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布施学佛网,这是一个能找到心灵归属的网站!
>
最新基础书籍选读的文章
永不疲倦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大智度论卷三十三释初品中见一切佛世界义》 失眠时觉得长夜漫漫,疲倦时觉得路途遥远,而愚痴的人生死无尽,是因为不明...
第四篇 一念三千 壹 前言 一般人看到佛经上说万法唯心造、唯识无境,便以为佛教是倡导唯心论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认为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是相互依存...
第一篇 信解行证 壹 前言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浩瀚深广,初学佛者欲一窥佛法堂奥,究竟应从何处著手?佛法是历久弥新,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信、解、行...
皈依三宝指什么皈依证证明什么 在皈依三宝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和僧宝,宝代表了稀有珍贵,因为佛、法、僧在世间的出现非常稀有难得,所以称之...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二节、什么是烦恼 要致力于断除烦恼,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烦恼、烦恼的种类,以及产生烦恼的原因,这样才好对症下药。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烦恼通常是指内...
不如无知 诸法无自性,一切无能知;若能如是解,是则无所解。 《六十华严经卷十摩天宫菩萨说偈品》 一切现象没有固定不变永恒的本质,也没有一定不变永恒的真理让我们认知。假...
大乘经典与小乘经典 乘:是拓展。开发与发挥。利用的意思。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拓展。发挥与利用心意识的完全功能。也可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拓展。发挥与利用自己...
正念观身:练习9观身无常 九观想(尸体分解的九个阶段) : 1、观死尸膨胀瘀黑,脓烂充满。 2、观死尸或为乌鸦、鹰隼所啄,或为秃鹫、野狼所咬,或为蛆虫所食。 3、观死尸骸骨筋...
正念观受:练习12观察受之根源 彼正感觉身体之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身体之乐受。彼正感觉心灵之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心灵之乐受。彼正感觉身体之苦受时,...
第四篇 四无量心 壹 四无量心的意义 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
第二篇 性 壹 前言 久远以来,我们就和一个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罢了,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佛性。 人,最悲哀的就是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家本来...
五戒是良师 一、众生受戒入佛位 诸位善男子、善女人!你们发心回山求受三皈五戒,皈戒的目的是要在世间上做一个完美的人;不受戒就不能做完美的人吗?当然也可以,但功行福德...
提起放下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大智度论卷三释初品中四众义》 此偈的表面是说,孔雀虽有华丽的外表,但是不如鸿雁能够远飞;...
皈依三宝的意义 星云法师 目录 皈依的意义 三宝的意义 三宝的种类 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的程序 皈依三宝的利益 皈依者应注意的事项 如何做一个佛教徒 附录 -- 三宝的呼唤 皈依...
圣典篇 第一三学经 诸比库,这是三学。哪三学呢?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诸比库,什么是增上戒学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作为持戒者,应以巴帝摩卡律仪防护而住,具足...
皈依三宝的介说 惟觉法师 皈依三宝的介说(一) 于自由时报92.08.14(四)刊载 皈依三宝,一般称为三皈依。佛教所说的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及僧宝。古德云:「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1 不生勤(断断) (一)名断断,谓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于其未生恶不善事,为欲令彼不现行断,为欲令彼不现前断,为断故...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4 苦灭道迹圣谛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所谓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南传相应部...
三皈五戒仪轨 一、上香(三拜) 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 三、忏悔(三番三拜)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一切罪障皆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一切罪根皆...
佛的十力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是处:就是现在。当下的意思。非处:就是今后。未来的意思。 就是佛善能知道众生现在。当下所做的一切业,在今后与未来能导致什么样的果;现在。...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2-4 定力 何等为定力?谓四禅。 (北传杂阿含 力相应678(六六六)) 定力(梵 samādhi-bala),于五根不断地数数修习及四禅之具修后,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
三十七道品 序文 (附:三十七道品总表) 一、【序文】 礼敬世尊,应供,等正觉 稽首 皈依佛 福慧两足尊 说法利人天 稽首 皈依法 四谛八正道 指引到彼岸 稽首 皈依僧 续佛种不断 果证...
处处如来 十方空无异,众生起分别;如是取如来,虚妄不见佛。 《六十华严经卷十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 此偈是说,遍宇宙的空间,到处都是一样,人类心量小眼光浅,所以有四面八...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壹 为什么要受戒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实践。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应该进一步发心受戒。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
圣典篇 燃烧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嘎亚象头山,与一千位比库在一起。 在那里,世尊对比库们说: 诸比库,一切在燃烧。诸比库,如何为一切在燃烧呢?诸比库,眼在燃烧,颜...
择邻安适处 佛陀在第四及第五个吉祥法里所谈到的「择邻安适处」与「昔本值福田」,即是常人所谓的安居乐业也。安居是指有个理想适当的生活环境,提供给自己安稳度日的住处。生...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想要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人的行为:有些...
七觉支(七菩提分)是什么? 七觉支就是修行解脱者,要培养心灵七个方面的觉醒。才能增长自己的解脱慧命,使烦恼逐渐消除。才能获得永恒愉悦的圣果,生活在无所执着的自然洒脱...
第三篇 生死烦恼 壹 生死的过患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是修道人最大的魔障,因为有生,我们就必须为了生存,面对人生的诸多诱惑与困难;因为有死,不但中断了修行,在生离死...
第三篇 法身实相 壹 法身实相的定义 法身是指佛陀证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体,是清净离垢妙极之身,不同于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秽生灭之身;实相是指诸法真实的体性。法身与...
佛门五戒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 【五戒】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佛法与外道的差别,大乘与小乘的差别。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以小乘说三法印,大乘说一实相法印为肯定的判别。如《大智度论》二十二卷说:问曰:何等是佛...
皈依三宝的利益 慧律法师 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可以说在人生中,所得利益总加起来,也不及皈依三宝的功德之大之多。《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皈依三宝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
菩萨行果 第一节 菩萨乘的发心和誓愿 一、略说大乘名义及其殊胜 梵语菩提萨埵,略言菩萨,义译觉有情。菩提是觉义,即智所求果;萨埵是有情义,即悲所度生。就是以大智上求无上...
佛教五戒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
第一篇 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 壹 前言 净土思想并不仅属于净土宗,也不只局限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论》这三经一论的宝典;在许多大乘经论...
什么是佛? 佛,简单地说就是觉者。一位已经圆满地自觉觉醒了佛性的人;一位智慧。力量。解脱与至善的慈悲,已达极至。究竟的,最高境界的人。 也可以说:佛,是一种至善的精...
我们信佛为什么一定要皈依 佛教中的皈依为:皈向、依靠、救度之义。我们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大念处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古卢国名为甘马萨昙马的古卢市镇。 在那里,世尊对比库们说:诸比库。那些...
第三篇 判教 壹 判教的起源 判教是将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依教说的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加以判别、解释,以明佛陀一代教法的真义。 判教在中国特别盛行。这是因为...
巴利语汇解 六、道果 弟子:巴利语svaka,直译作声闻,意谓通过听闻佛陀音声言教而修行、证果的弟子。 如果依胜义谛,只有证悟道果的圣弟子(四双八辈)才能称为声闻;但若依世俗谛...
略谈五戒 五戒制因防非止恶 道德标准 何为五戒儒家五常 (仁)不杀生 (义)不偷盗 (礼)不邪淫 (信)不妄语 (智)不饮酒 五戒制意杀 生 偷 盗 邪 淫 妄 语 饮 酒 具缘成犯杀 戒...
如法实践 如法应修行,非法不应受;今世及后世,行法者安稳。 《大智度论卷十六释初品中埵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七》 此偈是说,若合于正法的道理,应该照着去做,违背正法的观念...
恭敬应供者 佛徒对佛象的恭敬动作常被人误解为膜拜。因此受人讥笑是崇拜偶象的迷信宗教。其实佛徒对佛像行礼的动作是出自一片敬仰的心理,并非是畏惧或拜拜的涵义。佛陀这位大...
语言艺术 是以言语者,必使己无患,亦不克众人,是为能善言。 《法句经卷上言语品》 此偈劝诫我们不仅不用恶言,更应常用善言。善言就是慈悲语、智慧语,而弘扬佛法、代佛说法...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 四念处 四 念 处 菩 提 分 ------------一乘道------------ 「诸比丘!有此一乘道,能使众生清净、超愁悲、灭苦忧、证得正理、现证涅槃,谓四念处。以何为四...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壹 前言 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
正念观身:练习2随息 彼作长入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长入息。彼作长出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长出息。彼作短入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短入息。彼作短出息...
业与业力 我们众生身、口、意的种种活动,都会留下业的种子藏于心识之中,产生一种牵引力。这种牵引力随着我们生死轮回,不离我们左右。在未来适当的时间。空间里,给我们带来...
昔本植福田 这轮转生死的主力就是靠业力的推展,每个众生的再生、生处皆依其本身的善恶之业所支配。因此,一般上称此种现象为带业往生,这往生的条件也可称为资粮。因了这资粮...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2 令断勤(律仪断) (二)名律仪断,谓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 由于已生恶不善事,应修律仪令其断灭,不应忍受,由是因缘...
六道概况 每个宗教对人的身后,各有独特的见 解;有些宗教认为身后求生天堂是永生之处;又有宗教祈求身后回归天道的。种种的见解真是不胜枚举。然而,佛教对人生后亦有独特的...
四谛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以后,最初在波罗捺斯城外鹿野苑说四谛*轮教化五比丘,令他们观察世出世间的因果道理,而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五八听闻了这四谛法门,漏尽意...
第一义谛 《大智度论卷一释初序品中缘起义》 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 这个偈子是说,心中有牵挂,便属凡夫世界;心中无牵挂,便见超越境界。世界法亦称世间...
净土的修行方法三:极乐世界 现在大多数的信佛修行人,都认为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以无忧无虑了,就可以享福啦,就没有烦恼与痛苦啦,都把往生极乐世界作为修行的目标。这与当今...
