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21[受持菩提心]

发布时间:2023-07-27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全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二(受持之方法)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戊二(论义)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己二、正行:

  正行是受持菩提心。菩提心有胜义谛菩提心和世俗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是通过修行证得的,世俗谛菩提心是通过仪轨受持的。在雪域藏地,大乘佛法主要讲两大仪轨,即广行派和甚深派。两个宗派都有受持菩提心的方法、仪轨。广行派是由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然后通过无著菩萨传下来的。藏地有这个传承,是阿底峡尊者把这个传承传到了藏地,然后一直持续到现在;甚深派主要由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这样传承下来的,雪域藏地主要是由静命论师传承下来的。

  我们自宗宁玛派主要用的是甚深派的传承,也就是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讲的仪轨。寂天菩萨是甚深派的传承,《入菩萨行论》里讲的也是甚深派的传承,这也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仪轨。

  世俗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广行派一般是以两种仪轨分开受持这两种菩提心的,先受愿菩提心,再受行菩提心。但是我们现在是按甚深派传承的受持方法,即同时受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我们平时用的仪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祈请诸佛菩萨、金刚上师们垂念,把他们作为见证人;第二个阶段是皈依,皈依三宝。谁都可以受戒,包括菩萨戒,也能得到戒体。但是未皈依三宝的人受持菩提心,要得到戒体是很难的,一般是得不到的。所以首先要皈依三宝。我们天天念诵的“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这段偈颂,就是皈依。这是受持菩提心的一个前提条件;第三个阶段是正行,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即同时受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第四个阶段是令自他欢喜。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昔诸善逝”:“昔”指往昔,“善逝”指佛,比如说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等。

  “先发菩提心”:发心为了度化众生要发誓成佛。往昔的诸佛如来也是要先发菩提心。要先有愿,先有目标。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他们行持菩提道,也是按程序、按次第行持的,一步步地行持六度万行,行持一切菩萨的学处,最后成佛,转法轮,度化众生。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如往昔的一切如来,他们为了利益他众而发起想获得佛果的菩提心,然后行持菩提道,次第学修菩萨的一切学处,同样我们也要先为众生发心,为了度化众生发誓成佛,因为只有成佛了才有能力度化众生。

  往昔那些诸佛首先也是这样发心的,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先发心,为了度化众生发誓成佛。成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发菩提心要具足两个条件,要具足二利,这是菩提心的法相,这些内容在前面都已经详细地给大家介绍过了,不在此处重复了。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我也要和往昔的诸佛一样,次第行持菩提道,学修菩萨的一切学处。

  这里讲的是“按次第”和“勤修”,既要按次第,还要“勤修”。所谓“勤修”,就是勤奋、精进地修持。所谓“按次第”,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做到菩萨的一切所做,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学到菩萨的一切学处,这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修,而且绝对不能放逸,不能懈怠,勤奋努力,精进修行。

  自己好好地思考、思考,好好地反省、反省:我们每天都当着十方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们的面这样发誓发愿,做到了没有?是不是“勤修学”?若是有些做不到,这是正常的;若是有些做不圆满,也是正常的;但是你自己是不是尽心尽力了?

  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但不是谁都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不是谁都有这个福报的。我们学佛这么多年,天天念诵这个仪轨,在所有的佛菩萨、上师善知识面前发誓、发愿“为众生要解脱,为众生要成佛”,看看自己是不是真心实意的,是不是表里如一的?这个心是不是真的?

  只有自己解脱、成佛了,才有能力度化众生。往昔那些诸佛菩萨为什么首先要发菩提心呢?他们不是不着急去承办众生的利益,也不是不想直接去做,但是他们知道:自度才能度他,自觉才能帮助他人觉悟。所以他们发誓、发愿:“我要修持成佛”,然后再去度化众生。修持成佛是非常漫长的一个过程,但是他们为什么这样发愿呢?因为没有办法。若是自己不解脱、不成佛,无法利益众生,无法度化众生。所以他们知道,虽然过程漫长,但是必须要经历。

