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布施学佛网,这是一个能找到心灵归属的网站!
>
最新名词解释的文章
佛教的【誓愿】是什么意思? 誓愿,指立誓时表示的心愿。见《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玉姐说:‘你指着圣贤爷说了誓愿。’” 誓愿(佛教解释) 誓愿,指立誓时表示的心...
手淫 手淫虽然没有危害到别人,但是也是邪淫的一种。手淫是也是邪淫的一种,原因如下: 亵渎神灵。举头三尺有神灵!学佛的人都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护法神。一个人越正直、善...
戒杀(佛教名词) 天地万物以供人食,如种种谷、种种果、种种蔬菜、种种水陆珍味。,而人又以智巧饼之、饵之、盐之、酢之、烹之、炮之,可谓千足万足,何苦复将同有血气、同有...
佛欢喜日 佛出世间以利生为本怀,凡有所作,皆想带给众生安乐,拔除众生痛苦,所以,若见众生,舍恶向善,转迷成悟,返妄归真,离苦得乐即畅佛出世本怀故佛欢喜。 佛欢喜日 佛...
【参禅】-参禅是什么意思 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
【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什么意思 六波罗蜜,菩萨欲成佛道应当修行的六种行持。分别为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尸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羼提波罗蜜)、精进波罗...
【本尊】-本尊是什么意思 1.自称。同义词 "本座 "。 神话传说中或者玄幻小说中,神通广大的人物称呼自己所用的称谓。 2.佛教用语 指的是 "本质自我 "。 本尊(佛教解释) 1.自称...
法界 佛教道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通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
【俗谛】-什么是佛法中的俗谛 佛教语。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称“世谛”、“世俗谛”,与“真諦”相对。 唐 李邕 《海州大云寺禅院碑》:...
圆融 圆融一词,最早为天台宗所常用,署名慧思大师所著的《大乘止观》中,论述“自性圆融”、“圆融无二”、“圆融无碍法界法门”。智者《观音玄义》、《法华玄义》等著述中,...
财富 财富,指具有价值的东西就称之为财富,包括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语出 《史记·太史公自序》:“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 财...
【洒净】-洒净是什么意思 据《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仪式。即洒香水以净物之仪式。又作洒水。行此法时,须结印契,并持诵真言以加持香水,然后散洒该香水以净化道场或供具...
【痛苦】-痛苦是什么 痛苦是一种广泛的而复杂的人类感受,意指会让人经验性地感到不舒服、不快乐等负面情绪的任何事物,它通常与受伤,或会让你受到伤害的威胁连结在一起。指...
转依 转依,佛教专有名词,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教义体系中的重要观念,意指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以证得涅盘与菩提之果。亦即‘转识成智’。 转依(佛教解释) 转依,佛教专...
【唯识】-唯识是什么 梵语 (Vijāptimātratāsiddhi)。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
【杀生】-杀生是什么意思? 杀生,指宰杀牲畜、家禽等生物。佛家指杀害一切生灵。语出《管子·海王》:“﹝ 桓公 曰:﹞‘吾欲籍於六畜。’ 管子对曰:‘此杀生也。’” 杀生 杀...
空见 1.拨无因果的邪见。2.执著于空的见解。 指不承认三世因果之理,或执着于空法而全然否定诸法存在之妄见。 空见(佛教解释) 1.拨无因果的邪见。2.执著于空的见解。 梵语...
【法门】-佛教的法门有哪些 法门,佛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古称南门为法门。另指《霹雳布袋戏》中有别于儒、道、释三教之外,以法理...
法眼 法眼是五眼里面的一个仅次于佛眼的层次。在法眼层次的人们,同时具有天眼和慧眼的功能,不仅仅能够看见事实,也能看清其来龙去脉,同时本身的能量够大,还能够介入事物的...
【健康】-佛教的健康观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
空性 闻思空性的意义---雪歌仁波切开示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勤行布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 空性(佛教解释) 闻思空性的意义...
【念诵】佛经念诵 念诵,niàn sòng,原为佛教语,谓心念口诵佛名及经咒;谓因惦记而提及。 念诵(佛教解释) 念诵,nin sng,原为佛教语,谓心念口诵佛名及经咒;谓因惦记而提及。...
宽心 指放心;安心;解除心中的焦急愁闷。 宽心 宽心,汉语词汇。 注音:kuān xīn 释义:指放心;安心;解除心中的焦急愁闷。 基本解释 1. [feel relieved;find relief;be relaxed]∶解除心中的...
【说法】-佛教中的说法是什么意思 说法在佛教中即为讲授佛法、现身说法。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鸠摩罗什》中写道:“ 什 以说法之暇,乃寻访外道经书。”《西游记》第五...
【准提】-准提是什么意思 “准”为不空,绢索为“胝”,“准提”不空绢索菩萨也,或为多罗菩萨、金刚藏菩萨,是六道中救度天道及人道之观世音菩萨,是释迦如来之化身。准提法...
三法印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
【舍利】-佛教的舍利指的是什么 舍利是梵语arīra的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
【天人】-天人是什么意思 天人又称天众,音译为提婆,指住于欲界及色界诸天界之有情。因此也称作“人天”,因为人间与天界同属于善处,须无犯重罪戒者方能生于此间。持守五戒...
资粮 资粮,指战资、粮草。泛指钱粮。语出《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 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履,其可也。” 资粮 资粮,指战资、粮草。泛指钱粮。语出《左传僖公四年》:若...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 梵文Bodhimanda的意译,音译为菩提曼拏罗。如《大唐西域记》卷八称释迦牟尼成道之处为道场。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如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分别...
【十二因缘】-什么是佛教的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起支是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即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
三德 【三德】 出华严经疏 一恩德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犹如赤子。是为恩德。二断德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余。是为断德。三智德智即智慧。谓如来...
【自性】-自性是什么意思 佛教语。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 自性即人们心中本来就有、本自具足的光明性智,是人的精神本体(法身)。佛教里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它所...
【缘起】-缘起是什么意思 缘起(梵语: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语:paticca-samuppāda),重要佛教术语,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此理即为缘起。任何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
治病 即具有医生资格或者医学方法对有病者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活动。包括治已病和治未病。采用各种医疗措施消除疾病,使病人恢复并保持心身健康。 治病 【词目】治病 【读音】...
【自杀】-佛教怎么看待自杀 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分类有不同的看法。 自杀...
【净土】-净土的意思 净土,诸佛佛国清净国土。一般专指阿弥陀佛国土。其国众生皆行十善,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又称极乐国土。其他诸佛佛国也有净土,不过...
【梵行】-佛教中的梵行是什么意思 梵行 (brahmacariya):意为清净、尊贵、值得赞叹的行为;或如清净、尊贵的诸佛、独觉佛、出家圣弟子等清净者们的生活方式。 梵行 涵义 梵行 (brahm...
福慧(佛教名词) 基本解释:福德与智慧 隋炀帝 《遣使入天台山为智顗建功德愿文》:“设以辩才,千万亿偈,赞师福慧,终不能尽。”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人...
佛家 1 诸佛之净土。《观无量寿经》:“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2 谓属于佛教者。如佛教的学术思想、佛教僧侣等。《朱子语类》卷七六:“佛家有函盖乾坤句,有随波逐流句,有截...
【身心】-佛说身心 身与心,为有情的正报,在五蕴之中,色蕴是身,受想行识四蕴是心。 身心(佛教解释) 词目:身心 拼音:shēn xīn 佛学常见词汇: 身心:身与心,为有情的正报...
供奉 供奉,指祭祀神佛、祖先。泛指奉献。语出《汉书·王莽传中》:“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 供奉(佛教解释) 供奉,指祭祀神佛、祖先。泛指奉献。语出...
地藏七 地藏七属于佛教净土法门,以念佛为正行,以吃素、诵《地藏经》、忏悔、放生、行善为助行,通通都是为了积累善根福德因缘,通通是为了培植净业三福,最终念佛往生西方极...
觉行圆满 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 ‘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
【戒律】-戒律的意思 梵语尸罗,S ila译曰戒,防非止恶之义。梵语优婆罗叉Upalaks!a,译曰律(净影),梵语毗尼Vinaya,译曰律(南山),法律之义。多指有条文规定的宗教徒必须遵守的...
【佛塔】-佛教佛塔 佛塔,亦称宝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译,还有称为浮屠,即来源“Buddastupa”,藏语称“藏文”(曲登),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
归敬三宝 1、三宝(佛、法、僧),是佛法的总纲。 2、归敬三宝,是进入佛门的初基。 3、三宝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但如不能归向三宝,就不能得到,无缘受用。 归敬...
熏习 熏陶染习。 南朝 陈 慧思 《大乘止观法门》卷二:“随对者,即喻浄心体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习,随其熏别,现报不同也。”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 子耕 ﹞悍顽...
十善业道 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 十善业道(佛...
【净土法门】-什么是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 净土法门(佛教解...
【二障】-什么是二障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 又作二碍。 二障(佛教解释)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
【四念处】-四念处是什么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
【中道】-佛教中道思想 中道(梵文:madhyamā-mārga,又作巴利文:majjhimā pa?ipadā、梵文:madhyamā-pratipad),佛教术语,为释迦牟尼的核心教义之一。它相对于二边,包括有无、苦乐、生...
【着相】-着相是什么意思 着相是一个佛教术语,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相”指某一事物在我们脑中形成的认识,或称概念。它可分为有形的(可见的)...
对治 梵语pratipaks!a。原意为否定、遮遣。于佛教中,则指以道断除烦恼等。其中,‘道’为‘能对治’,‘烦恼’等为‘所对治’。据俱舍论卷二十一载,欲断除‘修所断’之烦恼,有...
【婚姻】-婚姻是什么? 婚姻是家庭和社会的总开关,是子女成长、成才的基石,婚姻会涉及到经济、人事等多种问题,婚后会涉及到计划生育、抚养子女成人的主体责任,好的婚姻需...
外道 菩提道: 外道与附佛外道的区别: 佛教把佛陀所说的教法,符合因果实相正理的实证法道,佛弟子依之而修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故称为内道。因此之故,佛教也称为内教。意思是...
【真谛】-佛法的真谛 二谛之一,三谛之一。指真实不妄之义理。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 原为佛教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亦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真切的理论...
【谦卑】-谦卑的意思 谦卑,即“谦虚﹐不自高自大”之意。中国人有一股祖先传下来的骨子里的谦卑。学会谦卑,你会轻松,可以更好的经营自己的人生。 谦卑 谦卑,即谦虚﹐不自高...
佛身 佛身,证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指佛的肉身。或指佛所具有的种种理想的德性,此时的佛身,即与宇宙真理的‘法’或‘法性’同义。在...
【宽容】-佛教的宽容是什么 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不列颠百科全书)。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
苦行 苦行(,Tapas)印度系列宗教包括印度教、耆那教的修行方式,故意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种种痛苦来折磨自己。如:印度教中人们通过苦行获得神灵的祝福,或得到解脱。 苦行 苦行...
