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布施学佛网,这是一个能找到心灵归属的网站!
>
最新佛门经书的文章
19:该不该吃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佛门有许多弟子常年吃素身体非常好,而且还长寿。吃素确实易培植一个人的慈悲心和清净心。气功界都知道,动物脂肪会影响气脉的通...
中级课题(二十九) 缘起的人生宇宙 万有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没有一件事能够例外,佛就叫这定律为「缘起」。缘起的人生宇宙,是一个处处关连之网。 如象花园里的木棵树,要靠...
28:虚怀若谷方是真修行 如果一个人自以为什么佛理都懂,也坚持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可身心依旧,总是没什么进步,这只能说明他心地功夫不够,实在没必要怨天尤人。一个修行者的...
(十)几种造像的方法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由于造像所用的材料不同,方法约可分为九种: 第一金鍱像,这是用薄铜板槌打成的。自西晋时即采用此种造像法。晋沙门竺道一于太...
第三十课 劫及世界成坏 劫是梵语劫簸的简称,有大中小之别,译言时分或大时,谓用通当年月日,所不能算之极长时间也。此大中小劫,皆依人寿增减而计算,据智度论 (1) 所说:...
第七、八、九课 综合指要 1.修道的人,凡能发自度度他之心,作自度度他之行者,皆可名为菩萨,所以菩萨的范围至广。在大乘佛法中,自信位至等觉,皆名菩萨,所以菩萨之间的果位...
第二十二课 佛经的传译(一) 释迦牟尼佛出于印度,其弟子结集三藏时,皆是梵本 (1),所以后来佛法传到中国时,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成为华文本。法宝虽富,若无人翻译,则中土人民...
皈依后从「五乘佛法」认识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整体面」。就是: 1、人道的修行方法。 2、天道的修行方法。 3、声闻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 4、缘觉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
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上) 思想渊源 弥勒造论 在西元四、五世纪间,瑜伽行派继龙树的中观学派成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 相传瑜伽行派的成立者是弥勒, 他为弟子无著诵出《瑜...
第三十二课 五浊恶世 吾人所居的娑婆世界 (1),经中称为五浊恶世。五浊者: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观此可知:其浊恶的程度,是如何之深重了。 一、劫浊。人...
(四)重要佛事 第三章 佛教的仪式 在寺院中所举行的佛事,要以水陆法会为最盛大,以焰口施食为最经常,其次,斋天和放生也是常常举行的。 水陆法会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
第十三课 十善 佛陀说了五戒,又说十善;十善是比五戒更进步而更完善的行为规律。 十善是:一、不杀 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
八十弥陀经中佛 祗陀。是舍卫国王太子的名字。太子有一花园名叫逝多园,园里有很多的树木花草,非常美丽,当时给孤独长者(即须达多)想买这花园,造些房屋,请佛来说法,太子...
六六非有非空 非人。指天龙八部中似人非人的鬼神。 非天。即阿修罗,因阿修罗的果报似天而非天的。 非色。由四大所造成的一切事物叫做色,非四大所造成的一切事物即叫非色,如...
中观意义 超越二边 中观,是指古印度龙树菩萨依据《般若经》『缘起性空』的观念而造《中论》,所提倡的一种脱离执着、不偏不倚的理论和观察方法。 思想渊源 论典勃兴 在西元二...
8:漫谈生命与存在 若以佛门的义理来洞察生命与存在的话,我们平时持有的许多常识、观念往往都有待商榷和考证。当然,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关于生命与存在的诸多本质问题,我...
第十九课 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上座部自佛灭后,一向皆传承迦叶之教,并无违诤。在三藏中,以经为主要,其次才及于律论。直至三百年初,有迦多衍尼子者,首宏论藏,以经律为次,...
第二十六课 佛教的传播 极力提倡佛教的阿育王,为了要把佛教传播于世界各地,他选派了很多宣教师,组织传教团,分别到世界各国去宏扬佛法,佛教团到处,备受当地各阶级层人士...
第三十课 净土宗(一) 一、净土宗得名的由来 净土是清净之土,吾人的世界污浊苦痛,烦恼深重,称为秽土,诸佛的国土,则庄严安乐,离诸烦恼,称为净土。在此方秽土,修一种法,...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从根本上来看,佛学肯定是一种假说。 大智慧者、大觉悟者释迦牟尼在世时就说过,他的一切言说与表述均是假说。不过,同时他又说过,佛是真语者、实语者...
(二)祖庭 第四章 佛教的胜迹 1.三论宗祖庭 栖霞寺在江苏南京东北四十里摄山。刘宋明帝泰始中,处士明僧绍住此。时有法度自黄龙来,与僧绍交游甚厚。僧绍殁后,舍宅为法度造寺...
第三十二课 俱舍宗(一) 一、俱舍论及其主旨 佛灭九百年顷,世亲菩萨取经藏中「有」义,造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发扬诸法的有谛。阿毗为对,达磨为法,俱舍为藏,合之为...
第十五课 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四摄法,使其对我发生情感,倾向于我,然后乃能顺从吾言,修行佛道。所谓四摄法者,一者布施摄,谓以财施或法施,摄...
十八弥勒尊佛 弥勒:译为兹氏,现住兜率天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他在人间出世,是贤劫千佛中之第五尊,继释迦之后以继释迦佛宏愿,在龙华树下以三会的说法,化度一切天上人间...
第二课 律宗(二) 五、印度戒律分裂为五部 佛在世时,因事制戒 ,随机散说,由是乃有戒律。佛灭后,优婆离结集律藏,升座诵读,共八十次,名八十诵律,这是戒律的根本。后百余年...
在很多的礼仪中,丧葬礼仪和我们大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所谓生死无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尤其...
第二十课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二) 十二因缘的次第,对于过现未三时因果的递嬗 (1),分析得极为详尽,而且秩序井然。欲避其果,须断其因,这便是缘觉乘行人所觉悟之点。 若照...
十二、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略称水陆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
第十三、十四、十五综合指要 1. 修小乘道,成阿罗汉,也是好的,好处是在已断见思,已出三界,所事已办,不受后有。若就自度来说,若就离苦得乐来说,可算是相当究竟了。可是,...
大乘玄论二谛义选 【题 义】 『大乘』是相对于小乘而设立的称谓。在印度,大乘思想是指般若、中观唯识和如来藏等思想。最早的般若思想约开始于公元前后,对菩萨修行的方法和目...
第十九课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一)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当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 辟支迦佛陀,略称...
礼佛的意义(简说) 我们每天早晚的礼佛运动,有很深的含意。现在如果你还不能够体会到礼佛深义的话,没关系,你可以按照你原来的礼佛方式来做,后面会跟大家再解析礼佛的深义...
中级课题(三十四) 学佛的目的任务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不但浪费时间,徒耗精力,而且结局也决不会收到美满的效果,甚至或会留下许多懊悔...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 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多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
《中论-观有无品》 【题义】 在西元二三世纪间, 各种大乘佛经逐渐面世, 很多有学问的论师把它们组织整理, 渐渐形成各个不同的学派, 而最先取得巨大成果的, 便是龙树菩萨。...
毁佛像烧佛经的现世现报 在末法时代,清浊不分,什么叫清净?什么叫愚痴黑暗?各走各的道,有些人认为很聪明,在佛教徒看来却是非常的愚蠢,本来一言一行之间也能积很大的功德...
第五课 三苦八苦 三界无安,众苦充满,不独我们的娑婆世界是如此,十方国土,除佛国外,也都是同样的情形。此土有情,以苦为乐,不思出离,故佛说四谛,以苦为首,使之知苦断...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1.照佛学来说,出家受具足戒的人,应称为比丘,不应称僧,因为僧是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和合,可知是团体的称谓,其条件是:三人以上,而且具足...
四、五位百法 俱舍宗立七十五法,成实宗立八十四法,以总括宇宙万有 (1)。本宗则立五位百位,五位者:一、心法,又名心王,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
八一礼佛大忏悔文字解 忏。忏悔。忏除以往的过错,不造未来的罪业。 悯。悯众生。就是怜悯众生之苦。 济。济者济度也。 缘。缘觉。又名独觉,亦称辟支佛,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
中级课题(二十六) 三十七道品(下) 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是八正道。八正道首为正见,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见,就不会妄修瞎行、徒劳无功。 八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
第十一课 止恶行善 白居易是中国唐朝的大诗人,他对佛法,有真诚的信仰。他在杭州当刺史时,有一天,到秦望山去,和鸟巢禅师讨论佛法。 佛法的大意是什么?白居易问。 诸恶莫作...
六二痴爱俱染 痴。又名无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为三毒之一。 痴取。愚取的烦恼。取是烦恼的别名。 痴定。没有智慧的禅。 痴爱。愚痴与贪爱,愚痴为父,贪爱为母,和合而生出一...
云乡法师简要解释佛门礼仪 菩提静修营中,有些营员已经修行多年,有些营员却是刚开始接触佛教。其中有一部分人对基本的佛门礼仪还不太了解,从早到晚住在寺院中,生怕自己不懂...
6:存在的实相 所谓存在的实相即是大空性,是真空与妙有同体不二,是一切存在的本际或本然。佛门勉强以相呼之,仅是为了顺应众生的世俗习惯。 从义理上来讲实相有三种含义。第...
49:魔障即菩提 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 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
第十课 天台宗(三) 八、 一心三观 宇宙万有,悉含有空假中三种谛理,已详前课,今所言者,系对此三谛,加以观察,即空观假观中观,是为三观,此三观皆具于一心之中,名一心三观...
频婆娑罗王 皈依佛陀 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和佛陀有一段殊胜的因缘。 当悉达多太子刚出家时﹐曾在他的首都王舍城托钵乞食。他见到太子相貌非凡﹐说话很有哲理﹐自愿把一...
(三)大雄宝殿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大雄宝殿即是正殿,或称大殿。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
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究竟成佛」而不是只有「了脱生死」而已 初学的人皈依佛后,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传,但是现代的「释迦传记」有多种版本。有...
第三十五课 成实宗(二) 六 圣贤位阶 本宗的修行位阶,分为四向四果,其终极目标,仅至阿罗汉为止,并未及于佛菩萨,故不能跻于大乘之列。其中由五趣地 (1)修至阿罗汉,共分二十七...
(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 佛教的制度 中国习惯,一般祭祀神灵的场所统称为庙。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道教的庙宇,统称为宫观。古代官署叫作寺,如太常寺、鸿胪寺之类。佛教传...
古代的丛林,只要有禅堂、客堂、库房、衣寮等四大堂口,即可成为一寺庙道场;然而今日的寺院,不仅保有原来的寮口,更增设有佛堂、讲堂、教室、会议厅、交谊室、谈话室、图书...
第十、十一、十二课 综合指要 1.菩萨有出家在家之别,如文殊师利,出家菩萨也,维摩结在家菩萨也。又在三贤位,未登法性,为惑业故,受三界分段生死身的菩萨,名生死肉身菩萨。...
初级课题(四) 太子修行的经过 悉达多太子离开皇宫以后,在阿那玛(ANOMA)河畔,自剃掉头发,披起袈裟(KASAYA)(1),叫车匿带了冠服白马回宫。车匿哭泣,白马悲鸣,舍不得离...
中级课题(三十七) 四弘誓愿 菩萨初发心修学佛法,以发愿为成佛根本。愿有通别之分:通愿就是四弘誓愿,是每一位学佛者都应发的。别愿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等,是学佛者个别而...
18:什么是五毒心?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现简述如下: ① 、贪:贪有很多种,普...
第三课 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1) 盖闻 :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虮 (2) 蛩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 (3) 尚且贪生。何乃网于山,罟 (4) 于渊,多方掩取...
中级课题(三十三) 佛教青年的精神 青年典型的人生!中国的老子,赞美过婴儿;孟子也说:「不失赤子之人。」佛教不但赞美童年,更赞他的真诚纯洁,特别注重他的慈和。他内心...
第十二课 六波罗蜜 (二) 第四、毗离耶波罗蜜,华言精进度,所以度懈怠。纯一无杂名为精,鼓勇直前名为进。修法所以无成者,其原因多系:始勤终懈,或中间断断续续,一暴十寒...
第九课 中国四大名山 (一) 菩萨摩诃萨,常化身无量,到处救度众生。间亦摄土,显垂灵迹,俾作为外缘,以启导一切有情的梵行,使之种出世因,归于佛化。如是人间净土,在中国...
