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宣讲于2016年7月2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讲亲友书
恒常真实而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
纵然未证正等觉,亦得梵天无量乐。
“恒常真实而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就是不断的、持之以恒的修持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对于大乘修行人来说,四无量心非常重要,它是一切大乘修法的基础。阿底峡尊者讲过,外道和内道的差别是皈依,皈依三宝的人就是内道,未皈依三宝的人就是外道。这是对有信仰的人而言,没有信仰的人不包括在内。大乘和小乘的差别是有无利他菩提心,在相续中具备利他菩提心就是大乘行者,否则就是小乘行者。
在入道——入乘的基础上,有利他菩提心,就是大乘行者;没有利他菩提心,就是小乘行者,这样说更准确一些。
在这里主要讲利他菩提心,要入大乘之道,必须要有利他菩提心,相续当中产生了无伪的利他菩提心的同时,才是进入了大乘道,也可以说进入了资粮道。资粮道有下中上三种,这属于是下资粮道。利他菩提心是区分大乘与小乘的界线。利他菩提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基础是四无量心,如果没有四无量心,利他菩提心不会产生。
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为什么叫无量?第一是对境无量,第二是功德无量。对境无量,指的是所有众生,不是部分众生。如果对境是部分众生,就不叫无量。对境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的众生,以无量的对境产生的心就是无量心。
还有一个是功德无量。慈无量心是希望三界所有的众生都能远离痛苦,这也叫悲无量心,但这不是大乘特有的悲无量心,大乘特有的悲无量心是一种决心。
是“我要”而不是“希望”。“希望”小乘修行人也有,而“我要”拔除三界所有众生的痛苦,这种勇敢之心,对境是所有的众生,这就是悲无量心。
有些学佛人对部分众生有悲心,要拔除他们的痛苦,这部分众生是弱势群体,这是一种同情心,不是悲心,更不是悲无量心。还有一些人希望拔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众生的痛苦,这也是有分别的,也不是悲无量心。有些人对没钱的人能生起悲心,对有钱的人非常厌烦,根本就没想过要拔除他们的痛苦。因为我们觉得他们挺好的,不需要我们来拔除他们的痛苦。实际上他们也是愚痴、颠倒的,也有烦恼、痛苦,也是可怜的众生,也要拔除他们的痛苦。我们所发的悲心是有局限性的,有分别之心,就不是悲无量心。
悲无量心是对所有的众生,不分人和鬼。我们对鬼很难生起悲心,总是害怕,总想把他们赶走,有这种想法说明根本就没有发出悲心。真正的悲心,对境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的众生。不是特意发,特意发不算生起,相续中自然而然有这样的决心:“我要拔除三界所有众生的痛苦!”有这样的心态,有这样的决心,才是悲无量心。
慈无量心。如果想给予一切众生安乐,这是一种希望。希望众生都能获得安乐,但这也不是大乘修行人的慈无量心,大乘修行人的慈无量心是:“我要给予众生安乐!”这个决心很重要,这不是一种希望,而是一种决心,这两个差别特别大的。希望不能成为利他菩提心的因,决心是利他菩提心的因。
无量心的对境是无量众生——三界众生。若对境是部分众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众生,就不叫无量心。慈无量心是没有分别,是平等的心态。相续中自然而然要给予一切众生安乐,这种心态叫慈无量心。
喜无量心是,当看到、听到、想到众生得到了一些福报、快乐——无论是暂时的、究竟的,无论是世间、出世间的,心里真正欢喜,心里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欢喜,同时“愿这些不要离开众生”,就叫喜无量心,对境是一切众生,不是部分众生。
舍无量心是心里舍掉两种杂念,舍掉两种想法:一是舍掉对亲朋好友的贪爱,二是舍掉对怨敌仇人的怨恨,这是舍无量心。一般的凡夫不可能断掉这两种心态,但是我们要下决心,依靠对治法,必须要断掉这两种心态。
我们在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次第是先修慈无量心,其次修悲无量心,然后修喜无量心,最后修舍无量心。但是修的时候要反过来,先修舍无量心,否则其他的无量心在相续中很难产生,因此,先舍去对亲朋好友,对家人的贪爱之心,再舍去对敌人的怨恨之心。
在百日共修期间也讲过,首先必须要有因果轮回正见,必须深信因果轮回。我强调过很多次,因果轮回正见是一切佛法的根,一切修行的根,没有因果轮回正见就不会有佛法,就不会有修行。同样,没有这些正见,也不会修出舍无量心。如果修不出舍无量心,也不可能产生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和喜无量心。
人们都会说慈悲——你慈悲,我慈悲,他慈悲……都慈悲,但却不知道什么叫慈悲,也不知道什么叫无量心。如果没有舍无量心,不会有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如果有了舍无量心,才能产生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喜无量心也具备了。
为什么要修舍无量心?为什么要断除对亲朋好友的贪爱之心,断除对怨敌仇人的怨恨之心,这是必须要思维的。否则能放得下吗?能断除吗?不可能。
