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量理宝藏论》讲解(一)

发布时间:2023-07-27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6年6月6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开始为大家讲因明论。从前年开始,我们学习了五部大论,已经学修了戒律论和中观论的部分内容。

  今年主要讲因明论。佛在经中讲过很多现量、比量等等,讲过很多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识,但都没有列成一个单独的系统。后来,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把这部分单独归纳成一个系统,叫因明论。最初陈那论师造了《集量论》等很多著作,讲的都是因明。法称论师共造了七部论典,叫“因明七论”,主要开启了陈那论师的密意,也可以说是广大弘扬了因明。

  这次,我们要讲陈那论师的《集量论》和法称论师的《释量论》等论典会有一定的难度,词句方面非常繁琐,但最主要的是没有汉语版的教材,所以没有办法学习这些论典。其实这些论典是非常殊胜的!但这次我们用的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这里包含了陈那论师的《集量论》和法称论师的《释量论》等论典的内容,词句也比较简单易懂,教材也容易找到,都有汉语版的。《量理宝藏论》《量理宝藏论自释》,还有《量理宝藏论》其他一些解释的论典,都已经翻译成汉语了,资料比较丰富,我们学起来比较容易。

  此处所讲至尊文殊菩萨(之化身)萨迦班智达所著,有十一品内容的这部《量理宝藏论》分三:入论分支;二、真实论义;三、造论究竟之事宜。

  甲一(入论分支)分三:一、为通名言而说论名;二、为除违缘而礼赞;三、为使造论究竟而立誓。

  萨迦班智达被称为“班智达”,“班智达”是精通五明的意思。藏地出现过很多大德高僧和无与伦比的论师,但是被称为“班智达”的人极其罕见。萨迦班智达的名字叫根嘎嘉村,是一名萨迦派的大德,后来被称为“萨迦班智达”。当时他不仅在雪域藏地,在其他地方比如印度、汉地也都非常著名。

  当时在印度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以前印度经常有外道论师跟内道(佛教)辩论。当时有一个叫措希噶沃的人非常猖狂,要跟内道辩论,如果有人战胜他了,他就跟随这个人进入佛教。但是印度没有人敢跟他辩论,可能当时印度的佛教比较衰落。

  众所周知,萨迦班智达非常精通佛理,辩论方面也非常出色。于是,大家都推荐萨迦班智达,并邀请萨迦班智达到印度跟外道的措希噶沃辩论。萨迦班智达同意与他辩论,最后战胜了外道论师措希噶沃,也降伏了他。措希噶沃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进入了佛教。当时萨迦班智达带他入藏,但是萨迦班智达有一些犹豫。因为当初莲花生大士到藏地的时候,遭到了十二地母的阻拦。莲花生大士通过广大的神通降伏了十二地母,让十二地母作为藏地的护法,嘱咐他们不允许任何外道进藏。萨迦班智达知道这件事,担心无法带措希噶沃进藏,于是把自己的袈裟盖在了措希噶沃的身上。他们进藏的时候,果然遭到了十二地母的阻拦。她们想通过打雷劈死措希噶沃,但是因为有萨迦班智达的袈裟,所有没能成功,最后她们从地下打雷,劈死了措希噶沃,萨迦班智达也没有办法。

  萨迦班智达不仅精通五明,还有广大的神通。萨迦班智达当时在汉地也非常出名。元朝的时候,有位皇帝非常看重他,邀请他到皇宫传法。后来他成了国师,成了皇帝的上师。他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班智达。

  在因明方面他也非常精通,萨迦班智达出生之前也出现过很多著名的论师,他们也解释过二位论师的论典,也开启过二位论师的密意,但是他觉得都不究竟,自己有必要造一部论典,然后就发心写了《量理宝藏论》这部论典。

  为什么叫《量理宝藏论》呢?因为它包含了因明七论的内容,也包含了《集量论》的内容。此论相当于无余收集了因明七论与《集量论》正理珍宝的宝藏,所以叫《量理宝藏论》。精通了《量理宝藏论》相当于精通了陈那论师的《集量论》,也精通了法称论师的《释量论》,还会全部精通二位论师很多其他的论典。里面的词句非常简单明了。萨迦班智达的意思是,通过《量理宝藏论》才可以真正通达二位论师的著作,比如说《集量论》和《释量论》等。若是不依靠《量理宝藏论》,很难精通,很难正确无误地了知二位论师著作的内容、论典的密意。

