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布施学佛网,这是一个能找到心灵归属的网站!
>
最新佛门经书的文章
舍卫国有一位长者,妻子生下一个女儿,长得秀美绝伦。女儿刚出生时,身上裹着一层白色细软毛布,父母感到非常奇特,请来相士,却说非常吉祥,因此取名叔离(白的意思)。叔离...
过去,在一海岸边有树林,方圆数十里中住了五百多只猕猴。有一次,海水上有聚沫,高达数十丈,看上去就像雪山一样,随着潮水而来、停住岸边。 众猕猴看到了,互相说道:我们到...
第九课 耶稣教概说 耶稣教是信奉耶稣基督的宗教,起源于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为犹太的拿勒人耶稣所创立。全世界现有信徒十亿以上,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主要教派,此外...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二节 处与界 处是十二处,处亦云人,生长义。六根六境能生长心o所法之作用,六识必托根方能生起。内六根处是识所依,外六境处是议所缘。由报及境为增上缘...
昔时,佛与大比丘们一起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游化。当时,提婆达多怀毒害之心,诽谤佛,还自认为有理。众人呵叱他,天龙鬼神、梵天、帝释天及四天王也明白告知: 不要对佛有怀...
第七课 佛教的政治观 政治是社会组织的重要一环,凡行政上所施行的一切治国之事,概称为政治。一般人谈到政治,每每将之与权术、谋略、党派、斗争画上等号,因此强调和合无诤...
昔日,佛在罗阅祇城比留畔迦兰陀尼波僧伽蓝弘化。在优连聚落有一处泉水,水中有一毒龙名叫酸陀梨,极为凶恶,施降冰雹霜冻,损伤五谷致使庄稼无法成熟,人民因此饱受饥饿之苦...
三皈五戒开示 一、皈依三宝 我们信佛学佛,正式成为佛弟子,要举行皈依三宝仪式。 皈是回归,依是依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叫做皈依。等于过去我们生命没有依靠,从现在开始...
在一个幽静的森林里,居住着一群猕猴。一天,猴群在林中一边行走一边觅食,它们路过一口水井,水井底倒映着天上月亮。 一猴自许机敏,见月入井水,马上拜见猴王:大王应知,现...
过去摩诃迦叶尊者,证得解脱三昧,入深禅定,为使生死流转中福德浅薄者,能种下善因,得无量福报,因此在一日早上,尊者迦叶特别搭上佛陀送他的僧伽梨衣,至聚落乞食。看到大...
第八课 法的意义 佛法僧三宝,佛依法而证悟成佛,僧因住持正法而为人天师范,故三宝以法为中心,以法为尊贵。 法,梵语「达磨」,意译为「轨则」。法的定义很多,广义而言,泛...
遍撒菩提种 在皈依佛教时,我们依文发了四弘誓愿,在四句偈中,首句众生无边誓愿度。身为佛弟子的,在每天生活中当自深省,我们是否确实力行自己所发出的私愿?现今正值佛法末...
舍卫国中有一座山,山中有一村落,住着五六十家村民,距离国境有五百里之远。 当时村中有一个贫家妇女怀孕十个月,生下了双胞胎男孩,两个男婴相貌非常端正,父母很爱他们,为...
渴见水喻的出处、原文 渴见水喻出自《百喻经》。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①,谓为是水,即便逐走②,至辛头河③。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
第七课 永嘉证道歌(唐永嘉玄觉)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
菩提信物 皈依师,是弟子皈依三宝的见证,更是佛法传承的纽带。经由庄严如法的皈依仪式,将诸佛世尊点燃的智慧火炬代代传递下去。为铭记皈依后的新生,引导学人走入佛门后深入...
很久很久以前,南瞻部洲波罗奈国有个国王,名叫波罗摩达。他有两个儿子,都很聪明能干,国王也很喜欢他们。 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 有一天,小王子想:我是老二,父亲死了以后...
在《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有一段叙述八龄龙女即身成佛的故事。 娑竭罗龙王威震四海,他最小的一位公主聪明伶俐、善根深厚,年龄才八岁的时候就有很多不平凡的奇迹,龙女...
第三课 文史 一、何谓「本生故事」? 本生,又作本缘、本生谭、本生谈等。主要记述佛陀于过去世受生为各种不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萨道的故事。汉译经典中,属于本生类有:《六度...
超越两边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佛陀虽然讲说涅槃寂灭之法,但也不等于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一切现象本来就未离开涅槃的寂灭...
很久以前,古印度有一对以歌舞伎乐谋生的夫妇,育有一女,名青莲华。青莲华不仅相貌庄严,世所稀有,黠慧聪明,令人折服;并且才华出众,具足当时妇女所应具备的六十四种才艺...
第五课 佛教与哲学 哲学是人类思惟的呈现,「哲学」在西方称为「爱智」之学,意谓对智慧真理的追求。佛教的教理也是体证真理的方法,尤其佛教的教理内容深广微妙,无所不摄。...
佛陀率弟子前往王舍城灵鹫山,途中夜宿,一些比丘见佛陀来到,纷纷前去诉说他们的争议,各执一辞,争论不休。佛陀为众人讲了下面的故事: 从前一个叫镜面王的国王,召集一些天...
面对现实 观诸法生灭,一切本来空;知世间成败,从业而有生。 《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 此偈是说,以智慧的观点来观察一切现象的生生灭灭,就会体悟到一切现...
优波斯那顶礼佛足然后退下,依次去参观诸位比丘休息的地方。最后见到有一位比丘生病了,躺在草丛中。于是就问:大德啊,您哪里不舒服啊?这位病比丘说:我在过来的路上,身体...
第十三课千部论师世亲菩萨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入灭后,由于弟子对教法的体会、主张不一,佛教形成部派分裂局面,而有「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分歧...
过去,有一座名山 「昼暗山」,由于山中有众多贤圣僧众隐居修道,所以诸方国土都争相前来供养植福。 一日,诸方耆德长者浩浩荡荡携供诣山,绵延的队伍让路旁以乞食为生的贫女...
圣典篇 伍波萨他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东园鹿母堂。那时,世尊在伍波萨他日为比库僧围绕而坐着。 当时,具寿阿难于深夜过初时分后,从座而起,偏袒上衣,向世尊...
《佛本行集经》里面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本师释迦牟尼佛跟难陀尊者路过一个卖鱼的市场,走进去以后,本师释迦牟尼佛让难陀尊者拿起一把鱼草。 等了一会儿,本师释迦牟尼佛对...
第二十五课 诗选 一、平等实性南朝善慧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二、白云泉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
《华严经传记》中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姓王的人,他因患病而死。在朦朦胧胧间,他被两个人带着来到了地狱门前。他见到有一位僧人站在地狱门口,这僧人的模样和佛经中所说...
听闻佛法的八难 要能听闻佛法,我们必须克服八种障碍,八难或八非时(Akkhana),那就是不要: (1)生于地狱中; (2)生于饿鬼中; (3)生于畜生中; (4)生于长寿天;(无想梵...
从前佛陀在舍卫国祇园精舍说法时,有位年轻的比丘进城托钵,看见一位容貌端正的女子。比丘对她产生了欲念,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不但茶不思、饭不想,还卧病在床,形容憔悴。师...
第一课 佛教与宇宙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佛教的「宇宙」包含四维上下,过现未来,同时含盖无量无数的有情世间,与无边无际的器世间。自古以来,人们不断地探...
正念观身:练习10通过观照喜来治疗创伤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
有一天,佛在罗阅祇竹园精舍,贤者阿难从座位起身,将衣服理顺后,长跪合掌,禀白佛陀:世尊!请问您与阿若憍陈如等同行的五位大德,宿世种下何等福德因缘?当如来出现世间,...
第七课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
学处篇 第四节、受持出家十戒法 出家十戒,巴利语dasa-pabbajja-s?la。因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比库尼(bhikkhun?)传承已经断绝,所以女众若想出家修行,可以成为八戒女或十戒尼。 此出家十...
在佛陀时代有一个少妇,名叫乔达弥。她的第一个儿子在一岁左右就病逝了,乔达弥伤心欲绝。她抱着孩子的小尸体在街上奔走,碰到人就问是否有药可以让她的孩子复活。有些人不理...
有一次乘搭地铁,隔邻坐了一位大婶,在用整节车厢都能听到的音量在聊电话。不知不觉,脑海中随着她的声音,开始勾勒一幅画面。她的职业应该是厨房帮工,因为不满同事的态度,...
第三十课 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累朝帝主,历代侯王,九重殿阙高居,万里山河独据。 西来战舰,千年王气俄收;北去銮舆,五国冤声未断。 呜呼!杜鹃叫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正长。...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3 正知 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着僧伽梨(袈裟)衣、...
在释迦牟尼佛(佛陀)住世讲法的时期,某日佛陀途经一个叫优楼频螺的村落,当地村长听说佛陀常导教人知苦、灭苦,心中怀有仰慕,就前去拜见求法。 村长请教佛陀导致苦的成因以...
有一次,尊者阿难随佛陀来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 一天夜晚,尊者阿难在讲堂集合比丘,为他们讲跋地罗帝偈颂,并加解说。 佛陀知道了,想了解尊...
很久以前,在一座森林里,有一只雄伟珍特的鹿王,它身材高大魁梧、顶角挺拔峥嵘、四蹄温润如玉、双目炯炯有神,遍体长满了五彩的绒毛。这只鹿王率领着几千头梅花鹿,一起生活...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生活法相,今以数事略述如下: 一、三业:身口意所造...
什么是三皈五戒证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密宗还要皈依上师,叫四皈)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论出家在家皆...
有七个穿饰古怪的外道出家人,在祇园精舍门前彷徉,久久不愿离去。一日上午,波斯匿王前来精舍拜见佛陀。当行至精舍外,见到这些古怪的出家人,便恭敬地上前自我介绍说:各位...
过去有三兄弟,都说自己高大健壮,某次三人一起守夜,两位哥哥先睡,弟弟便独自坐着。 此时,有一只叫不吉的虫过来咬了弟弟的大腿,弟弟便用手指戳它,这一戳,虫变大了;接着...
第十六课 佛教对异端邪说的看法 佛经上提到财富,有所谓的「七圣财」,在七圣财当中,第一即为「信财」,信仰的财富能令我们内外清净庄严,能为我们带来现世后世的福德因缘,...
佛在眼前 法身非变化,亦非非变化;诸法无变化,示现有变化。 《六十华严经卷十四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品》 此偈是说,佛的肉体,也有生老病死,佛的法身是永不变化的,但是一...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向比丘们开示:大众应当修习无常观,应当广为流布无常观。 修习无常观,可以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等爱着,断尽无明、断除一切憍...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
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第二次经典结集后,佛教分化为上座和大众两大部派,史称「根本分裂」。直至佛灭四百年为止(公元前后),两大部派又次第的分化,称为「枝末分裂」。从根本...
佛法概要前言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刹那间,我已七十五岁了。回顾六十多年来的出家生活,遵照先师圆瑛大师的教导,对自己要求:严净毗尼,如法修行,研习经论,弘法利生,诸...
今天这篇故事节选自《贤愚经》,主人公是佛陀前世毗楞竭梨国王。据《贤愚经》记载,释迦牟尼证道成佛之后,念诸众生,迷网邪倒,难可教化,若我住世,于事无益,不如迁逝,无...
第十五课 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
从前,波斯匿王有一个女儿名字叫赖提,身形相貌非常丑陋,算起来总共有十八处丑陋的地方,丑得都不像人,见到她的人都感到非常恐惧。 赖提公主到了该出嫁的年纪,国王派人在国...
第九课 佛光三昧修持法 佛光三昧是每一个佛光会员的修行日课,求证解脱是每一个佛教信徒的终极目标。佛光会员以佛光三昧作为日常修持方法,上与佛法僧三宝接心,下与法界众生...
善学於戒律 戒的性质 「有人以守纪律为苦,我以守纪律为常,盖非如此不能畅所欲为。」 -朱丽安得烈斯 欲持戒者必须先了解戒律的性质,方能如法的受持,那才不致於盲从瞎跟,把...
过去世菩萨是一个平常的凡人,年龄到达十六岁,意志和性格非常开朗豁达。他博览群书,没有经典不系统地学习过。他深刻地思考各种经论的真理,什么经是最真实,什么道最安定。...
从前,长者的儿子刚结婚不久。这天丈夫对妻子说:你去厨房取一些酒来,你我共饮。妻子打开酒瓮,看见自己的倒影显现在酒瓮中,以为有个女人藏在这里,非常生气,回去对丈夫说...
