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修心七要》讲记(二十)

发布时间:2023-07-27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7年9月7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解《修心七要》。

  为乐莫求苦

  作为一名胸怀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无论处于何种情况,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很多凡夫都有这种习气,内心充满毫无意义的恶念,贪图穷奢极欲的生活而不择手段、费尽心机。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严重的我执和自私之心。

  当然,人生在世要趋利避害,追求快乐和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不为他人着想,不考虑他人的处境。若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通过歪门邪道去攫取快乐,则是错误的。

  无论投资于何种企业公司,即使经营一个小门店,肯定会存在很多竞争对手。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并没有错,但是面对竞争对手,我们的心态却不好。妄想别人办的企业都倒闭,自己的企业就能做好;妄想别人开的公司危机重重,自己的公司就能顺利开展;妄想顾客盈门, 生意红火的门店,遭遇厄运甚至倒闭,自己则财源广进。许多经营大企业、公司,甚至微利门店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这种不好的想法,心存恶念,这个是最不好的。

  作为一名胸怀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要杜绝歪思邪念。一名真正懂得因果,深信因果的人,不会产生这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邪恶的念头。如果自己拥有福报和好运,即使别人再火,生意做得再好,也不会影响你的事业;如果自己没有福报,且运气低迷,即使人家都倒闭了,自己的事业也不一定能做好。

  福报和好运是自己修来的,跟别人没有太大的关系。现在有很多人心怀梦想却犹豫不决而导致烦恼纷扰。我们经常讲随缘、随缘,随缘就能顺利。

  比如同在一个单位,有些同事业绩比较好,能力强,自己没法与之相比,这时心里容易产生邪思恶念,巴望这个人倒霉,甚至想,如果他得病了、死了多好啊,我就能在单位里争风头,就能升到那个位置……

  甚至同修道友里也不乏此类。比如寺院里,道场里,有些人学修成绩比较好,考上了辅导师,甚至法师,得到了很多人的恭敬和供养,自己无法跟他相提并论,也容易产生这种邪思恶念,内心巴望对方破戒,修行出偏差,走火入魔,自己就能得到更多人的恭敬和供养。

  我们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要断除以上种种邪思恶念,自己是自己的命运主宰。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皆由自己所造,与他人没有关系。虽然只限于起心动念,没有在言行上表露出来,但此罪过是非常严重的。如同前几天讲过的公案。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尤其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一定要注意起心动念,因为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门,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这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无论何时,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虽然人们也承认以上所说言之有理,且佛经里也有同样的教言。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杜绝此类错误,是非常难的,只有真正明理的人,真正有修行的人才不会犯此种错误。

  我们反观自身,很多时候根本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从来没有站在他人的立场立身处世。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做人做事。嘴上都会说“要为别人着想,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而凡夫在家庭和单位,甚至在道场,屡屡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以致闲愁万种、自寻烦恼。如果真能做到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就不会有这些矛盾和烦恼。

  家庭和睦,工作顺利,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但真正要获得这样的福报,就要明白道理,没有一定的修行,很难做到。

  诸瑜伽持一

  “瑜伽”指一切的所作和所行,都不离修行,不离菩提心。此教言至关重要,强调我们在行住坐卧、吃喝玩乐的过程中,须臾不可远离菩提心,要把一切转为道用。如果在我们的相续中,生起了真正的利他菩提心,有证悟空性的见解,或者安住于密宗大光明的境界,则行住坐卧、吃喝玩乐,一概变成修行,吃穿、休息、玩乐皆为众生而做。

  关于这一点,十年前学修加行时我曾讲过,很多人都用上了,经常说:“我在为众生吃,在为众生穿,在为众生玩。”后来我又补充一点,确实可以为众生吃、穿、玩,但前提条件是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真正的利他心,否则,不可以这么说,也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们还没有放下自我,没有断除自私自利,说是为众生,实际上还是为自己。