集广大福 三宝为世间最大福田。福报由耕耘而来,就像农民想要秋天收获,必须春天播种。同样,我们想获得福报,也应悉心培植。福田有三,分别是悲田、敬田、恩田。对有恩于己者...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 云南鸡足山 释圣闻汇编 释题 优婆塞译为近事男,或清信士。 南山《行事钞》引《杂含经》云:何名优婆塞?在家清白,修习净往,男相成就,口说三皈是也。 五戒...
《仪轨》中发心的说明 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建立在发心基础上。不仅修行如此,生活中,我们每天也在发心。无论工作还是学习,若无心的参与,将一事无成。所以,心是一切行为的...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 四圣谛 从《表 2-1》,我们可以先大略的了解,五根、五力与四圣谛、八正道相互之间的关系。原来五根、五力是在述说着,如何圆满完成八正道的五...
蕴处界三科 一、五蕴 (一)五蕴名义 前面所说的五位百法,在大小乘共通的法相名词的蕴、处、界三科里可以摄尽。因此在说了百法之后,说蕴等三科。这里先说五蕴。五蕴即色、受...
第二篇 业 壹 业的定义与轮回说 「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是「行为」(个人)、「行动」(社会)、「运动」(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种行为、所作、行动、作...
皈依的修习 皈依的最终目的,是于自身成就三宝具有的品质,这一过程贯穿了佛法的整个修行。因此,皈依后还须反复修习,时时强化,藉由三宝功德转化现有生命。 佛法的一切修行...
第四篇 止观双修 壹 止观的定义 定慧二学在佛法上往往相应不离,《北本大般涅槃经》说:惟有定慧等持,才能得无相涅槃。在修习的方便上,佛教常以止观来代替定慧,因而有止观双...
第一篇 四恩总报 壹 四恩总报的意义 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这因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因缘条件。以人类生存的条件来说,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
业处篇 第十节、平衡诸根 根,巴利语indriya,意为主导,支配,控制。五根是指在其范围内能执行支配作用的五种心所。它们分别是: 1、信根(saddhindriya); 2、精进根(v?riyindriya); 3、念...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 下从地狱,上至色界诸天,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方 处名一世界。即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的小世界。一千日月,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2 威仪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知:「我在行,」又于住者,知:「我在住,」于坐者,知:「我在坐,」于卧者,知:「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
五戒十善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
第五篇 回向 壹 回向的意义与种类 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法门,回向的原理就好象手持蜡炬引燃其它的蜡烛,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芒不但未曾减弱,反而由于点亮其它的蜡烛...
火宅清凉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法华经卷二譬喻品》 此偈是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不论好坏,都像是火宅一般,充满各种危险,实在恐怖可怕。但是众生无智...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3 苦灭圣谛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谓:于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而无执着。 (南传相应部六 谛相应316-317) 诸比丘!云何为苦灭...
七佛通诫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法句经卷下述佛品》 偈子相当通俗。唐朝鸟窠道林禅师说它三岁儿童虽道得,可惜八十岁的老翁也做不到。实际上这四句话在...
忍辱 Khanti 「忍辱为苦行中最高尚的法」 「khanti Paramamtapo Tittikha」 忍让,是居家的美德。你是否有听过孟子的「自己三次反省」? 孟子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我横行逆施, 作为一个君...
不用议论 若人得般若,议论心皆灭;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 《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 此偈是说,如果一个人得到了般若智慧,从我见、我执所生出的议论心就没有...
开启智慧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 此偈是说,自己认识了宇宙人生的道理和自利利人的方法,就要拳拳服膺地照着去实践和体验;同时...
禅的力量 禅为金刚铠,能遮烦恼箭;虽未得无余,涅槃分已得。 《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此偈是说,禅定是最坚固的铠甲,可以抵挡烦恼的利箭,纵然尚未达到无余涅槃...
二善趣 二善趣也是在三十一界里。三十一界统摄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十一界是:四恶趣,二善趣(人,六欲天),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天,二禅天有少光、无量光...
归依三宝 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佛法的兴盛与衰微,关键问题在于佛法的宣扬,与传播者的推动,佛法毕竟是佛法,如果没有讲经说法...
自我圆融 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具足普贤行,一切莫能坏。 《六十华严经卷四十六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 此偈是说,如果有人发了要学做菩萨的心愿,便不该厌离生死之苦,应...
十二有支 一、名义 佛陀成道,悟得有情之流转生死,皆由无明为缘,造业受果,而轮转不息。观其循环的因果关系,不出十二有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二节 心法 心法,心作用的根本主体,自在线取各自所对境界,起分别虑知之作用。造善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由此心,又叫心王,共八种识,识是心的别名,本义...
第三篇 人间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 壹 华藏净土的特色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华藏净土,是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为教主,是个具足无量相海功德所庄严的妙境。在华藏...
戒杀放生 世间的有情生物,为了生命的生存与延续,都必须从生存环境中摄取食物。自古以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肉强食,这观念一直是整个人类进化的重心。可是,人类生命的延...
第三篇 三轮体空 壹 三轮体空的定义 在人间生活,有许多因缘来成就我们,因此我们要以感恩惜福的心,与他人广结善缘。结缘之道,首在布施,因为布施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即使自...
心的画家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 《六十华严经卷十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 此偈是说,我们的心,就像一个非常高明的画家,能够极其细腻地画出身心活...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5 慧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有智能、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彼对此苦如实了知,此苦集如实了知,此苦灭如实了...
行位 一、总说行位 菩萨行位,就因果合说,总有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佛果。若开十住中第一发心住所修信等十心为十信,于第十地终别开顿觉,则总为五十二位...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第二节 中国之佛学 一、经律论之翻译 佛教传入中国时间,有种种异说。为一般所公认有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和水平七年(公元64年)。但在此之前,即前...
现在主义 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去来,菩萨晓了知。 《六十华严经卷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 此偈是说,以菩萨的智慧,发现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互相交错而不可分...
第五篇 四禅八定 壹 四禅八定的意义 三增上学中,戒增上学有一定的学习次第,就在家众而言,须依五戒、十善戒、菩萨戒的次第而修;就出家众而言,则须按照沙弥(尼)戒、具足戒等...
正确认识因果与福报 现在社会上信佛的人,都认为今生一切的感受与所遭所遇,都是上辈子的因果报应。认为持有世间的权利。金钱与物资享乐,就是福报。这是一种对因果福报的错误...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4 定根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彼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对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
行 一、出离心 第二章中说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可以保证未来世得到殊胜的人天善趣身,在六道轮回中来说,是很好的善报。但是,仍然没有超出三界,还是在生死中流转...
业处篇 第三节、去除五盖 在修行之前先要离盖。盖(n?vara?a),是障盖、障碍的意思。正如找到了要去一个地方的路,但是路上有很多障碍,诸如荆棘、石块、树干、树枝等挡住了去路,...
心中佛国 或有佛刹地,垢秽不平正,众生烦恼故,起如是佛刹。 《六十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三》 有的佛国脏乱污秽、高低不平,这是因为该佛国的众生烦恼多,才形成这样的...
光明大道 人生抉择迷茫无智造业 光明皈依、行善 何为三宝佛、法、僧 人生抉择 人从出生成长、以至成人,一生中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抉择,年青时代要面临抉择学校及就读的科系,毕...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六节 净土宗 一、史略 弥陀净土,源于晋代慧远大师,于庐山结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像前立音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东魏昙鸟大师才有所发展。驾师依龙树的...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二节 声闻行果 声闻者,为小乘行果,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悟四谛理,证阿罗汉果。因闻佛声教,故名声闻。《瑜伽师地论...
巴利语汇解 二、佛陀 佛陀:巴利(梵)语buddha的古音译。意为觉者,觉悟者。 佛陀有两种含义: 1.以解脱究竟智觉悟了一切应了知者,称为佛陀。 2.自己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觉悟了四圣谛...
第一篇 空 壹 前言 自古以来,佛门就有「空门」之称,因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它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成佛,他所...
平等不二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 《大智度论卷六释初品中意无碍》 在一般人的想法中,正道和淫怒痴,是截然不同的东西,但此偈却说它们是平等的。...
小道放荡 莫学小道,以信邪见;莫习放荡,令增欲意。 《法句经卷上教学品》 这四句话内容相当丰富。 小道是指看似有趣其实没有大用处的杂技、艺能、命相、方术等,可以谋生及消...
序言 这是一本依照南传上座部佛教传统观点来编写的佛教入门书。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为Theravda。佛教中最古老的流派,因其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故又...
剑及履及 闻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如是之过失,皆由懈怠心。 《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埵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六》 此偈是说,如果你在听了很多微妙的道理,却对自己的身心没有...
圣典篇 盐块经 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之业,都要承受其[果报]。诸比库,若是这样,则不能住于梵行,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一、释名 佛有过、现、未十万三世无量诸佛,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于娑婆世界。创诞于印度是释迹牟尼佛,即佛教之教主。释迎,泽云能仁,...
第二篇 五趣流转 壹 前言 《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
第二章、生命的本质 第三节、生命的本质 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存在都必须依赖各种各样的条件,这些条件称为因缘。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事物和现象,称为缘生法、行法或...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第一节 印度佛学略史 一、结集三藏 佛应世时,亲闻佛说,佛示寂后,依佛殖教,佛之遗教,由诸圣弟子所闻特结漠之法藏。然此法藏之结集,传说非一。 第一次结...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的教法,总的说来是说阿罗汉、辟支佛、大乘权教菩萨、实教菩萨实践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法、三心、四愿各种法门。现在介绍如下: 第一节 声闻行果四...
业处篇 第二节、修习功德 在《清净道论》提到的四十种业处中,最为历代南传上座部佛教长老、禅师们所推崇以及教导的是入出息念。为什么入出息念会受到那么高的推崇呢?因为:...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身念处》 身念处,梵语 kāya-smrty-upasthāna,巴 ka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身念住、身观。即观身之自相不净,又观其共相苦、空...
佛教基本知识 正果法师著 佛陀如大良医,自医医人,兴运大慈大悲,以自觉去遍觉一切有情,所以是遍觉者。无上觉简别菩萨。登地的菩萨,虽然是正觉者而亦觉悟其他有情,但因烦...
