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布施学佛网,这是一个能找到心灵归属的网站!
>
最新济群法师的文章
在座下时,我们又应当如何用心、如何保任?凡夫心念如流水一般,连绵不绝。我们的每个念头和妄想,都不是无缘无故而来,而是源于日常的积累。若希望禅修进展顺利,座下功夫亦...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所谓“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
前言 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幸福,可是高度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许多人 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活得不幸福。这是为什么?(1)不知幸福 为何物;(2)不了解建...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古往今来的人类都在不懈努力地追求和探索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都不能正确认识,他只知道一味地...
济群法师 佛教开示净土法门,告诉我们大千世界中有许许多多佛土,但特别提倡两处:一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以西,称西方极乐净土;一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以东,称东方琉璃净土。西方净...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心理,痛改前非,保证不再犯第二次了。忏悔,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像...
我们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虽然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 但各人心中的世界却如天地悬隔。 如能突破我执,放弃对这片云彩的执著,凡夫心就失去了立足点。 一切执著的根本...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问题是: 生命的回归。 生命盛开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使世界充满勃勃的生机,也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发展。从广义上说,不仅自然界的一切机体都蕴涵...
以往,学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来修学,甚至将戒律当做一切,只见戒律而不见佛法,使持戒成为一种形式、片面而孤立的行为。事实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学体系的一个基础,必须将其放...
学习戒律,首先要了解这一名称的内涵。为什么叫戒律?戒与律有什么不同?戒律有哪些种类?出家人学戒、持戒,究竟为了什么? 一、戒的名称 戒为三学、六度之首,也是佛法修学...
戒律是否过时?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认识戒律的价值?如何继承戒律,发挥戒律在现实僧团中的作用?对于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佛陀制戒的缘起及意义中领会。惟有认识佛陀最初...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
此次台湾之行,除了参加“两岸禅学研讨会”,惠空法师又在我们参访各道场时,安排了许多座谈题目。“戒律实施的未来展望”是律宗道场“正觉精舍”座谈会的主题。应主持人之邀...
中国佛协已故会长赵朴初生前曾经说过:“当前佛教界的重要任务,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培养人才。”台湾佛教界的大德圣严法师也提出:“今天不办教育,明天...
弘一律师为近代南山律中兴之祖,一生持律严谨,对弘扬律学贡献巨大。笔者曾发心学习戒律,读过一些弘一律师的著作,从中获益匪浅。为使教界同仁和信众了解他对律典探究及行持...
【1.名称解释】 在中国佛教史上,虽先后有五部广律传入中国,但千百年来,唯《四分律》一枝独秀,广泛盛行。 《四分律》由四部分构成,初分为比丘戒,共21卷;第二分为比丘尼...
在不少人的感觉中,律典似乎只是枯燥的法律条文。因为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难免对学律存在畏难情绪。其实,持此观点者往往并没有深入律典,只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而已。可叹...
2007年12月讲于南京大学历史系 济 群 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实上,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循...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
当前僧人队伍的状况,大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慨。之所以造成这样,不如法的传戒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自是一方面教育既有的僧尼,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方面...
这个学期为大家安排的是有关戒律的课程,主要由则慧法师给大家讲。 此次戒律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在家戒、菩萨戒、瑜伽菩萨戒这几部分。在家戒、菩萨戒的学习内容主要参考圣严法...
戒律是为了净化人类的身心而设,是为了净化人间的社会而设。是以人间的善良风俗人情及合理的国家规章法令,为佛陀制戒的参考基础,加以佛法的正知正见作引导,便成了有小有大...
佛教在人们的心目中,一般都觉得是一种旣不主张苦行也不同情纵欲的中道教,说到苦行大概多数人都会认为是外道修行法。其实,佛教也强调苦行,不信你打开三藏典籍,就会发现现...
学佛的人,学习的程度不一样,对学佛的认识也都不尽相同。 学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许多人,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保发财,保健康,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如何才能使我们的人生获得幸福? 古往今来,人类为探索幸福而不懈地努力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只知道一...
看到定慧寺的弘法活动越做越好,听经的居士越来越多,真是非常高兴!大家能够踊跃地、积极地到这里来参加弘法活动,是大家的福德因缘,是多生累积的善根!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
人活着总是希望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呢? 通常人们会以为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是实现人生幸福的最佳保证。于是许多人都在拼命的追求物质财富。在这竞争...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处世态度。因为人生观念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往往大相径庭。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因此,选择佛教作为信仰,...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通常人们说到宗教,总会武断的认为,宗教都是一样的。的确,一般宗教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以神为本。人和神发生关系。在古今中...
2001年初秋,济群法师与社会学家王力雄就共同关心的现实问题进行了交流,谈话围绕宗教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展开。来自不同角度的一席谈,或许会使您深受启迪。 王力雄:目前世界的...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稍稍不慎就会被社会淘汰出局。由此而带来的危机感,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浮躁,甚至在未及思考之际,就被整个时代拽着往前跑了。究竟有多少人...
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济群法师的这一理念渊源于太虚、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希望籍此摆脱人们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真正走入生活。自《心经的人生智慧》、《学...
2001年春,在济群法师的亲自主持下,戒幢佛学教育网率先成立了国内首家网络佛学院,利用多元的弘法方式,为更多信众提供了新的学佛窗口。 第一学期的课程,由法师主讲《佛法概...
有幸到丹霞山参加学佛夏令营,能够在这七天内同大家一起探讨佛法,我感到很高兴。学佛夏令营近年来在台湾等地很盛行,台湾的佛光山、圆光佛学院等各个道场,每年都要举办各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 很高兴又有机会和大家结法缘,应邀到讲修班开设佛学讲座,对我来说已经是第二次了。记得第一次是讲修班的首次讲座,想必大家还记得吧!时间过...
今天,我要和大家谈一谈有关心灵环保的课题。 环保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的潮流所向。在这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地球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
人类几千年文明,始终在探讨着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希望因此而过上幸福的生活。从原始的部落到国家,从专制到民主。今天的发达中国家的社会制度,也许比起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
整理者说 亲爱的读者: 呈现在你面前的这本《学佛者的信念》一书,是闽南佛学院济群法师受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净慧法师的邀请,于一九九六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法会期间,开设《...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舒适,但过分强调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前言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昨天和各位说过了佛教对女性的看法,今天再来和大家谈“佛教的福寿观”。多福多寿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我们每日辛苦奔波、汲汲营营,只不过...
一、普通人的发心 “发心”这两个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长辈们要求我们发心,许多同辈之间彼此也会用发心来相互鼓励。但细究起来,有几个人能真正认识到发...
一、前言 在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中,古今中外的哲人智士都在共同关心着一个问题,就是作为宇宙人生差别现象生起的本根是什么?对于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外哲学史上异说纷纭,...
——佛教道德与当今社会 当今世界面临着信仰危机,也面临着道德危机。在经济至上、金钱至上的观念指导下,传统的伦理道德,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正在逐渐从...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的佛我应该怎样去拜?这么多的佛陀我怎么拜得过来呢?“我以普贤行愿力故”,现在我们要用普贤菩萨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时候“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相...
健康的、正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和修行无关。但如果将佛法的智慧落实在生活中,以佛法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言行,那么,行住坐卧...
凡夫所具有的贪、嗔、痴,是来自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返。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佛作为生活中的点缀,而是要将它落实到生命的实处!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呵,...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有先秦的诸子百家,但汉魏以来活跃于社会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其中,唯有佛教属外来文化。但它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中,和传统文化水乳交织,并以其丰厚的...
济群法师讲述 七、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种行为 (一)不杀生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一、前言 病与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谁也难以避免。尤其是出家人,远离了家庭、眷属,倘若道业未成,烦恼还在,一旦生了病,更显得孤苦零丁,这就需要大众...
8月13日下午,苏州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抵达东林祖庭。恰逢东林净土文化进修班开学,应代住持大安法师盛情邀请,济群法师为进修班学员举办了一场佛学讲座。 13日晚...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自号山人的济群法师,居于五老峰阿兰若处。阿兰若为梵语音译,意为寂静处。此处曾是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住锡南普陀期间的掩关静修之地,如今,刻有弘公手书的甘露井依然泉涌汩汩...
2009年,济群法师应邀前往深圳,为清华大学EMBA班开讲“《心经》的禅解”。期间,《财富品质》记者对法师进行了文字采访。 问:最近两年,国学热和佛学热日渐兴起,纵观中国历史...
2009年的第一天上午,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学源俱乐部西园寺新年祈福的因缘,我们有幸采访了济法师。禅房里,茶香四溢,法师娓娓道来,不时传出会心的笑声,让人忘却冬日的寒冷。...
2008年6月,龙泉寺参访团一行来西园寺参观,并与济群法师作了交流。本文根据“济群法师随谈录”(见学诚法师的博客)整理。 龙泉寺参访团:看过法师的一些文章,对汉传佛教的发...
——《胡润百富》专访西园寺济群法师 秦媛如意 转自2008.4期,慈善排行榜五周年 放眼天下,许多中外企业家都为慈善作出了表率,但是慈善同时也招来非议。经常有人抱怨某些慈善机...
梦度:阿弥陀佛!法师您好,我们《净土》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菩提心”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希望法师能够慈悲...
问: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 答: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
问: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必然要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我自己有亲身体会,三...
世人都很关注相貌和身体的美,其实,那种美是非常短暂的,所谓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的一生,色身从小到大,由盛而衰,其间种种变化...
皈依修学手册 对于佛弟子而言,“皈依三宝”似乎再熟悉不过。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对之感觉十分平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皈依不仅是一道手续,更不是一次仪式就可大功告...
I、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但有着共同的要领;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选择什么宗派,也不论修学什么法门,都绕不开这...
