的人,称为学者一样。
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所成就的法。在座诸君,或有信仰佛教者,或已皈依三宝者,对佛应该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佛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法,以福德智慧庄严十方国土成就一切众生的,决不可与一般宗教的神同等看待。世上有很多宗教,信奉着一神或多神,以为神是世界的创造者,有主宰万物的威权,能管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但是佛教的经典,决没有像这样荒唐的怪论。盖世界一切的一切,是因缘和合而生成,从因至果,事理秩然,若有如是因则有如是果,无创造世界者,亦无主宰万物者。所以佛教一切经论,都否认有创造主宰的神。须知佛是觉者,于一切诸法无不圆明觉知,无错乱、无颠倒、生死苦报、妄业、烦恼无不解脱;又了知诸法实相、真如理性,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所以善能成就最胜的佛果,开示自心之觉悟,令诸有情皆悟入于佛之知见。我佛既不是创造主宰,亦不是作威权的鬼神或天神。这些诸天鬼神等,还在六道之中;虽在天神,还是欲界五趣杂居地的一员。他们与出三界的罗汉比较,相差很远;大乘初地菩萨,又超过罗汉之上;佛更超越菩萨之上。由此观之,三界内的诸天鬼神不必说,三界外的罗汉,对于佛陀亦望尘莫及。即大乘等觉菩萨,若弥勒、观音等,与佛还有阶级之不同。由等觉而入妙觉,达究竟位才成法界身,普利含识。普通人每妄想生天成神,不知天神还在烦恼的生死流转之中。我们对于天神,虽应有相当的恭敬,但他们究竟还不能作我们的依止者。能从这种种方面分析清楚了,再从正面来看超出三圣六凡之上的无上遍正觉者──佛,他是能觉悟法界诸法、宇宙万有的真理,以此觉悟之诸法而开导众生。依此精进修行的,即是三乘圣僧。此为佛教正信的皈依三宝。弥勒菩萨所以请佛说法,使从凡夫位经三乘贤圣位而转证入佛果位的本意,在此。
梵语萨埵,此云有情。有情即有情感作用的动物;若诸草木土石等是无情的,没有情爱的表示。照通常讲,有情就是有喜、怒、哀、乐等情感的。但此犹未足以定有情的界说,以在欲界有男女、财产等,故可有喜、怒、哀、乐等七情的作用;到色界、无色界就没有了。色界还有色身,还可以说有情的潜势力存在,无色界既无色根,亦无相对的色尘,这时的情爱惟是第七识的我爱执,念念不断而已。那怕到了非非想天,我爱未断,贪、瞋、痴,还是一样地可再生起作用。第八识、本不能执以为我,而硬当作我看,以为可爱,这全因七识的错误观念。以执第八识为我,爱着的心有了侧重点,便有了中心与边际,则即落分段生死流转无穷,而变化亦无尽,苦不堪言──此为三界众生之通病。至阿罗汉、辟支佛,以证得我空超出三界,故不包括在有情内了。大乘菩萨呢,在未成佛之前,他的业报还为三界有情所摄。不过菩萨已有菩提心为因,故云觉有情。这就浅近而言,若依瑜伽有六十二有情,佛亦包括在内。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有情者、就是有心、含识、含灵之谓,为知觉、性情、等总体,此应以第八识为有情体,佛转八识成四智,与菩提相应的庵摩罗识,总持清净功德,而生起回入三界教化众生的作用,故名无上觉有情。
怎样发菩提心?信佛的人,如决定要发正确的、真实的菩提心,必须有三种的层次:
1.向上好善而求胜进的心:在我们的人世间,有很多人但以做人为满足,再也想不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有所谓超人的生活,进求比较在人世间更善与美的思想与事业之成功;如果没有这种超人间而求进步的志趣,则菩提心是不易发起的。所以,往往有聪敏的人,能够利用他的智慧,发起乐善好施、向上胜进之心,自然享受超人生活。否则、人格还不保,要堕落三涂去呢!能够向上好善,求比人世间更进一步,自然得保人格而进到天乘以上去。
2.了知三界是苦而求出离: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此三界为众生共业所感,亦共同忍气吞声的甘心受着这三界一切苦。假若我们不愿意做地狱里的众生,亦不愿做人世间的落伍者,耍快怏地修习四念处观。所以,修佛法的人,要厌恶这个如火宅的三界而求出离。凡有向上心,于佛出世法有真正智慧的人,视三界皆是五阴和合而成,生灭无常随业流转,无论善与不善都是有漏且苦的。也许有时快乐吧,但不是永久的。所以三界依正诸法,不能超出苦字范围,值不得我们贪恋!