所依(佛教名词) 所依,指作为教义信条等存立之典据而被依用的经论。(一)谓为物之所依托者︰‘能依’之对称。佛教典籍中,使用‘所依’一词的情形,有下列数种︰(1)即一般所谓...
【四众】-佛教的四众弟子是哪四众 四众,是佛教中名词。有不同的解释。《法华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称四部众、四部弟子。《法华文句》:发起众、当机众、影...
色法 佛教用语:指一切有形的物质。 普通所谓物质的物,依佛学是有“色法”的名词来代表它。色法、即是在佛典中最普通所知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
【四弘誓愿】-佛教的“四弘誓愿”指什么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又称四弘誓、四弘愿行、四弘行愿、四弘愿。略称四弘,或称总愿。 (术语)梵语僧那,译曰誓愿。...
虚云 虚云禅师(1840--1959),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释虚云 虚云禅师(1840--19...
【化身】-化身的意思 化身,在各宗教中,通常指神或精灵等超自然力量,通过某种方式,以人类或动物的形态,实体化出现在人类世界之中。在宗教文献中,神明由天堂来到人间,通...
宗旨 宗旨,指主要的思想或意图、主意。语出《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 灵晖年七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唯寻讨惠蔚手录章疏,不求师友。《三礼》及三《传》,皆通宗旨。...
【解灾】-解灾的意思 解灾产生于上古时代。那时候,人们对病灾只有靠祭祀、巫术予以化解。中医的起源就是由巫医转化而来的。现代的解灾仍有它的科学性,它的实质就是用一种能...
【清净】-佛教中清静指什么 清净,道家哲学。是清洁纯净的意思。也可指人心境洁净,不受外扰。做到外在的清净不难,但要达到内心的清净就不易了。清净 "最早出现在文子所著《道...
诸佛 诸:是指所有一切。诸佛是指:十方尽虚空法界一切佛。 诸:是指所有一切。诸佛是指:十方尽虚空法界一切佛。【本文由:阿里云代理 http://www.56aliyun.com 复制请保留原URL】...
【命相】-命相的意思 命相是什么意思 命相:【拼音】mìng xiāng 【解释】命运与相貌。 1 命令三公。 2 指任命宰相。 3 命运与相貌。 4 指 "八字 ",命数。 5 相命,算命。 八字命理学由北...
大乘论 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 大...
【无明】-什么是无明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
佛力 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故亦称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五下):‘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
【疏文】-道教疏文怎么写? 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 “疏文”一词,亦有称之为“文疏”、“表文”、“天地疏文...
四禅八定 四禅(梵catvāri -dhyānāni),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 四禅八定(佛教解释) 四禅...
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是指人的仪容外表总受心灵思想因素的影响。换言之,人的思想感情心灵情志必然表现在人的仪表上。也即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虽是内在的,不可见的;但实际也给人外...
苦因 肉体或思想上持续痛苦或失望(如疾病或损失)的原因。 苦因(佛教解释) 拼音:kǔyīn [affliction] 肉体或思想上持续痛苦或失望(如疾病或损失)的原因。 佛学常见词汇 索达吉堪布说...
【根器】-根器是什么意思?根器好的人有什么特点? 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 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唐·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
见地(佛教名词) 见地是指对事物深刻、全面的认识,高出人们一般的理解。它建立在丰富的经历和体会的基础上,并由简约的形式表达出来。见地在佛教中是三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
白骨观(佛教名词) 白骨观是佛家修持法之一,为佛教五门禅法之一种,通常由不净观、白骨观、白骨生肌和白骨流光四步组成。主要的目的是息灭对色身的贪恋。 白骨观(佛教解释...
正法 正法是梵文Saddarma的意译。谓正确、真实的道理。指佛所说的教法而言。又称白法(s ukla-dharma)、净法或妙法。《杂阿含经》卷二四:“出兴于世,演说正法。” 唐 玄奘 《大唐西...
【上座部】-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又称上座部佛教,以八正道为根本,教法纯正。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越南南部、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二十世纪初...
盂兰盆 “盂兰”是梵语,译作“倒悬”(人被倒挂),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佛法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盂兰盆(佛教解释) 盂兰是梵语,译作倒悬(人被倒...
【福报】-什么是福报 福报,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福报(佛教解释)...
恶道 1 不正之道。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 2 佛教语。指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坛经·行由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恶道(佛...
破四相 佛教语。谓破除一切妄相而直显性体。破四相才能随缘现相,离相必须从大智慧上下手。世间人无论有多大的聪明才智,若有执著即是有漏的智慧,无我执还有法执;菩萨一念不...
神通(佛教用语) 神通是佛教术语,梵文的意译。神是指心念,通指通达。对于神通,有误解的人非常多。而佛弟子尤其是大乘佛弟子误解其义尤其障碍修习。因为佛讲法的大方便很多...
【算命】-算命的意思 算命,是推测人命运休咎之行为,属玄学范畴。研究算命的学术叫易学,也叫命理术数。其理论核心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及八卦易经,理论系统较为复杂深奥。...
成道 达到真正的自知即成道。成道乃是意识的最高状态,造物界中所有灵魂的目标和终极命运。成道者持续不断地体验神的无限能力、知识和极乐。【苏非】法那-费拉;【吠檀多】涅...
破四见 四见有三种: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 破四见(佛教解释) 四见有三种: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 一、单四见 一、有。 二、无。 三、亦有亦无。 四、非有非无。 二...
【八正道】-什么是八正道 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①正见。②正思维。③正语。④正业。⑤正命。⑥正方...
【静坐】-静坐的意思 静坐是什么意思 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
【禅学】-什么是禅学 佛教的禅法理论,中国佛教的重要学说。禅,全称“禅那”,源于梵文,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虑佛教义理。“禅那”...
佛教中的【行愿】指的是什么 “行愿”二字来源于佛教文化中普贤菩萨的精神理念。“行”(act),是指实践的精神,“愿”(wish)是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行愿(佛教解释) 行愿二...
色界(佛教名词) 佛教术语。天道的一部分。 佛根据世间人(病中佛)功德多寡和妄心善恶将世间人划分为六道。其中天道又划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六道又可根据欲、色...
【持戒】-什么是持戒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
沙门 沙门又作娑门、桑门、丧门、沙门那,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作室摩那拏、舍啰磨拏、室啰磨拏、沙迦懑囊,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
修法 依照法令(行事)。《商君书·定分》:“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 修法(佛教解释) 【拼音】 xiū fǎ 【注音】 ㄒㄧㄨ ㄈㄚˇ 【引证解释】 依照法令(行事...
五欲 在佛学中指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 五欲(佛教解释) 在佛学中指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 《本草纲目》五欲 《本草纲目》:五欲: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
【业力】-什么是业力 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缘起论与无始无明化世界。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
菩萨行 大乘佛法开头难,从初发心到初住难走,初住以上的境界,愈走愈容易;小乘则反是。以念佛法门而言,得到理一心不乱,可以到圆初住以上境界。平常把人我是非利害丢得干干...
【善恶】-什么是善恶 善恶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来讲,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
声闻藏 二藏之一,三藏之一。指释尊为声闻所说之四谛、十二因缘等教说。为菩萨所说之六度等教法,则称菩萨藏。声闻藏一语系出自菩萨地持经卷十二。隋代慧远及唐代吉藏、善导等...
【法事】是什么意思?佛教法事活动包括哪些? 法事又名“佛事”。佛教举行的诵经、供佛、施斋僧尼等仪式。法显《佛国记》:“道俗云集,烧香然灯,种种法事,昼夜不息。”巫师...
【三藏】-三藏的意思 三藏又作三法藏。藏,梵语pit!aka,意谓容器、谷仓、笼等。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为:经藏、律藏、论藏。人物是玄奘法师。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
【法会】-佛教中的种种法会介绍 佛教仪式之一。又作法事、佛事、斋会、法要。乃为讲说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举行之集会。即聚集净食,庄严法物,供养诸佛菩萨,或设斋、施食、说...
【正念】-佛教的正念是什么 “正念的意思,就是觉照,同时它也意味着深入地观察。“Sati”(梵文:smrti)这个巴利语单词的意思是“止”和“保持对某个对象的觉照”。vipassana”(梵文...
佛教中的【三学】是什么 佛教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
空有 空与有。一切法缘生无有实体,叫做空;虽然性空但有假相,叫做有。 空有(佛教解释) 空与有。一切法缘生无有实体,叫做空;虽然性空但有假相,叫做有。 1. 佛教语。空,指...
佛书 佛书指与佛教有关之典籍。 又作佛典、内典、妙典。反之,佛教以外之典籍称外典、世典、外道书、外俗书。妙典系尊称,尤指一宗所依之经论。随着佛教史之展开与传播地域之...
地狱 地狱(巴利语niraya,或作naraka),据佛陀所说,地狱为六道之一,轮回者根据其业力而往生此道。但地狱不是永恒的,地狱中的有情(生命)虽受苦但亦有死亡的时候,到时会再根...
三恶道 【三恶道】 一切众生造作恶业而生其处。 一、地狱道,谓此处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狱。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
跪羊图 《跪羊图》是一首网络佛教歌曲,词曲作者是台湾音乐家李子恒。 歌曲教化世人知感恩行孝道。曲调清新,童音澄澈,女声清脆,加之男声和唱,令人内心宁静,同时又有至诚...
五乘 指运载众生到善处的五种法门。‘乘’乃梵语ya^na之译,有道、船、车,或运载之义。此处喻诸佛教法犹如舟、车,可运载众生至所期之果地。又ya^na音译作‘衍’,故五乘又名五...
生活(名词解释) 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所有的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广义上指人的各种活...
【五浊恶世】-五浊恶世是什么意思 五浊,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世界,心。五浊恶世即同时具五浊之心。 五浊可以统一归纳为法浊,或法不净。分言五浊,便于初学思...
大千世界(名词解释) 大千世界,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佛教说一日月照四天下,覆六欲...
【三毒】-什么是佛教说的三毒 三毒指的是贪欲、憎恨、愚痴。愚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一个。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有贪、嗔、痴三毒的存在,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产生恶意,...
依止(佛教名词)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 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
堕胎_堕胎的果报 堕胎又称中断怀孕或人工流产,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者导致胎儿死亡的行为。在中国,人们普遍不对堕胎做任何生命伦理方面的讨论,在一胎制的背景下很多人...
【三皈依】-什么是三皈依? 也做皈依三宝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 三皈依(佛教解释) 也做皈依三宝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 佛教 (也可说为 一皈依觉,觉而...
佛教所说的【自在】是指什么 佛教中“自在”有两大类:1 菩萨所有的两种自在:观境自在、作用自在2 第八不动地以上菩萨所具有的四种自在:无分别自在、刹土自在(亦作净土自在)、智...