第十三课 缁门崇行录(选录)(明袾宏) 一、左溪遁迹 唐玄朗,傅大士六世孙也。常行头陀,依岩傍涧,号左溪尊者。宴居一室,自以为法界之宽;一郁多罗,四十余年;一尼师坛,终身不...
真知灼见 无见乃能见,一切真实法;于法有所见,彼则无所见。 《六十华严经卷七菩萨云集妙胜殿上说偈品第十之一》 不要存有想见什么的主观态度,你才能见到纯客观的事实真相。...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求无上佛菩提,精勤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佛接着广说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波罗蜜之清净行相与所成就之功德。 佛告舍利佛:菩...
第十三课 因缘果报 世间法因为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绝对的公平,即使是赖以维系社会秩序的法律,也常因为受到客观因素所左右而难以获致绝对的公平。世间真...
世尊在罗阅祇耆阇崛山说法时,国中有一淫女,名叫莲花。 她自觉地发出善心,放下一切世事,出家为比丘尼。有一天,她独自向耆阇崛山走去,她要去礼佛、听佛说法。 她走了不到...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四节、烦恼的产生 烦恼是怎样产生的呢? 正如前面提到:所有的名法(心理现象)都有个目标,而且总是在执行认知目标的作用。我们平时所说的生活,就是...
佛祖在王舍城,当时提婆达多撺掇阿阇世王把大象护财灌醉了,然后放出来想要踩死进城乞食的佛祖。当时,狂醉的大象奔过来,500罗汉都赶紧飞到天上,唯独只有阿难尊者,依然站在...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天,为诸比丘开示:比丘们!当行慈心,广布慈心,因为修行慈心,所有瞋恚的心念自然能够化除。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当知,过去有一位非...
【经文】 昔有田夫,游行城邑,见国王女容貌端正,世所稀有。昼夜想念,情不能已。思与交通,无由可遂,颜色瘀黄,即成重病。诸所亲见,便问其人:何故如是?答亲里言:我昨见...
有一段时间,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游行弘化。当时有一位天王的太子,名叫辟罗。一日,他从天上飞到祇洹精舍,五体投地顶礼佛足后,合掌问佛:这世间的人都在追求衣服、饮...
从前有个国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安定。邻国的国王对这块富饶的土地早已垂涎三尺,就派军队前来攻打。消息传来,国王连忙组织军队,准备抵抗。他下令,凡是十五岁...
说到袈裟的功德,在《大集地藏十轮经》中有一个小故事,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二。 过去有一个名叫般遮罗的国家,当时城中有一块叫朅蓝婆的墓地,里面住满了药叉鬼和罗刹鬼。人们...
很久以前,当时印度由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有一次印度境内爆发传染病,阿育王担心疫情会扩大,下令阻断皇宫对外交通,并派使者前往寺院,祈请圣僧慈悲祝祷疾病早日消除、天下...
第九课 天台宗 天台宗因开创者智者大师居天台山而得名。此宗依《法华经》的教旨而建立思想体系,又名法华宗。 本宗教门义旨,以《法华经》为宗旨,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 ◎广化老法师注 目录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序广化 校刻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序昙昉 凡例 一、释经题 (一)法题 (二)人号 1.译主 2.笺要主 3.补释主 二、...
这个故事出自《出曜经》卷十二 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名叫最胜。家中非常富裕,但是为人悭贪。不管任何人,只要前来乞讨,他一定不由分说地将其赶走。 为了防止盗贼宵小,他设...
第七课 道教概说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从道教的发展过程来看,道教与传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早期文献中,「道教」一词原为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期各道各家以其所...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一节 百法分位 宇宙间之万有,其数无量无边,佛典名之万法,或称诸法。法是总该一切事物之称,也即万事万物。梵语达磨之本义为轨持,持即任持自性,轨是轨...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吉祥经》中教导我们: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我们不妨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听闻佛法为什么要及时呢?因为人命无常,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所以...
第十二课 禅宗 禅宗的「禅」,溯源自印度释迦牟尼佛于灵山会上的「拈花微笑」,发扬光大于中国唐朝的惠能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禅」,由此逐渐形成为「五家七宗...
(一)沉香烧为木炭 在《 百喻经 》第二十二喻里面,就有一个入海取沉水喻,这一喻非常有意思: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三节 心所法 心所法具云心所有法,心王所领有贪瞑等众多别作用。具有三义: (一)恒依心起,依心三方得生起; (二)与心相应,常与心王同依(根)同缘(...
在五大劫以前,菩萨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舍利婆(Seriva)国贩卖装饰品。有时他会和舍利婆国另一个贩卖同样商品的商人同行,而他是一个极贪心的人。 有一天,他们一起渡河到热闹...
第四课 宗派 一、何谓大乘佛教?何谓小乘佛教? 「乘」,即车乘,是运载之意。指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意思,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小乘即狭小之车,指能运...
第二篇 十法界 壹 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
有一年轻妇女,虔诚奉佛,朝夕诵经礼拜,从不懈怠;但她认识不足,信佛只是为冀求福报。一日,梦见观世音菩萨,对她和颜悦色地问道:你有什么希求吗?妇女见是观世音菩萨,即...
第七课 佛教与管理 「管理学」是因应时代进步而产生的一门学问,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有组织、有系统的运作方式。一个企业团体,有良好的管理,必然迅速发展,长久兴隆;一个国...
有一天,阿难尊者顶礼佛后,觉察到佛身体有恙。阿难尊者说:佛啊,您是天尊之体,为什么皮肉也会松弛老化,不如从前? 佛说:是的,阿难!因为凡是血肉之躯,都必定为病患所逼...
三皈五戒念佛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
学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坚持善行,断除恶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净,成就信实诚正的品格。 佛陀在世时,曾于某年的结夏安居结束后带着弟子们游化各地;他们到达某个人...
据《佛为老婆罗门说禅语》记载,其中有一个老婆罗门乞讨度日,后又被儿子接回家养孝的故事: 一天,释迦牟尼到舍卫城去化缘,路遇一个年迈的婆罗门,也托着一只乞钵,撑着拐杖...
第二十课弘法利生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僧信的责任与使命是弘法利生,历代的高僧大德,有的度众是以讲说,有的济世是以慈悲,有的弘法是以用梵音,有的示范是以苦行,...
生活无过失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 往往会设下很多很崇高的目标与计画。但却又往往在遇上挫折时,转移目标, 另立理想。 追究其因,此种情形是理想与...
今天这则故事,选自《经律异相》,原始出处是《日难经》。故事讲述佛陀住世之时,有一位大富豪家财万贯,但他为人悭吝,不肯布施,转世投生盲妇胎中,盲妇被贫寒丈夫赶出门,...
有位惒罗居士,一次偶然闻佛说法,便生起出家的念头。他来到佛前,请求佛陀为他剃度。佛陀说:你出家没问题,但是经过父母应允了吗?惒罗无奈,只得返回家里,向父母请求自己...
第十六课 比丘尼教团 比丘尼教团的成立,为佛陀「四姓入佛,同一释姓」的平等精神做了最具体的脚注。因此,不只是在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整个世界的宗教史、人类的文...
第三篇 四大皆空 壹 前言 一般人因为不认识佛教,再加上以讹传讹,经常对佛教的思想义理,乃至名相用语等,产生许多误解。譬如佛教所讲的「四大皆空」,往往被世人误以为酒、色...
《大宝积经》中有偈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讲的是以前有两个兄弟,哥哥热衷于打坐修道,只在智慧上精进;弟弟喜欢布施,广结善缘,做善事...
第四课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主要有四点: 一、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二、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三、佛法为体,世学为用。 四、天下一家,人我一如。 简要述...
一时,佛在舍卫城。胜光国王手下一位大臣因触犯重罪而被没收全部家产关进监狱。他在狱中无衣无食,饥寒而死,临终时发了一个恶愿:愿下一世变成一个恶劣夜叉报复舍卫城的人。...
第二篇 食存五观 壹 前言 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修行本是如此,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禅味,吃饭睡觉中都能见出自...
《佛说鬼子母经》,收录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全一卷。译者佚名。鬼子母神,梵名Hariti,音译作诃利底、迦利帝、诃利帝母。为青色、青衣之意。意译为爱子母、天母、功德天等...
从前,有一位男居士,侨居在舍卫国。居士家中有位妻子,年轻貌美,风华绝代,闻名遐迩。朋友们都很想见她一面,但居士始终不让妻子见他们。 有人就把这事告诉国王,国王也想看...
第二十二课 佛教与心理谘商 「心理谘商」是现代西方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心理专业谘商人员透过心理导引方法,使当事人潜意识中烦恼痛苦的症结逐一显现,再给予适当的「转化」...
第一篇 皈依三宝 壹 前言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皈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
世尊过去因地时,曾经有一生成为帝释天。他常常思惟,天人有五衰相,这一生我虽然贵为天主,但这也不是坚固不实的。他静坐时常常如此思惟,而出去游行时就以无常的道理教化大...
过去佛陀住在舍卫城时,城中有个家财万贯的八十岁婆罗门,为人顽冥不化,贪心吝啬,又不相信道德规范,他最大的兴趣是盖房子,整天忙着指挥工人忙进忙出。 有一天佛陀对阿难说...
第八课 四圣谛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轮时,特以「四圣谛」...
第三篇 三千大千世界 壹 前言 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为世间。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合称,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
原标题:魔王波旬影响村民,使他们反对佛陀 佛陀愉快安住,没有种种烦恼疑障,如同光音天,佛陀禅悦为食。(偈200)-摘自《法句经》 有一次,佛陀透过天眼,明白潘卡沙拉村落的...
过去世有位比丘,精进地行持佛法,少年时就开始受持禁戒,从开始就不毁犯佛律,经常地守护着梵行 ,独身居住在寺院之中。他所讽诵的是般若波罗蜜经,诵经之声郎朗清澈,妙不可...
第五课 佛像的种类 佛陀应身的金容涅槃已经两千多年了,生在末法时代的我们,只能瞻礼到佛陀的圣像,初学者也只有从圣像上才可以对佛陀庄严的相好,慈悲的金容稍有认识。今以...
皈依共修仪轨 皈依,不仅是走入佛门的必要手续,也不仅是一次仪式就能大功告成的,其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方式。皈依,是对三宝最真切的信赖,是对佛、法、僧全身心的归投,这就...
【经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
舍卫国有一位长者,生了一个女儿。奇怪的是,她刚坠地,便讲了一通令人惊讶地话:我做了不善的事,我做了不孝的事,我做了不知羞愧的事,我做了罪恶的事,我做了忘恩负义的事...
第四课 俱舍宗 俱舍宗是依据世亲菩萨所造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而成立的小乘宗派,其教义内容是以「我空法有」、「三世实有」为宗旨,故被视为小乘有宗。对中国佛教各宗都有重...
三皈依讲义 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
从前,在一座茂密的深山中,有一只叫拘耆的老乌鸦,生了几只可爱的小乌鸦在一棵大树上,他非常喜爱他的小乌鸦。 乌鸦拘耆常在深山丛林中玩乐,日子久了,竟和一只猕猴做起朋友...
第二课 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
《撰集百缘经》里面记载着一则伽尸比丘尼的故事: 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弘法教化时,梵摩达国王的妻子生下一个端正殊妙、身披袈裟的女婴,取名为伽尸孙陀利。 伽尸孙陀利天性...
《仪轨》中发愿的说明 皈依的目的,是于自身成就三宝功德。这就需要从做人开始,若不具备基本做人准则,如何修菩萨道乃至成佛? 作为佛弟子来说,做人的基本准则是遵守五戒十...
佛经故事之《童子发愿》 在《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在过去无数劫以前,有一个世界名叫无量德聚安乐示现,这个世界有一位佛名叫金光师子游戏如来,他的佛国...
第五课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 佛教在印度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三个时期。大乘佛教虽然是由原始、部派佛教发展而来,但是其主要思想却不同于...
栴檀多香,青莲芳华,诸香之中,戒香最上。 《法句经》 Sandalwood or rose-bay, lotus or jasmine, among these perfumes, the perfume of virtue is unsurpassed. from Dhammapada 阿难的疑问 一天傍晚,阿难尊者独自...
佛的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是佛特有的殊胜能力,是不与世间一般的凡夫所共有的,只有证得圆满佛果者才具有。 1.身无失 由于世间的无量众生的际遇。生活的环境。各自的品行。...
