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布施学佛网,这是一个能找到心灵归属的网站!
>
最新济群法师的文章
经常有人问道:“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难免会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如何用佛法...
问 :法师说过:“一个极为无私的人,也会有极大的我执。”我不太理解。毛主席曾评价白求恩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不是属于极大的我执? 答 :如果真的做到“毫不利己,...
问 :请问精进与执著如何区分? 答 :在精进过程中保有无所得的心,就可以做到精进而不执著,否则的话,精进确实容易落入执著。 问 :若是要求自己每天念诵佛经,是不是执著呢...
问 :如何处理好善待家人和不黏著之间的关系? 答 :了解人际关系中的因缘因果,了知这种关系的如梦如幻,同时又要以慈悲心善待之。 问 :我对他人慈悲,他人却赠我以伤悲。遇人...
其他宗教多认为,命运是由外在的主宰神或某种神秘力量决定。而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仍在我们自身。 换言之,命运体现了生命发展的因果,是以...
我是首次参加心理学界的论坛,本着交流和学习的态度而来。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发言,深受启迪。我觉得,佛学界和心理学界有共同关心的话题,那就是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就这一点...
第一,知道如何面对逆境。 逆境带来的痛苦包括两方面,一是事件本身产生的痛苦,二是因无法接受现实带来的痛苦。为此,法师引用佛经关于毒箭的典故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
每个人的心行决定世界的发展 佛法认为,世界是众多因缘和合产生的结果。小到一张桌子,大到整个宇宙,都是众缘和合的产物。佛教的缘起观说明,任何事物都没有独立的主宰性,而...
问 :在打坐时,感觉总有许多障碍。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障碍? 济群法师答 :佛法告诉我们,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敌,当然会有障碍。因为修行是改变原有习惯,对我们这颗混乱的心进行重...
文:济群法师 有人问,《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师父们经常说要“安住其心”,又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想知道,“无所住而生其心”和“制心一处”是否矛...
问: 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必然要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我自己有亲身体会,三...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济群法师答: 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
五蕴每个生命的存在,无非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蕴为积集义,指相关事物的积聚组合。 色蕴:指有情的色身部分,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受蕴:指情感部分,如苦、乐、忧、喜...
问:我身体不好,很担心哪天就会死,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 济群法师答: 身体健康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保持良好心情,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其次是合...
问: 什么是中阴身?是鬼吗?与神识有什么关系? 济群法师答: 《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很多论典都讲到中阴身。中阴身属于生命的过渡形式,在这期生命到下期生命转化过程中出...
少欲知足具有保护自然的意义。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向自然盲目地索取,大量森林和耕地遭到破坏,使得水土流失,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所以,当今的有识之士都在为环保而积极...
我们常常将幸福建立在一个未知数上,建立在我们不曾实现的人生目标上。 幸福在哪里?我们盲目地追逐着。当我们没有成家的时候,会觉得成家是幸福的基础;当我们没有孩子的时候,...
问: 修行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通过修行能认识宇宙真理? 答: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烦恼、了生死、开智慧、证真实。要认识真理,必须具备认识真理的能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否...
问: 人生的痛苦在于错误追求。请问,哪些是错误追求呢? 济群法师答: 错误的追求,一是违犯法律或戒律,二是心态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占有世间种种?就是因为欲望的驱使,这...
问: 怎样理解众生平等?蚊子和人类是平等的吗? 济群法师答: 众生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所谓平等,是从佛性和业力角度来说。众生皆有佛性,造业皆会感果,在这个层面上,众...
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可选择其中之一观即可: 一观: 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二观:...
问: 平常生活中,我们常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然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着”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着”有什么区别? 济群法师答: 有些人认为...
问: 通过改变基因,可能使人活到200岁。这种科学上的因果,符合佛教的因果观吗? 济群法师答: 人能否活到200岁或1200岁,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很难得出定论。生命现象极为微妙,换...
问: 请您为我们开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句话的含义。 济群法师答: 佛教讲因果。而平常人更多关注的是结果,羡慕别人的成就。可是成就从哪里来呢?任何成就都不是从天上掉...
今年老百姓经历了股灾,为什么佛不保佑股民? 首先,我们要对股市本身有一个正确认识。佛法是一种人生智慧,它给我们提供的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理财之道,这是根本所在。只有在...
我们供养佛像,主要是为了增长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我们请到一尊佛像时,是否对这尊佛像有足够的认同,觉得这就...
济群法师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
有些弟子会在学佛后认识到,修行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自然会投入更多精力。 不过我们现在所引导的是菩萨道的修行,不是要放弃一切,而是要更积极地做有益社会的事。 我们提倡...
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可选择其中之一观即可: 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二观:...
济群法师讲述 人天乘法门是三乘佛法的基础。从学佛到成佛的这一过程,在佛教里有时称为五乘,有时叫三士道。乘,是运载的意思,通常人们把车称为车乘,是因为车有运载的功能。...
慈善的精神 济群法师——《胡润百富》专访西园寺济群法师 秦媛如意 转自2008.4期,慈善排行榜五周年 放眼天下,许多中外企业家都为慈善作出了表率,但是慈善同时也招来非议。经常...
问: 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 济群法师: 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果“无我”,谁来听经?听完又是谁回去呢?因为大家觉得,既然“无我”,就没有这个...
对其他人来说,升到天堂就是究竟归宿,就给人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佛教则以为,天道还在六道轮回之中,是不究竟的。因此,佛教徒发愿往生佛国净土而不是天堂。净土虽然有三类...
对于没有经过禅修训练的人来说,每当念头生起,心就会粘着其上、追随不舍,进而把这个念头当作自己。不知念头只是因缘所生,它的本身并不是你。因为缺乏观照,我们又会在不知...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黑齿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决生死问题。在他痛苦彷徨之际,另...
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家人是禁欲主义者,所以年轻人听到学佛不免有几分畏惧:学佛后能否结婚?能否继续常人的生活?似乎学佛后就要到深山里与世隔绝,世上的一切都不能拥有、不...
现在有很多人通过养小动物获得生活乐趣,并成为业余爱好。但我们可曾想过,把小鸟关在笼内限制自由,是对它正常权利的损害。所以,菩萨戒规定,家中不可豢养狸猫猪狗。 佛教提...
素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戒除杀心和嗔心。 佛教有一部《十善业道经》,其中讲到戒杀的十大利益:“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
众生有无始无明,但除了迷惑之外,其实还有觉醒的一面。事实上,这才是生命的最高本质,而迷惑只是无明的显现。就像雾霾,虽然遮天蔽日,但它是依托污染源存在的。一旦源头得...
虽然素食是汉传佛教特有的传统,但这一选择并非独出心裁,而是以大乘经教为依据的。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当时来华的印度僧人并未严格吃素,汉地自然也没有素食之风。直...
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庇护,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 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出家呢?并非如此。我们所要...
——轮回的六种苦—— 说到解脱,首先要有解脱的意向,也就是出离心。怎样才能生起出离心?这就必须真切意识到轮回是苦。就像一个人饱受病苦折磨之后,自然就会迫切地想要摆脱...
古人视“五福临门”为祥瑞。所谓五福,即长寿、富足、康宁、好德和善终。 一是长寿,福寿绵长,不是早夭或遭遇横祸而死,能够平安地颐养天年。 二是富贵,不仅富甲一方,且受...
佛的色身,即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示现八相成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为化相三宝之一。佛陀本着救度有情的悲心化现人间,在娑婆世界说法度众。由此,而有佛教在世间的流传广布。 那么...
一、迷惑:现代人的生命状态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知识水平的提升,现代人是否感到比古人更幸福、更自由?在这个问题的反思中,我们梳理了现代社会中浮躁和混乱的现状,其根本...
【《心经》者何】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 《心经...
学佛,必须意识到人身的可贵。就像我们有一笔资金,应该怎么投资呢?如果是聪明的经营者,一定会用在收益最大的地方,而不是不加评估地随意支配,东投一点,西用一点,最终一无...
祈求佛菩萨帮忙当然可以,不过关键还要自己用功。到考试时,如果自己不加努力,只是等着佛菩萨保佑,恐怕是不行的。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静坐、诵经、拜佛来调整心态。静下心...
轮回的六种苦 说到解脱,首先要有解脱的意向,也就是出离心。怎样才能生起出离心?这就必须真切意识到轮回是苦。就像一个人饱受病苦折磨之后,自然就会迫切地想要摆脱。 在忆念...
佛法认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因缘成世界、因缘灭世界”。因此,佛教对世界形成的解释,简单说就是“因缘因果”。在佛教的经论中,关于因缘的解释很多。...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心理,痛改前非,保证不再犯第二次了。忏悔,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像基...
众生千差万别,凡夫心的表现也各有侧重。有的特别贪婪,有的特别自私;有的嗔恨心重,有的忌妒心强;有的宽厚,有的慈悲……生而为人,虽然具有某些共性,但也有不同的个性。 人...
谁能指引我们出离恶道?惟有佛法僧三宝,这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 皈依的重点有二,一是认识三宝功德,二是强化三宝在内心的分量。皈依后,我们有没有认识到三宝功德?进一步,三...
很多人以念佛为日常功课,觉得只要抱定一句“阿弥陀佛”即可,不必再管其他。 其实,“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内涵极其丰富。如果没有皈依、发心、正见为基础,我们对这句佛号...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心”,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也包括对心灵的净化、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行...
六祖慧能在《坛经》里边讲得好:‘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一念之间。迷者是凡夫,悟者就是佛。什么叫迷?什么叫悟呢?有的人未必清楚,是不是?所...
什么是幸福?为什么物质生活富足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如期而至?怎样才能获得一生的幸福? 法师首先阐明幸福是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组成。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心态问题,如果...
现代教育强调独立思考,很多人会把这一习惯带入学佛中,根据个人好恶对法进行选择,对善知识进行取舍。稍不如意,就觉得这个法和自己不相应,或是这个善知识和自己没有法缘。...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这里有两个颂,主要是强调在修行中...
心,才是佛法关注的重点,才是修行的入手处和着力点。但不少学佛者却把念佛诵经作为和佛菩萨交易的筹码,似乎我念了多少佛,诵了多少经,将来可以把这些功德找阿弥陀佛报销。...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佛陀是一切众生的良福田。佛陀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度众生,所累积的、所成就的福德智慧是浩瀚无边的,乃至于一毛孔功德都胜过一切世间天人、乃...
问: 过午不食的“午”到底是几点? 济群法师答: “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不少佛弟子都受过五戒。五戒的规范,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
关于人类起源问题,佛教有过详细解答,比如一些佛经记载,地球最早人类来自色界第六天光音天,他们飞空而来。佛教认为,众生分为四种形态,胎生,化生,湿生,卵生,人类属于...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
如何忏悔 无始以来造下的无数罪业,应该如何忏悔?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数,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界,一切功德。”...
