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7月5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十一、得果。
前面讲了十种世出世间的功德,若是具备了这些功德,无论在世间还是在出世间,一切所愿都能成就。
如是具慧稳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坚定,了之报恩勤利他,
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
寿命长久无疾病,悦意安宁具财富。
“如是具慧稳重者”:第一种和第二种功德,是犹如树根般的智慧和稳重,这是最根本的。在前面我们讲了很多,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能正确无误地取舍一切取舍之处,这种能力叫智慧。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任何时候都不退转自道,这叫稳重。
“若以有愧不放逸”:第三种和第四种功德,是犹如树茎般的惭愧和不放逸。世间出世间有很多下等的劣事,对这些生起厌烦心就是惭愧。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在一切取舍的过程中能郑重谨慎,就是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坚定”:第五种和第六种功德,是犹如树枝般公平正直和誓言坚定。无论是在世间还是在出世间,要做到公平,这叫正直。自己所承诺的,所立下的誓言不动摇,尽量兑现,这是誓言坚定。
“了之报恩勤利他”:第七种和第八种功德,是犹如树叶般的知恩报恩、利他心和行为。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特别强调知恩报恩。不用说出世间,哪怕在世间,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要存利他心,有利益他的行为。
“及起正信广布施”:第九种和第十种功德,是犹如树花般的信心和布施。在出世间的角度讲,相信三宝,相信善恶因果,深信真理、真谛;站在世间的角度讲,特别有自信。这是信心。无论在世间还是在出世间,都要做布施。
“则于一切今来世,寿命长久无疾病”:若是具备了这十种功德,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生生世世中都会烦恼鲜少,压力微小,这样身体自然就能健康、无疾。其实,如果想要身体健康,运动、营养等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心态。若是心态好,内心清净,身体也会少有疾病,寿命也可以延长。有的人虽然身体健康但寿命短暂。若是能积善积德,寿命也是可以延长的。
“悦意安宁具财富”:若是有这些功德,没有做过违背良心之事,也没有做过违背因果之事,没有造恶业,这样就不会有灾难、不必要的麻烦等降临,心里就会愉快、安宁。具有这些善根和功德的人,即使年迈也不会觉得痛苦,面对死亡时也不会有大的恐惧,愉快而安宁。
其实众生是颠倒的,应尽量让自己具有这些功德,去种今生来世一切快乐、幸福、财富、名声的因。好好地学修这些功德,快乐和幸福自然就会降临,财富、名声自然就会具足。
但是现在很多人根本就不在乎这些,根本就不去做这些功德,这样今生也得不到什么利益,即使得到了一些利益,也是非常微渺的。有些人也许会说:“得到的也不微渺啊,官当得那么大,家里那么有钱。”虽然拥有了一些地位与钱财,但内心不一定快乐,不一定幸福。也许官当得越大,内心的烦恼痛苦越大。来世就更不用说了,前途会一片黑暗。
不具备这些基本功德的人,跟我们一样,也要面对死亡;跟我们一样,也要面对中阴身;跟我们一样,也要面对来世。那时是非常艰难的。面对死亡才是问题,才是头等大事;面对中阴身才是问题,才是头等大事;面对来世才是问题,才是头等大事。但是很多人根本都没想过,更不用说有所准备了。
虽然我们开始学佛、修行了,但是面对死亡,很多人都没有准备。虽然极少数人也在想,也在做准备,但是没有一点把握,所以说非常可怕。当面对死亡的时候,进入中阴身的时候,要投生转世的时候,都是非常迷茫、痛苦的。那种痛苦无法形容,无法表达。但人就是这样,所谓“不见棺材不落泪”,当大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时,才知道害怕,才知道着急,但是没有用,一切都晚了!佛在经中讲:业力现前的时候就像洪水一样,谁也挡不住!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得绝症了,突然瘫痪了……这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今天在座的各位,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变成这样吧?为什么不想呢?你有什么把握?你为什么就不会得绝症,不会瘫痪呢?这是特别危险的!但是为什么不想呢?为什么不做准备呢?稍微有一点点修行、有一点点境界的人,他所思维的就是这些,虽然也在做准备,但是除了极少数人,很多人还是没有把握的。