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一日,摩诃迦旃延尊者与众多比丘们聚集在婆罗那乌泥池畔的食堂中,一起缝制僧衣。 当时,有一位执着手杖的年老梵志来到食堂,拄着手杖站在...
第十九课 五十生日感言(民国太虚) 我生不辰罹百忧,哀愤所激多愆尤,舍家已久亲族绝,所难忘者恩未酬。 每逢母难思我母,我母之母德罕俦!出家入僧缘更广,师友徒属麻竹稠。 经...
《佛本行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只长有两个头的鸟,也叫做共命鸟,两个头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一个头叫迦喽茶,常作好想;另一个头叫优波喽茶,常作恶想。为了安全起...
皈依三宝的意义 皈依的关键,在于其含义,而不在于其形式。所以,皈依绝不仅办个手续,填个表、领个皈依证而已。皈依的皈,是回头。依,是依止。皈依的意思是翻旧日之恶,依止...
帝释以无逸,得为诸天主。无逸人所赞,放逸为人诃。 《法句经》 By heedfulness did Indra become the overlord of the gods. Heedfulness is ever praised, and heedlessness ever despised. from Dhammapada 往生为帝释 有...
第九课艺术家马鸣菩萨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话证之于马鸣菩萨对佛教弘传的影响,诚不虚言也。 马鸣菩萨是公元二世纪初人,生于中印度舍卫国婆枳多的婆罗门家族,初习外...
在萨罗国的娑罗树林,佛对他的弟子,作了最后一次教诲。佛说要自己度自己,不要依靠其他。要为自己作照明,要以我的教义作照明,不要依其他外道教义。 想一想,我们的形躯,它...
正念观心:练习15慈观 彼无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无嗔恚。已生起之嗔恚如何弃舍,心中了了分明。已弃除之嗔恚如何令未来不生,心中了了分明。彼心离执着,心中了了分明,我心...
有一次,佛告诉阿难:我现在在大众当中,简要说明造塔所得的功德,你要一心专注聆听、善加思惟。 假使,有像四天下所有草木丛林这么多的人,每一个人都发心修行、成道证果,或...
第二十四课 文选 一、燕诗示刘叟唐白居易 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此,故作燕诗以谕之。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
八正道是什么 八正道:是修行解脱者的,身口意行为的,八条生活准则。这八条生活准则,可以使修行解脱者止息痛苦、消除烦恼、增长解脱智慧。这八条准则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
第六课 一贯道概说 一贯道,为我国民间宗教之一,又称天道。起源于明朝中叶,盛行于明末清代。最早的教派可能是罗教,之后分化各种不同教派,一贯道是很晚才兴起的一支。其渊...
身心言行 节身慎言,守摄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强。 《法句经卷下忿怒品》 此偈是说,把身、口、意的三类行为都好好照顾,对外来的刺激或攻击都不起嗔恨心,就是行的正道,也...
第六课 律宗 律,指佛陀随缘制戒的具体规范,乃因僧众不当行为而被动制定。在印度曾分为二部、五部、二十部等。传来中国的,只有五部中的前四部,即:《十诵律》、《四分律》...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还是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 一切法门的修行,无不基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任。佛法大海,信为...
第十课 回教概说 回教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原称伊斯兰教,由回纥人传入中国,故称回教。公元七世纪初,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由穆罕默德所创。之后,以一神信仰及提倡战斗力量,...
五戒是良师 妙莲老和尚开示 目录 壹.五戒是良师 - 第一条:不杀生戒 壹.五戒是良师 - 第二条:不偷盗戒 壹.五戒是良师 - 第三条:不邪淫戒 壹.五戒是良师 - 第四条:不妄语戒...
第十一课 佛教与观光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到世间上来,除了要把握时间、争取时间、利用时间,多做有益社会人群的事,以延长时间上的寿命以外,更应该扩大生活...
佛法概要结束语 本书以浅显的语言来淡一淡我对佛教的一些体会。真是大海一滴、虚空一尘。正如先师圆瑛大师遗著《楞严经讲义》的自序后面说聊籍管窥之见,而论性天,但凭蠡测之...
第十七课现代菩萨的性格 菩萨者,即发心利益社会大众的人,经云:「欲为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此即菩萨慈心悲愿的表现。因此,想学佛,须先具备菩萨的性格,也就是要修学...
信心的基础 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六十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第八之一》 正确坚定的信心,是成就佛道的起步点,是成就功德的基础...
第二十一课圆满菩萨道 《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世俗品》亦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众生流转...
第四篇 五蕴非有 壹 前言 「四大」说明了宇宙物质世界因缘和合的现象,然而有情众生非仅具有物理机能,还拥有心意情识,它们又是如何在缘起法则之下运作呢?佛教的「五蕴」观念...
第二十八课 佛寺联语(选录)上 一、镇江金山寺 千古英雄浪淘尽; 天下名山僧占多。 .金山寺,又称江天寺,与高旻寺、天宁寺合称临济三大丛林,位于江苏镇江金山。相传为东晋...
对付人类饥馑的武器 大豆,又被称为珍珠黄、玛瑙豆;早 在三千年前,已被中国农民所重视。中国的耕地总面积,虽然仅占有全世界耕地的百分之七;但是,此神奇的大豆,却养活了...
第三课 如何选择宗教信仰 人,都有一颗头脑,叫我们凡事要想清楚;人,都有一双眼睛,叫我们凡事要看清楚;人,都有两只耳朵,叫我们凡事要听清楚。关于信仰,我们也是一样要...
三皈五戒仪式 三皈五戒仪式在寺庙或者安静的地方可以举行皈依的仪式。没有这个条件,你可以自行在佛面前行皈依礼。因为皈依是心的皈依,就算没有人证,但佛却是无所不在、全知...
第二十七课 词选 一、花非花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二、摊破浣溪沙南唐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
培植五根 信根: 信根就是,已经准备发心修行解脱的众生,一定要对佛法的原理进行深思熟虑。自己要对佛法思考一下,看看佛法是否确实合理可信,是否符合科学规律,是否违反自...
第十六课 佛教与建筑 建筑是一种艺术,从建筑又衍生出绘画、雕刻造形、造景等艺术,因此有谓建筑是艺术之母。 从古至今,不论中外,佛教在建筑史上留下许多足以傲视群伦的艺术...
菩萨的修行方法(四无量心) 一个修行解脱者,在修行的过程中,不但自觉自利,还要发心把自己有限的智慧,用于点化众生。利乐有情上。即使他还没有证入菩萨的圣境,依然处在凡...
第十一课 犹太教概说 从世界文明史上看,会发现犹太教与以色列民族有不可分的关系。古代以色列人所建立的国家,历史最悠久的是犹太国,所以,以色列人又称为犹太人,所信奉的...
正念观法:练习20播下安祥之种 彼有喜(轻安、舍)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有喜觉支。彼无喜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无喜觉支。彼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喜觉支如何生起,了了分明...
第十八课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禅门有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众生最大的烦恼,也是轮回的根本,更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占了一...
知识智慧 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 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 《大智度论卷五释初品中摩诃萨埵》 智慧是心地无染,多闻是博...
第十课 十牛图颂(宋.廓庵师远) 一、寻牛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二、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
原来如此 诸法之实相,则是众生相;若取众生相,则远离实道。 《大智度论卷二十释初品中四无义》 众生相就是诸法的实相,二者没有差别。但是此偈又说,如果执著众生相,那就离...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
智慧之眼 世俗无眼,莫见道真;如少见明,当养善意。 《法句经卷上世俗品》 世人没有慧眼,不见正道,就如盲人见不到光明。这个偈子勉励我们当以培养善意来开智慧之眼。 世俗无...
第十四课 佛教对其它宗教的看法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从自然宗教、祭祀神鬼等,一神与多神的崇拜,人类对大自然畏惧及对神权的顺服,由于害怕未知,又揣测有神鬼居中...
第二篇 五位百法─百种心事的内容 壹 五位百法的意义 所谓五位百法,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万有诸法分为五类: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
第十九 课佛光人情味 佛光教团提倡人间佛教,致力宣扬佛法与生活的融和,身为佛光人,应该互相融和尊重、团结包容、互赞互助、乐观进取,共同创造安和乐利的人间净土。今日的...
如理作意 作为佛弟子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藏传佛教中,以思维人身难得、念死无常、思惟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有观念,简称四共。时常忆念思维这几...
第六课 佛教与教育 教育是人类传递和开展文明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狄洛曾说:「教育,是人类共同的成长基础,教育方向正确,人类的真、善、美资质就得以发扬提升,世...
知足 Samtutthi 「多欲多求多苦恼,少欲无求心自在;生活愈简单,日子愈快乐!」 最近的一部新加坡电影「钱不够用」在新马两地卷起了一片潮风,电影主题脍炙人口的成了人们的口头...
第十三课 净土宗 净土宗是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为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所以又称莲宗。本宗特别以称...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一节 三界六道及九地 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教意在转迷启悟,所说诸法重在心法上之辨解,对于世界之形成不过于追究,诸般多...
第二十课 破邪 一、出家是消极,于世无益吗? 有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指出离「烦恼之家」。此绍隆佛种,承担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大志大愿者,难以...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四节 色,不相应行及无为法 有质碍的诸法调色。色有显色和形色,显现分明之色彩为显色,如红黄等。体势各别之形量为形色,如长短方圆等。还有不能表示心等...
第八课 国际佛光会主题演说简介 在现代世界文明互相交流,地球村民往来频繁之际,佛教也逐渐突破旧有型态,走出山林,进入社会,扩大寺院功能,深入人群服务,走向家庭,助益...
怎样持守五戒 五戒是哪五戒?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戒杀、盗、妄、淫、酒。表面看,这五种邪行似乎很多人都能避免,有些佛教徒甚至非佛教徒都茹素戒荤一辈子,心志不可谓不坚。但...
第一课 信仰 一、怎样才是正信的宗教? 正信的宗教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有教主:历史上真有其人,而不是从神话鬼怪中产生。 2.有教义:所奉行的经典,流传的法义,皆合乎宇宙...
感恩 Kata??utā 「感恩的心可以促使心灵得到安宁。」 吾人生存在这个世界,需要倚赖许多因缘、条件以及各方面的配搭支助才能圆成。当我们饥饿用餐时,要对农夫的辛劳耕 耘心存感...
第十八课欧美佛教史 佛教与欧洲接触,可溯于公元前三世纪印度阿育王派遣传教师至印度境外弘传佛法之时。前二世纪后半期,希腊弥兰陀王则是最早信仰佛教的欧洲人。公元五至九世...
受五戒 我们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但是五戒的戒目,并没有什么稀奇突出之处。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体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诫的后五诫,也是如此,现在...
第十一课 西斋净土诗(选录)(元梵琦楚石) 却望金莲宝界遥,楼台一一倚云霄,黄莺韵美春长在,玉树枝柔岁不凋。 流水有声随岸转,好华无数逐风飘,野人自选归来日,何待诸贤折简招...
业处篇 第五节、调整坐姿 在具体实修方面,想修习入出息念,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在禅修的时候,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来,但要注意座位也有一些要求。可先找一个通风、适合的位...
第二课 佛光学与当代思潮及未来使命 自从十八世纪欧洲掀起工业革命以后,带动科技进一步的发展,自由民主的思潮逐渐抬头,人权慢慢地苏醒。到了近代,物质生产丰富,人类的欲...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3 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久前之所作、久前之所说,忆念、随念。彼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法观法,...
第十二课 佛教与环保 二十一世纪是环保的世纪。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的健康。一九九二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气候变迁会...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真正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应当奉行八正道,及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以增长智慧;礼佛敬僧,以培植福慧功德。皈依后,要以佛法来规范身心,坚固信仰,变...
第九课 是非歌(宋汾阳无德) 出家学道总须知,在众丛林切莫亏。尊幼古今诠有德,勿同愚辈是兼非。 闻说好,心便喜;闻说恶,恨不死。好恶都来只自心,刚向其中觅道理。 世间人,...
步步成功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从字面看来,诸佛灭度后,具有善软心的人,皆已成佛道,这是什么缘故呢? 当佛住世时,亲自...
第四课 佛教与法律 法谚云:「有社会,斯有法律。」法律是伴随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是人类用以规范行为的共同准则。在原始时代的社会中,并无法律的特别规范存在,端赖一种共遵...
正念观法:练习17 观结使 诸比丘,彼应了了分明眼根(耳、鼻、舌、身、意),了了分明色尘(声、香、味、触、法),了了分明依此二者生起之束缚,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缚云何生...