3.要具足大悲心:虽有上二心,尚不足发起大乘菩提之心,更要有大悲以为基础。大悲心,可即从仁爱、博爱而扩充。大悲心是要救拔遍于法界一切众生的。因为我与一切众生本是一体,我即众生,离了众生就没有我了。所以我应赶快的修学一切法门得大解脱,好救济如我一样沉没苦海的众生,使他们速断烦恼。我们自身若不能大解脱,自救尚且不能,那里还能说到救人?所以一定要先修习一切法门,求证无上菩提。我们要以大众的苦乐为苦乐,众生的苦乐比我个人还要关切,这才能发菩提心。
已发了苦提心,又怎样去修行呢?如果要去度众生与断众生的烦恼,没有真实的修行,唱高调骗人是不对的。大乘菩萨所修的行,即是六度。此六度有福德与智慧:如布施、持戒、忍辱,即是福行;般若、即是慧行;精进是通策福慧:禅定是总集福慧,故称禅定是福慧的功德。若福慧两足,则万德自然圆满。
然而发心修大乘行者,古往今来,修行者多成就者少。如要想成佛,一定先要使所发的菩提心永不退转!但这须有良好的环境;如发愿往生西方,修三密加持,目的皆在求不退转。修行大乘菩萨行,不是容易的事,第一先要先行种种布施。兹姑就财施而言,亦有多种:一、内财施,即牺牲头目脑髓是。( 如舍利弗昔行菩萨行时,有人要眼睛,他取下右眼,这人说要左眼,他就取下左眼,这人又说他的眼坏了没有用处,把眼抛弃地下;他觉得菩萨行难行,乃不行菩萨道自愿退做罗汉)。二、外财施,即牺牲家中一切财产是;但是施之不当或反至使他人受罪过、受痛苦。三、内外财施,即牺牲妻子儿女等是。总之,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可修大乘行而不退转。
上面所说,总括之如下:种向上之心,能成就人中圣贤及天等胜进之果;种出世之心,能成就出世三乘罗汉等果;种大悲心,乃能成就无上菩提佛果。从此经全部文义研究起来,此第三品是讲云何发心;第四品正明以何因缘于大乘心得不退转;而第五品起是明修行的行。
甲二受请正说
乙一标发五心
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应当先发五种胜心。云何为五?一者、于诸有情普发平等大慈悲心。二者、于一切种智心不退转。三者、于诸有情起亲友想,于险难中誓当救护。四者、常于有情起负债想。五者、恒怀惭愧,何时偿毕?能发如是五种心者,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薄伽梵即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是具足善根而能发大乘心的男女们。大乘行、是为的普济众生,以普为法界有情谋利益为前提。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人发广大心,要把世间众生度到涅槃去,应该先发五种胜心。
大乘,如大火车一样,此火车为运输一切之用;大乘法使一切众生了知三界是苦而求出离,同度生死苦海,同登觉岸,证大涅槃,得大自在。涅槃,亦云泥洹──灭的意思;灭即灭度,灭烦恼、度生死,能用智慧之火烧尽烦恼之薪,此为三乘之共法。若大乘者,即是圆满寂灭之义。一切功德无不圆满,一切惑业断灭无余。然涅槃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等,生死业因虽灭而业报尚未断,为有余,连业报亦舍离了,为无余,此为罗汉、辟支所证的。大乘则以非苦依在而说为有余,苦依尽说为无余。又真如为本性涅槃,大悲般若为无住涅槃。
云何五种胜心?第一、以大慈大悲为根本,要普遍救济。第二、佛所成就的一切种智,对于诸法若事、若理、若相、若果....无不了知。所以学佛的,要求得此一切种智,此即菩提心之正体。第三、要把一切众生当作父母看,要立大誓愿度脱他们的一切痛苦。第四我生生世世曾在六道中流转生死,一切众生皆与我有恩德,一切衣食具都曾仰仗他们的供给;我若不报众生恩,好像欠了人家的债务一样,一定要算还清楚。第五、知果我于众生不能报恩,老实说,就是不能还众生债,免不得生生世世受累。前二种心,即是说明发菩提心的正义;后三种,是怕中途有什么变化而谨防失菩提心。有了此种为根本而去修大乘行,决定证得无上佛果无疑。