密勒日巴修行时,刚开始他也很恐惧,没有把握,后来他在山洞里苦修了一辈子,到了晚年,可能在快要圆寂的时候,才说自己有把握了,不怕死了。现在有些人什么也不明白,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死亡,也不明白死后是怎么回事,就说大话,“死就死吧”“有生就有死”……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也这样说过,装有胆量的人,装不怕死,再后来就装有修行的人,很有把握似的。实际上,还是没有明白,还是不知道。
死亡真的是很可怕的,那时候是很艰难的。之前不知道去想,不做准备,不知道要努力,真正要面对死亡、面对来世的时候,肯定很痛苦,很恐惧,但是一切都晚了,真的来不及了。所以说,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为死亡做准备。之所以说“学佛修行有境界、有成就了”,就是指对死亡有所把握了。若真正对死亡有把握了,这叫有境界,也是一种真正的成就。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就要对死亡有了解,把死亡看得透透的,就像大德高僧们所讲的“已经死过一次的人”一样,才是修行人。
观想寿命无常,就是思维死亡,这是最最殊胜的一种修法。噶当派的格西们特别有修行。康巴有一位出家人,到卫藏依止噶当派的一位大德。那时没有交通工具,需要步行,到卫藏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当那位出家人要回家的时候,跟上师说:您之前给我讲了很多教言、窍诀,我现在要走了,以后可能再也不能回来了,您能不能再给我一个窍诀。上师告诉他,这么多年,讲了那么多,该讲的都讲了,该给的窍诀也都给了,再没有其他的了。但是那个出家人非要上师再传他点什么。最后,上师握着他的手说:“你会死,我也会死!”这就是窍诀!
忆念寿命无常,思维死亡这件事,自然就有修行,自然就成就了。若是不想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没有意义。所以说想死亡之事特别重要。“我会不会今天死,会不会现在死……”这都有可能。有可能现在就死,有可能今天晚上就死,有可能明天死,有可能后天死。要这样想:“今天我也许会死,现在也许就会死……”
以前旧噶当派的大德们,晚上睡觉的时候,碗都扣着放。意思是明天肯定不会醒来,肯定会死,就不用这些了。就这样修无常。旧噶当派的那些大德们,大部分都是修寿命无常而成就的。所以说,寿命无常非常重要。
但是我们根本没有想寿命无常的事情吧。参加百日共修的人,刚听完十讲的《寿命无常》的课程,但是都还很安然,觉得什么事也不会有似的。有的人还有很多计划,“百日共修结束后,我要下去,要跟某些人合伙开个公司,赚好多好多钱,然后给寺院也捐点。”一些年轻人就想,“百日共修结束以后,我要去相亲,我得结婚、生子,不然来不及了。”计划很多很多……
不下山的这些出家师们心里想,“百日共修结束以后,我要去趟这儿,去趟那儿。”也有些不想离开寺院的,心里在想自己要学什么、做什么……肯定都有很多计划。现在在盖房子,有的人就想,“房子盖好后,我得怎么装修啊,买哪种家具啊,钱怎么办呢,跟谁要啊……”虽然有些出家师不能下山,但是心里想,“百日共修结束了,要请个假……”百日共修快要结束的时候,就开始装病,尤其是看见我的时候,装不舒服,因为想请假下山嘛。自己心里想下山去哪儿,去女儿那儿看看,去儿子那边看看……心里有很多很多计划,根本就没想过今天会死。
你们学修了那么长时间的寿命无常,但是好像没有一点概念,好像一切都忘了似的。寿命无常是很重要的。我们已经学佛了,也明白了很多寿命无常的这些道理,但是都提不起这种正念,那些世间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更没想过这些。面对死亡时,肯定会很痛苦,很恐惧啊!但那个时候会很无奈,很不自由的。
在现世,自己要去承受自己的这些果报,没有别的选择,得到的利益很少很少。面对死亡、面对来世的时候,更痛苦,更恐惧。死亡的时候,肯定是很迷茫的;在来世,大部分都是要堕落的。为什么说“地狱的众生犹如大地的微尘”,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下地狱的人太多了,下地狱很容易。大部分人都要下地狱,要遭受地狱的种种痛苦,非常的难以忍受。
如果你能具有这些功德,今生的健康长寿、平安财富等世间的福报都会具备。在这个基础上,若是有一些修行的境界,来世可以获得解脱的果位,或者获得阿罗汉果,或者获得辟支佛果,或者获得佛的果位。若是没有这样的修行境界也没有关系,来世也可以继续获得和享用这些世间的福报。有些能投生为人,在人间继续享受这些福报;有的可以升天,到天上享受天界的安乐。
具有这些功德的人,今生是快乐的,来生也是快乐的;今生会具有福德。来世也会具有福德。
我们遇到佛法了,明白了这些道理,如果真的爱自己,真想成为具有福德之人,就应该好好地学修这些,让自己具备这些功德。怎样才可以具有这些功德,以何种方式去圆满这些功德,这些内容讲得都已经很详细了。
