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6月14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二规教言论》,继续讲不放逸。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
众前坦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过失。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有些人让那些怨敌恣意妄行,随便说坏话、伤害,也不去做任何对抗。这是不是因为他太慈悲了,把所有的众生都视为父母或儿女了?不是。他根本没有什么慈悲心,就是自己没有胆量,没有对抗的能力。按世间的话来讲,叫懦弱、胆小鬼;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有诽谤甚至违背,也不去责罚,这也是没有智慧的。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当别人说坏话时,自己也不是不受影响,恨意难平,心里也非常痛苦,但是却没有勇气去对抗。当受到别人的伤害时,自己也不是不受影响,内心也很烦恼、很痛苦,但是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种人不是好人,也不是什么真正的人。应该任何时候都要恩怨分明,有恩就要报,有仇也要报。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也是如此。如果遭遇诽谤、违背,也是要责罚的。佛在世的时候,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当时有很多犯戒或捣乱的,佛也有很多责罚。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内心是要慈悲的,但是所采取的手段或方法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对不同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表面上,可以有软的,也有硬的;可以有忿怒的,也有寂静的。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就需要软的——表扬啊、赞叹啊,这样他就会进步;有些人不能用这种方法,越表扬、赞叹就越猖狂,对这种人要压伏、惩罚。
即使你的慈悲心再究竟,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也要分辨善恶、取舍善恶。在前面也讲过,对坏人、不听话的人,要惩罚、呵责,否则他就会越来越猖狂;对好人、比较精进的人,要表扬、鼓励,否则他就会失望。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要恩怨分明。
“众前坦露自本性”,时间久了以后,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不知好歹的人,这是个恩怨不分的人。最后,坏人就会随心所欲,甚至骑在此人的头上;好人也不愿意帮忙。大家都会知道他的秉性和人品。
“此乃放逸之过失”:这也是一种放逸的过失。若是有智慧、进行观察,郑重谨慎地去做一些取舍,去为人待事,就不会有这种过错,对个人来说也不会有烦恼痛苦。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
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未证诸法如幻相”:是不是证悟了诸法的实相、大空性?真正证悟大空性的时候,一切显现如幻如梦,也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但是,下述这种人并非如此。
“身语行为不约束,故受众人之呵责”:自己的言行没有约束。之所以这样,是不是他真正证悟大空性了?是不是了知诸法如梦如幻的真相了?不是。是不是真正大自在、万缘放下的那种人?也不是。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有些人没有什么主见,也没有什么人生目标,跟谁都经常混在一起。哪里有什么热闹,就跑到哪里;哪里有什么事情,他都参与。说话也是,随便顺口而说。时间久了以后,大家都会对他生起厌烦,会呵责他,说他的坏话,甚至会远离这种人。
其实,若是没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热闹的地方是不能去的。一些事情也要通过观察,以智慧来判断,自己该不该参与,该不该去做。有些是自己不该参与的,或不能做的。如果自己什么都参与,什么都做,不但没有什么结果,甚至会令人厌烦、远离。
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有些人不约束言行,觉得自己已经证悟空性了,觉得自己已经获得大自在了,说话、做事都很随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不约束行为,吃肉喝酒等等,无恶不作。很多愚痴的人还把他们当做成就者,恭敬供养,这个时候他们更猖狂了。
有的人爱说大话,“没有善,没有恶,不要取舍善恶”……有这样的说法。其实他们没有明白真正的意义。在禅宗里讲,无论是白狗还是黑狗,咬出来的血都是红的。同样,无论善念还是恶念都是障碍,都要放下。的确如此,如果不执着,就是这样的。如果执着了,就都不是这样的,不可能没有善恶,不可能没有取舍,但是有些人不明白。在大圆满里也讲“无取无舍”,没有取舍。从诸法的自性,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是这样的;但是从显现、因果的角度来讲,不是这样的。他堕落无边了。当见解上有这种过患的时候,其言行上面也会有很多的偏差,这是造业的。佛在经中也讲“误见大空性,毁坏慧浅者”,如果没有正确地认识大空性,会彻底毁坏智慧浅薄的人。