  现在有的人着急下山,着急去利益众生,是不是有点太早了?你学佛才多久?你出家才多久?学佛没有几年,出家也没有几个月,就着急了,“是不是我该下山了?”“是不是我该度化众生了?”自己应该掂量、掂量自己,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内心。往昔的诸佛菩萨都没有办法,都是这样做的——自己先解脱,然后去帮助众生解脱;自己的觉行圆满了,然后帮助众生达到觉行圆满。人家都是这样发心的,也是这样做的,是不是你例外啊?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也不好说什么了。

  你现在想下山去度化众生,这种想法不错,有这样的心愿,值得我们随喜。但是你要先度自己,先让自己的觉行圆满,到时候你不想下山可能也不行,不想度化众生可能也不行,为什么?因缘到了,福报到了。现在你不用考虑太多,比如“自己应该到哪里去?”“应该度化何种众生?”……这都不用考虑。当你真正成道、真正圆满那天,你的所化众生就在那儿等着你了,你的机缘自然而然就会到来。成佛以后,一切都是任运自成。这些都是你觉行圆满以后的事,到时候根本就不用你考虑。

  如果现在你的想法和往昔佛菩萨的想法似乎是一致的,那就要跟往昔诸佛菩萨学。他们是先发誓成佛,然后再去度化众生;他们为了成佛,精进地修持了菩萨的一切学处。你也要这样,没有别的办法,就是此处所讲的“次第勤修学”,先发誓成佛,然后再精进修持菩萨的学处。

  有些人着急:“自己学修一个月了、一年了,怎么还没有多大进步呢?还没有任何成就呢?”心里很着急啊……这是错误的。是要精进修行,但是要慢慢来。尽管没有什么境界,没有什么成就,也不要急,慢慢来,着急也没有用,上火也解决不了问题。所谓“次第勤修学”嘛,没有一口吃胖的,这里强调“次第”,一步一步来。每个人的根基和意乐不同,每个人的善根和福德不同,所以你得慢慢来,只要你精进修行,最终一定能成就,最终一定能圆满,这就行了。自己要次第修学,所以不要着急。但是若是你“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样也不行。所谓“勤修学”,必须要精进起来,不能懈怠,不能放逸。

  为什么说“次第勤修学”呢?这里讲的是修行的度,要适度,不紧不松。太着急了不行,太放逸了也不行;太紧了不行,太松了也不行。我们无论是诵经的时候,还是打坐禅修的时候,往往把握不了这个度,心态有时候太紧,有时候太松。若是我们能把握这个度的话,成就就非常快。不紧不松,这是个度,度里面还有个点,若是我们能抓住这个点的话,那就是所谓的本面,当下就是圆满,当下就是佛!所以这个很重要啊!

  你们天天念“次第勤修学”,恐怕都没有深刻地去理解吧,没有深入地去思维吧?现在我们学修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天天在闻法,天天在修法,但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地学修。“哦,整个九加行都学修完了……”“哦,《入行论》十品的内容都学修完了……”但是什么也没抓到,什么也没得到,这叫走马观花。说明白没有明白,说没有明白也明白一点,这就是蜻蜓点水。百日共修结束了,《入行论》学修结束了,看看自己到底明白了什么?到底得到了什么?有什么改变?有什么进步?这里有很多人不只参加了一次百日共修,参加很多次了,但是今年是这样的,明年还是这样的。藏地有一句话,去年是两岁的牛犊,今年还是两岁的牛犊,总也长不大。

  真的,自己好好思维、思维,好好观察、观察,自己到底怎么样了?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这绝对不是佛法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学是学了,修是修了,但都是走马观花地学,蜻蜓点水般地修,这样学修是不会进步的,不会明白的,不会有任何的成就。我不止一次地提醒大家:“要深入”、“要深入”。

