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霖: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开示2-2

发布时间:2023-07-25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印光大师的对安士全书开示2-2

  《安士全书》(第003集)

  黄柏霖老师讲于2018年07月17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

  《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开示。

  请各位翻开《安士全书》第五页,印光大师〈重刻安士全书序〉〈又序〉这一篇。第一段的经文,是我们上一集有探讨过。但是第一段的这个经文是非常地了义,可以说是我们真谛、俗谛、第一义谛,印祖为我们开示这个第一义谛。

  我们今天仍然把第一段经文重新再读诵一遍,请各位看经文: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谓之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谓之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圣凡俱莫能名。类明镜之了无一物。而复胡来汉现。犹太虚之远离诸相。不妨日照云屯。正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乃如来所证之无上觉道。亦众生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圣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迹。广导羣萌。由是尼山抉诚明之奥。作修齐治平之轨。柱史说道德之经。陈长生久视之术。大觉世尊。称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尘合觉之道。立不生不灭之宗。虽浅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间有异。要皆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发挥演畅之。普令含识。称性起修。即修显性。消原无之幻妄。复本有之天真。永出迷途。诞登觉岸而后已也。】

  这一段实在讲是印光大师开悟所证的境界,学人看来,他是非常了义,第一义谛。以学人的粗浅,绝对无法来诠释祖师这段开悟的境界,我没有那个资格。所以学人非常慎重地,把印祖这一篇的〈序文二〉,我分成两集来探讨,我们希望大家共同研讨之余,我们都可以得到利益,我们都可以得到领悟的一点契机。佛法,我常讲,佛法无多子。这个古代禅宗讲,佛法无多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学佛的人千千万万人,但是悟的人寥寥可数,这个叫佛法无多子,古大德就跟我们讲了。所以老法师强调的是什么?修行最后还是要开悟,就禅宗里面讲的,老和尚常在开示跟我们讲,你会么?那个你会么,就是你契入那个境界了吗?

  佛法,佛陀来开示,不外乎理跟事,理很深,事很浅。上次我们也有讨论过,印祖有跟我们开示。我一开始来解释印祖这一篇〈序文〉,我分成五个段落。

  这五个段落,我把它归纳成三个重点。

  第一个,『吾心本具之道』,『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这非常难体悟了,这光靠白话解释是没有用的,完全不能到达这个第一义谛的境界。

  第二,『有而不有,不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完全讲真空妙有的境界啊,就是佛法最高境界,不二法门。也就是《金刚经》的整个核心的要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是真空,「而生其心」是妙有。也就是说,六祖大师开悟的偈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是讲本体;「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讲用。

  简单地说,千经万论就在讲这个自性本体的体、相、用,也就是三德祕藏。体,是清净法身佛;相,圆满报身佛;用,百千亿化身佛。清净法身佛是法身德,圆满报身佛是般若德,百千亿化身佛是解脱德。三德祕藏,常住真心,真空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在讲这个真如本性,都在讲这个如来藏性,都在讲一念真心,也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是「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唯证方知,直下会取。

  第三个重点是什么,『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这个就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真空嘛。「本觉心中,圆具诸法」,妙有。所以我在上一集的时候,先跟各位报告,印光大师对性相、因果、事理的开示。佛法还是离不开这三大类,性相、因果、理事这三种。印祖也有说啊,他说,「理事,世出世间之理」,不管是世间法的理、出世间法的理,「不出心性二字」,离不开这个心性。「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

  所以「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印祖说,你要弘扬佛法,要把佛陀的,我们讲说佛陀的本怀,「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你必须把佛陀的本怀阐扬出来,这个不容易啊,「大非易事啊」。「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你讲太深的道理,你讲心性讲得太深,中下根基完全听不懂。就像佛陀在讲《华严经》,完全是诸佛所证的理性的境界,二乘人以下如聋如哑,就像中下根基的人不能受益一样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如果你一直讲事,你一直讲因果报应,可是你不讲一点心性的理,那上根利智的人,「上士」就是上根利智了,他觉得你这个太粗浅了,他不想听,「每厌闻熏」啊。

  所以讲经说法也好,或是阐扬佛法也好,要怎么样,要事理圆融,就你这里讲的,我们刚才讲的说,要「真俗圆融」。所以「真俗圆融」可能很难体会,但是「真」就是讲理,「俗」就是讲事,你必须要圆融无碍,那三根普被就能够得受用。因为三根普被,上根的人是「真」,契理没有问题,中下根的人要应机,就是「俗」。所以讲经说法要契理契机。

  所以不管是你我,我们如果要来弘扬佛法,我们都要学佛陀的智慧。你看佛陀他在讲三藏十二部经典,五时说法,他还要分次第,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所以佛陀在讲《法华经》的时候,从第二品〈方便品〉开始,佛陀就用各种譬喻的方法,来开启众生本有的智慧。

  我们知道《法华》里面有七种譬喻,叫做「法华七喻」。

  第一,「火宅三车喻」,出自〈譬喻品〉。

  二,「穷子喻」,出自〈信解品〉。

  三,「药草喻」,出自〈药草喻品〉。

  四,「化城喻」,出自〈化城喻品〉。

  五,「衣珠喻」,又作「系珠喻」,出自〈五百弟子受记品〉。

  六,「髻珠喻」,又作「顶珠喻,出自〈安乐行品〉。

  七,「医子喻」,又作「医师喻」。

  这个《法华经》是圆教的境界,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众生佛知佛见,佛陀就是要我们,转众生知见为佛知佛见。但是你要契入佛知佛见,也不容易啊,所以佛陀在《法华经》里面用这七种譬喻,用权巧方便,让大家能够契入心性。

  我就举里面三种譬喻。

  第一个,「火宅三车喻」。这「火宅」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三界六道轮回,这个叫「火宅」,就房子快烧起来了。这个身体也可以讲说是「火宅」。什么叫「火」?烦恼啊。所以「火宅」就是,讲大的话是三界六道轮回,我们这个四大五蕴也是一个「火宅」。那「三车喻」是什么?是羊车、鹿车、牛车。羊车就是声闻乘的,鹿车就是缘觉乘的,牛车就是菩萨乘的。这三车就表示三乘法。这三乘法就是佛陀的方便,「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是在《法华经》里面,佛讲的很清楚。所以佛陀开示的这个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是权巧方便,最后是要让你入一乘法,就是一佛乘。他是要诱导这些众生离开火宅,所以才会出现羊车、鹿车、牛车,这三车的譬喻,这个是「火宅三车喻」。

  再来,「药草譬喻」。「药草」是什么?这个草里面有大草、中草、小草,就表示什么?小草譬喻人天乘,中草譬喻声闻缘觉乘,大草譬喻菩萨乘。药草虽然不同,但是如果能够蒙受佛陀的甘露法雨,都可以滋润增长。佛陀他是平等施法雨,来润泽众生,而众生各得其受用,则均能成长医人之草药,治愈群生。所以这个药草譬喻三乘跟人天乘。

  再来,「化城譬喻」。在《法华经》〈化城喻品〉里面有记载,一群人要去寻宝,经过五百由旬那个难行恶道,中间很多人退转了,非常疲累,而且对于寻宝产生后悔之心了,想要退转了,返回了。众生的导师为了振奋人心,在半途变成一个城市出来,让众生进入城里面稍微休息一下,入城苏息。待众人休息精神振奋之后,再鼓舞大众,到那个宝处,继续向前进。这个寻宝什么意思呢?就是开悟啊。那化城呢?化城就是佛陀方便施设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乘,也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跟菩萨。