智慧无痕 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 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 《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 此两偈是说,不论你以...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五节 有情的出生 有情是生死死生,生生不已。一旦前一生命结束,即转为另一生命。有清新生形态有四类:胎、卵。湿、化。 胎生、如人、牛、羊等。最初自体...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Varitta Sila)是戒行的修习,避免作坏的事。 众善奉行(Caritta Sila)是道德的修习,修习善的事。 这两者合起来,就是戒的修习。 避免作坏的事有五戒:...
业处篇 第九节、落入有分 当禅修者能够稳固地专注似相维持一段够长的时间,他将有可能达到禅那。然而,在达到禅那之前,通常会先经历近行定的阶段。 近行定,巴利语upacra-sampa...
净土的修行方法二:念佛修行方法 念阿祢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念佛法门的一种,不是念佛法门的唯一。念佛方法分为三种:一。念佛法身;二。念佛功德;三。念佛名字。 一...
第七章 业感缘起 第一节 缘起论 有神论者,以为一切现象,乃自神之创造而成,是为有神的宇宙论。佛教则不然,以缘起论说明宇宙万有。万有生起,完全属于自己之因果律。现在之果...
满月清凉 映蔽于二乘,小智萤火光;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六十华严经卷四十三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八》 被小乘的声闻乘和缘觉乘所掩盖的人,虽然已得解脱智,却像萤火虫的...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有哪些烦恼呢?贪婪、渴求、执着、痴迷、虚荣、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伪、邪见、自私、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埋怨、...
深信唯有三宝能救度 皈依,是为了寻求生命的究竟依赖。这个世间,人人在以各种方式安身立命,总想抓住些什么才觉得踏实。或依赖财富,将钱财作为保障;或依赖地位,将地位当作...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四节 菩萨行果 一、大乘与小乘 乘者,运载义,引伸称运载诸有情,度生死海,到涅架彼岸之教法,名为乘。大简小而言,求佛之教法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节 人天行果 一、皈依三宝 1、皈依三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
第三篇 因果 壹 何谓因果 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
对于佛弟子而言,皈依三宝似乎再熟悉不过。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对之感觉十分平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皈依不仅是一道手续,更不是一次仪式就可大功告成的,其本身就是...
常援助亲属 「光宗耀祖」 这概念, 是华人独特的民族意识。由於华人的籍贯、姓氏之众多, 道统上, 许多个别不同的宗祠都有著一种强烈的「光大吾宗」之优越感。 一个家族里若有...
第一篇 十二因缘 壹 前言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佛法说:生命是由因缘而来的。 因缘是什么?因,就是生命的根源...
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二节、散播慈爱 接着再为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散播慈爱的方法。 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
宇宙的组成 宇宙是由物质现象的色,与生命现象的心组成。 一、色(物质现象): 一切宇宙物质(色法)现象,是由地。水。风。火。四大种相互和合而成的。 这四大种的相互和合便...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2 苦集圣谛 诸比丘!云何为苦集圣谛耶?后有起而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南传相应部...
众生成佛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 此偈是说,当自己认识了佛的精神,知道了佛的意思,接受了各人自己也能成佛的理念,就会盼望一...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四节 天会宗 一、学统 北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悟一心三观。南岳慧思承此一心三观,并依《法华经》的义旨构成诸法实相论,遂为此宗主要思想。陈时智者...
第二篇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壹 相好的定义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课诵偈语。其中,「相好」是用来形容佛陀色...
念三恶道苦 死亡为什么可怕?固然是放不下对世间的执著,但更重要,是因为我们不知死后去向何方。修行成就者所以能笑对生死,正是因为他们对前途了如指掌,能随自身愿力作出抉...
人天行果 第一节 行 一、皈依三宝 (一)皈依的意义 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是佛教徒,若不受三皈依,虽然研究佛教的典籍,但...
佛的三身 佛可以住于三种不同的境界之中,起不同的妙用。这三种不同的境界,就是佛的三身。 1.法身 佛通过长期的修行,身心已得到了彻底的净化,进入了唯一常住不灭的大涅槃之...
三无漏学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内学止观,无忘正智。 《法句经卷上诫慎品》 这四句话讲的是道德的生活、精神的安定、智慧的修养,也就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以戒降心是以道...
谦逊 Nivato 「谦虚的人永远不谈自己,骄傲的人往往用骄傲来掩饰自己的卑怯」 「烦恼皆因强出头」从此句话可以知道「逞强」是引生烦恼的根源。由於「怕输」所有就会「逞强」。「...
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 壹 前言 佛教分有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发上弘下化菩提心的菩萨,小乘是指以自己的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声闻、缘觉。乘是车子的意思,喻指能够将众生从烦恼的此...
第四篇 中道 壹 中道的意义 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
皈依的意义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他们离乡背景,举...
三皈依 也做皈依三宝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 第一皈依佛,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 第二皈依法,佛...
什么是五戒讲义 宏泰法师整理 序文 甲、五戒三皈大意 乙、解释戒义 丙、出体 丁、受五戒的功益 戊、归戒之分合与授戒之具缺 己、进受五戒律仪之资格 庚、受五戒法 辛、五戒名义...
奉行学处 奉行学处,是敬佛、敬法、敬僧。 首先是敬佛,包括一切泥塑木雕的佛像,皆应视为佛宝一般恭敬,切勿妄加评论。凡夫往往看到什么都想发表高见,甚至对佛像也不例外。...
皈依戒与居士五戒 有不少对佛学感兴趣的人,因为担心自己守不了居士五戒,而停步于皈依的大门外。也有相当多已经皈依的师兄,至今没有搞明白皈依戒和居士五戒的区别,常常将二...
学处篇 第六节、自受八戒法 若有条件受持八戒的居士,应入于寺塔中,以敬信之心礼请一位戒行清净的比库求受三皈依及八戒。若于无比库处而欲受八戒者,亦可于世尊苟答马佛像前...
最高的智慧 行者舍诸法,亦不依止慧,亦无所分别,是为决定智。 《大智度论卷四十五释大庄严品》 此偈是说,一个人若能不执著种种现象,也不执著智慧的追求,在他心目中,也不...
正确认识经律论三藏经典 我们现在学佛修行,主要是依靠三藏十二部经典。那三藏十二部经典是怎么来的那? 三藏十二部经典,是在释迦牟尼进入无余涅槃后,由释迦牟尼的后世弟子...
佛教问答 问:为什么有些人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小乘佛教? 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弄清什么叫小乘。小乘,梵语为h?nayna。其中,h?na含有恶劣的、下贱的、卑鄙的、低级的、庸...
第一篇 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 壹 前言 佛陀将宇宙万有的事物,归纳为色、心二法,也就是物质现象与精神活动。但是众生根器不同,迷悟的程度也有差别,所以对于心法不能了解的...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四正勤》 声闻地说:「如是于四念住串习行故,已能除遣粗粗颠倒,已能了达善不善法。从此无间,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于诸已生恶不善法,为...
言语悦和意 时常给予适中的语言来对待周遭的人,自然本身能得吉祥,大众也可沾上一份吉祥,人人以悦意的言语相待,即大地尽是弥漫著一片祥瑞和气的音讯。 「莫说他人短与长,...
回向 Imya dhammnudhamma-pa?ipattiy, Buddha p?jemi Imya dhammnudhamma-pa?ipattiy, Dhamma p?jemi Imya dhammnudhamma-pa?ipattiy, Sa?gha p?jemi Addh imya pa?ipattiy, j?i-jar-mara?amh parimucciss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敬奉佛! 以此法...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皈依,须有正当的理由,这直接影响到学佛的态度和成就。正确的皈依之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我们所拥有的能够听闻佛法的...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1 安那般那念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庇护,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出家呢...
正念观身:对前九个练习的评论 当我们修习佛陀所开示的上述这九个即身观身的练习时,我们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身体、身体的姿势、身体的动作、身体的各个不同部位和构成身...
亲近贤慧者 无论在您得意或失意时,会给您启迪,为您指示正路,陪伴著您,与您共策共略度过人生。相反的,您若是遇人不淑,结交的都是酒肉朋友,下场肯定就不得善终。人生旅途...
第一篇 涅槃寂静 壹 前言 长久以来,佛教有许多深奥微妙的义理,被世人严重地扭曲、误解,甚而形成对佛教的戏谑。譬如涅槃本是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希望求得的圆满幸福境界,但是...
第一节 弥勒菩萨 (一)弥勒的事迹 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三节 佛说三科的意趣 如来说蕴、处、界三科的意趣,如《俱会论》说: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众生愚执不同,法有区别,此为如来说的意趣。有愚心执为我,...
依法而行 中国梁朝的徐勉是一位廉正的清官, 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法官,对政事一向勤劳,不会徇私情。有一次他写了一封信给儿子崧,教诫儿子为官清廉的重要,其苦口婆心,从谏...
正念观法:练习16择法 彼有择法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有择法觉支。 彼无择法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无择法觉支。彼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择法觉支如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择...
《仪轨》中忏悔的说明 发心之后,须以勇猛心修习忏悔。在无尽生命中,我们积累了太多罪业,并将尽未来际影响着我们。唯有至心忏悔,才能消除这些不善业力。 忏悔,首先要发露...
杀 戒 释名 断命曰杀,有情曰生。断有情命,是曰杀生。堕胎胎儿死犯杀戒。自杀亦犯杀戒,与杀人罪同。 制意 一、由杀害生命,罪业深重,不堪入道。 二、杀害众生,违背大悲心故...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一节、生命之因 佛教强调:正如生病可以找出病因,生命也必然是有因的。然而,生命并非由所谓的上帝、生主、大梵天、大自在天所创造的,也不是由佛菩...
正念观身:练习7观察身体的各个部位 复次,诸比丘,彼应观想自身,自足底而上,自头发而下,此身为皮囊所包裹,种种不净充满,而作是言:我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皮、肉...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所谓佛者,梵语佛陀之简称。(梵语,指印度之语言)译言觉者,或智者。即真正圆满觉悟宇宙人生之真相,亦即了悟诸法之事理的一切智人。因众生...