  单单有利他菩提心还不能真正放下自我,断除自私自利,只能暂时对治、压制,若从根上断除,要依靠胜义菩提心。

  《入行论》里讲,真正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之后(此菩提心特指世俗菩提心,非胜义菩提心),即使在睡眠、放逸的状态下,也会不停地积累资粮。意思是说,当你的相续中产生无伪的菩提心时,虽然在睡眠、放逸的状态中无所事事,看似在唱歌跳舞,但依然能不间断地积累资粮。

  我们可以以这些教言作为依据。寂天菩萨并非随口而说,而是有依据的,佛经中有类似的教言。

  所以,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证实这种情况。但是大家要知道,此处讲的菩提心特指世俗菩提心,就是利他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并非胜义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非菩提道的近因,而是远因,但也是菩提果的因,在其摄持之下,一切善法都可以成为菩提果的因,但只能成为菩提果的远因,而非近因。远和近的差别在于,前者为间接因,后者为直接因。若缺失了世俗菩提心的摄持,即便做再多的善事,表面上再精进,皆非菩提果之因。

  关于证悟空性的见解,分为两种,一是通过比量了知,一是通过现量见到,二者是有区别的。若现量见到了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的妙用,吃饭、行走等,都可以观空性,在大空性的境界中进行,比如参茶,若无有此境界,则谈不上参茶,只是喝茶而已,最多就是品茶。

  参茶要具备境界,若是现量见到了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即使是喝茶,也可以说是在感悟空性。因为万法都不离空性的自性。包括吃饭也一样,能参茶,也能参饭。如果有炉火纯青的功夫,喝茶能入定,吃饭也能入定。

  如果我们真能参茶,那么也能参饭、参水。茶和水有何区别?现在都说“参茶、参茶”,以前有很多大德、高人能参茶,他们才真正有这个功夫,后人纷纷效仿,其实真正参茶需要有一定的功夫。

  能参茶就能参水,吃饭也是如此,吃喝玩乐都可以参,都可以转为道用,都可以在大空性的状态中,在妙用的状态中进行。做这些需要有胜义谛菩提心的摄持,与前所述不同,它是菩提果的近因,即直接因。有菩提因的善法的摄持,我们在世间的一切言行,都可以直接成为菩提果的近因,直接和间接是有区别的。

  还有密宗里大光明的境界,如果在你的相续中产生了大光明的境界,那么比空性的见解还高。在大光明的见解中,万法皆清净圆满,无有丝毫的不清净、不圆满。

  有个比喻说,好比到了金洲(岛屿),那里遍地黄金,哪怕用一百年、一千年的时间,也找不到一块普通的石头。

  用此比喻来说明,当你的相续中真正产生了大光明的境界时,一切都是清净、圆满的,你特意去寻找不清净的也不会有任何收获,如同极乐世界的功德一样,那里没有痛苦,连痛苦的名称都听不到,想在那里寻找尘土也寻觅不到。

  如今很多学佛人都在夸夸其谈:“我已经进入密乘了,已经学密法了……”其实这皆非正确的说法。如果缺乏证悟大光明的境界,即没有现量见到,但是对此境界和理念,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或有些相似的见地,这样说才是正确的。否则,这种人不知何谓密乘,也根本不知什么叫密法。

  我之前跟大家讲过,显密的区别就在于此。我们学密法时,包括每次修仪轨时,做会供时都有提醒,要观五种圆满!因为这是修密法的前提条件!要进入密乘,必须要一切皆观为圆满、观为清净!

  在你的相续中一旦真正产生大光明的境界时,如同在黄金遍地的地方,找不到一块普通的石头一样,根本不会有不清净、不圆满的显现,一切行住坐卧都是清净圆满的。我之前跟大家讲过这样一句话,卧是法身,起身是大圆满,卧着行,躺着行,睡着可以,坐着也可以,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满的。

  大光明的境界不同于大空性的见解,大空性的见解是即身成佛的因,今生即可成佛。含义是其所摄持的一切善根、言行,都是即身成佛、今生成佛的因,都会成为菩提果的捷径。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