  所以以上这个是我举《法华经》的例子,告诉各位就是说,印祖跟我们开示的,我们在接引众生,讲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之理,要明白,不出「心性」两个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两个字。但是谈佛法要教化众生,要怎么样?要这里讲的「真俗圆融」。这是上一集我们所讨论的部分。

  再来,就进入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另外四个重点。我总共归纳成五个重点,是印光大师开示的。因为学人刚才有讲,我所修行的程度还没有办法去向各位报告这一段印祖〈序文〉开示的这样了义的境界,我还没有那个资格,所以我必须要藉由祖师的开示,我们来互相研讨。我总共归纳五个重点,五个重点我统统引用印光大师的开示,来诠释这一段〈序文〉,第一段的非常了义的这段开示。

  第二点,何谓「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什么是「寂」?什么是「照」?很多人也都听过法师开示啦,或者听过净土法门法师开示啦,什么是「寂照不二」呢?什么是「寂」?什么是「照」呢?「寂」就是本体,「照」是用。「寂」是清净,是真空。「照」是它的作用,是妙有。简单地解释是这样。

  那么印祖怎么开示的,我们来看《印光大师文钞正编》〈归心堂跋〉这一篇里面,印祖开示。

  我们看经文:

  「以下论心性。夫心者,即寂即照,不生不灭,廓彻灵通,圆融活泼,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直下与三世诸佛,敌体相同,了无有异。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这一小段,印光大师开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说,人人都俱足这个佛性。我们的心性是什么呢?是「即寂即照」,它是即体即用的,它不是分成两段的,它是空有不二的。也就是你要找那个真体,你找不到,但是在作用上,你看得到。

  我怎么去解释「即寂即照」,我跟各位报告。譬如说镜子,你看镜子有一个照性,那个照性就是我们的,类似我们的觉性,我们的心体就是我们的觉性,在哪里?我们找不到,可是我们六根对六尘,我们作用上,我们看得到,听得到。那镜子的照性呢?你看,你走过去它就照,你没走过去,它也在照,照一个没有人走过去的景象,这叫「即寂即照」。它是「不生不灭」的。它是「廓彻灵通」,它是通达无障碍的。它「圆融活泼」的,它活活泼泼的。你走过去,它在照,你没走过去,它也在照。它是「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我们凡夫是「昏迷」,迷惑颠倒。「具缚凡夫」的意思就是,我们被业力所束缚,做不了主。但是「直下与三世诸佛,敌体相同」,本体是一样的。

  所以印祖首先先讲出来,心性这件东西,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再下来,我们看,「但以诸佛究竟证得,故其功德力用,彻底全彰。凡夫全体迷背,反承此功德力用之力,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因惑造业,因业感苦。惑、业、苦三,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尘点劫,长受轮回。纵欲出离,末由也已」。

  这个就是讲惑、业、苦的由来了。诸佛菩萨他们已经破四十一品根本无明了,所以他们得到这个自性的功德妙用,所以所有的性德都显露出来,所以他们称性自在,解脱自在,他们离开分段生死、变易生死。

  那凡夫呢?背觉合尘,「迷背」就是背觉合尘,反而这个「功德力用」,我们变成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因为我们迷了嘛。迷了以后,在六尘的境界里面,我们起了贪瞋痴了。起了贪瞋痴以后,就造杀盗淫了。因为迷惑而造业,因为造业而感召这个苦报,就是苦苦、坏苦、行苦,惑、业、苦这三种互相引发。「因因果果」,过去生的因,今世的果,今世的果报现前了,又造来世的因了,这叫「因因果果」啊,「相续不断」。经过尘点劫还是在轮回,想要出离,没有办法,不能够解脱。这个叫做惑、业、苦的由来。

  譬如说,你过去生有邪淫的种子在阿赖耶里面,那么你这一世,如果不透过持戒念佛,不透过修行,不能够明白因果,不能听经闻法,不能受三皈五戒,你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你过去生阿赖耶里面那个邪淫的种子,在根尘接触的时候,遇缘起现行,那你又造下邪淫的种子。现在造成这个邪淫的种子,又是来世的因了。

  所以印光大师说,这个就好像说,「喻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被彼损伤,迷心逐境,背觉合尘,亦复如是」。我们众生没有智慧,通身是烦恼,一品烦恼都没断,就好像我们走到一个黑漆抹乌的房间里面,里面什么灯光都没有,或者譬如说我们走到厨房去,那里面也是黑压压的,我们去拿一把刀,不小心地就把自己割伤了,这叫「暗室触宝」,反而不得受用,以至于被损伤。就是你的心用错了,「迷心逐境,背觉合尘」,就是这个样子啊。

  再来,印祖说,「如来悯之,为说妙法,令其返妄归真,复本心性。初则即妄穷真,次则全妄即真。如风息波澄,日暖冰泮,即波冰以成水,波冰与水,原非二物」。

  这一段印光大师特别解释,众生的烦恼就像冰块,众生的佛性就像这个水一样。水跟冰没有什么差别,它的本体就是,它的本体是什么?它的本体就是溼性啊。你冰块去摸它,也是溼溼的,那个水你去把它沾一下,也是溼溼的。所以冰块跟水,两个的本体是什么?两个本体就是溼性,溼性就它们的本体。你夏天很热,只要喝到冰水就很清凉啊。水为什么变成冰呢?温度下降啊。冰譬喻什么?冰譬喻我们的习气,譬喻我们的业力啊,譬喻我们的迷惑颠倒啊,那水就成冰了。

  现在怎么把冰变成水呢?就怎么把烦恼变成菩提呢?烦恼怎么变成智慧呢?印光大师说,我们众生把水变成冰,就是什么?叫「全真即妄」。现在返迷归悟,透过学佛修行,听经闻法,释迦牟尼佛悲悯众生,「为说妙法」,讲三藏十二部,开了八万四千法门,就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找到回家的路啊,「返妄归真」。就回到极乐世界,恢复我们的本性,「复本心性」。

  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怎么样?也是要寻师问道,到处去求法门,到处去求解脱,跟师父讲,我很痛苦啊,对不对?跟佛祖报告说,我很苦啊。这叫「即妄穷真」啊,一直想要去找那个「真」在哪里,心外求法,一直去找,找不到,到处想要去求解脱,就是「即妄穷真」,就是一直要想找解脱,一直找不到解脱在哪。

  解脱的方法在哪里?就像二祖慧可大师,见到达摩祖师一样,说弟子心不安。达摩祖师说,将心来,我为你安。二祖慧可大师回光返照,要找那个弟子心不安,那个不安的心,找不到。那个不安的心的本体就是般若、就是觉性,他放下执着,他心就安嘛,狂心歇,歇即菩提。你风平浪静,就怎么样?印祖说,「风息波澄」,波浪就是我们的烦恼,我生气了,我嫉妒了,我受不了了,我爱得要死了,我就是非要不可了,那就是波浪啊,惊涛骇浪啊。那只要把无明的风,就是就像大海的风,不要再吹了,风停止了,「风息」就是,风停止了,那波就平了。「波」就是什么?「波」就是海浪的波就平啦。海浪的波平了以后,就水清月现,大海的水就清澈了,那就看到海底了,飞机飞过去它也看得到倒影,鸟飞过去我们也看得到倒影,它就起作用了,这叫「风息波澄」,「澄」就是清净的意思。