II、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皈依,须有正当的理由,这直接影响到学佛的态度和成就。正确的皈依之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我们所拥有的能够听闻佛...
III、认识三宝 每个人的生命内在,本具备三宝的一切品质。换言之,在心灵的某个层面,我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皈依的根本,正是通过修学佛法开启这一宝藏。因此,必须认识到三...
VI、如何皈依 在座的多数都已皈依,但我们的皈依是否如法呢?目前,教界有很多不如法的皈依现象,有些甚至简化到发个皈依证而已。求受皈依者,往往既不了解皈依意义,亦不懂得...
V、皈依的正行 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当我们通过皈依仪式成为佛子后,又该如何进一步修学呢?《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后应行四法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VI、皈依的学处 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战,稍有不慎,便会受到攻击,乃至陷入重重包围而落败。在修行路上,凡夫心有如千万个伺机而动的对手,正在寻找一切入侵机会。所以,当我们获...
VII、皈依的利益 皈依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利益?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学佛者也讲究利益吗?事实上,学佛并非排斥利益,只是不执著利益,以无所得的心来看待这一切。 但不执著利益...
八、皈依的修习 皈依的最终目的,是于自身成就三宝具有的品质,这一过程贯穿了佛法的整个修行。因此,皈依后还须反复修习,时时强化,藉由三宝功德转化现有生命。 佛法的一切...
九、结束语 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修行的基础,更是成佛的保障。不论出家或在家佛子,都应将皈依作为修学重心。希望每个初学佛者能将修习皈依视为首要,为未来修行打下扎实基础...
我们随顺众生,到底顺从哪一些众生呢?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刹海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顺从他们,给众生带去安乐、利益。我们对待他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师长、阿...
现在,地球的环境已经越来越恶劣。人类对自然不遗余力的破坏,已经使我们开始吞咽自己亲手种下的这颗苦果:空气污染了,水源污染了,臭氧层出现了空洞……而由此带来的各种自...
东晋道安大师把佛经科为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通常又有证信序、发起序两个部分。证信序是记述佛陀当时讲这部经典时的法会条件,各个经典在模式上基本相同,因而...
供养的意义 济 群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所谓“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
在今天这个时代,商品空前繁荣。这种繁荣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普遍的盲目消费。同样的盲从,还出现在佛教这个业已国际化的“信仰市场”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尤其...
戒律的现代意义 戒律在现代僧团是否具有实践价值?今天的中国佛教是否需要戒律?如何看待戒律?如何发扬戒律的价值以造福人类?这是当今僧团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
如何回向效果好 济 群 如何回向效果才好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从...
济群法师:化解嗔心的几种办法 平时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不必全观,观其中之一即可): 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
世界上的一切问题,究其根本,就是人的问题。而人的所作所为,又是根源于人心。因为人心有贪瞋痴,所以世界才有了种种犯罪现象的出现。 “心净则国土净”,人类想要改善世界,...
本报记者: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关于“幸福感”调查,在北京工作的“白领”有一半以上的人,接近60%的人感到他们不幸福,想请您跟我们讲讲到底什么是幸福,我们怎样把握幸福? 济...
关于应不应该发生的事,首先要对这一标准进行界定。究竟来说,既然发生了,就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分别。而从道德规范来说,则有相对的应该和不应该。比如佛子,就有相应的道...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一切众生的生命现象在佛教里归纳为六趣四生。六趣,即六道轮回,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
在修自他相换法时,关键的一点,是不要落入到对业相的执著中去。也就是说,不应在相换的“我”和“他”之间构成对立的自性见。一方面,感觉“我”在接受“他”的一切;另一方...
学佛有障碍是正常的。有些人学佛后一切顺利,事事如意。也有些人学佛后障碍丛生,麻烦不断。本来还平安无事,学佛后反而不顺起来,为什么菩萨对他们一点都不关照呢?其实,这...
我们供养佛像,主要是为了增长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我们请到一尊佛像时,是否对这尊佛像有足够的认同,觉得这就...
问:为什么要学佛?求佛保佑是学佛吗? 答:学佛,是因为人生存在问题。如果人生完美无缺,没有任何问题,就大可不必学佛了。那么,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人生的烦恼痛苦,就是对...
一般情况下,不平则鸣是褒义词,多是从公众利益出发,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勇气和正义感。而发牢骚则是消极抵抗的表现,是一种拿不起、放不下的无能表现。两者有一定区别,但关系...
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家人是禁欲主义者。所以,年轻人听到学佛不免有几分畏惧:学佛后能否结婚?能否继续常人的生活?似乎学佛后就要到深山里与世隔绝,世上的一切都不能拥有...
闻道:怎样看待“提倡科学、破除迷信”的说法呢? 济群:提倡科学能否破除迷信呢?事实上,在科学盛行的地区,在具有相当科学知识的人身上,迷信现象依然存在。因为人类的认识...
关于生死的开示 济群法师 问:烧纸钱及用品祭拜先人,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这只是人们为报答死者采取的一种仪式。虽然这一祭奠方式并非佛教所主张的,但多少能使后人产生些许...
济群法师:“你都在修些什么” 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轮回痛苦的愿望。这一利他愿望也包含着觉悟,否则,就不会想到帮助一切众生。但仅仅生起愿望是不够的,还须...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 济群法师 (2006年7月23日于柏林禅寺文殊阁) 各位营员: 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讲座的内容大概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以佛法的要领与修学次第为主;第二场...
济群法师 ③闻法轨则 以下正式说明闻法轨则,包括应当断除的过失和正确观想的方法。做到这两个方面,才能完整接受所闻法义。 【除三种过】 若器口下覆,或器虽仰而内不洁,或内...
看到定慧寺的弘法活动越办越好,听经的居士越来越多,真是非常高兴!大家能够踊跃、积极地到这里参加弘法活动,是大家的福德因缘,是多生累积的善根!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
慈悲 被动的适应环境是不能解脱痛苦的,最重的是改变我们自己对待周围环境的心态。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
《中国商人》: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又如何使用财富,方可心安理得?这不仅是一个政策引导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家阶层中的精英群体一直在试图探索明白的问题,从佛...
问:《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师父们经常说要“安住其心”,又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想知道,“无所住而生其心”和“制心一处”是否矛盾?到底应该住还...
谁是我们这个世界最自由的人?就是佛陀。他由彻底断除烦恼而得大自在,他所领导的僧团,则是追求自由的团体。 卢梭曾经说过:“人天生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和佛...
人类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种?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还有主观因素在作用,那就是我们的欲望、想法和情绪。 欲望促使我们追求。其中,有...
人类总是不停地追逐,却不懂得对已经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我们能拥有明亮的眼睛就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盲人来说,绚丽多姿的彩色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能拥有清晰的听觉也是财...
问:对某人理智分析后绝不会动情,却不由自主地陷入情感中,是业力还是无明? 答:这是因为“知易行难”。从理论上说,我们对一个人进行理智分析后,绝不会动情。但感情的基础...
问:夫妻是缘,儿女是债,兄弟姐妹又是什么呢? 答:夫妻是缘,儿女也是缘,兄弟姐妹还是缘。缘有善缘、恶缘。债,就是其中的恶缘。作为一个家庭来说,既然走到一起,必然有很...
问:万法皆是缘起,第一缘如何而起?谁来决定因果报应? 答:如果有第一个缘,世界就不是缘起的了。佛法的缘起理论,其最大特点是否定世界存在第一因。世界由因缘的相互作用构...
问:从佛法角度来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答:佛法讲缘起,从这个角度来说,宇宙万物是没有开始的。既然没有开始,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就不能成立。人类对世界起...
问:西方极乐世界和天堂有何不同? 答:对基督徒来说,升到天堂就是究竟归宿,就给人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佛教则以为,天道还在六道轮回之中,是不究竟的。因此,佛教徒发愿往...
问:烧纸钱及用品祭拜先人,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这只是人们为报答死者采取的一种仪式。虽然这一祭奠方式并非佛教所主张的,但多少能使后人产生些许自我安慰。那么,死者所在...
问:为什么有人死去那么久还未投胎? 答:按照佛教的观点,亡者一般会在七天或四十九天内投胎。但投胎要有因缘,当相关因缘尚未成熟时,比如,来生该当谁的儿子,可这个妈妈还...
问:生命是轮回的话,怎么会有濒临灭绝的动物?中国人口怎么会在解放后增加数倍? 答:虽然生命是轮回的,但不是说,某种生命形式会永远存在。如果某种生命形式失去生存因缘,...
问:既然地狱众生痛苦得无法修行,地藏菩萨又是如何救度他们呢? 答:地藏菩萨发心救度这些无法修行的地狱众生,正说明地藏菩萨愿力之深,所谓难行能行。虽然地狱众生无法修行...
问:天人福报极大,为什么不能修行? 答:天又分色界天和欲界天。欲界天人沉溺于欲乐,觉得享乐才是最要紧的,根本想不到接触佛法。佛典中有个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位叫耆婆的...
问:为了不麻烦别人,可以不说实话吗? 答:佛教所说的妄语,有大妄语、小妄语及方便妄语之分。如果是怕麻烦别人,没吃饭却说吃过了之类,属于方便妄语。其目的既不是为了伤害...
问:可否带着超度的心杀死蚊蝇? 答:佛教所讲的不杀生,对象是一切众生。从平等的角度来说,蚊蝇也有佛性;从生存的角度来说,蝼蚁尚且偷生,我们有什么权利剥夺它们的生命?...
问:学佛后,家中可否饲养小动物? 答:很多人通过养小动物获得生活乐趣,并成为业余爱好。但我们可曾想过,把小鸟关在笼内限制自由,是对它正常权利的损害。所以,菩萨戒规定...
问:若友人病重濒死,以佛法观点劝他看破生死,不会显得冷漠无情吗? 答:面对病人,首先要以感同身受的慈悲,切实体会对方的身心之苦,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进行说教。此外,本着...