乙二广明五心
丙一喻说
丁一喻初二心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云何于大乘中一心修行得不退转?如往昔时有一商人,聪慧明达,常行仁孝,恒见父母宗亲贫苦,常怀忧恼逼切身心,以何方便而能给济?作是思维:无过入海采如意宝而供给之,得离贫苦。以是因缘,发勇猛心,不惜躯命,从家而出,种种方便求觅资粮,及诸善伴船及船师。
现在,再详细的说明五种胜心。在这里,先以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初二心:一、大慈悲心,二、求佛种智不退转心。如果发了菩提心而修大乘菩萨行的大菩萨,应以何方法使菩提心不退转呢?再以何种方法去修行而能够证得佛果菩提呢?初发心的人,初起菩萨愿之外凡的凡夫,要想成佛的话,要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而入菩萨地,再加功用修行才有成佛的期望。现在注重的是要怎样地去修才不退转,即在十信位中之第六信不退。
十信菩萨心之修行成功,亦非易事,起信论谓要经过一万大劫的修练,亦以修六度为成功之母,方能到第六信的信心坚固不退。又如起信论说,以五门修成信心。此大乘信心的成就,第一要确实信有诸法实相之真理,无是非、颠倒、错乱之境界。第二、要确信有能证得诸法实相之无上大觉。此由智慧的功能而成就,故学佛之人,先求智慧而后可破无明烦恼。第三、要信仰十方诸佛皆从凡夫而成就无上遍正觉,一切众生个个皆可圆成佛果,故自身亦决可成佛。若能如此信得透澈,则能成就大乘信心。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要具足三种信心乃能生起大乘之心。如参禅的人,要大澈大悟乃成信心。禅宗三祖信心铭,即此信心的成立。永明寿禅师也说:若是有了信心,便登了祖位。所以依此信心,作为趣向无上菩提的基本条件。我们学佛人,要到行解相应方才成就信心。若对于一切语言文字虽能分别了知,如没有此信心和精进心仍无利益。总之、十信心圆满之后,转入十住之初发心住位,这是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之初入阿僧祇劫。在此处,能够正确的了解人生世间一切法毕竟是空,如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乃发起真正坚固大菩提心也。
这里所谓不退,可分五种:第一、信不退,如十信位之第六位,此后再不退大乘正信之心而生邪见。第二、发心不退,为初住位。第三、行不退,为十住位之第七位,以后再也不退入二乘行里去。四、证不退,初地以上的菩萨,因为证得法空真如,更无退失。五、念不退,到了第八地以上,不假功用念念流入萨般若海,更无退转。
经中所讲的商人,是有智慧观有慈悲心的人,不是重利盘剥的商人可比。他能够明达事理,知恩报恩,故用以喻菩萨。视六道众生如父母,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众生有痛苦,在没有办法之中而想出一种办法去救济他;自己虽有痛苦,众生得大安乐,如同他得了安乐一样。所以修大乘的菩萨,常怀忧悲苦恼,如我们为人家谋一件事情,如果没有成功,一天到晚行住坐卧总不安,这就是大悲心作用。但是、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谋事成功呢?这就要用到佛经所说的善巧方便了。善巧方便,就是世俗常说的权宜之法。如我人处世做事,有一定的宗旨,根据所计划的方向去做;可是,有时在事实上不能直达目的,只好暂且权宜地用别种巧妙的方式行之。但此中所谓方便,是指未做之先应有的预备功作。所谓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日经所谓方便为究竟,亦是此意。但须以大悲心为因──若没有大悲心生起,怎么会去普济众生?换言之、有了大悲心要救度众生的痛苦,菩提心就不期而然的涌上心头。