  那「日暖冰泮」呢,如果你说,你现在业障很重,就好像这个冬天的时候,水都结冰了,整片都是冰,就像哈尔滨一样,到冬天的时候全部结成冰,本来是平常是河流,一到冬天变成冰,变成冰块,上面全部都可以走路,本来是河流,本来是小桥流水啊。等到春天的时候,太阳一出来,那个冰就融化了,「日暖冰泮」。「即波冰以成水」,太阳一照以后,冰就融化变成水了。太阳是什么?太阳就是般若、光明,佛法的光明。心开意解了,那就转烦恼成菩提了,就解脱了,解脱原来没有在外啊,解脱是不在外、不在内,在哪里?在那个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波冰与水,原非二物」,印祖说,它是同一件事情啊。

  再来,印祖说了,「当其未澄未泮之前,校彼既澄既泮之后,体性了无二致」。这个水还没有清澈以前,冰还没有融化以前,跟水恢复成恢复清澈了,冰融化以后,它体性没有变啊。「体性了无二致」,这就是什么?这叫不增不减啊,这叫不生不灭啊,冰的时候也没有增加,变成水的时候也没有减少。在你烦恼很重的时候,受苦无穷的时候,你的佛性也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你成佛以后,你的佛性也没有增加一分。譬如说你在受苦的时候,你到地狱去受报的时候,你佛性也没有减一分。你成佛的时候,你佛性也没有增一分。这叫「体性了无二致」。「相用实大悬殊」,可是你没有开悟的时候,你沦落到众生的时候,你就痛苦不堪,那个「相用」就是天差地别了,跟极乐世界那一种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根本不能够同日而语,那就「相用实大悬殊啊」。

  「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就是佛门常讲一句话,藉修德显性德,一定要透过修行,你才有办法把习气改掉,把毛病断掉,你就会越来,人缘越来越好,你就知道怎么去应对,怎么知道去待人处事。你没有修行,没有藉修德显性德,你还是跟着业力走。

  「若唯仗性德,不事修德,则尽未来际,永作徒具佛性、无所恃怙之众生矣」。印祖说,如果你说你有性德,你有佛性,可是你不透过修行,那么就是尽未来际,你只有佛性而已,但是你没有依靠,「无所恃怙」就是你没有依靠,你还是,该轮回还是轮回,就李老师说的,该怎么生就怎么生,该怎么死就怎么死,完全做不了主。

  如果你透过修行呢?如果你藉修德显性德呢?那你就跟印光大师一样,二十一岁出家,八十岁圆寂,成就净土宗第十三祖,完成这一部《印光大师文钞》,人家称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就是藉修德显性德。历代的祖师都表演给你看。如果你透过修行,藉修德显性德,你就可以跟锅漏匠一样,你跟海贤老和尚一样。近的来说,你可以跟净空老法师一样,你可以跟弘一大师一样。

  你看,弘一大师以前也是一个音乐家,他也有结婚啊。我这次到天津去讲课,特别去参观弘一大师纪念馆,他们以前的老家,现在改成纪念馆了。他出生在一个非常积德修善的家庭,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的祖父、他的父亲都是积功累德。弘一大师本来也是怎么样,他本来是一个画家、音乐家,他还会票戏,他还会演戏。最后他透过出家修行,当生成就,成为一代的宗师,律宗的大德,弘一大师。这就是什么?他是藉修德显性德啊。

  「故《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段我们在讲经里面,我们讲过很多次了。「观自在菩萨」也是观世音菩萨,某个角度说,如果破根本无明的菩萨,都可以叫「观自在菩萨」,那也可以说是观世音菩萨。当他证得不共般若的时候,就是「深般若」。什么叫「深般若」?圆教初住位的菩萨破一品根本无明,分证一分法身,见思惑破掉了,尘沙惑也破掉了,再破一品根本无明,他就是怎么样?他就是天台宗六即佛里面的分证佛了,他就是「深般若」了。他为什么叫「深般若」?又叫不共般若,他不共二乘。因为二乘证不到这个境界,是佛跟菩萨摩诃萨所证的,也就是到达波罗蜜了,六度波罗蜜了,这个叫「行深般若」。

  「波罗蜜」呢?登彼岸啦。当他成佛的时候,他就「照见五蕴皆空」啦,老和尚跟我们讲,观照,照住、照见,照住是有定功,但是慧还没有开出来。等到照见的时候,是定慧等持。他「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五蕴皆空」就是他已经入一真法界了,他无明已经分分破了,也就是断掉妄想了,他就「度一切苦厄了」,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了。不起心、不动念就「度一切苦厄」的啦。

  所以印光大师说,「夫五蕴者,全体即是真如妙心」。所以「五蕴」就是真如嘛,迷的时候叫五蕴,悟的时候叫真如。迷的时候,五蕴很痛苦;悟的时候,称性自在,所以「全体即是真如妙心」。

  「但由一向迷背,遂成幻妄之相。妄相既成,一真即昧,一真既昧,诸苦俱集。如风动则全水成波,天寒则即柔成刚。照以甚深般若,则了知迷真成妄,全妄即真。如风息日暖,复还水之本体耳」。这跟前面我们解释一样。因为背觉合尘,所以变成「幻妄之相」。那这「幻妄之相」形成了,一真法界就迷昧,就被无明障住了,一真法界既然被障了,所有的诸苦就感召来了,这叫「风动」,「全水」就变成波,天寒地冻就是变成结冰了。但是如果证得「甚深般若」,「则了知迷真成妄,全妄即真」。「如风」,像风停止了,波就平了,太阳一出来,冰就成水了,就恢复到水的本体。

  「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妄情所现。若离妄情,则当体全空。以故四大咸失本性,六根悉可互用。所以菩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眼根作耳根佛事,耳根作眼根佛事。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水火不能焦濡,虚空随意行住。境无自性,悉随心转」。

  这个就是,这一段印光大师的开示就非常地深,尤其是像里面这一段,「菩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这是《维摩诘经》里面的经文。所以印光大师说,「一切诸法」都是「妄情所现」,如果离开妄情,「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明心见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六根可以互相用。所以「菩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

  我把「菩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的原文,我把它报告出来。在《维摩诘所说经》里面,就是佛陀那个时代有一位维摩诘大居士,《维摩诘所说经》说,「『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因为当时维摩诘假装生病,佛陀就派他们所有诸大弟子,这些尊者,替佛陀去跟维摩诘探病,没有一个人敢去,没有人敢去。因为维摩诘居士的境界太高了,去都会被呵斥。最后佛陀派谁呢?派文殊师利菩萨。他们两个高来高去的在《维摩诘所说经》里面的对谈,非常精彩,各位可以详细去了解《维摩诘经》。

  这个地方维摩诘居士就说了,什么叫「宴坐」?「宴坐」是什么呢?「宴坐」就是坐禅。不是在那个形式说,我坐在蒲团上那个叫坐禅,我两腿一盘叫坐禅,或在树底下打坐,那个叫坐禅,不是那个意思。