虽然《二规教言论》不属于大论典,内容也不是很深奥,这里主要讲的是人规,就是做人的原则,就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法,但是这些非常重要,大家应该重视这些。
大家不是都想改变命运,都想快乐吗?这才是改变命运的方式,才是真正快乐的因。有因才有果。你只是想快乐、求快乐是没有用的,努力去做快乐的因,自然就会快乐了。犹如农民想得到收成,只想没有用啊,只追求没有用啊,要在春天的时候播种。在藏地,春天的时候要种青稞,到时候自然就发芽了,到秋天的时候自然就收青稞了。同样,如果大家想获得快乐,就去种快乐的因,到时候自然就快乐了。
大家都想改变命运。只有然自己具有这些功德,才能改变命运。很多人想改变命运,就想自己找一个理想的工作,找一个合适的伴侣,靠这些改变命运。通过这些改变命运是很难的。你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即使找到了,也不一定快乐;你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伴侣,即使找到了,也很难快乐。在座的人都经历过这些,应该都知道。这样做有没有真正的快乐,我们不太了知,但是你们肯定很了知。这样做能不能真正改变命运,你们应该最清楚。这些都不是方法。如果想改变命运,自己就去做这些功德,让自己具备这些功德,这样自然就改变命运了,命运自然就好了。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什么叫取舍?制止做坏事、恶事,尽力去行持好事、善事,这叫取舍。
众人恭敬获赞颂,福禄增上威德高,
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盛旺如火燃。
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
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众人恭敬获赞颂”:具备了前面所讲的那些功德,众人自然就恭敬你了。
现在有些人得不到他人的恭敬,心里面就开始不快乐,甚至想加害对方。其实,这都是错上加错。你为什么得不到他人的恭敬呢?他人为什么不恭敬你呢?这说明你没有功德,你不具备前面所讲的这些功德。若是你具备了这些功德,他人自然就恭敬你,不可能不恭敬你。
若是你没有这些功德,对方肯定不会恭敬你。当对方不恭敬自己,自己感觉受到一些伤害时,应该是要忏悔的。有的人疑惑,“不是我不恭敬他人,也不是我要伤害他人,为什么要忏悔?”第一,你自己没有功德,所以要忏悔。第二,这个结果可能是你前世造的业导致的,所以应该忏悔。自己应该忏悔,不应该嗔恨他人,不应该伤害他人。
如果你真想改变命运,真希望自己能有所转变,就要这样做,这是方法。即使今天释迦牟尼佛亲自降临,也在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现在有的人说“我有神通,我有神变,你什么也不用学,什么也不用做,好好侍候我、供养我就行,我绝对能让你成就,我绝对不让你下地狱。”谁有这个能力啊?谁有这个权力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权力,你的能力是从哪来的?你的权力是从哪来的?难道你比佛还厉害,不得了了!这都是骗人的,都是假的。但是人都特别爱相信这种人,然后忙前忙后地侍候,忙前忙后地做供养,这也是自己的业障吧!
佛亲自讲过,佛就是教你这些方法,让你这么做,再没有其他的办法。改变命运要靠自己的。佛是做什么的?佛是教你方法的。佛可以教给你改变命运的方法,你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一定能改变命运!如果大家想要改变命运,就要这样做。
如果自己想获得别人的恭敬,想获得他人的帮助,就要这样做。以后当遇到一些类似的事情,遇到对镜的时候,应该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好好地忏悔,这样就可以改变一切。
“获赞颂”,有的人能得到赞颂,有的人得不到赞颂。当得不到赞扬的时候,自己心里又不快乐了。这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功德。若是你有功德,别人自然就会赞叹你,不让赞叹也不行。若是没有这些功德,即使你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人赞叹你,他人也不会赞叹的,即使赞叹了也是假的。如果大家想得到赞叹,希望有赞颂,就要具备这些功德。得不到赞叹时,自己不要生气,也不要痛苦,应该多忏悔,应该多学点这些功德,慢慢就能得到这些功德了。
当他人有提高、被赞扬时,有些人心里就不舒服,开始痛苦。这都是没有用的!不要嫉妒。这说明人家有功德了,肯定就会不停地提高,不停地提升。原来是居士,然后出家,再做辅导师,再就要做法师了……,这是人家有功德,自己应该随喜才对啊!很多人都不随喜,这都是在染污自己的相续,没有别的;这就是自己让自己痛苦,没有别的。这个时候,谁不舒服?你不舒服。如果你能让他不舒服,这样也行,但并非如此,你不舒服就是你不舒服,跟他人没关系。你为什么让自己不舒服呢!这个时候,谁痛苦?如果你没有痛苦的感觉,而让他开始痛苦了,那你也许能加害加害他,但不是这样啊!这时谁在痛苦?是你自己!