圣典篇 小业分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答林给孤独园。 当时,年轻人苏跋多迭亚之子来到世尊之处。来到之后,与世尊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
发大心的因缘 发大心的因缘 (甲)菩提心三义①真性菩提 ②实智菩提 ③方便菩提 (乙)修行先立心愿心愿为修行之先 心愿为立行之准 (丙)发大心的因缘①念佛重恩 ②念父母恩 ③...
皈依三宝是哪三宝?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分法,不外从事相上和理体上说,可分为: 三种三宝、四种三宝、六种三宝 。 三种三宝 1、别相三宝:又称阶梯三宝、别体三宝,佛陀最...
什么是四念住?四念住的意思 四念住就是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心意和外在诸法,要时刻注意观察,念念分明,以消除对四者的颠倒执着,以达智慧究竟解脱。即...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绪论 第一节 三论宗 绪论 佛教虽产生于印度,自汉代传入我国,随着经典的翻译。以及研习修学者的增多,遂而各宗发挥光大,且有系统的研究,确在中国,在唐代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类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托而探求于宗教;各种宗教也为了人类和谐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准则。佛教,严格言之,它是非宗教亦非哲学,它是佛陀的教育;但是...
圣典篇 算术师摩嘎蓝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东园鹿母殿堂。 当时,算术师摩嘎蓝婆罗门来到世尊之处。来到之后,与世尊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
第一篇 心 壹 前言 心,是吾人现前一念灵知的性体,圆明寂照,不生不灭;是诸佛的法身,众生的慧命,具足一切功德智能,永离一切颠倒妄想。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缺,只因无明...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7 正念 诸比丘!云何为正念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以随观身,而热诚、正知、具念、以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以随观受,而热诚、正知、...
适时闻佛法 Kalena dhamma-savanam 「耳朵整天只听是非,不懂得听闻佛法,福祉从何而来? 」 时下生活,视听享受可说是一流至上,市面上流行的电子器材,电视、 录音机、 收音机、 音响...
正念观受:练习11了别受 彼正感觉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乐受。彼正感觉苦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苦受。彼正感觉非苦非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非苦非乐...
正念观法:练习18转化被压抑的结使 诸比丘,彼应了了分明眼根(耳、鼻、舌、身、意),了了分明色尘(声、香、味、触、法),了了分明依此二者生起之束缚,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
似有实无 大众心不同,随起诸妄想;如是诸佛刹,一切皆如化。 《六十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三》 此偈是说,因为众生的心彼此不同,由心生起的妄想也各形各色,因此十方诸...
《佛学基本知识》 释从慈 编述 东方佛学资料丛书 199411 自 序 佛学基本知识是我在最近几年中,利用课诵之余亲笔写的;佛法浩如烟海,历代高僧大德门虽多著述,但多为古文艰涩难懂...
四恶趣 四恶趣是在三十一界里。三十一界统摄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十一界是:四恶趣,人,六欲天,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天,二禅天有少光、无量光、光音天,三...
宇宙诸法的实相四法印 诸行无常 诸行:指的是法界一切物质现象与一切精神现象 无常:指的是永恒不断地运动变化着。没有丝毫绝对的静止的空性。 在相对世间里。无论是有情生命的...
皈依是什么意思 一般信了佛教的人往往谈及我皈依了,在佛教中有皈依的仪式,皈依了某某师父后,给你一个法名,然后就好像成了佛弟子了,告诉人家我学佛了。 至于为什么要皈依...
博学与多闻 「生有涯学无涯」生存在这二十世纪的年代,世人面对众多新的知识挑战,特别在现代资讯发达的时代,电脑科技等知识都取替了旧古时代的学问。如果不能掌握到一些新知...
立志於正途 立志、意愿、需求是构成人生吉祥的架构。吉祥人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他探讨: 具有追求满足安全的需求; 有种安泰、安适、踏实的心理状态。 追求身心的安顿,思考什么...
巴利语汇解 三、戒律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即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 在《律藏巴拉基咖》中解释:乞讨者(bhikkhakoti)为比...
皈依三宝之意义 一、何谓三宝 在皈依三宝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和僧宝,宝代表了稀有珍贵,因为佛、法、僧在世间的出现非常稀有难得,所以称之...
正念观法:练习19克服内疚和恐惧 彼有掉悔,心中了了分明,我有掉悔。彼无掉悔,心中了了分明,我无掉悔。尚未生起之掉悔云何会生起,心中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掉悔如何弃舍,心...
三皈五戒大意 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除非我们不信佛,信佛一定要皈依三宝;除非我们不学佛,学佛一定要受持五戒。因为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起...
瞻仰诸沙门 Samanananca dassanam 「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俗语,让人感觉往寺庙走的人都是问题人物。由於寺庙高挂「佛门净地」之故,造成闲人莫近,随接著就人被视为「禁地」。於是乎...
差别平等 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 《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 佛陀说法,视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就像下雨,一味平等遍布大地,但随着众生根性有别,所感受到的...
《仪轨》中七支供的说明 七支供出自经中之王《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在佛法修行中有着重要地位。普贤菩萨的大愿,又称十大愿王,内容极为殊胜。 所有十方世界中等四颂为礼敬支...
圣贤之道 中国古时候的教育不外乎要使学生遵循古圣先贤之德,求得高尚品德正仁君子的风范。所以期望学生希圣希贤实是先人教育的目的。我国近代净土宗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也是苦...
十八、十九 离恶止恶业 「严以责己,宽以责人」是止恶行善的根本概念。学佛之人宜时时作是念:我亦是有诸贪嗔痴,仍有是习气毛病的人;怎可於他看不顺眼?岂能於他诸多挑剔?只...
巴利语汇解 四、教理 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 即圣者的真谛(ariyassa saccatt ariyasaccn?ti attho.) 圣(ariya),意为神圣的,尊贵的,圣者。谛(sacca),意为真谛,真理,真实。 这四圣谛之所以被称...
第一篇 时间(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壹 前言 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首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说明人自出生到这个世间上来,就在时间的不...
第二篇 空间(须弥纳芥子 微尘容虚空) 壹 前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包括心外的空间与心内的空间。心外的空间是指我们生存的外在环境,譬如我们居住的房舍、活动的场所,甚...
佛三不能 佛虽然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已经彻底地从宇宙生命的一切生灭法中解脱出来,得到了无上的智慧与智力,自身已契入万法,与真如同体。因此,佛能随心所欲地运用一切生...
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一节、入出息念 在这里将为大家介绍三种简易可行的修行方法,让我们的心通过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与智慧。 第一种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过专注呼吸...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所谓法者,梵语达磨,泽云法,轨持义。轨谓轨范,能生物解:持调任持,不会自相。合此任持良性轨范物解两义,即名为法。此法,概括宇宙一切事...
第二篇 天堂与地狱 壹 前言 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之中,一般人的思想、意识所及,除了今生所依存的世界之外,其次就是天堂与地狱。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人死后不是上生天堂,...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目录 壹:皈依的重要性 贰:总标皈依的意义 甲一、解释名义 甲二、三宝内涵 参:别明皈依的方法 甲一、事相皈依 甲二、理体皈依 乙一、皈依业果 乙二、皈依空性...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四节 有情的延续 有情是蕴、处、界和合的生命流,非一期死了为结束,在因缘合会时,他将无限止的延续下去。能无限延续、须因缘的资粮。如灯有不断加油,才...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1 正见 诸比丘!云何为正见耶?诸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见。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 何等...
圣典篇 大心材譬喻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鹫峰山,迭瓦达答刚离开不久。在那里,世尊就迭瓦达答对比库们说: 诸比库,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
三皈五戒之意义 文珠法师讲述 目录 一、三宝的意义 二、三宝的类别 三、皈依的意义 四、皈依仪式与功德 五、五戒的内涵 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除...
求学要诀 夫学有二,常亲多闻,安谛解义,虽困不邪。 《法句经卷上教学品》 求学有两个要诀:第一是常亲近善友,第二是遵守真理。学是指圣人之学、解脱之学,也就是离烦恼之学...
速得成佛 对三宝的真切信仰,将使我们生生世世有缘常随三宝左右,精进闻法修行。皈依三宝的实质,乃通过外在三宝而认识生命内在本具的三宝品质。 由认识、熟悉三宝品质而速得...
学处篇 第五节、自受五戒法 在家居士如果想在自己的家中受持三皈依及五戒,或者怀疑自己的戒不清净而想重新再受,他也可以在世尊苟答马佛像前恭敬受得。建议在家居士将此自受...
善用五力 五力就是由建立五根而生起的五种力量。即信力、念力、精进力、定力和慧力。 信力: 就是由信根的建立而起的一种力量。 信根的建立,可以使修行者起不可思议的威力,可...
学处篇 第七节、十戒释义 下面是节录自《沙马内拉学处》一书中对沙马内拉十戒的解释。十戒尼出家十戒的持犯跟此十戒相同,而伍波萨他八戒法也与此十戒的前面九条相同,只不过...
孝顺於父母 「敬母是乐事,敬父是乐事,百善孝为先,父母是活佛 不孝於父母,善事再作多,也徒流形式」 人不知什么时候就来到这世间,但肯定的是知道自己的祖先父母的延续而来...
正念观身:练习8身体和宇宙相互依存 复次,诸比丘,彼身无论处于何种姿势,彼应依界(组成身体之四大)而观其身曰:此身之中有地、水、火、风等四大种。 这个练习向我们表明,...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三节 缘觉行果 一、名义 缘觉乘,又云中乘,亦云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不依如来声教,感飞花落叶之外线,证辟支佛果,泽云缘觉,或独觉...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四节 何谓僧 所谓憎者,梵语僧伽,泽云和合众。即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僧有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四种。僧称为和合,主要体现在六和精神上...
第二章、生命的本质 第一节、苦圣谛 佛陀的教导以四圣谛为根本。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是苦圣谛。那么,什么是苦呢? 有人听到佛教讲苦,就认为佛教是苦的宗教,是消极、悲观的宗...