  而具备大光明见解的摄持,则一切的言行、所作的一切善事,都会变成即身成佛的因,在此生中实现我们最究竟的愿望——成佛。

  具有无我和空性的见解,证悟了大空性的真理,以此境界的摄持,我们的言行及所做的一切善事,都会变成菩提果的直接因。虽然是直接因,但不一定能即身成佛,不一定在此生中获得菩提果。

  刚才我讲的捷径因特指今生就可以成佛——即身成佛。这是没有时间限制的,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佛。

  具有空性的见解摄持,我们的言行,所做的一切善事,都会变成菩提果的直接因,这是近因。然而我们并没有这种见解,如果相续中具备真实无伪的利他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则可以成为菩提果的间接因,这是远因,指成就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我们常行积善修德之举,能否成为菩提果的因?这要取决于你的心态及见地。如果你缺乏炉火纯青之境界和入圣超凡之见地,所传的法是即身成佛的方法,对你也不起作用。所以成佛与否跟所传的法没有太大的关系。

  相续中匮乏世俗菩提心,那么所作的善事及言行,都不能成为菩提果的因。大家应该有一个衡量标准。衡量自己处于哪种状态,自己修行的境界或层次在哪里。

  引经论典来考量,则有更细致的标准。比如学般若的时候(般若是五部大论之一),《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所著,但在人间由无著菩萨弘扬。无著菩萨声称此为弥勒菩萨亲传与他的,属于弥勒菩萨的教法——弥勒五论。

  在人间是无著菩萨传扬此法,包含《现观庄严论》,所诠释的是《般若经》的内容,其中更详细地讲述了相关标准。比如何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且有一地到十地的境界即十地道。阐述极为详尽。以这些标准衡量,判断自己有否真正入大乘妙道及所处资粮道还是加行道。

  资粮道分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三个阶段。要反观自己处于资粮道的哪一阶段。

  资粮道之后是加行道,此加行道与九加行是两个概念。加行道分四个阶段。加行道结束之后是见道,见道结束之后是修道,修道结束之后是无学道,无学道又名无修道,此为佛的境界。

  当你真正开悟见性之后,自己处于第一地、第二地、第三地还是第四地,皆可通过《般若经》的标准去衡量。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讲这些,但也可以略知一二。以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修行的境界和层次位于何处。

  有些人反复思忖:我学了这么长时间,也很精进,但到现在还没成佛,没成就。不必如此,成佛是需要有过程,有次第的。首先以上文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有没有世俗菩提心,如果没有,即便乐善好施、精勤如山王,也不能成为菩提果的因,不能成为成佛之因。

  《修心七要》的主旨要义为大乘佛法,宣讲的是菩提心。小乘仅有出离心就可以,有出离心的基础上修无我,能成为阿罗汉。如果连出离心都没生起来,你所做的善事、功德,都不能成为解脱之因。至于能否成为人天安乐、人天福报的因,也很难定论。

  人天道、解脱道、菩提道、密乘道之前都讲解过。我们一般从见解、修行、行为和结果四个角度分析。人天乘有它自己的见解、修行、行为、结果;解脱道、菩提道、金刚乘也都有各自的见解、修行、行为、结果,都不一样。

  我们为何强调足够的闻思呢?若对理论一窍不通,怎么学佛修行?汉藏两地疏于闻思者众多,还妄想走捷径,虽说学佛修行好多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但是对佛理一窍不通,自己学的什么法?是显宗还是密宗?自己的境界在哪里?都一无所知。不要说学佛修行,这都是不如法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犯这种错误,首先应该先有足够的闻思。

  大家现在都在修大圆满加行,且有计划继续学大圆满正行,这也是可以的。这个过程中我也会为大家宣讲一些内容。一部分人在研究、学修五部大论,其实很好。居士学五部大论能更全面的掌握佛理,帮助自己精进修行,通过自力能解除很多疑惑,不必靠上师解决这些问题。不然遇到一些对境或问题时,只能靠上师了,这样还是有些不方便或不圆满。