问:如何在修行中根治情执? 答:情,来自无尽生命的积累,力量巨大。若想根除情执,必须从“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着手。首先是戒的力量。情的产生须有具体对象,若不接触...
问:如何面对欺骗行为?是否无条件地接受? 答:关键看这种欺骗是什么性质的。如果行骗者确有很多迫不得已的苦衷,我们可以本着慈悲心接受。但有时候,这种接受可能使对方更加...
问:若不按习俗生活,往往对亲人构成伤害,如何抉择? 答:社会上,对许多事有约定俗成的看法。若不按部就班,虽然有了一定的个人自由,却往往使亲人担忧,这确实是许多人,尤...
问:很多人生活优越,为什么仍会悲观? 答:乐观或悲观,主要和我们的性情有关,和成长经历有关,和思想深度有关,更和世界观及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关。悲观发展到极致,往往会走...
问:既然佛教承认命运,那和法师同时出生的人今天在哪里讲经呢? 答:这个问题,看来要调查一番才能回答。不过,佛教虽然承认命运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并不认为生辰决定命运的发...
问:畜生道如何修行解脱? 答:真正能够修行的,主要是人道众生。除此以外,天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的众生都很难修行,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障碍。天道是因为太快乐而想...
问:昏沉死是什么结局?如果是痛死,是否也在消业?一定会前往恶趣吗? 答:昏沉而死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快乐非痛苦。其结局如何,主要取决于往昔的善恶业力,何种业力先成...
问:怎样去除妄想? 答:妄想和执著有关,我们越在意的东西,越容易引发妄想。所以,我们要把环境和需求变得简单些,看得淡些,妄想就会减少活动机会。更重要的,则是培养正念...
问:我经常做些奇怪的梦,佛教如何对梦做出解释的呢? 答:梦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潜意识的反映;有些是白天思维的延续,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有一些是鬼神托梦,...
止的力量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
问:孩子要吃活物,怎么办? 答:作为一个母亲,首先要了解,什么食物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真正有益。然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而不是一味迁就。尤其在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更不...
问:吃素已经六年,现在有病需要吃肉,是否可以? 答:一般来说,生病都不是因为吃素引起的。许多研究调查都表明,搭配合理的素食,远比肉食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生病后更应...
问:吃素后,蛋类能不能吃? 答:严格的素食者,是不吃蛋类的。佛教提倡素食的理论依据,是为了不杀生,为了体现对众生的慈悲。而鸡蛋是生命胚胎,特别是一些有性的鸡蛋,吃了...
问:消灭“四害”也算杀生吗? 答:据说,动物界最近召开了一次集体会议,讨论的主题是:“究竟什么动物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根据讨论结果,认为人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
问:学佛后除做好本职工作,对一切看得很淡,这样对吗? 答:作为学佛者,首先要尽到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家庭中,应孝顺父母,当好父亲、丈夫或是母亲、妻子;在社会上,应做...
问:如何看待欲望?欲望不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吗? 答:自古以来,无论是世间道德还是出世间宗教,大多对欲望持否定态度。宋明理学甚至将欲望和道德对立起来,提出“灭人欲...
济群法师 一切执著的根本是我执,即执著有个自我。因为我执,就和众生有了自、他的对立,由此带来新的痛苦。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特别在乎自己的人,烦恼往往也特别多;反...
一、绪论 (一)、学习本经的意义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
如果不依靠自己,又能依靠谁呢?人生的很多事情,是无法请人帮忙解决的。口渴的时候,谁能代替我们喝水?自己渴了,就要自己喝水才能解决。别人喝的水,只能解别人的渴。同样...
问:佛法是如何定义善恶行为的呢? 答:首先,善的行为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安乐。比如布施这种善行,既能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贪心和吝啬,使人格得到净化,还能招感未来福报。其...
问:对于欠钱不还、冤枉诽谤等伤害,是否不该计较? 答:别人欠钱不还,或者冤枉诽谤,如果你能不和他计较,那是说明你的修养和境界。但作为一个学佛者,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
问:一无所有时曾苦苦追求,可拥有后还是空虚,该怎么办? 答:关键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在于有什么样的心态。对于心灵健康的人来说,一无所有时能安贫乐道,应有尽有时也能...
济群法师:怎样合理地支配财富?怎样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如果说赚钱体现了一个人的福报,那么,如何使用,却反映了他的智慧。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花钱还需要智慧...
问:社会对“富二代”的看法始终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的确拥有着太多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先天优越条件,这是先天的福报。但是为什么有些...
问: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很少谈及利益。至少表面上,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这种思想显然不符合进步的社会观,请问从佛法角度如何看待金钱?也认...
问:世间财富在流转,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手中的财富永远增值而不亏损? 济群法师答:一味享用财富,福报总有耗尽的一天。一味积蓄财富,也未必能属于我们所有。佛法认为,只有...
问:一无所有时曾苦苦追求,可拥有后还是空虚,该怎么办? 济群法师答:关键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在于有什么样的心态。对于心灵健康的人来说,一无所有时能安贫乐道,应有尽...
问:我身体不好,很担心哪天就会死,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 答:身体健康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保持良好心情,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其次是合理安排...
欲望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占有、比较、竞争三个方面。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改善而不断提...
皈依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利益?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学佛者也讲究利益吗?事实上,学佛并非排斥利益,只是不执著利益,以无所得的心来看待这一切。 但不执著利益,并不影响应得的...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
《金刚经》解决了什么问题?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 (一) 前 言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不共之发心及悲愿,住持娑婆世界、摄受我等身处五浊恶世之众生,他为不同根基之众生宣说八万...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 (二) 如理如法的传法灌顶 问(4):另外,我发现他们的这种交流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障碍。很多活佛和上师并不懂得汉语,而汉地的弟子们也...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 (三) 关于密咒 问(9):咒语在印度婆罗门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婆罗门教的“阿达摩吠陀”中,它作为人和神沟通的一种方式,主要功用是祈福和诅咒...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 (四) 藏地寺院的实际景观 问(12):去年,我在西藏参访了藏传佛教的几大寺院。就我所看到的情况,这些寺院也深受经济浪潮的影响。每个寺院都在卖门...
索达吉堪布答济群法师19问 (五) 藏传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 问(16):汉传佛教自清末民初以来,从传统丛林教育转向学院教育,为教界培养了许多人才。但学院教育也存在明...
一本万利的窍诀 随喜,即随顺他人的善行、成就和功德,并心生欢喜,称扬赞叹。当我们和这些善心善行相应时,同时也在成就自身的良善心行。所以,随喜也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法门之...
这个舞台上,你是傀儡吗 在这个热闹非凡的心灵舞台上,各种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我们却从来搞不清,这些心究竟如何产生,如何活动,如何过渡,因为我们从未管理过自己的心。...
我们说着慈悲,做了吗 在修习慈悲之前,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心理对生命发展的意义所在。相信很多人会对慈悲这一品质表示认同,表示赞叹,但未必愿意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因为在人...
哎,忙些啥呢 生活在这个世间,时时都要面对很多问题。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多数人会以为,凡我亲眼所见,必是最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的看法。那么,这种经...
谁是你的大股东 心,才是佛法关注的重点,才是修行的入手处和着力点。但不少学佛者却把念佛诵经作为和佛菩萨交易的筹码,似乎我念了多少佛,诵了多少经,将来可以把这些功德找...
背个皮囊四处走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我们的一生,与其说使用身体来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服务,不如说,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做了身体最忠实的奴仆:忙于它的吃,忙于它的穿,...
知足、惜福、环保 如何才能对治欲望?佛陀告诉我们:“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为什么要自讨苦吃 所谓出离,就是愿离娑婆。它的心行标准,是对轮回的盛事不再有任何期盼,任何留恋。但在今天这个物质空前丰富的社会,人们已经制造太多麻醉身心的诱惑,使心...
做人才是你的终身职业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就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可以这么说,做人是我们终身的职业,这职业的特殊性还在于,我们无法请假,无法辞职,无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
我们所在的轮回 《亲友书》中,将轮回苦总结为六点。 其一,为无有决定。在轮回中,我们时而生天享乐,时而堕落地狱,什么业力成熟了,就随什么业力投生,无法选择,而又无可...
幸福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 那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的定义是: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种不稳定的感觉,固然和物质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自身心态,在于我们...
无知、心病和心药 所谓无知,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没有知识。相信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有自己的处世能力。这里所说的,是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无知。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
浮世中,拒绝浮躁 现代人内心躁动。这种浮躁之气不仅影响到内心,当它表现出来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外在气质乃至相貌。一个人即使有无可挑剔的容貌,如果浮躁不安,也无法让人...
一切执著的根本是我执,即执著有个自我。因为我执,就和众生有了自、他的对立,由此带来新的痛苦。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特别在乎自己的人,烦恼往往也特别多;反之,无私...
你在跟着什么感觉走 我们的观念,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我们的认识又以感觉为基础。通常,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同自己的感觉,将我们所能觉知的事物和现象当作是唯一的真实...
那些日复一日的重复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功利社会,人们追求的只是声色财富,只是物质需求。古人向往成为贤哲之士,追求的是精神升华;而现代人希望成为亿万富翁,追求的是物...
今生最可宝贵的 很多人不曾意识到,人的身份究竟有多重要。因为我们此生是以这一身份来到世间,似乎做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殊不知,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历经多少劫的沉沦...
一场奇怪的游戏 我们现在的人格,一刻不停地玩着各种花样。但在玩的过程中,是不是就安全了呢?是不是就能消除迷失本觉带来的不安呢? 我们知道,电脑需要不断地更新系统补丁...