问: 什么是明心见性? 济群法师答: 明心见性,超越了凡夫的认识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常规思维去理解。禅宗有这样一个公案:六祖惠能向五祖求法后就离开了。五祖弟子中有个慧...
一个人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儒家文化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文化关注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佛法重点探讨人与自我的关系...
在修习慈悲之前,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心理对生命发展的意义所在。相信很多人会对慈悲这一品质表示认同,表示赞叹,但未必愿意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慈悲似乎就...
问 :过午不食的“午”到底是几点? 济群法师答 :“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不少佛弟子都受过五戒。五戒的规范,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
佛教认为,人类一切的烦恼、痛苦都和我执有关,和对自我的错误认识有关。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的烦恼往往特别多,他的人际关系往往特别糟糕。反...
佛法是缘起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佛法对世界的认识,那就是“因缘因果”。佛法认为,世间一切现象,乃至我们的色身,都是缘生缘灭、缘聚缘散的。各种条件具备,就有某种现象...
教界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修学上不去。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首要的就是没有确立前行目标。或者是,即使有过目标,也因为没有得到进一步强化,随着出家日久而渐渐模糊。 到最...
问: 怎样发愿才如法? 济群法师: 发愿,就是树立学佛目标。每个人发心不同,所以,发愿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在每天临睡前,面向西方合掌发愿:“愿生...
问:当看到有人要杀人时,作为学佛的人该不该去制止? 答:从声闻乘戒律来看,当你看到别人杀人时,不想救并不算犯戒,自己杀人才算犯戒。 【声闻戒是以止恶为主,止恶是消极的...
现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么? 无非是因为贪著,因为心对外境粘得太紧,对财富和权力粘得太紧。 当我们有十分在乎时,会带来十分的压力;而当我们有一百分在乎时,就会带来一...
顿教的修行是从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在迷惑系统之外,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修行所要做的,不是要成就什么,而是直接...
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自己——知道究竟什么代表着你,什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我们现...
在当今教界,除了求求拜拜、把佛教等同于民间信仰的普通信众,即使那些有心学佛者,也因为缺乏引导,学得杂乱无章。 有人好高骛远,喜读大经大论,谈玄说妙,感觉良好;也有人...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常常有信众来倾诉他们的不幸遭遇。包括健康问题,比如自己患有疾病乃至绝症;生死问题,比如亲朋好友突然去世;家庭问题,比如儿女教育、夫妻感...
问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为什么又能带业往生呢? 济群法师答 :“带业往生”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并不矛盾。往生净土须具备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前提下,允...
问: 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呢? 济群法师答 :佛法中,“是”就是真实、正确的;“非”,则是颠倒、错误的。如果这一认识符合宇宙人生真相,就是真实的,“是”的。如果这一认识...
济群法师 面对同样的境界时,不同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区别就在于是否接纳。如果我们有接纳现实的能力,即使面对逆境,也能处之泰然,积极应对,而不会对内心造成任何痛...
问:既然看不到来世,为何还要深信因果? 济群法师答: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
我们现在有了那么多便利的生活用品,可以从洗衣做饭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却没能因此过得悠闲,反而活得更累。为什么? 在过去的年代,我们虽然物质清贫,但相对单纯,也没有攀比...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 对于学佛者而言,深信业果是...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生活中,时常会发生各种不幸,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家庭、情感、事业、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变故。很多人本来过得风平浪...
《金刚经》说,一切法都是佛法。很多人感到疑惑,那么基督教也是佛法吗?某某功也是佛法吗?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 “一切法都是佛法”的内涵在于,一切法的本质是空性。正因为如...
今天的社会都在通过鼓动欲望而刺激消费。厂家在不断升级产品,商家则全方位地激发购买欲,整个社会处在占有、攀比和竞争中。我们不但想占有财富,还会不断攀比:我要比你有钱...
其一,是希望通过学佛获得良好的心态和处世之道,在面对逆境时能够从容面对,当下承担。对于这类人群,我觉得一行禅师、圣严法师、星云大师等很多当代大德的著述都会有所帮助...
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学佛者的发心,并没有摆脱原有的心行习惯,也不属于正确的发心。 一、基于某种...
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 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
说到解脱,首先要有解脱的意向,也就是出离心。怎样才能生起出离心?这就必须真切意识到轮回是苦。就像一个人饱受病苦折磨之后,自然就会迫切地想要摆脱。 在忆念重点上,下士...
学佛者的发心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从开始发心就不对,是带着某种贪著开始学佛。深究起来,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为起点。 有些人是被寺院庄严的环境所感染,走入寺院...
人类总是不停地追逐,却不懂得对已经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我们能拥有明亮的眼睛就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盲人来说,绚丽多姿的彩色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能拥有清晰的听觉也是财富...
问: 不皈依学佛算是佛教徒吗?修行一定要皈依吗? 济群法师: 没皈依不算佛教徒,修行一定要皈依! 皈依才是佛教徒,如果一个人没皈依的话,他还不能算是一个佛教徒,他没办法得到...
不随嗔心跑 当我们面对逆境或受到伤害时,应以智慧观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随着嗔心跑。 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可选择其中之一观即可: 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
我们之所以发不起菩提心,多半是觉得众生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既然没有关系,为什么要慈悲他们,为什么要利益他们?这就需要调整观念,化解对众生的陌生与隔阂。 佛法告诉我们,...
文/济群法师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这里有两个颂,主要是强...
在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今天,如何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对教义的解读发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佛教自身的健康发展。就教界目前现状来看,的确取...
一、引言:当代居士修学的困扰 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萌生了更多的精神需求。社会上在家学佛的信众与日俱增。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可喜现象。但是,这些信众能否...
近年来,《道次第》在汉传佛教地区日渐盛行,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大众在修学上的实际需要。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资讯空前发达。对学佛者来说,不必出门就可接触...
想成为真正的佛弟子,是必须皈依的。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由此才能获得合法身分。皈依还有特定仪式,须经三宝证明方可。信佛而未皈依,就不能算作佛弟子。就...
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 一观: 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二观: 人生如梦,在此梦中我们...
轮回中有六种苦无人能够幸免 说到解脱,首先要有解脱的意向,也就是出离心。怎样才能生起出离心?这就必须真切意识到轮回是苦。就像一个人饱受病苦折磨之后,自然就会迫切地想...
问:老人学佛有没有用?晚年犯了错误如何弥补? 答: 对每个人来说,任何时侯学佛都不会早,也不会晚。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有机会听闻佛法,就应及时把握。而从修行角度来说,也...
济群法师 其他宗教多认为,命运是由外在的主宰神或某种神秘力量决定。而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仍在我们自身。 换言之,命运体现了生命发展的...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 答: 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
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 我想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当内心贪婪、仇恨、焦虑、恐惧、嫉妒、自私等负面心理产生活动时,不仅会使心痛苦纠结,甚至会使身体产生不良...
在佛教浩瀚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中,凝炼的《心经》包涵着佛法的精髓。 《心经》从印度梵文经典中译出,在汉地比较常见的一种译本是唐代玄奘三藏法师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
在我们人道以下的是地狱道。地狱是梵语泥黎,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从字面上说,地狱是地下的监狱,位于我们人间的地层下面,那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不仅没有日月...
学佛是为了追求解脱。那么,怎样才能解脱?解脱与正见有何关系?佛法由教法和证法两部分组成,二者不可分割。以往,有些人将教理和实修对立起来,在修学上带来诸多流弊。禅宗学...
生活在我们人类周围的还有鬼道众生,佛教里说的鬼与中国传统所说的鬼又不一样:中国古代社会认为鬼是人死后的必然归宿,所以鬼字的本义就有“归”的意思;而佛教里所讲的鬼则不...
了知因果的真实不虚,就应以佛法智慧予以解决,尽可能使之转为善缘、法缘,而不是陷入情感中不能自拔,那将没完没了地纠缠下去。对某人理智分析后绝不会动情,却不由自主地陷...
有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这么简单的事,难道可以使我们成佛吗?须知,我们要放下的不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内在的杀心,内在的恶念。如...
学佛不是点缀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听闻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
现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么? 无非是因为贪著,因为心对外境粘得太紧,对财富和权力粘得太紧。当我们有十分在乎时,会带来十分的压力;而当我们有一百分在乎时,就会带来一...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
凡夫所具有的贪、嗔、痴,是来自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返。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佛作为生活中的点缀,而是要将它落实到生命的实处!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呵,...
如果说赚钱体现了一个人的福报,那么,如何使用却反映了他的智慧。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花钱还需要智慧么? 这个世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消费渠道,商店里琳琅满目的货架在...
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学佛者的发心,并没有摆脱原有的心行习惯,也不属于正确的发心。 1、基于某种贪...
问: 佛教是如何定义善恶行为? 答: 首先,在我们日常行事中,善的行为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安乐。比如布施这种善行,既能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贪心和吝啬,使人格得到净化,还能招...
济群法师 福报从哪里来?不是说你能力强就一定有福,因为福报也有它的前因后果。佛教告诉我们,福报来自福田,主要是悲田、恩田、敬田三种。 悲田,是慈悲普天下的劳苦大众。他...
问: 老人学佛有没有用?晚年犯了错误如何弥补? 济群法师答: 对每个人来说,任何时侯学佛都不会早也不会晚。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有机会听闻佛法,就应及时把握。而从修行角度...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时发现,每个众生都有觉悟的潜质,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可以完成对生命的自我治疗。 因为生命原本就是清净、快乐和自由的,只是被无明所惑,才会颠倒梦想,...
三、皈依 许多人只是将皈依当做获得佛教徒资格的形式,很少意识到它对修行有多么重要。其实,整个佛法修行都未离开皈依的内涵。 我们所皈依的佛、法、僧三宝,代表着佛法的全...
问: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如何在过程中振作呢? 答:起跑线不是一个,生命的每个当下都是起跑线。错失一个,不要继续错失。 问:做一件事,往往帮助了这个人,却伤害到那个人,该...
问: 如何才能智慧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不为难自己? 济群法师答: 帮助别人其实也是要有智慧的。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确认我们做的这件事情是对方确实需要的,是对对方确实...
提问: 什么是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 济群法师答: 这个问题就好像是问,为什么有这个世界?佛教不主张问此类问题。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但我们总想以这有限的能力考察无限,提出一...
问: 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答: 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已彻底断除一切无明烦恼,我们断除了吗?佛陀已通达宇宙人生一切真理...
问: 寺院拜佛怎样才是最好的许愿和回向? 答: 到寺庙里拜佛,我们要有一份恭敬的心、虔诚的心,恭敬心和虔诚心会让我们的心变得很清净。另外,我们为什么会生起这样一份恭敬心...
《金刚经》的受持功德 《金刚经》称:“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义。”可见受持本经功德之殊胜。下面分别说明。 一、增长福德 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金刚经》来看...