这个时候,自己应该开心,随喜多好啊!随之而欢喜。若心里有欢喜,谁在欢喜?你在欢喜。若心里快乐,谁在快乐?你在快乐。这就佛所讲的随喜的功德,也是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一种方法。
很多人都不明白:“什么也不用做,只要心里随喜,就能获得同样的功德、善根啊?”是!对方做善事、有功德时,心里就会欢喜、快乐,这个欢喜和快乐是由功德而来的。你没有做什么,随着他欢喜。虽然功德与善根是他做的,但是谁欢喜了?你欢喜了;谁快乐了?你快乐了。他欢喜了、快乐了,你也同样欢喜了、快乐了,这就是“获得一样的功德,一样的善根”。
如果你嫉妒、不快乐,这样就同时染污了自己的相续。若是你随之欢喜,随之快乐,这样就清净相续了。对相续来说,二者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染污的,后者是清净的。若是清净相续,就是让自己提高;若是染污相续,就是堕落。本来就是染污的,现在又退了一步,更染污了。
大家要掌握方法啊!修忍辱,修赞叹,这些都是方法,让你保护自己的相续,教你怎样提高、提升自己。这都是解脱的方法,成就的方法。
也有很多人不明白:“我为什么要随喜,这个功德也不是我做的,是他做的。”“我为什么要忍辱啊?也不是我伤害他,是他来伤害我的。”其实,这都是教你怎样保护自己的相续,教你怎样去增长、提高自己的境界和功德的方法。
佛所讲的这些道理,佛让我们做的这些,都是让我们解脱、成就的方法,没有其他的。
“福禄增上威德高”:“福禄”就是福报,不仅指财富、拥有钱财,还包括拥有很多帮你做事的眷属。
若是你具有功德,就有财富,就会有很多眷属。若是没有功德,谁愿意跟随你,谁愿意帮助你?你要有超人之处,要有吸引力。有功德,才有吸引力,才有超人之处,他人才愿意跟随你,才愿意为你付出。难道你让他付出他就会付出?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有这些功德,他就自愿为你付出,甚至你不让他付出,不让他做,他还生气、不高兴。
若是对方具有功德,真的是这样的,自己最喜爱、最喜欢的东西,就想要给这个人,就愿意给他。据说有一位汉地人,他不太信佛,听别人说班禅大师是阿弥陀佛的转世,他说:“不知道他是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的化身,但是一见到他,自己手里有什么都想给他,别的我不知道,就有这样的感觉。”
若是自己有了功德,福德自然就会来。就像那些大德高僧一样,他们要的不是财产,但是它自然就来,没有办法。
“威德高”,若具有前面所讲的这些功德,这个人就有威德。什么叫威德?在他面前不敢随便说话,不敢随便做事,甚至见一下都害怕,这叫威德。
就像上师如意宝一样,他不骂也不打,也不会说什么,但是大家都害怕他,都不敢接近他,只敢远远地看,都不敢在近处看。我从来没在近处看过上师的脸,在远处看可以,在近处不敢看。听法也是,近距离不能听,记不住,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叫威德!