灵山 佛教中的灵山一词是出自佛经 一些大乘经典上有。 佛教解释 佛教中的灵山一词是出自佛经 一些大乘经典上有。 印度灵鹫山 : 佛陀游化印度各国中,最常出入王舍城,住在灵鹫...
【大德】-大德是什么意思 释义:对年长德高僧人或佛、菩萨的敬称 佛家对年长德高僧人或佛、菩萨的敬称。梵语为“婆檀陀”(bhadanta)。 梵文 bhadanta,敬称词。在印度,是对佛菩萨...
【随缘】-随缘的意思 随缘,宗教术语。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也指顺应机缘;顺其自然。随缘,用现在的话说,人遇到的,不管是逆境、顺境,都要安心接受;随后,逆境,则用...
【家庭】 佛教家庭 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
【净观】-什么是净观 净观:谓观佛相好,如十六观经所说故。 众生无始秽垢,遍一切法如油入面,似金在矿。修净业者当加种种观行,磨炼习气(真正宗通说通)成就白法,建立信心...
僧伽(佛教名词) 僧伽,自言何国人,因以何为姓。少年出家为僧之后誓志游方。唐龙朔二年,僧伽自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出境之处别迭里山口入唐,始发凉州,经历洛阳,行抵江表,止...
佛教常说的【六道】是哪六道? 六道又作六趣。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受身,此业报受身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
【佛性】-佛性是什么 佛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
加持 梵语adhis!t!ha^na,加附佛力于软弱之众生,而任持其众生也。又佛所加之三密力,于众生之三业任持也。又祈祷者,为加附佛力于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祷直曰加持。演密...
供佛 供:供 gōng 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供给(jí)。供求。供应。供需。供销。提供。供不应求。 佛: 佛 fó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
【拜忏】-佛教中的拜忏怎么拜 拜忏的意思就是忏悔,忏就是忏除我们过去所有的业障,悔就是悔改,未来更不再造诸多的业障。忏悔其实是我们至诚恳切地礼佛、念佛、称念佛的名号...
【真身】-佛教中的真身指的是什么 亦即诸佛之法身、报身之谓。大智度论卷三十(大二五·二七八上):‘佛身有二种,一者真身,二者化身。众生见佛真身,无愿不满。佛真身者,遍...
【佛门】-皈依佛门是什么意思? 依三论玄义,知菩萨之造论,即为开显诸佛之教门,此教门即法门之意。后代‘佛门’一语,主要为佛教对于儒、道二教之自称。 佛门 (佛教解释)...
受戒 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 受戒(佛教解释) [be initiated into monkhood or nunhood] 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受戒 拼音:shu ji 基本解释...
经藏 经藏,是梵文 Sūtrapitaka 的意译,Sūtra (?????) 旧译修多罗。Sūtrapitaka 音意合译为“素袒缆藏”,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
殊胜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在日常生活中一般...
禅语-佛教经典禅语 禅语主要指从佛门中传出的精华语句,话语平朴,含意深远,对人生思想等方面有着精神食粮的作用。由于禅语的文雅和隽永,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应用。 禅语...
孝心(名词解释) 孝心是对双亲长辈孝敬的心意,是中国孝道文化的核心,是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的为人就可想...
【小乘】-小乘佛教-小乘佛法 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主张恪守戒律,严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戒律,注重上座部比丘众的自身的戒律修行。 小乘(佛教解释) 小乘佛教又...
【习气】-习气是什么意思 1、 佛教语。谓烦恼的残余成分。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皆分现行、种子、习气三者,既伏烦恼之现行,且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余气,现烦恼相,名为“习气...
抑郁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
佛土(佛教名词) 又作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指佛所住之处,或佛教化之国土。即不仅指净土,甚且凡夫居住之现实世界(秽土),以其为佛教化之世界,亦称佛土。因此,自净...
恭敬心 恭敬心是体悟心性和一切物性最纯净、最快速和最简单的方法。当我们在修行路上继续前进时,整个过程就表现出奇妙的互相依存性:从自己来说,我们不断尝试生起恭敬心,所...
【我执】-我执是什么意思 我执,小乘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是轮回的原因。 “我见”是第六识所起的认知,而我执是第七识所起,所以“我见”不是“我执”。“我见”证得初果...
祈愿 祈愿,意指请求、祈祷、希望等。是寄托一种愿望,希望能梦想成真。多见于宗教中的行为。如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若以不杀祈愿,辄得上教;若以杀生祈愿,辄不得教。...
【受持】-佛教里的受持是什么意思 佛教语。谓领受在心,持久不忘。《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如彼外道,闻他邪説,心生惑著,谓为真实,永不可改,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宋...
中国佛教 公历纪元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
般舟三昧(佛教名词) 般舟三昧,又称“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般舟三昧是以一日一夜或更长时间经行不断,不坐不卧,不停念阿弥陀佛的修行法门。能快速破除睡盖。连续行走...
正见(佛教名词) 正见指正确的知见。即能解知世间出世间因果,如实审虑诸法性相之有漏无漏的智慧。相当于现证法性的般若。为八正道及十善之一,乃邪见的对称。宗萨蒋扬钦哲仁...
【咒语】-佛教咒语是什么意思? 咒语在中国属于法术的一种,以某种特别的顺序或特殊音节念出,以促成某些的特殊效果的语句。语言禁忌发展到极点,达到灵物崇拜程度 ,就可能形...
涅盘 涅槃又译为般涅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意译为圆寂、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而仅有一本住法...
三聚净戒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聚净戒这个名称最初见于陈、隋之际天台家等有关著述,但其内容早已见诸译籍。 三聚...
【八关斋戒】-什么是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伟大的佛陀为了在家弟子众修行制定的、暂时的出家修行人的戒律与斋法。因为在家修行的人,家庭的、社会的种种繁杂事务很繁忙,要想修...
妄念 妄念,拼音:wàng niàn,指一切自己挥之不去的想法,但是又要必须依靠别人(物)才能完成(实现)的念头(想法)。1、指不切实际或不正当的念头。2、虚妄的意念,亦即凡夫...
【正信】-正信是什么意思 正信,正直之信念。系相对于邪信而言,即指虔信佛说的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诸异道而稍生疑念。 正信(佛教解释) 正信,正直之信念。系相对于邪信...
【极乐世界】-佛经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样 极乐世界音译作苏诃缚帝、须摩提、须阿提。即指阿弥陀佛之净土。又称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西方、安养净土、安养世界、安...
【妙善】-妙善是谁 三皇姑,原名妙善,春秋时期父城(今河南平顶山宝丰县父城)妙庄王与王后宝德之女,因有两个姐姐:妙音、妙缘,排行第三,故称“三皇姑”。妙善是中国历史...
【十法界】-佛教十法界是什么意思 是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
【五蕴】-什么叫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五蕴实...
事理(佛教名词) 因缘生之有为法叫做事,不生不灭之无为法叫做理。2.世间森罗万象之相叫做事,真如的理体叫做理。 1、事物的道理。 2、事情,事项。 3、佛学常见词汇 事理(佛...
十八界 梵文的意译。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
佛教【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是哪四大?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
【授记】-什么叫授记 基本意义: 1、十二部经之一2、佛教语: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 授记有二种授记、三周授记、四种授记、六种授记和八种授记。 授记(佛教...
【八识】-佛教八识是哪八识 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
释义 1:解释词语或文章的意义。 2:指佛教教义 释义 词目:释义 拼音:shy 英文:paraphrase;paraphrasing(n.) 基本解释 1. [paraphrase;explain the meaning of]∶解释词语或文章的意义 2. [religious d...
礼佛 礼佛,就是向佛礼拜,忏悔吾人所造之业,以为灭障消灾增加福慧的殊胜法门。它的方式很多,包括:雕刻佛像、供养塔寺和佛菩萨形像、赞叹诸佛像好庄严、歌颂佛德,或以各种...
法身 梵语dharma-ka^ya,巴利语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
【缘觉】-什么是缘觉 梵语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
【心性】-佛教中的心性指什么 心性。谓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
止观 止,巴利语samatha,音译作奢摩他;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 观,巴利语vipassanà,音译作毗婆舍那;乃是直观觉照一切名色...
【浮屠】-浮屠是什么意思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后人们认为佛陀二字太...
弥勒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的继任者,未来将...
六尘 《俱舍论》卷一记载,色境有二种:显色和形色。显色指显现的颜色,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形色指物体的形状,有长、短、方、圆、高...
离相 佛教语。谓离开色相。 佛教中讲到相比较多,如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有“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有“有...
四果 指南传佛教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四果(佛教解释) 指南传佛教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初果须陀洹,...
【比丘尼】是什么意思?是哪类人的称呼? 比丘尼,梵文 Bhikkhuni 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俗称尼姑。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中国第...
三灾八难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三灾八难(成语解释) 【成语】: 三灾八难 【拼音】: sān zāi bā nn 【解释】: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成语...
沙弥(佛教名词) 所谓沙弥,原语可能出自龟兹语的 samane 或 sammir,或于阗语的 ssamana。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
【少欲知足】-佛经中怎么解释“少欲知足” 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alpeccha),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sam!t...
法忍 佛教术语。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忍者,忍耐、忍许之意。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之谓;信难信之...
【善法】-什么叫善法 善法,多是佛学用语,通俗的讲就是修善果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好的方法、好的法令的意思。 善法(佛教解释) 善法,多是佛学用语,通俗的讲就是修善果的...
【无我】-无我是什么意思 “无我”梵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又作非身、非我(凡夫认为心身中存在个“...
调伏 ‘调’是调理的意思,调理身体健康,心态平和清净。‘伏’是降服的意思,降伏住自己的坏习气,日久功深,明了道理后加以修正。 佛教谓调和身口意三业,以制伏诸恶。《维...
佛道 佛把不同的生命状态(八识的种性所决定),因相对的智慧、业力不同、感召的果报不同,对应的境界和状态等的不同,假名划分为六种形态以及对应的空间属性(数字只是表法)...
无色界 无色界为三界之一,又称无色天。“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是通过修习厌离物质的四无色定,或称四空处定而...
散乱 心所名。指令心于所缘之境流荡不定的精神作用。为唯识百法之一、随烦恼之一,又称散动、心乱。《成唯识论》卷六云(大正31·34b)︰‘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
【五阴】-五阴是指什么 五阴,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 ,三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四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 五识阴(了别...
三障 皮烦恼障即三界中思惑也。谓贪嗔痴等烦恼。对外六尘而起。如皮在身外。故名皮烦恼障。 三障(佛教解释) 皮烦恼障即三界中思惑也。谓贪嗔痴等烦恼。对外六尘而起。如皮在...