第十二课 佛教的事亲之道 花草树木,扎根于厚实的土地;溪流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亲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从「上代而...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五节 禅宗 一、源流 怫教分显密和教宗之别。宗指禅学,禅宗是以心传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佛在灵山会上站花示众,边叶契悟,相承至达摩,于梁...
第二十课 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一、愿()人民,信仰坚固,确实信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相待以诚,相接以礼,表里如一,心口相应,团结一致,永远不渝。 二、愿()人民,...
第二篇 解脱自在 壹 解脱自在的定义 解脱,就是解开系缚,脱身而出的意思;自在,指自由放任,无挂无碍。解脱,是动态的行为;自在,是静态的境界。解脱与自在,是一体的两面,...
第十九课 结夏安居 佛陀作有系统的说法,大都在夏安居的时候,因为在夏天约九十日期间的雨季,不便到外面去乞化度生,所以就集合各方弟子于一处,讲述修行法门及宇宙人生的真...
安众与众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 这一偈子是说,自己认同了这个和乐融洽的团体,也希望所有的人都来信赖它、维护它、尊重它、尊...
第八课 天主教概说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并列为耶稣教三大派别之一。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因此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 天主教是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所创...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5 正命 诸比丘!云何为正命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断邪命,于正命为活命。诸比丘!此名之为正命。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 何等为正命?正...
第三课 佛教与神通 神通是修习禅定与智慧而得的一种超乎常识、体能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佛教言神通有六种: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神足通;五、宿命通;六、...
第一篇 五欲六尘 壹 五欲六尘的定义 一般将夺取生命的恶鬼神称为魔,佛教将魔的意义延伸,凡是一切能杀害我们的慧命,不论是来自外界的障碍,或是由自己身心所产生的扰乱,都名...
第二十课 佛教与地理风水 佛教对于世间万象,都有深入的观察,了知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世间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各别的「理」,地...
果 前面所说的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就能得到人天善趣的异熟果报身,并得殊胜的等流果,和殊胜的增上果,及成就殊胜的功德法,与圆满未来世成佛的净土庄严,都是或顺...
第十六课 素食 一、素食的意义为何? 世间上的生物,都要靠饮食来维持生命,就是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土作为营养,才能存在。 有的生物是肉食,有的是素食。...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一节 五蕴 第一节 五蕴 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为根本,情是情感活动,小至接蚁,大至人类,时刻在情感的生命狂流中。但有情各类有迷悟、有思想境界不同,总不外...
第十一课破邪的提婆尊者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是大乘菩萨道的具体实践;「若为正法久住故,破邪显正死无憾」,则是提婆菩萨的精神写照。 提婆生于公元三世...
如何得到皈依? 通过四个途径就可以得到皈依:(一)知三宝功德。(二)知三宝差别。(三)自愿宣誓确认。(四)不说皈依别的对象。 (一)知三宝功德。对佛宝、法宝、僧宝的...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忽...
大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答林给孤独园。 当时,在深夜,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照亮了整座揭答林,来到世尊之处。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
第八课 佛教的参禅须知 经云:「宁静安详者,禅定中来。」参禅修定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门,透过禅定的功夫,以显发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古来即为各大宗派所共行的修持之道。 禅...
佛教传入我国,先后形成十宗,流传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十宗有俱舍、成实、三论、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密等宗。本书对禅、净土、律三宗已有专章叙述,这里不谈。...
第二十课新兴教团的开展 本课所谓的新兴教团,包括十九世纪以来,以传统佛教宗派的某些教义为根本,结合其它思想、哲理或习俗所创立的「新宗教」(新兴宗教),以及完全属于传统...
五戒讲义 序文 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
第一课僧团的成立 佛陀证悟后,在菩提树下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其所彻悟的正法甚深微妙,而众生妄想执著,必定不能信解,所以生起疾入涅槃的念头。 此时,梵天知...
圣典篇 八城经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住在韦沙离城的木瓜村。 那个时候,八城的居士第十因办某事到达巴嗒厘子城。当时,八城的居士第十来到鸡园一位比库之处。来到之后,礼...
第十课 华严宗 华严宗系依据《华严经》而立名。杜顺大师作《法界观》一卷,总括华严奥旨而开宗。唐代贤首国师撰《探玄记》及章疏多种,华严法门因而大行,所以本宗又称贤首宗...
戒与戒律 学佛,持戒修行佛法,要知道戒与戒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戒:是规范的意思。戒!是法。是释尊传授给我们的,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清净身心。解脱束缚。回归清净至善...
第二课菩萨道的实践 吾人学佛修行,若依二乘声闻、缘觉,只求自觉自利,非是究竟圆满法门;唯有发心立愿,广修六度万行的大乘菩萨道,才能自度度人,圆满佛果。 第一课,我们...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七节 律宗 一、住流 从第一次结集,代波离尊者诵出律藏为最初律部。随后二次三次四次的结集。自此以后,边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调多五师传持。佛灭后一...
第十三课 附佛神只的因缘 数千年来民间崇拜的各种神只,探其根源,与佛教的佛、菩萨及护法神只等,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对于神只膜拜的心理,有来自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畏惧...
五戒心法 周秉清居士 目录 第一 其心不杀 第二 其心不盗 第三 其心不淫 第四 不起妄念 第五 不饮滴酒 第一 其心不杀 何谓杀?凡对人与物直接或间接戕其生命,伤其肢体,及绝其生机...
第二十课 佛光山大事记(下) ◆一九八九年佛光廿三年 一月 国际禅学会议在本山开幕,来自中美韩日港义等国,计有五十位东西方学者发表论文,由美国蓝卡斯特、马克雷,意大利桑...
居士五戒 有不少皈依佛门多年的居士,都对居士五戒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为了令大家能够正确地进行取舍,今天简单地介绍一下居士五戒。 一、总述 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弥戒、比丘...
第十四课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
什么是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意思。菩提,是觉醒、觉悟。萨埵,是大有情。 菩萨的意思就是:觉悟了,并生出对一切有情众生的大慈大悲之心的修行者。 菩萨,通过种种的修行...
第六课 制度 一、什么是佛教的僧伽制度? 佛教对僧团的管理,以「六和敬」为主要的僧伽制度。六和敬不仅是建立僧团的重要基础,推而广之,也是建立清净和乐的佛化家庭,乃至安...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大德印光大师和茗山法师的讲述,语句通俗易懂,是进入佛门必须经过的步骤,也是学佛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内容包含实践学佛的三个层...
第十二课唯识家无著大师 「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从这首八宗偈语可以得知,法相唯识的名相繁琐,义理层次复杂,学法相唯识者,...
如何受五戒 前面說過,受了三歸依的人,如想更進一步求得信佛學佛的實益,必須求受五戒,才算是學佛所學,行佛所行的開始,歸依三寶,僅是入門而已。如果入門以後,老是駐腳在...
第七课 称谓 一、佛教常用的称谓有那些? 佛教的称谓是一种礼仪,常代表著当事者的身分或职务,也是一种修持程度的表征。称谓的先后大小具有维系佛门纲常的功用,如法合宜的称...
注意事项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三宝是一体的。有些人会说:我只想皈依佛,却不想皈依法和皈依僧。这样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对佛陀产生信仰而发心皈依,也会起到相应效果...
第十五课 僧团的组成 佛陀在鹿野苑初转*轮,为憍陈如等五人说法,度他们为比丘僧,这是僧团成立的端绪。 佛陀一生弘化传教,度众无数,打破印度种姓阶级制度,主张四姓皆可出家...
第一节 三藏圣典的结集 (一)第一次结集 结集二字包含有编辑的意思:而古来翻译法师使用结集的词语,是指大家聚集在一起会诵佛说过的遗教,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古印度还没有...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只...
嗔为毒根 杀嗔心安稳,杀嗔心不悔;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大智度论卷十四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 此偈是说,灭掉了嗔恨,心中就得平安;灭掉了嗔恨,就不再后悔。嗔恨是...
第十四课 三法印 世间上每个宗教都强调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真理」,必须合乎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等四个条件。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
忏悔安乐 若人罪能悔,已悔则放舍;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 《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这个偈子讲的是忏悔。对自己的过失一旦忏悔了,就要把已忏悔的事不再挂在心...
第九课 十二因缘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大课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的由来,佛教说为「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循环相续的...
净土的修行方法四:真正的净土极乐 净土极乐还有真假吗? 当然有。释尊给我们指引的东方极乐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都是相对与我们娑婆世界而言的极乐净土。并非是究竟的极乐,...
第三课 信心铭(隋.僧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听闻正法 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何为多闻能知法?多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广学多闻,广泛读...
第五课智者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简称「文殊」,又作「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等。舍卫国婆罗门梵德长者之子,出世时有许多瑞相,相貌庄严,具三十二相。成道后的...
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印光大师 悲哉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流转四生,无救无归,无依无托。若失父之孤子,犹丧家之穷人。总由烦恼恶业,感斯生死苦果。盲无慧目...
第十课 佛教与会议 孙中山先生在《民权初步》中,对会议的定义为:「凡研究事理而为之解决,一人谓之独思,二人谓之对话,三人以上而循有一定规则者,则谓之会议。」简单的说...
第一节 舍利弗尊者 (一)八岁走上论师宝座 舍利弗译为身子,其母身形好,身子所生,故名。又译鶖子,母眼明净,如鶖鹭眼。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郊区迦罗臂拿迦村。父名婆陀罗,...
第十二课 七笔勾(明袾宏) 一、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二、凤侣鸾俦,...
茗山 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报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清净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逐步趋向解脱。在世消灾免难,...
第十八课 无常 「景物依旧,人事已非」,这是一般人对无常的感叹。其实,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著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它是三世迁...
第二篇 五乘佛法 壹 五乘佛法的意义 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
第十九课 涅槃 寺院所供奉的佛像,一般有立姿、坐姿、卧姿的不同。卧姿又称涅槃像,表示福慧圆满、动静一如。所谓圆满,就是了生脱死、超越时空、泯灭人我对待、自他融和一体...
以礼待人 G?ravo 处世待人,讲究礼貌。这是人文社会极需拥有的人文精神,是衣冠文物道德的基本条件。人类没有了礼敬就没有尊卑之 分,社会就出现没有秩序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相...
第十五课 家庭 一、佛化家庭的生活内容是什么? 1.家中设一佛堂,增长对佛法的信心。 2.要有佛书专柜,开拓智慧宝藏。 3.张贴格言法语,时时自我反省。 4.早起安排定课,念佛、禅...
圣典篇 无我相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巴拉纳西仙人落处的鹿野苑。 在那里,世尊对五众比库说:诸比库。那些比库应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 诸比库,色无我!诸比库,假如...
第十一课 业力 社会上,由于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经营运作,因此世间得以运转不息;人类,因为身、口、意三业造作各种善恶行为,所以生死轮回不已。佛法将此主宰轮回的动...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壹 前言 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但是更重视出世间法。不过,人生在世,是不能离开世间...
第十三课 译经事业 佛教发源于印度,东传中国,大放异彩,主要得力于经典的汉译。 由于佛典的翻译流传,带动佛学的研究风潮,开创出中国八大宗派蓬勃发展的新风貌,并且丰富了...
第十七课 佛光学问题初探(中) 二六、佛光山办了几所大学? 1.美国西来大学:位于洛杉矶柔似蜜市。创办于一九九一年,是美国加州第一所佛教创办的大学,也是中国佛教徒在美设...
第十三课 生死 一、何谓「分段生死」、「变异生死」? 佛教将众生的生死分为两种: 1.分段生死:又作分段死、有为生死。是变异生死的对称。指众生由于每一世所招感的果报不同,...
第十八课 大理佛教 大理,位在中国云南点苍山东麓,洱海之滨,因气候变化而有「风花雪月」的美誉。公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独立为大理国,定都于大理。元、明迄今,设云南省治,...
第十一课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 中国佛教经南北朝时期的拓展发扬,随著隋唐的统一,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融和及帝王的护持等条件下,使得佛教经典翻译更有系统,义理更为明...
第二十课 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 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
第六课 国际佛光会的宗旨和理念 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宗旨,宗旨不但代表组织设立的主要目的,也是每一位成员所应努力的方向。以佛教信众为主要组织对象的国际佛光会,是一个世...
第三课 印度大乘佛教学派 印度大乘佛教最主要分为二大系统:一为中观学派,二为瑜伽行派。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大约兴起于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间。溯源而观,原始佛教中,已含大...