(一)名山 第四章 佛教的胜迹 自禅宗在唐代盛兴以后,禅徒常常游方学道,主要是寻师访友,以求发明宗旨。如赵州从念八十还行脚,汾阳善昭平生参八十一员善知识。当时所谓「参...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当释尊遗教,第一次结集时,虽有上座大众二部的名称,然在教义上,仍能统一信仰,未有诤论。迨至佛灭百余年,摩竭陀国,俱苏摩城,无...
中级课题(四十四) 印度佛法的传播 佛灭度后,印度佛法的传播,可以作为三期来观察,每一期为时约五百年,过此一千五百年后,佛教在印度也就衰微了。 第一期称小行大隐时期...
第十四课 菩萨十地 行者发菩提心,作度他事业,即是菩萨,然此菩萨,虽发大心,而德学的修养皆不够,不过具名而已。所以菩萨从初发心,虽经十住 (1)、十行 (2)、十回向 (...
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1.饮酒若不至醉,固是无大妨碍,就因为它的性质,没有杀盗淫妄那么严重,所以酒戒才列为遮戒,而不是性戒。惟饮至半酣时,有没有悬崖勒马的...
六六度万行 六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是六根的别名,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六凡。天、人、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因这六者都是凡...
1、首先来认识佛是什么意思? 当知佛是梵语buddha的音标,全名称为「佛陀」,翻译为觉者,即觉悟真理之意。 2、佛觉悟了什么真理? 既然佛是觉悟真理之意,那么佛到底是觉悟了什...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1.在种子的理论中,本有与新薰一说,理由皆极充分,废了任何一边,皆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护法论师,便不能不俱加以接受。而且除却种子,善恶果报...
47:修行的本质 真正的修行就是如法修行。在于五蕴、六根、六尘所对应的点点滴滴。在于起心动念,当我念头起来,晓得此念头错了,马上把它改正和终止。这个念头,我是利己损人...
序「佛学入门简要」 金明 佛教是阐明人生宇宙哲理的宗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陀住世时,说法四十多年,横说、 竖说、浅说、深说、简说、详说、权说、实说、方便说、究竟说、无非是...
十一、赞呗 赞呗或称梵呗与印度歌赞之法并不相同,因为梵音和汉语的构造有异,无论用梵腔以咏汉语,或用汉曲而歌梵声,都有困难。故佛教传入中国之初,译经事业虽渐发达,而梵...
第廿二课 读经录要(三) 大般涅槃经 二十九、 菩萨守戒,虽不与女人和合,然而见女人时,相与言语戏笑,或虽不嘲笑,而闻女人璎珞环钏种种诸声,心生爱者。或虽不嘲笑,然见他人...
34:关于在家人 世俗生活中,有些在家人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这本是好事,但也有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有些人费了很大力气来做功课,攒功德,其着眼点始终放在人天福报上,这真...
(二)节日活动 第三章 佛教的仪式 根据佛所制定的戒律,僧众应当于每月望晦(农历十五日、三十日)两日齐集一处,共诵《戒本》,自我检查有无违犯戒律之事。如有违犯,便应按...
六八极乐世界 极觉。妙觉。 极果。至极的果位,亦即佛果。 极热地狱。八大地狱之第七。 极难胜地。菩萨十地中之第五地名。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名,其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
第二十三课 佛经的传译(二) 北凉 (1) 昙无谶 (2),传译经典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其中以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为最有名。以前虽有人译过此经 (3),但都不全,谶译亦缺后二卷,至唐时...
第十二课 五戒 佛陀说 :做一个良善的人,起码要实行五戒。即: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一、不杀生 每个人都是爱护自己的生命,不愿给别人...
第八章 漫谈变文的起源 中国的小说起源于唐时佛教俗讲的变文,这是现代研究民间文学者所公认的。但是变文之兴并非偶然,必定还有其根源。为了研究变文的兴起,第一须明白佛经...
第二十五课 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陀涅槃后二百多年,中印度摩竭陀国出了一位阿育王,非常勇敢,常打胜战;但却非常残忍,喜欢杀 人;后来,他受了一位高僧的感化,觉悟到战争的惨...
七十宿命智通 宿世。过去世。 宿因。过去世所种下的善恶因。 宿作。过去世的作业。 宿习。过去世的善恶习气。 宿善。过去世所种下的善根。 宿植。过去世所植下的善根。 宿报。依...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1.见性当然有大好处,约略言之: (一)理路皆通,看经解义,无留滞处。 (二)自知是佛,更不生疑,从此于无上菩提,心不退屈。 (三)未历三祗,先获法...
第四课 华严宗(一) 一、华严经有三本三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为释尊成道后,三七日间所说。此经由文殊菩萨与阿难结集后,藏入龙宫,后龙树菩萨入龙宫见之,据说有上...
第五课 华严宗(二) 四、法界缘起与法界三观 本宗以法界 (1) 无尽起 (2),皆一心所显发。心的作用,不可思议,旷荡虚寂,全包法界,孕育万有。一切法互为缘起,重重无尽,一多相容...
7:哲学与佛学 依常规概念,所谓哲学,即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其根本的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等。如此种种,在佛家看来,却...
第十五课 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五时说法 释尊成佛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间因适应种种根机,说种种法。最初为大机菩萨,演华严乘法界真理,以挈网之纲,经历七...
四一种智贤圣 种性。各种的根性。 种智。一切种智的简称。 种觉。佛证一切种智之后,便能大觉圆满,故名种觉。 种子。能生一切法的功能,名为种子,犹如植物的种子能开花结果。...
僧伽的制度 僧伽的成立 佛陀成道以后,首先到鹿野苑化度憍陈如等五人,成立了僧伽的雏型。随着佛教的流布,出家人的数目日益增加,僧伽的制度也日趋完善。 僧伽的成立,就个人...
第二十一课 读经录要(二) 大般涅槃经 十六、 若人发粗恶言,诽谤正法,永不改悔惭愧者,或犯四重 (1) 作五逆罪 (2),自知定犯,而不怖畏惭愧,不 肯发露 (3)。于佛法无护惜建立心,...
开创中国特色的天台宗学说 天台立宗 此宗得名 天台宗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佛教宗派,这宗的实际创始人是智顗大师,因常住浙江天台山,于是称他所创立的宗派为『天台宗』。又因此宗...
三七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见性是见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为佛性,见自佛性者,当下与诸佛无异,禅家名为见性成佛。 见障。众生因有邪见,所以障碍菩提。 见谛。证悟真理...
第二十七课 诸家的判教(一) 释尊应种种机,说种种法,所以在四十九年中,前中后各期,所说皆截然不同。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中国学者,各据己见,将其分为若干时,或若干类,使学...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大般涅槃经 一、 佛对诸比丘言:我前所说无常、苦、空、无我、是方便,今当说常、乐、我、净。夫无常者众生,常者法身,苦者外道,乐者涅槃,无我者生死...
政治制度 急剧发展 雅利安人统治下的印度社会,是从西北逐渐向东发展的。初时在印度河、阎牟那河和恒河上游一带活动,以后渐次南下至恒河下游的地方。西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
第三十六课 读经录要(一)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一、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应以无舍方便,圆满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所施,不...
第十一课 天台宗(四) 十一、六即佛 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学者若知虽六而皆即,则不至自轻,而生退屈,若知虽即而实六,则不至自高,而生上...
为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信仰是入佛之门的首要条件。但是佛法除了信仰之外,还得从另外一个角度为什么来看,从怀疑来看...
初学之人大都停留在感情式、偶像式、权威式的皈依信仰中 当然不论已皈依、未皈依,只要心向佛法僧三宝.都可说是佛教的信众。但是如果当初皈依佛教时,不是为了追求佛法真理而...
第二十九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一) 世人只知世法,对出世法,绝不了解,所以见佛寺庄严,僧众不耕而食,每加以抨击。韩愈在的「原道」文中,以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1),工之家...
一、佛 「佛陀」的意义 「佛陀」 是梵文,简称为「佛」,意译「觉者」。众生需要经由长期的修习才可得到这最高的果位。 「佛陀」的意义有下列三种: 一、正觉:能够如实地明白...
一、普陀山 观音道场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定海县,相传这里是观音菩萨显灵说法的地方。由于佛典记载,观音苫萨住在南印度的普陀洛迦山,所以便称此地为普陀山了。普陀是全山的总...
一、虚云老和尚 幼年喜佛 虚云老和尚〈一八四零年一九五九年〉,俗名萧古岩,湖南湘乡人。 他出身官宦之家,父母中年无子,甚感忧虑,他母亲往观音寺向观音菩萨求子,因此得到...
五四摩阿梵等 摩顶。佛用手抚摩弟子之顶。通常佛不是为了付嘱大法而抚摩弟子之顶,就是为了授记而抚摩弟子之顶。 摩顶授记。摩顶是佛用手抚摩弟子之顶,授记是授将来成佛的预...
五五蕴皆空 五行。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 2、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 圣行是菩萨修习戒定慧三学。 梵行是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
(八)变文宝卷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唐代寺院中盛行一种「俗讲」、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当时长安有名的俗讲法师,左街有海岸、礼虚、齐高、光影四人,右街有...
大乘意义 自利利他 大乘又称为菩萨乘。 在西元第一、二世纪之间,印度佛教界出现了新的学派,他们自称为『大乘』,以释尊作为榜样,强调以成佛作为目标,立志要化度一切众生;...
发展概况 资料难得 研究佛学,除了听闻正法、阅读经典之外,还要分析思考,这两者是必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因此,获得内容正确、说理明白的经典实在非常重要。然而要找寻这...
第一课 律宗(一) 一、戒律的重要性 律居三藏 (1) 之一,为佛门七众 (2) 所共修,释尊入灭时,曾咐嘱阿难:「佛涅槃后,汝等以戒为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又说:「一切众生,皆...
皈依三宝 学佛的初阶 学佛的人,进入佛教的初步阶段,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叫做三皈依。 一个人若不受三皈依,虽然研究佛教典籍,仍不算是佛教徒。因此皈依三宝,相当于学生...
无著、世亲的瑜伽行派(下) 思想概要 万有分类 瑜伽行派将一切法分为五类, 共一百种。 此五类是﹕ 一、色法, 指有质碍及变化的物质, 共有十一种。 二、心法, 指八识, 是精...
27:如何才有正确的佛学知见? 我曾经在著名的人文类杂志《读书》上读到过关于一篇讲禅宗六祖慧能的文章,具体的叙述文字我已记不得了,大意是六祖慧能一介村夫目不识丁,为什...
第六课 佛法 三乘行人(1),自修行以至于成佛,皆依据佛法为轨则,佛法以外的法,悉不足凭。在成佛前后,还须以此法救度众生,三世 (2) 诸佛,莫不如足。就因为自度度他,都...
中级课题(四十二)佛教中心教理(三法印) 佛教中心教理,即三法印。佛为钝根的小乘人,多说三法印,因机宜的不同,故有浅深略广的说法。 所谓「印」即「印定」义。佛法真理...
中级课题(四十一) 心意识的研究 俱舍论说:「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心意识是有情精神的主体,但在有情心里的作用差别上,就分为心、意、识三个名词来说明。 「心...
八、俗讲 俗讲的名称,始见于唐初,实即六朝以来的斋讲,乃是应用转读、梵呗和唱导来作佛经的通俗讲演的。本来随着佛经的传入,就有转读(即咏经)和梵呗(即歌赞)的发生,另...
初级课题(八) 佛入涅槃 佛陀说法四十五年,席不暇暖地奔走,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到了八十岁那年,从摩竭陀国到毗舍离, 在毗舍离的大林精舍,作最后一次的教诲。这时,佛陀...
初级课题(五) 太子成道 悉达多太子自己一个人,渡过尼连禅河,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 BODHIGAYA,时有割草童子,在一棵菩提树下,用草铺了一个座位,让太子在上面静坐。当时...
1、中国大乘佛教的宗派有八个 首先必须明白,宗派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由中国修学大、小乘佛法的祖师大德依其所研习的经论为名而创立的。中国大乘佛教的宗派,有八个之多...
四十有漏善法 有。依因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都是。 有法。有作为之法,如体用具全的一切事物,名有法。 有流。有是指三界的果报,流是指四种之惑,三界的...