压力—背起还是放下 压力从哪里来?往往来自过高甚至是盲目的期待,当我们设定必须达到某个目标而出现障碍时,压力就随之产生了。任何一种成功,都是众缘和合而成,是众多条件...
问:万法皆是缘起,第一缘如何而起?谁来决定因果报应? 济群法师答:如果有第一个缘,世界就不是缘起的了。佛法的缘起理论,其最大特点是否定世界存在第一因。世界由因缘的相...
一些貌似可靠的支撑 当我们迷失觉悟本体之后,就会对自己产生一系列的错误设定。究竟什么是我?其存在基础是什么?作为我的存在,其实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基础。因为没有基础,这...
幸福在哪里 幸福的根本是什么?就在于良好的心态。因为外在的一切都会变化,家庭会解体,财富会失去。尤其是今天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影响命运发展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包括有形...
义与利能否兼得 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因此很少谈及利益。至少在表面上,大多数人都耻于言利,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应当看到,尽管君子固穷的清贫...
我们企图掩盖的真相 说到“法”,我们通常会理解为法律或法则,而佛教中所说的“法”是广义上的“法”。它包括了世上的一切:不论是精神的、物质的,还是有为的、无为的;也不...
我是谁 生命有很多不解之谜。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也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因为我们最在乎、最关注的就...
佛菩萨的神情 真正的佛菩萨应该是一种什么神情?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
累了自己,更累了自然 观念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生存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我们应当怎样追求利益呢?从佛法观点来看,现实利益...
看见那些陷阱了吗 许多人都觉得世事难测,处处陷阱,稍不留神就落入圈套。其实,世间陷阱是有形的,具有相应社会经验或人生阅历便能识别真伪,不为所惑。即使涉世不深,只要带...
世上并没有什么救世主 世上并没有什么救世主。如果我们不希求解脱,不精进修行的话,佛菩萨也对我们无可奈何,更不能为我们包办到底,使我们获得解脱、成就佛道。只有我们自己...
问: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答:从中国传统的伦理来看,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这种权威从哪里来?其实是建立在强烈的贪著和占有之上。换...
《财富品质》: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修炼到了这种“不难过”的状态,会不会让周围的人...
人间处处是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我们的生活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福报。福报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无论种什么都容易获得丰收;而在贫瘠的土地上...
成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便是皈依。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也是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
幸福的根本是什么?就在于良好的心态。因为外在的一切都会变化,家庭会解体,财富会失去。尤其是今天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影响命运发展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包括有形的、无形的...
问:《财富品质》: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修炼到了这种“不难过”的状态,会不会让周围...
压力从哪里来?往往来自过高甚至是盲目的期待,当我们设定必须达到某个目标而出现障碍时,压力就随之产生了。任何一种成功,都是众缘和合而成,是众多条件共同造就的。其中,...
当我们迷失觉悟本体之后,就会对自己产生一系列的错误设定。究竟什么是我?其存在基础是什么?作为我的存在,其实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基础。因为没有基础,这个我就会像藤蔓一样...
问:本人学习玄学,涉及到风水、六爻、八卦、相面等,如何看待周易玄学和佛学的关系? 济群法师答:我对周易并不了解,但从佛教角度来说,并没有对风水、看相等一概否定,只是...
问:在家人普遍感觉持戒困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答:佛法中,将戒律称为无上菩提之本,是长养善根、迈向解脱的基础。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戒律似乎很神秘、很刻板,这是因为对...
问:佛教怎么看待知识? 答:知识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古以来,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比如,儒家推崇知识,老庄就比较反对知识。《庄子》讲,浑沌因为有了知识就死掉了。...
问: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 答:关于应不应该,首先要对这一标准进行界定。究竟来说,既然发生了,就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分别。而从道德规范来说,则有相...
问:看过金庸先生的学佛经历,起初他读了一些大乘经典,感觉神话成分较浓,难以接受。后接触原始佛典,觉得很相应,这才对佛法生起信仰。我自己也有同感,毕竟我们受唯物论教...
【知苦,是为了给心灵排毒】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感受时时被各种刺激所麻痹,被各种诱惑所分散,终日在妄念中蝇营狗苟,已经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但这种痛苦并不会因...
【物质财富 PK 精神财富】 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去...
【付出时间,就是付出生命】 现代的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被强烈的欲望所主宰,将物质生活的改善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诚然,科技的发达使我们的世界日新...
CHINA.PSY 林紫:有人说佛教的闭关、禅定等修行,其实就是自我催眠的一个过程,您怎么看? 济群法师:禅定是对所缘保持稳定的专注和觉知,在此过程中,心是非常明晰的,并将这种...
问: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济群法师答:从中国传统的伦理来看,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这种权威从哪里来?其实是建立在强烈的贪著和占有...
问:现在社会诱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出家人消极吗? 济群法师答:生活在现实中,会面对不同诱惑。相对而言,出家人的干扰比在家众少一些。因为寺院本身有较为清净...
问:学佛与未学佛,生活观念有很大差别,甚至会出现一些矛盾。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学佛和未学佛,生活观念和方式确有不同。这种不同,是否就意味着冲突呢?其实未必...
从通达空、无住入手,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观念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生存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我们应当怎样追求利益呢?从佛法观点来看,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体的,自...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
问:昏沉死是什么结局?如果是痛死,是否也在消业?一定会前往恶趣吗? 济群法师答:昏沉而死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快乐非痛苦。其结局如何,主要取决于往昔的善恶业力,何种...
问:我身体不好,很担心哪天就会死,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 济群法师答:身体健康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保持良好心情,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其次是...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佛教是悲观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世人的生活方式来衡量,佛教徒与世无争,不去追逐世间的功名利禄。尤其是出家人,过着简朴、淡泊、少欲知...
来源:《财富品质》 作者:济群法师 按: 金钱是庸俗的代名词吗?“金钱是万恶之源”吗?很多人为谋取财富而不择手段,而又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财富;或拥有大量钱财,却无健全...
来源:《人世间》 作者:济群法师 如果说赚钱体现了一个人的福报,那么,如何使用却反映了他的智慧。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花钱还需要智慧么?这个世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
缘无所谓善恶,不粘著的智慧 《财富品质》杂志: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缘”字,那么何为善缘?为什么在有些缘分中,彼此充满了痛苦? 济...
记者:宗教用品是神圣的,《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明文规定“不得贩卖佛像佛经”。之所以这样要求,就是为了维护宗教的神圣性。可现在很多寺院都设有佛经流通处,把佛像、佛经...
如果说赚钱体现了一个人的福报,那么,如何使用却反映了他的智慧。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花钱还需要智慧么?这个世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消费渠道,商店里琳琅满目的货架在...
《心经》者何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典籍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极为丰富的法宝。它和《金刚经》一样,千百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历久不衰。 在佛...
人生的大智慧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本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佛教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往往是全经内容的画龙点睛之处。因此,在学习经典时,首先要了解经...
——与闽院毕业生谈谈心 济群法师 今天在这里,主要是和同学们谈谈心。同时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近年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包括这些想法的产生基础和发展过程。这是属于“教...
解脱痛苦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经文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
有空不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有与空,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佛法讨论的重点。在《心经》中,色、受、想、行、识...
问:从理上能够理解“心能转物”,但有没有实例呢? 答:“心能转物”有两种情况。在现实中,我们也随时都在转物。如将木头加工成桌子,即“心能转物”的例子。事实上,人类对...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而对社会安定破坏最大的,莫过于战争。翻开人类历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互相吞并。其后,这段...
诸法真实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空相”:诸法,指一切法。空相,不是空,更不是有,乃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称为有相,即...
不住世间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除前面所说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外,佛教中,又将眼、耳、鼻、舌、身、意...
2009年夏于四祖寺“《坛经》与生活禅”夏令营 济群法师 学习任何一部经典,首先要知道它的重点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觉得,重点就在于法的本身,在于经教,在于功课。于是乎,每日...
超越生死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人生问题包罗万象,总括起来,不外“生死”二字。世人关心生活,其实,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古往...
烦恼即菩提 【无苦集灭道】 在佛教中,苦、集、灭、道被称为四谛法门。谛,为真实义。四谛,即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就是对乔陈如等五比丘开示四...
解脱自在的人生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有情因为对有的认识不足,总是在有所得的...
成佛的唯一途径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佛,是为了成佛。不少人都觉得这句话很虚玄,不禁会疑惑:“我们可能成佛吗?自古以来,究竟有哪...
《胡润百富》:现代社会,在商业文化和社会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因为生存压力大,很多人在得与失的问题上找不到平衡点,患得患失,予取予求,包括对待慈善事业也是一样,慈善...
无上法门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在此,佛陀将般若法门形容为“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而在《...
劝 勉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前面以各种咒语形容般若法门的殊胜。此处,继续以咒语的形式对般若法门进行归纳、说明...
问:不受戒能否得到戒体?破了戒,对戒体有什么影响? 答:对于一般人而言,不受戒是不得戒体的,必须通过相关羯磨作法才能得到戒体。此外,也有不必通过羯磨作法得到的戒,如...
问:为什么佛陀要有大因缘才说法? 答:世间一切皆因缘所生,说法当然也离不开因缘,所谓“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就以这个讲座为例,如果讲堂内空荡荡地一个人都没有,没有听...
作者:济群法师 无谓的忙碌是对宝贵人生最大的浪费。(图片来源:古田极乐寺) 机关算尽赚来广厦千幢,不过眠一席之地,耗心竭智争得钟鸣鼎食,无非食一日三餐。不要忙个不停...
对于你和这个世界而言,吃什么都不如吃素(图片来源:southcn) 素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戒除杀心和嗔心。佛教有一部《十善业道经》,其中讲到戒杀的十大利益:“若离杀生,...
问:怎样发愿才如法? 法师答:发愿,就是树立学佛目标。每个人发心不同,所以,发愿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在每天临睡前,面向西方合掌发愿:“愿生西...