有这样一个公案:一个地方开法会,来了很多人。当时主持法会的上师给大家讲空性。法会结束以后,有个人回去逮住一只羊说:“没有你这样的所杀,也没有我这样的能杀。”于是他就杀了这只羊。他没有真正明白空性的真理。
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也是如此,认为“没有取舍”,吃喝嫖赌,什么都做,这都是错误的。
大家一定要有智慧,有辨别的能力,不能盲目地信任、崇拜。无论他的名气有多大,无论他的势力有多大,都是没有用的。我们要依法不依人。应该“依法”,以佛法来衡量,以智慧来衡量,正确就是正确的,不正确就是不正确的;不应该“依人”,不能因为他的名气大、势力大,然后就盲目信任、盲目崇拜,这是错误的。若是一个智者,即使对方权力再大,势力再大,名气再大,威望再大,他也不可能盲目信任和崇拜。若是你的行为不如法,就是不如法;你造恶业了,就是造恶业了。佛当时之所以说“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样强调是有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盲目信任、盲目崇拜。
不仅在汉地有这样的现象,藏地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些藏民不懂佛理,不明白取舍之处,也是盲目崇拜、盲目追随。有些人说:“你看,那些藏民拿着哈达礼拜、供养他,这个人肯定是个大成就者,否则藏民怎么也都去礼拜他呢。”藏民去又怎么了?藏民也是人啊,他们也是迷茫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一样,都是迷茫的人、愚痴的人。
我们是依法不依人。我们通过闻思,了解了很多佛法,掌握了很多取舍之处,以后应该以佛法为标准,观察取舍之处,衡量对或不对,这是很重要的。否则,若盲目崇拜、信任和追随,最后毁坏的是自己,伤害的是自己。
从世间的角度讲,强调自我保护。从出世间的角度讲,尤其更要自我保护,这一点更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保护解脱之命,也可以说是慧命。慧命是不能轻易断掉的,也是不能轻易毁掉的。大家一定要有这种智慧和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学修经典和论典,也是为了具有这种智慧、能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到这里来和大家听一听,过后都忘了。有些人虽然身在闻法的行列里,但是根本就没有谛听,没有用心去体会。这些都属于闻法方式中所讲的“覆器之过”,是一种过失,是闻法、修法的过程中要断掉的一种过失。有些人虽然在这里也听了,相对来说听得也很明白,但是一会儿出了这个大门后,就好像全部都抛在脑后,或都留在大殿里一样,这是“漏器之过”。我们闻法、修法等任何时候都要断掉这种过失。还有一些人也来听法、修法,但是内心里经常生起分别念,生起烦恼。看这个人生起贪心,看那个人生起嗔恨,看这个人生起嫉妒,看那个人又生起傲慢。大家都观察观察自己的心相续,看看自己的起心动念。你来这里后,东瞅西瞅,有些作为对境而生贪心;有些作为对境而生嗔恨心;看着表现比较好的人,就嫉妒了;看着表现不好的人,就傲慢了,“我比他强,我比他好”……这叫傲慢。心总是在分别,总是在动。看看自己的这些念头,是善还是恶?基本都是恶的。烦恼的根是什么?是愚痴。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在这听法、闻法、修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这就是闻法时的“毒器之过”。你的容器里有很多好吃的,但是掺着毒,这样就不能吃,吃了会要命的。同样,虽然是清净道场,虽然都在闻法修法,但若是你掺杂烦恼分别,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将来是要遭受痛苦的。
我们闻法、修法都要如理如法,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辨别和取舍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此乃放逸之过失”:这也是一种放逸的过失,也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进行观察,没有郑重、谨慎而导致的。否则,不会有“身语行为不约束”这种情况。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
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有些人相续当中没有真正生起出离心,也不是真正厌烦世间的这一切,就是性情孤僻不合众,跟谁都和不来,把自己关在一个地方。
“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自他诸现”,即自己的显现,他人的显现。自他的显现都成为了敌人,都令这种人烦恼、痛苦。这也是放逸带来的过失。
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跟亲戚不联系,跟朋友也不联系,跟谁都不联系,只是自己一个人。学佛人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跟在家或出家的这些同修道友都不联系、不接触。为什么把自己关起来,跟谁都不联系、不接触呢?就是烦,看不惯。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觉得这个烦,觉得那个烦,都是烦。