现在将这个题目分成五个重点来向大家说明: (一)佛在世时,如何接引信众皈依? 佛在世时,当然由佛陀直接引渡信众皈依三宝。大部分的信众,在听佛说法后,闻法欢喜,希望皈...
云香法师谈佛门礼仪合十 记者:什么是合十? 云香: 合十,梵语an jali,巴利语同,也就是合掌。这是佛教特有的表示礼敬的方法,这一见面表示礼节性的动作是从印度古老礼节中吸收...
华严金师子章 明缘起第一 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 辨色空第二 谓师子相虚,唯是真金。师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又复空无自相,约色...
第二十二课 修习六度 修习菩萨乘法,主要是修习六度,即: 1。布施; 2。持戒; 3。忍辱; 4。精进; 5。禅定; 6。智慧。 一、布施: 布施是种福田:拿财物去供养父母、师长、出家...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1.相传华严经由文殊与阿难结集后,藏入龙宫,后龙树入龙宫见之,有三种本,乃取下本,流传世间,其说近于神话,未必尽可信。以意思之,释尊灭后数百年...
初级课题(十六) 教团生活的准则 佛教徒虽有七众弟子的分别,但在团体生活的原则上,是有一个共同标准,这个标准叫做「六和敬」。就是六种规则,能使大家过的生活一致的,互...
初级课题(十五) 佛教徒的类型 佛教是平等的宗教,不分种族,阶级,只要肯学佛,都能获得佛法的利益,但因人类的个性与志趣各各不同,佛为了契合机宜,也就指示各种不同的法...
五六金刚般若 金山。佛的身体,法华经说: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金口。如来的身相是黄金色,故其口叫做金口,亦有认为,如来的口舌如金刚一般坚固不坏,故名金口。 金界。...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 小乘修道的阶位,仅以阿罗汉或辟支佛为终点,阿罗汉已称无学 (1)。但是,大乘所标的阶位,则以佛为终点,等觉以次,皆是有学,佛才是无学。论时间,声...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 1.当我未学佛时,也怀疑到:为什么每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有的凶暴,有的纯良,有的狡诈,有的者实,有的好静,有的好动,有的骄傲,有节谦恭,...
第廿八课 禅宗(二) 四、见性 此宗所重者,惟在见性,所谓见性者,即断绝思路,直显真心。利根行者,在六根接触六尘的一 刹那间,以一念相应慧,截住现业流识,回光返照,便见即...
因缘果报 因缘的意义 一个人绝不可能独自生存,多多少少总要和别人共处,人和人之间,有着种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大家分工合作,才能生存下去。 一草一木,也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六)金石文物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中国古代习惯在日用的金属器皿上刻铸文字,或是纪事,或是铭功,或是警戒,这叫作「金」。后来铭刻在碑碣上,或是墓志上,这叫做「石」。金...
第卅一课 净土宗(二) 五、极乐国缘起及其概况 往昔有佛,号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法发心 (1),弃王位而作比丘,名曰法藏,请佛为说者佛净土,庄严胜妙之行。于是佛为之广说...
(九)诸菩萨像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准提菩萨又名七俱胝佛母,又称准提观音,为六观音之一。其像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八臂、三十二臂、八十四臂等...
十十波罗蜜 十善。十种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十善戒。持十善业道的戒法。 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
三五妙法莲华 妙。不可思议、绝待、无比等意思。 妙土。美妙的国土,即诸佛的报土。 妙心。美妙的心体,即如来的真心。 妙色。美妙的色相,佛的报身与报土都有不可思议的美妙色...
(三)五百罗汉 第九章 漫谈罗汉 由于十六罗汉住世护法的传说,引起汉地佛教徒对于罗汉的深厚崇敬,于是又有五百罗汉的传说。 五百罗汉的传说在佛经中是常见的,例如西晋竺法护...
六九即心是佛 即。融和不二不离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是。 即离。事理不二谓之即,事理差别谓之离。 即假。圆教的假谛,乃空中二谛相即之假,故云即假。 即中。圆...
37:如何做功课? 修行除了万事万物中砺练心性,还应做功课来以维持心性,训练禅定。同学生做功课是一个道理,我们自然应该尽量努力、精进,把求取大智慧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中级课题(二十八) 因缘与果报 因缘生万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论,由于因缘,而说果报。「因」是事物的本源,「缘」是一种助力,「果报」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
初级课题(十八) 十善业道 由五戒扩大,即十善业道,谓之天乘,能修十善到达上品的,来生可享受天福。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而已。因此可以说,开五...
第四课 修道 当净饭王看见车匿回来,悲痛万分,立刻派遣大臣去追太子回来。但太子出家的意志非常坚决,对来追的大臣说 :我如果不觉悟真理成佛度众生,誓不回宫。 国王无法,只...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 1.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
(四)寺塔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中国最古的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最初传入汉地时,汉明帝为摄摩腾等所创建的,但是现在这座寺院的建筑已经过后代多次重建。关于中国佛教...
9:业 是什么? 佛门的业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本义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一般人所说的一切善或恶的行为,都可以构成业...
九、浴佛 浴佛的起源,是因悉达多太子在兰毗尼园无忧树下(亦称婆罗树或波罗叉树)降生时,九龙(亦说二龙)吐水洗浴圣身的传说而来。在古代,它已成为佛教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题...
七三万法唯识 楞伽岛。锡兰岛的本名,亦即佛说楞伽经的地方。 楞严咒。又叫做佛顶咒,是楞严经所说的神咒,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后的八句是心咒。 万字。佛胸前有一卍字,读...
十七阿弥陀佛 译义为无量光或无量寿,故亦称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通称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因他发四十八宏愿度众生,亦称弥陀佛大愿王,大愿大力...
三一定性二乘 定。心住一境而不散乱。 定力。禅定的力量,能破除一切的乱想,为五力之一。 定相。常住不变的形相及入定的相状。 定根。禅定能生一切的功德,故名根。 定智。禅...
七八心经来历 此经是唐朝三藏法师(深通经、律、论三藏之法,为人师范,方称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玄奘法师年十五与兄长捷法师共住长安庄严寺。二十九岁时赴西域求法。一路险阻,...
附录(一) 盂兰盆真义 在农历七月里,华人聚居的地区,到处举行「盂兰胜会」。盂兰胜会本是佛教的孝亲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称为「盂兰盆(1)法会」。这法会是根据...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重心,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更是国家兴衰成败的主要关键,所以,家庭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力。换句话说,生活要美满幸福,社会、国家要安和...
五、清规 清规是中国禅宗寺院(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寺众(清众)日常行事的章则,也可说是中世以来禅林创行的僧制。本来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三例以后,即随时有在戒...
三、传戒 传戒是设立法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教仪式,亦称开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说是受戒、纳戒或进戒。佛教大、小乘的戒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
六下 十 合群的修养 人类是合群生活的,所以个人与大众之间,必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社会才会进步。但是,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必须个人健全,才能促使社会的进步;因此,个...
初级课题(一) 释迦太子诞生 释迦牟尼(SAKYAMUNI)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他的父亲名叫净饭(SHUDDHODANA),是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母亲摩耶MAYA夫人,是...
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 我们常说的佛法即是指释迦牟尼佛所传下的法。但过去未来,一切佛法的核心要义又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胜义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示现。一切十方三世所有诸佛...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十、 善现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若行施时,以有所得为方便,著三轮而行施:起自想、他想、施想, 是名世...
综合时下一般信众皈依佛教的心态,约略可分为十二种: 第一种 有一种人确实是为了追求佛法、真理而皈依。这种人因为皈依心态正确,就会在求法的求知欲的引领下,对法的认识和...
第二课 释迦牟尼佛 (一) 开创佛教的教主,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1),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诞生于印度毗罗卫国,为净饭王的太子,命名为悉达。当圣母摩耶夫人...
四三体身观念 体。一切事物的本体。 体用。真如法身为体,现象应身为用,体用就是由真如法身之体所生起的种种应化众生的妙用。 体性。体是本体,性是本性。 体灭。有为法的事物...
48:必须走的中道 所谓中道,即是不离不著,不落两边的意思。在世俗中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意思非常接近。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世上没有非此即彼的事相。对于修...
十二佛的知见 佛。佛陀的简称,称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大圣人。有称世尊、慈尊、释迦佛、如来佛等。 佛陀。佛的简称,觉者的意思。 佛身。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应身...
甲、印度土著的古文明 地理环境 所在位置 印度古称天竺,位于亚洲大陆的南端,形成一个突出于印度洋的半岛。北部有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东濒孟加拉湾,西望阿拉伯海。...
第十八课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大众部在佛灭二百年的初期,即行分出三部,其教义有如下述: 一、一说部 因说世出世法,惟一假名,故名一说。其教义略谓:我非实有,三世诸法,皆非...
33:佛弟子应该博学多闻 皈依佛法僧三宝,不皈依邪魔外道,是佛弟子必须恪守的信条。但有一些佛门弟子入佛修行后,并不能正确或到位地理解这一点,凡事都把自己同现实生活和众...
《唯识三十颂》选 【题义】 《唯识三十颂》是世亲菩萨晚年的著作, 其撰论的目的在于「破执显理」, 彰明唯识中道的思想。 因当时佛教界内存在着不执于有, 便堕于空的毛病,...
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 修道之有过程,亦犹旅行之有旅程。自凡夫修成圣果,非一蹴可几,这中间,由始点以达于终点,必须经过种种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大小乘各有不同,盖...
七七大悲神咒由来 大悲神咒的来因。出大藏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尔时佛在补陀落伽山宝庄严道场,与诸三乘八部诸神俱,时观世音菩萨放神通光明,照十...
第二十四课 六道轮回 (二) 地狱为六道中最苦之处,其位置在地中,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 (1),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
三十戒定律藏 戒。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以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戒力。戒律的力量,持...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1.看了十善业的因果,就可以知道:一、有因必有果,有善因必有善果,决不落空。二、果之所得,超过于因甚多,有如经商,一本万利。三、若不回向...
第二课 青少年时代 太子七岁时,净饭王便请了许多名师进宫来教太子语文、工艺、医药、论理和宗教等各种学问。聪明的太子到了十二岁时,连印度最高深的宗教四吠陀学术也精通了...
初级课题(二十一) 十一善心所 善的定义,是对自己思想行为有益的,对他人也是有益的,现今是好的,将来也是好的,才能算是纯善。 佛教所说的善法,种类繁多,简单来说,不出...
居士戒律与礼仪 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已与中国文化融然一体。 而我们却对佛教一无所知,甚至有着种种的误解和偏见。 你想知道佛教怎样看待世界和人...
24:从供奉佛像说起 正信的佛教中从不搞个人崇拜和迷信。佛弟子供奉佛像是为了纪念、恭敬那些因如法修行而成为了大觉悟者、大智慧者的人。有慎终追远、见贤思齐、鞭策自己的意...
五十依教生理 依果。又名依报,即身体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 依圆。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 依他起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具备,然后乃...
八二五乘人修行 人乘:严持五戒:杀、盗、淫、妄、酒。 天乘:在持五戒的基础上,再修十善。即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三:贪瞋痴...
第三课 律宗(三) 九、通别二戒三聚净戒及广中略三种戒 戒有通别之分,通戒即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 是以摄律仪遏止一切之恶,属止持义。二、摄善法戒,是以摄善法积集一切之...
31:谁该是外道? 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种种的原由,有一些人对佛门的修行观并不十分了解,虽有心于修行,往往却又不懂得如何辨别正法与外道。加之佛法修行的有为法和世间法部...
第五课 太子成道 太子自己一个人,渡过尼连禅河,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牧童苏谛耶在一棵菩提树下,用草铺了一个座位,太子即在草座上静坐,他发出坚强的誓 愿:我不成正...
第二十八课 饮酒的过失 往昔释迦牟尼佛,在支提国,婆提城,是处有恶龙,凶暴为害,人及鸟畜,无敢近者,秋谷熟时,亦遭破坏。有长老 (1) 名沙伽陀,著衣持钵,游行乞食,渐...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 1.一切众生,只有两条路:无始至今,在三界六道里,所经历的,皆属流转门摄。自修正道后,其思想和行动,显然是厌生死苦,趋向涅槃,故自初下手...