问: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 答:当我们说到出世修行时,往往会联想到出家这种修行方式。若是这么定义的话,似乎与在家居士无关,其实不然。出世可以指出家修行,也可以...
问:事无不可对人言,乃人生一大快事。所以我在生活中尽力持戒,但很多同修觉得这一想法过于理想化,请法师开示。 答:受戒确实会和原有串习发生冲突,所以我们会觉得束缚,觉...
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提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是不是念佛需要一刻不停地念下去? 答:都摄六根,不是说要把眼睛闭起来,把耳朵塞起来,关键是在于正...
济群法师:应该如何诵经 问:应该如何诵经?是否一部经一直读下去? 济群法师答:是否一门深入地读进去,关键在于这部经是否适合你。不同经典,蕴含着不同的见地,不同的修行...
济群法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何念 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提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是不是念佛需要一刻不停地念下去? 济群法师答:都摄六根,不...
问: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 答: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果“无我”,谁来听经?听完又是谁回去呢?因为大家觉得,既然“无我”,就没有这个会...
千百年来,人类依赖自然的给予生活,与此同时,对大自然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希望以此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那么,人与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中世纪,神学占...
济群法师: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问: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济群法师答:现代社会是个功利社会,自然会有很多人把生意场上的一套带到寺院,带到佛菩...
济 群 法师 内容提要:居士佛教思想的产生、提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再次被提出,并在海峡两岸学界、教界引起争议。他们多以欧阳竟无的《支那内学院院训释·释师训·辟谬...
济群法师:习气刚形成时怎样对治 问:习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当习气刚刚形成时,怎样察觉、怎样对治呢? 济群法师答:佛教所说的戒定慧,就是帮助我们改正习气的具体方法。...
济群法师:没有“我”,谁在成佛 问: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 济群法师答: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果“无我”,谁来听经?听完又是谁回去呢?因...
济群法师:为什么要给佛像开光 问:佛教为什么要给佛菩萨像开光 济群法师答:供养佛菩萨,主要是为了增长佛教信众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
济群法师:弘法也是心灵的慈善 问:有些学者提出,社会在几十年左右将发生问题。因为大学生普遍就业困难,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加之天灾人祸。若没有信仰为基础,社会难免面临...
济群法师:佛教是什么 问:是否可以从超越于门派的高度,也可以说是基于各门派的共性,概括地说明一下佛教到底是什么? 济群法师答:如何来定义佛教?我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 关于藏传佛教之双修问题 索达吉堪布回济群法师 问(2):在声闻的戒律中,以淫欲为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为四根本...
济群法师:佛教界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如何? 问:佛教界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如何? 答:我们一直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我曾到台湾参访多次,觉得他们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
济群法师:人生不如意如何消业 问:近几年工作收入低,家庭不和谐,是否是前世所造的业?该如何消除此业? 济群法师答:从佛教观点来看,我们出生在怎样的国家、地区、家庭,...
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大自然最奥秘的生命充盈人的心灵时,足以令我们心旷神怡。所以,让我们的生命回归到自然的怀抱! 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世界是个大宇宙,而我们的身体...
济群法师:禅修—以技术管理心念 我们了解到选择心念的重要性,就知道如何取舍了。但是,从知到行并不是说一说就能解决问题的。很多时候,我们想静,静不下来;想放下,放不下...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意?能举例说明吗? 答:色,代表物质的存在。空,在常人观念中是什么都不存在。在一般人眼中,存在(色)和不存在(空)...
问:什么是众生轮回的因相、果相? 答: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
济群法师:出家后如何成为法器 出家,需要依止一位懂得戒律的师长,在其指导下培养僧格,树立正见,成为合格的法器。可我们现在出家后,多数师父并不懂得戒律,也不能如法对弟...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
讲于第五届海峡两岸心理辅导论坛· 释济群 我是首次参加心理学界的论坛,本着交流和学习的态度而来。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发言,深受启迪。我觉得,佛教界和心理学界有共同关心的...
济群法师: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
济群法师:如何理解佛教的“无我” 问: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我”? 济群法师答:我们每天说的最多的是“我”,想到最多的也是“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是什么?我们...
济群法师:功德与功利有何不同 问:佛经中提到的功德,和凡夫的功利有何不同? 济群法师答:功德,也是一种利益。那么,可否带着功利心修行呢?对于凡夫来说,若没有任何利益...
济群法师:为什么法布施大于财布施 布施(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财布施功德虽然很大,但不能在根本上改善人生,更不能究竟解决人生烦恼。我们以财富扶贫济困,虽能帮助...
济群法师:佛教所说的“精进”就是苦修吗 学佛修行(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精进并不是要人苦修,我们人性中存在很多缺陷,需要通过修行进行调整,确实很艰难。所以,《...
济群法师:忏悔了,还会受报吗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因为业也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既然是缘起的,必定可以对治,这一前提应当确定。否则,将业...
济群法师:业力能否忏悔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因为业也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既然是缘起的,必定可以对治,这一前提应当确定。否则,将业视为固...
《人物周刊》:您认为判断一个僧人是否是“高僧”的标准是什么?中国现代、当代史中有哪些您仰慕的高僧? 济群法师:现代人,往往将“高僧”和“名僧”混为一谈。这个问题古已...
2008年10月5日,西园戒幢律寺的第三届菩提静修营刚刚拉上帷幕。在寺院里,到处都可以遇到怀揣车票、刚收拾好行囊的营员们,他们在踏上归程之前互道珍重,或者特意再去虔诚地上殿...
佛教究竟怎么看世界? 可能有人会奇怪:佛教关心的是人生烦恼及痛苦的解脱,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对世界能否达成正确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幸福。因...
济群法师: 轮回的起点在我们的心 《三主要道》中,形容每个生命都是“常被四瀑流所冲”。这四种瀑流,就是欲望、烦恼、见和无明的力量。欲望,就是对财色名食睡的希求,对色...
济群法师:四观化解嗔恨心 平时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不必全观,观其中之一即可): 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
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 问: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 济群法师答:什么是现实?一般人所说的现实,只是代表世俗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比如结婚、成家、生子、工作,赚钱。...
济群法师:佛教如何看待妇女 问:佛教如何看待妇女? 答:佛教觉得,妇女也是众生的一份子,都是一样的。对在家众来说,男为优婆塞,女为优婆夷;对出家众来说,又分为沙弥、沙...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 对于学佛者而言,深信业果...
济群法师 自我,大家似乎都非常熟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一生都在为所谓的“我”而奔忙。为了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儿女、我的名誉地位、我的财富……...
问:佛家常求心无一物,但对世间的无欲无求让我觉得生活就没意义了,和草木无异,请指点。 答:心无一物,是心不粘著于外物,保有内心的宁静和空灵,但还要以智慧观照一切,明...
问:明知该放下,但是总放不下应该怎么办? 答:因为你的心还不听话。一方面需要通过闻思真正改变观念,真正看破,一方面需要通过禅修来训练你的心。 问:我想实修,是不是得...
问:怎样区分真正的善缘和违缘?是用心眼识去感知吗?但心眼识也会欺骗我们! 答:以佛法为标准,明辨是非善恶,就知道如何区分是真正的善缘,还是带着“善缘”包装的违缘。但...
问:如何控制起心动念? 答:了解心行运作规律,加强对心的训练,保持正念和观照。 问:怎么和自己的欲望作斗争? 答:看一看,这颗充满渴求的心到底是什么? 问:怎样培养无量...
问:如何化压力为动力? 答:人为什么要有压力呢?如果你觉得有意义,自然就有动力;如果你觉得没有意义,就不要把自己套进去。 问:我总在纠结舍与得。有时舍了往往看不到结...
问:如何放下心中的苦? 答:检讨痛苦产生的因,不再重蹈覆辙。对已经发生的,接纳它,解决它。 问:生活中的幸福、快乐、痛苦、磨难都是生命的意义吗?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才能...
问:如何领悟生活中的佛法呢? 答:首先要学习佛法,具备佛法的智慧,才能发现并领悟生活中的佛法。 问:如何才能找到善知识? 答:首先,是了解作为善知识的标准;同时,自己...
问: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如何在过程中振作呢? 答:起跑线不是一个,生命的每个当下都是起跑线。错失一个,不要继续错失。 问:做一件事,往往帮助了这个人,却伤害到那个人,...
问:应该怎样处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异同? 答:在尊重别人意见的前提下,善巧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生活在俗世中,虽潜心向佛,但总有无可奈何的牵绊,比如额外的工作要求,额...
问:如果要学习佛法,是否应该皈依呢? 答:真正学佛,是必须皈依的。 问:佛家的轮回是什么意思? 答:轮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也是各种需求、执著的重复和延伸。 问:怎么让自...
问:佛教如何看待妇女?是否提倡男女平等?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 济群法师答:佛教虽然提倡众生平等,但并不否定事相的差别。在佛教中,声闻乘偏向事相差别,强调男女众的尊...
问:为什么有人死去那么久还未投胎? 济群法师答:按照佛教的观点,亡者一般会在七天或四十九天内投胎。但投胎要有因缘,当相关因缘尚未成熟时,比如,来生该当谁的儿子,可这...
问:佛教的感恩和我们说的感恩有什么不同吗? 答:佛教所说的感恩,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人或事。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是相互依赖的,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家庭、社会、大众、...
问:生活是修行的最好道场吗?暂时不能参加书院学习时,我该怎么办? 答:生活可能是道场,但更有可能是名利场,是搏击场,让人在诱惑中自动倒下,或是在竞争中被动倒下。实在...
问:法师说过:“一个极为无私的人,也会有极大的我执。”我不太理解。毛主席曾评价白求恩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不是属于极大的我执? 答:如果真的做到“毫不利己,...