  所以维摩诘居士,菩萨说了,「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真正到定慧等持的三昧的境界的菩萨,他没有所谓三界不三界,他到三界,三界变净土。因为他我执、法执都破了,他破根本无明,他到三界,你迷了才有三界,他们已经见性了,他们已经证法身了,哪里还有三界不三界呢?他就入一真法界了,哪里还有三界呢?三界是对我们迷的众生来说,才有三界,你开悟了哪里还有三界?所以「不于三界现身意」,他身口意,他要示现这个身相,要来说法,他这种真正的禅定功夫,他明明在三界说法,但是在他的心性里面,他在一真法界。这个境界是非常地高,那不得了,「不于三界现身意」,这才是禅定,这才是坐禅,禅不是坐在那面叫坐禅。所以禅宗说,你说坐破七个蒲团也没有办法见性。

  各位如果去看达摩祖师传,少林寺的那些出家人就在房间里面坐禅,三、四个禅师就说,谁讲话谁就破功。达摩祖师就经过,电影就演到,那边他就用砖块在那边磨啊、磨啊、磨啊。其中一个开口了,说,达摩祖师你在磨什么?我磨砖成镜哪。那一个先开口、先讲话了。另外一个说,啊,你破功了,你怎么讲话了?他就没有在定中。他说,诶,达摩祖师,你为什么磨砖?干什么呢?我磨砖成镜。磨砖怎么可能成镜呢?砖块就是砖块,怎么可能成镜呢?对不对?达摩祖师就反问他了,你坐禅焉能成佛呢?就是这个意思,禅不在坐,它是内不动心,外不着相,它动也是这样,静也是这样。

  所以这个地方首先《维摩诘经》里面这样讲,是因为印光大师开示到这一段,「菩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我们不得不把它先探讨一下,不然我们不懂这一句话到底在讲什么。

  再来,维摩诘大菩萨说了,「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他现什么相都是他的威仪。像济公禅师,他右边拿葫芦,里面装了酒,他也是禅定。就是说菩萨他任何的形象,他现愤怒金刚相,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甘露火王,他是一个暴君,他也是个菩萨,他没有说想要入定,想要出定,他「不起灭定」。他不是说,我出定好了,我来入定了,我就现这个威仪,他不是,他是完全在定中。所以他「不起灭定而现威仪」,他任何的动,他任何的形象,都是他的威仪,这个叫「宴坐」。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我们是为了要转凡成圣,我们要断恶修善,我们才要去修道法。真正的法身大士他没有说,一定要去打一个佛七,一定要去读什么经典。六祖大师一个字都不认识,他示现成一个凡夫的样子,一个樵夫去砍木柴,到饭店去交给客人。他就是什么?「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寒山、拾得在香积寮做伙夫,为僧众来服务,他看起来,他也很邋遢,他不修边幅的。所以那个县令到国清寺来,去问国清寺的住持,方丈和尚,他说,你们这边有没有菩萨?方丈和尚说,有啊,在香积寮,那寒山、拾得。县令一到去看,啊,这两位是菩萨,怎么这样不修边幅啊?他跪下去就一直猛拜猛拜。寒山、拾得说,你拜什么?你拜什么?方丈和尚说你们是菩萨示现。他说,弥陀饶舌,弥陀饶舌。暴露身分了,就在崖洞里面,到巖洞的时候就消失了,就入灭了。这叫「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所以心不在内,不在外,这个叫做「宴坐」。所以心在哪里?心在作用上,作用上定慧等持。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助道品」。你看的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菩萨来看,他离开四相跟四见,他在所说、所做的就是在实行、落实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哪一法不是佛法。这个叫做「宴坐」,「是为宴坐」。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涅槃是本俱的,为什么还要断烦恼才要入涅槃?那还有个烦恼可断,还有一个有涅槃可证。真正的首楞严大定,法身大士,诸佛菩萨,他们证得究竟觉,没有烦恼可以断。所以是不用在,我要去断一个烦恼,我才要去入一个涅槃。这样的境界是为「宴坐」,这才是真正的定慧等持。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如果你能够到这个境界,你就是佛了,是佛给你印可了。你到什么境界?你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是真正的「宴坐」。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报告佛陀,我听到这样做,我一句话都讲不出来,「默然而止」,我讲不出来,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不能加报」。因为什么?证不到那个境界,不知道怎么去讲才好。「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佛陀我不敢去,我不敢去啊,你派别人去啊,我不敢去探病,「故我不任」,我不堪这个大任,「我不任诣」,「诣」就是去晋见那个维摩诘居士。

  所以老法师有说,维摩诘是谁?维摩诘是佛。以前佛陀的大弟子,包括文殊师利菩萨,他们来听维摩诘居士讲经,都还要绕佛三匝。李炳南老居士当时在台湾,被台湾的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尊称他叫什么?台湾的维摩诘居士,他当之无愧。六十岁离开山东老家,从来就没有回到家过,没有回到大陆。离家多久?三十七年。一生为弘法,一生为儒佛,儒家跟佛家。你看在台湾的中部,老法师说,在台中莲社最兴盛的时候,有二十几万个弟子在他座下修学。你看他座下诞生四位高僧大德,儒家,徐醒民老师,江逸子老师;佛家,净空老法师,果清律师。定弘法师说果清律师是这个娑婆世界阎浮提众生里面硕果仅存的律师。你看一位维摩诘居士,李炳南老师,就产生四位高僧大德。

  所以这个地方只是让我们稍微去体会一下,那个「菩萨不起灭定」是什么个境界呢?他现各种威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哪一法不是佛法?

  这一段末学很浅显,这样来跟各位报告。其实这一段经文是很深的,《维摩诘经》这一段是很深的。如果你要按照原文的解释说,「这段《维摩诘经》中的文字,都在开解有情众生的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心。此心无始以来没有生,未来也永不灭,他的种种自性中,没有对六尘境界有所觉观及了知分别性,永无六尘的觉知分别。所以,此心虽能藉缘出生万法,而他对一切六尘万法,永远如如不动,故称大龙之定、法界大定」。「由是心无所住而无出入、定宴坐大定故」,这叫「宴坐」,他没有出入。「不于三界现身意,于诸见不动,能不断所含藏的烦恼种而住于涅槃清净、寂静。他就是这样不舍道法而能现凡夫事等。佛世尊所印可的这些维摩诘大士法道开示,我等阿罗汉都无法回应,故不堪担任探望大士疾病的差事」。这是大德所翻出来的解释,我也一样把它唸出来,前面那个是末学的一点浅见,提供各位参考。

  最后这一段里面,印光大师最后开示,故《楞严经》云,「若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乃照见五蕴皆空之实效也。归者归投、归还,即返照回光、复本心性之义。然欲返照回光、复本心性,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行不可。既能归心三宝,依教奉行,自可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既得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方知自心至宝,在迷不减,在悟不增。但以顺法性故,则得受用,违法性故,反受损伤,而利害天渊迥别耳」。这一段印祖说,最后你要必须怎么样?要一人,如果有人愿意「发真归元」,那么「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就是回归到一真法界了,若人识得一,大地无寸土。你真正能「回光返照、复本心性」,你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到自己的本有的心性,印光大师说,你要先「归心三宝」,你先回归到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还有你的皈依的僧宝。最后你再回归到什么?六祖大师说的,皈依佛,皈依觉;皈依法,皈依正;皈依僧,皈依净。皈依自性的觉正净,这样就彻证佛性了。