(四)观音殿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观世音菩萨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表现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之最切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后来简称观音菩萨,他的形象...
五下 四 人生的痛苦要解除 有个信佛的老太婆,请一位老僧,到家里来吃斋。 吃过了斋,老太婆请老僧上座说法,自己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听法。 这位老僧,年纪虽高,却是出家不久...
第二十五课 读经录要(一) 大宝积经 一、 佛告迦叶菩萨:求无上正觉时,有所得者,则为著想。若著想者,于佛法外,起有为想,于有为外,起无为想,即于佛法,而生想著,及起解执...
六、课诵 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因其冀获功德于念诵准则之中,所以也叫功课。 按瑜伽有四种念诵:即音声念诵(出声念)、金刚念诵(合口默...
四九持念福果 持犯。持戒与犯戒。持戒就是保持戒律,犯戒就是毁犯了戒律。 持名。执持名号。即念诵佛的名字。 持明。即陀罗尼,亦即真言,受持真言的意思。 持念。受持与忆念正...
第廿九课 禅宗(三) 佛祖语录摘要 释迦牟尼佛 有梵志,两手各托一株花献佛,佛命放下,梵志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命放下,梵志复放左手一株花,佛再命放下,梵志说:吾今两手俱空...
20:正信才是真佛教 现在有一些修行人非常执迷于纳吉祈福,要不就仅是追求治病健身或神异功夫,这些都是违背佛陀的教诲的,这不仅完全的本末倒置了,同时还为一些外道或邪教的...
六三破俗常寂 破有。破除执有的见解,破除三界九有的恶法。 破见。以邪见来破斥如来的正见。 破法。以邪见来破斥如来的正法。 破夏。破坏结夏安居禁止外出的禁例。 破执。破除...
上座、大众部的分裂 佛陀在世时,僧伽有严密的组织和戒律,僧众遇有疑问或者发生争论,都可以请示佛陀,所以当时的教团是统一而和谐的。 可是在佛入灭后约一百一十年,僧伽因...
十四、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经中说: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
(一)日常行事 第三章 佛教的仪式 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每日各自进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
45:解悟空性很重要 所谓证悟空性者已是开悟了的大德了,可见学佛之人一下子就能证得空性的人并不多。对于般若空性,许多时候我们只能是望文解义,尽量保持正确的知见,用以观...
六一虚假意烦 虚。虚妄无实。 虚空。虚与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 虚空界。指眼睛所看到的天空。 虚空藏。菩萨名,因此菩萨含藏一切功德如虚空...
中级课题(二十四) 三十七道品(上)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何谓四念处?简述如下: (一) 身念处 ─ ─...
43:做功课有何要领? 修密法,参禅打坐,念佛读经等等,任何方式、方法开始都是为了入静习定,人在禅定状态中才容易开慧证果。修习禅定的心要只有一个:止观双运(注:在此仅...
五三涅圆胜开 涅槃。华译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为灭度。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又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涅槃印。涅...
(三)大藏经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古时也叫作「一切经」,又略称「藏经」。其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
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以及佛弟子是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现在将这个题目分成五个重点来向大家说明: (一)佛在世时,如何接引信众皈依? 佛在世时,当然由佛陀直接引渡...
第二十九课 大千世界 经中说:虚空之中,世界无量无数,故国土众生,亦无量无数。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 (1),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下为金轮,再下为...
3:佛学不是宗教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道、释(即佛家)为主体的,可惜由于种种原由,除了儒家以外,如今我们对佛家和道家文化都了解得太少了,只要一提起...
第十一课 称为佛菩萨名号(一) 金刚经 (1) 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佛的应身,虽相好光明,亦在生灭之数,因此凡所有佛,皆当涅槃。过去诸佛,在菩萨位中,佛位中,内修福...
首先必须明白,皈依三宝是学佛入门的第一步,好象在打地基一样,如果最初进入佛门的方向、观念正确,你就可以少走许多冤枉路。笔者是在民国六十五年皈依佛教的,但是当时对皈...
初级课题(六) 佛陀的族姓与圣号 释迦牟尼佛的家族姓、圣号、及所属的民族分别略释: A.悉达多乔达摩 SIDDHATTHA GOTAMA ─ 悉达多是释迦牟尼佛幼时的名字,译意是「吉祥」及「一切功...
三六我空真如 我。主宰的意思。我是由五蕴假合而成,离开了五蕴,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 我见。又称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人都在此...
第卅四课 净土宗(五) 十四、组织念佛饬终团 行人临终一念,关系来生趋向至钜,平时念佛,即预备临终之用。大抵贪沦饿鬼,嗔陷地狱,疑为畜生,俗情缠绕,尚在此间,正念分明,...
(六)伽蓝殿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大殿的东边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省称,义云众园。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他能将财物布施贫困,人...
七一相好光明 相。一切事物的外现形状。 相大。相大是一切众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也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一切法的意思。 相分...
39:什么是咒语? 咒语是世俗说法,这是一种声音符号,在原始民间信仰中多含驱邪、避凶、趋吉,有的甚至含报复、报仇和泄愤等损人利己之意。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
第二十五课 十善业道 (一) 三界之内,一切众生,因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1)轮转。其中依正二报,苦乐二受,千差万别,如是一切,无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
中级课题(二十五) 三十七道品(中) 四正勤:又称四正胜,策励身口意之中,以此为最胜,即一已生的恶心恶行,急令断除;二未生的恶心恶行,勿念生起;三已生的善心善行,速...
第七课 经咒忏赞颂偈 经 书之称为经者,不限于佛教,古之五经 (1)、六经 (2)、十三经 (3)、道德经 (4)、山海经 (5)、茶经 (6),皆称经。后迦叶摩腾 (7)、竺法兰 (8)、首译四十二章经 (9),...
五八执迷不悟 执。执著而不捨的意思。 执持。坚持不变。 执见。坚持自己荒谬的见解。 执著。坚持或固执的意思。 迷妄。不明事理叫做迷,虚而无实叫做妄。 迷津。迷的路向,即走...
5:所谓的佛教 佛教中的教,其本义是教育的教,佛弟子均称释迦牟尼为本师,所以佛与我们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师生关系。所谓宗教之说,实为一种世俗流变下的产物。 佛教中的许多仪...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佛弟子欲求寂静无为之道,当离愦闹 (1),独居闲处。或在山林,阿兰若 (2) 处;或修头陀行 (3),夜于冢间树下坐 (4); 或作不净观及九想观,自见其身,不净充满...
一、佛旗 创制佛旗 佛旗是为了纪念佛教的复兴而创制的。 西元一七七零年﹐锡兰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西洋教士不单只在这里传播基督教﹐殖民政府甚至要明令废止佛教的卫塞节作为假...
第二十一课 皈依三宝 佛门称佛、法、僧、为三宝。此三宝,自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 (1),度五比丘后 (2),即已成立。彼时释尊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此名化相三...
十善的意义 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只是独善其身,实在并不足够,还要进一步秉承佛陀慈悲的精神,积极行善,以达到利益社会人群的目的。因此既能受持五戒,便应进而奉行十善。...
般若意义 真实智慧 般若,解作智慧,但它和一般的世俗智慧不同,这是透过观察『缘起性空』的道理,而获得的真实智慧。它可以彻底断除我们的无明和各种烦恼,而证得圆满的佛果...
11:关于练气功 无论是出于哪种初衷和目地,也不论修行的层次高低,凡是修行,不外乎都是从身、心或兼而有之来下手做功夫。我们的身体又叫色报身,依佛法的分类,气功应属于色...
第七课 宏法利生的事业(二) 须达多长者皈依佛陀,在乔萨罗国舍卫城建筑祗园精舍,供养佛陀。这寺院的规模比竹林精舍更宏大。是佛佛陀在北方说法的根据地。 乔萨罗国的波斯匿王...
第二十课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佛灭度后,印度的佛法,可以分作三期来观察,每一期为时约五百年,过此一千五百年后,佛教也就绝迹于印度了。 第一期 小行大隐时代 释尊一生,说...
第八课 佛陀进入涅槃 佛陀自从成道后,就席不暇暧地四处弘扬正法,足迹踏遍恒河两岸。直到八十岁那年,从摩竭陀国到毗舍离,身体染了疾病,自知将在三个月内涅槃。又渐渐向前...
初皈依人的省思 刚学佛的人,首先要了解的,是皈依时候的观念问题,是否正确,学佛的第一步观念问题,如果正确,就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我是在民国六十五年皈依,那个时候的...
(八)罗汉堂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在佛经中常常提到五百罗汉随侍佛陀,佛灭度后,又有五百罗汉结集三藏的故事。但是五百罗汉的名称并无详细的记载,后人便从各经中录出名...
应用礼仪,是将佛教仪轨运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使之佛法化。例如在佛像安座、新居落成、工厂开工、商店开幕、破土奠基时,以庄严的佛教仪式举行之,藉此昭告大众,以达宣传效...
廿九经律论 经梵语修多罗,华译为契经,因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听经一切众生的根基,故称契经。又是线义,即贯串佛所说的法和道理,以免失散,经为三藏之一,即佛所说的...
25:佛弟子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圆融一切是佛教的一大特色。真正的佛弟子首先会是一个奉公守法者,因为如果我们连世法也要毁犯,那又何处立守佛法呢?不仅如此,一个佛弟子还应该...
自明清以来,佛教大都在寺院山林中以静修为主,因此常给人沉寂冷漠,不食人间烟火之感。事实上,佛教是很生活化,很生动活泼,是充满了蓬勃朝气的宗教。佛教很重视现世生活的...
第三课 释迦牟尼佛(二) 释尊始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宣示圆顿 (1) 大法说梵网经,制大乘菩萨戒,譬如扶桑日出,先照高山,小根小智之流,不能获...
第卅五课 净土宗(六) 古德法语摘要 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 (1) 向上机关 (2),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
41:真实不虚话往生 往生有活着时往生和临命终时往生两种。这方面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及亲自见闻者都比较多。科学目前还无法确切地做出解释。 所谓活着往生,即是指修行者无病无疾...
六四华迦神根 华严。佛万德比如华,以如华之万德庄严法身,故称华严。 华严宗。依华严经而立宗,故名华严宗。此宗以中国唐时杜顺和尚为始祖,后来因为贤首国师所发扬,故名贤...
初级课题(二十) 六根本烦恼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现略说明于下: (一) 贪 ─ ─ 是贪爱,贪恋,贪着。对...
十、行像 「行像」是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赞宁的《大宋僧史略》上说:「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亲睹佛,由是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相。」这是...
三三慈悲喜捨 慈。愿给一切众生安乐的心,也是仁爱之心的无限扩大,慈仁一切大众。 慈氏。即弥勒菩萨。 慈光。菩萨伟大的慈悲的光辉。 慈门。佛菩萨的慈悲法门。 慈航。渡人离...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1.佛自度已毕,法身永住常寂光境,原自无为,但是,为了大悲心切,劫须摄土度生,以圆满大愿。所谓摄土度生者,有两种型式:一者,如第二三两课的释迦...
第三十课 卫塞节 每年到了五月里月圆的这一天,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佛教徒 ,在伟大的佛陀的精神感召下,都很热烈地举行庆祝卫塞节。 〈卫塞〉是南印度的巴利语 ,意思是月圆。...
四七正邪真报 正士。修行正法之士,即菩萨。 正行。修行人做正主的功夫叫做正行。若做帮助的功夫叫做助行。 正因。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 正果。学佛...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1.饿鬼和畜生二道,苦报孰重孰轻,至为难言。照三恶道次序,应该是畜生、饿鬼、地狱,可知饿鬼的地位,是在畜生之下,地狱之上,而其所造的恶业...
12:佛教反对迷信与宿命 诸佛由众生修成,他们既是已经成功地解脱了的大智慧者、大觉悟者,他们所证所言的法义就一定正确,我们当然应该谦虚、恭敬地向他们学习。但诸佛与我们...
第二十八课 译经与求法 佛经的原本,是用印度的文字写的;所以佛教传到中国,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译经。 从东汉明帝时,翻译《四十二章经 》开始;接着,如西晋时的竺法护...
40:关于净土三资粮 信、愿、行即为净土三资粮。修净业若无这三种资粮,肯定修学难以成功。 信为道源功德母,没有足够善根和慧力的人,往往信得不真切和坚定,肯定用功不得力,...