三皈五戒的含义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即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为...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2 精进根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于轭。彼对未生之恶不...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三节、如何去除困扰性烦恼 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就应该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呢?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
第二节 果 一、圣位所断烦恼 声闻乘行者,从世第一位善根之间发起真无漏智,即能断尽三界的见惑而成为初果圣人。此后更不断地数数修习无漏圣道,即能渐次地断尽修惑而证得阿罗...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五节、烦恼的表现 当烦恼产生时,会通过三种门(管道)呈现出来: 1. 身体的行动身门; 2. 口头的语言语门; 3. 内心的意念意门。 经由身门、语门和意门的...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由此可见,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导,以及能令人导向觉悟的教导。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也可以称为佛法。然而,若把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与实...
善顾妻儿子 家庭生活,是持续一个民族,一个文化,一个国家的原动力。中国人说,没有家即没有国,有家才有国。国与家是相互相关、就如影子与身体一般。家庭问题牵动了社会问题...
莫嗜酒成习 四大罪源:酒、色、财、气,是众人所喜好的,所追逐的对象。此四物亦是欲望之饵,它使人欲罢难休,弄人粉身碎骨。自古以来,酒、色、财、气这欲饵就与人纠缠不清,...
第一节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 禅学是佛教根本教义的一个中心论点,它是佛说一切教法之中的一大总相法门。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
四如意足(四神足)是什么? 四如意足就是在世间修行解脱者,要培养令自己事事如己意的四个方面的精神力量。这四方面的精神力量就是: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心如意足、思维如...
十地菩萨有哪些 菩萨以功德深浅可分为十个阶位: 一、欢喜地: 处在欢喜地的菩萨,是刚刚开悟了的行者。他对世间的一切生灭法,有了自己正确的体验。除去了一般凡夫的妄执,真...
业处篇 第十一节、达到禅那 如果禅修者的心态达到平衡,把五根平衡了,再提升正念,持续地将心专注在禅相上。随着定力越来越提升,禅修者将能够超越近行定的阶段,达到安止定...
第二节 五位百法 学习佛法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并且法相名词多以万计,更不容易从各个名相之间得到系统的认识。但是我们假若能够从某些有系统性的名...
依法传授皈依 皈依,应通过如法仪轨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忏悔,忏除我们无始以来造作的无量罪业。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清净无染的心,才能如法纳受皈依。念...
什么是皈依 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学习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 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 生,今生做畜生,来...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五根》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应于何观信根耶?四预流支是。 应于此观信根。 诸比丘...
第三篇 佛陀十号 壹 佛陀十号的定义 我们除了从佛身来了解佛陀以外,还可以从佛的名号来认识佛陀。 由于佛陀实在是太伟大了,所以世人用种种异名来称扬佛的巍巍功德,例如:世...
如何皈依 在座的多数都已皈依,但我们的皈依是否如法呢?目前,教界有很多不如法的皈依现象,有些甚至简化到发个皈依证而已。求受皈依者,往往既不了解皈依意义,亦不懂得相关...
第二章、生命的本质 第二节、生命的构成 生命,在佛陀的教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佛教要分析生命的构成,认知生命的真相,研究生命的本质,最终目标是为了解脱生命的诸苦。...
人与非人不能为灾 皈依三宝,安住于三宝慈光加持之下,有如获得最有效的护身符,最坚实的铠甲,能使我们的生活、修行平安顺遂。无论是周围的人,还是非人等其他鬼神,都无法伤...
果德 一、菩提 佛位圆证二转依果,为菩提涅槃。菩提是能证的无漏智,涅槃是所证的真如理。菩提是所生得,涅槃是所显得。 菩提是转有漏杂染的八识而成的四智相应心品:(一)大...
巴利语汇解 五、禅修 业处:巴利语kamma??hna的直译,字义为工作的处所,即修行的法门,或修行时专注的对象。 有两大类业处: 1.止业处(samatha kamma??hna)为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属于增...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九节 小乘二宗之略要 自佛灭后百年余,佛教产生异议而逐渐分裂,义学纷法。直至佛灭后九百年初,世亲造《俱舍论》,又九百年中,河梨跋摩造《成实论》。因这...
第一篇 苦乐交集 壹 人生之乐 我们常说:人生有酸甜苦辣,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 追求快乐是每个人所希望的。人生有那些快乐呢?金榜题名是快乐、事业有成是快乐、妻贤子孝是快...
生活的规范 大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 《大智度论卷十三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 戒是生活的规范,故在很多经典中,都可以发现对戒的强调和重视。因此,这个偈子...
既不喜又不忧 若了知无我,有如是人者,闻有法不喜,无法亦不忧。 《大智度论卷二十六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 一个人如果彻底明白了无我的道理,听到说有,不会喜形于色,或听说...
至诚改过、行善改命 古德云:人非圣贤,孰 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勉励改过行善的人,往昔的过失无须过於灰心丧志、退缩;只要即时努力改过、忏悔、行善、不因循苟...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佛陀所教导的就是他在菩提树下所觉悟到的。 佛陀觉悟了什么? 佛陀觉悟了法! 什么是法? 法,巴利语dhamma,它...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但有着共同的要领;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选择什么宗派,也不论修学什么法门,都绕不开这些要...
脱离魔网 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心动故非道,不动是法印。 《大智度论卷八释初品中放光第十四之余》 起心动念是一般人在一天当中,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事。这个偈子则说...
身怀诸巧艺 人若「身无一技之长」肯定会难以立足在这现实的社会里,生活就会面对种种挑战,最后弄到焦头烂额,尽是吃亏不已。虽说「行行出状元」,但是,今非昔比,社会要求,...
处事须谨慎 「一失足成千古恨」此句箴言警惕世人行事待人须处处小心,莫徒一时之快,莫因一念之差而行诸差错为自己种下祸殃,埋下懊悔与内疚的种子。事后懊悔,这是一般人常有...
常行於布施 「布施供养福无边」布施是真正的纯善,因为它是一种牺牲的精神。由牺牲奉献中体会,助人为快乐之本。只有透过与别人分享,成就才有意义。布施能使人的自私得以融解...
皈依要什么条件 共同前行中的很多观念和理论,是为奠定我们实修的根基,是为进一步的修持所做的准备。事实上,以我们这样的凡夫,从过去世到今生,在现世的每刹那中,不断地在...
什么是佛(总结)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佛了吧? 佛:是一位已经圆满地自觉觉醒了真如自性的人。 佛:是一位具有清净智慧与清净智力通达无碍的人。 佛:是一位智慧。智力。解...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3《心念处》 心念住(梵 citta-smrty-upasthāna,巴 cittecittā 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又作心念处。即观能求 心之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
圣典篇 若希望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答林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称呼比库们:诸比库。那些比库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 诸比库,应当具足戒与具足巴帝摩卡...
业处篇 第四节、经文浅释 应当如何修习入出息念呢? 要修习入出息念,就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佛陀教导修习入出息念有很明确的次第。这种次第在所有经典里的教导几乎都是一样的...
第一节 净土法门所依的经论 净土法门,是佛教最容易使人接受和信仰的一个宗派。它方便易行,所以导致人们欢喜修学、信受奉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真是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
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壹 极乐净土 一、阿弥陀佛的本愿 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以圆满、不可限量广摄一切功德,并以佛的智慧、愿力、光明拔济...
第一篇 惭愧忏悔 壹 前言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可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就是这...
共同学处 所谓共同学处,即对三宝必须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共有五点: 第一,随念三宝功德,数数皈依。我们应时常忆念佛、法、僧的无量功德,生起虔诚皈依之心。看到每一个众...
布施供养 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这是舍与的思念(cetanā),在执行时能消除对布施物的执著,在业报上是能获得财富。布施能克服悭吝,使施者的心从执著与悭吝中解...
遵从 Sovacassata 「随意而安」是一种逍遥自在人生,是心安理得的精神领域。人其实是能够潇洒在此世间任意游,无奈被贪欲之心所牵累,生活得很不自在,很不自然。 遵从是维持社会...
佛教所指的世间有哪些?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杂阿含二三三经】(世间)【大正大藏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世间...
法随法行 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不断地训练。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修行内容,更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及四无量心。 皈依之后,...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6 正精进 诸比丘!云何为正精进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不令生而起志欲、精进、发勤,以持策心。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
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 「诸比丘!由于不能彻知四圣谛,你我长久以来,皆迷失于生死轮回!」(见《相应部》56.21) 在《弥兰王问经Milindapa?hā》第六品九经:「大王,比如有人食熟芒果...
第三篇 六度四摄 壹 前言 佛法浩瀚无边,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而区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
学处篇 第八节、持戒的功德 (S?lnisasa) 一、在《法句经》第54-57偈中佛陀说: 花香不能逆风送,栴檀.答嘎拉.茉莉。 善者之香逆风送,善人之香飘诸方。 栴檀.答嘎拉,青莲.瓦西其, 如...
什么是净土? 净:是清净的身心。 土:就是宇宙四大物质风。水。火。地中的地,地是这四大物质中最坚固的。 净土,就是身心清净坚固不退。 什么是净土的修行方法? 净土的修行...
减灭诸障 皈依三宝,能帮助我们灭除一切罪业。无尽的生命延续中,我们曾造作无边罪业,唯有至心忏悔方能消除。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将忏悔力量总结为追悔力、依止力、对治力...
不留痕迹 若观无生法,于生法得离;若观无为法,于有为得离。 《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法忍义》 从这个偈子看来,无生法和无为法是得智慧、断烦恼的依据。无生法和...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壹 前言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维摩诘经》说:菩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
转苦为乐 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这是说,薄德少福的人有很多苦恼,他们所持的邪见,多得像是密林,有的执有,有的执无,这...
佛门三皈依的真实意义与利益 皈依的真正意义有什么呢? 一、皈依不是吃素斋,不是受戒约束,不是剃度出家:皈依是表示我信仰佛教,假如没有经过皈依这个仪礼,只是拜拜、烧香...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一节、佛陀 上篇 您认识佛教吗? 一谈到佛教,许多人会联想到:去寺庙游玩,据说烧炷大香可保佑财源广进、官运亨通;到庙里点长明灯、万佛灯,据说可以保...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1 苦圣谛 何谓苦圣谛?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忧恼苦、遇怨憎者苦、与所爱者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为...