  再来第三段,何谓寂照不二,真俗圆融,不生不灭,离念离情,印光大师开示。这一篇是在《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叶聘臣书。我们看这一段,印光大师的开示。「寂照不二,真俗圆融之义,下文极为发挥显示,何不体认以求了解乎。今先将此四字之义说明,则自势如破竹,一了俱了矣」。这一篇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这个〈序文〉里面的开示。「上说吾心本具之道,与吾心固有之法」。诶,你看出来,就在这里面就有了,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就有这一篇了,这一段经文了,也就是我们这一篇的〈序文〉的刚开始这一段。

  「原是寂照不二」,诶,我们这个〈序文〉里面也有。「真俗圆融」,〈序文〉里面也有。「何名为寂,即吾不生不灭之心体。有生灭便不名寂。何名为照,即吾了了常知之心相。不了了常知,便不名照。何名为真,即常寂常照之心体,原是真空无相,一法不立。何名为俗,俗即假义,谓虽则一法不立,而复万法俱备,万德圆彰。万法万德,即事相也,事故名俗。寂即是体。照即是体之相状与力用耳。此体相用三,原是一法。具此三义,故曰寂照不二」。

  这一段你看,印光大师帮我们解释「寂照不二」,多么慈悲,给我们解释这么清楚。以我的层次,我要来解释寂照不二,我是不敢承担的,所以我特别等于替各位把这一段《印光大师文钞》,找出来。其实要找出来也不容易啊,《印光大师文钞》那么大部头,要找到这一段,刚好是我们〈序文〉里面有的,也是挺不容易的。

  印光大师说,我们的心性是什么?是「寂照不二,真俗圆融」。那什么叫「寂」呢?他说那个不生不灭的心体就是「寂」,就是你的佛性。有生灭都不能叫「寂」,你的烦恼都没有断,你怎么叫「寂」呢?你不能叫做「寂」。「寂」就是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了,就可以叫做「寂」。所以那个出家人,有修行的出家人往生,叫圆寂,他入涅槃,他是圆满一切功德,寂灭一切烦恼,这叫圆寂。

  什么叫「照」呢?就是你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那一个心相就是「照」。你现在不是有听到冷气的声音吗?那我现在把冷气关起来,你有没有在听,也有啊,你听到一个没有冷气声音的声音啊,那就是了了常知的心相。我们哪一个人会去,平常在起心动念的时候,会去了解自己的心相嘛,都是想错了,然后就说错了,然后就做错了。所以印光大师说,什么叫做「照」?就是那个了了常知的心相。你不了了常知,那个就不叫做「照」,就迷糊啊,迷惑颠倒,那不是你自性在起作用,是你的习气在起作用,你做什么,干什么,你自己都不知道,喝得醉醺醺的,那就是觉性迷了啦,对不对?

  什么叫做「真」?那个常寂常照的心体叫做「真」。但是它因为真空是无相,它「一法不立」,你不能说我证得真空,这个也不行,「无智,亦无得」,它「一法不立」。「一法不立」的意思是说,一点点地执着都不行,叫「一法不立」,这是真空的境界。

  「何名为俗」,什么叫「俗」呢?「俗」就是假义的意思是说,虽然是「一法不立」,但是「万法俱备」,它对我们这个心性有产生有很多的功能,它「万德圆彰」,它心性会起无量无边的妙用。它「万法万德」,就是事相,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手能抓,在脚能奔,在做这些世间事,这是「事故名俗」。

  所以「寂」就是体,「照」就是体的相状跟力用。

  接下来印祖又开示了,「真即是理性,俗即是事修。此理性本具事修之道,此事修方显理性之德。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曰真俗圆融也。下去离念离情」。我们这一段〈序文〉里面也有「离念离情」,在第五页的我们〈又序〉的第二行,「离念离情」。「均皆离念离情,不生不灭也。详观下喻,并所断之数句,自可了然于心矣。如仍不了,则是宿欠修习,但至诚恳切持佛名号,待业障一消,则明如观火,必有相视而笑之一日也」。

  印祖最后开示,「真」就是是「理性」,「俗」即是「事修」。我们讲「真俗圆融」,就是理性不碍事修,事修成就理性,理性因为事修而彰显出来,事修是要来印证这个理性。理性就是我们的本有的智慧德能。所以「理性本具事修之道」,心就会告诉你该怎么去做,这叫「理性本具事修之道」。事修是要来成就理性的德,把德开显出来。这个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能够做到圆满了,叫「真俗圆融」。这个境界是「离念离情」的,「不生不灭」的。

  这个地方很不容易体会,就是事修跟理性要怎么去圆融?怎么样可以做到真俗圆融呢?我举老法师的开示,就是真正的法身大士是深明因果的。到深明因果的时候,因果是事嘛,我们知道,因果刚才前面我们探讨过,印光大师说,因果就是事,心性就是理。可是法身大士是怎么样?法身大士是到深明因果了,他就是做到这里面讲的,「真即是理性,俗即是事修」,他事修跟理性是不二的,它是一如的。我们就用老法师的开示,比较容易明白,老法师怎么开示这样的一个法身大士的深明因果的境界呢?

  老法师说,在《六祖坛经》里面有预记,就是有事先的预告,六祖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马祖道一和尚是第七代祖师。当然禅宗只传到六祖了,那时达摩祖师说,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所以只传到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六祖预记马祖道一和尚将有两个徒弟是菩萨化身再来,这个是在《六祖坛经》的最后一品里面有这样预告,马祖道一禅师他有两个弟子是菩萨化身来的。你看事先就预告了,六祖大师圆寂以前先预告,那时候这两位,一个在家,一位出家的,都还没有出现。

  六祖大师说,一个是出家的,一个是在家的,在家的就是庞蕴居士。庞蕴居士跟裴休居士是我们中国佛教里面两大居士,是不得了的。裴休居士我们讲过他的公案,庞居士,老法师也常提。庞居士福报不错,他表演了一招好事不如无事,他船开到海中央,把所有钱都倒到海里面去了。人家问他说,庞居士,你干嘛把钱倒海里面去,可以拿去做善事啊。他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做善事很好,好事不如无事。很多人都搞不懂,说好事不如无事,所以都不去做事。其实无事是,不是不做事,是做事以后没有烦恼,心里没有罣碍,没有事情,心地很干净,做什么事都一尘不染的,这叫做无事,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也就是说,他能够即相离相了。

  心里没有事才能为众生服务,这才是真正的好事,那做小事都是变成功德。你心里有事、有烦恼,造多少善事都是只是福报而已,不是功德。所以要心里无事,不是身无事。老和尚说,身无事你就不会去修福了,你纵然有慧也没有福报,你不想去做。所以老法师说,为一切众生服务,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分成内财布施跟外财布施,在老和尚的开示里面,老和尚认为,内财布施大于外财布施,外施布施就是捐钱嘛,内财布施是做义工。因为你做义工会碰到很多境,很多师兄、师姐有意见了,办活动的时候,就有很多很多的跟别人的互动里面,会有很多的摩擦,很多的看法不同,很多的见解不同,你就产生很多烦恼。所以老法师说,那个做义工,有钱人到寺里面去捐几百万,还不如在道场做一天义工。用身外的财力来布施功德小,内财布施功德大。老和尚说,在《华严经》对这个有很大篇幅的说明。

