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愿王的具体内容。
第一,〖礼敬诸佛〗。
“礼”是外表有礼貌,“敬”是内心真诚。内敬外礼,“礼敬”就是这个意思。“诸佛”,看到这个字样,很多同修以为,看到诸佛菩萨的形象,就要去恭恭敬敬地礼拜,这就是“礼敬诸佛”。可能现在,我们有许多同修是这样认识的。就是见到佛像恭敬地去礼拜,这就叫“礼敬诸佛”。老法师告诉我们,如果要是这样去会意,普贤菩萨会流眼泪的。因为什么呢?你把他的意思全搞错了,“礼敬诸佛”不是这个意思。
到底应该怎么样是“礼敬诸佛”呢?
《华严经》上讲得很明白,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我们礼敬的对象。诸佛是谁?
答案:一切众生即是!我们这个认识,恐怕以前大概没有那么深刻吧。我们以为佛像就是佛,不以为众生是佛。有的同修说众生是佛,但是也是在口头说说而已,实际内心深处,没有把众生真正地看作是佛。
要求我们是对佛怎么样恭敬,对一切众生要同等恭敬。这个修饰语“同等”两个字,就是说你对佛怎么样恭敬,你对一切众生就要同等恭敬,这叫“礼敬诸佛”。
这回听明白了以后,我们就知道,我们不能小瞧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众生。过去我一再说,包括蟑螂、蚂蚁、蚊虫,它们都是未来诸佛。我们礼敬它们,就要像礼敬我们所说的礼敬佛像一样去礼敬,这就对了。这就叫同等礼敬。
…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我们都要礼敬,不可以轻视,不可以小瞧,更不可以看不起他们。
老法师曾经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什么呢?说我们今天给人写信,最后不是要落款嘛,落款要落名字。我们学佛的同修往往都习惯是,署完名字以后,后面写合十。老法师说,写“合十”,不肯写“顶礼”,这一点你就没有修普贤行。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大吃一惊。因为什么呢?老法师要不说,我真不知道这回事儿。我就曾经这样写过,比如说我给某某法师写信,我最后署名就是“刘素云合十”。我真的这样写过。虽然次数不是太多,但是毕竟是写过。如果没听老法师这么说,我确实是不知道。
老法师给个答案,就是理由,为什么说你写“合十”不写“顶礼”,你就没有修普贤行?老法师是这样说的:你落款合十,就说明你认为你给写信的对方他不如你,你认为你比他强。那你就想啊,我比你强我凭啥要给你顶礼,写个合十就不错了。老法师就这么给我们剖析的。我听了以后我就想,真得多学多看,否则,有很多东西因为不懂就犯错了。
老法师说,你不给他顶礼,你怎么知道他不如你。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和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他和阿弥陀佛也没有两样。你见着阿弥陀佛,见着释迦牟尼佛,你顶不顶礼?你肯定是顶礼,你不会只合十的。为什么你给他写信,你就不顶礼呢?是说明你自己的心里有贡高我慢,你觉得你比他强,所以,我给你合十就可以了。
看到这儿我就想,真是学一点咱们就要落实一点。从今天开始,咱们就要把这种分别、执著给它去掉,要把小心量变成大心量。因为什么呢?我们写个顶礼不费什么事。但是它表示你心里的念头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这样?因为什么呢?当今人们最缺少的就是礼敬,就是诚敬,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老法师一再告诫我们说:诚敬是性德。我们要把性德开显出来,这要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是不是这样?老法师教我们,他说:别人对我合十,我给他顶礼;别人对我鞠躬,对我点头,我给他行礼。就是告诉我们,你一定要比对方做得更好一些,不能当作口号来讲。
有的人说我瞧不起某某某,这个你就错了。就在平等对待众生的这方面,应该这样说我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做。现在身边的同修,有些时候也说,我对待众生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有时候我还觉得挺得意。现在和普贤行一对照,那差距是太远了。真的是很惭愧!我就想从现在开始,从零做起,好好修普贤行,把普贤行在心里扎根,在行动上落实。
下面,再说“诸佛”,不但是指有情众生,《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大经上也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指有情众生说的。那么无情众生呢?老法师告诉我们:“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有法性。两个性是一不是二。”就是佛性和法性,是一不是二。所以,他们是无二无别的。
因此,不但对一切人要礼敬,对一切事和物也要礼敬,这才是真正的普贤行。
老法师给我们举出这样的例子,说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什么榜样呢?因为,五十三参里,五十三位善友,有出家的、有在家的,是五十三位菩萨示现的。出家的有五个人,其余的都是在家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善人、有恶人,有修正法的,有修外道的,还有修邪道的。善财童子对这五十三个人,是平等的恭敬。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他们的佛性是平等的。佛性没有善恶。所以,老法师举善财童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要平等地礼敬。