  我们所学修的这些偈颂都是有甚深含义的。每天在念“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唱得都挺好听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这样唱。早晚课的内容虽然在词语上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但若是认真去思维,认真去领会,其中的含义很深啊!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一点进步?难道天天就这一个样?我最怕的就是大家成为佛教油子。历代祖师们讲过,不怕别的,就怕成为佛教油子。不管怎样刚强难化的众生,通过正法也能调伏。但是佛教油子,即使通过正法,也难以调伏。他们表面上都懂,形式上都会,但是法不能融入相续。大家上早晚课已经持续两三年了,现在根本就没有意乐,快要上早课或晚课了,就会找成百上千个理由,能不来就不来。你看看,这就快成什么了?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念早晚课?因为这都是精髓、精华,显密一切的精髓、精华都包括在这里面了。为什么要反复这样念?为什么要反复这样修呢?就是要我们深入去领会。但是我们没有啊,只是在口头上念。为什么现在你们对上早晚课没有兴趣呢?为什么没有意乐呢?主要是没有用心,心没有进入那种状态,没有深入进去,没有用心去领会这些内容。若是真正用心去深入地体会,能没有感受吗?能没有境界吗?如果你没有什么感应,没有什么境界,就说明你没有用心,心没有专注。

  若是想有境界,想有觉受,心一定要专注,边念边思维,边念边观想。心和口尽量要一致,也许你刚开始时做不到,这是很正常的,慢慢做。先能做到一分钟也行,然后慢慢就做到了十分钟,再就能做到了半个小时,最后就能做到了一个小时。若是能这样,整个早课、晚课的过程特别快,时间走得特别快,心中会充满喜悦。念佛是一种享受,做课是一种最大的享受,你有没有这个感觉? 若没有感觉,反而觉得是一种压力,是一种束缚,那你就完了。现在怎么办?应该好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嗡,桑巴RA,桑吧RA……”开始,用心一点念,专注一点念,感觉就不一样了,不相信你试一试。

  大家念诵今天讲的受持菩提心的仪轨时,也要这样念。“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及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若是你用心,十方诸佛菩萨、一切具德的上师善知识,都在你的前上方,垂念着你,呵护着你,加持着你。多好啊!接着就是做皈依,然后是发菩提心。这时内心能不喜悦吗?能不快乐吗?

  很多人根本没有这样啊!有的人在那儿昏沉、打嗑睡,有的人身在修法的行列中,但是心却在别处,到家里看看这些家人,或者在那儿胡思乱想。如果你能一心祈祷,诚心忆念,佛菩萨和上师善知识们会立即显现在你眼前,立即就能够摄受你,这是佛讲的。如果你真正相信这个话,还敢在那儿打嗑睡吗?还能睡得着吗?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们都显现在眼前了,都来摄受你了,你还会在那儿昏沉、打嗑睡吗?若是你真的相信,你的内心还敢胡思乱想吗?根本就没有相信。

  大家想解脱、想成佛的心若是真的,就不能再继续这样了。这样下去很危险,也许你真的会错过解脱的机会,会错过成佛的机会。现在的这些外缘,也很难说会长久,也许不会经常有的。即使具足这些外缘,若是你仍然像刚才那样学修,也许过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也很难成就。为什么?因为已经过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了,你也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样下去,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是一样的吗?这样下去的话,今年是这样,明年也是这样,后年还是这样,也没有什么进步,慢慢地就成为佛教油子了,就更难教化了。

  大家应该好好观察自己的内心,好好思维、思维。这都是你自己的事,解脱是你自己的事,成佛是你自己的事。你解脱了,若是我自己不修行,我解脱不了;你成佛了,若是我不修行,我也成不了佛。若是我能精进的话,你不解脱,我也能解脱;你不成佛,我也能成佛。若是我不精进,你成佛了,我也不能成佛;你解脱了,我也不能解脱。就像吃饭一样,你吃饭了,只能你自己饱,我不可能饱;反过来也是一样,我吃饭了,我会饱,你不可能饱。你不吃饭,你就会饿,甚至会饿死,但是跟我没关系; 我自己若是去吃饭的话,我就不会饿,也不会饿死。因果就是这样。总之,解脱是自己的事,成佛是自己的事。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法,虽然我是个凡夫,但是我讲的都是佛法,都是事实,大家要好好地对照、对照自己,掂量、掂量自己。有人说,“我学佛这么多年了,出家这么多年了……”你学佛这么多年怎么了?你出家这么多年又怎么了?没有丝毫正知正见,学佛的时间再长也没有用,出家的时间再长也没有用,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到时候后悔的是你自己。有的人还想:“我很聪明啊,我有学历啊……”聪明怎么了?有学历又怎么了?若是没有智慧,什么也不是,一样会烦恼、痛苦,一样会轮回,一样会下地狱!这与学问、知识没有关系,智慧是修出来的。有的人觉得:“我没事,我很有势力,我很有能力……”那些什么都不是,若是没有智慧的话,那就是造业,将来要下地狱的。阎罗王不买这些账,不认这些,只认善根和福德。所以大家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作聪明,应该以佛法对照自己,以佛法衡量自己,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是在搞轮回,还是在搞什么?