无为法 佛教名词,梵文Asamskrta的意译,略称无为。与“有为法”相对。指不依因缘 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原本是涅盘的异名。大乘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
佛号 佛号,读fó hào,(宗教界)佛教各诸佛及大菩萨的名号。 在寺庙里有的。 佛号(佛号解释) 佛号,读f ho,(宗教界)佛教各诸佛及大菩萨的名号。 在寺庙里有的。 释义 佛号指...
【朝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朝圣?有什么意义? 朝圣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
财神 在佛教中,都推崇财神护法是毗沙门天王,也就是四大天王中的北方毗沙门天的多闻天王。毗沙门为梵语,意为多闻,为福德双全。故佛教称毗沙门天王为财神。财神护法多闻天王...
【世尊】-世尊是什么意思 “世尊”是对佛陀的尊称,佛的十号之一,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便有一尊佛住世,佛是最尊贵的,所以用世尊来称呼佛,又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尊贵...
知见(佛教名词) 1 见识;见解。 2 看见,知道。 3 佛教语。知为意识,见为眼识,意谓识别事理﹑判断疑难。 基本解释: 1.见识;见解。 2.看见,知道。 3.佛教语。知为意识,见为眼识...
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分别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
【生气】-佛教是怎么解释“生气”的 生气一是指活力,生命力,生机;二是指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生气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俗话说“气大伤身”,但很少...
【色欲】-佛教对色欲的解释 梵语ru^pa-ka^ma。为五欲之一。凡爱着于青黄长短等色境,惑动于男女间之色情,均称为色欲。摩诃止观卷四下(大四六·四三下):‘如禅门中所说,色害尤...
【善根】-什么是善根 善根,《大品般若经》中说: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的根本。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
开悟 (术语)开智悟理也。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八十华严经四曰:‘开悟一切愚暗众生。’出曜经二曰:‘欲化彼人令得开悟。’付法藏传五曰:‘尔时马鸣,着...
【寿命】-佛教对寿命的解释 所谓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
【菩萨戒】-菩萨戒是什么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
唯心(佛教名词) 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所变现,心外无任何实法存在。亦即心为万有的本体,为唯一的真实。《华严一乘十玄门》载︰‘三界虚妄,唯一心作’,即是此义。因为有情...
三根 指众生的三种根性︰即上根、中根、下根三者,又称利根、中根、钝根。上根指根性优良,速发智解,堪忍难行,能忍妙果者;中根次于上根;下根为最劣者。 三根(佛教解释)...
心髓 心的深处。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衔酷茹恨,彻於心髓!”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引手向前……十箇指头,刺人心髓。”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僕以...
【戒体】什么是戒体 ‘戒体’指经由作礼乞戒等仪式所引发的内心持戒功能。也就是指受戒后所产生的防非止恶的力量;它是佛教所谓的一种拘束内心且持续存在的神密效力。 戒体(...
坐禅 坐禅,意思是闭目端坐,凝志静修。用心看着头脑中纷飞的念头,念头会慢慢地静下来,静下来的头脑则会出现一片晴朗的天空(比喻)。就像摇动杯子里浑浊的水,不动杯子,杯...
如法 契合于法理的意思。指随顺佛所说的教法而不违背。 如法(佛教解释) 契合于法理的意思。指随顺佛所说的教法而不违背。 基本解释 如法 rfǎ [really] 确实;真正 详细解释 (1).谓按...
末法 (术语)正像末三时之一。谓去佛世长远而教法转微未之时期也。法华嘉祥疏五曰:‘转复微末,谓末法时。’三时有四说。一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多取此说...
五眼 五眼,是指从凡夫至佛位,对于事物现象终始本末的考察功能。有人称眼睛为「智慧之门」、「灵魂之窗」,眼睛能够明辨物象、增长知识。修行的层次越高,心眼作用的范围越广...
【声闻】-声闻是什么意思 梵语s ra^vaka,巴利语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 声闻(佛教解释) 梵语s/ra^vaka,巴...
圆满 圆满有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若指十八圆满而言,称十八圆满,或十八具足;谓诸佛(报身佛)所受用之国土,具足十八种功德事,即: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
【法性】-什么是法性 法性,和佛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
舍利子 舍利是梵语arīra的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 舍...
作意 集中注意,令心警觉。”我们平时学习理论,形成印象,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可以想起来理论说什么,进而知道应该怎么做,理论联系实践,修养就会很快提高上去。 作意(佛教解...
【发愿】-发愿是什么意思 佛教语。谓普度众生的广大愿心。后亦泛指许下愿心。 发起誓愿之意。又作发大愿、发愿心、发志愿、发无上愿。总指发求佛果菩提之心(菩提心);别指完...
【第六识】-什么叫第六识 佛学术语, 第六意识也。 第六识又叫意识,在八个识当中,它的活动范围最宽,活动力量最强。它有时和前五识一起,对外在的境界起着种种分别;有时单独...
【佛龛】-佛龛是什么意思 拼音:fó kān。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如佛龛、神龛等,一般为木制,中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小龛又称椟。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
【法器】-佛教法器 法器又称为佛器、道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内义而言,凡是在宗教寺院内,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宗教事务的器具,或是宗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
【化缘】-化缘什么意思 化缘,佛教术语。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但指乞食。...
觉支 觉支:巴利语sambojjhaga, 又作正觉支。正觉的因素或导向正觉的要素,称为正觉支。(tassa sambodhissa, tassà và sambodhiyà agan ti sambojjhagaü ) 有七种正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
【六度】-佛教六度是什么 赵朴初居士对“六度”的解释(选自佛教常识问答): “度”梵语是“Pāramitā 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即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就...
心中心法 心中心法,唐密、藏密红教、东密各有传承。心中心法在西藏和日本都是不轻传之密法,不经过一番艰苦的修习,不具备相当的密法基础,是很难得到的。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
名号 佛教语。特指诸佛菩萨名,而以指南无阿弥陀佛为常。 佛教语。特指诸佛菩萨名,而以指南无阿弥陀佛为常。 晋 慧远 鸠摩罗什 《大乘大义章》卷上:能一时于千万国土,皆作佛...
戒邪淫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禁止的性行为,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三种定义:1、婚外恋、婚外情、婚外通奸可以被认为是邪淫。例如:除了夫妻之间的房事外,一切不...
消灾(名词解释) 消除灾祸。 消灾 拼音:xiāo zāi ,意为:消除灾祸。 消除灾祸 《后汉书党锢传尹敏》: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 《三国志魏志张臶传》:诏求隐学之士能消灾复...
六和 佛教: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也是“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 六和(佛教解释) 佛教:谓身和(共住)﹑口和...
【比丘】-什么叫比丘 比丘又作比呼,是梵语的音译,佛教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即和尚,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意译乞士(乞食)、董士、破烦恼(破恶)、...
多佛 佛教术语,大乘许于一时有多佛出世,且勿论。 小乘则于俱舍十二有二说:萨婆多师之义,无边之世界,唯一佛出世,无二佛于同时出世者。余师之义,则一三千大千世界,虽无...
法要 (一)指教法中之要素。 (二)日本佛教用语︰与国人所谓的‘法会’同义。 法要(佛教解释) (一)指教法中之要素︰如《心地观经》卷七云(大正3322b)︰如是名为出世法要...
【超度】超度是什么意思?超度的流程 超度,指凌驾、超越;佛教或道教指藉由诵经或作法事,帮助死者脱离三恶道的苦难。见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做什么好事?超度谁...
佛堂 字面意思有两个 一是佛所住的堂殿 一是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佛堂(佛教解释) 字面意思有两个 一是佛所住的堂殿 一是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佛堂词义 拼音:f tng 词性...
善神 明教源于波斯国,唐时传至中土。当时称为祆教。唐皇在各处敕建大云兴明寺,为明教的寺院。明教教义是行善去恶,众生平等,若有金银财物,须当救济贫众,不茹荤酒,崇拜明...
四德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 天官 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
十戒 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十戒(佛教解释) 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加行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现在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
【普佛】-普佛是什么意思 普佛 就是打坐念经。所谓“普佛”,源于隋代信行禅师所创立的三阶教。 普佛(佛教解释) 普佛 就是打坐念经。所谓普佛,源于隋代信行禅师所创立的三阶...
【五戒】-佛教的五戒是什么 “五戒”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
【世间】-佛教所说的世间是什么意思 世间释义为人世间,世界上。世间一词也表达了人类居住的区域空间,也有时空的含义。《世间》包括:空间,时间,物质,能量,速度。“世间...
西方净土 即指阿弥陀佛之净土。又称极乐净土、极乐国土、西方净土、西方、安养净土、安养世界、安乐国。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即为极乐净土。关于该净土之情...
【大觉】-佛教大觉的意思 (1) 大梦觉醒。(2) 佛教语。谓正觉。《楞严经》卷六:“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但今生更復勤修精进,直当超脱玄门,上证...
佛顶骨 佛顶骨(佛顶骨舍利)指的是释迦牟尼的头顶骨,全世界上仅存一块,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为一块周长35厘米、直径10厘米、颜色黄白、有清晰发孔的完整头骨。 南京大报...
佛教的【苦海】指的是哪里?苦海是什么意思? 苦海,一般比喻无穷的苦境。佛教用语,佛教指尘世间的烦恼和苦难。如:~无边,回头是岸!苦海的拼音:kǔhǎi。(1)道教佛教指尘世...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语本《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
【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的意思 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
从容 从容,指人处事不慌张,很镇定;舒缓悠闲的样子;充裕、不紧迫。见《庄子·秋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从容 从容,指人处事不慌张,很镇定;舒缓悠闲的样子...
【常住】-常住的意思 常住是佛教教义名词。意谓恒常永住,不会变异毁灭。即,法无生灭变迁称作常住。《瑜伽师地论》卷六:“若一切时无变异相、若一切种无变异相、若自然无变...
【姻缘】-佛教是怎么解释姻缘的 旧时谓婚姻的缘分。 出处:《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开言成匹配,举口合姻缘。” 示例:《初刻拍案惊奇》卷五:“若不是姻缘,眼面前也...
心地(佛教名词) 指人的存心、用心; 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 心胸、气量。 总能够似宝玉这般人材心地?——《红楼梦》。 心地(佛教解释) 指人的存心、用心; 佛教语...
数息观 数息观在印度话是安那般那,为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由于此观法对治散和不净观(对治贪欲)一样很有力,所以被称为“二甘露门” 这两个甘露之门可以让我们获...
【戒定慧】-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戒定慧(佛教解释)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佛祖 释迦牟尼(Sakyamuni)。佛教创始人。本名 ,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因父为,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觉者)、...
三观 三观是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理实践修行之骨架系对一切存在之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称“空假中三观”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从假入空二谛观、从...
律藏 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烦恼,对治生活恶习所制定的教团规则;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佛陀针对弟子所犯的过失而定的规范,是随犯随制,...
论藏 【释义】:佛教三藏之一。指佛以自问答的方式论辨法相为经﹐佛弟子及诸菩萨又据此解释经义﹑论辨法相的有关著作。梵名阿毘达磨藏﹐义译为 "论藏 "。 论藏 【释义】:佛教三...