这位商人,这样的思想:亲属既有痛苦,我只好不避艰险远出家门,入大海中去采如意宝归来救济他们吧!因为其他劳力工作所得来的代价,都不能使亲属永远离苦得乐,必用此一劳永逸的方法,才能彻底解决这人生痛苦的问题。因为世间上的财物是有限量的,并且是靠不住的,决不能够一得永得,成就一切。商人经过这样再四的思维,所以决计入于大海采如意宝去了。
海喻菩萨行,如普贤菩萨的行愿海。六度万行,这是一一菩萨的过往之海。如意宝,喻一切种智。如意宝的意义,是求什么得什么,无求不获,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欲望。然而如意宝,以大悲心去求,为大众利益去求,方可获得。若是自利,如声闻、辟支佛一样的,恐不需求此也。所以菩萨发心从家而出,不以人间七情色欲为满足,一心希求向上一着,由超人而到于上上胜进诸地。
资粮、如我人出门远游,应该先要预备饮食以防饥渴。善伴、就是善知识,或是与菩提心相应的善心所。法空所显真如,是船。以通达法空真如之慧解,领导一切善心所去求一切种智,这就是船师。故学佛之人,固然自身要发胜解及精进勇猛之心,若没有善知识为领导者或善友来提携你,要想证佛果的地位,恐怕还不是容易事!所以有了这二种心,还要先知道诸多阻碍,有很多困难,再想一种善巧的法门,打破这个阻碍的难关。
丁二喻后三心
戊一出其障难
于其中路,遇一异人从海而还,乃问此人:如是忽遽,欲何所之?商人具答如上因缘,为救贫穷,今欲入海求如意宝以相资给。彼异人言:我昔离家亦复如是,为济亲族贫穷诸苦;既发家已,路经旷野,度大砂碛绝无水草,多有野象、虎、豹、豺、狼、毒蛇、狮子,或遇劫贼、大山、大河、饥渴、寒热惊惧怖畏种种危难。与彼船师方至大海,又遇大风、大鱼、恶龙、雷电、雹雨,鼓浪洄澓,多有留难,不可具说。虽受如是种种诸苦,尚不能获如意宝珠;但得资身,粗自供足,犹未能济贫乏之亲。今劝仁者勿强艰苦,徒自疲劳!吾欲与仁别为经理,所以者何?然彼大海有种种难,黑风、黑山、药叉、罗刹、摩竭、蛟龙,众难非一,但曾闻有如意珠名,往者千万获无一二。以是因缘,劝于仁者宜速回还。
修大乘菩萨行的初发心菩萨,在还没有证入初地菩萨之前,在资粮、加行位,风电也似的向前途奔走,不幸的遇着恶魔来了。此中的异人,即喻魔王。他问商人──行菩萨道者:你仆仆道上,为的是什么?商人告以欲入海求如意珠的事,他说了许多骗人的话,言在路上经过了许多的旷野和沙漠之地,既无人烟栖止,亦无饮食饱腹,而且还遇着许多要食人的恶兽;到了大海中,被水浪的漩涡,几乎沉没到大海里去,什么宝也没有采得,也没有看见,白吃辛苦,饱受惊吓,命没送掉已经是侥幸得很。我是过来之人,请你听我忠实的劝告,可以做点别种小生意回家去,不要想发大财吧!魔王也有很大的功德力,很大的神通力,在维摩经里讲:不思议菩萨常现作魔王以逼迫众生,试验他的能力。此经文所说,或许是真怀邪恶心起颠倒想的魔王。楞严经说有五十种阴魔,最后二种,是定性声闻──罗汉──定性辟支。第四十八种,即在欲界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曾修大福德与禅定,能阻碍菩萨行大乘行;要人退大趣小求二乘涅槃,或以求现身之五欲快乐为满足。现在人只要享受现前物质文明,不管将来的毕竟何如,胡涂的度过此生不自爱惜,便是魔王、魔子、魔孙。
如意珠,是大鹏金翅鸟的心。它以大海中的龙类为食料,死的时候展飞高空把身化灭,但心不死,下至金刚际七下七上,龙王取得此心,即成为如意珠。
戊二正喻三心