自己心里不清净,所以一切显现都是不清净的。自己性情古怪,跟谁都很难相处,跟谁都很难合起来,这种人是最悲哀的。应该尽量将一切观为清净,这样处处都是清净的,自己心里也会欢乐。但是,在这种人的眼里,一切都是不清净的,心里始终都是烦恼痛苦。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相处时都要不近不远,把握适度,这是很重要的。若是太疏远了不好,走得太近了也不好。
现在我们学佛人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些在家人中,有些人走得特别近,一起合作做一些事情,总在钱财方面有一些来往,其实这都是不好的。修行人之间都应该是道友,在学修方面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也有很多人一起做生意,有一些钱财上的来往的,最后都成为了产生烦恼的因。刚开始都是善缘,但最终很多都变成了恶缘。所以我不赞同这样做,希望不要有这样的情况。
出家人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有的走得特别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还有互相借钱、借衣服,借各种东西的。其实我是最不愿意借钱的。你借给他的时候他很欢喜、很高兴,还的时候肯定很不高兴。其实没有必要找这些麻烦,不要有太多的来往。不要走得太近,这样会出事的,最后一定会成为生烦恼的因,善缘会变成恶缘。
所以大家一定要管好自己。都在一起学修,都是道友,学修方面必须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但是在其他方面少接触、少来往,这样好一些。
有些人好像是性格的问题,不能自主自立似的。今天跟这个人好,时间一久不行了,又跟那个人好。必须要这样找一个人似的。为什么啊?自己管好自己多好,也没有那么多烦恼。身边若多一个凡夫,就是多一种麻烦,有什么好的?但是,这也要掌握适度,有些人又太过了,跟谁都不和,这样也不好。
“此乃放逸之过失”:其实这都是因为放逸所导致的过失。
彼违时境之正量,种种行为之过患,
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产生。
“彼违时境之正量”:上述这些过失,有些是时间上有违背,有些是在境界上有违背。
时间上的违背。这个事这样做没有错,但是时间上没有掌握好,有的太早了,有的太晚了。本来是件好事,本来是应该要做的,但是在时间或早了,或晚了。如果在时间上没有把握适度,也是一种过失,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和痛苦,也会给自己带来障碍和违缘。
境界上的违背。有些人站的境界太高了,但实际上自己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其实,一个瑜伽士、成就者做一个普通凡夫的行为,是错误的;一个普通凡夫做一个成就者的行为,也是错误的。这两种情况都是错误的。有的人行为跟境界不相应,自己的境界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所以就不能有那样的行为。还有些人达到这种境界了,但是行为没有跟上,这也是一种过失。
“种种行为之过患,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产生”:这些过失都是因为什么?因为“未经细观察”,没有经过详细观察。其实,即使详细观察了也没有用,首先要有智慧,有智慧了再观察。在前面也讲过,智慧是根,在有智慧的基础上才有不放逸,才会谨慎,才会注意。首先要有智慧,然后观察,再做决定。这些过失,主要是没有以智慧仔细观察的缘故。
有些是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有的是在境界上没有把握好,导致这些行为都变成了过失,给自己的今生来世都带来了很多烦恼和痛苦。第一个原因是没有智慧,第二个原因是没有进行观察,不够慎重与谨慎。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
谨慎一切行无碍,犹如日月不著空。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如果你不能把握分寸,不能把握适度,都过度了,就不可能圆满自己的所愿、所求。
一个人有很多人生目标,有很多要完成的任务。在任何时候,若是不能把握分寸,不能把握适度,这些所求都不会圆满的,都不会成就的。
“谨慎一切行无碍”:大家应该有智慧,然后谨慎。首先要有智慧,但若是不去观察也没有用。在有智慧的前提下,进行观察,辨别、取舍,这样一切所行无有障碍地就能成就、圆满。
“犹如日月不著空”:日月在虚空中运行,但是虚空不会阻碍它的运行。同样,若是有智慧、能谨慎,一切所行都会无碍,无障碍地能成就圆满。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
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次亦依自正见。
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有个标准。不能随便说,不能随便做。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有个标准。是对还是错,是善还是恶,是该做还是不该做,是能做还是不能做,这些都不能以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不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社会上有很多人说“没有事,随着感觉走吧!”感觉都是错乱的!还有些人凭着自己的直觉做判断。你的感觉、直觉都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是对的。你觉得这是善,不一定是善;你觉得这是恶,也不一定是恶;你觉得这是对,也不一定对;你觉得这是错,也不一定错。其他诸如判断能做还是不能做,该做不该做,都是如此。
怎么办?做事情以什么标准来衡量?
