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忠告论》讲记(六)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我们在这里继续学习龙钦巴大士的《三十忠告论》。《三十忠告论》里主要讲,如果在表面上学佛,而且做一些利他的事情,但是做得不如法或者发心不到位,对自己、对他人只有害没有益。因此不能盲目地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盲目地效仿佛菩萨的行为。
佛像供物经论炉灶等,虽携所需行于寂静山,
暂具用品争纷痛苦因,依无所需即是吾忠告。
过去在藏地,好多人都到山上闭关修行。闭关修行应该少欲知足,少行无事。但有的人不是这样的,到山洞里修行也要带好多东西,带一些有价值、珍贵的佛像、经书、供品、炉灶、用具等。这样做没有必要,这些所依或者助缘,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到山上修行,就要学习密勒日巴的精神。密勒日巴在山洞闭关修行时一无所有,没有基本的生活用品,甚至连身上穿的衣服都没有,吃绿草,喝凉水,住山洞,没有佛像、佛经,也没有这些供物。若是你想到山上,或是在山洞里修行,也不应该带那么多东西。
藏地有一句谚语:“抛弃大家,建小家。”“大家”就是家乡。意思是抛弃家乡,离开相对比较大的家,到山上或者寺院再建一个小家,又收集这些佛像、佛经、供品,储备饮食,置办铺盖等用品。虽然住在山洞里,但周围都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刚开始觉得生起出离心,抛弃家乡了,然而离开了一个大家,又建立了另外一个小家。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最后在菩提树下修道的时候,也没带圣物,没准备供品,只是铺了几把吉祥草,就打坐入定了。
不是谁都有资格到山上修行的。要有一定的见地,遣除疑惑以后才可以在山上修行。没有明心见性,到山上怎么修行呢?亲近不了善知识,也不能闻思。在修炼的过程中,若是有什么问题了,谁来帮你解决呢?
“虽携所需行于寂静山,暂具用品争纷痛苦因。”这些都是纷争、痛苦的因。“依无所需即是吾忠告”,不要筹备这么多。但是我们现在非常执着这些,要设佛堂、请佛像、摆供品,互相比谁的佛堂大,谁的佛像珍贵、庄严,谁的法物多,谁得到了多少甘露丸、舍利子。
设佛堂,供佛像都要随缘。这些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如果有条件,有福报可以设,可以请。如果没有条件,没有福报,也没有必要去执着这些。上师三宝无处不在,哪里都有,你供一个有形的佛,还不如供一个无形的佛。有形的佛是假佛,无形的佛是真佛。
供品也是,我们的周围处处都是供品,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珍贵稀有的东西都是供品。供养有法供养、力供养(奉献能力)、财供养三种,也就是把身体、受用、善根用来做供养。身供养是将身、口、意三门供养上师三宝。受用供养是将自己所穿、所用、所吃的东西,都供养给上师三宝,供养给自身坛城;善根供养是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所积累的善根供养给上师三宝。那些物品都是一种表法,有也行,没有也行。
现在人都执着这些法物、圣物、舍利、甘露丸。我每天都给大家开示佛法,然而来求正法的人非常少,反倒是求金刚结的人特别多。都颠倒了!只靠金刚结、甘露丸、舍利子,能成就吗?
要解脱成佛,必须要靠正法,靠闻思修。我们经常说圣地、圣物,若是你有信心,哪里都是圣地,什么都是圣物;若是没有信心的话,都不是圣地,不是圣物。加持靠信心,成就也靠信心。有信心到处都有加持,在哪里都能得到加持。信心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明理中来的。不明理不可能生起信心,没有信心不可能能得到加持。
我们说,一到某某圣地就能消业、解脱,可是有的人去了,业障并没有消除,也没有解脱;我们说,一见某某圣物就能解脱,一戴某某圣物就能消灾免难,可是有的人见了、戴了,既没解脱,也没消灾免难。
印度的金刚座特别殊胜。若是有一个地方,见到就能解脱,那肯定是金刚座,因为它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地方。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这个劫里还会出现一千尊佛,都要在印度的金刚座上成道,再殊胜的地方也比不上金刚座。但是如果一到那个地方就能解脱,佛就不用三转法轮,佛的那些弟子也不用苦修,都到金刚座就行了!哪有那么容易?