第十七课 民俗 一、佛教徒可以算命看相吗? 《易经》、卦象本为我国固有哲学,影响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至深至远,但少数江湖术士利用一般人心理的弱点,以算命、看相、卜卦...
第四课 佛德 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万德即: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因而...
第十五课 佛教与文学 文学是人类表达感情与智识的方式之一。好的文学作品,不但在当时当地造成广大的回响,甚至能超越时空的藩篱,引领人心迈入真善美的境界。佛教里有许多作...
第十八课现代菩萨的风姿 「现代菩萨的风姿」,收录近百年佛教史上出家、在家二众奉行菩萨道的殊胜事迹。在家众有优婆塞杨仁山、李炳南、赵朴初、严宽祜等;优婆夷孙张清扬、张...
第二十课 宗派外人物 佛陀入灭后,佛弟子将佛陀的言教发扬光大,由于时代背景及个人研究的差异,而有宗派的区别。由于宗派的发达,佛法更能应机,广为流传,除了本册各宗各派...
第五课 戒律 一、戒的类别有那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
第六课 宗教法令 宗教与政治自古以来即有其不可分离,相助相成的关连性,因为宗教没有离开国家,须受国家的法令限制,例如建筑有建筑法规、集会有集会游行法等限制,缴税有缴...
第五课 寺院清规 传统丛林道场重视制度,不但个人有戒牒,僧团也有清规。 「清规」是指禅宗寺院组织章程及寺众日常生活的规则,亦即禅宗丛林关于大众行、立、坐、卧等威仪所订...
第二十课 佛光山大事记(上) 佛光山在开山三十周年时宣布封山,并特将三十年来重要行事刻碑,刊载于佛光山如来殿前。兹将佛光山创建缘起摘要列述如下: ◆一九六七年佛光元年...
第二十一课 佛教徒应读专书 现代佛教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带动学佛风潮,佛教徒如何从浩瀚庞大的佛书中,有系统、有组织、有条理地了解佛法的全貌?今推荐有心研究佛学者一系列...
第六课普贤菩萨的大愿 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是有名的大愿王,也称「普贤萨埵」、「普贤大士」、「普贤如来」、「遍吉士」等,是毗卢遮那佛的胁侍,与金刚萨埵同体,是佛陀...
第四课 寺政外事 禅堂、客堂、库房及衣钵寮,为丛林的基本组织,俗称「四大堂口」。禅堂专管教育,负责训练人才;客堂管理人事,接待十方;库房负责总务,照顾生活所需;衣钵...
第二十课 宗教师的条件 一个宗教的形成与发展,除了要有德行圆满、于历史上可考的教主,以及有合乎真理的教义之外,弘传教义者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因为若无人才弘化,即使...
第十五课 日本佛教 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由中国经百济传日本,初期的弘扬以圣德太子(五七四-六二二)为最大功臣,他定佛教为国教,并在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规定全民「笃敬三宝」...
第五课 成实宗 成实宗,以《成实论》为所依,又名「成实学派」。《成实论》是中印度诃梨跋摩(公元二世纪至四世纪间)所造。成实,具有「成四谛之实」的深义,意即阐说佛陀一代教...
第一课 佛光学的内涵精神 多年以来,佛光山僧团与佛光会教团相继提出利世济民的理论架构及思想体系,已具有实践的方法及具体的成果。此两大佛教团体犹如人之双臂、鸟之两翼,...
第十七课东南亚、南亚佛教史 东南亚、南亚是位于中南与印度半岛之间的国家,自古即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虽然相继有婆罗门教、印度教、回教、耶稣教的交替存在,但这些国家至今...
第十五课日本佛教史 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其间曾引起正反两派不同意见的争执,后由崇佛者获得胜利,自此开展日本佛教史新页。日本佛教的发展、演进,可...
第五课 三藏圣教序(唐李世民)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
第二十六课 悟道诗 一、唐寒山《寒山诗》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
第十三课 婚丧喜庆 寺院是传承佛法慧命的所在,是四众所共有,因此,寺院必须兼顾僧众与信众教化的工作。 过去佛教徒总以为在丧葬的时候,才需要请法师诵经超度。其实佛教与人...
第二课 印度外道种种 外道,指的是佛教以外的道,总称为外道;佛陀所说的教法,则为内道,盖心外求法是为外道,心内求法是为内道。佛教自古以来,统称异教徒为外道,此一名称...
第十八课 赞僧诗(清顺治)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胡涂去...
第十二课宋元明清佛教史 中国佛教经过唐末、五代两次的法难,以及朝代更迭的战乱后,由于经典散佚、寺院毁坏、僧侣受迫等,致使佛教几乎到了衰萎凋落的地步。直至宋代始现复苏...
第六课 佛教对教育的看法 二千五百多年来,佛教的弘传史,其实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世间的一切无不涵摄于佛陀的教育范畴内。佛陀生于贵族,受的是贵族教育,但当他施行...
第一课 十劝(南朝梁.善慧) 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然出。 劝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纵然求得暂时间,须臾不久归蒿里。 劝君三:人身难得大须惭,...
第十一课 宇宙 一、宇宙是怎么形成的? 佛教从各种角度来探讨宇宙的相状,计有世间论、万法论、本体论、缘起论、因果论等,然而根本思想仍然不离佛陀所证得缘起性空的道理。佛...
第七课地藏菩萨的事迹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地藏菩萨的写照。 在诸大菩萨中,地藏菩萨与观音、文殊、普贤等,同列名为「悲、智、行、愿」的代表...
第十八课 佛光人间事 星云自披剃以来,不曾稍或停止实践人间佛教的事业,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近五十年间,在弘法过程中不乏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每一件事都代表著我的人间佛教...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俗云:「世间好语佛说尽。」佛教不仅义理幽微深奥,佛经中的词语典故更是优美动人。根据统计,佛教传入中国后,共为中国增添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词汇,不仅丰...
第九课 持戒与犯戒 戒,梵语「尸罗」,《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无受戒行善,皆名尸罗。」由此可知,戒是善法...
第二课 寺院建筑 有寺院就有信仰,佛教藉著寺院安僧办道,弘法利生;欲得佛法常住,必须建筑佛寺。 佛寺建筑大略可分为修道区与生活区两大部分。基本的建筑包括佛殿、法堂、禅...
第四课观世音菩萨的化世因缘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以了解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为我国民间所普遍崇信。尤其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金容,在都市、村...
第二课 四相诗(南朝梁.善慧) 一、生相 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 昔时曾长大,今日复婴孩。 星眼随人转,朱唇向乳开, 为迷真法性,还却受轮回。 二、老相 览镜容颜改,登阶气力...
第八课 佛教与科学 科学原意为「知识」,是一门利用仪器与学理,专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进行研究与探讨的学问。科学虽然与佛教同是在探讨宇宙和人类的关系,然而科学的知识是从...
第十二课 经典的来源 记录佛陀教说的典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结集,正法得以源远流传至今。关于经典的来源,根据《长阿含游行经》记载,佛陀入灭后,弟子们顿失依怙,竟有...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 数字代表次第,并有计数的功能。在佛教经典中,有以法数为核心,再加以解说法数的意义者,例如《增一阿含经》、《本事经》、《法集名数经》等皆是。另外...
第十九课 佛教与礼俗规范 礼俗是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文化,其形成往往受到民间风俗习惯的影响,或因宗教信仰而日久成俗。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但深入民间,融入生活,自成...
第十三课 佛教对感情的处理 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
第十六课 空有 影响中国佛教最深远的思想有二:一是有宗,以「缘起论」观点而主张因缘所生法为实有;二是空宗,依般若经论而观于缘起的存在,「宛然有而毕竟空,空假无碍,是...
第二课 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于应化不同,各有别号,或取因言「弥勒佛」,或取果言「阿弥陀佛」,或取性言「毗卢遮那佛」,取相言「卢舍那佛」,取行言「释迦牟尼佛...
第三课 传统与现代融和 传统的文化,是古圣先贤们智慧经验的结晶,但随著时代慢慢发展,有时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便需要有现代法门的增加。因此,传统的不是完全对或不对,现...
第二课经典的结集 佛陀一代教说,透过集众会诵的方式,经大众审定认可后,有系统的编辑成书,垂为典则,称之为「结集」。依佛陀的遗教,佛涅槃后,当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止,故...
第一课 丛林寺院 佛教僧尼修行弘法的地方,通称为「寺院」;禅宗则称为「丛林」。「寺」原为我国古代官方接待四方宾客的官署,如鸿胪寺、太常寺等。东汉永平年中,西域僧人迦...
第二课 印度部派佛教 佛陀为适应众生根器,演说八万四千法门,在原始佛教时代,诸大弟子便已随个人的性格、思想、专好以及对教法的实践,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所谓「佛以一音...
第七课魏晋佛教史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当时佛教般若「性空」...
佛光教科书第一册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 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
第五课 国际佛光会的创会缘起 佛教乃僧俗四众所共有,然而传统佛教却一直以僧团为主,因此使得广大信众的力量未能完全动员,而且造成佛教渐与社会脱节。为了让佛教实践「从僧...
第六课 他方佛名 佛教的时空观主张「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经中经常提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明十方三世有无量诸佛存在。但是凡夫不信有他方诸佛,因为没有亲眼看到。...
第十二课 人生 一、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生从死来,死又从生去,一切众生皆因十二因缘而生生灭灭,在轮回中牵系著过去、现在与未来。有如时钟一般,无始无终,不断循...
第十课 学佛行仪 佛门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与生活教育,因为唯有健全的思想和规律的生活,才能完成人格,成就道业。因此,举凡行、立、坐、卧,一切举止动作都要威仪具足,所...
第十一课 丛林漫谈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的四大名山、四大丛林、四大禅林,乃至八大宗派都各有其根本道场。在这些丛林道场中,不但年龄有老少、...
第八课 三论宗 三论宗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菩萨的《百论》开宗立派,宣扬空、无相、无所得、八不中道等义理,是具有浓厚印度传承特色的宗派。以其着重阐...
第三课 律藏 佛陀入灭后的初夏,五百弟子在七叶窟举行佛陀遗教第一次结集,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经,结集成经藏;由持律第一的优婆离诵律,结集出律藏。 律藏,音译毗奈耶藏、...
第九课 各种称谓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代表著职务,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维系佛门纲常伦理的功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 一般人...
第八课弥勒欢喜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这一首赞偈是当初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共同在底沙佛前修学时,因为多修此一赞歎法门,...
第十四课 僧的意义 「僧依戒住,僧住则法住」。「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 即指信奉佛陀教义,修行佛陀教法的出家人;亦指奉行「六和敬」,「和合共住」...
第十八课 应世 一、佛教徒可以从事政治吗? 可以的。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化身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其中即有国王、宰官、大将军身,以其政治背景,为众生创造富足安乐、无有怖...
第八课 仪礼 一、佛教对于民间节庆的看法如何? 中国民间节庆有新年春节、元宵、清明扫墓、端午、中元、中秋;美国有万圣节、感恩节;泰国有泼水节,乃至全世界各国民族都有各...
第十七课 六和敬 僧众是住持正法的使者,正法的久住,要依靠和乐清净的僧团始能实现,而僧团的融洽健全,又以和合为基础。所谓「和合」,即指「理和」与「事和」,亦即僧众在...
第一课 宗派总论 佛陀的教义是极为简明的,其究竟的目的,就是对众生示教利喜,要让我们从执著中醒悟过来。但由于弟子众多,根性也不尽相同,佛陀对于这些人,并不执著于某种...
第十二课 法事介绍 法事是寺院道场重要行事之一。在所举办的法事当中,有的是自我忏悔的方式,如忏摩;有的是经大众附议通过者,如布萨;有的是对大众宣说佛法,如陞座说法;...
第十六课童男与童女 佛教是一个非常重视青年的宗教,佛菩萨的圣像中,大都没有胡须,没有皱纹,是象征青年的意思。所有的菩萨圣像都是慈悲祥和,这是表示佛教重视和平。可以说...
第九课译经事业的开展 佛教发源于印度,其后能在中国弘传生根,便是透过经典的翻译。从东汉末年到唐代中叶,译经事业由初创到隆盛,历八百年之久。宋元以降,虽有译经,却只有...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 有了第一次,才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无量无限,就有无尽的希望。例如,佛教有了佛陀第一次转*轮,于是有今日无量的法宝,有正法住世。对于根源...
第十一课 从佛光山认识人间佛教 佛光山于一九六七年开山建寺以来,一直以实践人间佛教的立场,本诸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大菩萨的慈心悲愿,希望把佛光法水普及到全世界...