【定业】-什么是佛教中说的定业 多义词。指创定事业;也为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齐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铭曰定业。” 定业(佛教解释) 多义词。指...
佛教中的“妄想”是什么意思 指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状。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如实知见事物,遂产生谬误之分别。又称妄想分别。妄念里头最严重的就是我执。因为五蕴...
佛子(名词解释) 佛子,是阿罗汉(arhat)的通称。佛赞五百阿罗汉说︰‘汝等为子,从我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印度的婆罗门(brahma^),自以为从梵天口生,从梵天化生,所...
念珠 念珠,又称念珠、数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祷、歌颂、念经、念咒或灵修时所用的物品,一般在各种传统宗教成员如道教、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英国国教、伊斯兰教、印度教...
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梵文 Caturapramā?ā?,佛教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慈(Maitrī)、悲(Karu?ā)、喜(Muditā)、舍(Upek?ā)四种心,或入慈、悲、喜、舍...
【爱情】-佛教对爱情的解释 爱情分类,第一种分类,爱情情感,愿望,欲望等(形而下的,受主观改变的)。爱情伦理关系,爱情承诺关系(形而上的,产生于主观超越主观的)。 爱...
无碍 无碍,其一出自《法言·君子》,译为没有阻碍;没有妨碍。其二为佛教语,译为通达自在,没有障碍。 无碍(佛教解释) 无碍,其一出自《法言君子》,译为没有阻碍;没有妨...
【四谛】-佛教四谛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
心佛(佛教名词) 1 依心成佛的意思。 2 是心是佛的意思。 3 心中所现之佛,叫做心佛。 心佛(佛教解释) 1.依心成佛的意思。 2.是心是佛的意思。 3.心中所现之佛,叫做心佛。 【文...
正觉 梵语samyak-sam!bodhi,巴利语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又作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 正觉(佛教解释) 梵语samyak-sam!bodhi,巴利语samma^-sambodhi。意指...
三身 三身,佛学术语,梵语 trikāyāh 的意译,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梵dharmakāya ),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梵sambhoga...
助念_临终助念 助念,就是当病人,医药无效,寿命已尽,临命终时,助念者为其念佛,帮助临终者提起正念,助其安乐自在往生佛国。 助念(佛教解释) 助念,就是当病人,医药无效...
六根 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六根(佛教解释) 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
本愿 本愿就是本来的愿望,固有的心愿。《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吾自立身,不营世利……今日之举,非本愿也。”清李渔《怜香伴·神引》:“这也是妇人家本愿,俺们须索...
具足 在佛法当中,此名相,多用于形容诸佛的圆满无缺,在戒律中,具足则指,完善的戒律。 在佛法当中,此名相,多用于形容诸佛的圆满无缺,在戒律中,具足则指,完善的戒律。...
弟子(佛教名词) 弟之子在中古时期称为弟子,弟子在当时是常用的宗亲称谓词之一。到唐代以后开始广泛地称为侄。另外,弟子,也指侄女,即弟弟的女儿。在现代一般指徒弟,如你...
【孝顺】-孝顺的意思 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孝顺(佛教解释) 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
【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什么意思? “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根据佛教的说法,世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这个...
癌症 在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
四念住 四念处只是一种本质—既是集中正念于自然现象。正念有所区别,只是因为正念所观察的所缘分别为四:既是身(kaya)、受(vedana)、心(citta)与法(dhamma)。后者即包括了这...
二乘 【二乘】《佛学常见辞汇》:“【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 二乘(佛教解释) 【二乘...
邪见 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做邪见。 邪见(佛教解释) 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做邪见...
五盖 五盖佛家用语,是指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包括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 五盖(佛教解释) 五盖佛家用语,是指五种覆盖众生心...
【业报】-什么是业报 来自:佛光大辞典: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 业报(佛教解释) 来自:...
礼赞 对某事物或人物的赞美现代汉语中指赞赏,是比赞赏更书面一种的用法,带有一种敬重和钦佩的味道·一般做为名词。 礼赞(佛教解释) 对某事物或人物的赞美现代汉语中指赞赏...
大菩提 伟大的正觉。菩提即正觉的意思。声闻缘觉菩萨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慧伟大而圆满,故名大菩提。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
修善 (术语)断恶行善也。又对于性善之称,本有之善曰性善,修成之善曰修善。修善即性善,实大乘之通谈也。见性恶条。 修善 【 修善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断恶行...
【孝养】-孝养是什么意思? 孝养的意思是竭尽孝忱奉养父母。详细解释:古文出处:《书·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孔 传:“农功既毕,始牵车牛,载其所有,...
见性(佛教名词) 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
佛教所指的【圣人】是什么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
佛诞 同义词 佛诞一般指浴佛节 浴佛节,又称佛诞日、佛诞节等,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 史书记载释迦牟尼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西元前1027年),是迦毗罗...
【虚空】-佛教所说的虚空指的是什么 虚空在佛教中指一切万物本体不存在,但能感觉到。就像本来只是反色的蓝天,我们认为实有一样。因为任何物体都是由许多的微尘组成,就像原...
佛教中所说的【信愿行】是什么意思 信,谓深信依佛言念佛求生西方必能遂愿,有信自(自心有佛性)、信他(信阿弥陀佛实有),信因信果等义。 愿,谓发愿命终往生净土,至彼国...
袈裟 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莲服、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又作袈裟野...
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旧时由于人对自然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
【修行】-如何修行 修行是一个过程,意思是,通过修正言行意,符合特定风格的生活方式。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修行,即一刻接一刻的觉察情感、思想、言语、行动、念头。有...
意识 意识无形无色,是心非物,故意识心有时又称觉知心,主要功能是觉知,凡是对内、外尘境从开始的了知、了别及其后之分析、思维、计划、整理、记忆等等都叫意识,是意识心的...
成佛 成佛是佛教语。谓永离生死烦恼,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菩萨因位之行六度及十度万行究竟圆满而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之成“佛”。真言立三种之即身成佛,天台立四种之成...
【口业】-什么是造口业 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 “业”这个词在梵文中是karma,就是“行为”。按作用方式分身、口、意三种,按伦理性质则可分为善、恶与无记三种。人说话,不...
【佛果】-佛果是什么 指成佛。又作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为万行之所成,故称佛果,即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亦即从修行之因到达佛果之位,又指从声闻、菩萨...
善心(名词解释) 善心(shàn xīn),形容好心;善良的心意。语出《荀子·乐论》:“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生经》卷四:“其五百童,虽有善心,宿...
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bu er fa men),佛家用语,指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今用以称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原指不靠言语传授,只靠内心思考求得大彻大悟的修...
道衍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姚广孝(道衍...
【情爱】-什么是情爱 人类寻求爱情,不单纯是为了性欲的满足,而是要建立一种特殊亲密、温馨的人际关系:这也正是人的爱情和动物的性冲动的本质区别。在动物界,只要是异性,...
三乘 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 、菩萨乘又名大乘。 三乘(佛教解释) 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又名小乘...
佛教说的人的【本性】是指什么? 本性,即天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本性本是不分善恶的,遇善则善,遇恶则恶,善恶不可分割,相互制约;善则顺理,恶则违理,无记则可中和二者...
【梵音】-梵音是什么意思 梵音是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和雅、清彻、深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是梵语的发音名称,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即...
出世间 出世间:巴利语lokuttara,为loka (世间) + uttara (超出)的组合词,即超出五蕴世间之义。在《无碍解道》中列举了出世间的一系列含义: “出世间者,以何义为出世间?度脱世间为...
行善 行善以善行为本,以使得受助者真正受益为原则,在双方人格平等,不侵犯尊严的情况下实行。行善可以分为个人行善和组织行善,其中部分会带有商业色彩。 行善(佛教解释)...
佛教对【佛事】的定义 凡发扬佛德之事,称为佛事。又作立地。据维摩经卷下载,佛陀将一切事均视为佛事,以此表示佛之德性。于禅宗,用以指举扬佛法之行事,如开眼、安座(安置...
【总持】-佛教说的总持是什么意思 在佛教中,“总持”为梵语陀罗Dhrai,译言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之义,以念与定慧为体。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注维摩经一曰:‘肇...
【感化】-感化是什么意思 对心灵施加影响,扫除迷惑,安抚创伤,引导内心的积极力量,塑造恰当的行为模式,维护尊严,让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感:是接受外在的信息。化:是内...
【有漏皆苦】-有漏皆苦是什么意思 漏”就是烦恼。 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惑”...
【三业】-什么叫三业 一、身业——身不履邪径,不染恶习,不任伤生,即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静。 二、口业——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静。 三、意业——不...
妄语 妄语,词语,读作”wàng yǔ“,意思是虚妄不实的话;说假话。出自《后汉书·王霸传》。 妄语(佛教解释) 妄语,词语,读作wng yǔ,意思是虚妄不实的话;说假话。出自《后汉...
心识 心识,指心志;才智等。 见南朝·陈·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孤虽庸薄不及通贤,犹曰生民宁无心识。” 心识,指心与识。心梵语是质多,集起为义,指阿赖耶识所含...
【解脱】-解脱的意思 解脱梵语为(vimoksa),小乘:要证得初、二、三、四果等果位,方称得上解脱,而以四果为小乘终极圆满之果地,必须断见思惑,出三界,得成阿罗汉果(梵语arhat)。...
【四圣谛】-佛教的四圣谛是什么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四...
【精进】-精进是什么意思 常见佛学中,意思为努力向善向上,放逸刚好与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进为体,有防恶修善的功能。对一切善法肯认真负责,精诚集中,故名不放逸。 精进...
【忍辱】-佛教所说的忍辱是什么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
斋日 斋日:斋日也就是指斋月中某一天或祖师圣诞或有斋醮科仪等活动时,道教徒必须严格按照道教仪范所规定内容行事。斋日是一月之中应持斋戒的日子。这一几天必须严格遵守道教...
愿力 汉语词语。解释①佛教语。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②泛指意愿之力。 愿力(佛教解释) 汉语词语。解释①佛教语。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②泛指意愿之力。...
【无量劫】-无量劫是什么意思 《隋书·经籍志》:“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 宋 张商英《护法论》:“盖念一切众生无量劫来皆曾为己。” 无量劫 《...
【讲座】 佛法讲座 讲座,是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或:由主讲人向学员传授某方面的知识、技巧,或改...
【性空】-佛教中的性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佛教语。十八空之一。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
佛教里的【福田】指的是什么 福田,佛教用语,拼音为 fú tián,梵语为pun!ya-Ks!etra,巴利语为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
佛教【僧侣】是什么意思? 僧侣,指和尚,也借称古印度婆罗门教,中世纪天主教等的修道者。 僧侣(佛教解释) 僧侣,指和尚,也借称古印度婆罗门教,中世纪天主教等的修道者。...