有些人总是等着天上掉馅饼,这是不可能的。想要在相续中生起慈无量心、悲无量心等功德,首先要思维舍无量心,先把平等之心修出来,明确地了知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的。
我们为什么贪爱亲朋好友?因为他们是属于自方的,都是对自己好的,对自己有恩德的,这是唯一的理由。现在我们恨之入骨的怨敌、仇人也是一样啊,过去世中也做过自己的父母,做过自己的亲人。做自己父母的时候,对自己也是非常慈爱,恩德无比。这样一思维就知道了:原来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这样,平等心就修出来了。
如果没有深信因果轮回,这种心就不会生起来,不可能产生;若是深信了因果轮回,就会深深地了知事实确实如此。在过去世中,众生确实都做过我的父母,做过我的亲人,都善待过我,都对我有恩德。
前世和现世没有区别。你去年生的孩子和今年生的孩子有区别吗?都是孩子,都是亲生骨肉,都是一样的。今生的父母、亲人和过去世的父母、亲人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若是贪爱,就要贪爱所有的众生,这是平等。因为贪爱的理由在所有的众生身上都具有,你偏偏贪爱一部分众生是不合理的,不是一个智者的做法。
其次还要从反面思维:我们对这些怨敌、仇人恨之入骨,讨厌他们。为什么?因为他们是他方,对自己不好,跟自己有仇,都伤害过自己。如果心里有自方他方的分别,因为他们不是自方是他方,就会怨恨、讨厌……因为他们跟自己有仇,伤害过自己,然后去怨恨,没有别的理由。
现在你最喜欢的,认为最可爱的人,他们也一样做过你的仇人,也伤害过你,也都做过他方。这样一看,你怨恨、讨厌的理由,在所有众生的身上都具有,包括你身边最可爱的儿女等。
佛讲因果轮回的时候,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些最亲的、最近的、最爱的都是冤家,都曾经做过你的仇人,都伤害过你。你最溺爱的儿子、女儿,是以这种方式来讨债的,都是债主,他们都曾经做过你的仇人,都伤害过你。
嘎达亚那尊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有一个妇女抱个孩子,那个孩子是前世杀她的仇人;妇女嘴里吃的鱼肉,是她前世的父亲,她边吃鱼肉边打身边的狗,狗是她前世的母亲。如此洞察之后,尊者说了这样一个偈颂:“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最亲最近的人都是债主,这样思维知道了:前世他们都是自己的仇人,都伤害过自己,确实都是一样的。
我刚到汉地的时候,很多居士口中自然而然地说些这样的话题:心中无爱无恨——没有爱也没有恨。佛讲的道理是:不应该怨恨,不应该贪爱。若贪爱,一切众生都利益过你,都应该贪爱;若怨恨,一切众生都对你有仇,都应该怨恨。都是平等的。
先把平等心修出来,把舍无量心修出来,对一切众生不记恨,要记恩,知恩报恩可以积累功德和福德,可以获得解脱、可以获得佛果。在平等的状态中产生的心,才是真正的知恩报恩;要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安乐,这才是真正的慈悲,之前都是假的。
有些人有这样的疑惑:所有的众生都伤害过我,为什么只能记恩不能记仇呢?记仇是害己害他,是冤冤相报,是轮回,是痛苦,这都是因为愚痴颠倒导致的,所以都要放下。
要往好的方面想,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都对自己有恩,要知恩报恩,在这个基础上,才会产生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安乐的意念,这样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就生起来了。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怎么办?要修持成佛。这时利他菩提心就生起来了,这都是有次第的,不是空中楼阁。说要利益众生,但是根本没有这个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修出来之后,利他菩提心才会生起来。
“我现在没有能力,所以我要成佛,只有成佛了才能转法轮,转法轮了才有能力,才有真正的资格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安乐。”为众生成佛的愿望,这是愿菩提心。但不是平白无故就能成佛,所以还要精进修持六度万行。这个决心叫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属于利他菩提心,这样菩提心就生起来了。
四无量心非常重要,尤其是舍无量心更重要。真正要修出舍无量心,真正要放下贪爱和怨恨,就要深信因果、深信轮回,没有别的办法。所以我处处强调四外加行,因为因果轮回正见太重要了,没有这些正见,不会有真正的佛法,也不会有真正的修行。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在自欺欺人,很多人虽然在修大乘佛法,都在学《入行论》等,但若是没有这样的修行次第和境界,是不可能成功的,都是空中楼阁。
龙树菩萨跟乐行王讲:恒时精进修四无量心,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佛果;如果今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得不到佛圆满的果位,死了之后最起码可以升天,可以享受梵天世界的无量安乐。
下面是教诫修四禅。
以断欲行喜乐苦,四种禅定次第生,