济群法师 按:节日将至,世人又难免杀生庆祝或祭祖。人在此时,欢呼畅饮,物在此时,魂飞魄散。人在此时,骨肉团圆,物在此时,母离子散。人在此时,穿新衣,贺新禧,山珍海味...
济群法师 现在的人为什么不容易观察自己的念头,一方面是我们的生活太混乱,生活混乱,所以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很混乱。所以,持戒是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建立一种简单的生活,简...
多数人的追求和生活, 都是建立在个人的迷乱感觉及社会习俗上, 是被个人习惯和社会潮流所左右, 并非出于智慧的抉择。 这种生活看似积极, 其实是消极而被动的。 唯有经过智慧...
看到定慧寺的弘法活动越办越好,听经的居士越来越多,真是非常高兴!大家能够踊跃、积极地到这里参加弘法活动,是大家的福德因缘,是多生累积的善根!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 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
从佛教角度来说,并没有对风水、看相等一概否定,只是反对出家人为人看相或勘测风水,尤其是以此谋生,是戒律绝对禁止的。因为佛教强调因果,提倡的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我们要...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的佛我应该怎样去拜?这么多的佛陀我怎么拜得过来呢?“我以普贤行愿力故”,现在我们要用普贤菩萨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时候“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相信...
编者按:佛法要修到无我,但是如果无我了,谁来说法?谁来讲经?谁来听法?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带着众多疑惑,看看济群法师为大众的开示: 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
济群法师 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的定义是: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种不稳定的感觉,固然和物质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自身心态,在于我们对自身需求的定位,...
文/济群法师 如何才能解脱?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态不好,时时纠缠于烦恼中,需要缓解,需要释放。那么,烦恼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从源头根除?这就需要...
问: 现在社会诱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出家人消极吗? 答: 生活在现实中,会面对不同诱惑。相对而言,出家人的干扰比在家众少一些。因为寺院本身有较为清净的环境,...
问: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济群法师答:有些人学佛后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因此使社会上有人以为学佛是消极厌世的表现,是对人生责任的逃避,这是对修行的误解“六祖坛经...
济群法师 比人类条件更为优越、其生存空间在人之上的是天道,天在佛教里解释为“光明”,是代表着快乐幸福,足见是理想的去处。 天堂不仅为其他宗教所崇拜,并且也为一般世间...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我们的生活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福报。福报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无论种什么都容易获得丰收;而在贫瘠的土地上,同样的付出却不...
文/济群法师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感受时时被各种刺激所麻痹,被各种诱惑所分散,终日在妄念中蝇营狗苟,已经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但这种痛苦并不会因为我们忽略而消...
学佛有障碍是正常的。有些人学佛后一切顺利,事事如意。 也有些人学佛后障碍丛生,麻烦不断。 本来还平安无事,学佛后反而不顺起来,为什么菩萨对他们一点都不关照呢? 其实,这...
生活在我们人群四周围的有哪些生命?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畜类众生,一是鬼类众生。 畜类众生在佛教里又称作“傍生”,畜生有被人收养之义,比如猪、狗、鸡、猫等;而傍生则是泛指...
我们希望自己的心从贪、嗔、痴状态里摆脱出来,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出离心,它能使我们由此获得解脱。佛教讲到的解脱,是相对执著而言。执著有我执和法执两种,它能使我们的心灵...
佛教=禁欲? 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家人是禁欲主义者。所以,年轻人听到学佛不免有几分畏惧:学佛后能否结婚?能否继续常人的生活?似乎学佛后就要到深山里与世隔绝,世上的一切都...
济群法师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 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
学佛为什么要依靠自己呢? 问: 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为什么我们学佛要依靠自己呢? 济群法师答: 如果不依靠自己,又能依靠谁呢? 人生的很多事情,是无法请人帮忙解决的。口渴的...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使人们对佛教有诸多误解。比如: 佛教是否悲观、消极、禁欲? 是否不关心现实人生,更重视死亡? 学佛者是无情的吗? 济群法师 特别针对当今社会对佛教存...
济群法师: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蛮有代表性的。因为我们很多人天生的就有一份这样的爱心,他愿意帮助别人,这个在佛教来说这种人其实是有菩萨种性的。他乐意帮助别人,但是这种帮...
问: 创业遭遇误解和不支持应如何调整心态? 济群法师答: 我们做任何事情别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看法其实它跟你没有直接的关系,没有直接关系的看法听听就是了,没必...
我们对色身也是如此,只是这种执著更深入、更持久,已经和色身合二为一,不可分离。 从投胎的刹那起,我们的执著就开始了。事实上,早在投胎之前,我们已执著了生生世世。 在...
济群法师 生命有很多不解之谜。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也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因为我们最在乎、最关注的就是...
济群法师 佛法的核心就是解脱,不论出家在家,也不论南传北传,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那么,怎样才能成就解脱?我觉得,现在很多人说到解脱时,往往觉得很茫然,似乎解脱成了一...
问: 应该如何看待教界的负面新闻呢? 济群法师答: 确实,现在的佛教界有很多不好的新闻,从上次的少林寺风波到最近的白玛奥色坐床这个事件。我想,确实一方面,这个时代的社会...
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
济群法师 世间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也教我们做人,比如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仁,就是要有慈悲心;义,就是要有德行;礼,就是要循规蹈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导生活;信,...
问:学佛会越学越清高吗? 济群法师答: 为什么有些人学佛了之后,会产生优越感呢?或者说会变得越来越清高。 因为学佛了之后啊,确实会对世间上的这些名、利,包括世俗的生活会...
佛教宗派众多,卷帙浩繁。在万余卷三藏典籍中,什么才是核心,哪些才是纲领?人们或是不明就里,或是执此废彼,真正对之了然于胸者百无一人。如是,盲修瞎练也就在所难免。 还...
学会这两点,“相好庄严”并不难 现代人内心躁动。这种浮躁之气不仅影响到内心,当它表现出来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外在气质乃至相貌。 一个人即使有无可挑剔的容貌,如果浮躁...
济群法师:学佛的核心要领 !(珍贵收藏版) 佛教宗派众多,卷帙浩繁。在万余卷三藏典籍中,什么才是核心,哪些才是纲领?人们或是不明就里,或是执此废彼,真正对之了然于胸者百无...
问: 为什么那些善于心计的人得到财富,而善良慈悲的人却依然贫苦? 济群法师答: 这(财富的取得)和过去生的福报有关,我们不能仅从今生的一些行为来作出判断。我想,如果一个人...
济群法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商者崇尚的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也是很多百年老店得以长青的根本。仅仅在几十年前,这样的遗风还随处可见。但改革开放后,“利润最大化...
如果不是本着爱心和慈悲心,哪怕从事同样的公益事业,并在客观上对受助人有所帮助,但对转变自身心行没有任何作用。 这就必须明确:慈善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如...
今天的人普遍缺乏安全感。虽然生存早已不成问题,甚至有了几辈子也享用不尽的财富,但依然没有安全感,甚至说不清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何处。同时,总觉得心浮气躁,活得很累。为...
济群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一章 导论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净慧大和尚慈悲,让我给大家讲《普贤行愿品》,我本人对这部经典没有什么研究,正好借这个机会...
今天是观音菩萨成道日,让我们至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祈请观音菩萨保佑,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同时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之心。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悲悯心,将这一念悲悯心无...
问: 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为什么我们学佛要依靠自己呢? 济群法师答: 如果不依靠自己,又能依靠谁呢? 人生的很多事情,是无法请人帮忙解决的。口渴的时候,谁能代替我们喝水...
文/济群法师 佛像,即佛陀造像,为住持三宝之一,象征佛宝。关于佛像起源,《增一阿含经》记载:释尊在世时,曾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未还,信徒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
文/济群法师 在这个热闹非凡的心灵舞台上,各种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我们却从来搞不清,这些心究竟如何产生,如何活动,如何过渡,因为我们从未管理过自己的心。或许有人会...
如来藏的见地,是大乘佛法的三大主流思想之一。在《涅盘经》《楞伽经》《楞严经》《圆觉经》等重要经典中,都阐述了这一观点,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潜质。 禅宗就是...
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源是无明,因此,正见为解脱痛苦之本。我们要解脱生死,获得幸福,首先要对宇宙人生有真实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认识? 1.相...
修行的三种目标 济群法师 对学佛者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他们也有目标,这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作为学佛者,我们是否明确究竟为什么要...
济群法师 我们需要看清自己在轮回中的危险处境,惟有保持这种清醒,才不至被眼前安乐所陶醉。 在《道次第》中,念死和念恶道苦虽然是下士道的修行内容,但对中士道、上士道的...
问: 生活中总难免妄语,该怎么办? 济群法师答: 身处商业社会,妄语确实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人似乎觉得,如果不打妄语生意就没法做。 但是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讲究...
济群法师 一旦开启生命内在的宝藏,我们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撑了。 禅宗之所以能成为汉传佛教最直接的法门,是因为它的修行直接立足于觉性,这就极大缩短了凡圣之间的距离。 通常...
皈依,是从自我中心的串习中走出,开始以佛法为中心的人生。这样,才算走上了学佛之路。 谁能指引我们出离恶道?惟有佛法僧三宝,这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 皈依的重点有二,一是...
很多人进入佛殿就感到安定,我们通过佛像激发起恭敬心,这种恭敬心又借助佛像来加持我们。 佛像,顾名思义,就是佛菩萨的造像,这是每个佛弟子都很熟悉的。 在寺院的殿堂中,...
如果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就会在外界诱惑下不断产生需求,进而在内心形成依赖。 我们有什么需求,就会追求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种种就是以需求为因,由此产生的...
佛经中,称佛陀为“大医王”,因为他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 佛教是教育,也是心理学。其中既有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灵的健康状态,...
当需求产生时,不妨先看看,它是否合理,是否会危害其他众生——不要因此给自己埋下祸根。 人每天忙来忙去,除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满足由欲望引发的、永...
济群法师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 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
就像播种前必须清理田地那样,如果不加整修就播种,即使日后护理得再精心,也很难有收获。 认识暇满人身的意义,是为修行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因为佛法是心地法门,一切修行最...
犯错后不知忏悔,就会积累成心理疾病。现代人热衷给身体排毒,别忘了,心灵也需要排毒。 说到戒律,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些约束性的条文,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似乎与现代人崇...
我们不仅要止息生命的不良相续,还要使之进入良性相续。从而增强免疫力,真正拥有健康。 戒,是佛弟子的行为标准,主要有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之分。其中,别解脱戒包括五戒、八戒...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心的本质是清净的,现前生命所呈现的一切染污,只是贪嗔痴的作用。 所谓定,即选择某个所缘后,安住其中,不断地熟悉并重复,让正念成为内心的常规状态,...