  《量理宝藏论》还有梵语的名称——“札玛纳耶达讷德”,翻译成藏语是“擦玛热毕得”。它不是印度的论典,原文也不是梵语,为什么要加梵语的名称呢?一般来说,梵语的经典、论典翻译成藏语的时候,有种习俗,也可以说有种规矩,就是译师们会留下论典梵语的名称,其他的只有译文,没有梵语。

  名称留下梵语是有必要的。一是能得到加持,二是可以串习,三是可以感恩,也可以种下善根。

  获得加持,贤劫千佛都用这个语言来转法轮,这样有无比的加持,自己也能获得加持,有这样的必要。可以串习,自己将来成佛后,也许要用梵语来讲法或转法轮,现在就可以在相续中串习一下,以便将来可以很流利的转法轮,有这样的必要。可以感恩,也可以种下善根。后学者学这些经典、论典的时候,梵语的名字读一遍都很费劲,由此可以忆念译师们的恩德。因为当初他们学习梵语,后来把这些经典、论典翻译成藏语,这个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若是没有这些译师们,没有他们的翻译,我们怎么能学到这些殊胜的论典和经典?

  贤劫千佛在印度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示现成佛的时候,就是用梵语来传法、转法轮的,这是非常有加持力的一种语言,我们读一遍也能种下无比的善根。萨迦班智达写这部论典的时候,名称也留下了梵语。它虽然不是印度的经典、论典,也不是梵文的原文,是翻译成藏语的,但是这样做,刚才所讲的这些必要一样存在,后学者一样能得到利益,所以他特意留下了梵语的名称。

  乙一、为通名言而说论名:

  梵语:札玛纳耶达讷德

  藏语:擦玛热毕得

  汉语:量理宝藏论

  为什么叫《量理宝藏论》?“宝藏”是无有穷尽的,通过《量理宝藏论》可以产生无比的正见,产生无穷尽的正确的量,所以叫《量理宝藏论》。不是所有的著作都可以称为论典,内道佛教被称为论典的所著必须有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解救众生——将众生从三恶道里解救出来;另一个作用是能够不同程度的对治或息灭贪嗔痴三毒。

  经典和论典命名的方式有很多,在《解深密经》里讲了四种,以地名、人名、比喻、意义而取名。比如《楞伽经》是以地名取名;《弥勒请问经》以人名取名,当时是弥勒菩萨请问的;以比喻而取名,如《金刚经》;以意义而取名,如《十地经》,共有四种。还有以偈颂的数目而取名,比如《佛子行三十七颂》。在这里,《量理宝藏论》是以比喻和意义两种方式而取名。

  经典、论典取名是有必要的。在《楞伽经》中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对于一个利根者来说,他看见或听见这个名字,立刻就能通达整个经典、论典的内容和意义;中根者依命名而知道大概的义理;下根者易于寻找论典,比如在图书馆书架上有很多书,要找《量理宝藏论》或者《集量论》,以名称很快就能找到。沟通也方便,比如很多书堆在那里,我叫侍者去拿《量理宝藏论》,他就能看到,就能拿过来。所以,这都是有意义、有必要的。

  乙二(为除违缘而礼赞)分三:丙一、礼赞殊胜本尊;丙二、礼赞根本上师;丙三、礼赞二位理自在。

  萨迦班智达的本尊是文殊菩萨,所以他首先顶礼自己的本尊。以前那些著名的译师们翻译梵语版的经典、论典的时候,都有这样的规矩和习惯,先做祈祷或者礼拜,以顶礼的方式祈祷圣尊。在此处,虽然它不是翻译的,但是也按照这个程序或模式先顶礼圣尊,尤其是顶礼自己的本尊文殊童子。这不是纯粹的译礼,但是也有相似的意思。