尔时、商主闻是语已,倍复增进,发三胜心入海不退。云何为三?一者、父母兄弟宗亲贫苦若斯,如何空归不相救济?二者、我之亲属,昔时富有惠我衣食怜愍于我,今者贫穷命不全济,如何放舍而欲退还?三者、我在家时处理家务,策役驱使大小童仆种种呵责,如何贫苦不相赈恤令彼欢喜,而欲却还。以是因缘,念酬恩德,发大勇猛决定前进,要当入海求如意宝,得已还家济于亲属,恣其所用永离艰穷。
上面已略把阻碍的事情标述过了。这里更要生起增进之心,以求获无上妙果的成功,只可前进不可后退。只要给大众有利益,虽赴汤蹈火,牺牲了生命亦不畏惜!这可以三种胜进之心为勉励:一、对于父母,二、对于亲属,三、对于童仆,都要起孝养恭敬之心,以及爱护之心、报恩之心,因他们于我有大恩德。做人要知恩报恩,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有了这知恩报恩之心鞭策我们,自能努力向前,百折不回,为一切众生求无上觉。
丙二法合
丁一合初二心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发菩提心,观于十方六趣、四生皆是我之宿世父母,怜愍我故造诸恶业,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受诸苦恼。以是因缘而自思惟:以何方便济斯苦难?作是念已。唯有入于六波罗密多大法海中求佛种智,拯济有情生死之苦。如是思已,发大勇猛无退屈心,精进勤求无有懈倦,种种方便求觅资粮,菩提善伴、法及法师。
本段文义,正合前面所讲的五种胜心中的一者、于诸有情普发平等大慈悲心,及二者、于一切种智心不退转。梵语摩诃,此云大。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之谓。大有三种意义:一、形量比较义,如须弥为大芥子为小,人比蚁大蚁比人小等。二、数目比较义,如多数为大,单位为小。三、性情比较义,如品性高尚为大,品性卑劣为小,即通常所谓品性佳者为大人,品性不良者为小人之类。此修菩萨行者,亦复如是,应勤精进修多功德,修菩萨行。实在、要到十住十行等的菩萨,方能具足此三种意义。此中菩萨摩诃萨,正合前文中的商主。
菩萨发菩提心,要依于大悲饶益有情而起的上求菩提心,乃谓之菩提心。菩萨的菩提心,要观于十方六趣四生皆是我之父母:普通社会上有许多人,由仁慈之心而爱护六亲眷属,推而广之为乡党、为地方、为国家、乃至全世界。这样的心,祇算是维持人类的仁慈之心,还比不上菩萨的大悲菩提心。因为菩萨的菩提心是无限量的,须依此世界为中心,推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不仅限此一小千、中千、大千世界而已。普通以为只有上天下地至于边际即谓之世界,现今科学进步,证实无量星球即为无量世界:不知未经科学家发见的世界还多得很,如佛经上所说的无量无数恒河沙世界,更远过科学家所推想。
再看菩萨所缘的有情如何?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趣,就其受生而言,有胎、卵、湿、化等四生。此皆我之宿世父母,既曾作过我们的父母,我们作人子的竟可忘恩不报么!从金刚地以至有顶,于其中间为人道所居的,谓之人趣;以上还有天及阿修罗。天、即平常所说的天人,内分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阿修罗、也是生于天中的,虽有天福而无天德,为诸天人所摈出天界,故谓之阿修罗──非天。若约善恶业而说:修上品十善者生天道,修中品十善者生人道,修下品十善者生阿修罗道:三种总名曰三善道。还有作上品十恶者堕地狱道,作中品十恶者堕饿鬼道,作下品十恶者堕畜生道:此三种总名曰三恶道。合为六趣,又名六道。亦有别为五趣的,将阿修罗之有福德者摄于天趣,无福德者摄于鬼趣。楞严经上开为七趣,别加仙趣,此以仙人别有不同的生理,别立一趣。然此应归人趣所摄,而以说六趣为当。