一般人在有威德的人面前,不敢随便说话,不敢随便做事,东西都不敢随便动,很注意的,不是随随便便的。这些人在没有威德的人面前,什么都敢说,长的短的,是的非的,还可以当面说他的很多过患,虽然他会生气,但是也没有用。
若是具有智慧,威德就高,别人不敢轻意接近,更不可能伤害。若是有威德,还可以管他们,让他们做这个做那个,跟他们说“好好学,好好修”“今天要学这个,明天要修那个”,别人就得照做。他说话有力量,这不是谁都有的,不是会说就可以了。若要真正感召他人,必须有修德。只有有修有德,才有说服力,才有感化力。
“超胜四方兴事业”:具有功德的人,可以征服四方,超胜四方。雪域狮子是兽中之王,同样,具有功德的人是人中之王,他可以征服四方,超胜四方。这就是大自在!若是自己有威德,有功德,自然就会征服四方,超胜四方。
“兴事业”,若是具有这些功德,事业就可以兴隆。就像如上师如意宝一样。上师如意宝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喇嘛。尽管当时也有人认定上师如意宝是列绕朗巴的转世,但是没有引起关注。他到江玛依止托嘎如意宝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在江玛,平时就是学修,在一些休息日不讲法的时候,就到牧民家里化缘。有时候找一些施主给他们念经,施主们就会供养一些钱或吃的东西,以此来维持生活,然后继续学修,到休息日的时候再去化缘。生活非常艰难。上师小时候在那若寺也是很艰难的,以前很多老人都知道,也都讲过。到了江玛,在托嘎如意宝身边后,也非常艰难。
他依止了托嘎如意宝,托嘎如意宝非常重视他,也特别喜欢他。后来寺院要求他回去,当时寺院的住持是他的舅舅。他回寺院做了金刚上师,主持法会,在寺院讲了一段时间课,但是不久就逢文革,也是很困难。但是,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也没有间断讲法,那时候身边人少,只有几个人,他依然坚持讲法。上师到喇荣时,身边也没有几个弟子。那时候他被命令在喇荣沟里放羊,然后就在那里讲法,来了几个人一直听他讲法,后来来听法的人越来越多,从四面八方来了很多很多人。
虽然刚开始时,喇荣沟里什么也没有,但是他感召了很多很多的众生,都从四面八方而来。现在,被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里,全世界的人都赞叹,这就是他自己具有功德的缘故。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约而同来到喇荣?为什么一直不愿离开?我刚开始到喇荣的时候,生活条件非常艰难,还有些出家人比我还艰难,连牛粪都没有,不能生火,有时候好几天都没有吃的东西,只好饿着。尽管如此,他们也没想过离开。上师从江玛托嘎如意宝那边回来以后,从没有间断讲课,是日不缺讲的,上师在喇荣的时候也是如此。上师天天有课,所以大家不能离开去找吃的,去买牛粪等,否则就间断传承了。大家不愿意落哪怕一天的课,也不敢间断传承。为什么上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跟随他,能够一直坚持?他就是具有这些功德,所以都愿意依止他,都愿意跟他在一起。若是自己具有功德,就是这样;若是没有功德,人也感召不来,即使来了也很快会离开。
“势力盛旺如火燃”:这样具有功德的人,势力盛旺如烈火般,特别有势力。
“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这种具有功德的人,世出世间的成就和利益都会聚集在他面前。具有功德的人自然就会有这些。
“荣誉犹如天鼓声”:不用特意去做宣传,荣誉自然就能遍满世间。就像天鼓,自然就能发出声音。
此处讲的是果,即世出世间一切利益和成就。如果具备前面所讲的十种功德,那些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利益,自然就会获得,自然就会圆满。
下面阐述造这部论典的因。
如是一切天与德,普愿诸众皆获之,
以此等起所触动,造此简言易解规。
“如是一切天与德”:“德”是指前面所讲的做人的这些原则、功德。“天”是指善神护法的护持。
“普愿诸众皆获之”:若是具有这些功德,就有善神护法的护持。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具有这些功德,都能获得善神护法的护持。
“以此等起所触动”:内心有这种强烈的愿望,有这种殊胜的信念,然后就开始要写这个论典了。
“造此简言易解规”:“规”指二规,即圣规和人规。圣规指佛法,人规指仁义道德(做人的规则)。这部论典的言语即简单又易解。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部论典?因为麦彭仁波切心里有这种强烈的希望,强烈的信念:“我要写!”然后就开始动笔造了这部论典。这是他造这部论典的发心,这个是因。
我于胜者与佛子,及诸正士之善说,
精通之故善宣说,如同空谷之回音。
这里主要讲以何种方式而宣讲的。这部论典是靠自己的能力、智慧而写的,还是怎样写的?