第十七课 佛法的大纲 佛陀成道后,第一次为五比丘说法,就说四谛;四谛是佛陀教人最基本的道理,也是佛法的大纲。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实的道理。 一、苦谛 人生在...
(一)佛画的起源 第六章 漫谈佛画 一般对于一幅绘画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其题材的内容,然后方能辨别其画法的技巧,考定其年代和绘画的因由。如若题材不明,则对于画法的辨别,...
六七随缘真如 随喜。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 随喜功德。随顺他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或见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自己心生欢喜。好像自己做的一样,尽力去助他成...
第三十五课 三十七道品 (二) 五根: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所谓之根者,具有二义:一、能持义,如树有根,然后能持枝叶。二、能生义,如树有根,然后能生花果。此...
第卅六课 总说 释尊应种种机,说种种法,故有大小,权实、渐顿、真俗、偏圆、空有等的不同,此皆应病予药。行者但于诸法中,择其适合于我之根机个性者,勤而行之,自能收效。...
第三十四课 三十七道品 (一) 行人的最后目的,为成佛道,证涅槃。然而生死海深,菩提路远,这中间若不假资粮 (1),就不能得效果。资粮虽非一端,其中最重要者,无过于三十...
第七课 华严宗(四) 八、六相圆融 此宗更分析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相状,而立有六相的教义。六相者: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名总相。二别相,谓...
第六课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 (1) 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 六根又名内六处,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
在佛教中,说到修行,大都是指参禅、念佛、修密。有一句话说,密富禅贫方便净,意思是说,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富有,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得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
佛门礼仪 佛教有它的礼仪方式,其中有些是直接由佛陀时代留传下来的,有些是参照当地民俗礼仪而制定。遵行礼仪可广植善根,并非只是作作样子而已。在此简介南传佛教礼仪,使台...
编者的话 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至今流行已2500多年,为推动社会发展,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今党和政府认真落实了宗教政策,使佛教事业得到了超速的发展,...
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说行住坐卧之间都要合乎威仪,如: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总之,在佛门里,吃饭、穿衣、走路、会客,乃至开会、访友、探病都有一定...
46:也谈禅、密、净 对佛学稍有研读便能明白,一切法门莫不是都以开悟见道、明心见性或成就法身为首要基础。禅、密、净从本质上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体说起来:禅是走觉...
29:开悟仅是一个起点? 按佛学的义理,明了本性开了悟就是见道 ,见到了道我们才能修道 ,才能有的放矢地证道。没见道我们修什么道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没见道的人其信仰多少...
三四无缘大慈 无减。成就了佛果之后,其功德尽未来际不会减少。 无痴。无愚痴。是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之一,因为它们是生无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 无念。无有妄念,...
第三十四课 成实宗 (一) 一 成实论的传译 佛灭后九百年顷,诃梨跋摩造成实论,成是成立,实是真实,成实论就是成立真实之论,谓成立修多罗中 (1) 实义之意。鸠摩罗什 (2) 于姚秦...
第三十一课 佛旗 每逢佛教的大日子,都升起佛教的旗帜;特别是每年的卫塞节,佛旗更是到处飘扬。 佛旗共有六种颜色:蓝、黄、红、白、橙和上述五种色光的混合色。是根据佛陀成...
初级课题(九) 佛历与佛旗 世界佛教友谊会于公元一九五○年,在斯利兰迦 SRI LANKA 哥伦坡 COLOMBO 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关于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年代及出家,成道,涅槃年岁史实。...
32:从佛门的戒律说起 一般人一听说佛门的戒律,就觉得不可思议,且颇有微辞。认为人应该顺其自然,痛快淋漓,尽情地生活才对。其实所谓这样的顺其自然,不过是攀缘外境,心灵...
第五课 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诸佛,其应身 (1) 各有各号,或取因言,或取果言,或取性、相、行、愿言,佛佛各别,此为别号。此外又有十种尊号,佛佛皆具,此为同号,其名义如左...
(二)少数民族语文大藏经 第七章 漫谈大藏经 元刻西夏文大藏经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西夏国王元昊得宋本大藏经,设蕃汉二字院,造西夏文字,请回鹘僧翻译全藏。当时有无刊本,...
一个高度的智慧者对人生之旅的选择 初学之人当然应该从「释迦牟尼佛传」中去认识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后如何修行?如何为众生说法?什么时候离开世间?为什么要证入涅槃?但...
菩萨修行法 修习大乘的人,发了菩提心之后,除了自利外,还要实践利他的誓愿,所以菩萨的修行方法,和小乘的便有不同。 六度、四摄都是大乘修学方法,其中六度着重自利,四摄...
初级课题(二十二) 声闻乘简释 佛陀在鹿野苑说四谛法,因为乔陈如等五人,由听佛说四谛法的声音而悟道的,叫做「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总称为「声闻乘」。「乘」...
一定要皈依才能学佛吗?一定要皈依才有资格称为「佛弟子」吗? (一)有少数信众在佛前自誓皈依,为什么? 这里指的皈依是初学之人到「出家师父住处」去办理「皈依仪式」。当...
第十七课 法相宗(四) 八、五法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 ① 与无情 ②,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
中级课题(三十)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此,此无故...
十四僧伽蓝摩 僧。即出家人、比丘、比丘尼、和尚、尼姑、僧宝 僧是奉行真理的人,是三宝之一,是世出世间所最尊重和最难得的。 僧戒。出家人所受的戒,如沙弥之十戒,比丘的具...
第九课 天台宗(二) 四、百界千如 此宗认一切法,皆是真如实相 (1),或名为「如 (2)」,或称「如是」。十法界中,一、外显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内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
七二佛生之国 迦毗罗卫。国名,即释迦佛所出生的国家,在尼泊尔西部。 耶输陀罗。悉达多太子(佛陀)的夫人,罗睺罗的母亲,她后来跟随摩诃波阇波提出家。罗睺罗跟随佛出家,...
(一)三门殿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周叔迦 两大金刚 因为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为三门殿。也有写作山门殿的。古来寺院有许多院...
第二十四课 佛经的传译(三) 时至开元 (1),显教的经典,大都译就,此后所译者,皆尚密乘,是为密教 (2) 极盛时代,译师以阿阇黎 (3) 兼之,亦有但翻译梵本,而不开坛灌顶 (4) 者,其...
第三十二课 佛教的标志 一、法/轮 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佛教标志。 法/轮 ,它代表着伟大的佛教;我们看到这个神圣的标志,就会联想到佛陀的教旨。 佛陀说法,叫〈转/法/轮〉;佛陀成...
第三十八课 读经录要 (三)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十七、 佛言:无上菩提,无二行相,何以故?菩提无二,亦无分别,若于菩提行二相,有分别者,必不能证。诸菩萨所有菩提,于诸法...
七七菩提分 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 般若经所说的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
中级课题(三十一) 乐的追求 乐和苦,是相对的两面。乐的一面是天堂,苦的一面是地狱。人人都想追求上天堂,谁愿意走入地狱?可见人是喜欢乐的,不喜欢苦的。人同此心,心同...
礼敬佛陀 入门须知 入寺须知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 ①入寺入寺门后...
家国种族 祖国弱小 远在二千六百多年以前,散布在恒河流域的十六城邦,在政治上彼此纷争,互相攻伐;在思想上百家鸣,异说蠭起。其中由释迦族建立的迦毗罗卫城虽然弱小,但由...
13:佛渡有缘人是什么意思? 佛法中的有缘人,指的就是闻、思、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的人。所谓机缘成熟,不过是指外因须得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是种客观现象,并不玄乎。佛又...
第二十四课 修福与修慧 从前,有一对同门的师兄弟,虽然住一起,但是修行 却各不相同。 师兄专修福德 ,努力布施助人,但不修智慧 ;到年老时,还是不明事理,就去世了。 师弟修...
受持五戒 制定戒律 佛陀成道六年后,不但教区辽阔,而且徒众日益增加,由于他们的背景和学养不同,僧团便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佛陀一方面为了帮助他们压制烦恼恶行,达致解脱...
廿八佛教的道 道道路。真理,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修行的方法,道理等,都可称为道。 道心义理的心,求道的心。 道行修道的功行。 道果证道得果。道是菩提,果是涅槃。 道俗...
五二贪欲恶业 贪。多求而无厌的意思。 贪毒。三毒之一,贪是贪爱五欲,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 贪著。多求而无厌叫做贪,贪心很坚固叫贪著。 贪爱。对五欲贪著爱著。贪与爱同体...
认识佛、法、僧三宝有什么不同于世人的德行,值得我们皈依、学习? 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意思? 皈依三宝后,首先应该明白释迦牟尼佛到底有什么不同于世俗人的特殊智慧,值得我们去皈...
第一课 太子诞生 二千六百多年前,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有一城邦,名叫迦毗罗卫国,统法者净饭王,英明仁慈。王后摩耶夫人,是天臂城公主,为人十分贤慧 。王后在四十五岁时,怀...
「因缘」的意义 佛陀在菩萨提树下成道,所觉悟内容就是「因缘法」。他发现所有事物和人生的现象,都离不开因果道理。构成事物的主要条件叫做「因」,辅助条件叫做「缘」。而所...
初级课题(七) 佛陀说法济度众生 佛陀成道后,就开始说法济度众生的工作。 最初,到鹿野苑教化乔陈如等五人,他们听佛说四谛法后,就成为五比丘 (1)。这是教史上最早的僧伽...
第十八课 八正道 佛陀教人修行的方法,主要是八正道,也就是八种正当的人生大道。 一、正见:对人生的真理,要有正确的认识,正当的看法。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正思...
初级课题(十七)五戒 佛教分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于大乘直达佛乘为基础,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阶。佛法流通于世间,当以人...
第九课 读经录要(二) 杂阿含经 八、 尊者富楼那,欲住输卢那国,佛言:彼处人凶恶躁暴好骂,设若骂汝,当如之何?答曰:我当念彼人贤善智慧,虽辱骂我,尚不以手石打我,佛言:...
中级课题(四十) 五浊恶世 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 (1),佛经称为五浊恶世。所谓五浊即是劫浊 KALPA(2)、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观处可知,其浊恶的程度,是如何之深重了。...
附录(四) 选择题 1.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_年 (a)五四三 (b)五九四 (c)五八八 (d)六二三 2.世界公认的佛陀日是阳历_。 (a)四月十五日 (b)四月八日 (c)五月月圆日...
九九品莲台 九有情居。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
21:谁才算是佛门弟子? 佛的本义既然是智慧与觉悟,那么,佛门就应该是智慧与觉悟之门,所谓佛门弟子即应是真正发心追求智慧与觉悟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出家弟子不等于剃个...
初级课题(二十三) 四圣谛 佛成道后,初转*轮 (1),是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为乔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法门。此五人是佛教有僧伽的开始。四圣谛的「圣」字,是解作「正」...
(二)版刻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中国是发明造纸和印刷术最早的国家,公元前一世纪已有纸张出现。二世纪初,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此后书籍全靠人们在纸上抄写来传播。到了八世...
14:修行与入世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也懂缘起性空,也知道了真空妙有平等不二。为什么我没成佛呢?为什么还会身不由己地参加六道轮回、还有隔阴之迷呢?文殊菩萨答:其力...
五七和南圣众 和南。顶礼的意思,和南圣众向诸圣贤顶礼。 和众。和合的僧众。 和合海。(喻)僧众和合为一,犹如海水之普遍一样。 和合性。在因缘中,缘众和合,名为和合性。...
26:有为和无为 客观地讲,有为与无为之辨证关系并不是靠理解来了知的。我们只要不识空性,未能明心见性,首先就无法真正地了知什么才是无为法(此乃属于胜义谛范畴)。所以我...
第一课 修观对治淫欲 吾人的世界,属于欲界范围,故自人类,至于鸟兽虫鱼,皆有色欲,此系众生业重所致。色欲之心,为欲界众生所独有,此心不除,尚未能出离欲界,何况色、无...
到印度取经的玄奘大师 幼年出家 玄奘法师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西元六零二年〉﹐卒于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人。自幼家贫﹐但聪颖好学。 隋炀...
(二)十八罗汉 第九章 漫谈罗汉 由十六罗汉演变成为十八罗汉,主要是从绘画方面造成的。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宋苏轼得之于儋耳...