问:皈依佛门之后,如何担负红尘的责任? 答:皈依佛门之后,该负的责任仍然要负,而且更多,更广,因为还要对众生负责。 问:佛门能与市场经济完全隔离吗? 答:佛门不是市场...
问:什么是生活中的佛法?生活中可以用佛法解决一切吗? 答:佛法是帮助我们改变看世界、看人生的观念。比如你没有房子,学佛不能变出一套房子来,但可以让我们有良好的心态来...
问:如何才能持好戒?心中不善的刹那闪念,是否属于犯戒?怎么调整? 答:首先做到行为的清净,语言的清净,进而通过修学佛法,了解心的运作规律和调心之道,就能做到心念的清...
问:“贪财乃万恶之源”和“贫穷乃万恶之本”,哪个才是对的? 答:贪是因,由这个因会感得苦果;而贫穷只是结果,如果能以良好的心态接纳这个结果,就能安贫守道,不会成为万...
问:请问精进与执著如何区分? 答:在精进过程中保有无所得的心,就可以做到精进而不执著,否则的话,精进确实容易落入执著。 问:若是要求自己每天念诵佛经,是不是执著呢?...
问:如何处理好善待家人和不黏著之间的关系? 答:了解人际关系中的因缘因果,了知这种关系的如梦如幻,同时又要以慈悲心善待之。 问:我对他人慈悲,他人却赠我以伤悲。遇人...
一、何谓幸福 人类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何为幸福。所谓幸福究竟是一种客观实体?抑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幸福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假如不了解幸福的实质,却努力地去追求幸福,...
(一)、学习本经的意义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如是我闻”,在古德许多经论中,把“如是”解释得很复杂。其实,这两个字也可以解释得很简单。...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这段...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众生行为的差别,构成了这个世界,包括精神...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
(一)不杀生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所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这段经文讲四无量心,这是菩萨道的精神所在。我们...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这段经文讲的是十善与四摄的关系。四摄,是菩萨摄化众生的方便。 四摄,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法。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或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在...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非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
问:在家学佛是否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如何使学佛与生活、工作相适应? 济群法师答:既然是在家居士,当然可以正常地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只要所作所为在五戒允许的范围内,对...
问:如果病人强烈要求安乐死,医生该怎么做?如果疾病是业障现前,病人却因安乐死而未还清业报,又会导致什么结果? 济群法师答:从声闻戒来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杀生,...
问:若不按习俗生活,往往对亲人构成伤害,如何抉择? 济群法师答:社会上,对许多事有约定俗成的看法。若不按部就班,虽然有了一定的个人自由,却往往使亲人担忧,这确实是许...
问: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 济群法师答: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果“无我”,谁来听经?听完又是谁回去呢?因为大家觉得,既然“无我”,就没...
素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戒除杀心和嗔心。佛教有一部《十善业道经》,其中讲到戒杀的十大利益:“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
心真是非常微妙,有种种伪装,还有种种自我保护机制,要看透它绝非易事。不仅要了解凡夫心的运作规律,更要通过禅修来培养觉照力,否则,很容易落入我执的陷阱,难以自拔。...
就学佛来说,学多学少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得多,但落实于心行的少,反不如学得少而能落实于心行。不要因为学得多,就有优越感。专心学习的人不会面对很多人...
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 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
首先,必须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很多人不曾意识到,人的身份究竟有多重要。因为我们此生是以这一身份来到世间,似乎做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殊不知,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
许多人只是将皈依当作获得佛教徒资格的形式,很少意识到它对修行有多么重要。其实,整个佛法修行都未离开皈依的内涵。我们所皈依的佛、法、僧三宝,代表着佛法的全体,缺少任...
发心代表着人生的目标和指向。不仅学佛要发心,成办世间利益同样需要发心。人们希望成家立业、升官发财,也属于发心的一种。世、出世间任何事情,都要心的参与方能成就。在做...
济群法师:学佛后会不会变得没有进取心呢 问:学佛会不会让人变得消极,对世俗的功名、地位、利欲要求变低后,会不会变得没有进取心呢? 济群法师答:佛教中,并不排斥正当的...
济群法师:为对方处理不善而惋惜,是否也是执着 问:如果对别人的事,觉得对方处理不善而为之惋惜,是否也是一种执着? 济群法师答:你觉得惋惜,可能是出于你的同情心。你可以...
问: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 济群法师答: 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果“无我”,谁来听经?听完又是谁回去呢?因为大家觉得,既然“无我”,就...
业力,是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续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佛法中所说的业力,简单地说,有善业、恶业两种类型;还有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
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幸福,可是高度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许多人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活得不幸福。这是为什么?(1)不知幸福为何物;(2)不了解建立幸福人生的...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因为业也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既然是缘起的,必定可以对治,这一前提应当确定。否则,将业视为固定不变的力量,显然不符...
济群法师:随喜,一本万利的修行方法 随喜,即随顺他人的善行、成就和功德,并心生欢喜,称扬赞叹。当我们和这些善心善行相应时,同时也在成就自身的良善心行。所以,随喜也是...
济群法师: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 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
作者简介: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
【编者按】寂静法师开示“佛教有边,佛法无边。佛教传承佛法,佛法超越佛教。佛法是智慧和境界,不是知识、教条和迷信!”,寂静法师推行人间佛教,以世人接受的现代讲解方式...
济群法师: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真正能够影响生命走向的是心念的力量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之因?就必须放下对世间的执著。但这些执著是有粘性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需要通过相应的思维和观修来解决。...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
文汇读书周报专访济群法师: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却那么少 记者朱自奋 济群法师,当代著名高僧,沩仰宗第十代传人。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
——济群法师参加“中国心理治疗界与佛学界对话”大型公益讲座 文 / 善莹 摄影 / 隆冰 五月的北京,雾霾飘散,晴空照耀。在山环水抱、风景宜人的北京大学,大型公益讲座“中国心...
济群法师:企业家为什么热衷于学佛 问:近几年,您是否感觉企业界对佛学投注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比如类似这次深圳清华EMBA班举办的活动。在您与企业家的对话中,您能否告诉我...
佛法告诉我们,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敌,当然会有障碍。因为修行是改变原有习惯,对我们这颗混乱的心进行重新管理,全面整治。但无始以来,生命已形成巨大惯性,很难真正脱离原有...
布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施舍。《摄大乘论》云:“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布施又有不同内涵,如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帮助...
什么是轮回的因果相(资料图) 问:什么是众生轮回的因相、果相? 济群法师答: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
无始以来,我们纠缠于我法二执构成的错误设定,使之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与生俱来的本能。由此无明不觉,而有妄想颠倒的人生,而有种种迷乱的显现,并于其上产生相关设定。进...
布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施舍。《摄大乘论》云:“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 布施又有不同内涵,如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帮助...
《显扬圣教论》告诉我们,人在死亡时有各种各样的心态:有些属于善心死,临终回忆起一生的善行,或由某种因缘引发起自身的善心,在祥和的心态中死去;有些则属于恶心死,临终...
我们每天活在哪里?其实,并不在我们所以为的现实中,而是在这个无形无相而又变幻莫测的内心世界。比如,我喜欢谁或讨厌谁,我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是谁在主宰这一切?正是内心...
编者按:看破无常是不是意味着逃避现实?不执著是不是过于消极?若不了解佛家文化,就很容易产生这些问题。也有人曾这样请教济群法师,那么济群法师如何回答? 无常,是世间的...
编者按:一般人对佛教了解不多,容易产生一些误解,比如认为佛教讲究无住无念,无我相、无人相,同样否定执著,就是消极避世、毫无进取心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
编者按:关于人类起源问题,佛教有过详细解答,比如一些佛经记载,地球最早人类来自色界第六天光音天,他们飞空而来。佛教认为,众生分为四种形态,胎生,化生,湿生,卵生,...
编者按:如果有人请教佛法究竟讲些什么,恐怕一般人都难以解答。当年白居易曾这样请教鸟巢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鸟巢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三...
习惯从哪里来?无非就是某件事我们做多了、想多了,以致成为自然。比如,我们习惯于每天见到哪些人,习惯于每天做些什么,习惯于每天吃些什么,一旦这种习惯固定下来,就会逐...
不少人每天都在念佛,念了几十年,不可谓不精进,却看不到多少效果。烦恼一来,佛号就再也提不起,再也找不到了。为什么这颗心依然被烦恼所转?为什么这声佛号不能对治妄想?...
问:我有个朋友,母亲信佛多年,他受母亲影响而学佛修行,并因此不愿结婚,现在三十多了。母亲逼着他去见对象,他见了就不愿意,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但母亲说,如果你不结婚,...
问:中国受儒家文化颇深,儒家孝道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民间流传更久的想法是“光宗耀祖”。一旦选择作为出家人,以上几点就很难做到。那么佛教...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自己——知道究竟什么代表着你,什么...
佛陀看望重病比丘(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问:若友人病重濒死,以佛法观点劝他看破生死,不会显得冷漠无情吗? 答:面对病人,首先要以感同身受的慈悲,切实体会对方的身心之...
贪心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活动之一,即对自己喜欢的境界产生染著心和占有心。 当我们的心被燃烧的贪婪占据时,就会失去对行为的制约,为满足贪欲无所不为。因为贪著财物而不择手...
问:出家要有什么条件? 济群法师答:关键是你的认识,如果你觉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只有走这条路,人生才会过得有意义,具有这种观念是选择出家的最基本条件。如果你还没...
无常,是世间的真相,是人生的实质。所以认识无常非但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是要我们认清人生最大的现实,整体的现实。世人总是将无常当作人生障碍,当作破坏幸福的无形杀手,那...
皈依三宝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成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便是皈依。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
问: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答: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已彻底断除一切无明烦恼,我们断除了吗?佛陀已通达宇宙人生一切...