  可是老法师说,布施到法身大士的境界,他就不是讲布施了,他就讲供养了。「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菩萨他是我们十大愿里面,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到广修供养的时候是怎么样?它是称性的。供养跟布施是一件事情,但是在法身大士来说,他是供养众生,他不是说布施众生。因为他们已经到达三轮体空了,他们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但是用的心都一样。可是供养跟布施差在哪里?供养是用孝顺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真诚心这四个心来修普贤行。所以你看你一样去做善事,可是你用真诚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孝顺心,你那个叫做供养,会跟性德相应,那就是功德。可是布施呢,你不一定有孝顺心,你不一定有真诚心、清净心跟平等心。你说我给钱而已啊,你给钱里面你可能有所求,你就不是真诚心,也不是清净心,也不是平等心。

  所以老法师说,大乘菩萨用布施,普贤菩萨用供养。普贤菩萨代表法身大士,《华严经》里面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普贤菩萨,都是修普贤行的。就是我们《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一开始所讲的,「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普贤行的功德是圆满的,他布施一元钱,功德都是称性的,跟虚空法界一样大,因为心是圆满的。所以做一点小事,包括扫地、抹桌子,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修的是小福小事,果报是无量无边。但是如果你心不清净,你布施供养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道场,即使你布施亿万财富,所得的福报很小。当中这个道理凡夫不了解,凡夫只看外表,连外表都看不清楚,如何能看到事实真相呢?

  接下来老和尚提示,我们要远离一切名闻利养。师父提到出家人,在这个地方我们就不探讨,这不是我们研讨的重点。所以老法师说,我们在家居士,如果我们要财布施,老法师说,他以前在佛陀教育基金会专门印经来弘法,他也是学印光大师的弘化社,一生就是印经布施这件事情。印光大师德望很高,人家供养他,数量也多,可是他全部都拿去办弘化社,印佛经或是印《了凡四训》、《感应篇》还有《安士全书》在流通。印光大师有没有去做救济呢?有,救灾、救难,老法师说,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在印经款里面抽一部分出来做救灾、救济的工作,老和尚说,这是菩萨示现。因为印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为我们末法时期做一个榜样,接受供养要这种方式。但是现在时代环境不同了,方法也要有变通,要通权达变,事情才会圆满。但是我们共同的一个目的,就是利益众生。

  这里面提到,如何去做到我们刚才讨论的,如何去做到说,「真即是理性,俗即是事修」,「理性本具事修之道,此事修方显理性之德」,如何去做到这样「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呢?这个境界是很高,我们好像不容易去体悟,我们就举我们在讲座里面有提过的一件公案,就是净空老法师说的。新加坡有一位谈禅老法师。谈禅老法师,老和尚说,是他一生里面最敬佩的,他穿得很简单,吃的饭就是一个菜而已,喝水是喝自来水,过最低水平的生活。他每天工作是在城隍庙里面摆摊子卖香、卖蜡烛。烧香的人很多,所以他的收入也很可观。但是他把他卖香、卖蜡烛赚的钱,他全部去帮助大陆的佛法,捐款都是美金几十万、几百万。老和尚第一次知道他,是在哪里呢?是老和尚在旧金山大觉莲社讲经。大觉莲社的道场当时买下来是美金七十万,谈禅老法师捐了四十万。到新加坡以后,老和尚到新加坡才知道他是一个苦行僧、是一个穷和尚。

  老和尚有去拜访他,老和尚去拜访他的时候,他买矿泉水供养老法师,就是谈禅老法师买矿泉水供养老法师,他自己却喝自来水。当时老和尚非常的赞叹跟佩服,他说,他就是一个菩萨在表法,他是一个菩萨在示现。他招待贵宾用矿泉水,这叫供养。刚才我们讲,提到布施跟供养,这才是真正的供养,里面有孝顺心,里面有清净心,里面有平等心,里面有恭敬心,我们刚才提过。

  那么老法师就问他了,因为谈禅老法师,问他捐钱的事情,谈禅老法师他捐钱出去,他从来不去问的,钱怎么用他都不问的。那么老法师就问他说了,你钱捐给人家,人家真正会这样给你用,用的如理如法吗?谈禅老法师怎么说你知道吗?谈禅老法师说,我给你是我的因果,你怎么用是你的因果。他讲得很对,这叫深明因果。我们刚才讲说,法身大士是深明因果,他理性跟事修是一不是二。他卖香,他不是光事修,他卖香也是证得这个理性,证得什么理性?他是要供养十方啊,他卖香的目的是要供养啊,他的供养是称性的。他怎么个称性我们刚才讲过,他那供养里面,他是真正有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有孝顺心,真诚、清净、平等、觉嘛。所以谈禅老法师他是示现给我们看说,事修是卖香,理性是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孝顺心,这叫做理性,理性跟事修。

  所以老法师说,老法师说这种示现,这种示现叫做深明因果。他说,你看,老法师问他说,你这个捐钱,别人会好好给你用吗?他说,捐钱是,我给你是我的因果,你怎么用是你的因果,你自己要去负责,跟我不相干。你做得好是你的功德,你做不好要堕落,你要背因果。那么谈禅老法师在布施的当下,他心清净,他心真诚,他心平等,他真的是孝顺心,他一尘不染,这叫普贤菩萨的广修供养,这个是菩萨示现。老法师说,他在示现告诉我们什么?教导出家人为佛法、为众生,应当如何做法。

  这都是深明因果的人,了解业因果报的事实真相,在末法时期做这样的种种示现。一般粗心大意的人是看不出来的,所以老法师说,他在讲经里面常常提到谈禅老法师,就是大家要注意,他是真善知识。佛教教我们要亲近明师,明是光明之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知名度高,不见得有用,不见得是真的。

  所以做一点好事,捐一点钱,还要让报纸宣扬,让大家鼓掌,福报就报掉了。中国人讲积阴德,阴是没有人知道,这个好事是真的,后面有真实的果报。恶要让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骂你,就消你的罪业了,消你的罪了,果报就报掉了。恶事隐藏起来,不让人家知道,恶就是越积越厚;好事马上让人家表扬,统统报光了。所受的果报只有恶没有善了。

  所以我特别引用老法师这一段的开示,还有谈禅老法师的这样的示现,让我们去体会,什么叫事修?什么叫理性?什么叫真俗圆融?什么叫离念离情?什么叫不生不灭的?我想大家就很容易去明白这一段里面的「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了。

  学人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有到金门升恒昌公司讲《了凡四训》。讲完课以后,我就到福州去,我住在阿弥陀佛大饭店,我也没告诉那个吴富立董事长。那么福州的一位莲友特别希望我到福州的大觉寺,就是谈禅老法师他卖香、卖蜡烛捐钱所供养的那个佛寺。刚好他们在举行,他们在举行这个佛一,住持是和尚尼,她就希望我一定要上台为这些佛一的,佛一啦,佛一兼八关斋戒,为他们说法分享。

  我先到地下室的谈禅老法师。那个和尚尼一提到谈禅老法师是声泪俱下,感恩得不得了。那我先到地下室,我先去顶礼谈禅老法师,他法相庄严。我就跟他报告啦,我说我是净空老法师的学生,我曾经在《感应篇汇编》有讲到你的故事,我非常感动啊,想不到今天在这边可以见到你,希望你给我加持,等一下我要跟他们分享佛法。我一坐上他们那个佛一兼八关斋戒那个讲座,那个加持是不可思议的,那磁场强得不得了。结果也没有录像,也没有录音。我总共讲完,讲的时间刚刚好结束,一个小时,一分都不差。