四八因地苦修 因人。因位的人。是尚未到达佛果的修行人的总称。 因地。菩萨未证佛果,在因中修行时的地位。 因明。即论理学。 因修。在因地时的修行,修成佛之因。 因果。因是...
第十一课 六波罗蜜 (一) 二乘行人,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即入大乘菩萨位。既发心矣,就必须配以行动,才能完成自度度他的事业,而证佛果,其中修六波罗蜜,是菩萨应...
第十二课 三论宗(一) 一、此宗源流 佛灭后七百年间,龙树菩萨造中观论,简称中论,及十二门论,这都是依据佛说般若经,阐扬中道的空义者。他的弟子提婆菩萨,又造百论,广破外...
四圣谛法 弘法利生 佛陀成道之后,决意把他所证悟的真理来教化众生,让他们也能同样地得到解脱。 教法网要 他所证悟的内容是因缘法--即一切事物都是由种种因缘和合而成,因缘...
中级课题(三十二) 菩萨与六度 菩萨,印度话原来称菩提萨陀(BODHISATTA),菩提是觉悟义,萨陀是有情,即众生,简译觉有情,即是觉悟的众生。菩萨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觉悟真理与解...
遗教的结集 结集的原因 佛在世时,所说的教法,并没有文字纪录。佛灭度后,佛弟子恐怕遗教散失,所以建议召开僧众大会,把佛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使佛法以后能够保持纯正。 第...
中级课题(三十九) 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名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名为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名为六识。合此六根、六尘、六识,...
一、 阿罗汉 闻声而开悟 释尊成道之后,便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向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圣谛的道理,五人听后,从而证得了「阿罗汉果」。 其后还有很多佛弟子成了阿罗汉,因为他...
佛陀降生及出家 佛陀的家世 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有一条恒河的支流,名罗泊提河。古印度时在河谷两岸,散布了十个释迦族的小城邦,其中位于河东的迦毗罗卫城,由于政治修明,...
三八自性弥陀 自力。众生自己修行的力量。 自在。进退无碍的意思。指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束缚而通达无碍。 自性。诸法各有其不生不灭的自性,故一切现象的本体或一切心相的...
第廿八、廿九、卅课 综合指要 1.综观各宗所判的教相,都是各把本宗所宗的经典或教理,抬为第一,认为是唯一了义之教。如天台宗判法华涅槃为圆顿教,贤首宗判华严为圆教,法相宗...
二十佛的十大弟子 释迦佛的十位大弟子: 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阿难陀、优婆离、阿那律、大迦叶、富楼那、迦旃延、罗睺罗。其中罗睺罗是佛的独生儿子,随父出家。 【文章转...
六十秘密神咒 秘蜜。秘是秘奥之义,是形容法门之深奥,蜜是稳密,言其法不随便示人。 秘印。密教所传授的秘密印契。 秘法。秘教的修法,因秘教的修法秘密而不随便示人,故名密...
圆融无碍的华严宗学说 华严立宗 依经立名 华严宗是由唐代法藏〈即贤首大师〉创立的中国佛教宗派。它以『华严经』为主要所依经典,所以称为华严宗。而由于此宗之止观及教学体系...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1. 有人以为:淫欲是身体上构造如是,也可以说为需要,也是人及一切动物的来源,若断淫则人畜皆灭绝,禁之似不合理,我今就此问题,分作六点,解答于...
第二十二课 七众与戒律 佛门行者,不出七众,所谓七众者:即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 比丘为出家男子受具足戒...
第二十七课 汉明帝的梦 中国东汉时代有一位爱人民的好皇帝,叫做明帝。 汉明帝于公元五八年做皇帝,登位后第七年,有一天晚上,他做一个离奇的梦:梦见一位金色的人,身材高大...
始终心要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 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
七九阿弥陀经译者 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法门重要经典之一。是罗什法师翻译所有经典中的一部。 鸠摩罗什,华译为童寿。因他童年非常聪明,一天能诵一千首偈颂,二天能背诵一部《...
(七)佛曲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佛曲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的曲调。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是由梵呗开始的。梵是印度语「梵览摩」之省略,义为清净。呗是印度语「呗匿...
第三十六课 三十七道品 (三) 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之能转凡愚,成圣者,故称圣,远离偏邪,故称正,通乎涅槃,故称道。行者修以上六科之后,观法既成,善已生,恶已断...
第七、八、九课 综合指要 1.今世学佛人,在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派:一派属智识阶级,具有慧力智解,对于经论,肯用功钻研,然而于念经念赞,持咒礼佛等事,则不感兴趣,或竟鄙不...
后记 本小册子的言说方式,乃妙泽个人一家之说,初衷只是想向大家说一说佛学的真实面目。稿子出来后,妙泽方明白什么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本小册子只能算是一点我个人的修证和...
23:简述八正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因此可以这么说,八...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 1.三十七道品,为修佛法的主要科目。修四念住,则于身、受、心、法四者,能得到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出离世间的基本观念。修...
佛教寺院巡礼 第一节 寺院的基本殿堂 钟鼓声声,梵音阵阵,错落有致的殿堂布局,庄严神圣的诸佛菩萨,总是带给我们一份神秘与向往,激发我们内心寻求回归的愿望。我们满怀着恭...
中国佛教历代概况 魏晋概况 方等般若 三国时代从西域或印度来的僧人,所翻译的经典以小乘较多,而大乘经典亦已间有译出,其中著名的翻译家有支谦和康僧会。至两晋以后,则以翻...
业报与轮回 业力的意义 生命就像流水的波浪。波浪有起伏,前一浪灭,后一浪生。生命有延续,前一生的结束,即是后一生的开始。 一切众生,无论是人或是其他动物,出生之时,也...
第十六课 僧与六和敬 僧即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然则僧乃团体之号,非指某一人也。后世一人亦称僧,意谓此人乃僧伽中的一分子...
十五、焰口 焰口,系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经中说:佛在迦毗罗城尼具律那僧伽蓝,为诸比丘并诸菩萨说法。尔时阿难独居闲静处习定。至夜三更,有...
第卅三课 净土宗(四) 十一、作观想以留印象 观想念佛,在净土法门中,颇居重要,能使行者存留甚深印象,在识田中,以引动极乐国的整个庄严境界。观法虽然广大深玄,然而观其少...
第十五课 因果业报 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一粒瓜种,种下地里,没有意外的损碍,总 有一天会抽芽长大,而开花结果的;而且所 结的果子,一定是瓜,不会是豆。这种道理...
中级课题(二十七) 业力的因果律 「业」这个字,巴利文叫迦马 (kamma),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而一切善或恶的行为,都...
学佛行仪 昔莲池大师于律藏中集诸要义,着威仪门二十四章,以便学者易于记忆,简而易持,久之相习成性,则于戒律,必无瑕疵矣!无如今世沙门,弊习尤多,有非斯篇所能尽及者。...
廿一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略。见十七。 观音菩萨。略。见十九。 大势至菩萨。农历七月十三日圣诞,观无量寿经说: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为名大...
(五)地藏殿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地藏菩萨这也是大乘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的菩萨,形象一般是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戒修精严;右手持如意宝珠,表满众生...
(一)四众弟子 第二章 佛教的制度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
30:谁是善知识? 寻访到大善知识,相遇到根本上师和大德,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向往的美事。那么,一个修行人该是什么样子他才能算作是一个善知识呢?善知识一词,在《阿含经》中...
第七课 菩萨 梵语 (1) 摩诃菩提质帝萨 (2),译为大道心众生 (3)。后来简称为菩提萨陀,菩提为觉,萨陀为有情 (4),谓虽能自觉,而尚属于有情;或既能自觉,而又能觉悟一...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 综合指要 1.释尊说小乘教十二年,说大乘教三十七年,共四十九年。中间由浅及深,由末及本,由权及实,由方便及究竟,次序排得极为合理。后世学佛法者,...
廿二八大金刚 又名八大明王。大妙金刚经说八大菩萨现身作八大明王。 他们是:金刚手菩萨、妙吉祥菩萨、虚空藏菩萨、慈氏菩萨、观自在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普贤菩萨。...
第十三课 三论宗(二) 四、二谛 此宗立谛,以诠一切的言教,二谛者:一为真谛,二为俗谛 (1)。真谛指中道实相的理体,泯一切法,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经论中,若说无修无证,无...
第十课 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亦名八斋戒或八戒,关者禁也,谓禁闭杀盗淫妄等八种罪过,使之不犯也。斋者斋法,谓不过中食 (1),正午 (2) 以后,不再食也。此八斋戒,通于出家在家...
第二十九课 我国的佛教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印度是一个有名的文明古国;根据学者考证 ,印度人在公元前就 来到我国经商,所以佛教文化,也就跟着许多印度商人,传到我国。 公元...
第二十七课 五蕴皆空 吾人的身体,可以分为精神与物质两大部份。此两大部份,又皆可以再分析为若干小部份,以明心身皆由积集而来,所谓之:因缘假和合,无有实法可得,俾行者...
初级课题(十一) 佛陀宿世传说 因果经中记载:在过去无量劫前,燃灯佛 (1) 住世时,有一位善慧仙人,归依于佛,并买得五茎莲华,以供养佛。时燃灯佛为善慧仙人授记 (2) 说...
初级课题(十九) 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又名八斋戒。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
22:什么才叫去执著? 佛学语义中的执著,是指任何不合于修行法度的身、口、意之虚妄的折腾,比如不努力却终日梦想成功,或为了成功不择手段造作恶业,或学人于修行中,妄念纷...
佛像的起源 佛像的始创 我们在佛寺里,都会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造像,心里总不免发生疑问:这些造像是甚么时候始创的呢?是雕塑家对着佛、菩萨塑造的吗?还是参照相片来铸造的...
第二十三课 六道轮回 (一) 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涂径,不出六道。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廿五礼佛顺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有十个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全称南无东方净琉璃...
第十四课 缘起的人生宇宙 万有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没有一件事物能够例外;所以因缘所生起,就成为一条永久不变的定律;佛就叫这定律为〈缘 起〉。 缘起的人生宇宙,是一个处处...
(三)佛画的种类 第六章 漫谈佛画 佛教画的种类,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图和像两大类。所谓像,是指一幅画中单独画一像,或一幅画中虽画有多像,其内容都只是侧重在表现每一像的...
第三十一课 佛门分宗的理由 佛法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所有世出世一切诸法,皆在其范围之内。扬眉瞬目,担水劈柴,是极寻常的世法,然而若欲研究:何以有眉目水柴?何以会扬瞬...
第八课 读经录要(一) 杂阿含经 (1) 一、 在家之人,修于四法,能令后世安乐:一者,信俱足。于正法建立信本,生敬心,非余可坏。二者、戒具足。谓不杀盗淫妄饮酒。三者、施具足。...
三三无漏学 三大。体大、相大、用大。 体大。一切众生心的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长住。 相大。一切众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 用大...
第十六课 法相宗(三) 六、种子与现行 前七识所作的善恶业,其气分感入第八识中,留下与本业同样的习气,将来能发生自类果者名为种子;亦如植物中,种下那一种的核,将来一定会...
六下 七 实行菩萨乘法 印度毗耶离城里,有位实行菩萨乘法的在家居士,名叫维摩诘,天资颖悟,通达佛法,常用佛法,去做救度众生的工作。有一次,维摩诘居士有病,很多有学问的...
50:烦恼即菩提 日常中,由于业障深厚,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自己福德浅薄,烦恼习气非常重。我个人以为,这实在太正常不过了。不过,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怨天尤人。我们应...
中级课题(三十八) 四大五蕴 四大即地、水、火、风。地性坚硬,水性潮湿,火性温暧,风性流动。世间一切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大;汗液唾涕,脓...
初级课题(十四) 建立服务人生观 佛说:做人必须「知恩报恩」。凡是对我们有恩惠的,都要念念不忘,尽力设法报答他。忘恩负义,是佛所严斥的。 谁对我们有恩呢?佛说有四恩:...
4:什么是佛法? 佛学中所谓的法,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什么法规法令的那个意思中的法,在佛学的义理中,法是泛指一切的事和理,及其产生、消亡的内在外在之原由。那么,从这个...
36:如此而已话神通 神通有六种: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只有证得漏尽通的人六种神通都具备,但除了普渡众生示现方便外,已无以为用。除此,众生的...
