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园之缘——西园寺纪念画册后记

发布时间:2023-07-20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我的西园之缘
——西园寺纪念画册后记

济群法师

   我与西园寺的因缘,不知不觉,已有三十年了。
   1980年,我从鼓山涌泉寺前往中国佛学院就读。此后4年,多次往返于福建和北京。因为苏州有一些同参道友,便将此地作为旅程的中转。环境清幽的古刹西园,自然成了挂单的首选。在这里,与西园寺的前两任住持明开老和尚、安上老和尚结下了善缘。
   毕业后,我先后在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任教,其间也多次来到西园寺参学。教学之余,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面向社会弘法。最早是在南普陀寺为信众开设系列讲座,此后就不断应邀到全国各地举办讲座,积累了一些教育和弘法经验。
   1996年,西园寺筹办戒幢佛学研究所,安上老和尚希望我来主持工作。安老对研究所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圆寂前还特别写信给我,留下一番殷切嘱托。秉承安老的心愿,我正式参与西园寺的弘法事业,和有志于佛教教育的法师、学者们一起,共同实践我们的一些理想。在十多年的探索中,我们不断积累经验,也不断进行调整,希望总结出一套保留佛教自身传统,而又契合当今时代的教育模式,以期在教界师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仍能培养出一批批有能力荷担如来家业的优秀僧才。关于佛教教育的理念,我曾在《汉传佛教的反思》、《我理想中的僧教育》、《一个根本,三大要领》等文章中作了阐述。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想法已在研究所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
   1998年,普仁大和尚成为西园寺方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西园寺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变化。这12年来,他一方面对发展僧教育和弘扬佛法投入了大量精力,另一方面,还为西园寺的基础建设殚精竭虑,日夜操劳。无论是恢复西园寺的历史格局还是建造三宝楼,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西园寺既不搞经忏,也不和旅游部门挂钩,要开展这些建设项目,谈何容易。
   普仁大和尚不仅有献身于佛教事业的愿力,更可贵的是,始终保持着这份热情和精进,从不懈怠,从不疲厌。具备这样的素质,并非偶然。普仁大和尚信仰纯正,年轻时就确立了“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轮回是苦、发心出离”的正见,向道之心非常坚固。再辅以自身的能力和胆识,使他对住持正法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他的带领下,西园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弘法道场,常住僧众也从十多位发展为百余人,弘法活动更是备受瞩目。
   我虽有心弘法,但一直比较随缘,不会积极地创造条件。如果没有西园寺这个平台,我对佛教教育和弘法的许多设想,也许至今只是想法而已,未必能够得到落实。在多年合作中,普仁大和尚和我虽在做事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因为有着共同的愿力,所以,这些差异非但没有带来障碍,反而在磨合中起到了互补的作用,使我们都能从对方的长处中得到启发和受益。
   目前,西园寺有定期的皈依共修活动,这和我对于佛教信仰建设的思考有关;有传授菩提心戒的法会,这和我对于大乘佛教精神的思考有关;有“菩提道次第专修班”,这和我对于佛法修学体系的思考有关……此外,西园寺还开设有大型共修活动“菩提静修营”、集体禅修活动“观自在禅修营”、提供免费咨询的“观世音心理疏导热线”,弘法书刊和音像也在络绎不绝地出版发行。这一切,都离不开普仁大和尚的支持,离不开全体僧众的承担,离不开各地居士的护持。
   十多年来,西园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整个佛教事业的发展来说,从社会对佛法的需求来说,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未来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希望我们共同携手,让西园寺这个道场为佛教承担更多责任,为社会带来更多清凉,让它真正成为大家的民众家园,成为净化心灵、提升品质的精神课堂。
   发心利益众生,惟愿正法久住!

 

上一篇:僧伽教育的检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