  今天讲受持菩提心的方法,按道理今天应该通过仪轨受持菩提心、受菩萨戒,但是我们前几天已经受持过了。为什么要提前受持呢?因为前几天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殊胜日,我给大家传授了菩萨戒,大家受持菩提心的同时也受持了菩萨戒,所以今天在此处就不再做这个仪式了。

  其实应该天天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然后不分昼夜,时时发心,时时受持。这段偈颂要念三遍,念第一遍的时候,心里要想:自己已经得到了愿菩提心的戒体;念第二遍的时候,心里要想:我已经得到了行菩提心的戒体;念第三遍的时候,心里要想,在我的相续中,这两个戒体已经很稳固了。受持菩提心时,身边若是有金刚上师或具德善知识,应该在金刚上师或具德的善知识面前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如果实在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观想佛菩萨在面前,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平时我们通过仪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时候,也可以观想佛菩萨和上师善知识,然后在他们面前受持,这也是可以的。这是正行。通过仪轨受持菩提心,得到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体以后,就要守护这些戒体。

  对“次第勤修学”这句偈颂,也有另外的解释方式。所谓“次第”,萨迦派一些大德们讲,若受持菩提心的人是位利根者,应该以《虚空藏经》中所说的,受持十八条戒;若是位中根者,应该以《猛怒施主请问经》里所讲的,受持四条根本戒;若是位劣根者,则应该按照佛在《大力方便经》里说的,受持愿菩提心一条戒。《妙臂请问经》中讲,一个大乘学者,应该依各自根基去学修如海菩萨戒。自宗宁玛派据此认为,菩萨的这些学处犹如烟海般,依自己的根基来学修。若是根基比较好,福报比较大的,应该尽力学,多学一点;若是根基差点的,福报也差的,先少学点,然后再次第增上。对“次第勤修学”这句偈颂,也有这样解释的,也可以这样理解。

  菩萨戒有十八条根本戒,有四条根本戒,也有一条根本戒。一个钝根者、刚学修的人,可以先受持一条根本戒。我们这里,大家自己看,如果自己能受持的话,就受持四条根本戒;若是再能精进受持的话,就受持十八条根本戒,还有很多支分戒。这些具体的内容、戒条,我们以前都大概地讲过,在《善者戒行》那本书里都有,大家可以学修。

  我们得到了愿、行菩提心的戒体以后,就要守护这个戒体。

  已三(后行)分二:一、连接文;二、真实后行。

  庚一、连接文: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

  有智慧的人如是受持清净菩提心,为了使菩提心永不退失,并且与日俱增,随喜赞叹。我们已经受持了菩提心,相续中已经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体了,为了令其不退失,并能日日增长、时时增长,所以应该赞叹随喜。

  你若是发菩提心了,真的得到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体了,那你福报太大了,太幸运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幸运!今天我们捡到了一百万美金也谈不上是大福报,谈不上是幸运;但若是今天我们真正能发起菩提心,相续中能得到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体的话,这才是真正的大福报,才是真正的幸运啊!所以,自己要随喜自己、赞叹自己。通过随喜赞叹,让自己相续中的菩提心不退失,还能时时增长,日日增长。

  庚二(真实后行)分二:一、令自欢喜;二、令他欢喜。

  辛一(令自欢喜)分二: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

  壬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生,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今生吾获福”:今生今世我已经成为具有大福报之人。