第一,依如来教,即佛的教言。我们现在用一辈子的时间闻思修这些经典和论典,主要是为了学习佛的教言,明白这些道理。佛的教言是最正确的,什么都要以佛的教言为标准,依此去衡量,这是很重要的。否则,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犯什么错误,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对之处,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患、罪恶。这都是因为不明佛理,不了知佛的教言所导致的。
现在有些人,根本不愿意闻思这些经典和论典,觉得不用了解太多、明白太多,很容易就能成就。有些上师、善知识也爱这样讲。以前密勒日巴依止过一位上师,他说的话太大了,所以他没有利益到密勒日巴。他的上师说“白天修白天成就,晚上修晚上成就,若是真正的具缘者,福报大,不用修也能成就。”其实从法本身来讲,大圆满正行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密勒日巴当时不是这种根基的人。密勒日巴听后,认为自己以前学咒术特别快,一般人都学不成的,因此自己肯定是个具缘者,肯定是个有大福报的人。所以也不学修,饿了吃、困了睡。过了几天上师来了,问他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境界。密勒日巴说什么也没有。上师说:“我说的话也太大了,你也太懈怠了,我们两个好像没有缘分。你还是去找玛尔巴吧,他是你宿世有缘的上师,他才能利益你。”这时密勒日巴才去找玛尔巴上师的。
现在有些“上师”“善知识”也说大话:你不用学,我给你窍诀,你就能成就。有的说:你只给我做供养就行了,就能成就。如果是这样,伟大的佛陀为什么转三次法轮呢?为什么要传八万四千法门,讲那么多道理呢?直接让弟子供养自己就行了,就成就了;或者直接给弟子传授一两句窍诀就可以了。那是不可能的事!
有些弟子也是如此,不愿意闻思修,这是一种过失。如果你真心想解脱、成就,一定要闻思修。这是解脱成就唯一的方法。
只有闻思修,你才有能力,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不同层次里,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在不同的境界里,有不同的对错。对境界低者,是一种过失;而对境界高者,则是一种功德。境界不同,人不同,因缘不同,福报不同,这些标准也都是会变化的。所以,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绝对的善恶。如果要有智慧,首先依靠佛的教言,这是最好的。
第二,好好依止善知识,听善知识的指导。你依止善知识后,要听话,要依教奉行,这才是真正的依止。如果没有依教奉行,还不是真正的依止。暇满的人身包括师已摄受这一个条件,如果你没有上师善知识的摄受,你的人身不是暇满人身,这样就没有解脱的机会和条件。
师已摄受是很重要的,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识是很重要的。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先观察,再依止。依止以后,就要依教奉行。以前我们讲过《沙弥五十颂》,即使是在这部小乘颂词中,也讲道:你依止善知识的时候,除了刷牙饮水、礼佛(绕塔)、方便这三件事不用请教,其他的事情都要请教,要以这种方式依止上师善知识。我们若是从密宗的角度讲,就要将自己的身口意都交给上师,一切都由上师安排,这才叫真正的依止。大家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真正依止善知识,有没有真正依止上师?自己问自己的心,自己观察自己的言行,这样才会知道。如果你没有做到,尽管表面上皈依了,也在他身边闻法了,但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地依止上师善知识,也没有真正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