地狱,梵语泥黎,即苦世界的意思。如经所说的八寒、八热等地狱。现在的南北极即似八寒,赤道即似八热,此种寒极热极地方的动物,即是地狱世界的一部分。在通常理想上,冰中火中决无有生命的有情,然由事实证明,极寒极热的冰中火中确有无数的有情,这是业报差别的缘故。普通人往往误会人死为鬼,故解释鬼字的意义曰鬼者归也,这是错解了的。其实六道有情在生死流转中,都是随业受报、随报转生的。故人死后有生天界者,有还生人趣者,或转生地狱、饿鬼、畜生道者,皆因其善恶业以为标准而定其生何趣也。不过饿鬼多有向人间世求食之事,所以世人容易误认人死为鬼。吾人于此宜先打破以为人身中的灵魂,离开了躯体即成为鬼之观念。畜生、有威福与无威福两种。畜生、又名傍生,以傍行或傍形而生故。有威福者如龙象之类,无威福者如蚁虫之类。以上六道有情,凡是吾人未了脱生死一天,还免不掉随业受生。
四生者:一、胎生,人类属之。二、卵生,鸟类属之。三、湿生,感受湿气而生者均谓之湿生,蜒蚰之类属之。四、化生,有二:从无而有的若天人等,转易变化的如蚊蝇等。化生在六道中均有之,兹不赘述。
十方六趣四生皆是我之父母者,我是此菩萨的代名词。皆是我之父母,并非推想的,我人从无始生死以来受生无量,所经过的父母亦无量,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也就是这种意思。由此而论,我与一切有情展转互为父母、兄弟、夫妇、朋友,返观今日之但唤人类中同种族者曰同胞,其窄狭为何如哉!为什么要观一切有情皆是我父母呢?因为父母爱子之心最切,譬如为父者对家庭之负担至重,对于子女有教养之责任,为母者对于子女哺乳怀抱抚育训诲,更不胜辛苦了。以父母怀念我故造诸恶业,现在他们堕于地狱饿鬼之中受诸苦恼,以是因缘而自思维,以何方便济斯苦难?作是念已,发起大悲心来。最好的方便,唯有入六波罗密大法海中求佛种智。六波罗密已如前说。海,是深广义,言六度行之大法如海样的深广;菩萨要在此深广之大法海中而求一切种智。法华经上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此中的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又名一切智智,就是成就无上正遍觉之智。要得此智后,乃真能拯济有情生死之苦。菩萨如是思已,马上就要发大勇猛,没有丝毫的退屈心,并且还要精进勤求无有懈倦,以种种方便求觅资粮。资粮、即是福慧二种资粮,如远行客必先预备川资一般。最要紧的,还要觅得德相具足的菩提善伴;菩提善伴、就是修菩萨行的人,要与菩提心心心相应的,才谓之善伴。不但要觅菩提善伴,而且还要有法及法师。法、不外证法教法;法师、即是要依证教法而住持者,谓之法师。
丁二合后三心
戊一合出其障难
行至中途,遇一魔王、领诸眷属,或现天身、或现人身、婆罗门身、或作商主、苾刍、苾刍尼身,或余种种异类之身。而彼魔王问菩萨言:汝今匆忙,欲诣何所?菩萨答言:我为一切苦恼众生,今欲入于六度大海求佛种智如意宝珠,以救一切贫乏众生。魔王复云:我初发心亦复如是,为度一切苦恼众生出生死家,度大流转旷野砂碛,备受饥渴、盗贼、恐怖,众难非一,方至六度大法海中。或遇乞头,或逢乞眼、耳、鼻、舌、身、手、足、肢节、心、肺、肠胃、肝、胆、脾、肾、国、城、妻、子、奴婢、仆使、如是种种随乞而施,不生悭吝,勤求智宝。经无量劫,生死流转在于苦海,虽受种种诸苦难事,犹不能获无上菩提,而但回求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寂灭涅槃。我今劝汝勿强劳苦,应自修持,吾欲与汝共阶此果。所以者何?我念三涂常受饥苦,心思吞啖,仰面向空,谁来入口充我一饱?种种苦难逼切身心,人命无常过于山水,善知识者难遭难遇,若不信受后悔何追?生死海中流转不定,心如水月何有实耶!恶知识者易见易逢,恒乐劝人行菩萨道,舍财舍命望趣菩提。况诸佛出兴,时乃一现,求者千万,得无一二,以是劝仁不须劳苦,应求解脱自取涅槃。又三无数劫受诸勤苦方能获得佛果菩提,此生、三生证阿罗汉,一种无学何用苦为?无智愚人心希佛果,备历艰苦经无量劫,尚未闻证阿罗汉果,何况能得无上菩提!譬如有人获一小鸟,更见有一咖噜啰王,即放手中已所执鸟,便前捕捉咖噜啰王,大者飞翔,小者复失,愚求佛果亦复如是。弃此求余,二果俱失。既知是已,愿早回心,于此生中必证罗汉。