  “善得此人身”: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无始劫以来,流转于六道轮回中,竟然在今生今世得到了暇满的人身,这是大福报啊!无数的众生没有得到人身,无数的众生更没有得到暇满的人身,而我现在不仅得到了人身,而且得到了暇满的人身,解脱就有机会了。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今天我又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脱胎换骨,不仅得到了暇满的人身,还投生在如来的种姓中。我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相续中已经得到了戒体,成为了佛子——如来的心子。为什么说自己具有大福报?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若是和成为佛子相比,得到人身也不算什么;但是若是和三恶道的众生相比,得到人身,尤其是得到暇满的人身,那是极大的福报啊!与普通的人身或小乘修行人相比,投身如来种姓中而成为佛子,这是极大的福报啊!得到人身是福报,得到暇满的人身是大福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而变成了佛子、如来的心子,更是极大福报!自己得到了这么大的福报,多幸运啊!

  大部分众生都在地狱里,要得到人身非常不容易。人的数量其实没有多少,现在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其中遇到正法、得到暇满人身的人极其罕见,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机会。而在这60亿人口里,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而成为佛子的人更是罕见。在那么多众生,那么多人,那么多学佛的人里,我们成为了佛子,相续中得到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体,不知这是我们哪生哪世修来的福报啊!如果自己不懂得珍惜,不觉得稀罕,那你还是没有变为如来的佛子,没有变成如来的心子。大家仔细想一想,这样的人极其稀少,而你就成为其中之一了。若是你今天真正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真正成为佛子了,解脱就在眼前,成佛也就在当下。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接下来,发誓:既然自己已投身于如来的种姓中,变成了佛子,从今以后,我的身口意三门都应当用来做佛的事业。“我已经投生在如来的种姓中了,从今以后,我的身口意三门都用来做佛种姓的事业。”也就是说,要尽己所能从事合乎种姓的三门之事。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初中后都要保持清净无垢,绝不能以恶念恶行染污这纯洁尊贵的种姓。当初(开始的时候)、中途以及最后的时候,我都要始终保持身口意三门的清净,不能再生起恶念,不能再让自己造恶业,以免染污这个种姓。

  我既然投身在如来的种姓中,就尽心尽力地去做佛种姓的事业。通过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乃至自己的一切来做,尽心尽力地去做,永恒不变地去做。做什么呢?做佛种姓的事业——弘法利生。自己要精进修行,早证菩提,然后辗转法轮,度尽众生。

  从今以后,在我的相续中绝不再生起恶念,绝不再让自己造恶业,不然就会染污佛的种姓。既然我已经拥有了这样一个极其难得的善根、福报,就要全力以赴地保护这个种姓,珍惜这个福报。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这是以比喻说明前述的道理。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我今天发菩提心了,得到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体,如同一位双目失明的盲人,在垃圾堆中得到了如意宝。

  如果是一位正常人,他能看清东西,也许容易得到;如果一个盲人是在一个宝库或宫殿里去找的话,也许能找到。但是,一个盲人却在垃圾堆里得到了珍宝,得到了如意宝。这个比喻中,“盲人”比喻我们这些凡夫。我们不懂取舍之处,不懂真相,不明真理,如同双目失明的盲人一样;“垃圾堆”比喻什么?比喻轮回,尤其是这样一个五浊恶世、五毒特别炽盛的末法时期。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今天能发菩提心,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真是很幸运啊!

  如果一个盲人在垃圾堆得到了如意宝,人人都会说:“这个人太幸运了,这个人太有福报了。”同样,若是一位智者、佛菩萨看的话,我们在六道轮回中,在末法时期里,能有这么好的机缘,有这么大的福报,能发菩提心、受持菩萨戒,真是太幸运了,福报真是太大了。人人都会说这个盲人很幸运,说他很有福报,这都是普通人的看法,普通人所说的话。但是若是你今天真正发菩提心、受持菩萨戒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会赞叹你,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你太幸运了,你太有福报了。”这不是普通人所说的,而是以佛的智慧之眼看出来的,是佛说的,这是真言。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是以智慧之眼而看出来的,他们说的都是真言。为什么我们没有什么感觉呢?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智慧之眼,所以没看出来自己多有福报,多幸运啊!为什么今天不觉得幸运,不兴奋呢?就是缺乏智慧!没有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它的珍贵性。