  关于五部大论,我们现在并非博闻精研,只限于简略涉猎。不是所有的法我们都要精通,但是我们学习净土或大圆满的过程中,如果明白了相关佛理,比如五部大论的内容,自然就会铲除诸多的障碍,能积累很多的助缘,以事半功倍之效收获成就之果。

  以五部大论的《戒律论》为例,其主要内容为戒律,包括出家人及在家人的戒律。涵盖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佛宣讲的全部戒律,尽收录于此三戒中。

  而《中观论》的主要内容为诸法的究竟实相,无我和空性的境界。中观虽然分为应成派和自续派,他们抉择的是空性——大空性,我们要了知空性——大空性,同时也要了知其他的境界,也能掌握小乘的无我。

  百日共修最后十天的内容,先讲解有部和经部(小乘)的观点,然后讲唯识和中观(大乘)的见解,按次第抉择,最后抉择的是大空性。

  中观的课程同样,印度分四个大派: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有部和经部的见解也有不同之处,相应不同的究竟的果位,有阿罗汉,也有辟支佛、独觉佛。

  唯识和中观,按次第一一遮破。经部遮破有部不合理的地方并超越它,唯识宗遮破经部的观点并超越它。唯识宗也具有不究竟之处,其承许远离能取所取的刹那心,即承许阿赖耶为实有。此承许是错误的,万法非产生于心,而是自空性中产生。从世俗谛角度讲,自心中所生,但此心也是空性,即生于空性。

  中观遮破唯识宗的观点,最终抉择空性,万法(一切事物)皆自空性而生,俱不离自性空,自性是空性的,所以可以显现。

  中观存在应承派和自续派的差别。自续派抉择暂时的空性——单空;应成派则抉择究竟的空性——大空性。若真正按照次第抉择大空性,最终会对大空性产生定解。否则,只是鹦鹉学舌般说空、空,性空、妙有,何谓性空?何谓妙有?无从了知,毕竟从未分析过,更无深入的研习,不可能产生定解。

  此外,《俱舍论》所阐述的诸多概念,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佛法中涉及的一切法,甚至一切事物都包含于内。

  五蕴涵盖万法,《心经》讲五蕴皆空。世人都不过人云亦云而已,究竟五蕴是怎样空的却不明所以,因此无法产生定解。再者,一切法都包含于十二处内。或者十八界,一切法尽包含于十八界内。《俱舍论》宣讲的内容涉及地球,因果轮回及种种境界,但局限于小乘的境界,非大乘的境界,属于阿罗汉的境界及他们的断证功德。

  《般若论》宣讲大乘及五道十地。通过研修五部大论皆可以掌握。当代藏地的佛学院,常运用辩论等技巧,进行精细入微的研修。我们则处于泛泛涉猎的阶段,能大概了知就可以了。如果有意乐、有时间,即使作为居士,也应该学习五部大论的内容,从而全面掌握佛理。五部大论并不包括密乘,我们的传统是五部大论,之后再宣讲密续,密续要单独学。要全面掌握,要精通佛理,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自己有修行,有境界,一切可以转为道用,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此话尽人皆知,我在汉地处处能听到:佛法在世间,修行在生活中,但是就怕你没有这个能力,生活能转为修行,世间能变成佛法,需要很大的功夫,很高的境界。

  今天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些?就是想让大家清楚,不要糊弄自己,自己是否达到这个境界,是否真有这种功夫,能把这一切转为道用。若起床和躺卧没有区别,都是大光明的境界,都是清净圆满的状态,则堪称成就。佛法在世间,修行在生活中。

  如果还没有真正修出大平等心,那么,世间是世间,佛法是佛法,还是分开的。如果没有真正的修行,没有转为道用的能力,依然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但是,要努力去做,去争取,这是有过程的,而且过程都很漫长。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祗劫,发菩提心时才进入三大阿僧祗劫,最终才成道的,这是过程,不会很快。

  人和人的根基不同,不要欺骗自己,不要忽悠自己。谁都不能欺骗你,谁都不能忽悠你,但是你自己可以忽悠自己,你自己可以欺骗自己。对于凡夫来说,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一篇:达真堪布:坚强的内心超越一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