第三篇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 壹 转识成智的目的 唯识的主要目的是要究明万法唯识所变现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唯识所现的染法转成净法,将凡夫识转成圣人智。也就是说将人生命...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4 正业 诸比丘!云何为正业耶?诸比丘!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诣比丘!此名之为正业。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 何等为正业?正业有二...
第二篇 结集 壹 前言 结集又称集法藏,有等诵、合诵、会诵的意思。结集的方式,是先聚集许多圣贤比丘,再从众圣贤比丘中推出精通法、律的圣者,由上座发问,宣诵者就凭记忆回答...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1 信根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
菩萨的修行方法(五明) 菩萨乘愿往返世间救世度生,必要掌握世间的各种知识与生活技能。即能自养其色身,不给众生带来负担,又可以聚积资财,为众生施以种种布施。伺机善佳引...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二节 唯识宗 一、学统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说明万法唯识所显及分析造法相状。 佛灭后九百年顷,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说了《瑜伽师地论》,最初发明此唯识理...
用佛智慧 如来智如是,众生悉具有;颠倒妄想覆,众生不知见。 《六十华严经卷三十五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 此偈是说,人人都具备跟佛相同的智慧,可惜一般人的心智被痴...
四正勤 修行佛法,有四件事情必须要时刻注意警醒自己,无时无刻不得稍有松懈,才能增长自己的解脱慧命。 一、已生恶令灭 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解脱修行者,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现...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究其实,皆未离开皈依三宝的范畴。可以说,离开三宝就没有佛法。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后,见人们皈依之心不切而四处传讲皈依,...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从《表 2-1》,我们可以先大略的了解,五根、五力与四圣谛、八正道相互之间的关系。原来五根、五力是在述说着,如何圆满完成八正道的五个重要元素。经...
第七章 业感缘起 第二节 业感缘起论 业感缘起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皆由有情业力所感生。《俱舍论》云: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但由有情业差别起。一切有情由感作善恶等业,...
正确认识魔 魔!分内魔与外魔两种。 内魔有:五蕴魔。烦恼魔。业魔。心魔。死魔。善根魔。禅魔。善知识魔和菩提法魔。 五蕴魔:众生能凭自己的色。受。想。行。识作很多的业。...
皈依的利益 皈依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利益?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学佛者也讲究利益吗?事实上,学佛并非排斥利益,只是不执著利益,以无所得的心来看待这一切。 但不执著利益,并...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三节 四劫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环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泽云时分、大时、长时。此大时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计算,时极少为刹那,时极长为劫。从人寿...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3 令生勤(修断) (三)名修断,谓于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广说乃至策心、持心。 由于善法数修数习,先所未得能令现前,能有所断,故名修断。...
正念是明灯不是法官 附(书评) 读一行禅师《生命的转化与疗救》 这一年来,最大的喜悦是听一行禅师讲经说法。感恩一行禅师,也感恩净慧大和尚等善知识。翻译《一行禅师文集》...
业处篇 第一节、戒与止观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修学佛教的目的在于断除烦恼。要断除烦恼,就必须禅修。谈到禅修,就必须依照戒、...
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三节、正念正知 在佛教中还有一种很重要、很实用的修行方法保持正念正知。 正念让心稳固地沉入所专注的目标,不散乱、不飘浮。 正知对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
四个健康的心理因素(四依四不依) 学习佛法必备的四个健康的心理因素(四依四不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1.依法不依人: 我们学...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壹 三身的定义 经典上说,在广大的宇宙中,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于娑婆世界说法度众,其它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
皈依三宝有禁忌吗 皈依三宝,仅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没有任何之忌讳,皈依三宝犹如上学读书前必须先注册,亦如当选总统后,就职前必先就职宣示;同样的理由,要做个正信佛门弟...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3 正语 诸比丘!云何为正语耶?诸比丘!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名之为正语。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 何等为正...
略释佛义 宗教的信仰是心灵上虔诚的寄托,信仰应了解教义与道理,才不至于落入迷信或盲目的遵循。中国是文化悠久的国家,中国的文化及道德思想是举世景仰的;文化和道德思想间...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四节、如何去除潜伏性烦恼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8 正定 诸比丘!云何为正定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与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寻伺寂静故内净、为心一趣...
三皈依讲义(宏泰法师) 三皈依讲义 宏泰法师整理 序文 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
生命现象的四个真理(四圣谛) 四圣谛是什么? 四圣谛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真实现象,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的四个真实的道理。也就是生命现象在世间的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就是:苦...
巴利语汇解 一、佛教 佛教:巴利语Buddha-ssana。Buddha,意为觉悟者,即佛陀。ssana,意为教导,教说,教法。Buddha-ssana即佛陀的教导,佛陀的教法。 佛陀的教法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 教理...
不堕恶趣 佛法认为,生命于六道轮转不息。其中,恶道之苦极为恐怖。经常思维恶趣苦,能激发猛利皈依之心。若将三宝视为生命唯一归宿,承其加被,将不堕恶道。 《嗟袜曩法天子...
五戒意义是什么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一)不杀生而仁慈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动物,无不贪生怕死,我们爱护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随便杀害其他...
第三篇 明心见性 壹 前言 古德说:「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三藏十二分教都在教我们如何认识真心与妄心,进而去对治妄心。当妄心去除,真心也归于...
第三篇 奉行八正道 壹 八正道的定义 苦是人生的实相,如何离苦得乐,求得究竟的解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所在。佛陀成道之初,为了让众生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特别开示了八条进...
学处篇 第九节、敬僧须知 南传上座部佛教基本礼仪 一、恭敬 1、作为佛弟子,皆应当恭敬三宝,以佛、法、僧为唯一信仰和皈依。僧人,是三宝的代表,是传承佛陀教法的根本和支柱...
念念成功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偈子说,如果有人,心念散乱,到了寺院里,以恭敬心称念佛的圣号,便已成就佛道。果真有这...
认识三宝 每个人的生命内在,本具备三宝的一切品质。换言之,在心灵的某个层面,我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皈依的根本,正是通过修学佛法开启这一宝藏。因此,必须认识到三宝具...
勿出恶言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法句经卷上言语品》 偈子中的士字,是指一般人士、普通人士。言语用之不当,就如斧在口中,佛经里往往形容恶毒的言词为...
事实如此 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 《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 此偈是说,得到般若的智慧之后,所见到的才是不虚妄、不颠倒的真实法,那...
佛教五戒的内容 五戒的内容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
什么是三皈五戒开示 讲于第三届生活禅夏令营 净慧法师 今天举行一次结缘皈依。 结缘皈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场的所有的营员,大部分是发起了要皈依三宝的信心,但可能也有一部...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2-5 慧力 何等为慧力?谓四圣谛。 (北传杂阿含 力相应678(六六六)) 慧力(梵 praj.ā-bala),于五根不断地数数修习及四圣谛之具修后,观悟四谛,成就智能...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2 正思惟 诸比丘!云何为正思惟耶?诸比丘!出离之思惟、无恚之思惟、无害之思惟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思惟。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 何等...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4 令住勤(防护断) (四)名防护断,谓于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广说乃至策心、持心。由于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中,远离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
业处篇 第八节、关于禅相 在入出息、长短息、全息或微息的任何一个阶段,禅修者都有可能体验到光。刚开始的时候,光通常出现在外面。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好像有一片像云、像...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2-3 念力 何等为念力?谓四念处。 (北传杂阿含 力相应678(六六六)) 念力(梵 smrti-bala),于五根不断地数数修习及四念处之具修后,于修四念处得五种念处...
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来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佛教徒信仰和尊崇。 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义,对净化人间,解除人们的烦恼和痛苦,产...
发奋勤正行 「努力今生须了却,莫教永劫受余殃」 於道业上来论,学佛者在发奋勤正行上,有著二种正行法,即事修与理修上的四正行。所谓事修上的四正行即: 1. 亲近善士∶善人则...
吉祥安乐 不假外求 有人往邪道求,有者向权霸谋,更甚者是往鬼神要。由於人心劣性的倾向,故宗教得以衍生不息,诸多的外道神棍及灵媒也就藉著「替天行道」、为神服务的旨意,...
先明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遭遇, 是祸是福、是苦或是乐;表面上看是命中注定,命运所使,不能改变,是好是坏皆父母生成,但人们可会想到这一切遭遇背后,是否蕴含...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三节 华严宗 一、宗义及学统 华严宗是依华严经而成立。释等初成道,悟法界真理,于其管自心征得而直说与人。但其义理高深,仅有大菩萨知真理。述说有情同具...
缘起成佛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因为诸佛的福德与智慧已经具足,知道一切现象皆无不变的自性,故也明白众生心中的成佛种子...
【编者按】 佛陀在世的时候,曾多次教导他的弟子修习四念处。佛陀入灭之后,四念处仍然是南传上座部最主要的用功方法。《四念处经》之于南传佛教,犹如《金刚经》之于北传佛教...
皈依的正行 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当我们通过皈依仪式成为佛子后,又该如何进一步修学呢?《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后应行四法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
传授三皈五戒 三皈依: ㈠、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学习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生,...
有情生命循环的过程(十二缘起) 有情生命循环的过程分为十二步,依次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二缘起。 一、无明:...
随愿皆成 所谓随愿皆成,非指所有人的所有愿望,而是美好善良、自利利他的愿望。对于这些正当愿望,真切祈求三宝加持,皆能心想事成。包括我们在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同...
盗戒微细须防犯 妙莲 盗戒很微细,比方生意人,同人家讲好的样本是值十块钱,到交货的时候,你拿七块钱的货品充十块钱,这就盗了三块钱。做生意要信实、童叟无欺;货卖当时价...
菩萨的修行方法(四摄法) 摄(nie):是收敛。聚集的意思。 四摄法:就是可以亲近一切众生,将其收敛。聚集到止息诸恶。常修善法。趣向解脱。回归自性。自利利他的道路上来的四...