  文殊菩萨为什么叫做圣者呢?远远超过凡夫、声闻缘觉、大乘不清净一地到七地菩萨,故为“圣者”。因为他跟普通凡夫、声闻缘觉、一地到七地的菩萨不一样。他示现的是八地的菩萨,所以讲圣者的时候没有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圣者是超胜的对境,不包括八地以上的菩萨,因为他是佛的化现,也是诸佛智慧的总集,但示现上是八地的菩萨。文殊是什么意思?身口意无有粗浅过失,故为“文”;圆满二利,堪为所依之最,故为“殊”。原本已经成佛,然而却示现为菩萨“童子”相。他是八地菩萨,但形象是一个童子,所以叫文殊童子。文殊菩萨也有胜义谛的文殊菩萨,从这个角度来讲,文殊菩萨也指诸法的究竟实相,即不增不减,所以文殊叫童子。

  在这样的圣者文殊童子前,作者首先三门毕恭毕敬而顶礼。以这种顶礼的方式祈祷文殊菩萨,希望能够获得文殊菩萨的加持,希望能够获得这种事业,让所著论典顺利圆满。有这样的必要,有这样意义的存在。

  丙二、礼赞根本上师:

  具见一切所知之慧眼,具成众生妙善之大悲,

  具行无边事业之威力,怙主文殊上师足下礼。

  作者萨迦班智达一心顶礼根本尊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具德上师札巴嘉村。札巴嘉村是他宿世有缘的上师,他通过三个特点来忆念上师的功德,然后顶礼。第一,智之特点。他的上师札巴嘉村具有无碍洞察尽所如所一切所知的慧眼,他的智慧和佛的智慧无二无别。第二,悲之特点:宿世有缘的上师札巴嘉村具足成办所有众生增上生决定胜一切妙善的大悲;增上胜是暂时的利益,决定胜是究竟的利益。暂时的利益指如名闻利养,但是主要指八大成就,足神通、天眼通等八大神通;决定胜是究竟的利益,比如三菩提果——声闻、缘觉、佛。第三,力之特点:作者的上师札巴嘉村具备恒常周遍不断行持无边无际利乐幻化事业的威力。他的事业和佛的事业也是无二无别的。佛的事业是恒常的、周遍的、任运的。上师札巴嘉村也有这样的功德。作者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在具有智悲力之主尊,与怙主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具德上师札巴嘉村足下稽首敬礼。

  丙三、礼赞二位理自在:

  理自在指的是法称和陈那论师两位尊者。

  妙慧顶佩功德宝珠饰,二谛舌出空性毒蛇声,

  智悲目光反方无法忍,智者海严具德龙王胜。

  这是比喻,是用形象化修饰。龙王即是二位论师,二位论师即是龙王,同、象等词都不用,所比说成能比,能比说成所比。

  以与龙王相似的手法来礼赞二位论师,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二位论师的微妙胜深妙慧的头顶佩戴着无余照见事势理意义的功德宝珠饰品;完整无缺的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舌根发出空性与无我的毒蛇叫声;咄咄逼人的智悲目光令辩方反方之士无法忍受;堪为希求解脱诸智者大海的庄严。用这些来说明龙王和二位论师有五种相似点。

  第一,二位论师有无与伦比的智慧,都精通了甚深的佛理,龙王头上有珠宝的装饰,很多人和非人都想取珠宝,但是龙王头上还有很多毒蛇,一般毒蛇都有两个舌头,“沙、沙”叫,毒蛇显示威力,人都不敢去取宝珠,龙王庄严大海。

  二位论师——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的智慧无与伦比,他们宣讲的二谛,如同毒蛇的两个舌根,两个舌根都有声音。他们宣讲的空性和无我的声音如同毒蛇发出的“沙、沙”的叫声,想盗却不敢来取宝珠,不要说人,即使是非人也很难靠近。印度藏地都有很多爱辩论的人,辩论的反方都不敢来辩,这样自然就降伏了他们。二位论师都精通了甚深的佛理,是诸智者的装饰,庄严诸智者,诸智者本来就精通佛理,通过二位论师的论典,智慧就更增长了。

  把二位论师比喻成龙王,共有五种相似点,这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也是一种赞扬的方式,以此方式来礼赞、顶礼二位论师。第一顶礼本尊我们能理解,第二顶礼上师我们也能理解,因为上师是一切成就的来源,第三为什么顶礼二位论师呢?这也是有必要的。二位论师开启了因明这样的宝藏并广泛弘扬,对后世的恩德无比,所以要顶礼。还有,《量理宝藏论》主要解释二位论师的密意,主要讲《集量论》《释量论》的内容,这是二位论师智慧的精华,所以有必要顶礼、感恩。