如果这个社会多些慈善,就会多些温暖人心的帮助,多些化解戾气的关怀。 第一,慈善可以成就慈悲心,让内心充满阳光。平常人关注的都是自己,如果心里只有这个小小的“我”,对...
如果对生命没有透彻认识,往往只是在表相打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在医,也总在痛。 错误观念是导致痛苦的重要因素。佛教认为,理性是双刃剑。“知之一字”,既是“众妙之...
有幸感得人身,惟有善用它,才不辜负此生。否则,又要流转多久才有做人和修行的机会? 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是对我们现有的身份进行评估。 所谓暇满,即离八无暇、具十圆满。...
《六祖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著述。其中汇集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说之法,由门人记录并流传于世。 禅宗是汉传...
念死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审视现有行为的价值,使我们变得更清醒。 很多人不愿想死,觉得这似乎很不吉利。但不想并不能阻止死亡到来,事实上,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如...
我们所要出离的不是时空,不是环境,而是产生轮回的根源,也就是惑和业。 正见轮回是苦,我们才能生起解脱的意愿,才能对现实中的一切完全放下。否则,即使暂时厌倦了追名逐利...
佛法中,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很多,经中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面对如此众多的法门,如何才能有效契入,畅游法海?博大精深的佛法,有没有一个基本纲领?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悟道后...
慈悲是有标准的,只有对一切众生平等无别,并像对独生爱子般毫无保留,才称得上大慈大悲。 慈善的本质就是慈悲大爱。只有出于慈悲心的善行,才是名副其实的慈善。如果只是为了...
文/济群法师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佛陀是一切众生的良福田。佛陀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度众生,所累积的、所成就的福德智慧是浩瀚无边的,乃至于一毛孔功德都胜过一切世...
修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也不是修给佛菩萨看的。佛菩萨只是指导我们怎样改善生命,但真正的实践要靠自己。而实践又离不开正见指导,这就需要从调整观念开始。不同的观念,会...
学佛的人,对“般若”一词都不会陌生。那么,开显般若智慧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般若能使我们证得空性。以我们有漏的妄识,是无法直接体认空性的。但般若智慧和空性也不是...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使人们对佛教有诸多误解。比如:佛教是否悲观、消极、禁欲?是否不关心现实人生,更重视死亡?学佛者是无情的吗?济群法师特别针对当今社会对佛教存在的...
当我们真正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看到他们受苦,自然会尽己所能地施以援手。 常人总是关注自己的感觉,关注自己的痛苦和幸福。而慈悲心的修行,需要对这一关注点加以改变。...
人都是活在念头中,这就是我们的整个人生,也是轮回大厦的基础,可这些念头并没有自性。 《金刚经》中,佛陀对须菩提开示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当我们通过布施对治贪心,通过忍辱放下嗔心,通过正见解除愚痴,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布施,是通过施舍来对治执著。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不论是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施,每...
问: 放生是否一定要全部买下?可否只买一部分放生? 答: 关于这个情况,一方面看心发得有多大,一方面看有多少财力。什么是全部买下呢?是把整个市场的所有动物全买下?还是把我们...
问: 超度亡人,能否将他度到西方极乐世界? 答: 将亡者直接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难度比较大。一般来说,超度可以起到改变处境的作用。比如本来要堕落地狱五百年,超度后减少到...
问: 什么是中阴身?是鬼吗?与神识有什么关系? 答: 《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很多论典都讲到中阴身。中阴身属于生命的过渡形式,在这期生命到下期生命转化过程中出现,处于...
问: 佛教经典里过于繁琐复杂的概念术语,似乎是普通信众掌握佛教的障碍。比如五蕴、六根、八风、十二处、十八界……让人听得发晕。……佛教是不是需要对自身理论的阐述方式做...
问: 看到有人准备行凶,作为学佛者当如何应对? 答: 从声闻戒的角度来说,当你看到别人行凶,不想救并不算犯戒,自己杀人才算犯戒。声闻戒以止息自身恶行为主,是消极的行善。...
问: 如何理解对福报的追求?希望往生极乐是否也是一种执著,是否有违佛法所说的无相、无求? 答: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需要福德因缘的,所谓“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
问: 烧纸钱及用品祭拜先人,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 这只是人们为报答死者采取的一种仪式。虽然这一祭奠方式并非佛教所主张的,但多少能使后人产生些许自我安慰。那么,死者所在...
习惯从哪里来? 无非就是某件事我们做多了,想多了,以致成为自然。 比如,我们习惯于每天见到哪些人,习惯于每天做些什么,习惯于每天吃些什么。一旦这种习惯固定下来,就会逐...
济群法师 现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么? 无非是因为贪著,因为心对外境粘得太紧,对财富和权力粘得太紧。当我们有十分在乎时,会带来十分的压力;而当我们有一百分在乎时,就...
世人都很关注相貌和身体的美,其实,那种美是非常短暂的,所谓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的一生,色身从小到大,由盛而衰,其间种种变化...
问: 佛法说“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济群法师答: 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已彻底断除一切无明烦恼,我们断除了吗?佛陀已通达宇宙人...
问: 学佛是否一定要素食呢?吃素后,蛋类能不能吃? 济群法师答: 从目前教界来看,汉传佛教吃素,藏传佛教吃肉,南传佛教则是有肉吃肉,有素吃素。其中,有客观上的原因。南传佛教是乞...
问: 如何面对欺骗行为?是否无条件地接受? 答: 关键看这种欺骗是什么性质的。如果行骗者确有很多迫不得已的苦衷,我们可以本着慈悲心接受。但有时候,这种接受可能使对方更...
问: 我们知道现在不少企业家也是在家修行的居士,那么佛弟子该如何追求财富呢? 答: 首先要明了因果。佛法告诉我们: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认识到这一点,...
问: 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很少谈及利益。至少表面上,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这种思想显然不符合进步的社会观,请问从佛法角度如何看待金钱?也认...
问: 怎么做,才能真正孝养父母? 答: 孝养父母,首先要了解父母自身需要的是什么?这是作为子女应当观察的,而非根据自已的想法作出决定。了解之后,应尽量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
问: 对在家居士来说,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济群法师答: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
问: 既然一切本来空,学佛又有什么意义? 济群法师答: 其实佛教讲空,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它只是告诉我们这个现象是一种假相。世界的一切都是条件、关系的一种现象、一种假相...
问: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那样成佛太容易了吧? 济群法师答: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黑齿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
如何看待成功,如何追求成功,这是社会发展得一个风向标。对“成功”的定义,其实代表着价值观的问题。我们觉得什么对人生有价值,那么得到它就意味着成功,反之亦然。 在物质...
问: 佛法除了可以调剂心灵,是否也能对事业有所帮助? 答: 这个佛法它有很多不同。比如像这个小乘的佛教,它会比较偏向于自己解决自己的修行问题,不太重视去做世间上的太多的...
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因此很少谈及利益。至少在表面上,大多数人都耻于言利,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应当看到,尽管君子固穷的清贫思想在中国有着...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金刚经》来看,佛...
问题: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气氛当中,您也会看到每天有很多人烧香,拜佛,求求拜拜,供上几个水果,然后向菩萨提出一大堆要求,您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济群法师: 对这些现象...
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也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做任何事,我们都会有某种理由。因为饿了,所以要吃饭;因为困了,所以要睡觉;因为孤独,所以要寻找感情。活着...
不是说你能力强就一定有福,因为福报也有它的前因后果。佛教告诉我们,福报来自福田,主要是悲田、恩田、敬田三种。 悲田 是慈悲普天下的劳苦大众。他们需要快乐,可没有快乐...
人和人之间该怎样相处?如何才能和众生广结善缘?济群法师是这样说的: 如果我们以欢喜心接纳一切人,以柔和心理解一切人,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人,以恭敬心尊重一切人,以感恩心报...
佛教虽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基本一致,而在不同的解决途径中,都是以八正道为核心。 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而在各自的解决途径...
佛法的体验应该从何处得入呢?这是每个学佛者都关心的问题。 世间的人,总是带着有所得的心生活着。他们不停地追求,希望得到地位和财富,得到爱情和家庭,得到学识和荣誉,得...
问: 既然佛教承认命运,那和法师同时出生的人今天在哪里讲经呢? 济群法师答: 这个问题,看来要调查一番才能回答。 不过,佛教虽然承认命运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并不认为生辰决...
成佛不仅要成就智慧,还要成就福德。从因上来说,必须有智慧,有方便,二者缺一不可。 有些人以为,见性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直达佛果,不需要修习什么善法,也不需要修习种种利...
禅修是心地功夫,关键是改变我们的心,打坐只是辅助手段。 很多学佛人觉得,只有闭上眼睛、盘腿坐在那里才是禅修。 对于这个观点,禅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作了批判。《六祖坛经...
问: 您在各地演讲时,经常谈及身心健康、幸福等问题。您如何看待今人的健康? 答: 健康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对每一个生命来说,身心健康才是第一要务。现在,社会大众普遍处...
问: 我有个朋友,母亲信佛多年,他受母亲影响而学佛修行,并因此不愿结婚,现在三十多了。母亲逼着他去见对象,他见了就不愿意,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但母亲说,如果你不结婚,...
济群法师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 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因为一切修行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完成,故《...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 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因为一切修行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完成,故《阿含经》...
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务缠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纷非,结果备受失眠折磨。如果我们每天以打坐、诵经将心静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当然这种训练要有个过程,念佛和...
问: 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济群法师答: 现代社会是个功利社会,自然会有很多人把生意场上的一套带到寺院,带到佛菩萨面前。或是带着投资心态供养三宝,希望得...
问: 请您为我们开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句话的含义。 答: 佛教讲因果。而平常人更多关注的是结果,羡慕别人的成就。可是成就从哪里来呢?任何成就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问: “贪财乃万恶之源”和“贫穷乃万恶之本”,哪个才是对的? 答: 贪是因,由这个因会感得苦果;而贫穷只是结果,如果能以良好的心态接纳这个结果,就能安贫守道,不会成为万...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就像我们对某人或某物生...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僧人也应该有僧格。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每个僧人都代表了佛教在世间的形象。 社会上的人怎样了解佛教呢?是不是先到藏经楼去研究佛经呢?不是的,大多数人...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因为业也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既然是缘起的,必定可以对治,这一前提应当确定。否则,将业视为固定不变的力量,显然不符...
除了下三途外,比人类条件更为优越、其生存空间在人之上的是天道。天,在佛教里解释为“光明”,是代表着快乐幸福,足见是理想的去处。天堂不仅为其他宗教所崇拜,并且也为一...
佛教为什么要给佛菩萨像开光? 供养佛菩萨,主要是为了增长佛教信众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佛教信众请到一尊佛像时,是...