如果你能如法地依止上师善知识,一切都听他的指导,事事都依教奉行,他就会告诉你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对、错。在不同的境界里有不同的善恶,在不同的境界里有不同的对错。“没有事,几年前我问过,上师说对……”那不一定,也许你的境界提高了,也许你的境界下降了,过了几年后再问的时候,上师可能说“不对”。“怎么不对呢?您以前不是说对么?”以前是对,但是现在不对。可能有这种情况,这是不一定的。
其实依止上师善知识了,他随时都可以给你指导,随时都可以给你纠正。这样可能更好。首先要依止佛的教言,但是你自己要有这个能力,否则也有一点难度。如果你好好地依止善知识,他随时都会指导你,随时都会帮助你。
第三,依靠自己的正知正见。我们以正知正见去取舍、辨别、选择、决定,这是最可靠的。
其一是佛的教言,其二是善知识的指导,其三是自己的正知正见,这三者是最可靠的,可以拿来做标准,对事情进行衡量。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是不可靠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
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除上述三者,其他的话语都是被分别所染,听从那些话语,也没有什么用处。
“此三”指三种:作为学佛人,作为佛弟子,佛的教言应该是最正确的,应该以佛的教言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其他的教言是对还是错,都不好说,所以没有必要去依靠。
一心一意、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这是第二。通过观察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以后,应该听自己的上师善知识的指导,没有必要再去听其他的上师善知识的指导。每一位上师善知识都有自己的所化众生,都有自己教化众生的方便和善巧,各不相同。比如偈颂和仪轨是各不相同的,本质上并无矛盾,但是到底应该念哪个偈颂、哪个仪轨,到底怎样去做呢?你的内心充满矛盾,这就是自找烦恼,自寻麻烦,没有必要。
法门都是一体的,一精通一切精通,具德的上师善知识也都是一体的,都是佛的化现。但是你依止的时候,听自己的上师善知识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听其他的,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冲突、烦恼痛苦。有些人接触的法、接触的善知识太多了,心里都是矛盾和冲突,学修上也已经产生了难以对治的障碍和违缘。这是非常可怕的。人对什么都会执着,尤其是对法、对传承,让你放下也放不下,让你断掉也很难断掉,这样很难最终成就。道理是这样的,事实是这样的,你们自己观察、决定吧,谁也不会勉强谁。
第三,正知正见。
除此三者之外,其余都是不可靠、不正确的。
“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无论是不是亲人、是不是朋友,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所说都不一定是正确可靠的,因此你听从、跟随这些有什么用呢?没有用。确实是这样的。
不用说世间人,包括学佛人在内,都是特别喜欢相信道听途说。其实,这些凡夫大部分都是这样:只要他高兴了,无论你是好还是不好,有功德还是没有功德,他都会对你赞叹不绝。如果有一天你得罪他,他不高兴了,无需任何理由,就转而诽谤你,说你的坏话。所以,这些有什么可靠的?相信这些有什么用呢?
他不是以真相真理来赞叹或者诽谤的。若是以真相真理,听他所言也是有用的,相对来说也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并非如此,他仅是凭自己的感觉而赞叹或诽谤。之所以赞叹你,是因为他高兴了,所以不用理由,也并不知道你是否具有功德,不知道你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就这样赞叹你。好人有其标准,功德有其标准,他都不知道,如何去衡量?他仅是凭自己的感觉,一高兴就赞叹、说你的好话。如果你总是纵容他、在乎他的做法,他就很容易反目相向,很容易不高兴。你说话时有一点点不足,表现有一点点不对,他就开始不高兴了,诽谤你,说你的坏话。这个时候,你有没有这些过失和错误,他根本不知道,也根本不会考虑这些,仅是凭自己的感觉而肆无忌惮地说你的坏话,诽谤你。你还很相信这些、在乎这些、重视这些,这都有何用?