  一位智者,无论做何种事情,首先会顶礼和祈祷,这种顶礼也是祈祷的方式,这样能得到加持,事业也能顺利圆满。还有,后学看了知道这是位智者,容易接受他的著作,能利益后学人。所以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写论典的时候,首先都要祈祷、顶礼,有这样的必要。

  乙三、为使造论究竟而立誓:

  雪域千万智者之群星,虽启法称教典之莲苞,

  然至吾慧阳光未普照,无法明现论意之花蕊。

  一般都有这样的规矩和习惯,造论或写东西的时候,要先立下誓言。一位智者、具德的人,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一旦立下了誓言,就会像石头上刻的字一样,风吹雨打也不会磨灭,经历再大的坎坷也不会舍弃,这是一个具德智者的作风。他们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一旦立下了誓言定会至死不渝。有些人立誓言时不经过深思熟虑,信口开河,一旦遇到了事情就会舍弃誓言,这是愚者的作法。萨迦班智达造论的时候为什么要先立下誓言?因为他一定要完成这件事,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鞭策:我已经立下了誓言,必须要把这个论典写完,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雪域千万智者之群星”:“雪域”指藏地,“千万”指多,“智者之群星:指把智者比喻成天上的星星,意思是跟我比他人都是星星。

  “虽启法称教典之莲苞,然至吾慧阳光未普照,无法明现论意之花蕊”:虽然雪域无数智者开启了具德法称论师教典的莲苞,然而在如我之阳光般的智慧未普照之前,无法令论典甚深意趣之花蕊绽放于世。意思是他人都没有明白。

  以慧明目如实慎重见,法称论师所许之意趣,

  具足妙慧正直以慈悯,求义他众意乐说此论。

  这是他造这部论典的原因。立下誓言,要种下造论善始善终之因,就会把这部论典写完。立下誓言有很多方式,但是他有点不客气、不低调,在雪域藏地的土地上,精通推理的人很多。刚开始在藏地就有精通推理的鄂(勒巴西绕)、夏(秋吉桑给)、藏(尊追桑给)、丹(玛威桑给),都是后藏特别著名的论师。

  现在格鲁派非常注重辩论,他们有一种辩论方法,一套逻辑,都是独有的,异常犀利的。通过辩论,可以把是说成不是,不是说成是。这是辩轮的最高境界。他们主要解释的是《集量论》的内容,开启法称论师的密意,但是都彻底。阳光的普照,才会让莲花盛开;星光的映照,不可能让莲花盛开。萨迦班智达自喻其智慧如阳光,雪域论师的智慧是星光。

  乃至萨迦班智达我的慧日光芒尚未普照期间,意思是我没有来到这个世间之前,根本无法了然显出因明七论究竟意趣的花蕊。因此,为了使之明现,作者我并非随心所欲,而是依靠俱生、修行(有些人生下来时就很有智慧。有个人叫额顿,几岁时就能辩论,都是前生带来的。萨迦班智达也不客气,说自己有俱生智慧,有修行产生的智慧)及本尊加持的智慧明目。

  萨迦班智达为什么这么如此超凡呢,都没有明白的他明白了,都没有解释清楚的他解释清楚了,第一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第二是后修行得来的智慧,第三是本尊的加持。

  造论著论,在佛教里是非常严格的,是有条件的。第一种是见性者——真正现量见到了诸法实相,这样造论不会出错。第二种是面见本尊,有本尊的摄受和加持不会走偏,不会误导众生。第三种是精通五明。这样的人才有资格造论著论。萨迦班智达具有上述三种智慧,才有这样的本事,这样的能力。

  如理如实善加照见具德法称论师的意趣,进而具备分析相违相属的妙慧,并且居心正直(正直也是很重要的),不偏不倚,无有贪图名声的动机(不是贪着而维护自己的宗派,不是以遮破他宗的心,也不是为世间暂时的利益而造,他的发心很纯净,内心很正直),他还有悲心,以怜悯渴求善说(有的人非常希望看到有正能量的论典)的其他补特伽罗的意乐(为有缘的众生)而宣说此论。

  立下誓言以后,一般不会舍弃誓言,也有这样的必要,而且造论能够善始善终。

  今天我们讲了论典的名称,也讲了顶礼和立誓三个内容,明天开始讲论典的真实内容。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