以“般若波罗蜜多”命名的经典,其中,玄奘翻译的六百卷般若经部头最大。《心经》、《金刚经》都属般若系统的经典。玄奘依靠念《心经》克服取经路上众多灾难,可见《心经》不...
现在很多人富起来了,但幸福却没有随之而至。为什么?就是因为心态有问题,因为缺乏正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 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扭曲了,物质只能加速他的变态;当一个人的精...
问 :老人学佛有没有用?晚年犯了错误如何弥补? 答 :对每个人来说,任何时侯学佛都不会早,也不会晚。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有机会听闻佛法,就应及时把握。而从修行角度来说,...
问 :去除欲望后,社会还能进步吗? 答 :进步的意义是什么?现代社会只考虑进步,却从不考虑进步的意义是什么。难道进步就是发展经济吗?社会全面、健康的发展才是进步,而不是某...
对于人我是非,《增一阿含经》写道: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 一、不诽谤人 “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容纳百川,故能成其大。”然而许多人不明...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知识水平的提升,现代人是否感到比古人更幸福、更自由?事实往往相反,当下社会频繁出现的浮躁和混乱,什么才是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所...
皈依后不能做什么?三皈誓言中的“皈依佛,终不皈依邪魔外道;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便是获得皈依体后应遮止的范畴。 遮止学处中首先要求我们,...
人们生存在这个世间,因欲望驱使,就会引发与之相应的种种想法。当我们感到寒冷时,就想找衣服穿;感到饥饿时,就想找东西吃;觉得孤独寂寞,就想结婚成家;觉得闲来无聊,才会追...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 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因为一切修行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完成,故《阿含经》视...
《心经》者何?人生的大智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脱痛苦的原理,有空不二,诸法真实相,不住世间,超越生死, 烦恼即菩提,解脱自在的人生,成佛的唯一途径,无上法门,劝...
我们修布施,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布施能克服我们内在的悭贪和吝啬。每一个人都会有贪心,有吝啬心。对治悭贪和吝啬心的有效方法就是布施。 第二,布施可以克服我们对...
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那么,这个僧是为我们传授皈依的师父吗?其实不然。我们皈依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皈依师只是引导我们通过如理如法的仪轨,在三宝面前庄严宣...
安住佛法修学,探寻生命真相——济群法师与青岛居士一席谈 文 / 明智 九月,秋高气爽的午后,青岛龙翔广场迎来了智慧的甘露。2014年9月19日下午,上济下群法师应邀为青岛居士们做...
获得财富人生,何为智慧?成就幸福人生,怎样安心?——济群法师《财富与人生》专题讲座侧记 文 / 慧湛 摄影 / 净菁、净晨、觉梁、甘师兄等 “金陵佳地,钟灵毓秀;江南佛都,光...
生活禅,不仅仅是生活——济群法师专访 《禅》刊: 法师这几年非常忙,却推掉繁忙法务,来生活禅夏令营做法布施,是什么因缘推动您一次次来这里弘法? 济群法师: 我1993年到这...
觉醒之道——《禅》刊专访 《禅》刊: 法师的实践在汉传佛教界起了表率作用。与其叹无人,不如培养人。您身边的出家师父素质高的人才很多。如果从根本上去了解佛法,您认为什...
十九问——济群法师答《新民周刊》记者河西 1.您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一个佛教家庭,家庭对您皈依佛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您出家之后,您父母也相继出家了? 答:福安民风淳朴...
传灯法会的祈愿文 济群法师 今夜,是辞旧迎新之际,在2014年的第一天,我们相聚在慈悲的佛陀面前,点亮手中这一盏灯,也点亮心中智慧、慈悲的明灯。在纷扰喧嚣的浮华世间,我们...
我的西园之缘 ——西园寺纪念画册后记 济群法师 我与西园寺的因缘,不知不觉,已有三十年了。 1980年,我从鼓山涌泉寺前往中国佛学院就读。此后4年,多次往返于福建和北京。因为...
僧伽教育的检讨 ——发表于福严佛学院座谈会 谈到修行的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修行,狭义的修行是指形式上的修行,广义的修行是指生活上的修行。惠空法师刚才所提到的,是属...
佛教传统义解与现代学术之融合 ——发言于华梵大学座谈会 现在,佛教界从各个佛学院开始,慢慢趋向佛学的学术研究。现在学术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欧美、日本的。这里有...
僧伽禅修教育之未来展望 ——发表于中台禅寺座谈会 我认为,禅与教即使在宗下也是不该对立的。从达摩祖师传来禅宗,就提出“藉教悟宗”,早期的《楞伽》到后来的《楞严经》、...
寺院组织与内修外弘 ——发表于元亨寺座谈会 说到传统继承和现代发展的问题,在现在这个急剧变化时代里,如何继承和开展佛教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良好的传统...
素食,不仅仅是吃素 ——兼谈如何开好素菜馆 济群法师 2011年讲于厦门国际素食论坛 说到素食,和 佛教 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传统的素食者多半是出于信仰而作出这个选择。中国...
关于念佛的开示 2002年应千亿圣号大念诵之请而写 世界上的一切问题,究其根本,就是人的问题。而人的所作所为,又是根源于人心。因为人心有贪嗔痴,所以世界才有了种种犯罪现象...
与戒幢佛学研究所在读研究生的一席谈 ——2004年9月讲于般若堂 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办学方针,和一般佛学院有所不同。我觉得,佛学教育首先应明确目标:教学重点是什么?培养什么人...
正念的修习 济 群 ——2008年中秋讲于嘉兴精严讲寺 佛教经论众多,若无善知识引导,仅靠个人摸索,很难深入堂奥,把握要领。这样的信仰,往往会停留在入门状态,甚至转向迷信,...
出家与解脱 ——2009年讲于温州市佛教协会 济 群 这次和大家探讨的,是关于“出家与解脱”的问题。在座的多数都已出家,那么,这样一种生活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想,多数人...
为正念而生——第二届观自在禅修营开示 济 群 欢迎大家参加“观自在禅修营”。从这个禅修营的名称,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个禅修营的宗旨,以及参加禅修的意义所在。 【观自在,修行...
在修学中做事,在做事中修学 ——2010年秋为西园常住居士开示 济群法师 大家发心在西园寺护法,虽然和出家众的身份不同,但能离开家庭,全身心地来到寺院,多少应该具备出离、向...
正念,使浮躁远离——2011年5月“观自在禅修营”开示 济群 一、浮躁的时代,浮躁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二、寻找调心之道 原因不是其他,正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无明,以及由此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
三、贪嗔痴制造问题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四、戒定慧成就解脱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
五、从内观到禅宗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
凡圣只在迷悟间 ——第一届观自在禅修营开示 济群 欢迎各位参加“观自在禅修营”。这是西园戒幢律寺举办的首届禅修营,招收的学员主要面心理学界。之所以这样定位,因为这一领...
点亮心灯——浅谈《心经》的心理治疗 济群法师 在佛教浩瀚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中,凝炼的《心经》包涵着佛法的精髓。 《心经》从印度梵文经典中译出,在汉地比较常见的一种译本是...
改变生活方式 济群 观念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生存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利益,但我们应当如何追求利益呢?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现实利...
认识的回归 在一个人的生活中,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能够对我们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就是我们的人生观念,几乎每个人都在它的支配下生活。正确的观念,是建立幸福...
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生命是无尽的延续。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那么,生命又是如何转递的呢?如何从过去转到今生、又从今...
自我的回归 自我的回归,使我们的人格回归到生命的本来。 自我,大家似乎都非常熟悉,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命的自我。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一生都在为所谓的我而奔...
人心和人生 ——2004年春在西园寺般若堂为青年学佛社学员所作的开示 济群 各位学佛的时间和程度都有一定差距。有些人已学佛多年,有些人可能是初涉佛门。但无论什么样的程度,学...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编者按:2002年11月5日,济群法师应邀为南大历史系几十位博士及硕士生作了题为《认识佛教》的讲座。这是法师第二次在南大举办讲座,首次是在哲学系开讲的《...
关于业,你知道多少 深信业果也是下士道的重要修行内容,其中包括见和行两方面。见就是缘起因果,行就是止恶行善。 佛法非常重视正见。所谓见,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什么...
说说而已,还是付诸实践 菩萨,乃成佛之因。我们想要成佛,必须从菩萨做起。或许有人会觉得,自己受了菩萨戒,就已获得菩萨身份。至少,也是走在菩提路上的行者了。但扪心自问...
经典、草鞋和舟楫 学习任何一部经典,首先要知道它的重点是什么。很多人可能觉得,重点就在于法的本身,在于经教,在于功课。于是乎,每日埋首于经典,精进于禅房,却忽略了自...
三宝在你心中究竟有多少分量 经过多年修学,我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皈依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以往大家都重视得不够。多数只是把皈依当作一种仪式,好像仪式结束就大功告成,所作...
心的训练——定 所谓定,简而言之,就是使一种心行形成稳定的力量。即使面对各种动荡的境界时,仍保有正确状态而不随其转。 定的训练,通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凡夫的串习极为...
学佛也需要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 在弘法过程中,经常有人问到:基督教不过一本《圣经》,而佛法则是三藏十二部经典,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影响反而不如他们?原因在哪里?我觉得...
具足万法的自性 禅宗的修行,是直接建立于觉悟本体之上。和教下的修行相比,更为直接,更为简明。 如皈依三宝,教下主要是强调住持三宝,侧重外在的引导,而禅宗则强调自性三...
无益苦行与少欲知足 印度早期的沙门多以乞食为生并崇尚苦行。他们认为欲望是令人不得解脱的根源,惟有以苦行进行对治,才能斩断欲望之根。他们选择的苦行多半是折磨色身——或...
轮回不在别处 业就是行为,包括思想、语言、身体三种。通常,我们更多是关注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忽略了尚未表现的行为。事实上,不论这一行为是否表现出来,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
戒律的十大利益 当比丘出现某种不如法行为,佛陀便会根据所犯制定戒条。佛陀每次宣说戒条前,首先要阐述制戒的十种利益,然后才是关于戒条的具体内容。这十种利益,也就是十句...
方便之道——我看净土法门 佛法的方便之道,主要指净土法门。此处所说的方便,是从加强保障的意义而言。因为三界险恶,处处陷阱,即使对于修行人来说,流转其中也难有把握。是...
皈依三宝——真的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三宝是一体的。有些人会说:我只想皈依佛,却不想皈依法和皈依僧。这样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对佛陀产生信仰而发心皈...
修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 修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也不是修给佛菩萨看的。佛菩萨只是指导我们怎样改善生命,但真正的实践要靠自己。而实践又离不开正见指导,这就需要从调整观...
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常规宗教生活 我们现在推广的“皈依共修”,就是特别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常规宗教生活。通过每周的集体共修,不仅能使大众对三宝的信心得到强化,在皈依后找...