我喜欢佛所宣说的教言,喜欢菩萨所宣说的道理,喜欢正士们所讲的做人规则、仁义道德。因为我喜欢,也看了很多,研究了很多,算是有点儿精通,有点儿明白,然后造了这部论典。这不是以我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分别念而写的,而是记述佛、菩萨以及世间的正士们所讲的,如同空谷的回音一样。
如果你到空谷里喊“啊……”那边也会响起“啊……”如果喊“吽……”那边也会响起“吽……”佛、菩萨以及正士们说“要布施”,我也说“要布施”;佛、菩萨、正士说“要有信心”,我也说“要有信心”。就像现在的录音机一样,录下来再放。
这里不是靠我自己的能力,没有夹杂我自己的分别念,一切都是佛、菩萨、大德们所言。同时告诉大家:这部论典值得信赖,应该重视!
下面是谦虚文。
然由无始恶串习,染污自之相续故,
高尚行为极鲜少,仅只仰慕善妙行。
麦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萨再来,肯定具有功德,不会有任何过失。他这样说是谦虚,同时也告诉大家,任何时候都要谦虚,不能贡高傲慢。
“然由无始恶串习,染污自之相续故”:麦彭仁波切说,无始劫来自己的恶习特别重,自相续染污非常严重。
“高尚行为极鲜少”:高尚的行为及其鲜少,这也是谦虚。
“仅只仰慕善妙行”:虽然自己没有这些功德,但是特别喜欢,并且想具有这些功德,特别羡慕具有功德的人,也特别想成为这样的人。
这是谦虚。一定要先喜欢这些功德,并且自己有欲望,也要获得这些功德,这样你才会学,才会修,最后才会圆满。否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若诸众生能行持,殊胜善妙高尚行,
于此极为随喜故,愿令他众入此道。
如是自心生悲悯,具慧尊者亦劝请,
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
前面也讲了造论之因,重点强调的是动机、心态,此处讲造这部论典的缘,外在的因素。
第一个缘:无论是谁,若能行持这些善妙的殊胜行为,具有这些功德,我心里都非常欢喜,特别地希望大家能够这样。
第二个缘:我也希望其他道的众生,尤其是有缘众生,都能进入这个行列,行持这样高尚的行为,具备这样的功德,心生如此悲悯。
第三个缘:有“具慧尊者”劝请。“具慧尊者”指具有智慧的尊者。当时有一位叫加卡贡秋的人,他祈请麦彭仁波切写的这部论典。
“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从佛经以及其他很多讲人规的著作中,精选出这些内容,很简略地进行宣讲。这部论典主要来自佛经、论典。所谓“摄略”,《二规教言论》虽然词句不多,但是主要内容都包含在这里。
这部论典简单易解,主要的做人规则以及佛法的一些道理都包含在这里,所以学修这部论典,很容易就能掌握这些内容,很容易就能明白这些道理。
这是造这部论典的缘。
以此善根愿诸众,无勤趣入此妙道,
圆满十种功德相,获得天德诸庄严。
这是善根回向。
“以此善根愿诸众,无勤趣入此妙道”:我造这部论典的发心是清净的,肯定也有善根。以此善根,愿所有众生,不用太努力、刻苦就可以入此妙道,都可以行持这些高尚的行为,都具备这些功德。
“圆满十种功德相,获得天德诸庄严”:愿都能获得这些功德,获得善神护法的护持,令世出世间一切利益和成就自然圆满。
《二规教言论》是麦彭仁波切所造。作者是怎么写的,以什么缘起而写的,写这部论典的动机和发心是什么,这些内容在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这部论典非常殊胜,上师如意宝也非常重视这部论典,给众弟子讲过很多遍。上师如意宝的弟子们也非常重视这部论典,无论是在寺院讲法,还是给藏民讲法,都会讲《二规教言论》,这个传承也很清净。
虽然这部论典,从词句上看非常简单,但是其意义非常殊胜。这里有很多甚深的道理,也有很多甚深的境界,大家应该予以重视。
大家今天都得到了这个传承,将来都应该重视,自己应该多学修,有机会多给他人宣讲,这样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无穷的利益,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我们特意安排时间讲这部论典,这也有很大的意义。现在虽然很多人在修大手印、大圆满,我们也开始在研究中观、唯识等,但是很多人连做人的规矩都不懂,连做人的原则都没有,所以这次特意安排宣讲此论。大家不能这次听完就结束了,平常应该多看、多思维这些内容,自己尽量按照这里所讲的原则和规矩去做人、学法,这样才会如法,最后才能成就、圆满,这是非常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思考题: 1、若具足前面所讲的十种功德,会得到怎样的成就?
2、麦彭仁波切造这部论典的动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