16:关于末法时期 据有关佛典所述,任何佛法(世俗谛)都会经历三个阶段:正法、像法和末法。对于不同的众生及空间,三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不一,对于我们地球空间而言,三个阶段...
当然是 从『地藏经』开始学习 。凡是初入佛门、初皈依的佛教徒,绝大多数都是以诵『地藏经』为认识「大乘经典」的起步。笔者最初学习「佛经」时,也是以读诵一百多部『地藏经...
第十课 中国四大名山 (二) 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五峰耸立,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如垒土之台,故五台,为大智文殊菩萨 (1) 道场。山中夏日飞雪,并无暑气,故又名清凉...
我们活着,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在这一望无垠,茫茫无边的人生苦海里,我们必须驾着信仰的船筏,才能够使身心安住,使生活更充实,更美化。 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是讲...
原始的僧团佛陀的十大弟子 佛陀的十大弟子,在僧团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重视修持,热心弘法,各有不同的专长,现在分说如下: 一、舍利弗尊者 智慧第一 舍利弗尊者是摩揭陀...
自古以来,佛教徒总是在丧葬的时候才想到要采用佛教的仪礼,反而生养婚庆却极少以佛教的仪式去进行。因此,佛教之所以无法在中国生根,就是因为佛教只顾及人生后面的一半,对...
为什么要拜佛 佛教徒为何要拜佛呢?是佛需要我们拜吗?还是我们需要拜佛? 佛就是觉者。是对一切事、理都明白清楚的人。他了知宇宙中千千万万种事物,各种相似与不相似,相同...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1.说句实在的话:咒陀罗尼,并不秘密,最秘密的,便是诸佛和每一众生的妙真如性。三世如来所说的一切密咒,还是从这一个,妙真如性海里,所演译...
第三十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二) 当武帝居集会议,排斥佛教时,佛徒多起而辩护,沙门知炫,更痛驳道士谬论,帝及张宾,皆不能屈。于是下诏,令佛教与道教,悉皆废除,破坏寺庙,焚...
什么是五蕴无我 对「我」的误解 若有人问︰甚么是 「我」 呢? 一般人会答道︰有眼、耳、口、鼻的身体,就是 「我」 。 又或许会回答道︰灵魂便是「我」 。 五蕴构成 「我」 其实...
六五当中重本 当来。来世。 当来导师。指弥勒尊佛。 当机。契当众生的根机。 当机益物。随着众生的根机而使之获益。 当体即空。谓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合成,其本体本来就是空无...
第十章 漫谈汉族僧服 周叔迦 佛法传入中国近两千年,但是在汉族、藏族、傣族等民族间存在著不同的佛教系统,传流时间也有先后。因此各族的僧侣服装各不相同。特别是在汉族中由...
10:从生命的种类说起 众生因为心识状态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业力与业报的复杂多样,所以在一定因缘下,宇宙世界就显得非常的大,并有着不同维度的空间(佛门叫做法界),每个空...
第二十六课 读经录要(二) 大宝积经 九、 佛告无垢宝月王光菩萨言:我愍众生,作如是说:言我背痛 (1),令诸病者,知佛金刚身 (2) 尚有背痛,何况我等,而诸愚人,如实取之,谓佛有...
三九信愿行证 信士。在家信仰佛教的男子,叫做信士。 信女。在家信仰佛教的女子,叫做信女。 信心。对所闻之法生起信仰的心。 信向。信仰三宝和归向三宝。 信慧。五根中的信根...
(一)十六罗汉 第九章 漫谈罗汉 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据经典说,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古代译品中如北凉道泰译的《入...
初级课题(十) 佛经的来源 佛陀将他所觉悟的道理,说了出来,指示我们怎样做人,与怎样由做人而成佛的方法。 佛陀成道以后,到涅槃之前,一直宣说佛法,从鹿野苑对五比丘的最...
35:从大乘六度法说起 大乘菩萨道的主要法门为六度法(即六种波罗蜜,第六种为其根本): 1、布施: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怖施三种。所谓无畏怖施,是见众生苦痛、恐怖、烦忧...
初级课题(十三) 卫塞节或佛陀日的意义 卫塞(WESAK)是古代印度五月的一个名叫「卫塞迦」(VAISAKHA)节日的单称。佛教徒指「卫塞」不是指那一个月,是指神圣五月月圆日的那一天...
38:念佛的心要 据有关资料介绍,念佛大至有三种类型:一是持名念佛,即口念弥陀名号。二是观想念佛,此又有二种: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包括四...
世间的因果 佛说四圣谛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便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 向憍陈如等五人宣说他所证悟的苦、集、灭、道四圣谛,使他们了解世间与出世间的因果道理,进而解脱生...
四四无量心 四心。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无量心。 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佛恩。 四修。净土宗所立的尊重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 尊重修:又名恭敬修,至心恭...
廿六诸佛菩萨圣诞 弥勒菩萨圣诞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 定先佛圣诞 每年农历正月初六日 帝释天尊(玉皇大帝)圣诞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日 南无释迦牟尼佛出家 农历二月初八日 南无释迦牟...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1. 人类本来是多欲的凡夫,一切见思惑,悉皆存在。学佛之后,只能算是迷途初返,若论身口意三业,尚未能尽符矩范,所以佛才制定许多戒律,以防非止恶...
净土意义 诸佛刹土 净土, 是相对于六道众生所居住的秽土来说的, 即佛、菩萨所处清净庄严的世界。 我们由于烦恼未断, 受着业力的牵引, 因此不断在六道中生死轮回, 所居住的...
受持五戒 受戒的目的 一个公民,应该遵守本国的法律;皈依三宝后,便应该受持五戒。 受持五戒的用意是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高尚完美的品德,并且为其他众生带来快乐和幸福。...
破邪显正的三论宗学说 三论立宗 印度发展 三论宗乃中国佛教的宗派,由隋吉藏所创立。此宗由于继承印度中观派的思想,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的『百论』等典籍为...
二二空真如 二如:即随缘真如与不变真如。 随缘真如是一种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 不变真如则是清净本然,虽随缘千差万别的诸法。但它的自性从无...
一定要皈依才能学佛吗一定要皈依才有资格称为「佛弟子」吗 (一)有少数信众在佛前自誓皈依,为什么? 这里指的皈依是初学之人到「出家师父住处」去办理「皈依仪式」。当然不是一...
十六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简称,是东方净琉璃国的教主。在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其中第七愿,愿成佛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
(七)祖师殿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大殿西侧为祖师殿,此种布局以禅宗寺院最常见。但是其他宗派的寺院也往往仿效其制。殿正中是梁时来华的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
三二慧印三昧 慧。正确了解诸法真相及契合真理的正确认识。 慧力。智慧有消除烦恼的力量。 慧日。佛的智慧圆净无所不照,如红日之光。 慧眼。智慧的眼睛,在人的眉间中上一点位...
五一如律俱现 如。不变易的意思。诸法的法性,极难用语言文字来形容,故借如字作代表。法性即实相,实相即如,因其不二、不异、不变、不动、万法的真面目,都同一相,故名为如...
第十九课 合群的修养 人类是合群生活的,所以个人与大众之间,必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社会才会进步。但是,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必须个人健全,才能促使社会的进步;因此,...
十三、忏法 忏法是悔除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中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唐道宣说:「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道安...
以心传心的禅宗 宗名由来 禅的意义 『禅』源出于梵语『禅那』一词,亦有以音义合译之为『禅定』。意译为『思维修』,即运用思维进行的修持活动;或『静虑』,即静止身体,集中...
第九课 皈依三宝 佛是先知先觉,开创佛教的〈教主〉;佛所觉悟而说出来的真理法,是佛教的〈教义〉;僧是专为继承佛陀,去推动佛教传布教义 的〈教团〉这佛、法、僧,就是佛教...
四二禅识离觉 禅。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 禅心。寂定的心。 禅行。坐禅的行法。 禅戒。禅定与戒法。禅宗与律宗。 禅法。有二种,即如来禅与祖师禅。如来...
十五伟大的佛陀 释迦牟尼佛。简称佛。亦称佛陀、佛祖、世尊、如来等。 出生於公元前六世纪甲寅年间四月初八午时下生迦毗罗卫国(古印度北部),净饭王的梵王宫中,净饭王之子...
第八课 弥勒菩萨 菩萨姓弥勒,译义为慈氏,名阿逸多,译义为无能胜。生于南天竺 (1) 婆罗门家 (2),先释迦佛入灭,上生兜率天内院 (3),为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
(二)佛画的目的 第六章 漫谈佛画 佛画的目的大约可分为:第一是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第二是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第三是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由于佛画的目的不同,佛画...
五五弥实应解 弥陀。阿弥陀佛简称。 弥陀本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靠着之些大愿,他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以救济一切众生。 弥陀名号。弥陀为救济一切众生而成就的名号,其四...
利他的方法 慈悲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菩萨的一切言行,没有不以慈悲为出点。 我们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是休戚相关的,所以我们把别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把解除别人的痛苦...
(三)忏法与打七 第三章 佛教的仪式 改恶修善是佛教根本教义。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人生是由久远生死相继而来,今后还须经无数生的修行,以至于成佛。其间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以...
佛陀和指鬘外道 嗜血的邪教 佛陀在世时,舍卫城北的深山里有一个人名叫阿含萨,由于受人愚弄,以为只要在七天之内杀满一千人,然后切下死尸右手的一只指头,串成鬘饰,佩戴在...
七四龙华三会 龙。梵语叫那伽,八部众之一,有神通力,能变化云雨。 龙王。龙属之王。 龙子。龙子常为金翅鸟所食,龙王请佛,得袈裟一件,因而得免於难。 龙宫。龙王的宫殿在大...
附录(三) 佛学常识问答高级组比赛题 释迦牟尼佛是那一个国家的王子?(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 世界上有佛教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在公元前五八八年佛成道日开始)...
(三)管理制度 第二章 佛教的制度 所谓管理制度即历代封建王朝流治僧侣、控制佛教的制度,现在虽已完全废除,但为了认清封建统治的真实面目,故有了解之必要。 自佛法传入中国...
佛家语言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使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
2:佛是一种什么概念? 佛是具有多种层面的含义的,原本是古印度的译音,其本义就是智慧与觉悟的意思。它同时也是指存在的本来,在佛门所立的概念上就叫做真如实相、法身如来...
佛教徒的礼节 1、对佛应有的礼节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 对于佛--当我们见到...
七五护国四王 护念。保护和忆念。 护世者。护世四天王。 护世四天王。又名护世者。四天王是: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因此四天王是守护世界的善神,所以叫护世四天王。 护法。...
第六课 华严宗(三) 七、十玄缘起 十玄缘起者,谓此十玄妙法,互为缘而起他,故曰十玄缘起,系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者。能通此义,则可以入华严大经的玄海,故又名十...
(二)天王殿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这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东方天王名为提多罗吒,此云...
初学的人皈依佛后,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传,但是现代的「释迦传记」有多种版本。有不具备宗教情操的学者写的「释迦传记」。有否定大乘佛经而依南传经论...
初皈依人常有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信佛、学佛最重要、最根本的基础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意义与目的,才能在正确皈依三宝的洗礼下,顺利的往学佛的道路前进...
第八课 天台宗(一) 一、天台宗的渊源 北齐 (1) 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三智 (2) 在一心中得」之句,又读中论 (3)「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之偈,遂悟...
42:闲话道交感应 道交感应即是一种超三维空间的相应状态,指凡在修行过程中所遭遇或体验到的不合常态、常规的东西。但一般来讲,我们不必太过于执著于这一类经验或现象(已知...
四六明心见性 明。智慧的别名,又真言陀罗尼别名。 明地。菩萨十地中第三发光地的别名。 明处。学习而生智慧之处,即五明:古印度的五种学术。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
初级课题(三) 太子出家 悉达多太子,对当时印度的四阶级 (1),不平等待遇,十分不满意。他常想着:「有甚么办法,使他们过着自由平等的生活?」 有一次,悉达多太子随着父...
廿七莲华胜会 莲宗即净土宗。 莲邦极乐世界的别名,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皆居住於莲花之中。 莲胎念佛往生弥陀净土的人,皆在莲花之中托生,因此莲花犹如母胎,故曰莲胎。 莲华印...