此段文义,即合后三心中出其障难之文。修菩萨行人,既发大悲心拯济众生,不料行至中路──菩萨从初发心来至成佛之期于其中间叫做中路──偶然遇一魔王。梵语魔罗、此云害者,以其能害人之慧命,故对妨碍修行上说,乃谓之魔。魔有天魔、死魔、烦恼魔、五阴魔四种。一、天魔,住于他化自在天,喜扰害世间,名之为魔。二、菩萨本一心修菩萨行,忽遭身命断绝,使其不能继续修行,故谓之死魔。三、纵不遇天魔扰害,又无死魔降临,但偏偏因烦恼炽盛扰乱心神使之不易修行,故谓之烦恼魔。四、五阴魔,是由业报所感的五阴之身恒有老病等,妨碍他的修行,谓之五阴魔。
魔王、亦有具大威福的,所以他能领诸眷属,或现天身,或现人身、婆罗门身,或作商主、苾刍、苾刍尼身,或现种种异类之身。苾刍、苾刍尼,即比丘、比丘尼。尼、即女字的意思。梵语比丘、此云乞士,谓外乞食以资色身,内乞法以持慧命。总之,是随佛证教二法出家的人。
魔王领诸眷属现种种身,欲何所作呢?不外扰害诸修行人,使其不能勤修六度而证佛果。所以魔王以扰害心而问菩萨:汝今匆忙欲诣何所?匆忙,是菩萨精进的心。何所,是问菩萨所要到的地方。菩萨答言:我为一切苦恼众生,今欲入于六度大海求佛种智如意宝珠,以救一切贫乏众生。菩萨由大悲心为增上发起精进勇猛之心,而行六度广大难行苦行期求佛之一切种智。因为得了佛的一切种智,即如如意宝珠,权巧方便,始能满足福智以救一切贫乏众生。
魔王复云:我从最初亦如你这样发菩提心,为度一切众生出生死家,经过几多生死流转旷野砂碛之处,以及备受饥渴盗贼等种种恐怖,种种厄难,方能稍行菩萨六度之行。但这种行是困难极了,不行则已,一行即有或乞头的,或乞眼、耳、鼻、舌、身乃至手、足、肢节、心、肺、肠、胃、肝、胆、脾、肾等内身之生命的,更有乞求外物如国、城的,或有乞求眷属如妻子或奴婢、仆使的,如是种种随乞而施。菩萨不但施之而已,并且还要不生丝毫悭吝之心,一心勤求智宝──即如来一切智之宝,更要经历无量劫生死流转。虽在苦海中受种种诸苦难事,犹不能即获无上菩提。我想无上菩提既然如此难得,不如但回求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寂灭涅槃,比较容易。我劝汝勿强劳苦,但求自己修持,吾将同汝一同修学共阶此果,不是很好吗?所以者何?因为我念因业报所感的三途果报,除常受饥苦,心思吞啖,仰面向空,谁来入口充我一饱?种种苦难逼切身心之外,别无所有。仰面向空,是形容饿鬼可怜的情状。修行的人当知道人命无常如白驹过隙,四十二章经上说:‘人命在呼吸间’,人生不过数十寒暑,我们的死缘是无定的,或因内身四大分散而绝命,或因虎狼、狮子、被人暗害等──有情方面的无常;或因房屋倒塌,车碾、雷击等──无情方面的无常。不但死缘无定,而且时间更无定准,今日死、明日死是不能预知的。所以无常观,便是一个击破生死关的大铁椎,修行人最为要紧。了知人命无常之后,常思善知识者是难遭难遇的,此时若不信受,后悔何追?应当知道生死海中流转不定,心如水月何有实耶!何不赶此机会随我修学。同时更应知道恶知识易见易逢,恒乐劝人行菩萨道,舍财舍命望趣菩提。尔看行菩萨道甚不容易,何况诸佛出兴时乃一现,求者千万得无二三?所以、我今奉劝仁者,不须劳苦,应求解脱,自取涅槃,不是万无一失吗。行菩萨道,又要三无数劫──即三阿僧祇之译语──,在此三大劫中受诸勤苦,方能获得佛果菩提,不如劝尔在此最短期间的此生、三生,证阿罗汉。一般是无学果,何用苦为!在此即能取证阿罗汉果者,名曰此生,倘是初发二乘心人,要经三生乃能证阿罗汉。至证阿罗汉时即名无学,在我看来,只是无智愚人,他们的心才会希求佛果。