【发心】-发心是什么意思 发心,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道者不可须臾离也,修道与求学一样,不进则退。佛说忘失菩提心...
共业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之中又包含不同的个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同一地区,一样的天时,一样...
【礼拜】-佛教中的礼拜是什么意思? 在汉传佛教礼节中有三种礼拜,即拜佛、拜经和拜舍利。对于此三种礼拜,不论是拜佛、拜经、拜舍利,都应怀有至诚之心,在礼拜终了之时,还...
保家仙 保家仙一般在东北供俸保家仙,通常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或是用木板制作的胡黄常蟒仙的排位。 保家仙 (封建神位名) 保家仙一般在东北供俸保家仙,通常写在纸上贴在墙上,...
破戒 破戒,指受戒僧道违反宗教戒律;泛指违反戒约。 破戒(佛教解释) 破戒,指受戒僧道违反宗教戒律;泛指违反戒约。 基本解释 1、[break a religious precept]信徒或教徒违反宗教戒规...
佛光(佛教名词) 佛经中说,佛光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佛光还指一种光的自然现象,当阳光照在云雾表面,经过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佛光的自然奇观。阳光将人影投射...
【佛七】打佛七是什么意思 设立道场以七天为一周期做佛事,若念阿弥陀佛,则称念佛七,若念观世音菩萨,则称观音七,若禅坐,则称禅七,此外还有楞严七、大悲七等等说法,可以...
【生死】-什么是生死 生死,广义解释生死,可分为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二种。在佛教中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有情的出生入死:梵语、巴利语皆作ja^ti-mara-na。即生、老、病、死四相...
【摄受】-摄受是什么意思 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南朝 梁简文帝 《大爱敬寺刹下铭》:“应此一千,现兹权实,随方摄受,孰能弘济。” 唐 惠能 《坛经·顿渐品》:...
【戾气】-佛教说的戾气是什么意思? 戾气:中医学中有戾气一说,是和正气相反,和邪气相对应的。除此,有些用法中可以理解为就是暴戾之气的意思。即一种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
自觉(佛教名词) 自觉 为巴利语buddha的直译,意为是不通过老师指导而自己觉悟了一切诸法者,简称自觉者、佛陀。 自觉(佛教解释) 自觉 为巴利语buddha的直译,意为是不通过老师...
【一贯道】-佛教中的一贯道是指什么 一贯道起源于明清时期,属于五教合一的多神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势力最大、活动最为猖獗、危害非常严重的反动会...
迦叶 摩诃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梵名Maha^ -ka^s yapa ,巴利名Maha^-kassapa 音译之略称。全名大迦叶、摩诃迦叶(‘叶’字音‘摄’)。又作迦叶波、迦摄波。意为饮光。付法藏第一祖...
【持咒】-如何持咒 持,持是持而不散的意思。咒是一种陀罗尼,又叫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能令恶法不生,善法增长。以及使持者获得咒本身的一些功德。 持咒就是获得一种习...
【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 善知识,在佛教中的解释: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其与恶知识相对,它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好人,...
【拜佛】如何拜佛?拜佛的正确姿势及注意事项 拜佛,是指到寺院对佛像虔诚的跪拜,拜佛通常有礼佛三拜的步骤,这也是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
念佛(佛教名词) 佛藏经念佛品云,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余比丘。汝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唯爱涅槃毕竟清净。如是教者名为邪教。谓是正教而是邪教。舍利弗。如是教者...
辟支佛 辟支佛,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陀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
比丘戒 比丘戒,梵语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盘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 因...
大悲水 大悲水的用途十分广泛,举凡举行一切佛教仪式,或有人生病,都可以用大悲水清洁坛场或用于饮用。而效果往往不可思议。印光大师在闭关中,也常常诵念大悲咒加持大米和净...
孝道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
天竺 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统称。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汉...
【感情】-佛教说的“感情”是什么 感情解释:①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②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 感情,是人内心的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
佛弟子 《佛说分别经》开示事佛的三种分别: 佛言。事佛有三辈。一辈者为魔弟子事佛。二辈为天人事佛。三辈为佛弟子事佛。 佛弟子(佛教解释) 《佛说分别经》开示事佛的三种分...
中观 中观,有多个方面的意思,有宗教学解释,社会学解释,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即中观经济学。 中观(佛教解释) 中观,有多个方面的意思,有宗教学解释,社会学解释,也是经济学...
【逆境】-逆境的意思 逆境,不顺利的境遇 ,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指不危害生命的情况下付出大于原有预期。植物学术语中逆境 (environmental stress) 亦称为环境胁迫,对植物生存...
【一乘】-佛学上如何定义一乘 一乘,词语,意为:物之四数;表数量,用于马、车、轿子等;方六里为一乘之地;佛教语,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 一乘 一乘,词...
【天台宗】-佛教天台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台州的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天台宗(佛教解释)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果位】-佛教果位是什么意思 佛教用语,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内容有所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 果位(佛教解释) 佛教用语,在小乘佛教和大乘...
【仪轨】-什么是仪轨 仪轨:礼法规矩。《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 之治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示权制。”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裴 曰:‘ 阮...
【律仪】-律仪的解释和意思 (1) 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
具足戒 佛教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关于具足戒的条目,虽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内容是相同的。 具足戒(佛教...
【附体】-附体是什么意思 指一个人的身体,除了本有的灵魂以外,还被其它的灵魂体所占据、依附的意思。 附体 指一个人的身体,除了本有的灵魂以外,还被其它的灵魂体所占据、依...
【施食】-施食是什么意思 施食是布施饮食的意思。现在佛教中流行的施食,一般是指布施给饿鬼道众生。施食又叫蒙山施食,此外还有特殊的施食方法叫烟供、药供、火供、水供。 施...
华严宗 华严宗,为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 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发源地为陕西西安华严寺。...
【甘露】-什么是甘露 甜美的雨露,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 甘露 甜美的雨露,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 出处《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桐花》:晓枝...
【四法】-佛教中的四法是什么意思 【四法】 [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经云。于法宝中有其四种。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三世诸佛依此修行。断一切障。得成菩提。一教法谓一...
即身成佛(名词解释) 即身成佛的简单解释,即是不须改变现在的肉体,能够成为正知正觉的佛。 即身成佛(佛教解释) 即身成佛的简单解释,即是不须改变现在的肉体,能够成为正...
华藏(名词解释) 华藏,“华”者,我国古称华夏,今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粹,故取“华”字。“华”在古代又通“花”有“繁荣昌盛”之义,象征着传统文化旺盛...
【三世诸佛】-三世诸佛是什么意思 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一般以燃灯佛代表过去诸佛,释迦牟尼佛代表现在诸佛,弥勒...
【十地】-佛教里十地的意思 十地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即指十种地位,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又作十住。地,梵语 bhu^mi,乃住处、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为家,并于其位持...
佛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
【烧香】-佛教的烧香是什么意思 烧香,原指敬神礼佛的一种仪式。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表示诚敬。有的时候,烧香是为了取其清雅而燃香,是一种中国类似插花的传统雅文化...
色身 所谓色身:乃是佛教一种术语,在一般人叫做身体,它是揽父精母血及四大种的地水火风所构成。 具有鼻目嘴等五官及两手两脚之四肢,圆颅方顶,有形有质之一个人的躯壳,谓...
因明 因明,梵文 Hetuvidyā 的意译,指古印度的逻辑学。它与声明(语言文字学)、工巧明(工艺历算学)、医方明(医学)、内明(各学派自己的学说,对佛教来说则指佛学)合称“五...
【中阴】-中阴的意思 中阴:佛教说,人死后以至往生轮回某一道为止的一段时期,共有四十九天。此时期亡者的灵体叫做中阴(Antrabhara)。 中阴 中阴:佛教说,人死后以至往生轮回某...
信仰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极致甚至会丧失理智。 信仰 信仰指...
光音天 佛教术语。色界天二十二层天第八层。参见色界详述。 光音天(佛教解释) 佛教术语。色界天二十二层天第八层。参见色界详述。 基本释义 色界天分梵天、光天、净天、广天...
佛教中的“三界”如何解释? 三界(梵语:trayo dhātava? ,巴利语:tisso dhātuyo)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三个层次;又称作...
【大乘】大乘佛教-大乘佛法 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 乘:运载、运乘之含义。 大乘佛教谓之诸大菩萨众将无量无边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
妄心 妄心者,即我们凡夫“背觉合尘”,住著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生的心。也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攀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生的“六识...
念佛禅 念佛禅,即东山法门,它起源于道信,完成于弘忍。 念佛禅自四祖道信禅师开始弘扬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传承于禅宗北渐一脉。 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学,忠实地继承了...
【佛经】-佛经经典的详细解释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
持斋 持斋(diet-keeping),指遵行戒律不茹荤食。佛教修行制度之一。语出《梁书·文学传下·刘杳》:“自居母忧,便长断腥羶,持斋蔬食。” 持斋(佛教解释) 持斋(diet-keeping),指...
恭敬 恭敬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对尊长贵宾谦恭而有礼的。 恭敬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对尊长贵宾谦恭而有礼的。 基本信息 【词目】 恭敬 【拼音】gōng...
【迷信】-迷信的意思 迷信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迷惘地相信;更指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迷信的本义是“相信了错误的东西”。 民间记载中,《记栗主杀贼事》...
相续心 佛学术语,三心之一。谓忆念弥陀之信心念念相续,更无余念间杂而相续不断。 佛学术语,三心之一。谓忆念弥陀之信心念念相续,更无余念间杂而相续不断。【本文来自:美...
宿命(佛教名词) 宿命(佛教解释) 宿命,指前世的命运。佛家认为今生的命运是由前世行为的善恶决定的。基本解释 [predestinate] 指前世的命运。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
恶业 恶业:佛教术语。 业,梵文音译为“羯磨”,意译为造作。泛指众生一切有意识的行为活动。业有三种,即身业、口业、意业。恶业是身、口、意造下的罪恶行为。恶业有十种,...
修证(佛教名词) 佛教称修行证理为修证。证理,证悟真理。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此汝前身也,由汝误念,堕此。勉自修证,勿沦苦海。”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昼...
【素食】-佛教与素食 素食是一种不食肉、家禽、海鲜等动物产品的饮食方式,有时也戒食或不戒食奶制品和蜂蜜。一些严格素食者极端排斥动物产品,不使用那些来自于动物的产品,...
婆罗门 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祭司被人们仰视如神,称为“婆罗门”。“婆罗门”源于“波拉乎曼”(即梵),原意是“祈祷”或“增大的东西”。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
专修 专修,读音zhuān xiū,汉语词语,指佛教语、专心修行 专修,读音zhuān xiū,汉语词语,指佛教语、专心修行; 基本解释 佛教语。专心修行。 《教行信证六本》:专修者,唯称念...