有同修说了,刘老师,您刚才说,对事、对物也要礼敬,那怎么礼敬啊?桌椅板凳我们天天也去磕头?这个理解就有偏差。对物要礼敬,为什么?因为物有法性,刚才说了。那对有法性的这个物,究竟应该怎么样礼敬呢?摆得整整齐齐,保持得干干净净,这就是礼敬。
我在这里说,这个不是笑话人。有的人家里规规矩矩、整整齐齐,你进去一看,你第一感觉,挺爽,让你心情挺愉快的。这是一种。实际它倒不一定这个家怎么华丽,不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很简单,也没有什么豪华的东西,但是它就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有的家里呢,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固定的地方,乱七八糟的。
我记得,我曾经给大家举过一个例子。我见过一个这样的佛友,她家是供了一尊观音菩萨。咱们就不说她家里乱到什么程度,我说用那三个字是比较确切的,就是脏、乱、差。不说她家怎么样,咱们就说,她这个所谓的佛堂。她这个佛堂呢,也叫不上一个佛堂,就是在一张桌子上,供了一尊观音菩萨。你这个吧,如果条件就是这样,无可挑剔。你能不能把它收拾得干净利索一点,就是脏抹布、乱手巾、什么衣服,乱七八糟的,都在这桌子上放着。然后观音菩萨前面,拉了一根铁丝儿。铁丝儿上是挂得滴溜当啷,反正叫人一看心里都堵得慌。
你这个完全可以动动手,就可以把它摆得整整齐齐,桌子擦得干干净净,这不就是对物的礼敬嘛,也是对菩萨的礼敬啊。你说在菩萨眼前,摆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甚至连——说不好听的,连没洗的袜子都在上面堆着,这对菩萨都不礼敬吧,对这物也不礼敬啊。
比如说,有一次,我跟我非常熟悉的一个人说,我说你用的那个毛巾,你弄完了、拧完了以后,你能不能把它抖落得板板整整的,挂在那个杆儿上或者铁丝儿上,拧巴拧巴一抖落。我说就像那个干巴鱼似的,一条一条的,都搁那个杆儿上这么当啷着,挂着。你这个,你就是对物不礼敬。这个不费吹灰之力,举手之劳,就可以做到的。
所以有的同修说,那对这些物也得磕头,我刚才说了,那个理解是错误的,不是这样的。你对物爱护,你就是礼敬。
我再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咱们,尤其是小夫妻,老夫妻也不是没有,咱们小夫妻因为年轻气盛,可能有些时候俩人弄点不痛快、别扭了,有的就开始动手了。动手了,有很多的时候就摔东西。反正碗啊,盘子啊,什么玩意儿得手,拿过去就摔过去。然后这碗也碎了,盘子也打了。
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年轻的时候,这事我干过。因为我和我老伴儿俩,就两条:一条,是怄气,谁也不跟谁说话。我没说嘛,两个月一句话不说,那都是我干的事。再一个,就是气到一定程度了,没地方发泄这个怨气,怎么办呢?摔东西。所以我家那个碗啊,碟子啊,盘子啊,反正没少让我摔碎。摔完了以后怎么办?那你吃饭还得用,上商店再买呗。最后自己明白了,不能再摔了。因为啥?你摔完了你还得去买,你那不是傻气嘛,你买不得花钱嘛,你不是一笔浪费嘛!
所以我在这里举这个例子,就告诉同修们,如果是小两口有点矛盾,搁嘴说,但是我不主张骂人。我为什么摔东西呢?因为我不会骂人,我不会打仗。所以急眼了我就摔东西,就拿这个发泄自己那个不满情绪,你这个就是对物不礼敬吧。你说那碗招着你了吗?那碟子惹着你了吗?你干嘛把人家都摔碎了,是不是这样,那不讲理嘛。
所以对物的礼敬,就是把它摆整齐,收拾干净,这是对物的礼敬。
那有的人说,那事咋礼敬啊?那事也没有个形象,也不像物,那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的,它们都有形象。那事没形象,那怎么恭敬呢?就是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去把你这份工作、这份事情,给它做好,这就是对事的恭敬。你别不负责任,嘻里马哈,那就是对事的不恭敬。
在这里,我想说一点什么呢,就是要入乡随俗,这礼敬要入乡随俗。我以前是不是举过这个例子?有一次,我从香港要到广州。香港同修送我和刁居士我们几个去火车站,要坐火车。到了火车站以后,它有一个栏杆儿,中间有一道门,就是我们得通过这个门进去以后,然后检票上车。这栏杆儿外面,就是送我们离开香港的同修们。
结果就在那个门外,香港的同修和我们刁居士,这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给我鞠躬,我给你合十。就在那个门口,因为还有其他的旅客,人家也要经过那个门。那他们在这,你给我行礼,我给你鞠躬,全都在阿弥陀佛!我看都要引起围观了。那些人都搁旁边看,寻思这些人干嘛呀?可能都把我们这些人当精神病了。
后来,我就赶快拽了刁居士一把,我说行了、行了,赶快进去吧。叫我拽着她胳膊,给她提溜进去了。然后香港的同修也笑了。后来我跟刁居士说,我说这个不行,人家公共场合。这是我遇到的一次。以后,我们就注意这个了,那就简单的一告别,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不能连搂带抱的,带拽着的,然后又阿弥陀佛没完没了的,你磕头我行礼的。这时候不是入乡随俗了,你影响公共场所秩序了,是不是?
还有一次,我记得是我们出国那一次,在机场候机。老法师我们都在椅子上坐着。这个时候,来了一些人,我估计可能也是学佛的。见着老法师以后,一大片,跪下来给老法师顶礼。老法师紧着说,一礼、一礼。那已经跪下了,开始礼拜了,老法师也没法说了。师父就说,一礼、一礼。结果这些人是一礼不行,必须得三礼。
后来老法师跟我们说,像这个就不太合适。因为机场候机大厅,这是公共场所,不可以这样的。这个我们就记住了。就是你在什么场合,应该用什么礼节,你得明白。你不能越杠,得入乡随俗,这个就对了。如果做过分了,你说我礼敬嘛,那就过分了,也谈不上礼敬了,是不是?就这个,在这里我跟大家说一下。这是第一愿。
——无量寿经(第五集)刘老师 复讲于2018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