从来有许多人修菩萨道的,备历艰苦,经无量劫尚未闻证阿汉罗果,何况能得无上菩提?你不相信,我再打个比喻譬如有人获一小鸟,更见有一迦噜啰王,即放手中已所执鸟,前去捕捉迦噜啰王。大者飞翔,小者复失,愚求佛果亦复如是。忘此求余,二者俱失,岂不可惜吗──( 迦噜啰王此云金鸟或妙翅鸟) ?我将这种求佛菩提不易的道理说出来,你既然明白了,愿早早回心,于此生中必证罗汉,请你无疑的同我修学吧!这是魔王自称为善知识,以种种巧妙言词来阻扰菩萨的菩萨行。可见我们行菩萨道的人有多少困难。大家要知道,我们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永远不会成佛,所以任受何种艰苦均不足畏,要艰难的干去!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实魔正是来成就我们,速速成佛的良伴,如提婆达多之于释迦牟尼一样。只要菩提心行不退,便决定成佛。
戊二合正喻后心
尔时、菩萨闻是语已转增勇猛,发三种心。云何为三?一者、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生死已来皆我所亲,或为朋友,现受苦恼未得免离,如何退还?二者、一切众生从无始已来给我衣食,怜愍我深,今受轮回苦难非一,云何未报乃生退心?三者、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皆我眷属,策役驱使转相呵责,未曾少分酬报彼恩,以是因缘不应退屈,更增勇猛求证菩提。若证菩提一切智宝,用济生死苦难众生,是名菩萨摩诃萨于大乘中一心修行得不退转。
若无大悲精进之心,不能发起菩提心而成为菩萨。既发起大心,若缺思维善巧的方便,必退失菩提大心。所以有后三心之方便,策发其精进勇往也。第一种、见得从无始生死以来轮转三界六道一切众生,或为我父母,或为夫妇、姊妹、兄弟、子女、师长、朋友,见得彼等随业受报受种种极大苦恼未得免离,我今不救孰能救度!故应策发勇往。第二、彼诸众生皆曾对我怜愍恩深,我不救度让谁济之!故须勉励前进。三者、此皆是我之亲随眷属,供我策役驱使,听命呵责,未曾少分酬报其劳,如何可生退屈之心?有如是深切鞭策,自然更增勇猛精进,求大菩提证一切智,济度生死流转中之苦恼众生。因此,发起菩提心之大菩萨,修行得不退转也。然应知众生确是无始,不是另外有一主宰之神为肇造之始,亦非断灭此身心即为终了;亦非现时科学家执为由原子、电子之极微而生起,亦非时、方、虚空等之所生;要了知无量无边有情识之众生,皆由因绿会合而生起。缘生性空,依性空说故云本来不生不灭;若依缘生说,则本来生灭相续无始,非从不生灭起生灭再归于不生灭。此为学佛之人不可不了知深省者。
丁三结成五心
复次、慈氏!当知即是菩萨摩诃萨修大乘行,发五种心。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诃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此之三心,令诸菩萨勇猛不退,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对慈氏菩萨说明以上发心策进之理。然后结成五心,以明不可缺一,致失方便而退菩萨之心。发起济度之心,先缜密观察:于诸有情边起亲友想,酬劳报德想,负债想,精进勇猛勤行修习,乃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佛果也。希望诸君听了此品之后,皆去学习发菩提心,而从舍己为人之心,修养培大悲以为入手工夫。并常将此经文读诵受持,细心观察,精义入神,则菩萨心行从此生起。如是,则听此经毕即为行此经始,展转流传尽未来际无有穷尽矣!( 性定记) ( 无锡佛学会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