第十七课 中道 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这是畸形;如果只张不合,这也是畸形。唯有拳掌卷舒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是落于左右、好坏两边,都是极端;能够不偏不倚,这就是「中...
第九课 菩萨 一、与我们娑婆世界最有缘的佛、菩萨有那些? 依佛教的宇宙观而言,十方三世有无量诸佛,其中最为人所知晓,为人所称念的有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
第十四课 示厨(明紫柏) 佛言:凡三宝之地,办造饮食供养佛、法、僧之所,谓之香积厨。故办造饮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三业不净,则办食之所不名香积厨,谓...
第十七课 佛光学问题初探(上) 壹、佛光山 一、佛光山的宗风是什么? 1.八宗兼弘,僧信共有;2.集体创作,尊重包容; 3.学行弘修,民主行事;4.六和教团,四众平等; 5.政教世法,...
第八课 衣单僧物 古代丛林,僧众出外云游参访,必须具备衣单和戒牒才能到寺院挂单。因此,《敕修百丈清规》云:「将入丛林,先办道具。」道具即衣单僧物,是资生办道之具,包...
第十七课 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唐伯虎说:「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幼小,后十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劳苦。」...
第十七课 宝王三昧论(明.妙叶)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
第二十八课 佛寺联语(选录)下 三一、佛光山寺万寿堂 *轮常转超苦海; 乘愿再来度众生。 三二、佛光山寺万寿堂 永念亲恩,今日有缘今日度; 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 三三、...
第十课 佛教的师弟之道 佛教传承二千多年以来,写下许多艺术、文化、翻译、哲学上的辉煌历史,其中的佛门伦理--师弟之道--依止师父与受法徒弟间无可替代的僧伦关系,更值...
第十五课《维摩经》与维摩 在佛教里,有一部文辞流丽,深具文学价值的《维摩经》,经中的主角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物维摩居士。 维摩居士「宿植德本,久成佛道」,名号为「金粟...
第十五课 缘起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
第十九课 神异 一、佛教对神通灵异的看法?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是神通灵异的显现。例如:肚子饿了,一碗饭菜,顿除饥渴;身体冷了,一件毛衣,驱走寒冷,都是神通灵异的显现。...
第八课南北朝佛教史 东晋之后,南北分裂,南方有宋、齐、梁、陈,称为南朝(四二○-五八八);北方有北魏(又称跖跋魏),嗣后分为东西二魏,而禅位于北齐、北周,称为北朝(三九六...
第十四课胜鬘夫人的十大受 胜鬘夫人是佛教的模范优婆夷,也是一位典范信女。她是波斯匿王和末利王后唯一的掌上明珠,也是阿踰阇国友称王的妃子。因受父母薰陶,皈信佛法。然而...
第十九课菩萨道的经论介绍 大乘经论里有许多蕴含菩萨道的思想,今列举《圆觉经》、《解深密经》、《胜鬘经》,《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论》等三经、三论...
第十五课 民俗神只 佛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有许多节日与当地的民情风俗融和在一起,例如泰国的泼水节、卫塞节,西藏的晒佛节,乃至在中国也有浴佛节、腊八节、春秋二祭等,都...
第八课 辞北堂书(唐洞山良价) 伏闻诸佛出世,皆从父母而受身;万汇兴生,尽假天地而覆载。故非父母而不生,无天地而不长,尽沾养育之恩,俱受覆载之德。嗟夫!一切含识,万象形...
第三课 佛身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亲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为憾事。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进入涅...
第九课 佛教与医学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缘起缘灭的世间,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众生的病苦,除了来自身体器官的疾病之外,还包括心理的疾病,也就是贪瞋痴等...
第十二课 八正道 「苦」是人生实相,离「苦」得「乐」,人之所欲。学佛最终的目标,即是透过佛法的修学体证,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苦」,获得涅槃寂灭的「乐」,这是人生最究...
第十三课 佛教与农林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农林生产提供民生所需,二者之间息息相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佛教除了在丰富人类精神文明方面有重大的贡献之...
第九课 佛陀说法因缘 佛陀在正觉以后,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道:「我所证悟的真理, 是与世人错觉所见的相违。世人所沉迷的快乐,我了知是苦的根源;世人所求取的...
第十课隋唐佛教史 结束南北分裂局面而开展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其影响不仅深入中国各阶层,而...
第四课 大乘起信论义记序(唐法藏) 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蹄;冲漠希夷,亡境智于能所。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但以无住为性,随派分岐;逐迷悟而升...
第二十九课 座右铭 一、节东汉.崔瑗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二、东晋.陶靖节诗(陶渊...
第十三课民国佛教史 佛教历经太平天国之乱,衰颓不堪。至清末民初,庙产兴学的风潮,更使佛教的发展雪上加霜。当时迫害佛教的不再是少数帝王官僚,如三武一宗,而是整个社会,...
第十一课 佛教的家庭观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是生命的延续,是个人身心调和、价值观念养成的基础,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
第六课佛教的东传 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秦始皇四年(公元前二四三)西域僧人室利房十八人齎持佛经来长安」、「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
第十七课 佛教对神坛的看法 「神」的观念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时空,对于民众的信仰来说,神只是一种方便的称呼而已。神,内在意含著神奇、威权、主宰、敬仰等,超乎想象、思...
第一课 佛的意义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
第二十一课 慈航法师遗偈(慈航)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
第十六课 密行百事 密行是密而不宣的善行义举,以中国俗语来说,就是积阴德。譬如佛陀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每日托钵乞食、洗足敷坐、行化说法,令众生入佛知见等,就是密行...
第十六课 佛光人的养成教育 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佛法就是佛陀的教育法,可以帮助我们圆满人生。在佛教徒当中,于丛林寺院出家修学的青年固然需要佛法的养成;即使是...
第十八课 巫术与灵媒 「巫术」在人类历史上,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尤其在原始社会,民智未开,人们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畏惧与对未来世界等无法了...
第十三课 佛光教团的组织系统 佛陀最初创建僧团,即以六和敬的制度作为组织结构。何谓六和敬? 一、戒和同遵:是为法制上的平等。佛陀倡导「以戒为师」,不分种姓阶级,皆以戒...
第七课 国际佛光会会歌的意义 国际佛光会是个世界性的佛教组织,每逢集会结束前,必须唱会歌,以坚定弘法的目标与方向。歌词如下: 我们的宗旨,从事弘法利生; 我们的信念,辨...
第十四课 生活 一、在家信众应该注重怎样的生活行仪? 要奉行清净的生活行仪:1.不接触非法的场所,如赌场、酒家等眩惑六根,沦丧清明智慧的地方;2.不从事非法的工作,如开设或...
第二十二课 佛光大藏经编修缘起(星云) 夫佛法者,自内容教义观之,固有其根本上不变之价值;然若于研究信解论之,则应有契合时代之方法与权巧,方能古今融会贯通也。 基于此一...
第二课 教理 一、「空」的意义是什么? 「空」,是佛教重要的教义,也是佛法不共其它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般若心经》云「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义...
第十课 修学佛法的次第 「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佛陀说法,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佛陀敷设八万四千法门,然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一切佛法都是疗治众生身心疾病...
第六课 无相颂(唐六祖惠能)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
第一课 佛教的道德标准 道德是维系国家纲纪令之不乱者,有保护社会人民生活安全的功用。中国古来制定的礼教,所谓「四维八德」、人伦「五常」,都是期望建立一个「忠恕仁义」...
第十五课 佛教徒的一日行 学佛修行,不一定只有局限在寺院里,佛教尤其重视生活中的修行,能够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佛法,就是修行。因此,佛教徒的一日行,从早晨起床到夜晚养息...
第二十课总论菩萨道 菩萨依其功德和势力,在许多的经典,有不同的意义。《华严经》有开士、大士、力士、无上士等名;《菩萨地持经》有佛子、大师、大圣、大名称、大功德、大自...
第十六课韩国佛教史 公元四世纪,佛教从中国向东传入韩国,时当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足而立的时期。到了七世纪中叶,新罗联合唐朝,灭了高、百两国,建立统一王朝...
第十课 修行 一、佛教徒有何必修的功课? 现代人生活忙碌,佛教徒在生活中必修的功课,主要不离福慧双修的范畴。佛陀被尊为「两足尊」,即为福慧圆满的象征。 佛教徒的必修功课...
第四课 佛教的五乘宗教观 佛教从佛陀三转*轮,度五比丘,创立僧团,宣说三法印、四圣谛的真理,直到佛陀入灭后,印度各教派林立,而有十八部派的兴起。部派佛教的后期,由于龙...
第七课 法器法物 法器是龙天耳目,大众共遵的讯号,丛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为准,例如晨钟暮鼓以及各种报钟、板声等。寺院中用于庄严佛坛及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
第三课 道场行事 道场是修学佛道的所在,负有接引信众学佛的使命;在此前提之下,僧团必先健全,始能发挥弘法度众的功能。是以道场日常行事中,除了举办法会、庆典,其它如禅...
第十九课其它国家佛教史 一、香港佛教 「东方之珠」的香港,在公元五世纪间有晋代奇僧杯渡禅师渡海在青山建杯渡庵,成为最早的香港佛教寺院。一八四二年后,英国统治香港,佛...
第十四课 佛光人的工作信条 佛光山以文教开山,其文教的精神内涵,就是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也是慈悲喜舍的实践。为求佛光法水传承久远,以下的工作信条与理念,凡佛光人均须...
第二十一课 佛教与公益事业 所谓公益事业,顾名思义就是谋求公众利益的事业。佛教讲因缘,认为所有众生都是相依的因缘和合体,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和「同体共生」的理...
第四课印度诸王朝的佛教 佛教在印度流传一千六百多年,探究其盛衰兴替的原因,从僧团内部来说,与僧团本身在教义教法上的实践与开展方向有关,从僧团的发展来说,则和诸王朝的...
第十课 国际佛光会礼仪要点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国际佛光会自一九九二年创会以来,短短数年,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至世界五大洲,并且凝聚百万会员服膺在本会宗旨之下,共同...
第十课 五蕴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诸法万象的说明。 所谓「四大」,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地、水、火、风。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 每一个宗教为纪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对象,都订有特殊的节日。如耶稣教、天主教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伊斯兰教有圣纪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道教有三...
第十八课 佛教与舞蹈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往往以请巫师藉祝祷仪式来祭神娱神,禳灾祈福;群居的部落也在参于祭典舞蹈中增加共识,凝聚力量。当...
第十五课 人间佛教的社会运动 人间佛教重视现实的生活。佛陀是人间的佛陀,千生万世于人间结缘布施,成就佛道。佛陀也是人间佛教社会运动的先驱,打破印度「种姓制度」,倡导...
第十六课 韩国佛教 公元四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历经三国时代、高丽时代的王族拥护与朝鲜时代的崇儒排佛等转变过程,形成韩国的佛教特色,今日韩国已由保守的山林...
第十课八宗共祖龙树菩萨 在佛教的经师、律师、论师、禅师、法师当中,集「千部论师」、「八宗共祖」之美誉于一身者,唯龙树一人。 龙树菩萨,生于佛灭七、八百年左右(公元四世...
第十二课 人间佛教的经证 「人间佛教」是生活化的佛教,是当代化的佛教。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也不离人间。因此,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有关佛陀教...
第二十三课 佛光菜根谭(节录)(星云) 一录自〈教育教理教用篇〉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 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 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 取彼之所长...
第十二课 新兴宗教介绍 新兴宗教是指在传统宗教之外,所兴起的新宗教;或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宗教。它在西方有特定的用法,在日本叫做新宗教,在台湾叫做新兴宗教团体...
第十四课 佛教与艺术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之一,当人类开始迈向文明,便有了各种艺术的活动。艺术也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佛教因为具有深奥的经教义理,以及悠...
第十五课 佛教对三教九流的看法 儒、释、道并称为三教的说法,由来已久。释教即指佛教,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儒教其实即指孔、孟重伦理、礼治等儒家的教化而言。道教则是以贵...
第十七课 佛教与音乐 在人类的生活领域里,音乐的用途非常广泛,哀乐令人伤心,和乐令人和谐,军乐令人振奋,圣乐令人心净。音乐没有人我的隔阂,可以通于古今中外,是有情世...
三下 十一、害人也害了自己 有一只狡猾的老鹭,住在大池旁边,它很懒惰,不出去找食物,却呆呆地站在池旁,向池里的鱼打坏主意。 老鹭!你在想什么? 螃蟹问。 我想:不久就会失去...
