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提心有“一”到“六”的分类。
“一”分;只有一个,即空性大悲藏。一个证悟了空性的智者绝对会对没有证悟空性的众生生起大悲心,这叫智悲双运。有智就有悲,有大智就有大悲。自己证悟空性了,一看众生没有证悟空性,在那儿愚痴、颠倒,有时候像个疯子,有时候像个小孩,这个悲心自然就会产生,自然就有!为什么叫“智悲双运”呢?大智大悲原为一体,大智不离大悲,大悲不离大智,所以叫双运。大智大悲双运无二,这是佛的究竟智慧,也是佛的境界。这就是“一”分,其实“一”也没有,因为诸法的实相是超越的,哪有“一”和“多”、“一”和“二”的分别啊?但现在用语言表达,只好这样讲。
“二”分:主要指世俗菩提心的分类,即分成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三”分:依照三学,分三种菩提心。所谓“三学”,即能清净之戒学,能安住之定学,能解脱之慧学。戒、定、慧都是不离菩提心的,离开了菩提心就不叫戒学、定学、慧学。
能清净之戒学:戒是净,如果受戒了,相续没有变清净,就跟没有受戒一样。若相续清净的话,虽然行为上没有那么严格,但是也是戒学功德圆满,因为相续清净啊!净才是戒,有戒才有净,这就是能清净之戒学。
能安住之定学:所谓安住,就是是否有禅定的功夫,是否有定学。现在很多人一点儿都不稳重,不要说学佛,连做人都不稳重,一点定学的功德都没有。
能解脱之慧学:我们要解脱什么?解脱烦恼,没有烦恼叫解脱。慧学应该是智慧,它是对治烦恼,遣除烦恼,降伏烦恼的。即使知识再渊博,理论再精通,若是你内心的烦恼没有减少,还是没有智慧,只能说有知识,不能说有智慧。智慧与知识要分清楚,但是很多时候分不清楚也是很正常的。当时“佛”字为什么不敢直接翻译成“智慧“呢?怕产生误会,所以佛没有翻译。这是我们汉地的大德们讲的,法师们讲的。“佛”翻译过来是智慧、觉悟的意思,为什么当时没有直接翻译成“智慧”、“觉悟”呢?因为这个觉悟是超越的,这个智慧是超越的。这个智慧能和普通的“智慧”能一样吗?世间人经常说这个人有“智慧”,那个人有“智慧”,二者能一样吗?所以怕在这里产生误会,怕世人混淆,所以留置而没有翻译。
三学的功德不应该在外在上,应该在相续里。外在上存在的佛法应该是三藏,通过三藏才能产生三学的功德,三藏的存在是为了三学功德的产生。其实教法不是真正的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应该是三学,真正的佛教应该是三学。有三学才有佛法,有三学才有功德,有三学的功德才有佛教。真正的佛法应该在众生的相续当中。
“四”分:即胜解信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断证发心。胜解信发心就是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清净意乐发心是一地到七地菩萨的发心;异熟在这里指三净地,异熟发心是三净地,即八地、九地、十地菩萨的发心;断证发心是佛的发心。
“五”分:以五道划分五种菩提心。五道是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应该都是不离菩提心的。
“六”分:以六度划分六种菩提心。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是不离菩提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