有与无的两害相较 在这个缘起的世界,究竟什么是空,什么是有?空和有又是什么关系?在般若系经典中,最短的《心经》仅260多字,但出现的“空”、“无”、“不”近40处,约占全...
大慈大悲的大 佛菩萨的慈悲,特点就在于大慈大悲。所谓大,即慈悲的无限扩大。这种慈悲的对象,包括亲人,也包括冤家;包括人类,也包括动物,包括六道一切众生。换言之,只要...
靠三宝,靠自己 大凡宗教都是他力的,认为这个世界由主宰神创造并决定一切。神是主,人是奴。人生的吉凶祸福,乃至死后升天堂、下地狱都是神决定的,人是没有能力决定命运的。...
四念处——让我们看到真相 作为解脱道的行者,要想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应如何令念头安住呢?佛陀临涅槃时告诫弟子们说:应依四念处而住。 一、观身不净。凡夫虽有种种执著,...
学佛是消极的选择吗 为什么社会上很多人会认为佛教徒是消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由出家制度引起的误解。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是以孝为本,而孝的核心内容就是传...
我们还活着,我们要珍惜 思维暇满,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暇满人身的巨大价值,认识它的难得易失。当我们学修相关内容时,对现有人身是否生起这一认识?是否真切感受到它的殊胜之处...
边见与中道 《唯识三十论》开篇为:“由假说我法,由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直接指出凡夫认识的迷妄性,并通过八识揭示世界真相,说明依他起相的世界是仗缘而生...
从改变观念到改变心态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其实都是自己的一种设定。在见道之前,我们看到的永远不是世界真相。但我们可以从认识上了解并接近这种真相,这就需要知道从什么角度...
相信解脱,希求解脱 于解脱道修行而言,首先应对解脱道的目标及方法具足信心,相信解脱对人生的重大意义,相信依法修行必能解脱。若缺乏这种信心,修行从何谈起?皈依,正是对...
处世间,如虚空 出家人的生活,一方面是通过戒律来规范自身行为;一方面是保持少欲知足的生活状态。出家生活是简单的,生活环境简单,内心也容易获得平静。若是环境太复杂,幻...
道念的建立·僧格的养成(上) 从小,我们被送去学校,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世间的学问,取得谋生的方法。但是无论我们的学位有多高,我们的人生还是充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
云游——处处无家处处家 在家人总是对家充满着执著,可以说,家就是执著的堡垒。正是由于对家的执著,远离家乡的人总是有份难以摆脱的牵挂。一旦回到家中,心才会安然。 为了...
学做好人,学做菩萨 佛法修行是有次第的。即使我们发的是菩提心,还是要以小乘的出离心为基础。而出离心又要以增上心,以人天乘为基础。也就是说,想要学做菩萨,还是应该做好...
一篇旧文:汉传佛教的反思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有先秦的诸子百家,但汉魏以来活跃于社会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其中,唯佛教属外来文化。但它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中,和传统文化...
非永恒,非断灭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识流”之说,认为思维活动如流水般连绵不断。这一学说不仅成为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并极大影响了文学、影视等艺术...
从无所得中求证佛法 佛法的体验应该从何处得入呢?这是每个学佛者都关心的问题。 世间的人,总是带着有所得的心生活着。他们不停地追求,希望得到地位和财富,得到爱情和家庭...
还不快舍 在无尽轮回中,推动我们流转生死的动力,正是凡夫心。它的基石便是无明,并由此导致世间所有的烦恼。然后因烦恼而造业,在造业过程中,凡夫心又得到滋养和增长,如此...
真善美 戒律的生活,是真、善、美的生活。 所谓真,即真实的生活。戒律所倡导的是简单的生活,而简单的生活就是接近于真实的生活。此外,依戒修行而能得定发慧,从而接近真理...
不是文学,胜似文学 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也十分广泛。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佛教中的许多经典,如教界广为流传的《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
佛教的民主管理 佛陀入灭时,没有把僧团交付给某个弟子,而是建立了一套民主议会制。在印度传统的僧团中,虽以上座、维那、寺主三纲为核心管理层,但僧团大事都是由僧众共同表...
给当代弘法把个脉 如果说佛法的学修、传承依赖于健全的教育制度,其弘扬、普及同样依赖于相应的弘法布教制度。那么,目前佛教界在弘法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 其一,过分指望高...
弘法布教的六步棋 对于在家信众的教育,首先应建立相关教育制度。关于此,可参照大众化的修行体系及佛教教育制度进行规划。同时,结合在家众的时间、精力作适当调整。但核心要...
关于业,你应该知道的 其一,业力说告诉我们,命运源于自力而非他力,是由自身行为决定的,而不是受神灵之类的外在力量支配。 其二,业力面前,人人平等。神教认为人是由神所...
这个世界上最自由的人 谁是我们这个世界最自由的人?就是佛陀。他由彻底断除烦恼而得大自在,他所领导的僧团,则是追求自由的团体。 卢梭曾经说过:“人天生是自由的,但无往...
分别不分别 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茶杯并觉得它是茶杯时,已不单纯是眼识在产生作用,而是进入了意识的范畴;当我们觉得一个茶杯好或不好时,也是意识在进行判断。眼识对境界的认...
净信为本的净 在佛法修学中,不论什么宗派都离不开信、解、行、证四个步骤。因为生起信心,才会有了解佛法的意愿,并随着认识的深入,使信仰得到升华。因此,信和解是相辅相承...
学佛的重点是在内心而非书本 如果对学佛的重心不够明确,也就仅仅是增长了一点知识。那样的学习,不过是泛泛地学一学,永远是在被动而非主动的阶段。虽然学了不少课程,但生命...
供的是他人,养的是自己 供养,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寺院每天过堂之前,都要诵供养偈,以三德六味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供养诸尊菩萨摩诃萨,并令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而在初一、十...
行愿品是加行还是正行 在藏地,通常是将七支供作为前行。在汉地的早晚功课内,《行愿品》也是作为大忏悔文出现,依然是起到前行的作用。但我觉得,仅仅将《行愿品》作为前行,...
内在美的最高境界 世人都很关注相貌和身体的美,其实,那种美是非常短暂的,所谓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的一生,色身从小到大,由盛而...
佛像不是偶像 佛像,即佛陀造像,为住持三宝之一,象征佛宝。关于佛像起源,据《增一阿含经》记载:释尊在世时,曾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未还,信徒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
如何是佛,舍我其谁 生命蕴涵无价之宝,我们却在流浪乞讨中度日,何其悲哀?所以,一些高起点的修行方法是直接引导学人认知觉性。如禅宗及藏传佛教的大圆满、大手印等,皆以如...
放下屠刀能否立地成佛 有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这么简单的事,难道可以使我们成佛吗?须知,我们要放下的不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内在...
我们离不了的那味药 在日常生活中,食与药是两个不同概念,食是指饮食,药则指疗病的药物,内涵各异,谁也不会混淆。而在佛教戒律中,不仅将药物称为药,亦将饮食归于药的范畴...
从王子到沙门——为了什么 佛陀出家前是一位王子,在宫廷享受着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的生活。但在一次出门游行中,却发现和宫中完全不同的世间百态。他看到人们因衰老而形容...
看看你能对号入座吗 学佛者的发心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从开始发心就不对,是带着某种贪著开始学佛。深究起来,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为起点。 有些人是被寺院庄严的...
关于对号入座的续...... 第二种误区现象,是从正确的发心开始,的确是为追求解脱或成就佛道而学佛。但这种发心是否就能持续下去?是否就能保持永久的纯正性呢? 我们知道,发心...
不要让凡夫心抢占频道 自我诡计多端,它会寻找各种借口来调动我们的凡夫心。我们的内心世界中有无数频道,有时我们明明打开的是这个频道,却会被另一个信号更强的频道抢占。我...
皈依是持戒的灵魂 皈依,是持戒的灵魂。 我们受戒,是从皈依中获得戒体。比如五戒、八戒、沙弥十戒,都是由三皈获得戒体。所以在受持五戒、八戒的仪轨中都有皈依的内容,分别...
过年了,你会去礼佛吗?你知道礼佛的意义吗? 礼拜对于修行的意义极为重大,能以此强化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虽身为佛子,但佛菩萨是否在我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新年,许一个高尚的愿 学佛首先要发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立志。“志当存高远”,志向越高,成就也就越大。发菩提心不是空洞的口号,怎样才能体现我们的菩提心?最基本的表现方...
道得道不得,得道不得道 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行”乃身...
解脱会让你失去什么 说到解脱,也有不少人会感到恐慌:“现在的种种幸福,是否会随解脱而消失?”这就需要了解,解脱究竟是什么?《道次第》中,宗大师明确告诉我们:能解脱的...
为什么三宝是宝 为何将佛、法、僧称之为“宝”呢?《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特别就这一问题作了说明:三宝所以为“宝”,具有六层意思。 一为稀有难得。在这个世间,真正能开启...
供养的三大收益 供养是佛法的重要修行项目,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 其一,强化佛菩萨在内心的重要性。通过供养,能不断提升我们对佛菩萨的感恩心。 其二,去除贪著之心。我们所...
敬法,请法,才是得法之门 法要应请而说,这主要是为了表示对法的尊重,帮助我们端正求法心态,而不是佛菩萨或说法者需要我们求请。就凡夫的习惯而言,对那些太容易得到的,往...
不信是不行的 佛法修证有四个次第,分别是“信、解、行、证”。信,以心净为性。也就是说,通过对三宝的信赖及修学,帮助我们完成内心的净化。但仅仅有信还不够,还应在此基础...
从发愿到回向 回向是和发愿相呼应的,是将自己所做的每件善行,所获的每分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证菩提。它既对修行成果的巩固,同时也能将有限成果增值为无限。 发愿相...
佛经——有言教,有身教 通常的著作,往往由作者撰写而成。然而,佛经却非佛陀生前亲自撰写。佛陀灭度后,弟子们为使佛法在世间长久流传,召开了结集经典的法会。第一次结集,...
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如果把供养比做播种的话,它的收获主要取决于两点。首先是供养对象,同样的耕耘,在肥沃和贫瘠的田地将有不同收获。所以,我们供养不同的福田,所获福报也...
看不见的菩萨 在修学中,对善知识的信心,是我们进步的保障。但生起信心并非易事,尤其在近距离接触中保持初心不退,就更为困难。所以,《道次第》特别强调观师功德的重要性。...
让吃饭也成为修行 吃饭能否成为修行,关键就在于对待饮食的心态。丛林的斋堂又名“五观堂”,也是要求僧众在受供时“食存五观”。五观的内容是: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想...
不仅仅是不做什么 人间有善恶两种力量。在我们的人格中,这两种力量同样存在。传统儒教对人性善恶存有争议,既有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又有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
道德才能让社会进入良性循环 佛教的道德观是以因缘因果为依据,从因果规律中体现道德行为的价值所在。和人本思想一致的是,佛教也肯定人类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从缘起的角度来看...