初级课题(二) 太子幼年及少年时代 悉达多太子诞生七天,母亲就去世了。姨母摩诃波波提(MAHAPRAJAPATI),为净饭王继后,抚养太子。她把太子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使太子仍旧在...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1.佛的境界甚深,凡夫谈佛,如坐井论天,不特所见甚陋,甚至可以说:完合不对。因为垂迹者,并非真佛,真佛不可说故。 2.佛有三身,只有法身,才是真佛...
17:从不二法门说起 不二法门是指一切法门从根本上讲,无有高下、优劣,性相一如。不二就是无差别和平等的意思,不是邪教胡扯的什么学了师傅的大法,别的法我们就不能学了就叫...
第十八课 声闻四果 佛弟子,闻佛小乘声教,悟四谛之理,断三界见思惑,入于涅槃者,皆属声闻僧。声闻僧,自凡夫位,修到阿罗汉位,乃出三界,这中间,须历四向,证四果,然后...
四、度牒 度牒是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为僧尼的所发给的证明文件(度是说度之入道)。度牒在唐代也称为祠部牒,都是绫素锦素钿轴(北宋用纸,南宋改用绢,见《宋会要辑稿》第六...
第十八课 法相宗(五) 十、三能变 据此宗的教义,宇宙万有,有情及无情,都是由识体所变现出来的:见分和相分,见分是见闻觉知,相分是一切境界。所有的见相二分,都是由八个识...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十三、伏断二障 上述小乘作生空观,断烦恼障证涅槃,大乘作法空观,断所知障证菩提,不过粗言其梗概。其实,此二障尚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之分,由邪师、邪教...
八八圣道分 八宗。即佛教八宗: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轮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八定。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是,合称为八定。 四禅定是初定、二禅定、三...
第十四课 法相宗(一) 一、此宗的别名及其所根据的经论 本宗是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依唯识论 (1),明万法唯识之理,故亦名唯识宗。佛灭九百年间,无著菩萨由阿逾陀国...
第廿七课 禅宗(一) 一、宗门禅节起源和特点 大梵天问佛决疑经载 (1):「梵王 (2) 至灵山 (3),以金色波罗花 (4) 献佛,舍身为床坐,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默然无言,一时百...
大凡学习各种语言、知识、学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学问,都有他专有的名词或术语。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经典浩瀚,佛学名相繁琐,佛门用语特殊,使得许多有心涉猎佛教的...
第二十三课 佛教徒的三种类型 佛教是一切人类 的宗教,不论什么种族 、什么阶级 的人,都可以信仰佛教,学习佛法;但因人们的个与志趣 ,各各不同,佛陀为了要适应这各种不同的...
第六课 宏法利生的事业(一) 佛陀成道后,便准备他应做的事情,他要以伟大的慈悲心和深邃的智慧,宣扬真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于是他离开菩提迦耶,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去教化...
附录(二) 佛学常识问答初级组比赛题 佛降生于公元前几年?(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 悉达多太子的父母叫什么名字?(父名净饭、母是摩耶夫人。) 太子几岁出家?(二十九岁出...
一、父母恩深(《心地观经》) 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 二、孝亲之道(《长阿含经》) 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
第卅二课 净土宗(三) 七、弥陀第十八十九二十愿 阿弥陀佛行菩萨道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1),若不生者,不取...
第十二课 称念佛菩萨名号(二) 南无架裟幢佛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南无大通山王佛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
(一)汉文大藏经 第七章 漫谈大藏经 大藏经古代或称为一切经。是将由印度和西域传译到中国的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汇编而成的一大丛书。在古代刻版技术尚未发明以前。一...
廿三净土九祖 净土宗又名莲宗。有九位祖师。 初祖圆悟大师(慧远和尚)。江西卢山东林寺; 二祖光明善导和尚。陕西长安; 三祖承运大师。湖南衡山般舟; 四祖法照国师。衡州云...
学佛女众六禁忌 不少学佛的女众,是在现实遇到困难或感受到苦痛以后,才来学习佛法的。在学法初期,由于不懂佛理和戒律,在亲近法师或其它男众的过程中,往往发生思想和行为的...
(五)石窟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佛教建筑有许多种类,石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在印度称为「石窟寺」。石窟本是佛教僧侣的住处,佛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一般石窟寺是开凿岩...
第十七课 四圣谛 诸佛说,总不离四圣谛的范围。谛是真理义,四圣谛亦称四真谛,或四谛法,释尊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 (1),为五比丘 (2) 说此法,嗣后对于当机者 (3),又复...
第十六课 如影随形的业力 一天晚上,月亮光辉 ,有个父亲带着儿子,出去做贼;父亲到人家屋子里去偷东西,叫儿子在外面把风;得手后,赶快拉了儿子就跑。 跑了一段路 ,儿子忽...
中级课题(四十三) 佛经的四次结集 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异见,渗入佛法,也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会议,先聚集众比丘,组织一会,会中...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1. 成实宗的指归,只至阿罗汉为止,并不更进一步,以成佛为目标,所以不能跻于大乘之列。但是,它所标榜的教义,如作我法二空观,以断烦恼及所知...
第三十三课 俱舍宗(二) 四、十二处十八界各摄尽七十五法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合称三科、五蕴摄七十二法、而十二处、十八界、则各摄尽七十五法,如左表: 五、业感缘起与解脱...
拜佛、菩萨的意义 一般人都误以为佛教祇是烧香烛,拜鬼神的宗教,其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佛教固然不主张烧金银衣纸,也不以拜鬼神来求福佑,更认为佛、菩萨与鬼神绝对不能相提并...
人是群居的动物,在互动频繁的社会中,现代人都有机会参加很多社团,在职业方面,不管士农工商、文教政经,都有他的社团,例如各种工会、商会等;在兴趣方面,如参加美工、艺...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 综合指要 1.维摩诘是金粟如来化居士身,在释尊大法中,弹呵小乘渐教勉其进趣大乘,所以对于小乘法,每有讥评。此种作风,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与出家声...
15:何谓涅槃? 在世俗中,许多人以为涅槃不过是佛门关于死亡的一个同义词,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但涅槃的确又是不可以用思维意识来分辨(涅槃已转识成智),更无法以语言...
十三法身法性法界 法。指一切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无形的,都叫做法,有形的叫做色法,无形的叫做心法。 法名。出家或皈依佛教时,师父赐与的名字叫法名。 法舟。佛法好像...
十九四大菩萨 文殊菩萨。全称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简称文殊菩萨,他以大智著称,与普贤菩萨常侍於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他能发无相微妙的智慧三昧,因此智慧是文殊菩萨特有的,...
第三课 出家 悉达多虽然是个王子,但他看见当时印度四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很不满意。他常想:首陀罗为什么做奴隶?难道他们不是人吗?要如何才能使他们过着平等自由的生活? 在...
佛为何要初学之人在僧众面前做「皈依仪式」? 其一,初入佛门,一定要有善知识导引,才不致盲修瞎炼。 其二,当知初皈依在佛前由「引证师」带领「信众」发愿,这颗誓愿心会存...
皈依三宝后,首先应该明白释迦牟尼佛到底有什么不同于世俗人的特殊智慧,值得我们去皈依、学习呢? 我们首先从佛的姓名中来了解:「释迦」二字是「族姓能仁」之意,「牟尼」二...
第十、十一、十二课 综合指要 1.天台修法,亦有兼净土者,如常坐三昧中,遇疲病睡盖时,专称一佛名,以求加被。又如常行三昧中,绕念阿弥陀佛名等皆是也。可知借外力以协助自力...
第十课 学佛与做人 〈信佛〉,应该叫做〈学佛〉。这是说 :我们对释迦佛,不但是信仰崇拜 ,而且要以他为模范,跟着去学习,希望自己将来也得成佛。 释迦佛在世时,能够忍受剧...
第卅七、卅八课 综合指要 1.般若是破诸相的,所谓破相者,是要一面修诸佛法,一面不著修相,不著法相,所以破相并不是断灭,也不是不修。如果执诸法为断灭,而不修善法,不舍恶...
敬僧须知 南传上座部佛教基本礼仪 一、恭敬 1、作为一名佛弟子,首先应当恭敬三宝,以佛、法、僧为唯一信仰和皈依。僧人,是三宝的代表,是传承佛陀教法的根本和支柱。僧人们把...
第四课 药师佛 我们的世界之外,四方上下虚空中,皆有无数佛国,每一佛国,皆有一佛,住持其间,为诸众生,演说佛法,令其依法修行,直至于成佛。 离我们东方,十恒河沙 (1)...
四四诸空清净 诸天。指三界二十八天。 诸见。一切的邪见。 诸宗。一切的宗派。 诸受。苦乐捨等一切感受。 诸相。一切事物的形相。 诸漏。一切的烦恼。 诸趣。六道的意思。 诸蕴...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 1.五浊恶世的起因,是由心浊而来,以一浊引起五浊。所以行者但要清心寡欲,自然心与浊境不契合,命终之后,即得离此浊世,生于清净安乐之处,平...
第二十一课 和谐的人事关系 一天清早,释尊从灵鹫山进王舍城去,路过一条河边,看见一个青年,在沙滩上,向东拜拜 ,向西拜拜,释尊跑上前去,和蔼地问道: 朋友,你叫什么名?...
第十三课 维摩诘居士 佛住世时,毗耶离城 (1) 中,有长者名维摩诘 (2),辩才无碍,游戏神通 (3),虽为白衣 (4),而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有妻子,而常修梵行。因方便度人...
化度众生 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成道后,决意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教化众生,使他们都能离苦得乐。 他本想先化度曾求教过的跋伽、阿罗逻、郁陀罗三位仙人,可是他们都已经去世了。于...
第二十六课 十善业道 (二) 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
第二十一课 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佛法传入中国,据史书所载,系始自后汉,其实后汉以前,中国已有佛法。列子 (1) 曾引述孔子语:「丘闻西方有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
本书的缘起 (前言) 在这里,我要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本人法名妙泽,公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长在贵州。一九九0年大学毕业。于1999年开始修学佛学,现为自由职业者...
第三十一课 大小三灾 三灾有大小之分,大三灾是世界将坏时的火水风三灾。小三灾是指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疫、刀兵三灾。 大三灾者:世界过住中劫已,即入坏中劫,是...
(一)佛画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一)佛画 中国佛画,创始于三国时的曹不兴,他见到康僧会所设佛像,便仪范写之。到东晋时,其弟子卫协,时称画圣,画有七佛图。卫协的弟子顾...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1.照第二十二课,第二十九则经文看来,修大乘的行者,其所持的戒律,是否清净?是关系于心中的思想,及其外表的行为。在这二者之间,若外表虽不...
明法尊者:礼敬知识 佛门的礼仪是维系正法律伦理的制度、折服我慢、礼敬者受福、正法住世等,它的意义非常重大。礼敬之事,佛门四众弟子应实践、拱护,这是不关繁文缛节,不关...
第二十八课 诸家的判教(二) 净土宗所判教相 昙鸶大师判为难行与易行二道,以全凭自力,求不退让,为难行道,譬陆路步行则劳苦,此指其他法门而言。以乘佛愿力,求生净土,即得...
一一念不生 一一念不生 一如。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一如也就是真如意思。 一刹。佛所教化的国土,刹即国土的意思。通常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刹。 一刹那。指极短的意思,...
七六楞严咒中佛 楞严咒。是《楞严经》的一个主要的神咒。这部经的来因:佛弟子阿难尊者托钵路过摩登伽女门前,被淫女的邪咒迷惑了。正在危险的时候,佛知道了,从顶上放出百珠...
中级课题(三十六) 四摄法 菩萨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众生属利他,所以须修习四摄的法门。 一、布施摄: 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他人。帮助他人...
第一课 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或作佛图、浮屠、浮图等,凡此皆为印语的意译,原是如来 (1) 十号之一,于义为「觉者」。觉复具有觉察和觉悟二义:在事障 (2) 上,一切...
第四课 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其福报劣于欲界诸天,而胜于北俱卢洲,鉴果知因,可以想像出:彼乃于过去生中,仅修福业,而不修出世慧业者。 轮王有四种,在...
佛教的传入 传入路线 水陆两路 根据文献的记载,佛教是经由水陆路传入中国的。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及新疆到达中国,从汉武帝经营西域以来,这条陆路成为东西交通的要道,后来僧侣...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