编者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的语言、词汇在无形中深受影响。以大众常用的成语、俗语为例,就有很多直接出自佛经,还有一些间接源自佛教。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
有情被执著所缚,拥有什么,就会牵挂什么。若是拥有财富,就害怕别人惦记他的财富;拥有地位,就害怕别人嫉妒他的权位;拥有娇妻,就害怕被别人窥视他的家庭。即使只是穿上一...
佛教的正道是中道。中道不是一种折中,而是符合真理、符合实相、与解脱相应的方法,佛陀将其总结为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陀在鹿野...
禅宗发展到五祖之后,开始以《金刚经》思想作为修证指南,其后,六祖也是因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而惠能大师的得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
通常,每个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当我们为他人付出一些劳动,总会计较报酬、计较得失。可一生几十年的光阴,都在为我们的色身服务,忙它的衣食、忙它的成长,却无怨无悔...
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学佛者的发心,并没有摆脱原有的心行习惯,也不属于正确的发心。 一、基于某种...
如何才能对治欲望?佛陀告诉我们:“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
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确实存在问题,他们往往是从外在条件来考量,如家庭、地位、金钱等。事实上,幸福只是一种内在的、不稳定的感觉。当然,外在条件也是激发幸福感的助缘,但...
佛法所提倡的现世乐,从世间的层面来说就是“种善因得乐果”,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获得人生幸福。在佛教的五戒十善中,还涉及到自他双方的关系,也就是通过...
忏悔,包括忏和悔两方面。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因为业也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既然是缘起的,必定可以对治,这一前提应当确定。否则,将业视为...
编者按:现代社会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忧郁症患者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多,离婚比例越来越高,自杀事件越来越多,幸福感却越来越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竞争固然激发潜能,却...
问:天台的圆顿止观、密教的大圆满和禅宗的顿悟法门,有什么不同? 济群法师答:这些都是佛教中至高的见地和修行法门。天台的圆顿止观,是建立在天台宗一心三观的见地之上。所...
有些弟子会在学佛后认识到,修行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自然会投入更多精力。 不过我们现在所引导的是菩萨道的修行,不是要放弃一切,而是要更积极地做有益社会的事。 我们提倡...
问: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难免会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
编者按:金钱是庸俗的代名词吗?“金钱是万恶之源”吗?很多人为了谋取财富而不择手段,又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财富;有人拥有大量钱财,却没有健全的心智,也没有处之泰然的超...
济群法师 对其他人来说,升到天堂就是究竟归宿,就给人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佛教则以为,天道还在六道轮回之中,是不究竟的。因此,佛教徒发愿往生佛国净土而不是天堂。净土虽...
目前,整个社会最大问题就是人的心态失衡,并且到了危机四伏的地步。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各类恶性事件,正是向我们敲响的一次又一次警钟。所以,对各种心理问题的疏导、调节和...
济群法师讲述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如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那我敢断定他一定还没能够树立正信。因为一个不清楚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的人,对于学佛是...
人有没有命运?又是由谁来决定这一切?其他宗教多认为,命运是由外在的主宰神或某种神秘力量决定。而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是在我们自身而非...
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 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由意志构成,但也需要欲望的...
如何才能正确认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辩证地说,佛教徒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从世俗的生活方式来看,佛教徒是消极的;就人生的追求而言,佛教徒则是积极的。 一、佛教...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识流”之说,认为思维活动如流水般连绵不断。这一学说不仅成为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并极大影响了文学、影视等艺术领域的创作。 其...
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难免会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 一、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
问:我是一个执著而真诚的人,但在结交朋友时,为什么受到伤害的总是我? 济群法师答:执著就是苦因。真正能够伤害你的,正是这个执著,而不是其他人,其他事,那些不过是助缘...
问:常有人说,佛法不离世间法,那么世间法是否就等同于佛法?如何让佛法融入世间法,而不是蜕变为世间法? 答:佛法不离世间法,但世间法绝不等同于佛法,否则还要佛法做什么...
编者按:在我们的人生中,信仰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生命的最终依归,还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信仰究竟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是人生道路上的智慧明灯,还是遭遇挫折时的心灵安慰?在...
问题的根源不在别处,正是在于人心,在于内心的贪嗔痴。(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而对社会安定破坏最大的莫过于战争。翻开人类历史,几乎...
生活在我们人类周围的还有鬼道众生,佛教里说的鬼与中国传统所说的鬼又不一样:中国古代社会认为鬼是人死后的必然归宿,所以鬼字的本义就有“归”的意思;而佛教里所讲的鬼则...
对佛教抱有好感的初学者也有不同类型。 其一,是希望通过学佛获得良好的心态和处世之道,在面对逆境时能够从容面对,当下承担。对于这类人群,我觉得一行禅师、圣严法师、星云...
问:如何理解对福报的追求?希望往生极乐是否也是一种执著,是否有违佛法所说的无相、无求? 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需要福德因缘的,所谓“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听闻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
究竟怎样来定义人生佛教?这个问题似乎人人皆知。事实上,很少有人可以完整表达它的内涵。我觉得,现在的人生佛教就像一个箩筐,很多东西都可以往里装,都可以与之拉上关系。...
释迦牟尼降魔成道 成佛的修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千百年来,汉传、藏传各宗派因对佛陀教法的认识存在差异,故在建构自宗修学体系时形成了各自的观点。能否正确看待这一问题,直...
比人类条件更为优越、其生存空间在人之上的是天道,天在佛教里解释为“光明”,是代表着快乐幸福,足见是理想的去处。 天堂不仅为其他宗教所崇拜,并且也为一般世间人所向往,...
《六祖坛经》是禅宗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着述。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说之法,由门人记录、...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 济群法师讲解: 颠倒梦想,是错误的想法,是与事实不符...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
问:看破无常是不是逃避现实?不执著是否过于消极? 答:无常,是世间的真相,是人生的实质。所以,认识无常非但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是要我们认清人生最大的现实,整体的现实。...
佛陀上忉利天说法 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 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
禅师放下执念砸碎玉钵,再次入定躲避无常追捕。 供养具有灭除悭贪的作用,悭贪就是吝啬、小气。佛菩萨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楷模,供养时必尽己所能准备精良供品,所以每一次供养都...
学佛不在时间长短,也不在于起步早晚。 问:老人学佛有没有用?晚年犯了错误如何弥补? 答:对每个人来说,任何时侯学佛都不会早也不会晚。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有机会听闻佛...
济群法师:平常的人,确实会有很多念头,很多妄想,这也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我们每天要读书,处理人际关系,做得很多,也想得很多。其中,想得最多的,一定是自己最在意的...
关于业,你应该知道的 其一,业力说告诉我们,命运源于自力而非他力,是由自身行为决定的,而不是受神灵之类的外在力量支配。 其二,业力面前,人人平等。神教认为人是由神所...
除了下三途外,比人类条件更为优越、其生存空间在人之上的是天道。天,在佛教里解释为“光明”,是代表着快乐幸福,足见是理想的去处。天堂不仅为其他宗教所崇拜,并且也为一...
佛在忉利天上说法(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天人报尽也很痛苦(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除了下三途外,比人类条件更为优越、其生存空间在人之上的是天道。天,在佛教里解释为“光明”,...
3月28日下午2点,济群法师为300名听众作了题为“心灵创造幸福”的主题讲座。与人们通常认为的“财富创造幸福”不同,济群法师强调了“心灵创造幸福”。因为财富和精神是构成人类...
编者按: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但是世间众生为何烦恼如此众多?为何不断轮回六道?怎样...
各位学佛的时间和程度都有一定差距。有些人已学佛多年,有些人可能是初涉佛门。但无论什么样的程度,学佛都要从头开始。这个“头”是什么?正是“发心”。 所谓发心,是我们做...
编者按:不少人每天都在念佛,不可谓不精进,却看不到多少效果。烦恼一来,佛号就再也提不起。为何这颗心依然被烦恼所转?为何这声佛号不能对治妄想?为何往生极乐的愿望仍模...
¡¡¡¡ÎÊ£ºÈçºÎÍü¼Ç¹ýÈ¥ÔøÊܹýµÄÖØ´ó´ìÕÛ?Íü¼Ç±ðÈ˶Ô×Ô¼ºµÄÉ˺¦? ¡¡¡¡¼ÃȺ·¨Ê¦´ð£ºÍüÈ´Í´¿àµÄ·½·¨Óжþ£ºÒ»ÊÇÅàÑøÕýÃæÇéÐ÷¡£ÇéÐ÷ÓиºÃ...
问:发牢骚与不平则鸣一样吗?默默无闻、一味忍耐是否近乎沉沦? 济群法师答:一般情况下,不平则鸣是褒义词,多是从公众利益出发,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勇气和正义感。而发牢骚则是...
印度早期的沙门多以乞食为生并崇尚苦行。他们认为欲望是令人不得解脱的根源,惟有以苦行进行对治,才能斩断欲望之根。他们选择的苦行多半是折磨色身——或在烈日下曝晒,或在...
问:请您为我们开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句话的含义。 济群法师答:佛教讲因果。而平常人更多关注的是结果,羡慕别人的成就。可是成就从哪里来呢?任何成就都不是从天上掉...
问:若友人病重濒死,以佛法观点劝他看破生死,不会显得冷漠无情吗? 济群法师答:面对病人,首先要以感同身受的慈悲,切实体会对方的身心之苦,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进行说教。此...
问:怎样才能对他人生起同情心? 济群法师答:关键是,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将个人想法强加于人。当我们面对一个杀人犯时,也许会觉得他罪大恶极,心生厌恶。但我们...
问:法师说做人要中观,乐观难道不是更好吗? 济群法师答:其实,很多人的乐观是属于盲目乐观,是不稳定的。按照佛法观点,一个人只有见道后才能真正乐观。故初地名为欢喜地,...