正念观心:练习14 观嗔恚 彼有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有嗔恚。彼无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无嗔恚。尚未生起之嗔恚云何会生起,心中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嗔恚如何弃舍,心中了了分...
三十种波罗蜜 第一:普通布施波罗蜜,中级布施波罗蜜,上级布施波罗蜜。 第二:普通持戒波罗蜜,中级持戒波罗蜜,上级持戒波罗蜜。 第三:普通出离波罗蜜,中级出离波罗蜜,上...
修断 一、所修胜行六波罗蜜多 菩萨于诸行位中,修习无量法门,若随类摄,六种波罗蜜多可以摄尽;所以六波罗蜜多,是菩萨的正道,也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如《解密经》经中...
三皈五戒十善 (一)三皈,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法僧称为三宝,是佛弟子学习和景仰、依止的对象。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称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线。 (二)五戒十...
第一篇 三界二十八天 壹 前言 古德说:「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入。」又说:「一念觉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堕入轮回。」 「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
佛的四无所畏 佛对众生不起贫富卑贱之差别,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恒以教化。度脱众生生死为己任,绝不逃避任何艰难险阻,却以救世度生为乐。 在救世度生的事业里,佛面对一切...
精勤无难 人有不惜身,智慧心决定;如法行精进,所求事无难。 《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义》 这个偈子的重点在于精进两个字,这是大乘菩萨道的六度之一,用普通话...
内与外的三宝 虽然三宝有住持三宝、化相三宝、理体三宝、一体三宝和自性三宝的分别,但这些分别是为了帮助我们从不同层面深入认识三宝,不可将其割裂开来,亦不可稍有偏废。...
诸戒之本 戒为正顺解脱之本,亦为无上菩提之本。但所有戒律的受持奉行,都是建立于对三宝的信心之上。无论是受持五戒、八戒,还是沙弥戒,都是通过皈依,通过对三宝的宣誓来纳...
救世大悲者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 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两位圣者与我们中国人有很深的法缘。尤其他们被一般民间所敬仰的程度,并不逊色於其他外道的...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4 观如意足 诸比丘!比丘若依观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者,此名为观三摩地。 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令不生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
第一节 序言 如来成道记说:净法界事,本无出没,大悲愿力,示现受生。我佛释迦牟尼、他亲证了法事、本来是没有生、没有灭。可是为了大悲心切,度生愿深,因此于无生中示现有...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五节 三乘共学 一、三法印 印者,印定义,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内外之分,真伪之辨,正邪之别,皆以法印印定其说是否正确。如世公文,得印可信。一切经教,若...
欲海回头 著欲不自觉,以何悟其心;当观老病死,尔乃出四渊。 《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此偈是说,若有人沉湎于男女的情欲而不自觉,该如何让他醒悟呢?最好的方法...
略述五戒十善与精神文明 梦参 闽南佛学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就与中国社会紧密地相结合。如初传时期,与神仙方术黄老之学相联系。因此,世间上不论那一派学说,那一种宗教...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编者序言 《佛学基础》一书系界诠法师编辑。 界诠法师俗姓李,福建省福鼎店下人,1959年11月19日出生,自幼善根深厚,聪慧过人。 1978年7月,在福建太姥山平兴寺...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二节 处与界 处是十二处,处亦云人,生长义。六根六境能生长心o所法之作用,六识必托根方能生起。内六根处是识所依,外六境处是议所缘。由报及境为增上缘...
三皈五戒开示 一、皈依三宝 我们信佛学佛,正式成为佛弟子,要举行皈依三宝仪式。 皈是回归,依是依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叫做皈依。等于过去我们生命没有依靠,从现在开始...
遍撒菩提种 在皈依佛教时,我们依文发了四弘誓愿,在四句偈中,首句众生无边誓愿度。身为佛弟子的,在每天生活中当自深省,我们是否确实力行自己所发出的私愿?现今正值佛法末...
菩提信物 皈依师,是弟子皈依三宝的见证,更是佛法传承的纽带。经由庄严如法的皈依仪式,将诸佛世尊点燃的智慧火炬代代传递下去。为铭记皈依后的新生,引导学人走入佛门后深入...
超越两边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佛陀虽然讲说涅槃寂灭之法,但也不等于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一切现象本来就未离开涅槃的寂灭...
面对现实 观诸法生灭,一切本来空;知世间成败,从业而有生。 《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 此偈是说,以智慧的观点来观察一切现象的生生灭灭,就会体悟到一切现...
圣典篇 伍波萨他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东园鹿母堂。那时,世尊在伍波萨他日为比库僧围绕而坐着。 当时,具寿阿难于深夜过初时分后,从座而起,偏袒上衣,向世尊...
听闻佛法的八难 要能听闻佛法,我们必须克服八种障碍,八难或八非时(Akkhana),那就是不要: (1)生于地狱中; (2)生于饿鬼中; (3)生于畜生中; (4)生于长寿天;(无想梵...
正念观身:练习10通过观照喜来治疗创伤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
学处篇 第四节、受持出家十戒法 出家十戒,巴利语dasa-pabbajja-s?la。因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比库尼(bhikkhun?)传承已经断绝,所以女众若想出家修行,可以成为八戒女或十戒尼。 此出家十...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3 正知 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着僧伽梨(袈裟)衣、...
什么是三皈五戒证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密宗还要皈依上师,叫四皈)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论出家在家皆...
佛在眼前 法身非变化,亦非非变化;诸法无变化,示现有变化。 《六十华严经卷十四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品》 此偈是说,佛的肉体,也有生老病死,佛的法身是永不变化的,但是一...
佛法概要前言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刹那间,我已七十五岁了。回顾六十多年来的出家生活,遵照先师圆瑛大师的教导,对自己要求:严净毗尼,如法修行,研习经论,弘法利生,诸...
善学於戒律 戒的性质 「有人以守纪律为苦,我以守纪律为常,盖非如此不能畅所欲为。」 -朱丽安得烈斯 欲持戒者必须先了解戒律的性质,方能如法的受持,那才不致於盲从瞎跟,把...
真知灼见 无见乃能见,一切真实法;于法有所见,彼则无所见。 《六十华严经卷七菩萨云集妙胜殿上说偈品第十之一》 不要存有想见什么的主观态度,你才能见到纯客观的事实真相。...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四节、烦恼的产生 烦恼是怎样产生的呢? 正如前面提到:所有的名法(心理现象)都有个目标,而且总是在执行认知目标的作用。我们平时所说的生活,就是...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 ◎广化老法师注 目录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序广化 校刻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序昙昉 凡例 一、释经题 (一)法题 (二)人号 1.译主 2.笺要主 3.补释主 二、...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一节 百法分位 宇宙间之万有,其数无量无边,佛典名之万法,或称诸法。法是总该一切事物之称,也即万事万物。梵语达磨之本义为轨持,持即任持自性,轨是轨...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三节 心所法 心所法具云心所有法,心王所领有贪瞑等众多别作用。具有三义: (一)恒依心起,依心三方得生起; (二)与心相应,常与心王同依(根)同缘(...
第二篇 十法界 壹 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
三皈五戒念佛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
生活无过失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 往往会设下很多很崇高的目标与计画。但却又往往在遇上挫折时,转移目标, 另立理想。 追究其因,此种情形是理想与...
第三篇 四大皆空 壹 前言 一般人因为不认识佛教,再加上以讹传讹,经常对佛教的思想义理,乃至名相用语等,产生许多误解。譬如佛教所讲的「四大皆空」,往往被世人误以为酒、色...
第二篇 食存五观 壹 前言 王阳明有一首偈语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修行本是如此,日常生活里处处有禅味,吃饭睡觉中都能见出自...
第一篇 皈依三宝 壹 前言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皈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
第三篇 三千大千世界 壹 前言 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为世间。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合称,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
皈依共修仪轨 皈依,不仅是走入佛门的必要手续,也不仅是一次仪式就能大功告成的,其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方式。皈依,是对三宝最真切的信赖,是对佛、法、僧全身心的归投,这就...
三皈依讲义 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
《仪轨》中发愿的说明 皈依的目的,是于自身成就三宝功德。这就需要从做人开始,若不具备基本做人准则,如何修菩萨道乃至成佛? 作为佛弟子来说,做人的基本准则是遵守五戒十...
佛的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是佛特有的殊胜能力,是不与世间一般的凡夫所共有的,只有证得圆满佛果者才具有。 1.身无失 由于世间的无量众生的际遇。生活的环境。各自的品行。...
皈依三宝的意义 皈依的关键,在于其含义,而不在于其形式。所以,皈依绝不仅办个手续,填个表、领个皈依证而已。皈依的皈,是回头。依,是依止。皈依的意思是翻旧日之恶,依止...
正念观心:练习15慈观 彼无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无嗔恚。已生起之嗔恚如何弃舍,心中了了分明。已弃除之嗔恚如何令未来不生,心中了了分明。彼心离执着,心中了了分明,我心...
八正道是什么 八正道:是修行解脱者的,身口意行为的,八条生活准则。这八条生活准则,可以使修行解脱者止息痛苦、消除烦恼、增长解脱智慧。这八条准则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
身心言行 节身慎言,守摄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强。 《法句经卷下忿怒品》 此偈是说,把身、口、意的三类行为都好好照顾,对外来的刺激或攻击都不起嗔恨心,就是行的正道,也...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还是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 一切法门的修行,无不基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任。佛法大海,信为...
五戒是良师 妙莲老和尚开示 目录 壹.五戒是良师 - 第一条:不杀生戒 壹.五戒是良师 - 第二条:不偷盗戒 壹.五戒是良师 - 第三条:不邪淫戒 壹.五戒是良师 - 第四条:不妄语戒...
佛法概要结束语 本书以浅显的语言来淡一淡我对佛教的一些体会。真是大海一滴、虚空一尘。正如先师圆瑛大师遗著《楞严经讲义》的自序后面说聊籍管窥之见,而论性天,但凭蠡测之...