你所做的事情是对是错,他也没有分辨的标准。只要你让他满意,你所做一切都是“对”的;若是你没有让他满意,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对”的。你相信这种人,在乎这种人的言行,有何意义呢?没有任何的意义。他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所以你不要在乎这些,不能听从这些。
任何时候,都应该以上师三宝作为见证者,以善恶因果做标准来衡量。自己在上师三宝面前问心无愧就行了,在善恶因果面前没有错就行了,这是最可靠的,也是最正确的。作为一个修行人,一个真正的好人,应该这样抉择,不应听信那些凡夫没有用的话语。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
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自己通过智慧观察,郑重谨慎地去做一桩事情,这样虽然结果不尽人意、没有成功,也不会后悔,因为这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去观察的,经过深思熟虑最后去决定、行持的。若是没有这样,你一定会后悔的。现在有些人承办各种事情,没有几天就开始后悔。做下各种决定,最终也是产生后悔之心。没有通过智慧观察,没有郑重谨慎去行持,就这样的结果,这也是不好的。
“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自己应该以智慧详细观察,郑重谨慎而决定,小心仔细而行持。这样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都不会后悔,这是最重要的。对错善恶都没有绝对的标准,主要是自己不后悔就行了。
我到汉地弘法,在藏地建这样一个汉僧道场,这都是我自己谨慎观察而决定、行持的。无论结果怎样,无论有多大压力,我都不会后悔,这就可以了。
我以前也给大家讲过,到汉地弘法已经十年多。这些年当中,我接触的人也多,我身边的人也不少,大家对我真的是非常恭敬的,对我是非常好的,我有今天也是因为大家。但是我这十年当中,也为大家付出了很多,我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大家解脱和成就的事情上。我现在真的是问心无愧。如果我对大家没有这样负责任,没有尽心尽力去做利益大家之事,我自己肯定会后悔的,心里也肯定会有一些愧疚,但是我现在真的没有。
大家也是一样,若是大家有一些不恭敬,甚至有忘恩负义的行为,这也是你们自己的过错,应该心里有一些愧疚。因果是不虚的,谁造谁受,如是因、如是果。谁也不怨谁,谁也不恨谁,都是自己要承担的。我们都是相信佛法、相信因果的人。佛法里讲,谁造谁受,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虚。我不会做令自己后悔、愧疚的事情。也许极少数人对我有一些不恭敬、违背的行为,但这也是你们自己的事。尽管我表面上为此肯定有高兴、不高兴的时候,有一些忿怒或寂静的相,但是我心里不会恨任何人,也不会怨任何人。作为一个学佛人,做为一个大乘行者,无论走到什么地步,大家可以相信,我心里不会怨恨任何人,也不会舍弃任何人。但是暂时因为缘分,可能也有暂时离别的,但是最终我都不会舍弃。
之所以说“上师要观察弟子,弟子要观察上师”,也是这个道理。密勒日巴尊者说过,若是上师不观察弟子,犹如跳悬崖一般。这些有缘众生,也可以说弟子,里面若有破坏誓言的情况,将来可能我要陪着他们下地狱。若是这样的结果,我也没有办法,虽然这不是我所希望的。但是无论在地狱还是在哪里,我都不会恨、也不会怨任何人。这是我自己的一种承诺,一种所立的誓言。我作为凡夫,若真正下地狱、遭受伤害的时候,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是我相信能做到。我是承诺过的,也是立过誓言的,我相信我能做到。
如是无悔之欢喜,悦意无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如是无悔之欢喜,悦意无垢之月影,由不放逸海中现”:若无有后悔,心情必定是欢喜、悦意的;若是有后悔,就不会如此。无垢之月影会显现在大海中。同样,如果无有后悔之心,那种欢喜、愉悦就能在不放逸当中产生。不放逸就不会后悔,无论什么时候心里都能欢欣喜悦。
“故当恒依谨慎行”:“恒时”,即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当中,都应该郑重谨慎,以正知正见而行,这是至关重要的。
这几天都在讲不放逸,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功德。无论是从世间还是出世间的角度来讲,不放逸都是很重要的。大家不要放逸,应以智慧谨慎取舍。
树根般的做人的根本是什么?是智慧和稳重。树茎般的做人的原则是什么?有愧和不放逸,这两个也是很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思考题:1、我们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言行举止是否正确?
2、做任何事情。怎样才能做到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