  后来和尚尼就跟我讲一个故事,她说,谈禅老法师在新加坡圆寂的时候,那个骨灰要回到福州大觉寺。过海关的时候,海关的,我们这些官员,也是依法行政。他说,不行,那个骨灰你要放到那个输送带,就行李带里面跟着过去,把它当行李啊。和尚尼说,和尚比丘尼就是,她那个和尚尼,就是那个大觉寺那个住持,她说不行啦,就哭啦,这是我们的和尚啊,不能够送输送带啦。没有办法,那国家规定的,就只好把那个骨灰罈放在输送带。结果没想到,X光照过去以后,Monitor现出来,就像这样Monitor出来,全部都是谈禅老法师的法相,没有骨灰罈。把那官员吓死了,他说,这是谁?这是谁?她说,我跟你讲过,这就是我师父啊,谈禅老法师。赶快拿走,赶快拿走。和尚尼讲这个故事给我听,谈禅老法师显一下神通给这位官员小小的一个佛法教育,就是灵性不灭啦。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好啦,时间又剩下不多,我赶快把最后两段把它讲完,不然又不够了,这一集又不够啦。

  何谓有而不有,不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个印光大师开示的内容就是说,我来报告他的原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最难领会。诸家所注,各摅所见。依光愚见,色当体不可得,空岂有空之实际可得乎。下二句,重释上二句之义。实即色与空,均不可得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皆不可得,即是真空实相。故曰:是诸法空相,此诸法空相,故无、生、灭、垢、净、增、减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及智慧与涅槃耳。涅槃,即得字之实际。唯其实相中,无此凡圣等法,故能从凡至圣,修因克果。譬如屋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由住。由空,而方可真修实证。若不空,则无此作用耳,切不可误会。误会,则破坏诸佛正法。以理为事,是名邪见,不名知法,宜详思之」。这在印光大师〈序篇〉复念佛居士书。

  印光大师这段主要解释说,这个「有而不有,不有而有」,我们各位要体会,这个「有」就是妙有,它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龙树菩萨说,我说即是空。所以它不是真有的,它是空性的,它是缘起的。所以「有而不有」,「不有」的意思就是空啦。「不有而有」呢?不有就是空,虽然它的体性是真空,但是它会生出妙有啊,所以「不有而有」。我们这个心体虽然是空寂的,就是「不有」,可是我们这个心体能够产生妙用啊,六根对六尘会产生妙用啊,无量无边的妙用,这是「有」。虽然是说,产生这么多的妙用,「有」,但是它的本质是缘起法,它是空寂的,所以「有而不有,不有而有」。

  那「空而不空」呢?就是讲真空,真空能生出妙有,心体虽然空寂,能够产生大机大用,所以「空而不空」,「不空」就是有。虽然是妙有,「不空」就是妙有,但是它的本体是真空,所以「不空而空」。

  这一段总共十六个字,就在讲真空妙有,各位不要被这个字弄糊涂了,「不有」就是空的意思,就是讲真空妙有,就是讲我们这一心。

  那么再来,最后一个,何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这一段印光大师的开示,印光大师说,「佛光者,十法界凡圣生佛,即心本具之智体也。此体灵明洞彻,湛寂常恒。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竖穷三际,而三际由之坐断。横遍十方,而十方以之消融。谓之为空,则万德圆彰。谓之为有,则一尘不立。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虽则五眼莫能觑,四辩莫能宣。而复法法承他力,处处得逢渠。但由众生从未悟故,不但不得受用,反承此不思议力,起惑造业,由业感苦。致令生死轮回,了无已时。以常住之真心,受生灭之幻报。譬如醉见屋转,屋实不转。迷谓方移,方实不移。全属妄业所现,了无实法可得」。

  那最后第五点,何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这一段,印光大师开示还是很多,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等下一回有机缘,我们再来探讨。所以第五点,经文里面的,《安士全书》第六页,「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这个「实际理地」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也就是我们的常寂光净土,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是「不受一尘」的,它是无明断尽的。「本觉心中,圆具诸法」,可是在我们这个本觉,我们的这个自性里面,它能生出一切万法,就是六祖大师的开悟偈里面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本觉心中,圆具诸法」。那么这个境界呢,就是如来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无上觉道,也是众生所迷的常住真心。那么这一段有机会,我们再来探讨印光大师的开示。

  我们今天,我们接下来,要再来看下面这一段,第六页的第八行,我们来看经文。第八行,我们再往下看:

  【文昌帝君。于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于至善。功高德着。遂得职掌文衡。恐末学无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因作文广训。示吾一十七世之言。妙义无尽。谁测渊源。注解纵多。莫窥堂奥。致令上下千古。垂训受训。皆有遗憾。不能释然。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愿再来。博极羣书。深入经藏。觉世牖民。引为己任。淑身变俗。用示嘉谟。以奇才妙悟之学识。取灵山泗水之心法。就帝君随机说法之文。着斯民雅俗同观之注。理本于心。词得其要。征引事实。祛迷云于意地。阐扬义旨。揭慧日于性天。使阅者法法头头。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惩。直将帝君一片婆心。彻底掀翻。和盘托出。俾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悉皆释然。毫无遗憾。而又悲心无既。慈愿莫穷。欲使斯民推忠恕以笃胞与。息刀兵而享天年。守礼义以叙彝伦。好令德而远美色。因着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曰欲海回狂。良由世人杀业最多。淫业易犯。以故不惮烦劳。谆谆告诫。又以泛修世善。止获人天之福。福尽堕落。苦毒何所底极。乃宗净土经论。采其逗机语言。集为一书。名曰西归直指。普使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或智或愚。若缁若素。同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迥出轮回。直登不退。谢妄业所感之苦。享吾心固有之乐。前三种虽明修行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后一种虽明了生死法。】

  后一种就是指西归直指。

  【后一种虽明了生死法。而亦须修行世善。至于惠吉逆凶。缕析条陈。决疑辨难。理圆词妙。其震聋发瞶之情。有更切于拯溺救焚之势。诚可以建天地。质鬼神。羽翼六经。扶持名教。允为善世第一奇书。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不谓之菩萨乘本愿轮。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吾不信也。】

  这一段印光大师这一段的开示的白话解,我们把它解释出来。印祖说,文昌帝君在他宿世的时候,一心修行五常。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恭敬奉持儒释道三教,自行化他,他的目的只是要使自己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功劳大,德望高,就被天帝任命掌管文昌府,主管人间功名、禄位等事。他恐怕后学无知,埋没了自己无量劫来常住真心,就作文广为训诫,告诉大家我一十七世的事情。微妙奥义无穷无尽,谁能测知他的渊源呢?注解即使多,也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致使上下千古,流传下去接受训诫,都有很大的遗憾,不能解除疑虑。

  安士先生,宿根深厚,德本悠远,乘愿再来,博览群书,深入经藏,自觉觉他,诱导世人,把注解这件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并以自身的美德转变世俗,为世人指示了一条最好的出路。凭他奇才妙悟的学识,取来释迦牟尼佛、孔子的心法,就帝君随机说法的文章,写出雅俗共享的注解;理源于心,措词简明扼要;旁征博引,事实确凿,解除了人们思想上的疑虑、疑团;阐述发挥大义要旨,在自性的天空中,高举一轮智慧的太阳。使读者一看,头头是道,有所仿效,起心动念,警觉戒备。径直把帝君一片苦口婆心,全部揭开,和盘托出。使上下古今,流传开来,接受教诫,都能解除一切疑惑。