愿为如来使 我们现在所做的菩提书院这件事,对于我们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付出,为什么要承担这样一种使命? 从去年开始,西园寺在筹...
它就是长得和我们不一样 很多人对杀生的内涵不能正确理解,或是认为,牛马猪羊这些动物生来就是给人吃的,所以吃这些根本是天经地义,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或是认为,蔬菜也有生...
金刚经解决什么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菩萨资格的考察 在很多人心目中,菩萨似乎非常遥远,以为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其实不然,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就是人间菩萨。如民国年间的太虚大师,一生都按菩萨的道德标准...
药师如来许下的福利保障 在理想的社会中,福利保障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当前,西方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福利保障,这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在药师如来的本愿中,也有两条大愿说到福利...
这个奇妙而无所不在的缘 佛法认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因缘成世界、因缘灭世界”。因此,佛教对世界形成的解释,简单说就是“因缘因果”。在佛教的经论中...
生命健康发展的交通规则 真正迈向解脱,必须通过戒、定、慧的修行。佛陀制定的戒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和解脱相应的生活方式。我们没有学佛受戒之前,所有行为都是贪嗔痴不...
永远的学习榜样 论及菩提心的实践典范,首推诸佛菩萨。我们读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无量寿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等大乘经典时,不应仅仅关注佛菩萨可以为...
从一盏灯到千万盏灯 如何才能更好地觉他?靠一个人行不行?靠一个寺院行不行?肯定是不行的。一个法师弘法再积极,能影响多少人?一个寺院管理再有序,能对教界起到多少作用?...
什么是佛教应该继承的传统 作为今天的出家人,我们需要面对佛教两千多年的传统。这个传统意味着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无非就是早晚课诵、念佛参禅、僧装素食。我们出家后,就进...
难,也得知难而上 作为学佛者,真正要把一个宗派,乃至一本经论学好,都需要扎扎实实地下上几年功夫。但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和喧哗的大环境下,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气来修学...
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 《道次第》中,将菩提心、菩萨行、空性见作为大乘佛法的三大要领。其中,又以菩提心为根本。关于菩提心的重要性,《道次第》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问: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在哪里?如何跨越? 济群法师答:佛与众生之间,在一般人的感觉中,似乎有着天渊之别。事实上,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六祖坛经》有句话,叫做“前念迷...
出了那一家,别再入了这一家 心是非常微妙的,因而,多数人对自己的心行并不了解。尤其在做事时,往往落入外在结果,只在乎寺院盖得多么壮观、弘法做得多么成功、说法场面多么...
如法才能表法 佛像、佛塔和佛寺,都是三宝住世的象征,也是修习皈依的对象。我们面对佛像、佛塔,能否生起恭敬、皈依之心,固然和自身心行有关,也和塔像本身是否如法有相当关...
脱凡胎,换俗骨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僧人也应该有僧格。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每个僧人都代表了佛教在世间的形象。 社会上的人怎样了解佛教呢?是不是先到藏经楼去研究佛经呢...
佛诞日的忆念 今天是佛诞日,世界各地的佛子都在以各种法会和香花供养佛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最好的供养,莫过于忆念佛陀的品质,成就佛陀的品质。 ——佛陀所以成为...
一念之差,转身即是 顿教的修行是从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在迷惑系统之外,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修行所要做的,不是...
什么让妄想显现为世界 济群法师 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无形无相的,可物质世界是有形有相的。如果一切色法都以识为体,无形之物又是如何成为有形之物的呢? 对于这一问题,唯识宗...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
传灯,在世间传递光明 ——摘自《传灯骨干培训的开示》 众生千差万别,但从生命源头来说,无非迷与悟两种状态。迷了就是凡夫,悟了就是圣贤。在佛经中,也称之为明与无明。 凡...
心学,在新时代 佛法的核心就是修学和传播,这也是菩提书院的两大重点。作为今天的佛子,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佛法,传播佛法? 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有过高僧辈出的鼎盛时期,但...
对他人最有意义的帮助 对于一个发起菩提心的学人来说,什么才是对他人究竟的帮助? 《金刚经》中,以七处较量来说明法布施的功德。如“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
做义工,学做菩萨的开始 做义工,就是学做菩萨的开始。所谓做菩萨,就是在佛法正见的指导下,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凡夫无始以来都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不妨反省一下,又有哪一天...
出家出什么 如何才能培养解脱能力?应当从出离心开始。 其实,出家就是出离心的重要实践方式。当我们选择出家作为人生道路时,尽管对佛法的认识角度不同,体会程度不同,但多...
这个人身,用它来做什么 我们现有的生命体是五蕴和合而成,也是无明制造的一个产品。所以,这个系统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 怎样才能改造这个有漏的生命系统?就要依法,要使...
那些需要否定的 真心和妄心两种不同的立足点,造就了禅宗顿渐两大修行体系。所谓渐,是从妄心入手,认清由此展现的虚妄世界。凡夫为无明所迷,不见真相,所以会以苦为乐,认假...
成佛的第一生产力 在盛行大乘的汉传佛教地区,《普贤行愿品》的流传极为广泛。许多佛弟子都将本品作为日常念诵功课,而寺院晚课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中,也有一半内容出自本...
老僧常谈,还得谈 我出家后,基本在佛学院度过,前后已有三十多年。对目前这种沿用社会院校模式的佛教教育,有诸多感慨。事实上,佛教自身就有良好的教育传统,有一套从理论到...
看见心的本来 《六祖坛经》是禅宗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著述。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说之法,...
学法八步骤 对于《道次第》的学习,我曾提出八个步骤。 第一,理解《道次第》中每句话、每个词的内涵。 第二,理解每个段落背后所蕴含的修行原理。 第三,带着问题去学。佛法是...
依止法——意义来自需要 从走入佛门到整个修学过程,始终离不开善知识指导。在四法行中,也是以亲近善知识为先。因为有善知识的指导,才能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对于...
做菩萨,你也行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比较注重家庭观念,虽然也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多是文人志...
学佛不能缺少什么 在二十多年的弘法过程中,我看到了社会对学佛的需求,也看到了大众学佛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缺乏有效引导,二是缺乏良好氛...
懂不懂 学佛,是生命从迷惑走向觉醒的旅程。这个旅程究竟由几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对旅程经历的各个站点不明确,就可能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偏差,去道远矣。...
依止善知识的九大利益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 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因为一切修行必须在善知识的引...
靠什么成为法器 出家,需要依止一位懂得戒律的师长,在其指导下培养僧格,树立正见,成为合格的法器。可我们现在出家后,多数师父并不懂得戒律,也不能如法对弟子进行教育。甚...
这个能,这个所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能所中。比如贪著,贪的本身是能,贪的不同对象为所,如事业、地位、感情等。再如我慢,我慢本身是能,然后你的能力、身份就是让你生起我慢...
用功的三个步骤 问:请法师开示修习《道次第》需要注意的关键。对于其中的法义,虽然有所了解,却无法建立胜解。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用功? 答:学习《道次第》,首先要把握...
向左转,向右转 发起出离心之后,有两种导向,一是导向个人出离,一是导向菩提心。过去,我们往往将出离心和菩提心对立起来。事实上,两者并不矛盾。当我们因轮回苦而生起出离...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学佛,是生命从迷惑走向觉醒的旅程。这个旅程究竟由几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对旅程经历的各个站点不明确,就可能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偏差,去...
解脱不是逃避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
为谁持戒为谁修 我们为什么要持戒?是因为戒律由佛陀制定,觉得应该持,还是真正意识到持戒对修行、解脱确有利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加以思考。 如果仅仅因为戒由佛陀制...
佛陀涅槃后,我们还有机会请佛住世吗 佛法之所以能在世间流传,是因为有佛出现于世。虽然佛陀亲证的真理并非自创,而是本然如是。但若没有佛陀说法,我们也就无从了解佛法,更...
教的和学的都要到位 佛教的每部经论,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某种见地。而每种见地的获得,又会涉及到很多方面。作为法师,必须将这些问题逐一吃透,进而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这...
套牢了,要设法解套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
把佛念到心里 佛菩萨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在修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佛菩萨传记,及高僧大德的行谊,以此加深对三宝功德的认识,加深对皈依对象的认识。经常做这样一种忆...
用得起来的,才是有用的 对学佛来说,学多学少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得多,但落实于心行的少,反不如学得少而能落实于心行。不要因为学得多,就有优越感。专心...
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 在这个缘起的世界,究竟什么是空,什么是有?空和有又是什么关系?在般若系经典中,最短的《心经》仅260多字,但出现的“空”、“无”、“不”近40处,约...
有愿力还得有能力 在《道次第》中,宗喀巴大师将大乘佛法的纲领总结为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明确指出:出离心为菩提心生起的前提。论云:“夫以惑业所制,流转...
慢慢修来快快到 在利益众生时,先要观察有情的根机,如果发现他们智慧浅薄,根机驽钝,应该为其讲说浅显的修行法门及相关教授教诫,如人天善法等。如果发现他们是中等根机,应...
学菩萨胜过拜菩萨 菩萨行,也称行菩提心。对佛法修行来说,固然是以调心为重点,但也离不开相应的行为。一方面,发心是行为的指导;另一方面,行为也是对发心的落实,两者是相...
众里寻他千百度 在今天这个时代,商品空前繁荣。这种繁荣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普遍的盲目消费。同样的盲从,还出现在佛教这个业已国际化的“信仰市场”上。随着全球...
贯穿三乘的完整版地图 《道次第》中,宗大师为我们建构了完整的修学次第。其中的每一环节,都是组成整个系统的支分。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及最后的止观部分,...
多闻,多闻,还是多闻 我们无缘生于佛世,但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道,尽在三藏十二部典籍中。经典虽只是文字般若,却是通向实相般若的门径。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法的重要性。...
念诵和念诵是不同的 不少信众都把念诵《行愿品》作为常课,需要注意的是,念诵关键是在于用心,而不是数量。如果心不在焉,或对经文深意一无所知,效果是很有限的。就像念佛,...
七支供——给你的修行存点款 学佛是要有福报的。很多人也想学佛,却困难重重,或是家人反对,或是体力不支,或是无人指点,或是忙于生计,这些都是障道违缘。我觉得,现代人修...
禅修——以技术管理心念 我们了解到选择心念的重要性,就知道如何取舍了。但是,从知到行并不是说一说就能解决问题的。很多时候,我们想静,静不下来;想放下,放不下来,所谓...
正见——一双看见光明的眼睛 未来在哪里?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离开——这就是多数人的现实。我们不知道,一旦错失今生,接着又是...
中心和重心的转移 谁能指引我们出离恶道?惟有佛法僧三宝,这也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 皈依的重点有二,一是认识三宝功德,二是强化三宝在内心的分量。在座的多数都已皈依,但...