【真言】-佛教密言、佛教真言指什么? 真言,梵语mantra。音译曼怛罗、曼荼罗。又作陀罗尼、咒、明、神咒、密言、密语、密号。即真实而无虚假之语言之意。或又指佛、菩萨、诸天...
修道(佛教名词) 修道,即非修道,只是假名为修道。因为不是我做主而修道,而是我无为而道自为之。任道自然运化于身中名为修道。修道是人在入定中见性直至打成一片的过程。《...
【带业往生】-带业往生是什么意思 谓命终之后,带着宿业,往生他道。业,即吾人之身、语、意等一切之身心活动,具有力量可影响未来。往生,即死此生彼之意。就广义可言,通指...
法相(佛教名词) “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法相”与“法身”的区别在于法相是一个包含外延与内涵的,是法的象;法身好比道...
【清净心】-什么是清净心 什么是清净心?一心念佛,一心是清净心。什么叫一心,二六时中,一天到晚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忆佛念佛,心里真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
【畜生道】-佛教中六道之一 佛教六道轮回中的一道畜生,新译作傍生,为傍行之生类之意。据新译《婆沙论》中说,诸有情因造作种种愚痴业,或因身语意各种恶行,堕于畜生道中。...
【南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
逆缘(佛教名词) 佛学术语,为“顺缘”之对称,遇到恶事恶人为佛道之缘也,即比喻成功道路上的磨练,并非自身因果,乃为他业影响。盖对于佛果菩提则恶为逆缘,善为顺缘,对于...
空观(佛教名词) 佛教语。对空谛的观想。以体认无相为宗。亦指天台宗所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之一。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修定 修定是三无漏学之一。 戒定慧合称为三无漏学,即三项训练。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凡夫】凡夫是什么意思 相对于“圣人”而言,“凡夫”既是:平凡的人。 眼睛耳朵等“五根”, 受到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等“五尘”蒙蔽 见不到生命真相, 即为“凡夫”。 须菩提,...
【刹土】-佛教中的刹土指的是什么 佛教语。田土;国土。《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尊重赞叹一切如来,刹土三寳诸佛忆念。”按,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刹,梵言...
放光(佛教名词) 放光,是佛学术语。 佛用神通力来发放光明。大凡佛的种种放光,都对众生有利。 放光也有各处的不同,如足底放光,是利益地狱道的众生,膝盖放光,是利益畜生...
【神识】-佛教神识到底是什么 神识指意识,概述神识小无内,所以佛说:“一杯水里有八千万众生。”神识大无外,所以佛说“大千世界”。神识是众生的心和识。普遍认为指八识(...
【净土宗】-佛教净土宗 净土宗(朝鲜语: 净土宗;越南语:Tnh Tng 浄土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
真如(佛教名词) 真如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 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非有非无,非是非非,非生非灭,非增非减,非垢非净,非大非小,非子非...
相违(佛教名词) 相违,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佛学术语。 1 互相避开,分离。《左传·成公十六年》:“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违于淖。”谢惠连《雪赋》:”怜枝叶之相违“ 2 彼此违...
修习(佛教名词) 修习,有演习、修行、练习、修养等意思。有动词、名词两种词性,多动词词意。 演习;练习。 学习;研习。 修行。 修习(基本解释) 修习,有演习、修行、练习、...
【清规】-佛教清规有哪些 清规,谓供人遵循的规范;佛教或道教规定信徒应守的清规;今亦泛指一般的规章制度(多含贬义)。如:数不清的清规和戒律。 清规(佛教解释) 清规,谓...
根机(佛教名词) 人之性譬诸木而曰根。根之发动处曰机。修行之兴废,教法之进止,一由此根机之如何?最胜王经七曰,‘随彼根机令习定。’寄归传二曰:,巧应根机,善诱人天。...
教化(佛教名词) 敎化,通过上行而化成以下。 敎,上所施下所敩(效)也;化,敎行於上,化成於下也。 中国传统敎化,分文化和武化相融合。文化以虚,武化以实;虚由实生,实...
【定力】-定力是什么意思 定力,五力之一。伏除烦恼妄想的禅定之力。见《杂阿含经》卷二六。《无量寿经》卷下:“定力、慧力、多闻之力。” 唐 钱起 《题延州圣僧穴》诗:“定...
【高僧】-佛教著名高僧 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据说,修炼大圆满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
退转(佛教名词) 退转缘由:所有人轮回都会产生隔阴之迷,即使修行人也不例外,只是修行人会出现两种情况:“若愿力足够大,即使隔阴之迷使你记忆全无,你仍会愿意再次修行;...
信心 信心是指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 信心 信心是指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 汉语词语 拼音:xn xīn 注音:ㄒㄧㄣ ㄒㄧㄣ 基本解释 1. [Sinc...
【偷盗】佛教所指的偷盗是什么? 偷盗 在佛教的优婆塞戒中,曾经提到过。 它仅次于杀生。 认为,有两种果报,第一种是贫穷。第二种是虽有物质基础但不如意。 偷盗(佛教解释)...
净业 又作清净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 据《观无量寿经》载,此三福业为: 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发菩提心,...
【律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律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是陕西西安净业寺。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刹那(佛教名词) 佛教经典《仁王经》中提到:“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算得事相的生成消灭率为每秒216,000次,或说每次生灭约4 6微秒;和目前科技所能达的飞秒时间...
佛教中的【悟道】指什么 道,是宇宙的根本,生育万物,养育万物,运行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无形无象,本无名字,人强名为道。老子中言:“道可道,非常道。名...
行者(佛教称谓) 按照字面意思,是指行走在路途上的所有人。但作为佛门用语,一指行脚乞食修苦行的头陀僧人,次指出家修行但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又指所有修行佛道的人。 行...
果地(佛教名词) 所证之果的地位。三乘的果地各有不同,声闻乘就有四果的分别。 果地: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某悟结果之位也。三乘各异果地,声闻乘之中,又有四果之别。楞严经四...
佛教中说的【慈悲喜舍】是什么意思 慈悲喜舍,是《阿含经》到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慈、悲、喜、舍的无限扩大、无限深化,称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无量心”,...
流通 流通,特指商品、货币流转。 流通 流通,特指商品、货币流转。 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词目】流通 【拼音】lu tōng 【英文】 circulation;circulate;go the rounds; put into circulation 【词义...
善业 善业(善业)佛教把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称为 "三业 "这些 "业 "又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能引起善恶等报应。善业指五戒十善等善事之作业。 善业(佛教解释) 善业...
【修禅】-如何修禅 也称悟禅,是通过解放“自我”束缚获得世界真相的方法。 修禅(佛教解释) 也称悟禅,是通过解放自我束缚获得世界真相的方法。 由于形形色色的社会经验及自...
善巧(佛教名词) 善巧,对自己、对教化众生是必要的。善巧智慧是什么?我们前面学过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基础、为根本,后面四条就叫做善巧,总名为善巧。方便...
修慧(佛教名词) 慧的意义,是能分别事理,了解事物的真相,断除自他心中疑惑,对人对事,皆能够正确理解,谓之慧。古人说:“能达有为之事相名智,能达无为之至理为慧,合言...
【闭关】-闭关修行、闭关是什么意思 闭关,指闭塞关口,比喻不跟外界往来。佛教用语,指僧人独居一处,静修佛法,不与任何人交往,满一定期限才外出。语出《易·复》:“先王以...
【修心】-如何修心 修养心性。 《庄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魏书·释老志》:“故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 唐·崔涂 《...
【病苦】-佛教如何看待病苦 病苦(vya^dhi-d )∶指由四大增损而引起的病患苦恼。北本《涅盘经》卷十二云∶‘病谓四大毒蛇互不调适。’盖病有身病及心病二种。身病是色阴之病,乃...
流转(佛教名词) 佛教语。指因果相续而生起的一切世界现象,包括众生生死在内。流,相续。转,生起。《瑜伽师地论》卷五二:“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是谓流转。”《百喻经·治...
【持名念佛】-什么是持名念佛 佛教净土宗四种念佛佛法之一,即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持名念佛就是《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佛说无量寿经》...
【信徒】-信徒的意思 信徒,为信仰某一宗教的人的称呼。今也泛指信仰某一主义、学派、主张或某个人的人。 信徒有宗教上的,政治理论上的和对某种理念的。另有以此为名的电影、...
【原始佛教】-原始佛教的形成 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
佛教中所说的【彼岸】是什么意思 彼岸,梵语为波罗, 华译为彼岸,此岸只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指涅槃。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超脱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为“彼岸”。...
接引(佛教名词) 为佛用语,意为:引导,教导。又称摄引、接化。为引导摄受之意。谓诸佛菩萨引导摄受众生,或师家教导引接弟子。 接引(佛教解释) 为佛用语,意为:引导,教...
诵咒(佛教名词) 诵咒(诵咒)亦作“诵呪”。1念咒语。《关尹子·七釜》:“有诵咒者,有事神者。”《宋史·礼志五》:“人持柳枝沾水散洒,昼夜环绕,诵呪曰:‘蜥蜴蜥蜴,兴...
经忏(佛教名词) (1)指道教、佛教经文和忏悔文。元·杨暹《西游记》第四出:“七岁入寺读书,十五岁通经忏。”清·李渔《奈何天·逃禅》:“替我把经忏、蒲团、木鱼、钟罄,都摆...
【福德】-佛教中的“福德”指什么 1、(术语)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无量寿经下曰:“福德自然。” 2、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
【台湾佛教】-台湾佛教的形成 佛教在我国台湾省的信仰人口约5486万人,占2300万人口的239%,不过,其信仰人数可能与道教、儒教或其他台湾民间信仰有重叠的情况。据美国国务院民主...
学处(佛教名词) 学处,汉语词汇,释义为修学之处、科目。 梵语siks!a^pada,巴利语sikkha^pada。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学习戒律时,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
禅林(佛教名词) 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借指寺院。一般常指佛家修行的寺院。 禅林(佛教解释) 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借指寺院。一般常指佛家修行的寺院。 基本信息 词...
业处 业处:巴利语kammahàna的直译,字义为“工作的处所”,即修行的法门,或修行时专注的对象。 有两大类业处: 1止业处(samathakammahàna)为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属于增上心学。...
【欲界】-欲界是什么意思 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 从六趣本身,又将天、人、阿修罗称为三善趣或三善道,将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趣或三恶道。又有佛...
道业(佛教名词) “道业”在佛教中一般就是指修行。修行是一种“行为”,行为(梵karma)即“业”;修行是在佛法方面的行为,故可称为“道业”。“修行”这个词本身也可对应梵...
有漏(佛教名词) 有漏(佛教解释) 梵语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漏,梵语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基本信息 《佛学大词典》-有漏 (一)梵语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
顺境 顺境,即顺利的境遇。与‘逆境’相对。顺利的、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境遇。 顺境,即顺利的境遇。与逆境相对。顺利的、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境遇。【转自:美国高防站群服务器...