  这是为能承办自己的利益而生欢喜心。自己真是太幸运了,自己真是太有福报了!一切问题当下就能解决,一切功德、福德当下就能圆满!自己还要那样地患得患失吗?已经有菩提心了,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一旦你发了菩提心,没有问题了。本来就不是问题,所以就没有问题。一旦你发了菩提心,福报、功德等根本就不用学、不用修,因为这都是本具的,本来就是圆满的。你生起菩提心的同时,当下圆满!真的能够承办自利,而且是究竟的自利,因此生起非常欢喜的心了。

  壬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心:

  菩提心还可以承办他利。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受持菩提心了,能摧毁众生之死主,而令不死,这样的胜妙甘露就是这颗菩提心。想解决死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菩提心。其他的都不是大事,生死才是大事!若是要解决生死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生起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就能了脱生死。

  我们很担心死亡的来临,很害怕死魔。若是你具有菩提心的话,就不用担心,也不用害怕了。生起菩提心的时候,是不是就不要死了?也是,也不是。在示现上要死,但实际不死。到那时候,你的死叫示现死亡。所谓“示现死亡”,是没有畏惧,没有痛苦的,在示现上要死,但是实际上没有死,可以不死。虽然在示现上也是死,但是此死和彼死不同,它是脱离痛苦的,死也是一种快乐的状态;而一般的死是一种痛苦的状态,是有畏惧的。你看,佛死称“涅槃”,上师死称“圆寂”,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就是没有痛苦,没有畏惧,快乐的死,喜悦的死,这叫“涅槃”或者“圆寂”,而不叫“死”。死和死不一样,普通人的死称“死”,这是痛苦的死。如果你生起了菩提心,就可以摆脱死苦,可以解决对死亡的畏惧。真的,如果这个世上有长生不老药,那就是菩提心!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能遣除众生一切贫穷的无尽宝藏,也是这颗菩提心。如果真有所谓的如意牛、如意宝、无尽宝藏,那也是指菩提心。若是有了菩提心,就什么都有了;若是有了菩提心,一切都会心想事成。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能尽除众生身心疾患的最胜妙药,还是这颗菩提心。所谓的“灵丹妙药”,也就是菩提心。

  若是你真正生起菩提心了,那个时候和你现在的境界完全不同,和你现在的观念完全不同,是两个境界。

  若今天我说:“受持菩提心能摧毁众生之死主,而令不死。”大家现在去思维的话,就不会明白了,“生起菩提心了怎么能不死呢?”大概的意义我给大家讲了,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明白,就像哑巴吃糖块。现在也许我这样给你们讲,还讲不明白,你在下面用心地听,也不一定能完全明白。只有到那个境界的时候,你才会明白。就像哑巴吃糖块,他知道糖的味道是甜的,但是他不能说,因为他是哑巴。同样,那个时候你会明白,但是明白归明白,你不一定能说清楚啊,不一定能说明白啊,若是能说明白的话,就不是真正的了。

  若是今天我说:“这是遣除众生一切贫穷的无尽宝藏。”现在也许你不会明白,“怎么能遣除一切众生的穷困呢?你看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不都具有菩提心么,但是还有这么多穷困的众生、恶道的众生啊”。其实,是这个意思,也不是这个意思。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了,“哦,原来如此啊!”

  若我说:“能遣除众生身心一切疾病的最胜妙药也是菩提心”,你也不会明白。这都是有甚深含义的,这里讲的都是境界,只有你自己修到了那个境界,才会真正明白,之前你不会明白的。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菩提心是漂泊在世间路途中,被痛苦折磨得疲惫不堪的苦难众生得以休息、具有凉荫的妙树。真正发菩提心了,这个时候才能休息一下,才能轻松一下!我们现在就是被痛苦折磨的疲惫不堪的苦难众生,而得以休息具有凉荫的妙树就是菩提心。路途又远,天气又热,如此艰难还能找到个荫凉处,多幸运啊!众生在六道中不停地轮回,被各种痛苦折磨的疲惫不堪啊!我们发菩提心了,才能轻松一下,才算找到了那么一个地方休息一下。我们发了菩提心,才能得到一点轻松,才能获得一点快乐。