你的学佛目标是什么 对学佛者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他们也有目标,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是否明确自...
让修行提速,你也能 问:通常,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阿罗汉也要多生成就。可禅宗讲顿悟成佛,密宗讲即身成佛,如何看待这问题? 答:三大阿僧祇劫并非绝对的说法,因为时间也...
自他相换换了什么 在修自他相换法时,关键的一点,是不要落入到对业相的执著中去。也就是说,不应在相换的“我”和“他”之间构成对立的自性见。一方面,感觉“我”在接受“他...
听说过这个三无吗 《坛经》中,将禅宗修行归纳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三大要领。 所谓无念,是说觉悟本体不以念头的方式出现,其作用为遍知。这也是佛陀十大名号...
你都在修些什么 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轮回痛苦的愿望。这一利他愿望也包含着觉悟,否则,就不会想到帮助一切众生。但仅仅生起愿望是不够的,还须通过不断修习来...
莫使禅宗成残宗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重要宗派,其特色就在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帮助学人契入空性上有着特殊手段。但经历隋唐一花开五叶的鼎盛之后,虽然法脉一直在传,但更多...
有正见才看得见 学佛是为了追求解脱。那么,怎样才能解脱?解脱与正见有何关系?佛法由教法和证法两部分组成,二者不可分割。以往,有些人将教理和实修对立起来,在修学上带来...
从选择到确定 佛法虽然典籍众多,但核心无非是解脱的经验。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就是为了使众生超越轮回,解脱自在。 其后,历代古圣先贤...
要快,更要稳 禅宗入手处极高,一旦契入,直接简明,效果显著。正因为起点过高,故对行人根机及师长要求也不同寻常。在历经“一花开五叶”的极度昌盛后,法将凋零,逐渐式微。...
觉性,才是究竟的皈依处 学佛,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种种念头,进而加以调整。阻止其中的不良心行,发展其中的正面心行,也就是佛法所说的正念。 在我们皈依的佛法僧三宝中,...
观自在,由观而自在 我们的禅修营叫做“观自在”,这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我想在座的多数都读过《心经》。经文开头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
七日禅开示之一 这次过来,正好是研究所的禅修周,机会难得。我平时四处弘法,真正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不多,这次会尽量安排时间参加禅修。 目前佛教界的修学,尤其是学院式的...
七日禅开示之二 我们为什么要禅修?通过禅修,究竟要获得一种什么能力? 简单地说,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培养专注力、觉察力和观照力。这种能力是心本来具备的,但因无明所惑,使...
七日禅开示之三 对学佛者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什么?答案就是正念。 修行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因为念头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的现在,更是主导未来生...
七日禅开示之四 今天,禅修进入第四天,大家至少在外在形象上还过得去,不过也有个别在不停在动着。打坐一方面是要降伏念头,一方面是要降伏身体。这两件事都不那么容易,但我...
七日禅开示之五 举办禅七的目的,是通过集中式的训练,令大家在禅修上有所突破。未来的教学中,这将成为研究所定期举办的重要课程。 禅修,是佛教徒尤其出家人的重要修行方式...
对学院式教学的感想 佛学院毕业后,我留在中国佛协一段时间,不久就到了莆田广化寺。当时,圆拙老法师成就我们几个在小南山学律,同时在佛学院担任教学。当时的讲课方式,也和...
修行上路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目前的教界,为什么会出现表面繁荣而实际无序的状况?甚至于,开始出现庸俗化的倾向?我觉得,根本就在于修学体系的缺失。在第一届世界佛教...
别别解脱还是别想解脱 正见,是持戒的方向。 佛法修行主要分为戒和见两部分,并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似乎两不相干。其实,戒和见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戒的清净有助于见的禅修...
皈依——通向成佛之路的签证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也意味着佛子资格的取得。正如出国需要获得签证一样,皈依,是通向成佛之路的签证。 但它又不仅仅是注册仪式,其中还包含...
难者不会,会者不 佛法要说难,确实也难,八万四千法门怎么会不难?古德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学佛就像把麻油摊到树上让它不掉下来一样,如何不难?我们需要面对的,一...
念佛念什么 学佛所要做的,是在内心建立一种正念,建立和修行目标相应的正念。这个目标就是解脱,就是成佛,就是往生西方。念佛的目的,也同样如此。 念佛,目的不是在于发出...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明了学佛的重点在哪里。佛法是心地法门,整个学佛过程,正是从了解心行到改变心行的过程。 我们的心好比土地,每个起心动念则是播下的种...
解脱的延伸和圆满 佛法的圆满之道,为成佛。或者说,是成就佛陀那样的慈悲和智慧品质,依菩萨道的修行而成就。之所以称为圆满之道,因为它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 所谓延伸,...
出家意味着什么 出家,不仅意味着外在形象的改变,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意味着离开家庭进入僧团,更关键的,是出五蕴的家,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这需要我们尽形寿,乃至...
找到自己的向导 现代教育强调独立思考,很多人会把这一习惯带入学修中,根据个人好恶对法进行选择,进行取舍。但我们要看到,这些选择和取舍是建立在我们现有的认识经验上,其...
成佛作祖的教育 教界自1980年办学以来,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问题也在逐步浮出水面。近年来,教界也在不断反思,希望找到问题所在和解决方式。我从求学至今,基本上没有离开过...
正见,是持戒的方向 佛法修行主要分为戒和见两部分,并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似乎两不相干。其实,戒和见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戒的清净有助于见的禅修,另一方面,见地透彻者必...
如何依止善知识 当我们值遇善知识时,又如何亲近并获得教授呢?若不善于依止,即使相遇,也可能错失良机。反之,若能与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生生世世都会得其摄受。关于亲近善...
戒带给我们的帮助 受戒不只是一个形式,关键是在我们内心埋下向善的种子。我们受声闻戒,是成就解脱的种子;受菩萨戒,是成就菩提的种子。 常常听到有些人说,藏传佛教注重传...
佛法的核心之道——解脱 佛法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解脱惑业,解脱痛苦,解脱生死,解脱轮回,由此,而能了无挂碍,得大自在。 关于解脱的修行,首先,应...
出离,是舍弃对轮回的执著 舍凡夫心,须从发出离心开始。由透彻轮回是苦,而发心出离现有生命轨道。 或许有人会问:在家居士也要发出离心吗?发起出离心后还如何生活呢?其实...
闻法——你听见的是声音还是法义 怎样才能改善生命?必须依靠法。通过闻法和对法的实践,使法在生命中产生作用。 说到闻法,不是坐在讲堂或打开录音就可以,那只是听见说法的...
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伙伴 学修离不开四个一,那就是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伙伴。 一个目标,就是解脱。不少人害怕解脱,以为一解脱就无法再过正...
大众化修学体系的特点 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应包含核心要素、修学次第、实践方法三项内容。所以标举“大众化”,其意有二:一、适合所有学人,不论出家在家,不论程度如何,皆须...
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发心皈依时,三宝才刚刚在心中播种,若无进一步的呵护和灌溉,这株萌发不久的幼苗很快就会停止生长,甚至逐渐枯干。倘若三宝不能在...
把握修学普遍规则的重要性 从弘法来说,过去更多是强调契机。众生根机各异,所以演化出八万四千法门。这固然是顺应众生的需求,但若缺乏引导,也会带来修学上的混乱。在信息闭...
菩提心与空性见 菩提心和空性见,乃大乘佛法的两大核心。其中,又以菩提心为大乘不共教法。但就汉传佛教的弘扬传统来看,关于空性见的论述远多于菩提心。当然,不能就此说明祖...
解脱真的成了江湖传说吗 佛法的核心就是解脱,不论出家在家,也不论南传北传,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那么,怎样才能成就解脱?我觉得,现在很多人说到解脱时,往往觉得很茫然,...
修学的五个步骤 最近,我给“《道次第》专修班”学员提供了一个学习规则。按照这几个步骤,学习才会落到实处。 第一步,理解论文本身。对《道次第》的文本,从每个词到每段话...
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大乘佛教中,主要为我们提供了三个修习项目,由此成就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一是广度,通过发起菩提心,使慈悲得到扩大。菩提心,是觉悟而又利他...
佛教的三级教育目标 寺院供奉的造像有两大类,一是属于护法,如我们熟悉的四大天王等,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保安人员,起到维护道场的作用。另一部分,就是佛、菩萨、罗汉造像,这...
关于《净行品》的两则开示 《华严经·净行品》是教界广为流传的一品经文,对我们修行及生活中的用心方式作了详尽指导,甚至包括洗脸、吃饭、如厕等生活细节。我们可能会觉得:...
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 济群法师 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我的修学经历——与闽院毕业生谈谈心 编辑:释济群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是我受学院之请,与即将毕业的同学作个交流。所以,今天在这里主要是和同学们谈谈心。同时向...
掌握八个修行核心 文/济群法师 佛教经论众多,若无善知识引导,仅靠个人摸索,很难深入堂奥,把握要领。这样的信仰,往往会停留在入门状态,甚至转向迷信,转向邪信。 不少人每...
无尽大悲.拯济群萌(一) ──朝阳佑顺寺八关斋戒共修法会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看到大家非常精进的念佛,实在令我由衷地赞叹。于是想起了蕅益大师所说的一句话;...
有与无 ——论三性与三无性 释济群 2010年元旦为复旦大学禅学会学员所讲 三性代表了唯识宗认识世界的三个层面,也是整个唯识理论的建构基础。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
《心经》的般若正观 主讲/济群法师 整理/刘文菊 以“般若波罗蜜多”命名的经典,其中,玄奘翻译的六百卷般若经部头最大。《心经》、《金刚经》都属般若系统的经典。玄奘依靠念...
三好营员 ——在开营典礼上的讲话 济群法师 在这次菩提静修营中,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三好营员”。 第一,生活好。一般社会大众认为的“生活好”,就是吃得好、穿得好……而我...
三宝是生命的归宿 ——在皈依法会上的开示 济群法师 善男子,善女人: 谛听! 皈依,是我们人生的重大事情。在无尽的轮回中,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我们之所以沉沦,不得解脱,...
千手千眼,大慈大悲 ——授菩提心戒时的开示 济群法师 今天,是非常殊胜的因缘。大家有缘来到这里,参加菩提静修营,并且在十方三宝的加持下、证明下,受持菩提心戒。 这是我们...
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于“西园夜话”时答疑 济群法师 西园夜话是“菩提静修营”的常规内容。修学佛法不在于听了多少,关键是对法义理解了多少,运用了多少,这样才能使佛法对...
佛法修学要领 ——在第一届菩提静修营上的讲座摘要 济群法师 在多年弘法过程中,我深切感到,许多人虽学佛日久,对修学基本理路仍混沌无知,不得要领,不明次第。 学佛,首先应...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