信心的基础 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六十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第八之一》 正确坚定的信心,是成就佛道的起步点,是成就功德的基础...
第四篇 五蕴非有 壹 前言 「四大」说明了宇宙物质世界因缘和合的现象,然而有情众生非仅具有物理机能,还拥有心意情识,它们又是如何在缘起法则之下运作呢?佛教的「五蕴」观念...
对付人类饥馑的武器 大豆,又被称为珍珠黄、玛瑙豆;早 在三千年前,已被中国农民所重视。中国的耕地总面积,虽然仅占有全世界耕地的百分之七;但是,此神奇的大豆,却养活了...
三皈五戒仪式 三皈五戒仪式在寺庙或者安静的地方可以举行皈依的仪式。没有这个条件,你可以自行在佛面前行皈依礼。因为皈依是心的皈依,就算没有人证,但佛却是无所不在、全知...
培植五根 信根: 信根就是,已经准备发心修行解脱的众生,一定要对佛法的原理进行深思熟虑。自己要对佛法思考一下,看看佛法是否确实合理可信,是否符合科学规律,是否违反自...
菩萨的修行方法(四无量心) 一个修行解脱者,在修行的过程中,不但自觉自利,还要发心把自己有限的智慧,用于点化众生。利乐有情上。即使他还没有证入菩萨的圣境,依然处在凡...
正念观法:练习20播下安祥之种 彼有喜(轻安、舍)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有喜觉支。彼无喜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无喜觉支。彼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喜觉支如何生起,了了分明...
知识智慧 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 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 《大智度论卷五释初品中摩诃萨埵》 智慧是心地无染,多闻是博...
原来如此 诸法之实相,则是众生相;若取众生相,则远离实道。 《大智度论卷二十释初品中四无义》 众生相就是诸法的实相,二者没有差别。但是此偈又说,如果执著众生相,那就离...
智慧之眼 世俗无眼,莫见道真;如少见明,当养善意。 《法句经卷上世俗品》 世人没有慧眼,不见正道,就如盲人见不到光明。这个偈子勉励我们当以培养善意来开智慧之眼。 世俗无...
第二篇 五位百法─百种心事的内容 壹 五位百法的意义 所谓五位百法,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万有诸法分为五类: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
如理作意 作为佛弟子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藏传佛教中,以思维人身难得、念死无常、思惟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有观念,简称四共。时常忆念思维这几...
知足 Samtutthi 「多欲多求多苦恼,少欲无求心自在;生活愈简单,日子愈快乐!」 最近的一部新加坡电影「钱不够用」在新马两地卷起了一片潮风,电影主题脍炙人口的成了人们的口头...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一节 三界六道及九地 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教意在转迷启悟,所说诸法重在心法上之辨解,对于世界之形成不过于追究,诸般多...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四节 色,不相应行及无为法 有质碍的诸法调色。色有显色和形色,显现分明之色彩为显色,如红黄等。体势各别之形量为形色,如长短方圆等。还有不能表示心等...
怎样持守五戒 五戒是哪五戒?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戒杀、盗、妄、淫、酒。表面看,这五种邪行似乎很多人都能避免,有些佛教徒甚至非佛教徒都茹素戒荤一辈子,心志不可谓不坚。但...
感恩 Kata??utā 「感恩的心可以促使心灵得到安宁。」 吾人生存在这个世界,需要倚赖许多因缘、条件以及各方面的配搭支助才能圆成。当我们饥饿用餐时,要对农夫的辛劳耕 耘心存感...
受五戒 我们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但是五戒的戒目,并没有什么稀奇突出之处。在印度的古代,各宗教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体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诫的后五诫,也是如此,现在...
业处篇 第五节、调整坐姿 在具体实修方面,想修习入出息念,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在禅修的时候,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来,但要注意座位也有一些要求。可先找一个通风、适合的位...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3 念根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久前之所作、久前之所说,忆念、随念。彼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法观法,...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真正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应当奉行八正道,及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以增长智慧;礼佛敬僧,以培植福慧功德。皈依后,要以佛法来规范身心,坚固信仰,变...
步步成功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从字面看来,诸佛灭度后,具有善软心的人,皆已成佛道,这是什么缘故呢? 当佛住世时,亲自...
正念观法:练习17 观结使 诸比丘,彼应了了分明眼根(耳、鼻、舌、身、意),了了分明色尘(声、香、味、触、法),了了分明依此二者生起之束缚,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缚云何生...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五节 禅宗 一、源流 怫教分显密和教宗之别。宗指禅学,禅宗是以心传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佛在灵山会上站花示众,边叶契悟,相承至达摩,于梁...
第二篇 解脱自在 壹 解脱自在的定义 解脱,就是解开系缚,脱身而出的意思;自在,指自由放任,无挂无碍。解脱,是动态的行为;自在,是静态的境界。解脱与自在,是一体的两面,...
安众与众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 这一偈子是说,自己认同了这个和乐融洽的团体,也希望所有的人都来信赖它、维护它、尊重它、尊...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2-5 正命 诸比丘!云何为正命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断邪命,于正命为活命。诸比丘!此名之为正命。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 何等为正命?正...
第一篇 五欲六尘 壹 五欲六尘的定义 一般将夺取生命的恶鬼神称为魔,佛教将魔的意义延伸,凡是一切能杀害我们的慧命,不论是来自外界的障碍,或是由自己身心所产生的扰乱,都名...
果 前面所说的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就能得到人天善趣的异熟果报身,并得殊胜的等流果,和殊胜的增上果,及成就殊胜的功德法,与圆满未来世成佛的净土庄严,都是或顺...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一节 五蕴 第一节 五蕴 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为根本,情是情感活动,小至接蚁,大至人类,时刻在情感的生命狂流中。但有情各类有迷悟、有思想境界不同,总不外...
如何得到皈依? 通过四个途径就可以得到皈依:(一)知三宝功德。(二)知三宝差别。(三)自愿宣誓确认。(四)不说皈依别的对象。 (一)知三宝功德。对佛宝、法宝、僧宝的...
大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答林给孤独园。 当时,在深夜,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照亮了整座揭答林,来到世尊之处。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
佛教传入我国,先后形成十宗,流传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十宗有俱舍、成实、三论、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密等宗。本书对禅、净土、律三宗已有专章叙述,这里不谈。...
五戒讲义 序文 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
圣典篇 八城经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住在韦沙离城的木瓜村。 那个时候,八城的居士第十因办某事到达巴嗒厘子城。当时,八城的居士第十来到鸡园一位比库之处。来到之后,礼...
戒与戒律 学佛,持戒修行佛法,要知道戒与戒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戒:是规范的意思。戒!是法。是释尊传授给我们的,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清净身心。解脱束缚。回归清净至善...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七节 律宗 一、住流 从第一次结集,代波离尊者诵出律藏为最初律部。随后二次三次四次的结集。自此以后,边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调多五师传持。佛灭后一...
五戒心法 周秉清居士 目录 第一 其心不杀 第二 其心不盗 第三 其心不淫 第四 不起妄念 第五 不饮滴酒 第一 其心不杀 何谓杀?凡对人与物直接或间接戕其生命,伤其肢体,及绝其生机...
居士五戒 有不少皈依佛门多年的居士,都对居士五戒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为了令大家能够正确地进行取舍,今天简单地介绍一下居士五戒。 一、总述 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弥戒、比丘...
什么是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意思。菩提,是觉醒、觉悟。萨埵,是大有情。 菩萨的意思就是:觉悟了,并生出对一切有情众生的大慈大悲之心的修行者。 菩萨,通过种种的修行...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大德印光大师和茗山法师的讲述,语句通俗易懂,是进入佛门必须经过的步骤,也是学佛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内容包含实践学佛的三个层...
如何受五戒 前面說過,受了三歸依的人,如想更進一步求得信佛學佛的實益,必須求受五戒,才算是學佛所學,行佛所行的開始,歸依三寶,僅是入門而已。如果入門以後,老是駐腳在...
注意事项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三宝是一体的。有些人会说:我只想皈依佛,却不想皈依法和皈依僧。这样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对佛陀产生信仰而发心皈依,也会起到相应效果...
第一节 三藏圣典的结集 (一)第一次结集 结集二字包含有编辑的意思:而古来翻译法师使用结集的词语,是指大家聚集在一起会诵佛说过的遗教,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古印度还没有...
嗔为毒根 杀嗔心安稳,杀嗔心不悔;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大智度论卷十四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 此偈是说,灭掉了嗔恨,心中就得平安;灭掉了嗔恨,就不再后悔。嗔恨是...
忏悔安乐 若人罪能悔,已悔则放舍;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 《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这个偈子讲的是忏悔。对自己的过失一旦忏悔了,就要把已忏悔的事不再挂在心...
净土的修行方法四:真正的净土极乐 净土极乐还有真假吗? 当然有。释尊给我们指引的东方极乐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都是相对与我们娑婆世界而言的极乐净土。并非是究竟的极乐,...
听闻正法 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何为多闻能知法?多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广学多闻,广泛读...
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印光大师 悲哉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流转四生,无救无归,无依无托。若失父之孤子,犹丧家之穷人。总由烦恼恶业,感斯生死苦果。盲无慧目...
第一节 舍利弗尊者 (一)八岁走上论师宝座 舍利弗译为身子,其母身形好,身子所生,故名。又译鶖子,母眼明净,如鶖鹭眼。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郊区迦罗臂拿迦村。父名婆陀罗,...
茗山 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报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清净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逐步趋向解脱。在世消灾免难,...
第二篇 五乘佛法 壹 五乘佛法的意义 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
以礼待人 G?ravo 处世待人,讲究礼貌。这是人文社会极需拥有的人文精神,是衣冠文物道德的基本条件。人类没有了礼敬就没有尊卑之 分,社会就出现没有秩序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相...
圣典篇 无我相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巴拉纳西仙人落处的鹿野苑。 在那里,世尊对五众比库说:诸比库。那些比库应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 诸比库,色无我!诸比库,假如...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壹 前言 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但是更重视出世间法。不过,人生在世,是不能离开世间...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