确实是有很多见解脱、系解脱、闻解脱,一见到、一系上、一听闻这些圣物就能解脱。但这是对有福报、有根基、相续成熟、因缘具足的人来说的,是瓜熟蒂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的,一般的人还需要修行。所以说,这些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以后不要把这些东西看得太重,不要太在乎了,一切随缘。这些都是所依的作用。你若是需要一个所依,你现在学习用的、手里拿的这篇文章也是所依,靠它也行。为什么?因为它是佛书,是法宝,是三宝之一。
但是人都有分别心、执着心,看到那种庄重、大气的佛像就觉得殊胜。这样的一篇文章,谁都没有当做所依,都当垃圾,当垫子了!所以,家里设佛堂,请这些佛像、法器或者供品,也有功德,但是要随缘而做。有了是福报,没有也无所谓,不要太重视这些,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很多学佛人知道要设佛堂,请佛像,摆供品,但是不知道闻思修行是最根本的,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个道理我们也要明白。有的人觉得在家里学不了、修不成,必须要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到某个寺院、某个道场才能学修,才能成就。现在真正有闻思修的清净的寺院很少,真正有“道”的道场也很少,所以我们不要瞎跑。盲目地跑来跑去,结果都变成“争纷痛苦因”。到哪里都有争论、纠纷,到哪里都增加烦恼,增加痛苦。没有做功德,却造恶业了;没有修法,却修来了乌七八糟的心态。
你们心里都很清楚,自己跑过的寺院、道场不少吧?都是什么样的结果?看不惯这个,看不起那个;到这边心里起烦恼,到那边心里又起烦恼;跟这个人不和,跟那个人也不和。还不如在家里清净。
我和大家说过,寂静处是可以创造的,若是自己会创造,哪里都是寂静处,包括你的家都可以成为寂静处。你将各种事情做好,各种关系处理好,家里具备了修行的条件,修行没有障碍,自己的家就变成了寂静处了。
我为什么要建网站、论坛、网络共修讲堂?就是要把这些高科技利用起来。通过互联网,不用出家门,随时可以亲近上师,可以闻法,和这些金刚道友共修。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哪有这些条件?现在我们有多好的机缘啊,但是都不珍惜,还到处乱跑。大家不要轻易被别人影响,不要乱跑。
浊时中于野蛮之眷众,为其面责等虽是善意,
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言谈平和即是吾忠告。
虽然你是好意,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和毛病。但现在是末法时期,五浊恶世,你身边的众生,包括眷属,都是很野蛮的。“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你这样做,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还会让他生烦恼。所以,言语应该平和一些,圆融一些。这是龙钦巴大士对我们忠告。
别人有过错,应该告诉他,但是如果直接指出他的毛病与缺点,谁能接受呢?你可能是善意的,可谁能理解呢?所以,说话还是注意一些,温和一些,圆融一些。否则,他人起烦恼了,自己也起烦恼了,这样不好。
但是,如果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机缘,应该指出来。让他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实际上就是让他开悟、让他成就。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和缘分,说话还是注意一些。你说“我心直”,你心直有什么好啊?就是一种习气。你认为直来直去是好,不一定!这样做伤人伤己,这是你不够圆融温和,是毛病!如果说这是自己的脾气,那就更要改了!其实就是无始劫以来的串习,是不好的个性。有的人说:“我这个人实在”,觉得这是功德。这不叫实在,也不是功德,这叫愚痴!真正的实在是一种祥和,一种圆融。你要有智慧,有方便,说话要注意方式。有的人特别爱造口业,轻易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若是做得不适当,都是造业。