梵天光明遍净天,广果天之四天界。
这是讲禅定。禅定也叫禅定、静虑、三摩地。心不散乱,不染烦恼,心境专注,就是禅定。禅定有世间的、出世间的,出世间的禅定具有不染烦恼的功德,世间的禅定不一定具备此功德。但无论是世间的禅,还是出世间的禅,都具备心不散乱,心专注于一境。禅定很重要,若是心专注一境且不散乱,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世出世间的很多功德。内心有这种觉悟和智慧,可以彻底断除烦恼。否则,粗大的烦恼会暂时处于隐藏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是你的相续中并非没有这些粗大的烦恼,不是断除之后没有了,而是因缘不具足或有一心的力量时,暂时没有生起来,暂时没有显现出来。跟通过对治法而断除,没有生起来或没有产生是有区别的。
这里主要讲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第一,初禅。获得初禅比较容易,它具备三种支分,第一,对治支分,通过寻伺断除欲界的痛苦与忧恼。寻、伺是一种对治法,一种功德,但相对二禅和三禅来说是一种过失。它对欲界的痛苦、忧恼特别厌烦,想得到禅定状态——宁静的心理状态,通过修持,最后断除了欲界的痛苦和烦恼。第二功德支分——获得喜乐的功德。在禅定中产生的喜乐,是世间任何一个喜乐都无法相比的,他特别执着心里那种无比的喜乐,这是功德支分。第三安住支分,心专注于一境。共有三种特点。
第二,二禅。第一,对治支分,所有心及心所无有恼乱,所断是寻伺,特别厌烦初禅的寻、伺,想得到初禅以上的境界,于是精进修持。第二功德支分喜与乐。第三安住支分,心专注于一境,具有四种特点。
第三,三禅。它的对治支分,以正念、正知(这都是禅定的一种状态)。所断是喜、乐中的喜,但执着乐。第二功德之分是轻微的安乐,第三安住之分是心专注于一境,共具备五个特点。
四禅。这是最高的禅。依靠所有的远离八种过患的清净心识。所断是八种过患、痛苦、忧恼、寻伺,二禅以下所有的喜——喜心,三禅以下所有的乐,共有八个过患。这个时候乐心也没有了。远离八种过患,它真正的所断就是乐,轻微的安乐,四禅的时候都断掉了,远离了八种过患,这是禅定最高的境界。我们修行最好靠第四禅定,比如说我们最后成佛的时候,必须要靠四禅的心,否则根本断不了细微的习气。四禅,对治支分所有离八过患之清净念、清净行舍。功德支分受舍。安住支分心一境性定,具四种特点。
这方面涵盖很多内容,在《俱舍论》、《般若论》里有详细叙述,在此处不会讲太多,没有多大意义。修禅定的形式、方法有很多,小乘和大乘都有。去年我们讲过九种修禅定的方法,有有相禅定和无相禅定。有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四禅远离八种过患,是最好的心理状态,依靠它很容易产生智慧,依靠这样的禅定心,也可以断掉最细微的习气障。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种禅定会按次第产生。有些人打坐修行,连欲界心都没得到,根本就没有入定,还在那里装。这些禅定有因和果,比如我们修这些心是因,如果我们没有智慧,会投生到天界。
梵辅天、光明天、遍净天、广果天,四禅共有十七种天界。初禅有三处: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有三处:少光天、无量天、光明天;三禅也有三处,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八处:前三处是凡夫地——无云天、福生天、光果天。五个圣者地——即无染天、无烦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四禅天都属于色界,还有无色界,但这里主要讲四禅。
色界,共有十七种天界,初禅有三处,二禅有三处,三禅有三处,四禅有八处。若是没有出离心,修四禅,可以到色界,到梵辅天、遍净天、光明天、光果天等。升天享受色界的安乐。
这里主要是告诉乐行王,应该精进修持四禅天,最起码将来可以升天,可以享受天界的安乐。
现在修禅定的人,若能修出初禅心、二禅心、三禅心、四禅心,就有本事了。
然后是无想的状态,有的根本进入不了状态,这样修禅也没有多大意义。四种禅定讲的就是这个。我们修四种禅定,戒中修定,定中修慧,这个“定”指四种禅定,尤其是四禅,如果修出了四禅定心,智慧就能产生了。要依靠这个心就很难了,要下多大的功夫,几十年才能修出来。但是对于有些有缘众生,特殊的人就不难了。
现在我们修藏传净土法、光明大圆满,这是最合适也是最捷径的方法。大圆满就有慧中修定,这样会快一些,先证悟,然后随时随地安住,慢慢积累。如同滴水一样,虽然一滴水微不足道,但积累起来,再大的容器也能装满并溢出来。慧中修定,随时随地安住,慢慢会连成片,这时就不得了了。这是大圆满特别的修持方法。
倘若想修大圆满正行,就要先修加行。但现在很多人根本就不修加行,这样根本修不了正行。现在有些人认为,我不用修加行,有些上师会直接给我传窍诀的……不可能的事。他给你传窍诀也没有用。如果你的相续没有成熟,给你窍诀你也不会明白,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所以通过加行的学修,让自己的相续成熟。当你相续成熟了,才会明白,才会证悟的,之前是不可能的。
你的上师慈悲,天天给你灌顶,日不缺灌;天天贴着你的耳朵给你传口诀也没有用。其实很多人不明白,口诀不是在耳边悄悄说话。有些人心态不稳定,容易激动,一听别人说“上师太慈悲了,给我传窍诀了……”自己也跟着跑,没有用的。通过九加行的学修,让自己的相续成熟,就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加行是很重要的,加行修好了,修光明大圆满就快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