佛陀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 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
欲望并非都是坏事,无须视如洪水猛兽。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 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 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
生活在我们人类周围的还有“鬼”道众生,佛教里说的“鬼”与中国传统所说的“鬼”又不一样:中国古代社会认为“鬼”是人死后的必然归宿,所以鬼字的本义就有“归”的意思;而佛...
思维暇满,是帮助我们认识暇满人身的巨大价值,认识它的难得易失。当我们学修相关内容时,对人身是否生起这一认识?是否真切感受到它的殊胜? 如果学了《道次第》之后,关于暇...
人们是从生活来看生死,似乎有开始有结束。而佛教是从生命来看生死,在生命海洋中,我们这一生的生死,不过是一个泡沫的形成和消失而已。 每个产品都有一本说明书,身体也应该...
很多人不曾意识到,人的身份究竟有多重要。因为我们此生是以这一身份来到世间,似乎做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殊不知,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历经多少劫的沉沦漂浮才有机会生...
问: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 济群法师答; 关于这个问题,佛教是从轮回的角度进行解释。所谓轮回,也就是说,生命不只是从父母生下才有,而是一种无尽的存在。今生得到人的身份...
编者按: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知识水平的提升,现代人是否感到比古人更幸福、更自由?事实往往相反,当下社会频繁出现的浮躁和混乱,什么才是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苏州戒幢佛学...
问 :看破无常是不是逃避现实?不执著是否过于消极? 济群法师答 :无常,是世间的真相,是人生的实质。所以,认识无常非但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是要我们认清人生最大的现实,整体...
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投入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起先,是父母的孩子;后来,又成为孩子的父母。与此同时,还担纲着形形色色的职业身分、社会身分。事实上,在这场无休止的连续...
佛法之所以能在世间流传,是因为有佛出现于世。虽然佛陀亲证的真理并非自创,而是本然如是。但若没有佛陀说法,我们也就无从了解佛法,更不能依法得解脱。就像每个人都具备与...
持名念佛、念念不离,最终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有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这么简单的事,难道可以使我们成佛吗?须知我们要...
天女就用神通力量把舍利弗变成天女,把自己变成舍利弗。 佛教觉得,妇女也是众生的一份子,都是一样的。对在家众来说,男为优婆塞,女为优婆夷;对出家众来说,又分为沙弥、沙...
道济和尚(济公)名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后两句是“世人若学我, 如同进魔道。” 问:禅宗在佛教历史上,有其激进的一面,不喜欢一级级阶梯,而追求顿悟成佛,是否就能...
问:如何放下心中的苦? 答:检讨痛苦产生的因,不再重蹈覆辙。对已经发生的,接纳它,解决它。 问:生活中的幸福、快乐、痛苦、磨难都是生命的意义吗?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才能不虚...
所谓出离,就是愿离娑婆。它的心行标准,是对轮回的盛事不再有任何期盼,任何留恋。但在今天这个物质空前丰富的社会,人们已经制造太多麻醉身心的诱惑,使心耽于其中,难以自...
佛教的因果报应强调因缘。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缘是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把稻种放在仓库里,种子能开花、抽穗、结果吗?不能。这些种子,必须有适合它生...
众生颠倒无明妄执有我,佛陀四招让人摆脱烦恼。 作为解脱道的行者,要想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应如何令念头安住呢? 佛陀临涅槃时告诫弟子们说:应依四念处而住。 一、观身不净...
幸福到底是什么?是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特定感觉,还是作为生命本质的存在?当我们从物质的层面追求幸福,为什么物质条件得到了满足仍感觉不到幸福,仍然困惑?究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济群法师答 :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已彻底断除一切无明烦恼,我们断除了吗?佛陀已通达宇宙人生一切...
我从何来归于何处?佛陀当年早已觉悟。 大千世界我在何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生命有很多不解之谜。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
问 :受菩萨戒后,能否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 济群法师答 :佛教徒受戒后,戒律规范可能和原有生活习惯发生冲突,尤其是受菩萨戒。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菩萨戒中,不仅...
问: 很多人觉得发菩提心很难,因而产生退缩情绪。您觉得发菩提心是不是很难?难在哪里? 济群法师答 :发起“我要利益众生”这一念并不难。人的一生有无数愿望,如“我要吃饭”...
佛说人生是苦,许多人听了不以为然。 有人说:人生有苦有乐,如何只有苦呢?是呵,在感觉上,佛法也承认人有苦受、乐受。之所以说人生是苦,是对其本质的透视。 生活中,有生苦...
学佛是从信仰三宝开始。 信仰,是寻求依赖和归宿,故所寻求的对象,必是仰之弥高、值得依赖者。此时,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之间,是绝对的“二”。但随着信仰和修学的深入,信仰对...
佛陀出家前是一位王子,在宫廷享受着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的生活。但在一次出门游行中,却发现和宫中完全不同的世间百态。他看到人们因衰老而形容枯槁,步履蹒跚;看到人们因...
心净则外物净 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可选择其中之一观即可: 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
问:“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义? 济群法师答 :色是指物质现象,至于空,在一般人观念中就意味着没有。如桌子代表着色,代表一种存在;而桌子以外的,...
如果说佛法的学修、传承依赖于健全的教育制度,其弘扬、普及同样依赖于相应的弘法布教制度。那么,目前佛教界在弘法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 其一,过分指望高僧,忽略大众的整体...
色身乃是四大假合,绝对不能代表真我。 通常,每个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当我们为他人付出一些劳动,总会计较报酬、计较得失。可一生几十年的光阴,都在为我们的色身服务...
问 :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 济群法师 :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
问: 天堂和地狱究竟在哪里? 济群法师答 :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 天堂和地狱也...
问: 通过改变基因,可能使人活到200岁。这种科学上的因果,符合佛教的因果观吗? 济群法师答: 人能否活到200岁或1200岁,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很难得出定论。生命现象极为微妙,换...
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着。因为执着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
行菩萨道也属于法供养。法施的功德很大,这个问题《金刚经》中讲得非常清楚。《金刚经》里说:用许多的七宝去布施,但比起读诵《金刚经》,或者能够给别人解说《金刚经》的功...
问 :既然佛教承认命运,那和法师同时出生的人今天在哪里讲经呢? 济群法师答 :这个问题,看来要调查一番才能回答。不过,佛教虽然承认命运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并不认为生辰决定...
佛教所说的“空”,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智慧。常人所理解的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其实并非如此。“空”,是对存在的一种智慧诠释。《心经》是佛教最短的一部经典,只有二百六十...
现代人内心躁动。这种浮躁之气不仅影响到内心,当它表现出来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外在气质乃至相貌。一个人即使有无可挑剔的容貌,如果浮躁不安,也无法让人产生美感。而一个...
问: 极乐世界究竟有多远? 济群法师答 :《六祖坛经》说:“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这是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层面而言。须知,净土不离当前一念,和净土在十万亿...
谁是我们这个世界最自由的人?就是佛陀。他由彻底断除烦恼而得大自在,他所领导的僧团则是追求自由的团体。 卢梭曾经说过:“人天生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和佛法...
编者按:很多前贤说过,因果轮回是佛教的基础,离开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就谈不上佛教。近代高僧倓虚法师认为,惑、业、苦三者是轮回之根,因为迷惑必然造业,造业必然受苦,...
问: 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 济群法师: 关于应不应该,首先要对这一标准进行界定。究竟来说,既然发生了,就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分别。而从道德规范来说,...
生命是无尽的延续。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那么,生命又是如何转递的呢?如何从过去转到今生、又从今生抵达来生?佛教告诉...
菩萨,乃成佛之因。我们想要成佛,必须从菩萨做起。或许有人会觉得,自己受了菩萨戒,就已获得菩萨身份,至少也是走在菩提路上的行者了。但扪心自问:我们可曾发起菩提心?可曾...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强调因果。但我们所以为的因果,往往局限于现象,局限于具体事件。事实上,意识活动也离不开因果,我称之为“心灵因果”。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这种因果时时...
问: 极乐世界路途遥远,为何《坛经》又说“西方只在目前”呢? 济群法师答:《 六祖坛经》说:“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这是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层面而言。须知...
问 :禅宗在佛教历史上,有其激进的一面,不喜欢一级级阶梯,而追求顿悟成佛,是否就能摆脱戒律的束缚?像济公一样酒肉穿肠过,您认为是否也是可以修行得道的? 济群法师 :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
人为什么要赚钱?法师指出,如果带着要出人头地、高人一等的心态,就是在追求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不但辛苦,而且虚幻。既不能提升自身品质,也不能利益社会大众。真...
问: 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 济群法师答 :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果“无我”,谁来听经?听完又是谁回去呢?因为大家觉得,既然“无我”,就没有这...
随喜,即随顺他人的善行、成就和功德,并心生欢喜,称扬赞叹。当我们和这些善心善行相应时,同时也在成就自身的良善心行。所以,随喜也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其意义主要...
问: 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 济群法师: 在教界和商界,对佛商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佛商”是双重身份的叠加,首先他是一个商人,其次是个合格的佛教徒。作为佛商,要通过对...
问: 从佛法角度来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济群法师答 :佛法讲缘起,从这个角度来说,宇宙万物是没有开始的。既然没有开始,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就不能成立。人类...
文:济群法师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使人们对佛教有诸多误解。比如:佛教是否悲观、消极、禁欲?是否不关心现实人生,更重视死亡?学佛者是无情的吗?济群法师特别针对当今社会...
想成为真正的佛弟子,是必须皈依的。正如入学需要注册,结婚需要登记那样,由此才能获得合法身份。皈依还有特定仪式,须在三宝前庄严宣誓,经由三宝证明方可。信佛而未皈依,...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