【贪欲】-什么是贪欲 (1)无休止地求取(2)贪得无厌的欲望(3)过分的要求 佛教中言: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阻碍着人们的心灵变纯洁。 佛经里面阐述,贪欲是建立在眼、耳、鼻、...
无畏(佛教名词) 佛教语。指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所畏之德。 《法苑珠林》卷八一:“我能飞行游虚空,已过汝界心无畏。”许地山《缀网劳蛛·命命鸟》:“愿勇猛无畏阿弥陀,俯...
道果(佛教名词) 道果,即佛道的正果。源于印度的佛教经典,《百喻经·宝箧镜喻》: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西游记》第一回: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
【传法】-佛教如何传法 传法,广义上指传授佛法,狭义上特指传承佛教宗派法脉,事实上也就是选择和确认有资格担任寺院住持(主持讲经说法和领导僧尼参禅悟道修行的僧侣)之僧...
【现量】-现量是什么意思 现量,含义:现成,现在,显现真实。 指由感官和对象(所量)接触所产生的知识。关于现量,印度各哲学派别的说法很不相同。正理、胜论以及数论、弥曼...
【顶礼】-顶礼膜拜、顶礼膜拜的意思 顶礼,指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所尊敬的人的脚,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顶礼一次最基本的功德将获得自己身下所压面积直到金刚大地以上所...
罪业 教语。指身、口、意三业所造之罪;亦泛指应受恶报的罪孽。 佛教语。指身、口、意三业所造之罪;亦泛指应受恶报的罪孽。【文章转自防cc http://www.558idc.com/gfcdn.html 复制请保留...
佛教中的【慈悲】是什么意思 慈,梵语maitrya,maitri^,巴利语metti;悲,梵语karun!a,巴利语同。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
罪恶(名词解释) 1指犯罪的行为。2指坏事﹐错事。3和好相对的事 基本信息 词目:罪恶 拼音:zu 释义:1.指犯罪的行为。2.指坏事﹐错事。3.和好相对的事 基本解释:[crime;evils;guilt]危...
【课诵】-什么是佛教课诵 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因其冀获功德于念诵准则之中,所以也叫功课。 课颂(佛教解释) 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
无念(佛教名词) 无念者,无杂念也并非无一毫之念;无想者,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之事也,并非一无所想,若一无所念一无所想,则心置於何处,故心专一则杂念自无,神摄一则妄想自...
称名(佛教名词) (1)列举的物名。《易·系辞下》:“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孔颖达疏:“‘其称名也小’者,言《易》辞所称物名多细小,若见豕负涂噬腊肉之属,是其辞碎小...
【虚妄】-佛教中说的虚妄是什么意思 无实为虚,非真为妄。虚妄意即心执着于无实不真的东西。 圆觉经曰:“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法华经譬喻品曰:“佛之所说...
罪障(佛教名词) 佛教谓罪孽能障碍诸善,因称为“罪障”。《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其此比丘承此呪力,罪障消除,即得生於三十三天。”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净行法...
【恶因】-佛教怎么解释恶因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恶因】可招恶果之恶事种也。”可见。恶因就是恶的身口意行为。《璎珞本业经·下》:“是故善果从善因生,是故恶果从恶因...
【禅堂】-佛教禅堂 禅堂,犹禅房。“坐禅堂”的略称,亦作“僧堂”,是众僧坐禅用的堂室,佛徒打坐习静之所。 禅堂(佛教解释) 禅堂,犹禅房。坐禅堂的略称,亦作僧堂,是众僧...
【胜义】-佛教说的胜义是什么意思 胜义是指佛教语,指一切事物当体即空的第一义谛。出处唐刘禹锡《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佛教语。指一切事物当体即空的第一义谛。唐...
【愚痴】-佛教中什么叫愚痴 愚痴(yúchī):汉语词语,意思是愚昧痴呆。1愚昧痴呆。汉王充《论衡·论死》:“五藏不伤则人智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愚痴矣。”《百喻经·...
现行(佛教名词) 佛教大乘有宗指由“种子”所产生的一切现象,是“种子”潜伏状态的显现,故名。包括七转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及与七转识相应...
【懈怠】-懈怠的意思 释义:松懈懒散;怠慢不敬。松散怠慢 懈怠(佛教解释) 释义:松懈懒散;怠慢不敬。松散怠慢 释义 1、梵语kausi^dya,巴利语kusi^ta。又作怠。心所之名。俱舍七...
【厌离】-厌离是什么意思 佛教术语。俱舍论卷二十五、顺正理论卷七十二:即指有厌非离、有离非厌、有厌亦离、有非厌离等四句。盖所谓‘厌’,系指观苦、集之现象而厌斥之行相...
【菩萨道】-菩萨道是什么 菩萨道是大乘行者由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由于除自修自渡外,渡众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这种艰困的工作,就必须要有动机,它是渡生的动力...
【无生】-佛教的“无生”是什么意思 《大宝积经》卷八七:“无生者,非先有生,后说无生,本自不生,故名无生。 无生(佛教解释) 《大宝积经》卷八七:无生者,非先有生,后说...
无分别智 无分别智:梵语nir-vikalpa-jn~a^na。又作无分别心。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
【过午不食】-什么叫过午不食? 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也就是说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这个时间就是在太阳到正...
万法(佛教名词) 万法释义:佛教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指理性、佛法等。 万法(佛教解释) 万法释义:佛教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
【闻思修】-闻思修是什么意思? 修学佛法的三大次第。闻,谓听闻佛法,包括研读佛典、听讲经说法等,由此可知晓佛法,得“闻慧”。次则由闻而思,思,谓对所闻法思索理解,由...
【无住】-佛法里“无住”是什么意思 佛教语。实相之异名。谓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着,随缘而起,故云无住。故无住者万有之本也。佛教称“无住”为万有之本。 无住(佛教...
道心(佛教名词) 1它指人天生的仁、义、礼、智、善之心,其与“人心”的对称,成正比,道心越胜,人心越善,道业越深;反之,亦然。 2“道”代表世间法则。所谓“道心”就是追...
开显(佛教名词) 开:即开除执着,显:即显示真义。关于法华开显思想,在“大智度论”“法华经”等,印度论师述作中,未具明显诠述,我国早于东晋竺法旷大师即倡法华“会三归...
【牌位】-佛学如何解释牌位 牌位是指书写逝者姓名、称谓或书写神仙、佛道、祖师、帝王的名号、封号、庙号等内容,以供人们祭奠的木牌。 按照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人逝世后其家人...
【无漏】-什么是无漏 (术语)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
实相(佛教名词) 实相(佛教解释) 实相为佛教专用术语。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就其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
【业果】-佛教中的业果指的是什么 佛教指恶业或善业所造成的苦乐果报。南朝梁慧皎《序》:“考业果之幽微,则循复三世;言至理之高妙,则贯绝百灵。”《旧唐书·王缙传》:“缙...
恶行 丑恶的行径。不善之行也。俱舍论十六曰:“一切不善身语意业,如次名身语意恶行。”十地论义记四本曰:“现习恶行,当受大苦。” 丑恶的行径。不善之行也。俱舍论十六曰...
【僧众】-佛教僧众 众僧徒。《魏书·释老志》:“但天下初定,戎车屡动,庶事草创,未建图宇,招延僧众也。”《宋书·萧惠开传》:“寺众既立,自宜悉供僧众。”《水浒传》第六...
【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教用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大慈大悲”这个成语出自《妙法莲...
随念 佛随念的修习方法是随念佛、法、僧的功德。 戒随念的修习方法是具有正念地忆念自己清净无染的戒行。 舍(弃)随念是具有正念地忆念布施的功德。 天随念的修习方法是具有正...
【悲观】-悲观的意思 悲观(bēiguān),有佛教语五观之一、对世事所怀消极的看法的含义。今也指失望。 1、佛教语,五观之一。谓以慈悲之心观察众生,救人苦难。 《法华经·普门品...
【道德】-佛教伦理道德 一切宗教都是重视伦理道德的,佛教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准则有三条: 一要平等慈悲; 二要去恶从善,所有坏的事情不论大小,都不能去做,所有善事...
【报应】-现世报应、佛教因果报应 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如行放生、布施、梵行等善业,即因种善因而招感善报;反之,行杀生、偷盗、...
无边 无边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没有边际。 无边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没有边际。【文章原创作者:阿里云代理 http://www.558idc.com/aliyun.html 复制请保留原URL】...
无生法忍(佛教名词) 《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云(大正7·264b):‘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以自相空,观一切法,已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不见少法可得。不可得故,无...
【绮语】-佛教戒律中“绮语”是什么意思 佛家所说“十恶”中,属于“口业”的有四种,“绮语”即其中之一。“绮”字的本义是平纹起花的丝织品,引申为华美、艳丽。凡一切邪僻...
无缘(佛教名词) 无缘,指人与事物或人与人之间没有碰到一起的可能性,为迷信说法;无由。佛学指无遇佛、闻法之机缘、无对象之谓、无因论者主张人所为之一切皆无因、无缘;此...
恶念 恶念,汉语词语,邪恶的念头。《菩提心论》:“宿殃未殄,恶念旋起。”清梁章钜《退庵随笔·躬行》:“才一善念动,则取白豆投其中,恶念动,则取黑豆投其中。”鲁迅《朝...
无心(佛教名词) 无心(佛教解释) (一)有多种含义:(一)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而系远离凡圣、粗妙、善恶、美丑、大小等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之自由境界。宗...
感应道交 感应道交:指众生之所感与佛之能应相交之意。佛陀与众生之关系如同母子之情,此既非众生之自力,亦非教化所致,乃由于机缘成熟,佛陀之力量自然能与之相应,亦即众生...
夫妻(名词解释) 即人类只有如此才美好的人生形态,是指生理成熟的男人和女人以婚姻为纽带结为一体的各自以自己所能无条件帮助和成就对方需要的家庭主要角色关系,男人叫丈夫...
恶报 恶报原为佛教语,谓行恶事而自食恶果。后泛指坏的报应。 恶报(佛教解释) 恶报原为佛教语,谓行恶事而自食恶果。后泛指坏的报应。 南朝梁武帝 《断酒肉文》:行十恶者,...
观心 观察心性。佛教以心为万法的主体,无一事在心外,故观心即能究明一切事(现象)理(本体)。 《十不二门指要钞》上:“盖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 唐 施肩吾 《题景上...
内观(佛教名词) 内观(毗婆舍那,Vipassana)在印度巴利语中,意思是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
赞叹 梵语varn!a。赞扬歌叹之意。又作赞、叹。即以偈颂等赞扬歌叹佛菩萨之威德神力。据法华文句卷三下载,以言语表现赞叹者,称为寄言叹;无法以言语表现,而在心中加以赞叹者,...
1
2
3
4
5
6
7
8
9
10