  众生迷茫得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痛苦折磨得这么疲惫,到了醒悟的那天你才知道,才会有感觉,之前没有,因为在轮回里熬的时间太长了,被各种痛苦折磨得已经没有觉察力了。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菩提心就是救度众生脱离恶趣,令众生在恶趣当中获得解脱的阶梯或桥梁。若是要在恶趣中、在轮回中救度这些众生,菩提心就像阶梯和桥梁一样。众生要从恶趣中得度,要从轮回中得度,菩提心就是那唯一的阶梯,就是那唯一的桥梁!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这也是讲菩提心的功德。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菩提心是驱除众生烦恼障的明月。众生有烦恼障,烦恼障是障碍解脱的。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菩提心不仅是驱除众生烦恼障酷热心中升起的皓月,也是遣除众生无明所知障迷雾的一轮红日。所知障主要是障碍成佛的,众生的相续中有所知障就不能成佛。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菩提心是搅拌所有正法乳汁所提炼出的精华醍醐。我们打牛奶打出来的是酥油,所有的正法里提炼出来的“醍醐”就是菩提心,是真正的精华。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对于流浪在三界轮回路途中,想享受快乐的一切众生宾客,此菩提心能使他们获得最殊胜的安乐。也就是说,菩提心能以安乐满足一切有情贵客。

  菩提心能使漂泊在轮回里的无数众生得到安乐。如果他们依靠菩提心的话,能获得安乐;若是我们以菩提心去利益他们的话,也可以给予众生永恒的安乐,能满足众生宾客的愿望,使他们获得永恒的安乐。

  菩提心是唯一的方法。菩提心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以菩提心就能实现这样的愿望:能获得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快乐,能获得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若是今天真正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话,暂时、究竟的一切利益都能圆满!这不是我说的,是佛说的,这都是真言!大家是否是信佛的人?如果你是个信佛的人,你是相信佛的人,你就要相信这些,这都是佛说的话。但是你没有相信啊,你也想摆脱痛苦,想获得安乐,但是你没有发菩提心,也没有去修持菩提心。佛说菩提心是脱离痛苦的唯一方法,能够获得永恒安乐的唯一方法,但是你没有相信啊!那你是什么意思啊?还说自己是“信佛”的,还说自己在“学佛”,这种话是怎么说出来的?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啊。

  辛二、令他欢喜: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怙主”指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及上师善知识们。他们在作证,我在他们面前已经邀请了所有的众生作宾客。我邀请的宾客是谁?三界众生。

  我为什么要当着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们的面办宴会呢?因为我现在要承办你们的利益——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你们应该欢喜,你们应该高兴,我绝对不会说假话。因为当着佛菩萨,上师善知识的面,我不敢说谎话,也不会欺骗你们的。我现在就开始要利益你们了,要承办你们的利益,包括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暂时的利益就是世间的福报,究竟的利益就是佛菩萨的果位。我要给予你们暂时的利益,满足你们的愿望;最后,我要让你们见性成佛!无论是人,还是非人,无论是天人,还是非天人,所有的众生,应该皆大欢喜。

  我现在这么欢喜,你们也应该跟着我欢喜!为什么?因为你们也快要得到利益了,我也绝对不会放弃你们的!一定要把你们带到解脱的彼岸,一定要让你们得到佛果!你们应该跟着我欢喜啊,我们大家都应该欢喜!就这样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令自己生欢喜,令众生生欢喜!如果大家有欢喜心,说明有点儿佛法;若是没有欢喜心,就说明没有佛法。

  这是讲受持菩提心的方法,明天将要开始讲第四品。前面讲的都是“入者之意乐”,明天开始讲“趋入之方法”。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本文转自:韩国服务器 http://www.558idc.com/kt.html提供,感谢支持】
上一篇:达真堪布:如何让钱财等变成自己的奴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