四下 七 忏悔 中印度摩竭陀国的阿奢世王,因为听了坏人的话,把父亲关在监牢里,自己登位做王。 父亲病重,死在监牢里;阿奢世王知道做错了事,忧伤到病了。名医耆婆来探病,阿...
三下 十二 受三皈依的感化 从前,韩国有个小孩子,每天听妈妈在佛前念三皈依,久而久之他也学会念了;一天,他问妈妈:念三皈依有什么好处? 妈妈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下 九 佛教的南传与北传 极力提倡佛教的阿育王,为了要把佛教传播於世界各地,他选派了很多宣教师,组织传教团,分别到世界各国去弘扬佛法。传教团到处,备受当地各阶层人士...
二上 八 学习三好 做个好宝宝,要学习三好: 一、要做好事不要打人害人,不要偷人家的东西。 二、要说好话不说粗话骂人,不说谎话骗人。 三、要存好心不要贪心,不要发脾气。...
二下 一 太子同情穷人 悉达多太子从小就很仁慈,他同情穷人的痛苦。 有一天,他看见几个穷苦的人,走起路来很辛苦,马上跑去慰问他们。 穷人说:我们好多天没有吃饭了,所以走...
二上 四 佛陀欢喜的东西 小和问爸爸:我们要用什么东西,来供养佛陀,佛陀才会欢喜呢? 爸爸说:用香花、鲜果来供养佛陀,佛陀很欢喜;不过,你们肯听佛陀的话,照他的话去学好...
三上 十 太子出家学道 年青的悉达多太子,文武兼全,智勇并备,得到全国人民的敬仰!净饭王替他娶了一位邻国的公主,美丽贤慧,名叫耶输陀罗,和太子结婚。后来生一个儿子,名叫...
二下 十一、不要杀生祭神 印度有个地方,盛行着杀生祭神的风俗。一次,国王的妈妈病了,国王叫人预备猪、羊等畜生共一百头,要杀来祭神,祈祷妈妈病好。 佛陀来见国王,国王问...
六上 二 法显大师 中国的高僧,第一位到印度去取经的,是东晋时代的法显大师。 法显三岁就出家,天资聪颖,胆量过人。 他十多岁时,有一天,跟着寺里五十多位同道,到田里去割...
五上 十 最初的在家弟子 耶舍的父亲,叫做俱梨迦长者;耶舍离开家庭的第二天,长者早上起身,听家人说耶舍不见了,很是惊慌 ! 忙叫家人到处寻找,自己也亲往各地访查,找到缚罗...
三上 十二 太子救了一群羊 悉达多太子要去找两位高明的宗教师,在路上看见一个人,赶着一群羊走。太子问他: 你大清早赶着这群羊,要去那里做什么? 赶羊的人答道:今天国王要举...
四上 十 庆祝卫塞节(二) 卫塞节这一天,有很多佛教徒,举行布施,拿钱或东西到养老院和孤儿院去,分给那些没有依靠的老人,和穷苦的小孩子;这是效法佛陀慈悲的精神,值得赞...
四上 三 黄金和毒蛇 佛陀和阿难在路上走,看见路旁有一瓮黄金,佛陀指着黄金说:阿难!你看到吗?毒蛇! 阿难答道:佛陀!我看到了,毒蛇! 佛陀和阿难走过后,在田里工作的父子两人...
四下 四 布施应有的态度 印度王舍城里,有个八岁的女孩子,名叫妙慧,不但长得美丽,而且非常聪明。 有一天,她上灵鹫山,拜见佛陀,提出十个大问题,佛陀一个个地替她解答。...
四上 四 赞叹语和便宜话 佛印禅师和苏东坡居士,是好朋友,常在一起参禅论道。 有一天,佛印和东坡,一齐穿着大袍,在禅堂里对坐,东坡问佛印道: 你看我坐着,像个什么? 像一尊...
三下 八 音乐家修行 音乐家闻二百亿,是个富家的子弟,他听了佛法,发心出家修行。这位本来娇生惯养的青年,过着刻苦的出家生活,心急求进,所以身体就渐渐衰弱了。 佛陀要教他...
六上 八 四大与五蕴 佛印禅师是中国宋朝的高僧,有一天,他在寺里讲经,听众挤满了大讲堂,恰巧这时,大学士苏东坡居士来了;佛印禅师对这位好友,打着禅风机语说:此间无大学...
四上 六 魔术师和无常鬼 印度王舍城,有四位著名的魔术师,他们的本领,真是高强:能把天和地倒转过来;能把太阳和月亮捏做一团,放在手掌里;能令高山跟着走;能使海水停止流...
五下 十二 万法唯心 中国元朝时代,有一位书画家,叫赵子昂,他的书法很好,图画也很好。 有一次,他要画一幅群马图,一百零八匹马,每匹马的姿势各不相同;他已经画好一百零七...
五下 十一 农夫打张飞 从前,中国有一剧团,在农村演出三战吕布的戏剧,刘备、关公和张飞三位结拜兄弟,合力围攻吕布一人;这时,舞台上真刀真枪,表演得非常精彩,非常逼真,...
五上 六 八正道 佛陀教人修行的方法,主要是八正道,也就是八种正当的人生大道。 一、正见:对人生的真理,要有正确的认识,正当的看法。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正思...
六上 六 因果报应 从前,印度恒河边有个青年,听说佛陀对於人生宇宙的真理,都有很透澈的觉悟,所以跑来拜见,他问道: 佛陀 ! 人如果做了坏事,向神祈祷,可以得到幸福吗 ? 佛陀...
三下 二 太子在苦行林修行 悉达多太子到过了很多地方,寻师求道,后来才到苦行林,跟一班修苦行的人作伴;他用种种的方法修苦行,每天只吃很少的食物,因此,身体慢慢瘦了;但...
三下 七 好坏不是名字定的 印度王舍城有一个人,取到一个很不好听的名字,叫做不幸。 不幸小时候读书,很是聪明,可惜家里穷苦,不久就停学了。 不幸长大了,生活很苦。给孤独...
六上 九 三期同一庆(一) 每年到了五月里月圆的这一天,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佛教徒,都很热烈地举行庆祝卫塞节。卫塞节是佛教神圣的大日子,也称为佛陀日,因为它是庆祝释迦牟尼...
四下 二 洗掉内心的肮脏 有个做清洁工作的女人,天天在舍卫城打扫街道,十分勤力。因为她的衣服肮脏,城里的人都讨厌她,每次见到她,总是掩着鼻子走过。 有一天,佛陀遇见她,...
二下 九 说离间话的狐狸 山林里有只狮子,跟老虎做朋友,它俩常在一起,相处得很好。 有只狐狸走来,对它们说:我和你们做朋友好吗? 好的!狮子和老虎都赞成。 狐狸很狡猾,它要...
六上 七 狂人得救 有一天,佛陀在祉园精舍说法,弟子们静静地围着听法时,忽然从精舍门外,传来吵闹的喊声;佛陀叫一个弟子出去看, 回来报告说:有个发狂的妇人,没有穿衣服,...
五下 八 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陀涅槃后二百多年,中印度摩竭陀国出了一位阿育王,非常勇敢,常打胜战;但却非常残忍,喜欢杀人;后来,他受了一位高僧的感化,觉悟到战争的惨酷,...
六上 四 玄奘大师 中国的高僧,到印度去取经最著名的,要推唐朝的玄奘大师。 玄奘从小聪明好学,而且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八岁时,有一天他的父亲为他讲授孝经,当讲到曾子避席...
三下 四 四岁的老公公 从前,印度乔萨罗国有位国王,叫做波斯匿王。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巡,路上碰见一位白头发的老公公。 国王问:你今年几岁? 老公公答:四岁! 你才四岁?国...
五下 十 不明真相的虚惊 印度乾陀卫国有个剧团,团员们带着道具,要到外地去表演,路经婆罗新山时,天黑暗了,只得在山上过夜。大家听说婆罗新山上,时常有鬼出来捉人,心里都...
二下 五 乌鸦和喜鹊 一只乌鸦在空中飞,碰到一只喜鹊,一齐停下来休息。 喜鹊问道:乌鸦!你要到那里去? 乌鸦很生气地答道:这个地方的人,都嫌我的声音不好, 所以我想飞到别的...
五上 七 人生应走的正路 古代的印度,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片大沙漠,广阔无边,沙漠上不但没有一棵树木,连一根草儿也不能生长;天上看不见鸟儿的飞影,地下也没有...
四下 三 合理的家庭经济 郁奢迦是个虔诚的佛教青年,有一天,他到祉园精舍,拜见佛陀,问道: 佛陀!在家的佛教徒,要怎样建立正常而合理的家庭经济,使得不会支绌,现生过着安...
四下 五 吉祥 有个寡妇,疼爱的独生子死了,非常伤心,在冢间哭得死去活来,很多亲戚朋友都劝不止,她要陪着儿子,死在荒凉的冢间。 佛陀知道了,带着弟子们上冢山,寡妇看见佛...
二下 七 不弄坏小鸟的家 有个小孩子,拿着一根竹竿,想要弄破树上的鸟窝。恰巧这时,师父走过,他看见小孩子的举动,就站住了。 小朋友!你拿竹竿做什么?师父很慈和地问。 树...
四上 十二 太子成道 悉达多太子坐在菩提树下,降魔以后,志愿更加坚固,而心里也更加平静,一点烦恼都没有了;他集中精神,深入禅定。 这是五月里月圆的那一天,将近黎明时,东...
四下 六 傻子变聪明 周利盘特从小是个傻子,不会读书;好在他有善根,发心跟他的哥哥出家;哥哥教他四句修行的偈子,他读到第二句,就忘记第一句;读了三个月,连附近牧羊的孩...
二下 四 太子出城访问 悉达多太子坐着马车,出城去探访人民的生活。他看到: 有个老人,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走起路来很辛苦。 有个病人,躺在路边,喘不过气,呻吟叫苦。 有个...
五上 八 佛教的标志 一、*轮,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佛教标志。 *轮,它代表着伟大的佛教;我们看到这个神圣的标志,就会联想到佛陀的教旨。 佛陀说法,叫转*轮;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在...
五上 十一 三迦叶皈依佛陀(一) 佛陀从波罗奈国要到摩竭陀国去,路经一座苦行林,太阳快要下山了,他去访问一位拜火教的首领。 这位拜火教的首领,名叫优楼频罗迦叶,他很客气地...
六上 三 鸠摩罗什大师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有好多位印度与西域的高僧,先后来到中国,把佛经翻译为华文;其中最有名的,要推姚秦时代的鸠摩罗什大师。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中印度...
四下 一 佛陀为五比丘说法 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时,净饭王在许多亲族中,选出五位青年,跟随太子修行。 到了太子在尼连禅河洗澡后,接受牧女乳糜的供养时,那五位跟随的青年,就...
六下 一 六祖大师 中国唐朝时,广东南海有个青年,姓卢名惠能,家贫,父早死,靠砍柴来养母亲。 有一天,惠能送柴到一间旅店,恰巧有个客人在念经,他听到了,好像明白经里的意...
六上 一 汉明帝的梦 中国东汉时代,有一位爱人民的好皇帝,叫明帝。 汉明帝於公元五八年做皇帝,登位后第七年,有一天晚上,他做一个离奇的梦:梦见一位金色的人,身材高大,头...
四上 八 鹿野苑 从前,印度波罗奈国,有一座苍翠的大森林,聚居着很多鹿,它们在这山里的水草边、花丛里,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 有一天,国王率领着军队,到这山里来打猎,使这...
五上 二 就在你的手中 从前有个聪明人,学问广博,得到很多人民的称赞!国王妒忌,要羞辱他,想不出方法。有个大臣狡猾,向国王献一计谋,要在大庭广众之中,使聪明人羞耻。 国...
四上 一 小心结交朋友 佛陀和阿难在街上走,经过一间咸鱼店,看见台上放着一堆咸鱼,旁边摆一束茅草。 佛陀说:阿难! 你用手摸一摸茅草,然后闻看什么味道? 阿难摸了,伸手一闻...
四上 七 人中鹿和鹿中人 印度恒河边,有只九色鹿,它的身上,长着九种颜色不同的毛,非常美丽。 一天,恒河上游漂来一个溺人,在水中叫喊:救命呀! 救命呀! 九色鹿听到悲惨求救...
三下 一 太子寻师求道 悉达多太子不怕辛苦,走了很多路程,才找到两位高明的宗教师。 太子先找到的,是阿罗蓝宗教师,他学习一个时期以后,阿罗蓝宗教师说:你聪明好学,我很欢...