  安士先生又悲心切切,无有休止,慈愿宏深,不知根底。想要使人民推广忠恕,实行博爱,停息战争,乐享天年,遵守礼义,排定伦常,道德增长,不近美色。因此就写了戒杀之书,叫做《万善先资》,戒淫之书,叫做《欲海回狂》。实在是因为世间人杀业最多,淫业很容易犯,所以就不畏麻烦劳苦,谆谆告诫。又因为泛泛地做些世间善业,只能获得人天的福报,福报享尽,又会堕落,苦毒没有穷尽,所受的苦报没有穷尽啊。于是安士先生就遵照净土经论的宗旨,摘取那些对机的语言,会集了一本书,叫做《西归直指》。希望所有的众生,普使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或智或愚,若僧若俗,同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一旦摆脱轮回,从此道心不退,一往直前。断离了妄业所感的痛苦,享受了我心本有的法乐。

  前两种书,虽然说明修行世间善业,但其中也具备了了脱生死轮回的方法。后一种书虽然说明,前两种书就是《万善先资》跟《欲海回狂》,虽然它是说明,怎么去修行世间的善业,它其中也有具备了了脱生死轮回的方法。因为你真的如果断了这个杀业、断了这个淫业,也是出离生死轮回的方法。那后一种书,就是《西归直指》,虽然它是说明摆脱生死轮回的方法,但是也不能离开修行世间的善事。至于吉凶顺逆,一条条分析,一条条陈述,决疑解难,理圆词妙。那种震聋发聩的感情,比拯救落于水火中的人更加迫切。确实可以惊天地,动鬼神,辅助六经。六经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辅助六经,扶持名教。应该公认为世上第一奇书,与一般的劝善的善书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说安士先生,不是菩萨乘愿再来,现居士身,说法度生,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好,那么看最后一段:

  【不慧少读儒书。罔知孔孟之心传。长学佛乘。未悟如来之性体。迄今年临知命。见等面墙。徒有乐善之心。毫无利人之力。欲将此书。刊刻流布。无奈贫无卓锥。兼以懒于募缘。因是多年。未偿所愿。西蜀居士李天桂。夙具灵根。笃修善行。企得无上佛法。朝礼普陀名山。于法雨禅寺。偶然会遇。若非宿缘有在。何以邂逅如斯。乃屈膝问法。询求出要。余因示以力敦伦常。精修净业。自利利他。唯此为要。若能躬行无玷。方可感化同人。倘所行不符所言。乃奉法反以坏法。彼世之德不加修。而善不力迁者。非无修德迁善之资。乃无良师益友以身率之故也。即赠以此书。令详悉披阅。务使己之动作云为。与书之指示训诲。相契相合。无少参差。庶几可耳。彼遂若获至宝。庆幸无已。发愿刊板。用广流通。又祈作序。普告同人。因不揣固陋。略述颠末。其有欲致君泽民。修身齐家。教子孙以希圣贤。悟心性以了生死者。请熟读而力行之。当不以吾言为谬妄也。】

  这一段的白话解说:

  印光大师说,我少读儒书,不知道孔孟的心传。我长大以后学习佛法,我又没有证悟如来的本性。到今天已经面临五十岁了,已经是进土的人了。仅有一点乐善的心,毫无一点利人的力量。想要把这本好书刊印流通,无奈贫无立锥之地,加上平时我懒于化缘,因此多年来,没有完成自己的宿愿。四川居士李天桂早具慧根,诚修善行,希望证得无上佛法。朝礼普陀山的时候,在法雨禅寺跟我偶然相遇。如果不是前世有因缘,怎么会有这样的巧遇呢。他顶礼问法,征求一条出门要道,征求一条解脱的要道。我就跟他说法,说应该在伦常中着力,精进修行净宗,自利利他,只有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亲身实行,不受污染,就可以感化别人。如果言行不一致,那么你奉行佛法,反而是破坏佛法。

  现在这个世间,不能够加紧修行道德伦常,善的力量不能转化为天下安定人心,并不是我们没有修德转善的资质,而是因为我们没有良师益友用自身来作楷模,来改变天下的风气啊。于是我就把《安士全书》赠送给他,要他详细地阅读,务必使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跟书中的指示教诲互相契合,没有一点差别,这样才可以。

  他就得到这本书以后,像如获至宝一样,庆贺有幸获得,他发愿要制版流通,要广泛地流通。又请我作序,我就普告大众,普告大家。因此我就不自量力,顾不了自己学识浅陋,略说这个事情的头尾始末。有关这些想要致君泽民的,要修身齐家的,要教子孙成圣成贤的,想要悟明心性的,要了脱生死的内容,请各位读者仔细阅读这一本《安士全书》,并在生活中亲自去实行,就不会认为我所说的都是谬论或是虚妄了。

  印光大师这一篇〈序文〉,我们就讲到这里。因为时间的关系,本来要介绍周安士居士传,那么我们在这边时间不够,没办法报告。周安士居士传等下一回,我们一开始讲《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时候,我们再来介绍。

  那么最后呢,我们来报告老法师的开示,因果教育最重要。

  第一点,老法师说,我们现在跟古代的人不一样,古代的人从小就有扎根教育,他们的扎根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胎教开始,从母亲怀孕开始。到小孩子生下来三岁,这一千天就是扎根教育,小孩子学会了,根深柢固,一生都不会改变,无论碰到什么境界,他能够守得住,不会被外面的威胁利诱,他会如如不动。但是现在这个比较困难,像这种真功夫,像这种真本事,到哪里去找这种人呢?

  老和尚说,譬如说,现在给你一个很好的工作,别的公司来挖角,把你薪水加一倍,你去不去?老和尚说,你马上跳槽就去了,没有道义,这就是利诱,禁不起诱惑,没有道义。老和尚说,没有道义,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就,学业不能成就,因为这是造业,果报是不善的,忘恩负义哪里会有好报呢?你忘恩负义,做再多的好事,也没有办法弥补啊。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老法师说,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一生为我们示现因果教育的重要,他教人家学三样东西扎根,第一《了凡四训》,第二《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三《安士全书》。他特别告诉我们,《安士全书》是近一百年当中,最好的一本书,里面详谈因果。这部书分量不小,前面一半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实际上《阴骘文》也不长,大概七百多个字,不到八百个字。那我了解呢,一共是七十八句经文,五百一十一个字,但是不包括里面的公案故事。那么老法师说,《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举的因果报应的例子很多,也很详细,占全书的一半多。第二篇是《万善先资》,细说杀生的果报,这是细讲。第三篇《欲海回狂》,细说邪淫的果报。这两个是特别加强的。最后一篇并不长,《西归直指》,劝人念佛求生净土。安士居士有一句名言,他说我们这个世间,如果人人相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

  第三点,老法师说,这三本书,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印送的分量有三百万册。老法师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在九龙中华佛教图书馆,看到弘化社出版的这些经论善书,老法师看版权页大吃一惊,这三样东西总共印了三百万册。印光大师为什么用这么大的数量来流通呢?老和尚想了两个星期,老和尚说,应该是印光大师老人家认为,这个世界不提倡因果就没救了。到今天这个社会现象浮出来了,真的。所有伦理、道德,重不重要?重要,因果更重要。如果没有因果教育,不相信因果,伦理道德不落实不踏实,是表面的,有因果教育就踏实了,从你内心生出来。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上一篇:但以迷而未悟,故长作众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