虽无私欲诚心利他语,以悯揭发他人之过失,
虽思正意彼心结石因,言谈悦耳即是吾忠告。
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无私的,是诚心利他的,然后以悲悯心去揭发他人的过失,认为自己在利益他人。虽然认为自己是善良正直的,但是听者会在相续中形成“结石因”,就是结怨恨的因。石头又硬又冷,仇恨也是如此。硬,不容易化解;冷,容易伤人。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还是要言谈悦耳,说好听的话。这是龙钦巴大士对我们的忠告。
护持自宗破除他宗者,虽思辩论清除教法尘,
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沉默禁语即是吾忠告。
为了护持自宗,而通过逻辑推理、辩论等方式破除他宗的观念或见解。虽然自己认为这是在清除教法上的灰尘染污,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修行,这个过程中也很容易产生贪自恨他、嫉妒、傲慢等烦恼。
以前在藏地,这种情况非常严重。有时候是宗派与宗派之间的辩论,有时候是人和人之间的辩论。辩论时,对方辩论的知识或能力比自己强了,就会生起嫉妒、嗔恨之心。对方不止一次地失败的时候,就会生起傲慢之心。所以辩论的时候也要注意心态,首先观察自己辩论的动机是什么。若是真正为了清除教理上的一些疑惑或者污染,真正如理如法地进行辩论的话,这个功德不可限量。利益他人有三种最佳行为:第一个是讲解,第二是辩论,第三是造论。还有这样的说法:“为自己闻思修,为他人讲辩造。”
我们成佛的目的是为了众生,为了成佛要闻思修。利益众生的时候,发心、心态很重要。若是发心不到位,心态不好的话,就不能做这些,否则会变成生起烦恼的因。“沉默禁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禁语,少说话,少辩论。你们现在没有正式辩论,只是讨论。但讨论的时候,也会生起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他人的观点是错的。所以在讨论的时候也要注意,一定要观察自己的相续,是何种发心、心态?是在造业,还是在修行?
偏私护持师传宗派等,彼等纵使以为是承侍,
赞自谤他贪嗔之因故,一切放弃即是吾忠告。
以偏见、私心护持上师和宗派传承,纵使自己认为这是对上师和宗派的承侍和保护,然而“赞自谤他”是贪嗔等烦恼的因。把这一切都放弃,是龙钦巴大士的忠告。
赞叹自己,诽谤他人;赞叹自宗,诽谤他宗;赞叹自己的传承,诽谤他人的传承——这些都属于“赞自谤他”。这样会增加贪心或嗔恨心:贪恋自己和自己的宗派,嗔恨他人和他人的宗派。做这些自赞谤他的事情都是造业。
其实辩论、讨论本来是件好事,也是必须要做的,但若是发心不到位或者把握不住自己,就会造业,会犯很多错,犯很多戒。所以最好先放弃这些。能放下是最好的,若是放不下,就暂时放弃。多听课、看书,有什么疑问直接问上师、善知识就行了。等修行到位了,真正有能力的时候,再去辩论也不晚。
龙钦巴大士在这里给我们讲的这些,都是做为修行人,尤其是做为大乘修行者应该做的。但是如果发心不到位,或者没有能力,没有修到这个层次的情况下,最好先别做这些,一定要等到有能力、有福报,机缘成熟了,做起来才会如理如法。否则,不但没有功德,反而会有罪过;不但不能行善积德,反而会造业犯戒。所以一定要注意,要小心,不要轻举妄动。很多时候,我们处处都在犯这些错误。刚开始很积极,一段时间以后就不行了;刚开始很热情,一遭到挫折的时候就不行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发心没有到位,修行没有到位,这样就会造业!
这些偈颂一定要牢记在心中,最好落实到生活中,工作中,因为这些都特别殊胜,都是窍诀,都是三藏十二部的精髓与精华!我们若是不能通过这些开悟证悟,那我们是不会开悟证悟的。希望大家一定要用心,一定要珍惜。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愿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