三下 九 靠自己努力 善罗尼宾迷信人的痛苦灾难,须靠神的力量救护。所以无论碰到什么事,都去求神问卜。弄到生活渐渐困难,身体也一天天的衰弱了。 当他对神力感到怀疑时,到祉...
五下 七 佛经是怎样来的 释迦牟尼佛陀在世的时候,跟随佛陀的一千二百多位弟子,组成一个僧团;佛陀涅槃后,这个僧团就继承着佛陀的精神, 负责推动佛法,利济人群的工作。 为...
六上 五 如影随形的业力 一天晚上,月亮光辉,有个父亲带着儿子,出去做贼;父亲到人家屋子里去偷东西,叫儿子在外面把风;得手后,赶快拉了儿子就跑。 跑了一段路,儿子忽然惊...
五下 二 万有皆从因缘生 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个好朋友,都是著名的宗教学者,他们各有一百个学生,跟着学习;他俩虽有好学问,但都认为还没得到真理;彼此相约,谁有特别的见闻,...
四上 五 鹦鹉吞珠 珠宝店的主人,拿着一颗宝贵的珍珠,正在欣赏,一位出家人来了,主人请他坐后,便把珍珠放在桌上,进去倒茶请客。 主人捧茶出来,珍珠不见了,问出家人,他说...
六上 十一 五 戒 佛陀说:做一个良善的人,起码要实行五戒: 一、不杀生-一每个人都是爱护自己的生命,不愿给别人伤害的,所以也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让别人受苦;就是动物,...
五下 四 和谐的人事关系 有一天早上,佛陀从灵鹫山下来,要进王舍城去,路经一条河边,看见一个青年,在沙滩上,向东拜拜,向西拜拜,佛陀跑上前去,和蔼地问他道: 你叫什么名...
五上 五 佛法的大纲 佛陀成道后,第一次为五比丘说法,就说四谛;四谛是佛陀教人最基本的道理,也是佛法的大纲。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实的道理。 一、苦谛一-人生...
四上 二 佛法的要旨 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时,有一天,分布在各地修行弘法的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位,不约而同地回来,向佛陀报告他们修行弘法的经过。大家相见,都觉得很稀奇...
二上 九 卫塞节 五月里月圆的这一天,是佛教的卫塞节,家家张灯结采,表示庆祝;佛教旗到处飘扬,十分热闹。 从前,教主释迦牟尼佛陀,就在这一天诞生,那时,不但他的爸爸妈妈...
二下 八 月亮在看你 有一个人,家里很穷,晚上,他带着七岁的儿子,走到别人的菜园里去偷菜,当他在拔菜时,忽然听到儿子在背后喊道: 爸爸! 有人在看你。 他赶快起来,看看周围...
五上 九 耶舍皈依佛陀 佛陀带领着五比丘,从鹿野苑走到缚罗迦河的沿岸,安住下来。 有一天早上,佛陀在河岸散步,看见有个青年,好像发狂的样子,从对岸脱去了鞋子,渡过浅水的...
六上 十 三期同一庆(二) 二、佛陀成道――公元前五百八十八年,出家修行的悉达多太子,三十五岁了。 他已经拜访了很多当时印度有名的宗教师,听他们说的道理,都不是了脱生死的...
二上 十一 太子尊敬老师 悉达多太子诞生后不久,妈妈就去世了,他由姨母抚养长大。姨母很疼他,他也爱姨母。 太子七岁时,就开始读书,他又聪明、又好学,所以进步很快,成绩很...
二上 十 太子诞生 从前,印度迦毗罗国的净饭王,是个很好的国王,王后摩诃摩耶夫人,十分贤德。 王后要回娘家,到蓝毗尼花园休息,就在园里的树下,生下了太子。 这时,树上开...
二上 十二 太子比武胜利 悉达多太子身体强壮,他对各种武术,都很有兴趣,骑马、射箭、举重、角力等,都很熟练;每次比赛,都获得冠军。得到很多人的喝采,受到很多人的崇拜。...
二上 五 佛化的家庭 小和有个妹妹,叫做小平。 有一天,小和、小平跟着妈妈,到外婆家去,看见外婆的家里,挂着一张佛像,原来外婆信佛,舅父们一家也信佛。 小和笑着说:外婆...
六上 十二 十 善 佛陀说了五戒,又说十善;十善是比五戒更进步而更完善的行为规律。 十善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
六下 五 佛教徒的三种类型 佛教是一切人类的宗教,不论什么种族、什么阶级的人,都可以信仰佛教,学习佛法;但因人们的个性与志趣,各各不同,佛陀为了要适应这各种不同的个性...
五上 三 六道轮回 有个居士,拜一位高僧做师父,每遇奇难的事,都去请教师父;而师父辩才无碍,每次都替他解答得非常详尽。 有一天,居士去找师父,在路上看见一头牛,鼻子给绳...
二上 七 佛陀护念我们 有一天晚上,妈妈在缝衣服,小和在做功课,妹妹小平,要到房里睡觉,怕黑暗,一个人不敢进去。 小和说:我们信仰佛教,时常记念佛陀,佛陀也就会护念我们...
a 二下 三 太子到农村去 悉达多太子跟爸爸到农村去,看农夫们耕田。 天气很热,农夫们流着汗在工作。 老牛喘着气,很吃力地在拖犁,翻松泥土;拖不动了,农夫就用鞭子抽打它,催...
三下 十 为什么少了一头猪 十二头猪一同过河,过了河,猪队长说:排起队来,让我来数数看。 小猪一头跟一头排好了,猪队长开始点数: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五上 十二 三迦叶皈依佛陀(二) 优楼频罗迦叶有两个弟弟,一个叫那提迦叶,另一个叫迦耶迦叶,这两个弟弟,也和哥哥一样,都是拜火教的首领;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弟子,一同住在...
五下 五 实行慈悲的教化 自从舍利弗、目犍连和他们的弟子们皈依佛陀以后,佛陀的出家弟子,已经增加到一千二百人了;这些出家弟子,分布于各地,一面自己修行,一面弘扬佛法。...
二上 六 到佛寺去 有一天,小和、小平跟着妈妈,到佛寺去,看见很多人在佛殿拜佛。 妈妈说:这些人都是信仰佛教的,好像我们的一家人,大家都是佛教徒。 他们走进佛殿,就恭恭...
四上 十一 太子降魔 悉达多太子离开苦行林,来到菩提迦耶,他在一棵高大郁茂的菩提树下面,用草铺成一个座位,静静地坐在上面。 这时,天气明朗,清净柔和的风吹着,太子的身心...
三下 三 小沙弥不说谎了 有个小沙弥,喜欢说谎。一天,佛陀来了,小沙弥用盆盛水,给佛陀洗脚。 佛陀洗好了脚,指着洗过脚的水问道:这水可以喝吗? 肮脏了,不可以喝。佛陀! 小...
四下 八 鸯崛摩罗的醒悟 鸯崛摩罗本来是个诚实的青年,他跟一位婆罗门教的老师学习;这位老师,名叫摩尼跋陀罗,他听了太太的拐弄,想要加害鸯崛摩罗,他说:鸯崛摩罗! 我教你...
六下 二 悟达国师 二 悟达国师 悟达国师是中国唐朝的高僧,从小就非常聪明;五岁读书,祖父叫他做首咏花的诗,一会儿吟出: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惟馀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三上 八 佛法能医心病 从前有个傻子,一天路经寺前塔下,心想:如这高塔倒下,一定压死很多人。又想:如果我被压死,我妻将如何? 归急问妻,妻笑说:你死,我嫁给前村的王达。...
六下 六 三类佛教徒的代表 佛陀召集弟子们,举行检讨会,根据戒律,来检讨各人的功过得失。 有个弟子名叫须陀的,站出来说:我从前是个守财奴,视财如命,自从学佛后,完全改变...
四上 九 庆祝卫塞节(一) 从前,印度波罗奈国,有一座苍翠的大森林,聚居着很多鹿,它们在这山里的水草边、花丛里,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 有一天,国王率领着军队,到这山里来...
四下 九 嘉丽提婆的自新 嘉丽提婆是个怪女人,她疼爱自己的孩子,却喜欢去偷人家的孩子来吃;因此,附近很多孩子的母亲,日夜担心,怕孩子给嘉丽偷去吃。 佛陀知道了,为了要救...
五下 一 频婆娑罗王皈佛 中印度摩竭陀国的国王,叫频婆娑罗王;这位国王和他的人民,向来是崇拜优楼频罗迦叶的。当他们听到三迦叶兄弟都皈依了佛陀的消息,觉得很惊奇 ! 佛陀从...
五下 三 破除阶级的制度 印度古代社会的组织,分为四种阶级:一、婆罗门,二、刹帝得,三、吠舍,四、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师,掌握大权,十分骄傲,他们自以为是天神的使者,用...
三上 九 佛教旗 每逢佛教的大日子,都升起佛教旗;特别是每年的卫塞节,佛教旗到处飘扬! 佛教旗有五种颜色,它在空中飘扬,多么美丽,多么壮观,这表示佛教的庄严和伟大。 为什...
六下 四 建立服务的人生观 佛陀说:做人必须知恩报恩;凡是对我们有恩惠的,都要念念不忘,尽力设法报答。忘恩负义,是最要不得的。 谁对我们有恩惠呢 ? 佛经上说有四恩: 一、...
三下 六 心行端正才是美 玉耶,是个姿容秀丽的女子,嫁给给孤独长者的第七儿子,她自恃美丽,瞧不起公婆和家里的人,也不听给孤独长者的教训。 有一天,给孤独长者请佛陀来家里...
二下 二 太子爱护动物 悉达多太子同情人类,也同情一切动物。 有一天,太子在花园里散步,忽然,有只受伤的小鸟跌下来,扑着翅膀好像很痛苦的样子。 太子看见了,赶快把小鸟抱...
二下 六 小孩子放生 佛陀走到河边,看见一群小孩子在捉鱼,佛陀问他们道:小朋友!你们喜欢快乐,还是喜欢痛苦? 孩子们答道:佛陀!我们喜欢快乐,很怕痛苦! 佛陀说:对的,你们怕...
二上 二 佛经教人学好 小和的爸爸,常常在佛前念经。 有一天,小和等爸爸念完了经,问道:爸爸!佛经里面说些什么? 爸爸说:佛经里面,是记载佛陀所说的道理,教我们学好,指...
二下 十二、老公公种树 有个县长到乡村,看见一位老公公,弯着腰在路边种树,县长走近对他说:老伯辛苦了! 你种这树做什么? 呵! 老公公抬头,看见县长,就向他行个礼说:我种的...
三上 十一、太子开始访师 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后,就把头发剃掉,披上袈裟,开始寻师问道,过着修行的生活。 他最初去访问一位宗教师,名叫跋迦婆;他在那边,看到那些修行的人,...
二下 十 勤劳就是宝贝 一个老农夫,有三个儿子,都很懒惰;老农夫将要死了,叫三个儿子到床前,吩咐他们说: 在我们的葡萄园地下,有很多宝贝,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去掘翻泥土。...
五下 六 佛陀入涅槃 印度的梵语涅槃或涅槃那,翻译它的意思是圆寂,或不生不灭。具足了种种功德叫做圆,断尽了种种烦恼叫做寂;这就是说:一切的烦恼完全没有了,而身心达到清...
二上 三 尊敬出家人 有一位出家的师父,到家里来,爸爸叫小和向师父行礼。 师父回去后,爸爸对小和说:师父的志愿很大,离开家庭,到佛寺里去住,一面学习佛法,一面弘扬佛法;...
二上 一 信仰佛教 一、信仰佛教 小和的家里,挂着一张佛像,十分庄严。 爸爸说: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陀,是我们信仰佛教的人,要学习佛陀的慈悲心,要学一位很有智慧的人,...
五九悉灭三毒 悉地。三密相应者成就妙果,梵语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之义。 悉达多。华译一切义成,是释迦牟尼佛作净饭王太子时的名字。出家成道后名释迦牟尼。 悉三毒。悉灭...
廿四禅宗六祖 禅宗衣钵相传共有六世,亦即有六位祖师。 初祖达摩。受佛陀派遣从天竺到东土传教,初到时梁武帝接见,因话不投机,便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衣钵给慧可。十...
四五发菩提心 发通。开发神通。 发愿。立下誓愿。 发露。表白自己所犯的过失。 发心。发愿求取无上菩提的心。 发菩提心。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菩提。华译为觉道,觉就是觉悟,...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